⑴ 油輪碼頭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儲存量
目前可以提高油輪碼頭儲存量的就是擴大儲油罐空間,建立儲油設備。
隨著大量石油的流入,我國油港的卸貨能力也面臨壓力,因此只能不斷增加儲油空間。據山東媒體報道,山東日照和濱州九港原油儲備計劃增加。預計今年新增倉儲空間1366萬立方米,相當於中國現有商業儲備的6%左右。中石化近期還在浙江、河南等地累計新增倉儲空間125萬立方米。
拓展資料
1.油輪被看作「石油通道」比較好理解,因為它是用來運輸石油的輪船。最初的油輪是由貨船改裝的,而且只能以桶裝的形式運輸。1886年設計的「格魯考夫號」油船,其運輸量只有230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油輪的載油量也是在1.5萬噸左右徘徊。
2.1957年中東戰爭以後,埃及關閉了蘇伊士運河以後,從中東運輸石油及其製品的船隻,必須繞過有「海上生命線」之稱的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運輸的路程大大增加。這樣,如果仍然限於採用萬噸級的船隻來運輸石油,是遠遠滿足不了工業發展的需要的。因此,一種巨大而裝備優良的專門運輸油料的船舶——超級油輪應運而生了。所謂超級油輪,是指載油噸位在20萬噸以上的油船。目前,世界上最大油輪的載油量已超過59萬噸。
3.全球經濟依靠石油運轉,當然也依賴這些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原油運輸的船舶。此類用於運輸液態散貨的船舶就是我們所說的油輪,從廣義上講是指散裝運輸各種油類的船,除了運輸石油外,裝運石油的成品油,各種動植物油等。各種航行於海上的油輪,使用最廣泛的就是石油品運輸船。
油輪的種類
1.原油油輪:這類船隻往往是大型船舶,如VLCC或ULCC,它們被用於在各地區間進行未加工原油的運輸,主要是將未精煉加工的原油從產地運輸到煉油廠。
2.成品油油輪:這類船隻主要用於運輸成品油,與原油油輪相比,它們的體型更小。
⑵ 為什麼中東原油公司在中國有岸罐存儲這些岸罐里的原油可以被沒有配額的貿易公司購買嗎具體程序是什麼
摘要 題主您好,中國之所以有岸罐存儲,是因為中國缺乏石油原油,中東原油公司跟中國合作達成的有存儲協議的。
⑶ 急!原油的特性是什麼
石油也稱原油或黑色金子,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別。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當今88%開採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
原油中碳元素佔83%一87%,氫元素佔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
石油的發現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
900年前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我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四百年。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
1080年(元豐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 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從上面記載來看,沈括不僅發現了石油並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雖然他當時所謂用途著重於煙墨製造,但他確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為今天所驗證。而今天我們所說「石油」二字也是他創始使用的,並寫了我國最早的一首石油詩:「二朗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陽塵。」
人類正式進入石油時代是在19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40.4%,而煤炭所佔比例下降到38.8%。石油需求的增長和石油貿易的擴大起因於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一戰以前,石油主要被用於照明,主要產油國美國和俄羅斯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在一戰中,石油的戰略價值已初步顯現出來,由於石油燃燒效能高,輕便,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0世紀20年代,由於石油成為內燃機的動力,石油需求和貿易迅速擴大。據王亞棟的統計,到1929年石油貿易額已達到11.7億美元。該時期國際石油貨流的流向主要是從美國、委內瑞拉流向西歐。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 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分類和理化性質
按組成分類: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
按硫含量分類: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
按比重分類: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三類。
原油的性質包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物理性質包括顏色、密度、粘度、凝固點、溶解性、發熱量、熒光性、旋光性等;化學性質包括化學組成、組分組成和雜質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動時所引起的內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一般來說,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較大。
凝固點: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含蠟量:含蠟量是指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蠟和地蠟的百分比。石蠟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固體,由高級烷烴組成,熔點為37℃~76℃。石蠟在地下以膠體狀溶於石油中,當壓力和溫度降低時,可從石油中析出。地層原油中的石蠟開始結晶析出的溫度叫析蠟溫度,含蠟量越高,析蠟溫度越高。
析蠟溫度高,油井容易結蠟,對油井管理不利。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硫分)的百分數。原油中含硫量較小,一般小於1%,但對原油性質的影響很大,對管線有腐蝕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硫含量不同,可以分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膠量:含膠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膠質的百分數。原油的含膠量一般在5%~20%之間。膠質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呈半固態分散狀溶解於原油中。膠質易溶於石油醚、潤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機溶劑中。
其他:原油中瀝青質的含量較少,一般小於1%。瀝青質是一種高分子量(大於1000以上)具有多環結構的黑色固體物質,不溶於酒精和石油醚,易溶於苯、氯仿、二硫化碳。瀝青質含量增高時,原油質量變壞。
原油中的烴類成分主要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根據烴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的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和中間基石油三類。石蠟基石油含烷烴較多;環烷基石油含環烷烴、芳香烴較多;中間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
目前我國已開採的原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大慶等地原油均屬此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慶原油,硫含量低,蠟含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和商品石蠟。勝利原油膠質含量高(29%),比重較大(0.91左右),含蠟量高(約15-21%),屬含硫中間基。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富有環烷烴和芳香烴,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石油的衡量單位
石油最常用的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即42加侖。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具體換算關系參照下表。
升(L) 立方米(m3) 加侖(美) 加侖(英) 桶(油)
158.98 0.15898 42 34.973 1
1 0.001 0.26418 0.21998 0.00629
1000 1 264.18 219.98 6.29
儲存與裝卸
1、原油和油品儲存的基本要求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採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但不管採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變質
在油品儲存過程中,要保證油品的質量,必須注意:降低溫度、空氣與水分、陽光、金屬對油品的影響。
(2)降損耗
目前油庫通常的做法是:選用浮頂油罐、內浮頂油罐;油罐呼吸閥下選用呼吸閥擋板;淋水降溫。
(3)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由於油品火災危險性和爆炸危險性較大,故必須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並應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2、原油和油品裝卸的基本要求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鐵路裝卸、水運裝卸、公路裝卸和管道直輸。其中根據油品的性質不同,可分為輕油裝卸和粘油裝卸;從油品的裝卸工藝考慮,又可分為上卸、下卸、自流和泵送等類型。但除管道直輸外,無論採用何種裝卸方式,原油和油品的裝卸必須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必須通過專用設施設備來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專用設施主要有:鐵路專用線和油罐車、油碼頭或靠泊點、油輪、棧橋或操作平台等;專用設備主要有:裝卸油鶴管、集油管、輸油管和輸油泵、發油灌裝設備、粘油加熱設備、流量計等。
(2)必須在專用作業區域內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都有專用作業區,這些專用作業區通常設有隔離設施與周圍環境相隔離,且必須滿足嚴格的防火、防爆、防雷、防靜電要求。
(3)必須由受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
(4)裝卸的時間和速度有較嚴格的要求。
⑷ 中國進口原油一般停哪個港口
中國進口原油一般停在寧波港、惠州港、青島港、大連港、舟山港、天津港等幾大崗位。
寧波港是中國大陸主要的集裝箱、礦石、原油、液體化工中轉儲存基地,共有生產性泊位311座,其中20萬噸級以上原油碼頭5座,合計接卸能力為6520萬噸/年。惠州港惠州港是國家一類口岸,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原油、成品油、液體化工品集散地,合計原油接卸能力為5600萬噸/年。
青島港位於山東半島南岸的膠州灣內,是中國第二個外貿億噸吞吐大港,港內水域寬深是我國著名的優良港口。合計原油接卸能力為6840萬噸/年。大連港位於遼東半島南部、東北亞經濟圈中心位置。核心港區陸域面積約18平方公里,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54個。
港口是位於海、江、河、湖、水庫沿岸,具有水陸聯運設備以及條件以供船舶安全進出和停泊的運輸樞紐。港口是水陸交通的集結點和樞紐處,是工農業產品和外貿進出口物資的集散地,也是船舶停泊、裝卸貨物、上下旅客、補充給養的場所。
⑸ 原油的儲運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採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但不管採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變質
在油品儲存過程中,要保證油品的質量,必須注意:降低溫度、 空氣與水分、陽光、金屬對油品的影響。
(2)降損耗
油庫通常的做法是:選用浮頂油罐、內浮頂油罐;油罐呼吸閥下選用呼吸閥擋板;淋水降溫。
(3)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由於油品火災危險性和爆炸危險性較大,故必須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並應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鐵路裝卸、水運裝卸、公路裝卸和管道直輸。其中根據油品的性質不同,可分為輕油裝卸和粘油裝卸;從油品的裝卸工藝考慮,又可分為上卸、下卸、自流和泵送等類型。但除管道直輸外,無論採用何種裝卸方式,原油和油品的裝卸必須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必須通過專用設施設備來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專用設施主要有:鐵路專用線和油罐車、油碼頭或靠泊點、油輪、棧橋或操作平台等;專用設備主要有:裝卸油鶴管、集油管、輸油管和輸油泵、發油灌裝設備、粘油加熱設備、流量計等。
(2)必須在專用作業區域內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都有專用作業區,這些專用作業區通常設有隔離設施與周圍環境相隔離,且必須滿足嚴格的防火、防爆、防雷、防靜電要求。
(3)必須由受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
(4)裝卸的時間和速度有較嚴格的要求。 原油具有一定的黏性,尤其是當溫度較低的時候,存儲在大型儲油罐的油品不容易直接輸出,必須進行一定的加熱,已達到提高原油溫度,提高原油流動性的目的。
目前的原油儲罐加熱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盤管整罐加熱,一種是局部快速加熱。
整罐加熱方式是目前應用比較簡單,採用比價普遍的一種原油加熱方式,而局部快速加熱,具有較好的節約能源,加熱效率高的特點。
整罐加熱與局部快速加熱的對比: 加熱方式 熱媒 出油量 升溫溫度 加熱時間 冷凝水溫度 蒸汽耗量 整罐加熱方式 0.8Mpa飽和蒸汽 60T/t 30℃-60℃ 14小時30分 100℃ 14.6噸 局部快速加熱 0.8Mpa飽和蒸汽 60T/t 30℃-60℃ 1小時30分 55℃ 1.96噸
⑹ 中國進口原油後存儲入大慶油田可行嗎
大慶油田公司有儲油庫,專門儲存進口石油的。
⑺ 石油庫是指儲存儲存原油的庫區嗎
一般概念上是指原油和成品油,不是只有原油
要是按照嚴格術語定義,根據GB 50074《石油庫設計規范》的界定,石油庫是「收發、儲存原油、成品油及其他易燃和可燃液體化學品的獨立設施」
另外根據標准適用范圍,像是煉廠油庫、輸油站、石油天然氣站場等不屬於石油庫的范疇,盡管它們存在儲存油品的能力
⑻ 石油產品儲存注意事項有哪些
凡是用來接收、儲存和發放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噴氣燃料、溶劑油、潤滑油和重油等整裝、散裝油品的獨立或企業附屬的倉庫、設施都稱為石油庫,簡稱油庫。石油庫收發和儲存的油品均系易燃和可燃液體,一旦泄漏,遇明火、高熱或電火花,極易起火爆炸。做好油庫防火安全工作,防止火災事故的發生,對於保障國防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火災危險性
1.石油及其產品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受熱、遇火以及與氧化劑接觸都有發生燃燒的危險。油品的閃點和自燃點越低,發生燃燒的危險性越大。
2.石油產品的蒸汽與空氣的混合比達到一定濃度范圍時,遇火花即能爆炸。
3.石油產品在裝卸。灌裝。泵送等作業過程中產生的靜電容易積聚產生強電場,當靜電放電時會導致石油產品燃燒爆炸。
4.粘度低的油品流動擴散性強,如有滲漏會很快向四周流散,油品的擴散、流淌性是導致火災的危險因素。
5.石油產品受熱後蒸氣壓升高,體積膨脹,若容器灌裝過滿或儲存於密閉容器中,會導致容器膨脹,甚至爆裂引起火災。有些儲油的鐵桶出現頂、底鼓凸現象,就是因為受熱膨脹所致。
6.重質或含有水份的油品燃燒時,燃燒的油品有的大量外溢,有的從罐內猛烈噴出形成高達70~80米的巨大火柱,火柱順風向噴射距離可達120米左右,這種「突沸」現象,容易直接延燒鄰近油罐,嚴重擴大受災面積。
二、防火措施
1.正確選擇庫址,合理布置庫區
(1)為了減少石油庫與周圍居住區、工礦企業和交通線之間由於火災事故時可能發生的互相影響,降低火災損害程度,石油庫區與周圍建築群之間應有適當的安全距離。建在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區的油庫,必須依據國家抗震設計規范採取抗震措施;在地震基本烈度達9度以上的地區不得建造一、二級石油庫。
(2)為了保證油庫安全和便於技術管理,油庫的各項設施應按作業性質的不同,結合防火的要求,分區布置。
(3)油庫內各設施的位置應合理布局,以保證油品有一個安全環境,使油品的儲運順利進行。鐵路裝卸區是油庫重點要害部位,其鐵路收發棧橋應為不燃燒體結構,並應盡可能地設在油庫的邊緣地區,避免與庫的道路交叉,同時布置在輔助區的上風方向,與其他建。構築物保持一定距離。汽車收發作業區屬油庫中火災爆炸事故多發場所,故不宜設在縱深部位,而應設在油庫出人口附近,以便與公路干線接近,有利於減少裝油車輛的停留時間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各種不安全因素,漏油人水,會造成下游的大面積燃燒,並影響下游碼頭和船隻,故也應盡量設在各類碼頭和依江(河)建築物的下游。
(4)儲油罐區的油罐布置要合理,並需設置罐區防火堤,配備充足的滅火設施。應根據油氣擴散、火焰輻射、油品性質、油罐類型、撲救條件、消防力量等因素來成組布置儲油罐,一般在同一組內布置火災危險相同或相近的油罐。但地上油罐勿與半地下、地下油罐布置在同一油罐組內。每組固定頂油罐的總容量不應大於100 000立方米,浮頂油罐或內浮頂油罐的容量不應大於2000立方米。每組油罐不得超過12座。山洞罐區的罐頂應設類似呼吸閥的透氣管以便將油氣引出洞外,引出洞口的透氣管應布置在下風方向。水封油庫可在洞罐油麵充惰性氣體、設置洞罐水封牆和豎井蓋板。
(5)防火堤可以防止油罐爆炸時油品四處流淌所引起的火災蔓延。防火堤應以不燃材料建造。堤高1.0~1.6米,土質防火堤頂寬不小於0.5米。立式油罐的外壁與防火堤內側基腳線的問距不小於罐壁高的一半,卧式的不應小於3米。堤內空間容積應小於最大油罐的全部容量,對於浮頂油罐則不應小於最大油罐容量的一半。油罐組容量大於20 000米』且座數多於2座時,防火堤內應設隔堤,頂高應比防火圍堤低0.2~0。3米。
(6)油庫內道路盡可能布置成環形,雙車道6米或單車道3.5米,盡量採用水泥路面,不得使用瀝青輔料,距路邊主防火堤基腳應不小於3米,兩側不宜栽植樹木。
2.儲油罐及其附件的設置
(1)油罐需設置機械呼吸閥、阻火器、液體、安全閥、泡沫發生器、液面液位檢測顯示、儲油溫度檢測顯示、油氣濃度壓力檢測顯示、泡沫發生器等附件。這些檢測設備、儀表、附件的安裝,能及時反映油罐的內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險情。
(2)定期對油罐附件進行檢修、維護。具體的維護保養方法見表3一18。
表 3-18 油庫的維護保養方法
附件名稱
檢查周期
檢查內容
養護內容
測量孔
每月不少於一次 蓋與座間密封墊是否嚴密,硬化,導尺槽磨損情況,螺帽活動情況 密封膠墊換新每三年一次,蝶形螺母及壓緊螺栓各活動連接處經常加潤滑油
機械呼吸閥
每月不少於2次,氣溫低於0』C度時,每周不少於一次 閥盤和閥座接觸面是否良好,閥桿上下靈活情況,閥殼網罩是否完好、有無冰凍,壓蓋襯墊是否嚴密 清除閥盤上灰塵、水珠,螺栓加油,必要時調換閥殼補墊
液壓安全閥
每季一次 從外觀檢查保護網是否完好,有無雀窩,測量液面高度 清潔保護網,添加封液,每年秋未應放出封液,清潔閥殼內部一次,必要時更攙封液
阻火器
每季一次,冰凍季節每月一次 阻火網或波紋片有無破損,是否清潔暢通,有無水汽冰凍,墊片是否嚴密 清潔阻火網和散熱片,螺栓加油保護
泡沫室
每季一次 玻璃是否破裂,有無油氣泄出,吸人空氣口是否暢涌無阻 換裝已損玻璃,調換密封墊,螺栓加油防銹
(3)空氣泡沫滅火室是油罐滅火時噴射泡沫的滅火裝置,其類型及其設置數量必須根據油罐容量、儲油品種、油麵大小,以及泡沫劑類,分別計算確定,但每個罐至少安裝兩個,且各有一根單獨的消防管來供應泡沫混合液,以備油罐火災時噴射泡沫滅火。
(4)油罐在使用時,要嚴防油罐下沉和油罐變形。如果油罐出現均勻沉降超過50毫米、罐壁周圍內任意10米周長范圍內沉降差超過25毫米或內浮頂油罐因傾斜影響浮盤正常升降等情況時,必須騰空存油,對罐基進行技術處理。
3.桶裝油品庫房的防火要求
(1)桶裝庫房均應為地面建築,不得用地下或半地下式,以免油氣積聚。倉庫用耐人材料建築,耐火等級應根據儲存油品的閃點不同而分別定為一、二、三級,最低不能低於三級耐火標准。庫內地面應是不滲漏油品和撞擊不會發出火花的地面,並帶有1%的坡度
(2)為加強通風,庫房應開足夠的窗戶和門,門的寬度不小於2.O米,且離最近戶外通道行間距不大於30米(輕油倉庫)或50米(潤滑油倉庫),門坎(坡)高大於0.15米。
(3)庫房照明應採用相應等級的整體防爆裝置或室外布線及裝在牆上壁龕里的反射燈照明。但汽油等易燃液體桶裝倉庫,應採用防爆型燈具裝置照明。
(4)儲油庫房與其他建築間應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5)儲存在庫房中的桶裝油品應直立。採用機械作業時閃點在28C以下的,堆放不能超過二層, 28~45C之間的不能超過三層,閃點在45』C以上的堆放不能超過四層;採用人工作業時,容易發生碰撞墜落而產生火花或包裝損壞,對閃點在28』C以下的,堆放不能超過一層。
(6)庫內主要通道寬不小於1.8米,堆垛問距不小於1米。垛與牆間距不小於0.25~0.5米,以便於檢查和疏散。
(7)桶裝庫房耐火等級和允許最大建築面積應符合有關規定。
(8)露天堆放閃點低於45℃的桶裝油品,應加蓋不燃結構遮棚,並採取噴淋降溫等措施。堆放場應遠離鐵路、公路干線,保持四面地形平緩,場地應平整並高出地面0.2米,四周以高0.5米的土堤、圍牆保護。潤滑油桶應卧放、雙行並列、桶底相對、桶口朝上,堆高不超過三層。堆垛長不超過25米,寬不超過15米,堆間距不小於3米,堆與圍堤間距大於5米,排與排間距大於1米。
(9)桶裝油品容量一般應使桶內保持5~7%的氣體空間。在不同季節,不同的油品,由於氣溫等的影響,其充裝容量規定亦有所不同,所以在儲存時也應採取相應措施。
(10)油桶應經常檢查,發現滲漏時應立即換桶,防止油品漏在庫房地上或進入排水溝里。
4.輸油設備的防火要求
(1)石油庫的灌油間一般應不低於二級耐火建築要求,內部採用混凝土地坪,設坡向集油溝。灌油間一般長5~6米,高3.3~3.5米,室內通風良好,油氣濃度不大於300毫克/米』。通風照明電器應符合《易燃易爆場所電氣設備裝置》的規定要求。
(2)灌油間內每12米『建築面積安裝一副灌油栓,口徑不大於40毫米,相互灌油栓距離為2米以上,栓上閥門安裝在1.5米高左右處;高架計量泊灌與灌油間無門窗。洞孔的外牆保持一定問距(甲。乙類油品為10米以上,丙類油品為8米以上),周圍設置防火堤,間距不小於2米;潤滑油灌油間與桶裝倉庫設在一起時,兩者之間應設防火分隔牆。
(3)進行灌油操作時,油灌車應做好接地保護裝置。待灌裝空桶與灌好的重桶應分別前後進出。為消除靜電造成的火災事故,灌油鶴管應插到油罐底部,油品灌裝速度必須限制在安全流速范圍內,汽油、煤油和輕柴油等在灌裝時流速一般應不大於4.5米/秒。
(4)油泵房的建築結構應為耐火材料建築,兩端開門窗,向外開啟,室內通風良好,空氣中油蒸氣含量不大於300毫克/米』。油泵及其他電氣設備一律採用防爆型,不得安裝臨時性、不合要求的設備和管道,禁止採用皮帶傳動裝置,以免靜電引起火災。在泵房閥組場所應安裝油品水封,引入井設施,集油井應加蓋並有用泵抽除裝置,泵間距。泵與牆間距均應為:米左右,真空泵房的真空罐應設在泵房外。油泵、閥門及各類通油儀器儀表不許有滴、漏、跑、冒現象,嚴禁油泵空轉和導油管中出現間斷性氣囊的現象。油泵安裝時必須保證軸線對正,軸承轉動靈活,盤根安裝適當,以防止由於安裝性能不佳而引起運行時出現故障導致爆炸等事故。
(5)泊庫內管路宜優先採用管溝敷設。管路材質一般用鋼管,採用焊接或法蘭盤連接,架設在不燃支架上,距地下電纜下方:米或下水道下方1.5米深處,各管路平行間距不小於10厘米。油管不宜敷設於建築物的上、下方,與鐵路等有軌道路的交角不宜小於60」。地下管線與建(構)築物基礎應力范圍問距應大於0.3米。油庫管路的管徑與輸油量配備應符合有關規定。
⑼ 什麼是世界海洋石油儲運技術
一、海上油氣集輸系統
油氣集輸是繼地質勘探、油田開發、鑽井採油之後的油田生產階段。這階段的任務是從油井井口開始,將油井的產出物在油田集中、油氣分離、計量、凈化處理、必要的初加工,生產出符合質量要求的油、氣及副產品,而後輸送給用戶。
海上油氣集輸系統包括海上油氣生產設備系統以及為其提供生產場地、支撐結構的工程設施。海上油氣集輸包括了整個油田生產設備及其工程設施。這些工程設施有井口平台、生產平台、生活平台、儲油平台、儲油輪、儲油罐、單點系泊、輸油碼頭等。根據所開發油田的生產能力、油田面積、地理位置、工程技術水平及投資條件,可分別組成不同的油氣集輸系統。
隨著海上油田開發工程由近海向遠海發展,海上油氣集輸形成了以下三種類型。
1.全陸式集輸系統
海上油田開發初期,是在離岸不遠的地方修築人工島,建木質或混凝土井口保護架(平台)打井採油。油井的產出物靠油井的壓力經出油管線上岸集油、分離、計量、處理、儲存及外輸。這種把全部的集輸設施放在陸上的生產系統稱為全陸式集輸系統。
該系統的海上工程設施一般為:(1)井口保護架(平台)通過海底出油管上岸;(2)井口保護架(平台)通過棧橋與陸地相連;(3)人工島通過路堤與陸地相連。
全陸式生產系統在海上只設井口保護架(平台)和出油管線,大大減少了海上工程量,便於生產管理。陸地生產操作費用比較低,而且受氣候影響小,與同等生產規模的海上生產系統相比,其經濟效益好。該系統一般適用於淺水、離岸近、油層壓力高的油田。我國灘海油田開發多採用這一集輸方式。
2.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
隨著油田開發地點水深的增加、離岸距離加大、鋼導管架平台的發展和應用,全陸式集輸系統已不能適用。為了解決油氣長距離混輸上岸效率低及油層壓力不足的問題,逐步把油氣分離及部分處理設備放在海上。油井開采出來的油氣在海上經過分離初處理後,再將原油加壓管輸上岸處理、儲存及外輸。如伴生氣的量小,除作平台燃料外,其餘在海上放空燒掉;如天然氣量較大,則油、氣在海上分離後,分輸上岸再處理。這種在海上僅進行油氣初處理,而把主要的油氣集輸設備及儲存、外輸工作放在陸上的油氣集輸系統,稱為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該系統適用於離岸不遠、油田面積大、產量高、海底適合鋪設管線以及陸上有可利用的油氣生產基地或輸油碼頭條件的油田,尤其適用於氣田的集輸。因為在海上不易解決天然氣的儲存和加工問題,所以一般氣田採用半海半陸式的集輸系統,如我國渤海灣錦州20-2氣田就採用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
3.全海式集輸系統
隨著世界工業的迅猛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為了簡化海上生產的原油上岸後再通過海運外輸的環節,憑借現代海洋工程技術在海上建儲油罐和輸油碼頭,使油氣直接從海上外運。這種將油氣的集中、處理、儲存和外輸工作全部放在海上,從而形成了全海式集輸系統。由此也使海洋油田的開發向遠海、深海和自然條件惡劣的極地發展。全海式的集輸系統可以是固定式,也可以是浮動式;井口生產系統可以在水上,也可以在水下。這種集輸生產系統既適合小油田、邊際油田,也適合大油田;既適合油田的常規開發,也適合油田的早期開發。這是當今世界適應性最強、應用最廣的一種集輸生產系統。
綜上所述,海上油氣集輸系統是從全陸式發展到半海半陸式,又從半海半陸式發展到全海式。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集輸的生產處理設施是放在海上還是陸上,如全部的油氣集輸生產設施放在陸上,則稱為全防式;如全部設施放在海上,稱為全海式;如部分設施放在陸上、部分設施放在海上,稱為半海半陸式。
二、海上油氣集輸工藝流程
因為全海式油氣集輸系統可實現全部油氣集輸任務,本節就以全海式生產平台為例,介紹油氣集輸主要工藝流程及設備。出油氣集輸生產包括油氣水分離、原油處理、天然氣處理、污水處理等主要生產項目。
1.油氣計量及油氣生產處理流程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地層里油、氣、水是共生的,又由於油氣生成條件各異,各油田開采出的原油的組分是不同的。此外,油中還含少量氧、磷、硫及砂粒等雜質。油氣生產處理的任務就是將油井液經過分離凈化處理,能給用戶提供合格的商品油氣。由於各油田生產出來的油氣組分和物性不同,生產處理流程也不完全相同,如我國海上生產的原油普遍不含硫和鹽,因此就沒有脫鹽處理的環節。有的油田生產的原油不含水,就沒有脫水環節。海上原油處理包括油氣計量、油氣分離、原油脫水及原油穩定幾部分。由於海上油田普遍採用注水增補能量的開采方法,因此原油脫水是原油處理的主要環節之一。
2.天然氣處理
經油、氣分離的天然氣,在高溫下仍帶有未被分離的輕質油、飽和水、二氧化碳及粉塵等物質,這些物質如不處理,一則浪費,二則會造成管路系統的堵塞和腐蝕。天然氣處理主要指脫水、脫硫及凝析油回收,有的天然氣還要脫除二氧化碳。一般海上平台天然氣處理是將由高壓分離器分離出的氣體和各級閃蒸出來的氣體分別進入相應的氣體洗滌器,以除去氣體攜帶的液體,再進入不同壓力等級的壓縮機,分段加壓,達到設計壓力,一個典型四級分離的氣體壓縮和凝析油回收系統。由各級氣體洗滌器收集的凝析油分別進入各級閃蒸罐的原油管線中。為防止管線被天然氣水化物堵塞,採用甘醇-氣體接觸器,吸收天然氣的水分。
由於天然氣處理壓縮系統投資較高、質量大、佔用空間面積大,有的平台由於生產的伴生氣較少,往往將生產分離出來的天然氣不經處理,一部分作平台燃料,一部分送火炬放空燒掉。如果氣量大,可管輸上岸再處理。如何處理天然氣要經綜合評價後做出選擇。經氣體壓縮和凝析回收後出來的氣體,一般仍需進一步脫水、脫硫和凝析油回收。脫水主要採用自然冷卻法、甘醇化學吸收法、壓縮冷卻法等,脫水的同時可以脫出輕質油。對含硫的天然氣還需要脫硫,同時可以回收硫。海上天然氣加工生產系統和陸上一樣,這里不再贅述。
3.含油污水的處理
隨著世界工業的迅速發展,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嚴重地影響了生物的生長和人類的健康。目前世界環境保護機構規定:油田所有的含油污水必須經過處理,水中含油量低於15~50毫克/升才能排放。故海上採油平台原油脫水出來的污水及生產中產生的含油污水,都必須經過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4.海上油氣集輸生產流程及設備的選型
油氣集輸生產流程的設計及主要設備的選型,不像鑽井工藝及鑽機設備那樣有定型生產流程及系列的鑽機設備,它往往是根據油田產出物的組分、物理性質、產量及油田的開發方式、油氣集輸系統的選擇等條件進行設計製作。如一離岸較遠、含氣量較高的油田,選用半海半陸式集輸系統,油氣長距離混輸上岸,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為此採用油、氣分輸上岸流程,即在海上平台進行油、氣分離初處理,油、氣上岸後再分別進行全面的處理;如採用全海式集輸系統,油氣處理及其儲運設備全部放在海上,那麼其具體工藝流程及設備的型號顯然是與前者不同的。每個油田根據設計的生產流程、主要設備、工程結構選型及尺度,分別設計安裝在模塊上,一般都按生產的內容設計,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
(1)井口模塊模塊。上面設置井口採油樹、測試分離器、管匯、換熱器等。
(2)油氣處理模塊。一般設置生產分離器組、電脫水器、原油穩定裝置及其配套的管路、儀表、罐、換熱器等。
(3)天然氣處理模塊。一般設置有分離器、洗滌器、壓縮機、輕質油回收裝置等。
(4)污水處理模塊。有隔油浮選、沉降分離、過濾器及其加壓的水泵與其輔助設備等。
此外,還有發電配電模塊、生活模塊、注水模塊、壓縮模塊等。這些模塊的設計要求自成系統,同時考慮與其他系統的連接配套。部分生產模塊的設備在陸上安裝好可進行試車,當在平台吊裝就位,連接好水、電、管路系統就可全面試運轉,以減少海上工程量,便於生產管理。在設計模塊規模時,還要考慮平檯面積、施工起吊能力及生產安全要求等。
三、海洋集輸平台設施
當人們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有時會突然發現遠方有一些建築群時隱時現,你一定會欣喜萬分,以為看到了海市蜃樓。輪船靠近後才看清這是一些鋼鐵製造的龐然大物高高地矗立在海面上,不管是台風襲擊還是海浪拍打,它都像一個忠實的哨兵守衛在遼闊的海疆。這些鋼鐵建築物就是海上石油生產平台。先建平台後打井、採油,這是海上石油和陸上石油的主要差別。通俗地說平台就是給人們在海上生活、生產提供的固定場所。
最初人們在海洋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只能在近海,用木料搭制一個作業平台,進行鑽井、採油。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希望平台更安全、更堅固耐用,並能適用於環境惡劣的深海條件,逐漸改為使用混凝土或鋼鐵建造作業平台。再後來發明了自升式鑽井平台和鑽井船,這兩種裝備實際上都是船,前者沒有自航能力,要靠其他船隻拖曳,後者具備自航能力。鑽完井後,鑽井平台或鑽井船駛往新井場。目前海上見到的平台大多是油氣生產平台,這些平台上設施的內涵與陸地油田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更精良、更安全可靠。圖37-1所示是所有設施全部設置在海上的情況,其中中心處理平台把周邊各井的油氣通過海底管道集中並計量,同時配備安全裝置,然後將油氣水分離凈化,合格的原油輸送到儲油平台,處理過的水再經過井口平台回注或排放,天然氣一般放空燒掉;儲油平台主要功能是存放原油並通過穿梭油輪定期運送給用戶;動力平台主要是柴油發電機組、天然氣透平發電機組、供熱鍋爐等提供動力的設備;生活平台提供工作人員休息、生活;各平台間有供工作人員行走的棧橋,另外淡水、蒸汽、燃料等管道及電纜也附設其上。當然,根據油田在海洋的地理位置,各種設施並非要全部建在海上。如果距離陸地較近,油氣水處理平台、儲油平台則建在陸上。即便全部建立在海上,也可根據情況將某些設施適當地組合在一座平台上。井口平台實際就相當於陸上油田計量站,負責單井的集油、油氣日產量的計量和注水。浮式生產儲油輪相當於陸上油田的聯合站,負責油氣水分離凈化、儲油。其動力、生活系統也在船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海上固定平台,降低了投資。如果油田迅速降產或失去生產價值,浮式生產儲油輪還可以轉移到其他油田繼續使用。
圖37-2FPSO工作示意圖
靜態來看,截至2008年2月,FPSO現役數量為139艘,其中,新建數量為54艘,佔比為38.85%,改造數量為85艘,佔比為61.15%;訂單32艘,其中11艘為新建,21艘為改造,佔比分別為34.38%和65.63%。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均經歷了兩次高峰:1997—1999年、2003年至現在。現役FPSO基本上是在2000年以後建造的,80%左右的船齡在10年以內,大多還可以應用至少10年左右的時間,更新需求動力相對較小。在現役的FPSO中,分布較多的國家有巴西、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奈及利亞、安哥拉等國,數量分別為22艘、15艘、13艘、12艘、12艘、11艘。在FPSO訂單中,巴西依然是擁有量最多的,為9艘,其次較多的分別為英國、印度和奈及利亞,其數量分別為5艘、4艘和3艘。
七、發展趨勢
挪威專家Einar Holmefjord先生在題為《挪威邊際油田開發研究活動現狀——DEMO2000》的演講中指出,「昨天,我們採用重力基礎的平台進行鑽井和生產,今天,我們採用浮式生產系統和水下設施,明天,我們將井流物從海底直接輸送上岸處理,不需要任何海上設施」。Einar Holmefjord先生的話簡明地概括了國外海上石油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為開發邊際油田,國外越來越多地採用了浮式生產設施和水下回接技術,開發了一系列的配套技術,如水下混輸技術、深水大排量混輸泵、水下供配電系統、水下作業機器人、水下卧式採油樹、水下管匯和水下多相計量技術等。上部設施包括油氣集輸和水處理設施的新工藝、新設備也不斷出現,如多相透平技術、海水脫氧技術等。這些技術已得到應用,且有些技術已趨於成熟。深水和超深水域油田的開發是國外海上油田開發面臨的最大挑戰,某些地區,如Ormen Lange、Voring plateau、At1antic Margin的水深在600~1400米,而Angola、Gom、New Foundland、Brazil的水深更是達1500~3000米。深水具有低溫、超高靜壓、溫壓變化引起立管內介質物性復雜等特點,容易引發立管段塞流、結蠟、水合物等問題,並且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和危害。為解決深水水域介質在管道內的流動安全問題,近年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流動安全學。目前國外公司開展的深水技術研究包括立管內多相流研究、SPAR模型平台、深水系泊系統、輕型組合立管、電加熱管技術、水合物抑制技術(動力學抑制劑的研製)等。解決深水油田開發的技術問題是國外海上石油技術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