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hci模式需要存儲控制器嗎
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AHCI?什麼是存儲控制器?
-----------------------------------------------------------
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IDE就是ATA模式,是並口傳輸模式,04年前普及的技術,理論最大133Mb每秒,AHCI就是SATA模式,串口傳輸模式,新技術,傳輸速度快,理論最大300Mb每秒。
1、調成IDE模式是為了安裝沒有繼承SATA驅動的系統,裝完系統一樣要裝好SATA驅動然後把工作模式改回AHCIi,否則你的硬碟只能發揮出30%的性能;
2、安裝系統過程中無論是Ghost,還是未在安裝光碟中集成了SATA驅動的XP系統,都會出現安裝失敗或者是Ghost之後開機藍屏的情況,都是因為無法支持AHCI的硬碟模式;
3、AHCI硬碟模式的性能不僅僅是速度上的提升,相對較早的IDE硬碟模式,AHCI提供更多的新的功能的支持,這些新的功能才是提高硬碟讀寫性能的關鍵;
4、簡單來說AHCI是一種新的硬碟演算法,這種硬碟演算法能有效的提高機械硬碟的性能,同時支持一些特殊的功能;
5、AHCI模式則與IDE模式相反,裝系統時需要安裝SATA驅動(而且貌似只有這個模式能打開NCQ功能)。如果初始安裝系統的時候沒有安裝AHCI驅動,則無法開啟,開啟後就會藍屏,這樣的情況下,必須先將BIOS選擇回到IDE模式,手動安裝AHCI驅動,修改注冊表後,選擇AHCI重啟就可以了。
注意:
1、如果要安裝原版(Windows xp sp3)在安裝過程是會藍屏,原因很簡單。原版(Windows xp sp3)中沒有集成SATA驅動,處理方法:再到BIOS中將AHCI模式改為IDE模式。等系統安裝完成後,用主板自帶光碟安裝好SATA驅動,然後再到BIOS中將IDE模式改為AHCI模式;
2、如果已經安裝好的系統,在開啟AHCI模式後現在藍屏或不斷重新啟動。
處理方法:到BIOS中將AHCI模式改為IDE模式。進入到系統用主板自帶光碟安裝好SATA驅動,然後再到BIOS中將IDE模式改為AHCI模式。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將游標移動到AHCI,這就是SATA介面模式。
----------------------------------------------------------------
在計算機設備管理器中
存儲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提供了訪問外部設備所需的信號,這是一種通過匯流排形式來訪問擴展的外設。
在嵌入式中,存儲控制器只是提供一種匯流排訪問的形式,所接的外設不一定是內存。
------------------------------------------------------------------
B. 海量RS232/485串口數據採集存儲(備份)解決方案
RS232/485串口轉SD卡數據存儲器是一種超大容量的數據存儲設備。採用嵌入式系統控制晶元,將串口RS232/485輸入的數據透明存儲在SD卡中。該數據存儲器採用模塊化設計,不需要用戶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實現數據實時存儲。可內置鋰電池,獨立工作於工業現場,將採集到的重要數據進行備份或移動存儲。為眾多系統集成商、自動化公司和研究所採用,是一種具有極高性價比、穩定可靠的數據存儲產品
採用工業級ARM系列32位高性能嵌入式處理器,速度更快,更穩定;採用工業級ARM系列32位高性能嵌入式處理器,速度更快,更穩定;串口數據包全透明1:1真實存儲 ;串口數據100%可靠存儲;採用獨特的動態內存分配演算法,以此管理文件系統對內存的消耗和釋放,提高數據的傳輸效率,避免數據丟失;數據存儲文件自動創建文件名,自動編號,不重復覆蓋;文件夾名稱自定義,方便用戶管理;支持定時創建數據存儲文件(默認24個小時創建一個新的數據存儲文件)進行存儲,有利於對數據進行更有效的管理,更好的分析處理;具有USB拷貝數據功能,U盤式管理,高速USB2.0介面;更多資料網路,樂誠科技,攜帶型數據存儲器。
C. 如何串口登錄emc cx存儲命令行
選擇網路鄰居,創建新的-高級連接-直連其他計算機—guest---。
使用Guest帳號,選擇COM埠。
屬性-常規-配置修改使用115200速率,硬體流控。
登陸帳號是Clariion 密碼:clarrion!
D. ARM的串口支持熱拔插嗎
主板基礎知識
大家喜歡將CPU比作電腦的大腦或心臟,那麼電腦主板就可稱為電腦的神經系統。主板是一種高科技、高工藝融為一體的集成產品,大家在攢機的時候難免有認知上的迷惑。所以先了解一些主板的基本知識對大家攢機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就把主板常用的一些術語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一下。
主板:英文「mainboard」,它是電腦中最大的一塊電路板,是電腦系統中的核心部件,它的上面布滿了各種插槽(可連接音效卡/顯卡/MODEM/等)、介面(可連接滑鼠/鍵盤等)、電子元件,它們都有自己的職責,並把各種周邊設備緊緊連接在一起。它的性能好壞對電腦的總體指標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通常也稱為微處理器。它被人們稱為電腦的心臟。它實際上是一個電子元件,它的內部由幾百萬個晶體管組成的,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其工作原理為:控制單元把輸入的指令調動分配後,送到邏輯單元進行處理再形成數據,然後存儲到儲存器里,最後等著交給應用程序使用。
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直譯過來後中文名稱就是「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它的全稱應該是ROM-BIOS,意思是只讀存儲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其實,它是一組固化到計算機內主板上一個ROM晶元上的程序,它保存著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的程序、系統設置信息、開機上電自檢程序和系統啟動自舉程序。
CMOS:CMOS是電腦主板上的一塊可讀寫的RAM晶元,用它來保護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和用戶對某些參數的設定。現在的廠商們把CMOS程序做到了BIOS晶元中,當開機時就可按特定鍵進入CMOS設置程序對系統進行設置。所以又被人們叫做BIOS設置。
晶元組(Chipset):是構成主板電路的核心。一定意義上講,它決定了主板的級別和檔次。它就是「南橋」和「北橋」的統稱,就是把以前復雜的電路和元件最大限度地集成在幾顆晶元內的晶元組。
北橋:就是主板上離CPU最近的一塊晶元,負責與CPU的聯系並控制內存、AGP、PCI數據在北橋內部傳輸。
南橋:主板上的一塊晶元,主要負責I/O介面以及IDE設備的控制等。
MCH(memory controller hub):內存控制器中心,負責連接CPU,AGP匯流排和內存。
ICH(I/O controller hub):輸入/輸出控制器中心,負責連接PCI匯流排,IDE設備,I/O設備等。
FWH(firmware controller):固件控制器,主要作用是存放BIOS。
I/O晶元:在486以上檔次的主板,板上都有I/O控制電路。它負責提供串列、並行介面及軟盤驅動器控制介面。
PCB:也就是主板線路板它由幾層樹脂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內部採用銅箔走線。一般的PCB線路板分有四層,最上和最下的兩層是信號層,中間兩層是接地層和電源層,將接地和電源層放在中間,這樣便可容易地對信號線做出修正。而好的主板的線路板可達到六層,這是由於信號線必須相距足夠遠的距離,以防止電磁干擾,六層板可能有三個或四個信號層、一個接地層、以及一個或兩個電源層,以提供足夠的電力供應。
AT板型: 也就是「豎」型板設計,即短邊位於機箱後面板。它最初應用於IBM PC/AT機上。AT主板大小為13×12英寸。
Baby-AT板型: 隨著電子元件和控制晶元組集成度的大幅提高,也相應的推出了尺寸相對較小的Baby AT主板結構。Baby AT大小為13.5×8.5英寸。
ATX(AT eXternal)板型:是Intel公司提出的新型主板結構。它的布局是「橫」板設計,就象把Baby-AT板型放倒了過來,這樣做增加了主板引出埠的空間,使主板可以集成更多的擴展功能。
Micro-ATX板型:是Intel公司在97年提出的主板結構,主要是通過減少PCI和ISA插槽的數量來縮小主板尺寸的。
AT電源:是由P8和P9兩組介面組成,每個介面分別有六個針腳,支持+5.0V,+12V,-5V,-12V電壓,它不支持+3.3V電壓。
ATX電源:ATX電源是ATX主板配套的電源,為此對它增加了一些新作用;一是增加了在關機狀態下能提供一組微電流(5V/100MA)供電。二是增加有3.3V低電壓輸出。
Slot 1:INTEL專為奔騰II而設計的一種CPU插座,它是一狹長的242針腳的插槽,提供更大的內部傳輸帶寬和CPU性能。
Socker 370:INETL為賽揚系列而設計的CPU插座,成本降低。支持VRM8.1規格,核心電壓2.0V左右。
Socker 370 II:INETL為Pentium III Coppermine和Celeron II設計的,支持VRM8.4規格,核心電壓1.6V左右。
Slot A:AMD公司為K7系列CPU定做的,外形與Slot 1差不多。
Socket A:AMD專用CPU插座,462針腳。
Socker 423:INTEL專用在第一代奔騰IV處理器的插座。
Socket 478:Willamette內核奔騰IV專用的CPU插座。
SIMM(Single-In-line-Menory-Moles):一種內存插槽,72線結構。
DIMM(Dual-Inline-Menory-Moles):一種內存插槽。168線結構。
SDRAM(Synchronous Burst RAM):同步突發內存。是168線、3.3V電壓、帶寬64bit、速度可達6ns。是雙存儲體結構,也就是有兩個儲存陣列,一個被CPU讀取數據的時候,另一個已經做好被讀取數據的准備,兩者相互自動切換,使得存取效率成倍提高。並且將RAM與CPU以相同時鍾頻率控制,使RAM與CPU外頻同步,取消等待時間,所以其傳輸速率比EDO DRAM快了13%。SDRAM採用了多體(Bank)存儲器結構和突發模式,能傳輸一整數據而不是一段數據。
DDR RAM(Double Data Rate):二倍數據速度。它的速度比SDRAM提高一倍,其核心建立在SDRAM的基礎上,但在速度和容量上有了提高。對比SDRAM,它使用了更多、更先進的同步電路。而且採用了DLL(Delay Locked Loop:延時鎖定迴路)提供一個數據濾波信號(DataStrobe signal)。當數據有效時,存儲控制器可使用這個數據濾波信號來精確定位數據,每16次輸出一次。DDR本質上不需要提高時鍾頻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它允許在時鍾脈沖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讀出數據,因此,它的速度是標准SDRAM的兩倍。
RDRAM(Rambus DRAM):是美國RAMBUS公司在RAMBUSCHANNEL技術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存儲器。用於數據存儲的字長為16位,傳輸率極速指標為600MHz。以管道存儲結構支持交叉存取同時執行四條指令。
Direct RDRAM:是RDRAM的擴展,它使用了同樣的RSL,但介面寬度達到16位,頻率達到800MHz,效率更高。單個傳輸率可達到1.6GB/s,兩個的傳輸率可達到3.2GB/s。
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就是檢查出錯誤的地方並予以糾正。
PC133:因為Intel P III支持133MHz外頻,需要有與其相適應的內存帶寬,所以就出現了PC133,它的時鍾頻率達到133MHz,數據傳輸率為1.066GB/S。
CACHE:就是緩存,它分為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它是為內存和CPU交換數據提供緩沖區的。只所以大部分主板上都有CACHE晶元或插槽,是因其與CPU之間的數據交換要比內存和CPU之間的數據交換快的多。
IDE(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一種磁碟驅動器的介面類型,也稱為ATA介面。是由Compag和Conner共同開發並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產的控制器介面,現已作為一種介面標准被廣泛的應用。它最多可連接兩個IDE介面設備,允許最大硬碟容量528兆,控制線和數據線合用一根40芯的扁平電纜與硬碟介面卡連接。數據傳輸率為3.3Mbps-8.33Mbps。
EIDE(Enhanced IDE增強性IDE):是Pentium以上主板必備的標准介面。主板上通常可提供兩個EIDE介面。在Pentium以上主板中,EDIE都集成在主板中。
RAID:一般稱為磁碟陣列,其最主要的用途有二個,一個就是資料備份(Mirroring),或稱資料保全,另一個用途就是加速存取(Stripping)。 一般常聽到RAID 1就是指備份這個功能,而RAID 0就是加速功能,RAID 0+1就是兩者兼具,用白話一點來說,指的就是備份與加速功能。
ULTRA DMA/66:是一種硬碟介面規范,它的突發數據傳輸率為66MB/S,而且它可以減少CPU工作負擔,有利於提高整體系統效率。
ATA100介面:就是擁有100MB/秒的介面傳輸率,使用80針介面電纜,其中有40根地線,可以避免數據收發時的電磁干擾的一種介面標准。ATA 100完全向下兼容傳統的IDE,包括PIO、ATA/33、ATA/66等。
PCI匯流排(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部設備互連):屬於局部匯流排是由PCI集團推出的匯流排結構。它具有133MB/S的數據傳輸率及很強的帶負載能力,可支持10台外設,同時兼容ISA、EISA匯流排。
AGP插槽(Accelerated-Graphics-Port:加速圖形埠):它是為提高視頻帶寬而設計的匯流排結構。它將顯示卡與主板的晶元組直接相連,進行點對點傳輸。但是它並不是正規匯流排,因它只能和AGP顯卡相連,故不具通用和擴展性。其工作的頻率為66MHz,是PCI匯流排的一倍,並且可為視頻設備提供528MB/S的數據傳輸率。所以實際上就是PCI的超集。
AGP 1X/2X/4X:AGP 1X的匯流排傳輸率為266MB/s,工作頻率為66MHz,AGP 2X的匯流排傳輸率為532MB/s,工作頻率為133MHz,電壓為3.3V,AGP 4X的匯流排傳輸率為1.06GB/s,工作頻率為266MHz,電壓為1.5V。
AMR(Audio/Modem Riser聲音/數據機插卡):是一套開放的工業標准,它定義的擴展卡可同時支持聲音及Modem的功能。採用這樣的設計,可有效降低成本,同時解決聲音與Modem子系統目前在功能上的一些限制。
CNR(Commu-nicationNotwork Riser通訊網路插卡):是AMR的升級產品,從外觀上看,它比AMR稍長一些,而且兩著的針腳也不相同,所以兩者不兼容。CNR能連接專用的CNR-Modem還能使用專用的家庭電話網路(Home PNA),具有PC 2000即插即用功能,比AMR增加了對10/100MB區域網功能的支持。
ACR(Advanced Communication Riser高級通訊插卡):是CNR的升級產品,它可以提供區域網,寬頻網,無線網路和多聲道音效處理功能,而且與AMR兼容。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的意義是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它是由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公布的介面標准。SCSI最初的定義是通用並行的SCSI匯流排。SCSI匯流排自己並不直接和硬碟之類的設備通訊,而是通過控制器來和設備建立聯系。一個獨立的SCSI匯流排最多可以支持16個設備,通過SCSII D來進行控制。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它不是一種新的匯流排標准,而是電腦系統接駁外圍設備(如鍵盤、滑鼠、列印機等)的輸入/輸出介面標准。是由IBM、INTEL、NEC等著名廠商聯合制定的一種新型串列介面。它採用Daisy Chain方式進行連接。由兩根數據線,一根5V電源線及一根地線組成。數據傳輸率為12MB/s。
FDD:比IDE插槽稍短一點,專門用來插軟碟機。
並口:就是平常所說的列印口,其實它並不是只能接列印機和滑鼠,它還可以接MODEM,掃描儀等設備。
COM埠:一塊主板一般帶有兩個COM串列埠。通常用於連接滑鼠及通訊設備(如連接外置式MODEM進行數據通訊)等。
PS/2口:是一種滑鼠/鍵盤介面,一般說的圓口滑鼠就接在PS/2口上。
IRQ(INTERRUPTREQUEST):中斷請求。外設用來向計算機發出中斷請求信號。
ACPI電源介面:是Pentium以上主板特有的一種新功能。作用是在管理電腦內部各種部件時盡量做到節省能源。
AC'97規范:由於音效卡越來越貴,CPU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大,所以Intel於1996年發布了AC97標准,它把音效卡中成本最高的DSP(數字信號處理器)給去掉了,而通過特別編寫驅動程序讓CPU來負責信號處理,它工作時需要佔用一部分CPU資源。
溫度檢測:CPU溫度過高會導致系統工作不穩定甚至死機,所以對CPU的檢測是很重要的,它會在CPU溫度超出安全范圍時發出警告檢測。溫度的探頭有兩種:一種集成在處理器之中,依靠BIOS的支持;另一種是外置的,在主板上面可以見到,通常是一顆熱敏電阻。它們都是通過溫度的改變來改變自身的電阻值,讓溫度檢測電路探測到電阻的改變,從而改變溫度示數。
E. 存儲在ROM中的什麼程序能命令硬碟將操作系統載入到RAM中
主板(BIOS)啟動的順序
1 .BIOS 的管理內容
BIOS ROM 晶元對於主板的意義就在於全面管理,而BIOS 管理功能的強弱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 了一款主板的性能是否優越。在這里,BIOS 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
(1)BIOS 中斷服務程序。BIOS 中斷服務程序實質上就是微機系統中軟體與硬體之間的一個可編程介面,主要用於程序軟體功能與微機硬體之間的介面,例如Windows 98 對於軟碟機、光碟機、硬碟等的管理,中斷的設置等。
(2)電腦部件配置記錄是放在一塊可寫的CMOS RAM 晶元中的,主要保存著系統的基本情況、CPU 特性、軟硬碟驅動器等部件的信息。在BIOS ROM 晶元中裝有「系統設置程序」則重點用來設置CMOS RAM 中的各項參數。這個程序在開機時按某個鍵就可進入設置狀態,並會提供給用戶一個良好的操作界面。
(3)POST(Power On Self Test,上電自檢)。一部微機接通電源後,系統會首先利用POST 程序對內部各個設備進行檢查。通常完整的POST自檢包括對CPU 、640KB 基本內存、1MB 以上的擴展內存、ROM 、主板、CMOS 存儲器、串並口、顯示卡、軟硬碟子系統及鍵盤進行測試,一旦在自檢中發現問題,系統將給出提示信息或鳴笛警告。
(4)BIOS 系統設置程序。系統完成POST自檢後,ROM BIOS 就會按照系統CMOS 設置中保存的啟動順序搜索軟硬碟驅動器及CD-ROM 、網路伺服器等有效地啟動驅動器,依次讀入操作系統引導記錄,然後 將系統控制權交給引導記錄,並由引導記錄來完成系統的順序啟動。
2 .BIOS 啟動順序
接通電腦的電源,系統將執行POST 上電自檢。完整的POST自檢包括對CPU 、系統主板、基本的640KB 內存、1MB 以上的擴展內存、系統ROM BIOS 的測試;CMOS 中系統配置的校驗;初始化視頻控制器,測試視頻內存、檢驗視頻信號和同步信號,對CRT 介面進行測試;對鍵盤、軟碟機、硬碟及CD-ROM 子系統作檢查;對並行口(列印機)和串列口(RS232)進行檢查。當自檢完成後,系統會自動轉入BIOS 的下一步驟, 即從A 驅、C 驅或CD-ROM 以及網路伺服器上尋找操作系統進行啟動,然後將控制權交給操作系統。具體步驟如下:
(1)當按下電源開關時,電源就開始向主板和其他設備供電。此時電壓還不太穩定,主板上的控制晶元組會向CPU發出並保持一個Reset(重置)信號,讓CPU 內部自動恢復到初始狀態,但CPU在此刻不會馬上執行指令。當晶元組檢測到電源已經開始穩定供電後(當然從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便撤去Reset信號(如果是手工按下計算機面板上的Reset按鈕來重啟機器,那麼松開該按鈕時晶元組就會撤去Reset信號),CPU 馬上就從地址FFFF0H 處開始執行指令。無論是Award BIOS還是AMI BIOS,放在這里的只是一條跳轉指令,跳到系統BIOS中真正的啟動代碼處。
(2)BIOS的啟動代碼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執行POST 。POST的主要任務是檢測系統中一些關鍵設備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例如內存和顯卡等設備。由於POST是最早進行的檢測過程,此時顯卡還沒有初始化,如果系統BIOS在進行POST 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致命錯誤,例如沒有找到內存或者內存有問題(此時只會檢查640KB 常規內存),那麼系統BIOS 就會直接控制喇叭發聲來報告錯誤,聲音的長短和次數代表了錯誤的類型。在正常情況下,POST過程進行得非常快,我們幾乎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POST結束之後就會調用其他代碼來進行更完整的硬體檢測。
(3)接下來主板BIOS 將查找顯卡的BIOS,找到顯卡BIOS 之後就調用它的初始化代碼,由顯卡BIOS 來初始化顯卡,此時多數顯卡都會在屏幕上顯示出一些初始化信息,介紹生產廠商、圖形晶元類型等內容,不過這個畫面幾乎是一閃而過。主板BIOS 接著會查找其他設備的BIOS 程序,找到之後同樣要調用這些BIOS內部的初始化代碼來初始化相關的設備。
(4)查找完所有其他設備的BIOS之後,系統BIOS將顯示出它自己的啟動畫面,其中包括有系統BIOS 的類型、序列號和版本號等內容。
(5)接著主板BIOS將檢測和顯示CPU的類型和工作頻率,然後開始測試所有的RAM,並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內存測試的進度,我們可以在CMOS設置中自行決定使用簡單耗時少或者詳細耗時多的測試方式(測試1 次或3 次)。
(6)內存測試通過之後,主板BIOS將開始檢測系統中安裝的一些標准硬體設備,包括硬碟、CD-ROM 、串口、並口、軟碟機等設備,另外絕大多數較新版本的BIOS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自動檢測和設置內存的定時參數、硬碟參數和訪問模式等。標准設備檢測完畢後,系統BIOS內部支持即插即用的代碼將開始檢測和配置系統中安裝的即插即用設備,每找到一個設備之後,系統BIOS都會在屏幕上顯示出設備的名稱和型號等信息,同時為該設備分配中斷、DMA 通道和I/O 埠等資源。
(7)到這一步為止,所有硬體都已經檢測配置完畢了,主板BIOS 會重新清屏並在屏幕上方顯示出一個表格,其中概略地列出了系統中安裝的各種標准硬體設備,以及它們使用的資源和一些相關工作參數。接下來主板BIOS 將更新ESCD(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擴展系統配置數據)。ESCD 是主板BIOS 用來與操作系統交換硬體配置信息的一種手段,這些數據被存放在CMOS(一小塊特殊的RAM,由主板上的電池來供電)之中。 通常ESCD 數據只在系統硬體配置發生改變後才會更新,所以不是每次啟動機器時我們都能夠看到 「Update ESCD ……Success 」這樣的信息。不過,某些主板的系統BIOS在保存ESCD 數據時使用了與 Windows 9x 不相同的數據格式,於是Windows 9x 在它自己的啟動過程中會把ESCD 數據修改成自己的格式,但在下一次啟動機器時,即使硬體配置沒有發生改變,系統BIOS 也會把ESCD 的數據格式改回來, 如此循環,將會導致在每次啟動機器時,系統BIOS 都要更新一遍ESCD,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機器在每次啟動時都會顯示出相關信息的原因。
(8)ESCD更新完畢後,系統BIOS的啟動代碼將進行它的最後一項工作,即根據用戶指定的啟動順序啟動。以從C盤啟動為例,系統BIOS 將讀取並執行硬碟上的主引導記錄,主引導記錄接著從分區表中找到第一個活動分區,然後讀取並執行這個活動分區的分區引導記錄,而分區引導記錄將負責讀取並執行Io.sys,這是DOS 和Windows 9x 最基本的系統文件。Windows 9x的Io.sys首先要初始化一些重要的系統數據,然後就顯示出我們熟悉的藍天白雲,Windows 將繼續進行DOS部分和GUI(圖形用戶界面)部分的引導和初始化工作。如果系統之中安裝有引導多種操作系統的工具軟體,通常主引導記錄將被替換成該軟體的引導代碼,這些代碼將允許用戶選擇一種操作系統,然後讀取並執行該操作系統的 基本引導代碼(DOS 和Windows 的基本引導代碼就是分區引導記錄).
F. 為什麼我電腦中找不到IDE ATA/PATA控制器
存儲控制器那一類就是了。你說的那個是很老的名稱了,並口設備用的,現在win7以後的系統都是叫存儲控制器,用的是串口設備了。
G. 如何接雙硬碟,並口作主盤,還有個串口
一、什麼是RAID?其具備哪些常用的工具模式?
即然提到了RAID磁碟陣列,那麼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RAID?所謂的RAID,是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簡稱,中文為廉價冗餘磁碟陣列。由1987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出的,初衷是為了將較廉價的多個小磁碟進行組合來替代價格昂貴的大容量磁碟,希望單個磁碟損壞後不會影響到其它磁碟的繼續使用,使數據更加的安全。RAID作為一種廉價的磁碟冗餘陣列,能夠提供一個獨立的大型存儲設備解決方案。在提高硬碟容量的同時,還能夠充分提高硬碟的速度,使數據更加安全,更加易於磁碟的管理。
了解RAID基本定義以後,我們再來看看RAID的幾種常見工作模式。
1、RAID 0
RAID 0是最早出現的RAID模式,即Data 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RAID 0是組建磁碟陣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只需要2塊以上的硬碟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個磁碟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沒有提供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是實現成本是最低的。
RAID 0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就是把N塊同樣的硬碟用硬體的形式通過智能磁碟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統中的磁碟驅動程序以軟體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創建一個大的卷集。在使用中電腦數據依次寫入到各塊硬碟中,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整倍的提高硬碟的容量。如使用了三塊80GB的硬碟組建成RAID 0模式,那麼磁碟容量就會是240GB。其速度方面,各單獨一塊硬碟的速度完全相同。最大的缺點在於任何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會受到破壞,可靠性僅為單獨一塊硬碟的1/N。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出一了RAID 0的另一種模式。即在N塊硬碟上選擇合理的帶區來創建帶區集。其原理就是將原先順序寫入的數據被分散到所有的四塊硬碟中同時進行讀寫。四塊硬碟的並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碟讀寫的速度提升了4倍。
在創建帶區集時,合理的選擇帶區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帶區過大,可能一塊磁碟上的帶區空間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I/O操作,使數據的讀寫仍然只局限在少數的一、兩塊硬碟上,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並行操作的優勢。另一方面,如果帶區過小,任何I/O指令都可能引發大量的讀寫操作,佔用過多的控制器匯流排帶寬。因此,在創建帶區集時,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慎重的選擇帶區的大小。
帶區集雖然可以把數據均勻的分配到所有的磁碟上進行讀寫。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硬碟都連接到一個控制器上的話,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危害。這是因為當我們頻繁進行讀寫操作時,很容易使控制器或匯流排的負荷超載。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建議用戶可以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最好解決方法還是為每一塊硬碟都配備一個專門的磁碟控制器。
雖然RAID 0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好的性能,但是整個系統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出現故障,無法進行任何補救。所以,RAID 0一般只是在那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被人們使用。
2、RAID 1
RAID 1稱為磁碟鏡像,原理是把一個磁碟的數據鏡像到另一個磁碟上,也就是說數據在寫入一塊磁碟的同時,會在另一塊閑置的磁碟上生成鏡像文件,在不影響性能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上,只要系統中任何一對鏡像盤中至少有一塊磁碟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數量的硬碟出現問題時系統都可以正常運行,當一塊硬碟失效時,系統會忽略該硬碟,轉而使用剩餘的鏡像盤讀寫數據,具備很好的磁碟冗餘能力。雖然這樣對數據來講絕對安全,但是成本也會明顯增加,磁碟利用率為50%,以四塊80GB容量的硬碟來講,可利用的磁碟空間僅為160GB。另外,出現硬碟故障的RAID系統不再可靠,應當及時的更換損壞的硬碟,否則剩餘的鏡像盤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更換新盤後原有數據會需要很長時間同步鏡像,外界對數據的訪問不會受到影響,只是這時整個系統的性能有所下降。因此,RAID 1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
RAID 1主要是通過二次讀寫實現磁碟鏡像,所以磁碟控制器的負載也相當大,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寫入數據的環境中。為了避免出現性能瓶頸,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就顯得很有必要。
3、RAID0+1
從RAID 0+1名稱上我們便可以看出是RAID0與RAID1的結合體。在我們單獨使用RAID 1也會出現類似單獨使用RAID 0那樣的問題,即在同一時間內只能向一塊磁碟寫入數據,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因為這種配置方式綜合了帶區集和鏡像的優勢,所以被稱為RAID 0+1。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布在多個盤上外,每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碟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有快速讀/寫能力。RAID0+1要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至少4個硬碟。
由於我們此次只是介紹家用台式機如何組建RAID磁碟陣列功能,目前主流的主板也只是提供這三種組建模式,因此其它諸如服務等的高級RAID模式,這里我們將不再過多的介紹。
二、主板晶元組RAID控制晶元介紹
Intel南橋晶元ICH5R、ICH6R集成有SATA-RAID控制器,但僅支持SATA-RAID,不支持PATA-RAID。Intel採用的是橋接技術,就是把SATA-RAID控制器橋接到IDE控制器,因此可以通過BIOS檢測SATA硬碟,並且通過BIOS設置SATA-RAID。當連接SATA硬碟而又不做RAID時,是把SATA硬碟當作PATA硬碟處理的,安裝OS時也不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也看不到SATA-RAID控制器,看到的是IDE ATAPI控制器,而且多了兩個IDE通道(由兩個SATA通道橋接的)。只有連接兩個SATA硬碟,且作SATA-RAID時才使用SATA-RAID控制器,安裝OS時需要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安裝ICH5R、ICH6R的RAID IAA驅動後,可以通過IAA程序查看RAID盤的性能參數。
VIA南橋晶元VT8237、VT8237R的SATA-RAID設計與Intel不同,它是把一個SATA-RAID控制器集成到8237南橋內,與南橋里的IDE控制器沒有關系。當然這個SATA-RAID控制器也不見得是原生的SATA模式,因為傳輸速度也沒有達到理想的SATA性能指標。BIOS不負責檢測SATA硬碟,所以在BIOS里看不到SATA硬碟。SATA硬碟的檢測和RAID設置需要通過SATA-RAID控制器自己BootROM(也可以叫SATA-RAID控制器的BIOS)。所以BIOS自檢後會啟動一個BootROM檢測SATA硬碟,檢測到SATA硬碟後就顯示出硬碟信息,此時按快捷鍵Tab就可以進入BootROM設置SATA-RAID。在VIA的VT8237南橋的主板上使用SATA硬碟,無論是否做RAID安裝OS時都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VIA的晶元也只是集成了SATA-RAID控制器。
NVIDIA的nForce2/ nForce3/ nForce4晶元組的SATA/IDE/RAID處理方式是集Intel和VIA的優點於一身。第一是把SATA/IDE/RAID控制器橋接在一起,在不做RAID時,安裝XP/2000也不需要任何驅動。第二是在BIOS里的SATA硬碟不像Intel那樣需要特別設置,接上SATA硬碟BIOS就可以檢測到。第三是不僅SATA硬碟可以組成RAID,PATA硬碟也可以組成RAID,PATA硬碟與SATA硬碟也可以組成RAID。這給需要RAID的用戶帶來極大的方便,Intel的ICH5R、ICH6R,VIA的VT8237都不支持PATA的IDE RAID。
三、NVIDIA晶元組BIOS設置和RAID設置簡單介紹
nForce系列晶元組的BIOS里有關SATA和RAID的設置選項有兩處,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菜單內。
SATA的設置項:Serial-ATA,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這項的用途是開啟或
關閉板載Serial-ATA控制器。使用SATA硬碟必須把此項設置為[Enabled]。如果不使用SATA硬碟可以將此項設置為[Disabled],可以減少佔用的中斷資源。
RAID的設置項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Onboard Device(板載設備)菜單內,游標移到Onboard Device,按進入如子菜單:RAID Config就是RAID配置選項,游標移到RAID Config,按就進入如RAID配置菜單:
第一項IDE RAID是確定是否設置RAID,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如果不做RAID,就保持預設值[Disabled],此時下面的選項是不可設置的灰色。
如果做RAID就選擇[Enabled],這時下面的選項才變成可以設置的黃色。IDE RAID下面是4個IDE(PATA)通道,再下面是SATA通道。nForce2晶元組是2個SATA通道,nForce3/4晶元組是4個SATA通道。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意圖設置,准備用哪個通道的硬碟做RAID,就把那個通道設置為[Enabled]。
設置完成就可退出保存BIOS設置,重新啟動。這里要說明的是,當你設置RAID後,該通道就由RAID控制器管理,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里看不到做RAID的硬碟了。
BIOS設置後,僅僅是指定那些通道的硬碟作RAID,並沒有完成RAID的組建,前面說過做RAID的磁碟由RAID控制器管理,因此要由RAID控制器的RAID BIOS檢測硬碟,以及設置RAID模式。BIOS啟動自檢後,RAID BIOS啟動檢測做RAID的硬碟,檢測過程在顯示器上顯示,檢測到硬碟後留給用戶幾秒鍾時間,以便用戶按F 1 0 進入RAID BIOS Setup。
nForce晶元組提供的RAID(冗餘磁碟陣列)的模式共有下面四種:
RAID 0:硬碟串列方案,提高硬碟讀寫的速度。
RAID 1:鏡像數據的技術。
RAID 0+1:由RAID 0和RAID 1陣列組成的技術。
Spanning (JBOD):不同容量的硬碟組成為一個大硬碟。
四、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介紹
按F10進入RAID BIOS Setup,會出現NVIDIA RAID Utility -- Define a New Array(定義一個新陣列)。默認的設置是:RAID Mode(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 Block(串列塊)--Optimal(最佳)。
通過這個窗口可以定義一個新陣列,需要設置的項目有:選擇RAID Mode(RAID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串列)、Spanning(捆綁)、Stripe Mirroring(串列鏡像)。
設置Striping Block(串列塊):4 KB至128 KB/Optimal
指定RAID Array(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設置RAID模式,串列塊大小和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其中串列塊大小最好用默認的Optimal。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通過游標鍵→添加。
做RAID的硬碟可以是同一通道的主/從盤,也可以是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建議使用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因為不同通道的帶寬寬,速度快。Loc(位置)欄顯示出每個硬碟的通道/控制器(0-1)/主副狀態,其中通道0是PATA,1是SATA;控制器0是主,1是從;M是主盤,S是副盤。分配完RAID陣列磁碟後,按F7。出現清除磁碟數據的提示。按Y清除硬碟的數據,彈出Array List窗口:如果沒有問題,可以按Ctrl-X保存退出,也可以重建已經設置的RAID陣列。至此RAID建立完成,系統重啟,可以安裝OS了。
安裝Windows XP系統,安裝系統需要驅動軟盤,主板附帶的是XP用的,2000的需要自己製作。從光碟機啟動Windows XP系統安裝盤,在進入藍色的提示屏幕時按F6鍵,告訴系統安裝程序:需要另外的存儲設備驅動。當安裝程序拷貝一部分設備驅動後,停下來提示你敲S鍵,指定存儲設備驅動:
系統提示把驅動軟盤放入軟碟機,按提示放入軟盤後,敲回車。系統讀取軟盤後,提示你選擇驅動。nForce的RAID驅動與Intel和VIA的不同,有兩個: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都要安裝。
第一次選擇NVIDIA RAID CLASS DRIVER,敲回車系統讀入,再返回敲S鍵提示界面,此時再敲S鍵,然後選擇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敲回車,系統繼續拷貝文件,然後返回到下面界面。
在這個界面里顯示出系統已經找到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可以敲回車繼續。
系統從軟盤拷貝所需文件後重啟,開始檢測RAID盤,找到後提示設置硬碟。此時用戶可以建立一個主分區,並格式化,然後系統向硬碟拷貝文件。在系統安裝期間不要取出軟盤,直到安裝完成。
剩餘的磁碟分區等安裝完系統後,我們可以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格式化。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等於/小於20GB的邏輯盤可以格式化為FAT32格式。大於20GB的格式化為NTF格式。
H. 嵌入式系統中的存儲器映射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映射
我是這樣理解的:
存儲器空間是和硬體相關聯的,可以對某些地址上寫數據來控制硬體,為了方便使用(總不可能都用地址來直接控制,那樣就工作量就太大了),將這些地址賦予了一些變數名,通過變數名來控制硬體(也就是寄存器的概念)。
I. 什麼是電腦的存儲控制器存儲控制器是用來接收信息的還是用來存儲數據的
電腦存儲控制器是用來控制電腦存儲設備的,象軟盤(現在難見了)、硬碟、光碟、U盤等都有專門的存儲控制器控制這些存儲器的讀寫。打個比方存儲控制器就象傳送帶,將信息傳送到存儲器。
J. SSC介面是什麼介面與232有什麼不同
2 AT91RM9200和DS21554 AT91RM9200內部集成了一個ARM920T—ARM Thumb處理器,在180 MHz時鍾時運行速度高達200 MI/s;內部有16 KB的數據Cache、16 KB指令Cache、寫緩沖區、全功能的MMU(存儲器管理單元);片內帶有調試通道的模擬器、16 KB的SRAM和128 KB的ROM,支持SDRAM、SRAM、Burst Flash,無縫連接CompactFlashTM,SmartMediaTM和NAND Flash;增強型的時鍾產生器和電源管理控制器,包括周期性中斷、看門狗和帶有報警中斷的實時時鍾;帶有8個優先順序、可單個屏蔽中斷源、7個外部中斷源和一個快速中斷源;122個可編程I/O引腳(多功能復用);20通道DMA(直接存儲器存取)控制器;10/100 Base-T型乙太網控制器及介質無關介面MII,全速USB 2.0介面(12 Mb/s,2主1從),3個同步串列控制器(SSC),4個通用同步/非同步串口(USART),主機/從機串列外設介面(SPI),兩線介面(TWI),兩個3通道16位定時/計數器(TC)。超強的處理能力和豐富的介面使得該處理器廣泛應用於各種嵌入式通信和控制系統中,尤其是同步串口和乙太網介面,使其可以作為網關設備核心處理器。 電信網中數據以TDM(時分復用)形式傳輸,採用E1幀結構,相應網路介麵包括電氣介面和幀結構,符合ITU-T的G.703/G.704規范或者國標GB7611。DS21554是一個符合該規范的E1成幀器集成電路,內部集成了線路介面和成幀器,其主要性能有:符合規范的完整PCM30/32 E1收發器:內含一個64 KB緩沖器的HDLC控制器;8 bit並行控制器介面;提供隨路信令(CAS)、共路信令(CCS)和CRC4幀格式;回環測試功能;HDB3編碼的線路介面等。線路介面支持75 同軸電纜或者120 雙絞線連接;背板介面可以根據需要在主、從模式下工作,提供同步接收、發送數據信號(RSER/TSER),收發幀定位信號(RSYNC/TSSYNC),收發時鍾信號(RSYSCLK/TSYSCLK);四個DS21554可以實現背板信號菊花鏈連接,提供8192 KB/s位元組復用同步數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