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遙感圖像的存儲格式包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遙感圖像的存儲格式包括

發布時間: 2022-04-24 22:25:05

❶ 遙感影像數據格式img,tiff 等表示什麼意思

圖像格式,一般spot衛星的影像是img格式,tiff格式的影像更多一些。都可以用envi和erdas來處理

❷ ∶遙感影像地圖製作

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是1∶250000遙感地質解譯和其他比例尺遙感專項解譯必備的基礎圖像,它包括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和遙感正射影像地圖兩種。主要應用於地質、礦產及水文等常規地質調查,以及生態環境因子信息的解譯提取與分類等工作中。製作過程包括地理數據(資料)處理、全波段數據輻射校正、幾何校正、配准、圖像鑲嵌、數據融合及地理編碼等。雖然兩種影像地圖製作的方法大致相同,由於在正射影像地圖製作過程中利用了數字高程模型數據(DEM)進行了高程糾正,因此圖像的幾何精度較高,適用於地形高差較大的山地地區;而影像地圖更加適用於地形高差較小的平原、丘陵地區。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工作區的具體地形高差及切割程度自行選擇,以充分滿足解譯成圖的精度為目的。

4.2.1 地理資料處理

包括對以紙介質形式存在的1∶250000、1∶100000地形圖和數字高程模型(DEM)、柵格地圖(DRG)數據的處理。目的是為遙感影像地圖、遙感正射影像圖的製作提供地理要素與控制資料,同時為遙感地質解譯、野外地質調查提供工作數字化用圖。

4.2.1.1 數字高程模型(DEM)製作

DEM數據可直接從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購買,也可從地形圖上採集獲取。從地形圖上獲取方法是:首先,將1∶100000地形圖掃描,使用人機互動式等高線矢量化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等高距由地圖快速錄成系統對等高線進行細化、矢量化、編輯、賦值、空間坐標定向處理;然後,按內插點的分布范圍,將內插分為整體內插、分塊內插和逐點內插三類,根據一定的插值方法(如Kriging法等),進行等高線的插值獲取,提取高程信息;再根據糾正單元進行DEM鑲嵌與數據格式轉換,生成全區的鑲嵌DEM;最後,檢查拼接精度是否滿足要求,方法是通過生成DEM暈渲圖檢查DEM是否存在誤差。

4.2.1.2 柵格地圖(DRG)製作

DRG是由1∶100000比例尺的地形圖經掃描、幾何糾正及色彩校正後形成的,其內容、幾何精度和色彩與原圖保持一致的柵格數據文件。製作方法及步驟如下。

(1)地形圖掃描

將紙質地形圖按照一定的掃描解析度(一般150~300dpi)進行掃描,存儲為TIF圖像格式。

(2)圖幅生成控制點

利用用戶設置的標准圖幅信息,將自動計算公里格網交點作為控制點。在生成圖幅控制點前,需要先設置圖幅信息,指定內圖廓點,其步驟如下:

1)設置圖幅信息。

a.圖幅號。地圖的標准圖幅號。

b.格網間距。標准圖幅的格網間距,其值應與校正圖的格網間距保持一致。

c.坐標系。地圖採用的坐標系統,主要是54坐標系和80坐標系。如選擇大地坐標,則生成的標准圖幅採用大地坐標(單位:m),否則採用圖幅坐標。

2)設置生成圖幅控制點信息。

a.圖幅坐標。通過在影像上選擇圖幅坐標點,定位內圖廓點。

b.最小間隔。生成控制點時舍棄控制點的最小間距。

3)定位內圖廓點。

在圖像上確定四個內圖廓點的位置。完成參數設置和內圖廓點信息的輸入,自動計算出控制點的理論坐標,並根據理論坐標反算控制點的圖像坐標。

(3)順序修改控制點

由圖幅生成控制點的圖像坐標是根據相應的公里格網交點理論坐標反算出的圖像坐標,但由於原始圖像存在一定的扭曲變形。因此,該值和原圖上對應的公里格網交點的坐標值並不一定相同,需要對點位進行修正。

(4)逐格網校正

需輸入影像范圍(即校正影像的邏輯坐標范圍)、影像輸出解析度、影像外廓(即相對內圖廓的外擴距離,單位與圖幅坐標一致)。通過設置外廓距離,可使圖幅內廓邊界以外一定距離內的影像不會在影像校正過程中發生變形。

(5)柵格地圖控制精度要求

糾正控制點殘差小於1m;重采樣間隔1m;圖廓點、公里格網及其交點坐標偏差不得大於1m。

1∶100000DEM格網間隔與高程中誤差要求為:平地DEM格網間距50m,高程中誤差6m;丘陵DEM格網間距50m,高程中誤差10m;中低山DEM格網間距50m,高程中誤差10m;高山及極高山地區的高程中誤差按可相應放寬至1.5倍。

(6)精度評價

柵格地圖精度評價,包括對原始圖質量評估的圖幅質量評價,對校正生成DRG的質量評估以及標准圖框套合檢查。

1)原始圖質量評估。該項是對柵格地圖製作的原始數據進行質量評價,主要反映的是原始圖是否有折皺,掃描時是否置平等。若原始圖質量不好,則校正出的柵格地圖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要對原始圖進行質量評價,首先需要順序修改控制點,當所有的控制點修改完畢後,圖幅質量文件中的數值反映了原始地圖影像的質量情況,其文件參數為圖像糾正前的最大殘差和中誤差。其中的中誤差值反映了原始圖的整體質量,數值越大,質量越差;最大殘差值反映了原始圖中偏差最大的控制點的點號及偏差值。

2)校正圖質量評估。該項用於評估校正生成DRG數據的質量。在完成逐格網校正後,根據圖幅信息和按照圖幅生成控制點部分中添加內圖廓點的方法,定位影像的四個內圖廓點,生成反映影像校正情況的質量評估文件,其文件參數為圖像糾正後的中誤差,中誤差值反映了校正後影像的整體質量。圖廓邊長及對角線尺寸檢查(單位:m):上邊、下邊、左邊、右邊、對角1、對角2,圖廓邊長及對角線尺寸檢查,通過對圖幅圖廓邊長的檢測值與理論值進行比較,檢驗圖廓邊長、對角線各條邊長是否符合精度要求。

3)圖框套合檢查。在評估校正生成DRG數據質量時,還可以用生成的理論格網與校正圖上公里網進行套合比較的方法檢驗公里格網精度是否在規定的限差之內。通過檢查其套合情況,可判斷校正生成的DRG數據質量。

(7)存儲格式

利用ENVI軟體製作的DRG存儲格式是*.tif和*.img;用MapGIS系統製作的DRG存儲格式是*.MSI。

(8)用途

柵格地圖圖件是遙感影像圖製作、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生成以及幾何校正的基礎地理參照圖像。

4.2.2 圖像預處理

在保持足夠信息量和清晰度的前提下,對雜訊和條帶較多的圖像,需通過鄰近像元灰度值替代法、低通濾波法、整行替代法和傅里葉變換法進行去雜訊、條帶的濾波處理,對輻射度畸變較大的圖像進行輻射糾正處理。

4.2.3 糾正與配准

4.2.3.1 糾正與配准模型選取

多採用物理和擬合多項式兩種糾正模型。糾正與配准應對所有波段進行。

物理模型適用於能提供嚴格衛星星歷參數的影像數據,要求同時具備DEM數據且控制點整景分布;有理多項式模型適用於難以獲得線性感測器的外部幾何參數且其姿態十分復雜的衛星數據,要求同時具備DEM數據且控制點整景分布;幾何多項式模型適合於平坦地區,通常用於處理難以提供獲取影像的衛星星歷參數和DEM數據的地區。一般根據數據源情況,對地形高差大的地區優先採用物理模型,其次有理多項式模型利用DEM數據進行正射精校正,平原區利用1∶100000DRG資料和幾何多項式模型對圖像進行幾何校正。

4.2.3.2 控制點選取

控制點應控制影像四周,且分布均勻。控制點個數應根據糾正模型和地形情況等條件確定。物理模型根據衛星星歷參數建立嚴密模型,選9個控制點即可,通常20個以上,該模型要求整景數據均有控制點分布;擬合多項式模型與其糾正階項(n)相關,當n=1時,要求每景最低不少於7個控制點,一般9個以上;當n=2時,每景選13~16個控制點為宜。該模型要求整景數據均有控制點分布。

4.2.3.3 糾正與配准控制點誤差要求

平地地形糾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1.5個像素,丘陵地形糾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1.5個像素,山地地形糾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5~2個像素,糾正控制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

平地地形配准控制點中誤差為0.5~1個像素,丘陵地形配准控制點中誤差為0.5~1個像素,山地地形配准控制點中誤差為1~1.5個像素,配准控制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

重采樣方法:包括鄰元法、雙線性內插法及立方卷積法。

對於數字正射影像圖(DOM)重采樣,其重采樣間隔應根據成圖比例尺確定,1∶250000比例尺重采樣間隔30m;1∶100000比例尺重采樣間隔15m;DOM接邊限差要求平地地形接邊限差為0.8mm,丘陵地形接邊限差為0.8mm,山地地形接邊限差為1.2mm。對於道路、河流等線狀地物,即使接邊限差符合上述規定,當鑲嵌影像出現重影、模糊時,應進行接邊處理。DOM影像應清晰、紋理信息豐富,景與景之間影像盡量保持色調均勻、反差適中。

4.2.4 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是指採用一種復合模型結構,將不同感測器的遙感數據或與不同類型的數據源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綜合,以獲取高質量的影像信息,同時消除各感測器間信息冗餘,降低不確定性,提高解譯精度和可靠性,以形成對目標相對完整一致的信息顯示。對全色數據與多光譜數據、SPOT與TM數據糾正成果進行融合,例如,ETM+(全色)與TM7、4、1,TM5、4、3,TM5、3、2;SPOT與TM5、3、2融合等,形成兼具高解析度空間信息和多光譜彩色信息的融合影像。融合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加權相乘法、IHS變換法等多種方法。

影像融合匹配精度檢查可採用影像融合法或影像疊合法進行,要求平原和丘陵地區匹配精度為0.5個像素,最大不超過1個像素;山地地區可適當放寬至1.5個像素。融合前須對影像進行色調調整,提高高解析度數據的亮度,增強局部反差,突出紋理細節,降低雜訊;對多光譜數據進行色彩增強,拉大不同地類之間的色彩反差,突出其多光譜彩色信息。

融合後檢查是否出現重影、模糊等現象。檢查影像紋理細節與色彩,判斷融合前的處理是否正確,如果存在問題,返回重處理。如果融合後影像亮度偏低、灰階范圍較窄,則可採用線性拉伸、調整亮度對比度等方法進行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應盡量保留融合數據的光譜信息和空間信息。

4.2.5 影像鑲嵌

標准圖幅涉及多景數據或多個糾正分區,須考慮影像間接邊,其接邊限差平地和丘陵均為0.8mm;山地為1.2mm。

數字鑲嵌方法是在相鄰圖像重疊區內選擇同名點作為鑲嵌控制點,要求兩景同名地物嚴格對准,擬合中誤差在1個像元左右;兩景圖像間需進行亮度匹配,以減少亮度差異;鑲嵌拼接線的選擇無論是採用交互法還是自動選擇,均需是一條折線或曲線;在拼接點兩旁需選用「加權平均值方法」進行亮度圓滑,進一步提高圖像鑲嵌的質量。

接邊檢查可採用影像疊合法或檢查點選取法。影像疊合法對接邊影像進行疊合,結合目視判讀與點位量算提取誤差;檢查點選取法通過選取DOM影像公共區的同名點,計算其較差的中誤差。

當接邊誤差超過規范要求,應分析原因,並返回上道工序檢查和修改控制點;如果接邊誤差滿足要求,但某些特徵地物(如道路、河流)錯位,導致鑲嵌影像出現重影、模糊,應進行接邊糾正處理。

鑲嵌影像應保證色調均勻、反差適中,接邊重疊帶不允許出現明顯的模糊或重影。為保證接邊自然,接邊影像要有10~50個像素的重疊。

4.2.6 圖幅整飾與信息管理

4.2.6.1 圖廓整飾

圖廓整飾內容包括內圖廓、外圖廓及坐標注記,要求如下:

1)內圖廓線應是曲線,東西圖廓可以繪成直線,南北圖廓為弧線,可以分段表示成直線。圖廓線寬度為1個像元。

2)圖廓線平行於內圖廓線,與內圖廓線間隔為10mm,主圖廓線寬度為1mm,副圖廓線寬度為1個像元,兩者相互平行,距離為2mm。

3)圖廓線坐標注記內容是經緯度和公里網。在外圖廓上以經差15'、緯差10'間隔注記經緯度坐標,注記2mm長、1個像元寬的短線在主圖廓與副圖廓之間,貫通圖面的公里網間隔為10km。

圖廓四角的經緯度注記標於內圖廓四角的延長線兩側,字頭朝上。經度注記跨經線的左右,左注「度」,右注「分」「秒」;緯度注記跨緯線上下,上注「度」,下注「分」、「秒」。

公里網注記要求每條方里線在圖廓間注出其坐標值的兩位數(km),首末方里線及百公里數方里線注記應注出完整數(km),在南、北圖廓間的兩位公里數注在方里線的右側,百位以上數字注在方里線的左側,東、西圖廓間的兩位公里數注在方里線上方。

坐標注記採用宋體。注記整10km字高為3mm,帶號與整千千米字高為2mm。

4.2.6.2 圖面整飾與注記

1)圖面整飾要求標注圖名、圖幅接合表、數字比例尺和線比例尺、密級等。

a.圖名。用橫向注記在北圖廓外居中位置,字體採用黑體,字高為10mm,字間距為10mm;圖名下方注記圖幅編號,字體採用黑體,字高為5mm。

b.比例尺。標注於南圖廓外正中位置。應同時繪制數字比例尺和直線比例尺。

c.圖例內容。包括地理要素和專題要素。一般配置在東圖廓外側,沿外圖廓線從上而下排列,上方與北內圖廓線持平。

d.圖幅接合表配置。在北圖廓外西面。

e.圖件密級。劃分機密、秘密、內部用圖3種。密級標注在北圖廓外東面,最後一個字對齊東內圖廓線。字體用宋體,字高為5mm。

f.南圖廓外西面注記。包括所採用的遙感資料種類、時相和波段組合,控制資料等。字體用宋體,字高為5mm。

g.南圖廓外東面注記。作業單位,字體用宋體,字高為8mm。

2)按照應用的要求注記地理名稱、矢量要素、專題要素等信息。名稱注記用宋體,字高為線劃地形圖的2倍。

4.2.6.3 信息管理

以1∶100000地形圖標准圖幅為單元,分幅生成DOM影像。以此為基礎,分層疊加圖幅整飾內容,形成DOM信息管理文件,各圖層內容和順序為圖廓整飾、注記、行政境界和DOM。

4.2.7 檢查與驗收

1)影像地圖需嚴格符合技術設計和任務書的要求,滿足應用的需要。

2)影像地圖圖面要求影像清晰、反差適中、色調不偏色、信息豐富、層次突出。

3)圖廓線尺寸、公里網、經緯度、圖幅內外整飾及注記要符合要求。

4)數學精度的檢查:在每幅圖內隨機抽取25個以上均勻分布點位,在1∶100000或以上比例尺的線劃地形圖、數字地圖或影像地圖上讀取同名地物點的坐標作為真值,計算隨機取樣點的中誤差。

1∶250 000 遙感地質解譯技術指南

式中:m為點位中誤差,mm;Δx、Δy為隨機取樣點坐標差,mm;n為隨機取樣點點數。

隨機取樣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為合格。

4.2.8 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應用

4.2.8.1 不同波段組合影像地圖的應用

遙感影像地圖波段組合應根據影像地圖的應用目的、制圖區地物的情況和圖像的信息量大小等因素加以選擇。對TM/ETM+和ASTER多光譜數據,要求波段組合應覆蓋可見光(B1、B2、B3)、近紅外(B4)到中紅外(B5、B7)的各個波段,波段之間相關系數最小,地質信息最為豐富,能夠具有最大的信息量,對解譯岩性和大的構造信息有利,常用的波段組合為B5、B4、B3。在乾旱裸露區,選擇B7、B4、B1波段組合;在植被覆蓋區,首選冬季低植被季節的圖像,盡量降低植被的影響,選擇B5、B3、B2波段組合,受植被影響比較低,對圖像解譯的可識別性較好,地質解譯效果最佳;ETM+(全色)分別與TM7、4、1,TM5、4、3及TM5、3、2融合後的圖像,地質解譯效果較好。

CEBRS數據通常選擇B2、B3和B4組合。

4.2.8.2 不同數據源、不同比例尺影像地圖的應用

1)為了滿足1∶250000比例尺遙感地質調查的精度要求,其影像地圖比例尺應為1∶100000。

2)1∶50000比例尺融合圖像是1∶250000遙感地質調查的重要遙感資料。

3)TM/ETM+和ASTER影像圖層次多、色彩豐富、信息量大,不同地質現象上均有較好的反映。因此TM/ETM+和ASTER數據應是1∶250000遙感地質調查的最佳數據源。

4)SPOT與TM所形成的融合圖像由於解析度高、立體感強,在解譯古火山機構方面作用突出,但其色調沒有TM本身圖像豐富,而且陰影偏大,所以在岩性劃分方面只能起輔助作用。

5)Radar與TM融合圖像在色調層次方面沒有TM豐富,與雷達圖像相比,在立體效果和影紋方面沒有更大的優勢,該片種不是1∶250000遙感填圖的優選圖像。

6)從數據的可獲取性、綜合應用效果和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角度出發,1∶250000遙感地質調查中遙感地質解譯應以1∶250000比例尺影像地圖為主,1∶100000為輔,進行交互解譯以確保解譯結果具有重現性。

7)室內解譯應充分利用遙感正射影像地圖與GIS系統相整合的優勢,進行多源數據的復合處理與解釋。

8)正射遙感影像地圖及三維可視化遙感影像圖能夠更好地突出地形地貌的景觀特徵,能更加直觀地提取構造、岩性分區、生態地質因子,進行地貌單元劃分等,因此地質解譯效果更加突出。

❸ 數字圖像的存儲格式

遙感數據以磁帶、光碟等為存儲介質,由一個或多個文件組成,每個文件又以若干個記錄組成。記錄是作為一個單位來處理的一組相連的數據,分為物理記錄和邏輯記錄; 文件是由若干個邏輯記錄構成的在目的、形式和內容上彼此相似的信息項的集合。邏輯記錄的排列方式決定了文件的結構方式,加之不同的輔助說明信息而構成了不同的遙感數據格式。對於遙感數字圖像而言,它必須以一定的格式存儲,才能有效地進行分發和利用。

多波段圖像具有空間的位置和光譜的信息。多波段圖像的數據格式根據在二維空間的像元配置中如何存儲各種波段的信息可分為四類。

1. BSQ,BIL,BIP 格式

BSQ ( Band Sequential) 格式,又稱為波段序貫格式,在一個遙感數據文件內各像元DN 值相當於以 「波段」 為主要關鍵字、以 「行」 為次要關鍵字、以 「列」 ( 像元號) 為第三關鍵字對像元 DN 值進行排序存放。

BIL ( Band Interleaved by Line) 格式,又稱為波段行交叉格式,在一個遙感數據文件內各像元 DN 值相當於以 「行」為主要關鍵字、以 「波段」為次要關鍵字、以 「列」( 像元號) 為第三關鍵字對像元 DN 值進行排序存放。

BIP ( Band Interleaved by Pixels) 格式,又稱為波段像元交叉格式,在一個遙感數據文件內各像元 DN 值相當於以 「行」為主要關鍵字、以 「列」 ( 像元號) 為次要關鍵字、以 「波段」為第三關鍵字對像元 DN 值進行排序存放。

上述遙感數據基本格式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范圍。BSQ 格式最適合於對單個波段的整個或部分圖像空間區域進行存儲和讀取等處理操作,如圖像對比度增強、平滑、銳化等; BIP 格式為圖像數據單個像元波譜特性的存儲與讀取提供最佳性能,如在最大似然比分類法、波段之間的加減乘除代數運算等亦宜採用該格式; BIL 方式具有以上兩種方式的中間特徵,提供了圖像空間和像元波譜處理之間的一種折中的方式,適用於以行 ( 圖像掃描行) 為單位的處理操作,如水平方向的線性影像特徵增強處理等。

2. Fast - L7A 格式

該格式是美國 EDC 在沿用了以往 Landsat 數據產品快速格式的基礎上而選用的記錄Landsat-7 / ETM + 數據的格式之一。Fast - L7A 格式的數據由 3 個頭文件及 8 個數據文件組成,3 個頭文件對應 Landsat-7 數據的三個波段組: 全色波段組、可見光及近紅外波段組、熱紅外波段組; 8 個數據文件對應 Landsat-7 數據的 8 個波段。

3 個頭文件中,每個頭文件包含 3 個 1536 位元組的記錄,分別是管理記錄、輻射記錄和幾何記錄,它們記錄了產品標識信息、圖像標識信息、輻射校正系數、地圖投影、地球模型、太陽高度角和方位角等圖像數據輔助信息。8 個數據文件中,每個文件僅含一個波段的數據而不含頭尾記錄,圖像數據按行順序排列,並以 8 bit 無符號整數表示。

3. GeoTIFF 格式

GeoTIFF 是包含地理信息的一種 TIFF 格式的文件。GeoTIFF 格式的數據由 1 個頭文件及相應的數據文件組成。其頭文件與 Fast - L7A 頭文件相似,8 個數據文件分別對應於Landsat-7 數據的 8 個波段數據。

4. HDF 格式

HDF ( Hierarchical Data Format,層次數據格式) 是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的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 (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 於 1987 年研製開發的一種軟體和函數庫,它使用 C 語言和 Fortran 語言編寫,是一種超文本文件格式,能夠存儲不同種類的科學數據,包括圖像、多維數組、指針及文本數據。HDF 格式還提供命令方式,分析現存 HDF 文件的結構,並即時顯示圖像內容。科學家可以用這種標准數據格式快速熟悉文件結構,擺脫不同數據格式之間相互轉換的繁瑣,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數據管理和分析。目前,在國外各種衛星感測器上,已經廣泛使用了這種標准數據格式,如 Landsat-7,EOS - TERRA,EOS - AQUA 等。

在物理存儲結構上,一個 HDF 文件包括一個文件頭 ( File Header) ,一個或多個描述塊 ( Data Descriptor Block) ,若干個數據對象 ( Data Object) 。文件頭位於 HDF 文件的頭四個位元組,其內容為四個控制字元的 ASCII 碼值,四個控制字元為 N,C,S,A,可用於判斷一個文件是否為 HDF 文件格式。數據對象是 HDF 文件最基本的存儲元素,包括一個描述符和一個對應的數據元素。描述符長度為 12 個位元組,主要用來描述這個數據元素的數據類型、位置偏移量、數據元素位元組數。在實際的 HDF 文件中,描述符並不是和它對應的數據元素連在一起,而是把相關的許多描述符放在一起而構成一個描述塊,在這個塊的後面順序存儲了各個描述符所對應的數據元素。數據元素是數據對象中的裸數據部分,也就是數據本身,可以是字元、整數、浮點數、數組等。

1993 年美國航空航天局 ( NASA) 把 HDF 格式作為存儲和發布 EOS (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對地觀測系統) 數據的標准格式,此後又在 HDF 標準的基礎上共同開發了一種專門化的 HDF 格式———HDF - EOS,專門用於處理各種 EOS 產品。HDF - EOS 使用標準的 HDF 數據類型定義了點、條帶、網格這三種特殊數據類型,並且引入了元數據( Metadata) ,簡化了空間數據的訪問過程,提高了科學研究和用戶對 EOS 數據的訪問速度。

遙感技術被應用以來,遙感數據採用過很多格式,以 Landsat-7 衛星的數據產品為例,該數據產品由美國地球觀測系統數據中心 ( EDC) 提供,按照產品處理級別可分為 三類,即 Level 0R,Level 1R 和 Level 1G。三種產品的定義如下 :

Level 0R: 未經輻射校正和系統級幾何校正的數據產品。

Level 1R: 經過輻射校正但未經系統級幾何校正的數據產品。

Level 1G: 經過輻射校正和系統級幾何校正的數據產品。

EDC 的各類產品所採用的數據格式共有三種,分別是 HDF,Fast - L7A 和 GeoTIFF,產品類型和數據格式之間的對應關系見表 4-1。

表 4-1 Landsat-7 數據產品類型及數據格式

在遙感數據中,除圖像信息以外還附帶有各種注記信息。這是提供數據結構在進行數據分發時,對存儲方式用注記信息的形式來說明所提供的格式。以往曾使用多種格式,但從 1982 年起逐漸以世界標准格式的形式進行分發。因為這種格式是由 Landsat TechnicalWorking Group 確定的,所以也稱 LTWG 格式。世界標准格式具有超結構 ( Super Struc-ture) 的構造,在它的描述符、文件指針、文件說明符的三種記錄中記有數據的記錄方法。其圖像數據部分為 BSQ 方式或 BIL 方式。

❹ 遙感圖像的數據格式有那些

如果是原始的衛星影像,有可能是磁帶存儲的二進制格式,即*.bin。
如果是從地面站買到的數據,多半是Geo-Tiff的格式,即帶有坐標的Tiff圖。
如果是已經格式調整完成,等待分類、分析的影像,一般為*.img格式

❺ 多波段遙感數字圖像的存貯與分發採用的格式有哪些

bsq,bil,bip
按波段順序,行交叉,像素交叉

❻ 遙感圖像文件格式有那幾種

如果是原始的衛星影像,有可能是磁帶存儲的二進制格式,即*.bin。
如果是從地面站買到的數據,多半是Geo-Tiff的格式,即帶有坐標的Tiff圖。
如果是已經格式調整完成,等待分類、分析的影像,一般為*.img格

❼ 遙感文件類型分類

遙感數據包括很多種類,一般的最原始的數據是正射影像。一般情況下,影像都是柵格數據,比如.img格式。而帶有幾何、拓撲參數的數據,是矢量數據,如.shp,.e00格式的。矢量數據一般是進過處理數據,如地形圖,專題地圖等等。矢量和柵格的分別,可以網路一下。
另外,柵格數據顯示和分析的時候,是可以多波段疊加的,如紅、紅外、綠的疊加,進行ndvi計算,提取植被。同樣的,矢量數據分析時也可以多波段共同處理,當然單波段也是可以的。
一般情況下,由於感測器特性的不同,空間解析度不同,我們是根據感測器數據來分類的。同時,根據處理目標地物范圍,以及操作目的的不同,往往需要多個衛星的數據協同使用,這就是以地物范圍來處理了。

❽ 遙感是以什麼數據結構存儲的

遙感圖像是以柵格數據結構存儲的。

❾ 遙感影像的圖像格式

各波段的二維圖像數據按波段順序排列。
(((像元號順序),行號順序),波段順序) 對每一行中代表一個波段的光譜值進行排列,然後按波段順序排列該行,最後對各行進行重復。
(((像元號順序),波段順序),行號順序) 在一行中,每個像元按光譜波段次序進行排列,然後對該行的全部像元進行這種波段次序排列,最後對各行進行重復。
((波段次序,像元號順序),行號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