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先行者存儲器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先行者存儲器

發布時間: 2022-04-21 00:15:15

⑴ 什麼是DDR和SDRAM以及它們的含義

內存也是計算機系統里的重要配件,它的數量多少,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系統的性能以及穩定性。今天,我就把關於內存的幾個主要參數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在大家購買和使用內存的時候能夠從中得到幫助。

內存也是計算機系統里的重要配件,它的數量多少,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系統的性能以及穩定性。今天,我就把關於內存的幾個主要參數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在大家購買和使用內存的時候能夠從中得到幫助。

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Synchronous DRAM,SDRAM):是目前主推的PC 100和PC 133規范所廣泛使用的內存類型,它的帶寬為64位,3.3V電壓,目前產品的最高速度可達5ns。它與CPU使用相同的時鍾頻率進行數據交換,它的工作頻率是與CPU的外頻同步的,不存在延遲或等待時間。

雙倍速率SDRAM(Dual Date Rate SDRSM,DDR SDRAM):又簡稱DDR,由於它在時鍾觸發沿的上、下沿都能進行數據傳輸,所以即使在133MHz的匯流排頻率下的帶寬也能達到2.128GB/s。DDR不支持3.3V電壓的LVTTL,而是支持2.5V的SSTL2標准。它仍然可以沿用現有SDRAM的生產體系,製造成本比SDRAM略高一些,但仍要遠小於Rambus的價格,因為製造普通SDRAM的設備只需稍作改進就能進行DDR內存的生產,而且它也不存在專利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它代表著未來能與Rambus相抗衡的內存發展的一個方向。

介面動態隨機存儲器(Direct Rambus DRAM, DRDRAM):是Intel所推崇的未來內存的發展方向,它將RISC(精簡指令集)引入其中,依靠高時鍾頻率來簡化每個時鍾周期的數據量。它具有相對SDRAM較高的工作頻率(不低於300MHz),但其數據通道介面帶寬較低,只有16位,當工作時鍾為300MHz時,Rambus利用時鍾的上沿和下沿分別傳輸數據,因此它的數據傳輸率能達到300×16×2/8=1.2GB/s,若是兩個通道,就是2.4GB/s。它與傳統DRAM的區別在於引腳定義會隨命令變化,同一組引腳線既可以被定義成地址線也可以被定義成控制線。其引腳數僅為普通DRAM的三分之一。

虛擬通道存儲器(Virtual Channel Memory, VCM),是目前大多數最新的主板晶元組都支持的一種內存標准,VCM是由NEC公司開發的一種的「緩沖式DRAM」,該技術將在大容量SDRAM中採用。它集成了所謂的「通道緩沖」,由高速寄存器進行配置和控制。在實現高速數據傳輸的同時,VCM還維持著與傳統SDRAM的高度兼容性,所以通常也把VCM內存稱為VCM SDRAM。VCM與SDRAM的差別在於不管數據是否經過CPU處理都可以先行交於VCM進行處理,而普通的SDRAM就只能處理經CPU處理以後的數據,這就是為什麼VCM要比SDRAM處理數據的速度快20%以上的原因。

CL(CAS Latency):為CAS的延遲時間,這是縱向地址脈沖的反應時間,也是在一定頻率下衡量支持不同規范的內存的重要標志之一。比如現在大多數的SDRAM(在外頻為100MHz時)都能運行在CAS Latency = 2或3的模式下,也就是說,這時它們讀取數據的延遲時間可以是2個時鍾周期或3個時鍾周期。

tCK(TCLK):為系統時鍾周期,它代表SDRAM所能運行的最大頻率。數字越小說明SDRAM晶元所能運行的頻率就越高。對於一片普通的PC 100 SDRAM來說,它晶元上的標識「-10」代表了它的運行時鍾周期為10ns,即可以在100MHz的外頻下正常工作。

tAC(Access time from CLK):是最大CAS延遲時的最大數輸入時鍾,PC 100規范要求在CL=3時tAC不大於6ns。某些內存編號的位數表示的是這個值。目前大多數SDRAM晶元的存取時間為5、6、7、8或10ns。

對於PC 100內存來說,要求當CL=3的時候,tCK的數值要小於10ns、tAC要小於6ns。關於總延遲時間的計算一般用這個公式: 總延遲時間=系統時鍾周期×CL模式數+存取時間(tAC),比如某PC 100內存的存取時間為6ns,我們設定CL模式數為2(即CAS Latency=2),則總延遲時間=10ns×2+ 6ns= 26ns,這就是評價內存性能高低的重要數值。如果PC 100、PC 133內存只使用在66MHz或100MHz匯流排下,應該將CAS Latency的數值設為2,這樣內存無疑會有更好的性能

⑵ 現今中國排名前十的計算機科學家是哪十位

姚期智、潘雲鶴、李未、王安、夏培肅、楊立銘、袁亞湘、陳仕元、徐家福

⑶ 計算機中的靜態RAM和動態RAM有什麼區別

內存的物理實質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按存儲信息的功能可分為只讀存儲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EPROM(Erasable Progrmmable ROM)和隨機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中的信息只能被讀出,而不能被操作者修改或刪除,故一般用於存放固定的程序。EPROM和一般的ROM不同點在於它可以用特殊的裝置擦除和重寫它的內容,一般用於軟體的開發過程。RAM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存,主要用來存放各種現場的輸入、輸出數據,中間計算結果,以及與外部存儲器交換信息。它的存儲單元根據具體需要可以讀出,也可以寫入或改寫。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現在的RAM多為MOS型半導體電路,它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RAM是靠雙穩態觸發器來記憶信息的;動態RAM是靠MOS電路中的柵級電容來記憶信息的。由於電容上的電荷會泄漏,需要定時給予補充,所以動態RAM需要設置刷新電路。但動態RAM比靜態RAM集成度高、功耗低,從而成本也低,適於作大容量存儲器。所以主內存通常採用動態RAM,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則使用靜態RAM。另外,內存還應用於顯卡,音效卡及CMOS等設備中,用於充當設備緩存或保存固定的程序及數據。
動態RAM按製造工藝的不同,又可分為動態隨機存儲器(Dynamic RAM)、擴展數據輸出隨機存儲器(Extened Data Out RAM)和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Sysnchromized Dynamic RAM)。

⑷ 計算機先驅獎的特點

第一,兼顧了理論與實踐,設計與工程實現,硬體與軟體,系統與部件。獲獎者中既有從事計算機基礎理論研究並獲得重大突破的學者,如哈明碼和霍夫曼碼的發明人理查德·哈明(Richard W.Hamming)和戴維·霍夫曼(DavidA.Huffman)。公認為計算機科學大師的狄克斯特拉(Edsgar W.Dijkstra)和霍爾(C.A.R.Hoare),等等,也有在開發計算機過程中敢於創新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如ENIAC的發明人莫奇利(John W.Mauchly)和埃克特(J.Presper Eckert),巨型機之父克雷(S.R.Cray),小型機之父貝爾(C.Gordon Bell),個人計算機的先行者克拉克(W.A.Clark),等等;既有在硬體上取得重大技術創新從而促進了計算機更新換代的科學家,如發明了半導體平面處理技術的霍厄尼(Jean A.Hoerni),發明集成電路的諾伊斯(R.N.Noyce)和基爾比(J.S.Kilby),等等,又有在軟體和程序設計語言開發上建功立業,使計算機愈來愈易用、愈「友好」,從而促使計算機走進千家萬戶的天才軟體好手,如C和UNIX的發明人里奇(D.M.Ritchie)和湯普森(K.L.Thompson),計算機圖形學之父薩瑟蘭(I. Sutherland),人機交互技術的功臣恩格爾巴特(D.C.Engelbart),等等;既有在計算機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上有大手筆、大創意的科學巨人,如IBM/360之父布魯克斯(F.P.Brooks)和伊萬斯(B.O.Evans)等,也有主要在「外圍35作,但在I/O設備上的業績同樣值得稱頌的人,如高速磁帶機的發明人威登海姆(J.A.Weidenhammer),磁碟存儲系統RAMAC的研製者約翰遜(R.B.Johnson),等等,因為他們的成果為計算機應對「信息爆炸」創造了前提……「計算機」,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實際上蘊含著一個學科,一個產業,一個系統,涉及著各個方面的問題與專業,彼此互相依存、依靠,相互促進。它的發展是諸多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計算機先驅獎兼顧了上述各個方面,是客觀、公正、合理的。也正因為如此,這個獎項雖然沒有高額獎金,只向獲獎者授以銅質獎章和證書(必要時,IEEE—CS向獲獎者及其配偶提供參加頒獎儀式的往返旅費),卻成為計算機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受到普遍的重視和關注。
第二,計算機先驅獎打破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限制,一批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計算機科學家獲得了表彰。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數國際學術組織被西方國家人士所操縱和控制,反映在評獎上,原所謂「東方集團」的科學家很難獲獎,造成事實上的不平衡。這一現象在計算機先驅獎早期也是存在的。但是IEEE—CS的決策者較早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以極大的決心和魄力糾正這一偏向,在1995年啟動了一個對蘇聯和東歐地區的計算機發展歷史進行調查、研究的計劃,在此基礎上臨時修改了計算機先驅獎的評獎條例,在1996年一次評選出了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15名計算機先驅獎獲得者(評獎條例規定除首屆外每年最多有4名獲獎者,但這一規定以前也經常被違反)。2000年又有2名白俄羅斯科學家人圍。這樣,「科學無國界」這一原則在計算機先驅獎評獎中獲得了較好體現,進一步突顯了它的客觀性、公正性。當然,同其他評獎難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樣,計算機先驅獎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缺憾,比如,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家至今無人獲獎(只有一名美籍華裔學者傑弗里·朱於1981年獲此殊榮),包括許多傑出的海外華人計算機學者如王安、王浩、傅京蓀等也都榜上無名,這是不能不令人們感到遺憾的。

⑸ 存儲區域網(SAN)有什麼優勢

Adaptec的「SAN優勢」提供了這一解決方案。憑借我們的核心資源和廣泛的合作夥伴關系 ,Adaptec的「SAN優勢」令存儲網路技術從存儲區域網到IP存儲和Infiniband更加平易近人,更簡便,更經濟,更易於安裝和管理。為什麼您需要 "SAN 優勢" 企業管理協會,一家獨立的研究機構,近來確認下列4大因素為實現SAN的主要障礙:互用性,復雜性,支持,擁有可靠的供貨商。「SAN優勢」致力於解決所有這4大問題,而且讓Adaptec的用戶體驗到數據管理的「優勢」而非煩惱。 解決方案計劃— —Adaptec正在發展存儲網路解決方案,它將消除管理數據存儲中的臆測,讓企業更容易和經濟地解決關鍵需要。 合作夥伴產品互用性計劃— —Adaptec正在啟動「SAN保證」計劃,一個新的互用性計劃。它可讓企業在一個經過認證的實驗室中檢驗它們的產品與Adaptec產品之間的互用性和兼容性。 廣泛的可靠性測試— —Adaptec正在引導業界最廣泛的可靠性測試,以便讓最終用戶相信它們的Adaptec SAN解決方案在「並入」網路時能立即工作。 教育— —Adaptec正在進行一系列計劃旨在向銷售商和消費者傳播存儲網路的價值和實施該技術的各種方法。除了「實際」的培訓計劃,公司還製作了基於網路的工具和培訓材料以加強效果。 全球客戶支持— —Adaptec憑借橫貫5大洲每天24小時的本地化的支持,在存儲解決方案領域成為可信賴的品牌。 強大的技術基礎— —Adaptec的主機匯流排適配卡是基於Adaptec公認領先的I/O技術,和安捷倫在業界領先的超光速粒子晶元。Adaptec將成為首家向市場推出2G光纖通道解決方案的公司。不僅在光纖通道領域,Adaptec還是IP存儲技術的先行者,該技術能讓企業利用其現存的乙太網體系(LAN)來建立一個低成本的存儲區域網。 市場支持— —Adaptec正在以多種方式幫助代理商將SAN解決方案介紹給最終用戶,其中包括Adaptec解決方案供應商計劃(Adaptec Solution Provider Program)和Adaptec攜手廣大經銷商計劃(and Adaptec Connect for broader-base resellers)。

⑹ 請教如何從存儲器的型號區分其工作電壓

我的拷貝器是3.3v供電的,復制存儲器沒有發現問題,大多數存儲器可以工作在3.3v
-5v之間。

⑺ 數碼相機的發展史

數碼相機發展進程大史記
2005.07.28 11:27:08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20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200年裡,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字存儲器作為記錄媒介。笑看浮雲遮望眼,瞬間滄海變桑田,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志著相機產業向數字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自從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布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以來,這種感光元件在經過進一步完善之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應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斷涌現,像素數早已跨越了千萬像素,而成像效果卻也已臻於完美。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DC產業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觀設計更趨成熟,操作功能日漸強大,並且隨著製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不可限量的發展苗頭。

總體來看,DC產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脈絡,正是在製造廠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才會變得如此繁榮和美麗。人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仍會不由得念起數碼相機誕生之初所走過的坎坷道路,對這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經典機型至今依然讓人難以忘卻。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許多生命突然出現在寒武紀,整個地球一夜間就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氣息,考古學家對其原因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答案。80年代無異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寒武紀,在不足十年的時光里,數碼相機快速脫離了襁褓並逐漸學會了蹣跚邁步,盡管那時的解析度依然十分低下,但眾多廠商的參與卻讓這一產業慢慢充滿了勃勃生機。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生命大爆發就此開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就今天來看,CMOS與CCD在數碼相機感光器件正統方面的爭奪早已塵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作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不容否認,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優勢的確非常吸引人,但動態范圍低的弊病卻不能不讓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佳能RC-760-----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但在數碼相機誕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層樓卻又談何容易。幾年間,廠商們一直在30萬像素的水平上艱難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白堊紀-恐龍兇猛

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終於在白堊紀誕生了更高級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了。80年代不斷的技術積累終於為我們迎來了90年代數碼相機產業的真正繁榮,從此之後,數碼相機確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達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
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真可謂考慮周詳。
這台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並未給它配備內置存儲器,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存儲器,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盡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台機器那時的售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真是貴得離譜啊。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的數碼單反
無論柯達還是佳能,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都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盡管這能讓專業攝影師們感受到產品的親和力,但產品一多也就難免會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採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從而很容易就能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台數碼單反的解析度僅有130萬像素,跟同時代的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相比有著天壤之別。E2/E2s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系統,通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面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在這個基礎上鏡頭的視角可以保持不變,但限於有效光圈嚴重縮水,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

一體化設計讓這台機器的外觀看起來更加簡潔,但內部結構的復雜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觀體積的膨脹,總重量也呈現出了失控的跡象。這台機器為尼康的數碼單反研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它上市四年之後,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1,數碼相機產業的白堊紀時代也就被徹底結束了。

侏羅紀-凶險叢林

侏羅紀的生物門類已經非常齊全了,那裡有著溫和柔順的食草恐龍,有著活潑好動的白臉猴,還有著十分兇殘的霸王龍,每個動物像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設法變得更加強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片弱肉強食的叢林過的輕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
1999年6月,尼康終於推出了該公司首部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D1,憑借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

這款數碼單反所採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種,售價5580美元,在今天來看仍然顯得昂貴。

佳能EOS 1D——佳能的數碼單發神話
長期以來,在像素解析度爭奪的同時,廠商們在拍攝速度上的競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營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面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

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解析度,ISO感光度100-1600,也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售價在7000美元左右。

奧林巴斯E-1——4/3系統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筆記本廠商一樣,為了給對手製造最大的趕超麻煩,數碼單反廠商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都要刻意做到避免與對手的產品兼容,這樣一來,任何品牌的數碼相機組件都無法通用,在組件損壞之後用戶只能購買同一品牌的產品替換,廠商們由此便獲得了利潤最大化。

今天的筆記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這可以說是電腦廠商日漸開明的表現,而數碼相機產業的變革卻也在悄悄進行。2003年12月,奧林巴斯發布了與柯達、富士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採用「4/3系統」的E-1。

4/3系統規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積,CCD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直徑,因此,凡是採用這一系統的數碼單反都能輕松做到鏡頭的相互兼容,這在以前的產品中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E-1採用了50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圍100-8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發布之初的售價高達16000元人民幣。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數碼單反王

數碼單反功能強大,拍攝畫質美輪美奐,但高昂售價卻是其無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礙。為了順利完成數碼單反的普及歷程,廠商們總是在挖空心思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價格合理的平民化數碼單反才終於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無疑算得上這一進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採用塑料機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輩EOS-10D慣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價首次低於1000美元,從而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

這款相機採用63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外觀設計應用了銀、灰、黑三色,整體給人的感覺還算不錯。

寫在最後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滯,而DC產業的發展卻也永無盡頭。在像素解析度節節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廠商早已不再把這項指標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唯一手段,讓自己的產品更加好用、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親和力,這早已成為他們進行產品設計的最新共識。

明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會像90年代一樣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⑻ 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在清華開設的有哪些 ai 名徒

姚期智姚期智(AndrewChi-ChihYao,1946年12月24日-),美籍華人,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2000年圖靈獎得主,目前是清華大學教授。潘雲鶴(1946年11月4日—),中國人工智慧和計算機圖形學專家,出生於浙江省杭州,現任浙江大學校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主要成果潘雲鶴是中國智能CAD領域的開拓者,用人工智慧技術解決了構圖、色彩等多類知識表達問題,實現藝術圖案設計自動推理。在真實感圖形描繪、光照模型和空間感色彩模型等方面均有創新。這些成果主要應用於紡織印染設計,甚至被用於敦煌藝術的復原和保護。李未(1943年6月8日-),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開始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與力學系,1983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獲博士學位,曾任英國科學與工程委員會、紐卡瑟大學和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系高級研究員,歐洲共同體發展信息戰略計劃(ESPRIT)及德國不萊梅大學教授級研究員,德國薩爾大學(Zuse)客座教授。1986年任教授,並被批准為博士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主要從事計算機軟體與科學理論以及網際網路應用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並發程序設計語言語義理論、軟體開發方法、人工智慧基礎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輔助設計技術。王安(1920年2月7日-1990年3月24日),計算機專家,出生於上海;13歲考取了極負盛名的省立上海中學;16歲又以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走進了交通大學。他在磁芯存儲器領域的發明專利共有34項之多,並成立自己的公司。夏培肅(1923年7月28日—)中國計算機科學的先行者,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23年7月28日生於四川重慶,原籍四川江津。1941年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1945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5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從1952年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設計和試制,是中國最早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科研人員。她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書,為中國計算機科技界培養了大批人才。1950年代設計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960年代開始在高速計算機的研究和設計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果。曾經創《計算機學報》,並創國際性期刊《》(計算機科技雜志),擔任第一任主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和丈夫楊立銘為一對院士夫婦;楊立銘,理論物理學家,畢業於中央大學工學院機械繫,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袁亞湘,男,1960年1月出生於中國湖南資興。袁亞湘十八歲考上湘潭大學,四年後考上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研究生,師從馮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攻讀博士,師從M.J.D.POWELL教授。1986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姆學院工作(Rutherfordresearchfellow),1988年回到中國在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袁亞湘的專業:計算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研究方向:最優化計算方法。陳仕元計算機科學家、宇航研究專家。194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後赴美學,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西雅圖大學教授、蘭德公司研究員、波音公司太空飛行研究中心總裁。徐家福(1925年11月18日—)中國計算機軟體學先驅,中國計算機科學奠基人之一。江蘇南京人。194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7年至1959年去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1981年起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培養出中國第一位計算機軟體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