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cpu的內存控制器與內存條頻率的關系
內存頻率的支持與否,主要看CPU的內存控制器,內存控制器支持的頻率大小決定了內存頻率能夠達到的上限。
內存控制器決定了計算機系統所能使用的最大內存容量、內存BANK數、內存類型和速度、內存顆粒數據深度和數據寬度等等重要參數,也就是說決定了計算機系統的內存性能,從而也對計算機系統的整體性能產生較大影響。
(1)只能存儲的頻率才能通信擴展閱讀:
從理論上講,CPU集成內存控制器,由於CPU和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不再需要經過北橋晶元,因此可以縮短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周期。這肯定是北橋晶元來負責內存控制器的模式無法比擬的。
CPU內部整合內存控制器的優點,就是可以有效控制內存控制器工作在與CPU核心同樣的頻率上,而且由於內存與CPU之間的數據交換無需經過北橋,可以有效降低傳輸延遲。
CPU內部整合內存控制器的最大缺點,就是對內存的適應性比較差,靈活性比較差,只能使用特定類型的內存,而且對內存的容量和速度也有限制,要支持新類型的內存就必須更新CPU內部整合的內存控制器,也就是說必須更換新的CPU。
⑵ 請問木有屏幕的對講機,如果要是寫頻,是不是只能有一個頻率,那隻能和一個頻率聯系,不能再調整
有的,寫頻肯定不止寫一個頻率,要看你的對講機有多少個信道,一般沒有屏幕的機器有16個信道,就是說可以寫進去16個頻率。帶屏幕的機器一般都帶有鍵盤,機器就可以輸入頻率,不需要藉助寫頻線。
⑶ 對講機只能同頻率的才能收到信號么還有什麼功能呢
准確的說是處於接收狀態的機器和處於發射狀態的機器頻率一樣才可收到信號,但是有0.0xxHz的頻率差也可以通信。至於功能就是對講,普通的手持設備一般是單工,即發射和接受不能同時,小型基地台可以雙工,即發射接收同時。你還想要它有什麼功能???
⑷ 採用任何頻率都能實現無線音視頻傳輸嗎
視頻時高帶寬的數據傳輸,用低頻的傳輸的話,比如短波通信,佔用的頻點帶寬就很大,載入的數據量也很少。
所以一般用微波傳輸,就是上G的頻率。
頻率功率傳輸距離,這個這個,他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傳輸來講,重要的是功率和天線,這兩個指標。
無線信號的頻率由起振和變頻器決定。
功率由放大電路決定。
覺得啊,您先找個數字電路,天線,數據傳輸這些書來看看先,問的不到重點
上限這個東西跟最後沒有任何關系的說。不過過高的起振反而容易出自激。
最後的頻率要看你設備設計了,採用多次倍頻就可以把設備頻率提高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現在民用市場里能普遍見到的,可以將最後的頻率倍頻到15G左右
⑸ 無線通信中所說的頻率是一種什麼概念
頻率是信號波形每秒鍾內重復的次數,無線通信中的波形通常是正弦波。
頻率為1K的信號,就是每秒內,信號包含1000個正弦波
無線信號的頻率有嚴格的劃分,不能隨便使用,比如手機只能使用800MHz等
而藍牙只能使用2.4GHz
不同的頻率,由於信號波長不同,波長=光速/頻率 特性也不同,分別用於不用的領域
⑹ 對講機頻率與參數的存儲信道操作
1.
在頻率模式下設定了頻率及其它各種參數後,最好將常用的頻率與參數存入「信道」,以便今後隨時調出使用。
2.
頻率與參數存儲:首先,要在頻率模式下,設定頻率、其它各種參數(不是所有情況下都必須);再按各機器約定的存儲功能按鍵,此時,一般有信道號閃動;
3.
再通過上、下鍵或數字鍵盤更改需存入的信道號;再按存儲功能鍵,即將設定的頻率與參數存入了指定的信道。
4.
信道調出:以後,只需按頻率模式/頻道模式(存儲模式)的切換功能鍵(如:F/FUNC+0/1,MR鍵等),將操作模式切換為信道模式,用數字鍵盤輸入信道號,或用上、下鍵順次調整信道號,即可調出事先存儲的頻率與各種參數,並使用該頻率與各種配套參數進行通信。
⑺ 內存頻率的問題
DRAM(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即動態隨機存儲器最為常見的系統內存。DRAM只能將數據保持很短的時間。為了保持數據,DRAM使用電容存儲,所以必須隔一段時間刷新(refresh)一次,如果存儲單元沒有被刷新,存儲的信息就會丟失。(關機就會丟失數據)
DDR2內存是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讀/寫數據,雖然DDR2800內存工作頻率是200M,但在內存同步的情況下,當CPU外頻為200M時,內存實際工作頻率只有100M,等效頻率為400M。我們平時所說的頻率400M是等效頻率(平時說CPU外頻200M時,內存頻率是400M)。當CPU超頻至400M外頻時,內存等效頻率為800M(工作頻率為200M),即在內存條的默認頻率下工作。
我們知道,電腦有許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在286、386和早期的486電腦里,CPU的速度不是太高,和內存保持一樣的速度。後來隨著CPU速度的飛速提升,內存由於電氣結構關系,無法象CPU那樣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現在內存達到400、533,但跟CPU的幾個G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於是造成了內存和CPU之間出現了速度差異,這時就提出一個CPU的主頻、倍頻和外頻的概念,外頻顧名思義就是CPU外部的頻率,也就是內存的頻率,CPU以這個頻率來與內存聯系。CPU的主頻就是CPU內部的實際運算速度,主頻肯定是比外頻高的,高一定的倍數,這個數就是倍頻。舉個例子,你從電腦LJ堆里揀到一個被拋棄的INTEL486CPU,上面印著486DX/266。這個486的CPU的主頻是66MHZ,DX/2代表是2倍頻的,於是算出CPU的外頻是33MZ,也就是內存的工作頻率,這同時也是前端匯流排FSB的頻率。因為CPU是通過前端匯流排來與內存發生聯系的,所以內存的工作頻率(或者說外頻也行)就是前端匯流排的頻率。剛才這個LJ堆里的486CPU,前端匯流排的頻率就是33MZ。這樣的前端匯流排結構一直延續到486之後的奔騰(俗話說的586)、奔騰2、奔騰3,例如一顆奔3933MHZ的CPU,外頻133,也就是說它的前端匯流排是133MHZ,內存工作頻率也是133。
到了奔騰4年代,內存和CPU的工作模式發生了改變,前端匯流排的概念也變得有些復雜。奔騰4CPU採用了QuadPumped(4倍並發)技術,該技術可以使系統匯流排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傳送4次數據,也就是傳輸效率是原來的4倍,相當於用了4條原來的前端匯流排來和內存發生聯系。在外頻仍然是133MHZ的時候,前端匯流排的速度增加4倍變成了133X4=533MHZ,當外頻升到200MHZ,前端匯流排變成800MHZ,所以你會看到533前端匯流排的P4和800前端匯流排的P4,就是這樣來的。他們的實際外頻只有133和200,但由於人們保留了以前老的概念——前端匯流排就是外頻,所以習慣了這樣的叫法:533外頻的P4和800外頻的P4。其實還是叫533前端匯流排或533FSB的P4比較合適。
那內存的情況怎麼樣呢?外頻不完全等於前端匯流排了,那外頻還等於內存的頻率嗎?內存發展到了DDR,跟原來相比,一個時鍾周期內可以傳送比原來多一倍的數據,DDR就是DOUBLEDATARATE的縮寫,意思就是雙倍的數據傳輸速率。在133MHZ的外頻下,DDR的傳輸速度是266,外頻提高到200MHZ的時候,DDR的傳輸速度是400,DDR266的內存和DDR400的內存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一下現在外頻、內存頻率、CPU的前端匯流排的的關系。在以前P3的時候,133的外頻,內存的頻率就是133,CPU的前端匯流排也是133,三者是一回事。現在P4的CPU,在133的外頻下,前端匯流排達到了533MHZ,內存頻率是266(DDR266)。問題出現了,前端匯流排是CPU與內存發生聯系的橋梁,P4這時候的前端匯流排達到533之高,而內存只有266的速度,內存比CPU的前端匯流排慢了一半,理論上CPU有一半時間要等內存傳數據過來才能處理數據,等於內存拖了CPU的後腿。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的,845和848的主板就是這樣。於是提出一個雙通道內存的概念,兩條內存使用兩條通道一起工作,一起提供數據,等於速度又增加一倍,兩條DDR266就有266X2=533的速度,剛好是P4CPU的前端匯流排速度,沒有拖後腿的問題。外頻提升到200的時候,CPU前端匯流排變為800,兩條DDR400內存組成雙通道,內存傳輸速度也是800了。所以要P4發揮好,一定要用雙通道內存,865以上的主板都提供這個功能。但845和848主板就沒有內存雙通道功能了。
剛才說的是INTELP4的FSB概念,它的對手AMD的CPU有所不同。
舊的462針腳的AMDCPU,採用ev6前端匯流排,相當於外頻的兩倍,也就是133外頻時,AMD462腳的CPU的FSB是266,使用DDR266內存和他搭配就剛剛好,如果用兩條DDR266做成雙通道,雖然內存有533的傳輸速度,但對於266的FSB,作用不大,所以雙通道內存對CPU的幫助不明顯。
新的AMD754/93964位CPU,內部就集成了內存管理器(以前內存管理器在主板心片里),所以AMD64位CPU的前端匯流排FSB頻率與CPU實際頻率一致。
就是前端匯流排的意思,800的U用在533的板上這個U就降到533的狀態下使用,DDR400也是只有DDR266的速度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
CPU主頻=匯流排頻率*倍頻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
所以用FSB是533的主版應該可以用!
fsb是速度。能不能上要看匯流排頻率
FSB(前端匯流排)frontsidebus
在PC內部,一個設備與另一個設備通過系統匯流排(Bus)傳遞數字信號。CPU可以通過前端匯流排(FSB)與內存、顯卡及其他設備通信。FSB頻率越快,處理器在單位時間里得到更多的數據,處理器利用率越高。
前端匯流排頻率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的匯流排速度。由於採用了特殊的技術,使存在於CPU與內存(CPU通過北橋的內存管理器與內存交換數據)的匯流排能夠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完成2次甚至4次傳輸,因此相當於頻率提升了好幾倍。(即是CPU外頻數倍。)
Intel和AMD在FSB上採用的技術不同。
IntelFSB頻率=CPU外頻*4
例如:2.4C外頻200MHz,FSB頻率800MHz
AMDFSB頻率=CPU外頻*2
例如:AthlonXP2500+(Barton)外頻166MHz,FSB頻率333MHz。
FSB帶寬表示FSB的數據傳輸速度,單位MB/s或GB/s。
FSB帶寬=FSB頻率*FSB位寬/8,現在FSB位寬都是64位。
例如:P42.0A:FSB帶寬=400MHz*64bit/8=3.2GB/s。
一般就INTEL的U來說400的上266
533的上333
不是我復制的ng是你的問題ng樓下的回答就不錯是你不明白!有些事不用明白有圖就夠了自己看看唄!!這種東西網上有的是,我懷疑你是來灌水的,我就給你灌水唄!給你個圖自己研究吧,別說別人不懂!
⑻ 為什麼頻率高,信息容量就大
計算機里的存儲容量用K、M、G、T等表達,此處的K、M、G、T並不是指頻率,而是代表位元組容量,1K=1024(位元組)、1M=1024K(位元組)、1G=1024M(位元組)1T=1024G(位元組),因此越大信息容量就越大!
⑼ 為什麼只有900M和1800M的頻率才能用來通信
這個標準是有無線電管理委員會規定的,是為了提高頻率利用率,防止通信干擾等。。。理論上說任何一個頻率都可以用來通信,只要能夠充當載波,被信號調制。為了通信的質量有保證,選擇某個頻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⑽ 通信網路頻率有哪些
GSM全球移動通信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動通信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是1992年歐洲標准化委員會統一推出的標准,它採用數字通信技術、統一的網路標准,使通信質量得以保證,並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新業務供用戶使用。GSM移動通信網的傳輸速度為9.6K/s。目前,全球的GSM移動用戶已經超過5億,覆蓋了1/12的人口,GSM技術在世界數字行動電話領域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70%。由於GSM相對模擬移動通訊技術是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所以簡稱2G。目前,我國擁有8000萬以上的GSM用戶,成為世界第一大運營網路。
CDMA碼分多址
CDMA又稱為碼分多址。最先由美國高通公司開發出來的。 CDMA是為現代移動通信網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質量、綜合業務、軟切換、國際漫遊等要求而設計的一種移動通訊技術。
CDMA的原理:CDMA是基於擴頻技術,即將需傳送的具有一定信號帶寬信息數據,用一個帶寬遠大於信號帶寬的高速偽隨機碼進行調制,使原數據信號的帶寬被擴展,再經載波調制並發送出去。接收端由使用完全相同的偽隨機碼,與接收的帶寬信號作相關處理,把寬頻信號轉換成原信息數據的窄帶信號即解擴,以實現信息通信。
WCDMA WidebandCDMA(未來的3G網路)
WCDMA全名是WidebandCDMA,中文譯名為「寬頻分碼多工存取」,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數據傳輸速率,在高速移動的狀態,可提供384Kbps的傳輸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內環境下,則可提供高達2Mbps的傳輸速率。而GSM系統目前只能傳送9.6Kbps,固定線路Modem也只是56Kbps的速率,由此可見WCDMA是無線的寬頻通訊。在同一些傳輸通道中,它還可以提供電路交換和分包交換的服務,因此,消費者可以同時利用交換方式接聽電話,然後以分包交換方式訪問網際網路,這樣的技術可以提高行動電話的使用效率,使得我們可以超過越在同一時間只能做語音或數據傳輸的服務的限制。
HSDPA HSDPA
HSDPA是現有W-CDMA網路的升級,因其所提供的先進功能而享有「3.5G」技術的美譽。HSDPA是一個非對稱解決方案,允許下行(即網路至終端)吞吐能力遠遠超過上行吞吐能力,從而有效提高頻譜效率。HSDPA技術的理論數據傳輸率最高可達10M~14Mbps,平均可提供2M~3Mbps的下行速度。該技術允許充分覆蓋地區內的用戶共享帶寬,從而為每位用戶提供300K~1Mbps的下行鏈路,足以媲美當前的無線區域網和國內固定寬頻線路。HSDPA的上行速度將為128Kbps,是目前W-CDMA系統的兩倍。
EDGE 球增強型數據提升率:EDGE(Enhanced Dataratesfor Global Evolution)
全球增強型數據提升率:EDGE(Enhanced Dataratesfor Global Evolution)完全以目前的GSM標准為架構,不但能夠將GPRS的功能發揮到極限,還可以透過目前的無線網路提供寬頻多媒體的服務。EDGE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384k,可以應用在諸如無線多媒體、電子郵件、網路信息娛樂以及電視會議上。
GPRS 用無線分組業務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無線分組業務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種基於GSM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提供端到端的、廣域的無線IP連接。簡單的說,GPRS是一項高速數據處理的技術,其方法是以「分組」的形式傳送數據。網路容量只在所需時分配,不要時就釋放,這種發送方式稱為統計復用。目前,GPRS移動通信網的傳輸速度可達115k/s。GPRS是在GSM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技術,是介於第二代數字通信和第三代分組型移動業務之間的一種技術,所以通常稱為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