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油氣水存儲的地質構造條件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油氣水存儲的地質構造條件

發布時間: 2022-03-12 01:30:21

『壹』 油氣儲存特點和要求

不知是說采出的油氣在地面的存放,還是油氣產生時需要的特殊條件?

『貳』 下列地質構造有利存儲地下水的是: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根據地質構造的岩層彎曲形態分析「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附近,地質活躍,容易漏水。
考點:本題考查地質構造的應用。
點評:本題難度低,學生只要掌握背斜的拱形結構和向斜的下凹結構對油氣和水資源的不同作用即可比較分析。

『叄』 油氣藏或油氣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質條件

最基本的是油氣的生成、聚集、保存條件,石油地質學上將這種組合簡稱為:生儲蓋圈運保(也有的概括成「生儲蓋運聚保」)。「生」指的是能夠生成油氣的岩石(烴源岩),「儲」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滲透性,能夠儲集油氣的岩石(儲集層),「蓋」指的是孔隙度和滲透性低、能夠封堵油氣的岩層。「圈」指的是地下岩層或構造當中有一個不適宜油氣繼續運移的形態或物理化學條件,油氣如果在裡面聚集起來,能夠形成油氣藏,「運」指的是油氣運移,油氣運移分為一次運移(初次運移,油氣離開烴源岩)、二次運移(油氣進入儲集層或圈閉形成油氣藏),有的還有三次運移(油氣藏破壞,油氣運移到地面),「保」指的是必要的保存條件,如溫度、壓力、構造、岩漿活動等。油氣田是同一區域內油氣藏的綜合。

『肆』 石油一般儲藏在什麼地質構造中

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被稱作「工業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石油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以前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
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而中東產的石油由於中東地勢猶如一個盆地,這更好儲存天然的石油.

『伍』 水文地質條件與油氣分布

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與油、氣的分布有一定的內在關系,本區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礦化度與油氣分布

沙四段和沙三段水礦化度的平面分布表明,高礦化度區與相應的油藏分布有較好的一致性。例如,沙四段礦化度高值區主要在濱南—單家寺、純化鎮—博興和王家崗—廣利油田,與沙四段油藏的分布基本相符;沙三段高礦化度區主要分布於郝家、坨庄、辛鎮、牛庄、喬庄等,與沙三段油藏分布基本一致(圖3-8)。從地下水的遷移規律來看,高礦化度分布區一般為地下水的滯流區;從流體勢的角度分析,高礦化度區也是低勢區。因此,本區礦化度的平面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石油運移的方向和聚集部位。

圖3.8沙三段水礦化度等值線圖

(二)

的富集是石油聚集的間接指標

統計結果顯示,本區NaHCO3水型與油藏分布有較好的一致性。例如,按各層段NaHCO3型水占該段總樣品的比例統計,比例高於30%的有濱南(Es3)、平方王(Es4)、鄭家(Es3、Es4)、高青(Es3)、純化—博興(Es3)、坨庄(Es3、Es4)和金家(Es1—Es3)油田,其中平方王、鄭家(Es3、Es2)、高青和金家(Es3、Es2)NaHCO3水型佔50%以上。這意味著油最終聚集的部位既不在生油窪陷中心(少數岩性油藏除外),也不在凸起上或凹陷的邊緣上,而是在壓實水流與部分滲入(或重力)水流相平衡的部位。

(三)水化學特徵與水動力學性質

從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得知,東營凹陷總體上沉積水占絕對優勢,滲入水量微弱,故地層水主要來源於壓實作用,由此而產生從各窪陷中心向四周流動的「離心流」,這種流動形式導致了油氣圍繞生油窪陷中心呈環狀或帶狀分布的特點。這一認識在流體勢分析和地球化學分析中均得到了證實。

『陸』 油氣開發階段的水文地質研究

該階段的水文地質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岩-油相互作用的平衡研究,任務比較繁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水水源與水化學成分特徵的研究

油田開發過程中,為了保持地層壓力,常採用早期注水的方法,以提高油氣採收率,達到長期穩產、高產的開發效果。因此,注水前必須要查清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准備好足夠的水源或水源基地。注水前,首先要研究油層的水文地質特點,包括水的流動(或驅動)類型和水化學成分,為選擇適與注水的優良水質或同油田水化學成分相匹配的水源提供依據,以防止注入水與之混合後發生化學沉澱,堵塞油層。例如:我國較多油田水為CaCl2型水,雖然離子組合是Cl--Na+,但隨礦化度增高,鈣離子的濃度相對增大,此時,不能採用含有大量碳酸鹽的水進行注水,否則就會形成碳酸鈣沉澱,降低注水效果,影響採油率;再如NaHCO3型水,在礦化度增高時,就具備了結垢物形成的離子條件,導致結垢趨勢及其分布的不均一性。在地下由於溫度升高,使得碳酸鈣等化合物的溶解度下降,進一步促進結垢的形成。生成碳酸鈣和硫酸鈣是吸熱沉澱反應,溫度升高,促使平衡向生成沉澱的方向移動,在溫度達到86℃時,恰好是碳酸鈣的結垢點。因此,這類沉澱的生成是地溫越高,沉澱反應越易發生。

除CaCO3和CaSO4外,還要注意Fe2+,Sr2+,Ba2+等離子同

,H2S等作用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沉澱的現象。如當水中Ba2+含量過高時,可生成BaSO4沉澱(溶解度小,僅為2.5mg/L),造成油層結垢和堵塞,而傷害儲層。在全面考慮油田水與注水水質,防止產生水敏傷害的同時,還要研究合理、正確選擇注水水源問題。國內外對注入水水源,曾應用過海水、泉水、河水及湖水等。還有的油田應用淺層地下水作為注水水源,此時,要考慮注水井的水量、水井密度、穩定開采量、水位恢復周期等。不論用什麼水源進行注水,都要達到降低成本和最大限度地提高驅油率的目的。

目前,我國許多油田進入含水的中後期,同原油一起采出大量的油田水(亦稱油田污水),有的油田綜合含水率達90%以上,因此,大量採用油田污水進行回注,不僅提供了注水的新水源,提高了驅油效率,而且有利於改善和保護環境,防止因長期大量採用地下水而形成下降漏斗,導致地面沉陷。不管採用何種水進行注水,都要按不同油氣藏或不同類型地層等研究注入水的水質(包括機械、雜質含量、腐蝕性、溶解氧的含量及含油量等),以確保油田的正常開發,從而提高油氣的最終採收率。

此外,在油氣藏開發過程中,監測和辨別侵入水的來源、水淹及防止腐蝕等,也是水文地質工作者必須研究的課題。

2.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該作用發生在水介質中,因而可以從地下水化學特徵重塑礦物的溶解-沉澱和離子交換、吸附過程。

地下水循環和儲存於岩石空隙中,在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二者之間發生一系列的化學、物理化學等作用。地下水不僅從岩石中獲得了豐富的物質組成,而且也改變著岩石結構和成分,溶濾與溶解,沉澱與膠結等地球化學作用是同步進行的。地下水與岩石之間進行著極其活躍的物質交替。「水流經的岩石怎樣,水也就是怎樣」這句古老的希臘名言,雖然形象而真實的說明水化學成分依賴於周圍岩石,但應該看到地下水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岩石的性質。水-岩相互作用的結果,使二者成分趨向動平衡,呈現相互依存的關系。從這個角度講,地下水化學成分反映了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

地下水在溶解和溶濾岩石,使化學成分不斷地向水中轉移的同時,也破壞著岩石的礦物晶格,如水對粘土礦物(高嶺石、綠泥石、伊利石及其混合層礦物等)的作用,導致岩石的孔隙度和滲透率下降,同時也使水中鈉離子含量增高,出現了

-Na或

、Cl--Na+離子組合。

油田水礦化度一般都比較高,流速極緩,水岩相互作用的時間長,尤其在封閉的還原環境下,水中某些離子含量增加很快,當超過本身的濃度積時,就會發生沉澱和結晶,如自生高嶺石和石英的再沉澱等。油田水中含有較高的有機組分,對圍岩結構和成分產生頗大影響,如有機酸的存在,可加速儲層中長石和岩屑顆粒的溶解,形成和發育大量的次生孔隙。如塔里木盆地東部石炭系油田水中有機酸含量高達(361~926)×10-6,侏羅系油田水中有機酸含量最高達1914.35×10-6。導致碳酸鹽溶解度升高,碳酸鹽岩、硅鋁酸鹽岩及長石等礦物發生化學溶解,是本區次生孔隙成因的主要機理。

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疊統和中下侏羅統儲層據顯微薄片鑒定具有較多的碳酸鹽化的膠結物,使孔隙度和滲透率降低,岩性緻密性程度高,顯然與地下水的溶解、沉澱活動有關,同油田水礦化度高(20~89g/L),Na+含量占離子總和的40%~49%;Cl-含量占離子總和的41%~48%,以Cl--Na+型離子組合為主,油田水運動處於停滯狀態,化學成分具有分塊分片分布的特徵是一致的。值得提及的是,本區地下水中

(或由

氧化烴類形成的HCO3)和

參與形成方解石、白雲岩、鐵白雲岩等碳酸鹽自生礦物或膠結物,是引起本區儲集層岩石物性變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冀中坳陷古潛山地下水與岩石相互作用的過程,溯源至從薊縣紀鐵嶺期沉積後開始的,由於鐵嶺運動造成的沉積間斷,使中元古界長城系高於庄組、薊縣系霧迷山組和鐵嶺組遭受大氣降水的沖刷和淋濾作用,岩溶化的結果,導致儲集層由孔隙型轉變為擴大了的孔洞、縫聯通的岩溶系統。地下水化學成分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以後在漫長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又經歷埋藏封閉,再次淋濾等多期水文地質作用,在水-岩反復作用下,發展為近代岩溶-裂隙型溶濾水,其發展過程如表1-9所示。

表1-9 古潛山地下水形成及其與岩石關系

水岩成分轉換的地球化學形跡與證據,不僅在岩心中異常清楚,即碳酸鹽岩中可見溶蝕型孔洞(包括粒間、晶間及縫間的等)(圖1-23)。而且岩石薄片鑒定是也證明次生粒內、粒間溶孔很發育,溶孔和微構造縫相通,縫中多充填了黃鐵礦。

圖1-23 冀中坳陷碳酸鹽岩粒間晶間縫間溶蝕孔洞發育圖

A—霧迷山組白雲岩岩心中沿縫呈串珠狀溶蝕孔洞含油(黑色);B—霧迷山組角礫狀和藻(團)白雲岩岩心中呈串珠狀孔洞

總之,本區岩溶水在其形成發展的運動過程中,不斷地改造著所賦存的介質環境,不僅擴大了儲集空間,而且碳酸鹽岩不斷地經歷了淡化作用,直至進入碳酸鹽晚期溶濾階段。表現在早期形成的岩石,其水的提取液化學成分由重碳酸鈣鹽占絕對優勢的地位,被後期的硫酸鈉鹽所取代。

在後述的水化學成分形成作用中,還將涉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問題,在此不再贅述。

3.油氣水相互作用的研究

油氣水是地質流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地質領域中綜合性很強的熱門課題。該項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石油、天然氣、地下水混融過程中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二是油水界面,特別是滲入成因水與油氣的接觸帶——油氣性質變化的重要界面;另一個研究內容是油氣藏形成的驅動類型。

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具有溶解許多物質(包括固體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液體和氣體等)的性能。在沉積盆地內,地下水參與了烴類的形成及其所經歷的物理、化學反應之全過程。可以這樣說,水是與油氣接觸最為密切的流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二者必然會產生元素的遷移與交換作用,使地下水與油氣之間在化學組成等方面具有親緣關系。研究沉積盆地的地下水與油氣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石油與水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地下水從油氣中獲得某些標型組分——以烷烴和芳烴為主的有機物質,演變成具有迥然不同性質的油田水,並且隨著油氣運移方向,同原油性質產生同步或相應的變化。如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沙三段和沙四段的油氣在水動力等作用下,自凹陷中心向牛北斜坡運移,沿此方向,原油性質、天然氣組成同水化學成分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表1-10)。

表1-10 廊固凹陷油氣性質與水化學成分變化表

石油與水相互作用的另一結果是石油遭受氧化,形成重質油〔系指密度大於0.934、黏度為(100~1000)×10-3Pa·s的原油〕。前已述及,含油氣盆地是自流水盆地的一部分,石油與水長期接觸,某些組分,尤其是輕組分轉入水中或被水解氧化,形成高分子烴和雜原子化合物含量較多,並具有膠質高、蠟質低及凝固點低的原油。從水文地質觀點出發認為,任何含油氣盆地都賦存有重質油,而且空間分布很有規律。盡管重質油的形成因素多種多樣(原始有機質類型、熱成熟度、構造運動使揮發組分散失、水洗、氧化及生物降解等),但它們都是在水的參與下進行的,由於地下水的蝕變作用使原油密度增大、黏度稠、膠質和瀝青質含量增高,甚至可形成瀝青和難易開採的焦油。重質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古水文地質和現代水文地質作用比較活躍的凹陷邊緣斜坡、凸起和斷階帶附近(圖1-24)。

油水動態與界面變化是油氣合理科學地開發和穩產的重要參數。同時油水過渡帶的高低,直接控制圈閉的含油氣程度,如松遼盆地葡萄花油層的油水過渡帶的高度在3.6~62.5m之間,而油田范圍內均小於20m,亦就是說,在油水過渡帶較低的地區,擴大油氣產量的幾率是很高的。這是根據沉積成因水與油氣的關系做出的判斷。從水文地質角度出發,還應當在自流水盆地或次一級的自流水盆地內確定油水分界面(帶),它是滲入成因水與油氣的接觸面、氧化環境與還原環境的分界帶、承壓水與非承壓水的分界點,這也是確定含油氣盆地邊界的主要依據。確定油水分界面的依據是:古代和現代滲入水的水動力轉折帶、水化學成分變質的起始點、原油氧化的地球化學跡象及儲集層砂岩的孔隙結構特徵等。在一般情況下,油水分界面可以視為油氣富集程度的分界線,從界面向盆地內部是發現大油氣田,進行油氣開發的重點靶區,而界面以外,基本上是無油氣遠景的地區。

圖1-24 東營凹陷重質油藏分布圖

油水界面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發現水動力圈閉。當油水界面的傾斜度加大時,不具備圈閉條件的砂岩,有可能使油氣被圈閉。水動力圈閉的位置和形態,取決於地層傾斜度(傾角)、流體密度、水流速度和方向。當地層下傾方向的傾角大於油水界面的傾角,或地層上傾方向的傾角小於油水界面的傾角時,是地下水流動方向上形成水動力圈閉油氣藏的必要條件。

油氣藏形成的水動力條件與驅動類型,石油地質學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富的成果。作為水文地質工作者在研究上述問題時,還要考慮以下幾點:

自流水盆地內,地下水有著統一的補給、徑流、排泄的運動規律,亦就是說存在著區域性水動力聯系,就是在孔隙度和滲透率較差的地層中也同樣如此。當然區域性水動力聯系與油氣區域運移不能混為一談。具有區域性水動力聯系,並不意味著油氣也必定作區域性運移,要對具體地質條件作具體分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含油氣盆地的在區域上保持著連續的、統一的水頭壓力。查清地下水的流動方向與強度,對分析研究盆地內油氣運移的總趨勢、判斷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油氣一般在地下水流動速度變慢或流速較緩,即水動力條件較弱的地區聚集成藏。此時的水化學成分也發生變質作用,在水動力資料不多的情況下,利用水化學成分可以推斷水動力特徵。水具有較小的黏滯性和較大的流動性,使水能在多孔介質中「暢通無阻」地運動。地下水的浮力和滲流為油氣運移提供了必要的動力。

前述三個階段,概述了油氣水文地質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領域,還有像水資源及其環境保護,油田水的開發與綜合利用等,不一一敘述了。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不斷發展、新能源的開拓等,水文地質研究必然會向更高、更新的水平發展。

『柒』 石油天然氣多儲存於什麼地質構造中

考點: 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 專題: 分析: 研究地質構造,對於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具有指導意義.石油、天然氣多儲存於背斜構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庫建設,則應盡量避開斷層. 在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中,屬良好儲油條件的地質構造的是背斜. 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較小,屬於基礎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研究地質構造的地理意義.

『捌』 油氣水文地質勘探

該階段是含油氣盆地中水文地質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任務是研究油田水形成條件,賦存狀態,運動規律,水化學特徵及其與油氣藏的關系,具體內容包括:油氣生成與演化的古水文地質條件;油氣運移集聚,油氣藏形成,保存和破壞的現代水文地質條件,水化學成分與油氣藏的關系;含油氣遠景的水文地質預測與評價。

1.古水文地質條件

石油與天然氣的形成同地下水相伴生,它們都是地質歷史時期一定階段的產物,欲追溯其演變進程,恢復其形成歷史,進行油氣勘探,就必須研究促其演變的古水文地質條件,其任務主要有:恢復水文地質發育的歷史,劃分各水文地質旋迴;闡述不同水文地質旋迴的古水動力條件,古水化學特徵及古地溫條件;闡明古水文地質條件與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的關系。(具體研究內容與方法詳見後述)。

2.油氣藏形成的水文地質條件

從水文地質觀點看油氣的生成,到運移、聚集直至形成油氣藏,總是和地下水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地下水不僅是油氣形成的介質,而且是油氣運移的驅動力和載體,它們在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依伴生而共存。也就是說:油、氣、水三者經常在一起,並且相互影響,常常引起油氣質和量發生變化,有時導致整個油氣藏遭到破壞。詳細研究各種類型含油氣盆地水文地質條件後,可以得出油氣的生、運、聚、散是在不同水文地質條件下進行的結論。即:石油形成必須是一個停滯的水文地質環境;石油聚集與油氣藏的形成要求地下水必須是一個持續而穩定的流體系統;而油氣藏的保存,則要求一個封閉、還原滯流的水文地質環境。該階段的調查內容和任務是相當繁重的。

3.水化學成分與油氣藏的關系

由於水和石油的長期相互作用,油氣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會溶入水中,使地下水具有特殊的化學成分。如:礦化度劇增、水趨向濃縮變質、離子分異現象突出、有機物組分與含量增多、微量元素富集及同位素偏重等。呈現油田水與非油田水迥然不同的特徵;在含水岩系物理化學性質類似的情況下,高產工業油流井與未見油氣井的地下水化學成分也明顯不同(表1-4);一些標型組分(如礦化度、主要離子組合、有機組分等)具有越接近油氣藏其含量增高的現象,而在油氣藏附近含量達到最高值(圖1-19)。通過水化學特徵的研究,不僅要總結油田水與非油

田水的差異,而且要探索或確定主要水化學參數識別油氣藏的界限值(表1-5,圖1-20),根據表1-5的分界值統計,冀中坳陷油田水的符合率超過93%,而非油田水的符合率,低者為89%,最高達98%。

圖1-19 水中苯隨接近油氣藏含量變化示意圖

表1-4 貝爾凹陷不同含油級別地下水化學成分對比表

(據張秋,2005)

表1-5 冀中坳陷油田水與非油田水有機組分界限值 單位:mg/L

圖1-20 松遼盆地北部苯-礦化度二維判別圖

(據黃福堂,1993)

4.含油氣遠景的水文地質預測與評價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在認識區域水動力條件和水化學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含油氣遠景的水文地質預測與評價,其基本研究方法是:

1)選取有效水化學參數:根據水分析參數的地球化學性質,同已知油田水化學成分的類比及數據處理結果。

2)查清主要水化學參數的區域平均含量(或稱背景值),求取各參數的臨界值。在區域背景的襯托下,將大於臨界值者,視為評價含油氣性的依據之一。

3)根據水動力場與水化學場的統一性,結合地層構造特徵,劃分油田水文地質區帶。

4)建立水分析參數模式識別,即將優選的參數組合,通過疊合、判別等數理統計方法,將綜合油氣信息進一步歸並。

5)分析各參數的時空變化與展布規律,研究其油氣地質意義。

以我國東部某盆地為例,說明含油氣遠景的水文地質預測評價過程。該盆地地下水化學成分類型比較單一,但離子含量變化較大,同我國其他含油氣盆地油田水相比,屬於低礦化度、NaHCO3型水的

,Na+離子組合,含有比較豐富的有機物質。該類型水在我國陸相含油氣盆地中是賦存油氣藏的有利水型。通過與已知油田水類比和數據處理結果,選取三類水化學評價參數,即:有機組分(以苯、酚及其同系物為主)是指示油氣藏的直接參數;常量組分(以礦化度Cl-,Na+組合為主)是判斷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參數;微量組分(以Br-,B-為主)是認識油、岩、水關系的參數。它們的臨界值與平均值見表1-6所示。本區大於臨界值的多數水化學參數具有集中分布的特點,而且不同參數相互疊合程度較高。

表1-6 某盆地主要水化學參數區域平均值與臨界值 單位:mg/L

水文地質區帶是油氣地質評價的切入點。根據地下水循環條件、水化學特徵及地層分布和構造分區,將本區劃分為三個水文地質區帶(表1-7)。

表1-7 油田水文地質區帶劃分與特徵

在對該區的含油氣遠景有了前述的基本水文地質認識以後,結合水分析參數的模式識別結果,圈出不同級別的含油氣遠景區。運用的識別方法有:

1)判別類比方法,以前述選擇的三個水分析參數組合為基礎,將產工業油流井和不產油井各為一組,建立判別函數,求得產油井的平均判別得分R1=0.2223,非產油井平均判別得分R2=0.1355,判別臨界值Ro=0.1747,判別方程顯著檢驗量F=1.5533,表明判別方程是有效的。利用判別函數式所計算的綜合R值,編繪等值線圖,可為油氣遠景評價提供一方面依據。

2)參數組合襯度值疊合法。

3)各參數主因子得分等值線法。

上述不同模式識別方法提供的油氣信息有一定的差異,但它們從自身的角度提供了不同的評價依據,將這些成果和信息,結合水文地質條件和石油地質特徵綜合分析研究,提出以下五個有利的含油區塊(圖1-21;表1-8)。

圖1-21 某地區含油氣遠景水文地質預測評價圖

(據張秋,2005)

在油氣勘探開發的老區,水文地質勘探可為油田擴邊、外延、增儲上產提供依據。根據水文地質勘探成果,東營凹陷的永安油田和純化鎮油田向北外延;高青油田向東北外擴都有望找到新的油氣儲量(圖1-22)。

表1-8 油氣勘探有利區塊評價依據與結果

圖1-22 東營凹陷水文地質勘探成果油田擴邊外延預測圖

(據樓章華,2001,簡化)

『玖』 油氣區域水文地質研究問題

我國油氣區域水文地質研究是個十分薄弱的環節。至今各個油區(盆地)所取得的油田水文地質資料(主要是水化學資料),都是石油鑽探的副產品。20世紀50年代開展的大規模1:50萬和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也很少涉及油田水的研究內容。到目前為止,在沉積盆地內有計劃的專門進行油田水文地質調查或以水文地質觀點和方法全面研究油田水文地質條件者,除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外,其他為數不多。許多盆地多限於油田水化學成分的總結與研究,有的只在局部地區開展水文地質條件研究。而系統的全盆地的基礎水文地質研究比較薄弱。由於區域水文地質研究程度低,影響著人們對我國油田水文地質總規律及局部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

在地質構造和自然地理條件的控制下,我國形成了東西不同、南北有別的含油氣自流水盆地。就我國北部(秦嶺—大別山以北)而言,主要有以下四類盆地:古生代(由寒武—奧陶系和石炭系組成)含油氣自流水盆地,主要含水層為奧陶系(如冀中坳陷等);中生代坳陷構成的含油氣自流水盆地,如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松遼盆地等);新生代坳陷構成的含油氣自流水盆地,主要指第三紀內陸湖相沉積盆地,如遼河坳陷、黃驊坳陷、濟陽坳陷、南襄盆地等以斷裂作用為主的碎屑岩含油氣自流水盆地;第四紀沉降帶構成的大型自流水盆地,以升降式的新構造運動為主,如松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等含天然氣自流水盆地。秦嶺以南含油氣自流水盆地,雖然也可劃分為上述四種類型,但因地層沉積和構造形式不同,另具特色,如古生代含油氣自流水盆地,主要由晚古生代或中、晚古生代巨厚的碳酸鹽岩組成,以石炭—二疊系為主要含水層,地層褶皺變動劇烈,形成狹長或偏圓形的條帶狀含油氣自流水盆地(如川東等地區);中生代含油氣自流水盆地,除四川盆地外,其他均為小型自流水盆地;新生代自流水盆地以小型槽狀為主;第四系自流水盆地以濱海沉積為主。在東西方向上,東部構造運動以拉張性質為主,多為正斷層;而西部構造運動以擠壓為主,多見逆斷層或逆掩斷層。在不同性質構造體系下,西部以形態完整、沉降幅度大,多層(時代)復合的大型含油氣自流水盆地為主;而東部以古生代淺海相沉積和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的斷裂(陷)型單—或復合程度較低的含油氣自流水盆地為主。

與我國極為復雜的含油氣自流水盆地類型相比,油氣區域水文地質研究不僅程度低,而且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許多關鍵性問題還沒有突破和解決。我國油田水文地質工作,無論從空間范圍的廣度上,還是精雕細刻的深度上,都亟需加大研究力度,拓寬為油氣勘探開發服務的領域。圍繞著自流水盆地內地下水的形成與演化、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地下水徑流特徵與油氣關系、油氣成藏不同階段水—油(氣)—岩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變化、深成水成油的水文地質條件、非烴類氣體成藏的水文地質特徵、油田注水後油水動態變化及油氣重新聚集的規律等方面,結合油氣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我國各個油田都積累了大量的水文地質資料,建立全國性的水文地質資料庫,形成數據儲存、查詢、處理、成圖、地理信息、解釋評價等連為一體的多資源信息系統,是加速我國油氣區域水文地質研究進度、提高油氣水文地質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

進行水文地質模擬,建立油、氣、水層的化學判別模式,探索定量評價方法,尋求數學推導計算、發揮「群體」優勢等現代水文地學研究方法,是推動油田水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的重要環節。

我國油田水文地質工作者,在歸納總結含油氣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質特徵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這種積累型的研究方式是地學界普遍應用而有意義的思維方法。在急需開辟新思路的油田水文地質研究中,多用一些演繹推測型思維方式,會更有益於創新、突破。正於牛頓所說:「沒有大量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對於我們油田水文地質工作者來說,以石油地質為後盾的推測,是創建具有我國特色油田水文地質理論所必備的思維境界。

綜上所述,油田區域水文地質研究,任重而道遠。所面臨的研究課題和生產實踐,沒有答案,只有問題,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努力探索、勇於樊登。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拾』 什麼樣的地質構造條件適宜儲存承壓水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石油、天然氣、地下水三者比較,天然氣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適合密度大的水儲存於地層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水的密度重於石油和天然氣,使得兩者積聚於上層,而背斜向上彎曲,形成一個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氣散逸至空氣中的「儲油儲氣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