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內存條可以作為內存儲器嗎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內存條可以作為內存儲器嗎

發布時間: 2022-03-07 22:03:09

Ⅰ 計算機內存條屬於什麼存儲

計算機內存條屬於隨機存儲器,表示既可以從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寫入數據。當機器電源關閉時,存於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
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又稱作「隨機存儲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內部存儲器,也叫主存(內存)。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媒介。
存儲單元的內容可按需隨意取出或存入,且存取的速度與存儲單元的位置無關的存儲器。這種存儲器在斷電時將丟失其存儲內容,故主要用於存儲短時間使用的程序。 按照存儲單元的工作原理,隨機存儲器又分為靜態隨機存儲器(英文:Static RAM,SRAM)和動態隨機存儲器(英文Dynamic RAM,DRAM)。

Ⅱ 內存包括哪些存儲器

內存又稱為內存儲器,通常也泛稱為主存儲器,是計算機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對於外存而言的。

1.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

隨機存儲器是一種可以隨機讀∕寫數據的存儲器,也稱為讀∕寫存儲器。RAM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可以讀出,也可以寫入。讀出時並不損壞原來存儲的內容,只有寫入時才修改原來所存儲的內容。

二是RAM只能用於暫時存放信息,一旦斷電,存儲內容立即消失,即具有易失性。

2.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

ROM是只讀存儲器,顧名思義,它的特點是只能讀出原有的內容,不能由用戶再寫入新內容。原來存儲的內容是採用掩膜技術由廠家一次性寫入的,並永久保存下來。它一般 用來存放專用的固定的程序和數據。只讀存儲器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一旦寫入信息後,無需外加電源來保存信息,不會因斷電而丟失。

3.CMOS存儲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 Memory,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內存)

CMOS內存是一種只需要極少電量就能存放數據的晶元。由於耗能極低,CMOS內存可以由集成到主板上的一個小電池供電,這種電池在計算機通電時還能自動充電。因為CMOS晶元可以持續獲得電量,所以即使在關機後,他也能保存有關計算機系統配置的重要數據。

Ⅲ 內存和內存條是不是一個意思都叫內存儲器或者主存儲器。

內存我給你講一講,如果是電腦,就是內存或者叫內存條,就是運行數據的地方,不是存數據的地方,電腦關機這個運行數據就沒有了,存數據是硬碟斷電後還是存在硬碟裡面,如果是手機,有的廠家促銷故意不把這個說清楚,手機內存,有運行內存和內部存儲器,運行內存就是運行數據的,影響你手機速度的,內部存儲是存數據的,就是你下載文件啊視頻文件存放的位置,相當於電腦的硬碟,明白了嗎

Ⅳ 內存儲器是不是指的內存條

微型計算機的內存儲器是由半導體器件構成的。從使用功能上分,有隨機存儲器 (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RAM),又稱讀寫存儲器;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簡稱為ROM)。

1.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有以下特點:可以讀出,也可以寫入。讀出時並不損壞原來存儲的內容,只有寫入時才修改原來所存儲的內容。斷電後,存儲內容立即消失,即具有易失性。 RAM可分為動態( Dynamic RAM)和靜態(Static RAM)兩大類。DRAM的特點是集成度高,主要用於大容量內存儲器;SRAM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主要用於高速緩沖存儲器。

2.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
ROM是只讀存儲器。顧名思義,它的特點是只能讀出原有的內容,不能由用戶再寫入新內容。原來存儲的內容是採用掩膜技術由廠家一次性寫入的,並永久保存下來。它一般 用來存放專用的固定的程序和數據。不會因斷電而丟失。

不光是指內存哦

Ⅳ 內存條是存儲器嗎

是,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與之對應的是硬碟,它屬於外存儲器。

Ⅵ 電腦主機內部內存條等不等於內存儲器

你好·電腦內存條只是起到臨時運行進的儲存···而內存儲器他是可以永久儲存文件的··

Ⅶ 計算機內存條屬於什麼存儲器嗎

內部存儲器

Ⅷ 內存條就是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嗎

內存條是主存儲器,但是不是ROM,是RAM,從最早的DRAM一直到FPMDRAM、EDODRAM、SDRAM等。

Ⅸ 內存條是不是主存儲器

從計算機系統的結構來看,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兩大類。內存儲器與CPU直接聯系,負責各種軟體的運行。外存儲器包括軟盤、硬碟、光碟、磁帶機等。硬碟和軟盤很相似,它們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軟盤與軟盤驅動器是分開的,而硬碟與硬碟驅動器卻是裝在一起。另外,在使用時,二者速度差異很大。

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比頭發絲的直徑還小,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硬碟作為精密設備,塵埃是其大敵,必須完全密封。

(一)硬碟的外部結構。

目前市場上的常見的硬碟除昆騰公司的Bigfoot(大腳)系列為5.25英寸結構外,其他都為3.25英寸產品,其中又有半高型和全高型之分。 常用的3.5英寸硬碟外形大同小異,在沒有元件的一面貼有產品標簽,標簽上是一些與硬碟相關的內容。在硬碟的一端有電源插座、硬碟主、從狀態設置跳線器和數據線聯接插座。

1.介面 包括電源插口和數據介面兩部分,其中電源插口與主機電源相聯,為硬碟工作提供電力保證。數據介面則是硬碟數據和主板控制器之間進行傳輸交換的紐帶,根據聯接方式的差異,分為EIDE介面和SCSI介面等。

2.控制電路板 大多採用貼片式元件焊接,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介面電路等。在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高效的單片機ROM晶元,其固化的軟體可以進行硬碟的初始化,執行加電和啟動主軸電機,加電初始尋道、定位以及故障檢測等。在電路板上還安裝有容量不等的高速緩存晶元。

3.固定蓋板 就是硬碟的面板,標注產品的型號、產地、設置數據等,和底板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保證硬碟碟片和機構的穩定運行。固定蓋板和盤體側面還設有安裝孔,以方便安裝。

(二) 硬碟的內部結構

硬碟內部結構由固定面板、控制電路板、盤頭組件、介面及附件等幾大部分組成,而盤頭組件(HardDiskAssembly,HDA)是構成硬碟的核心,封裝在硬碟的凈化腔體內,包括浮動磁頭組件、磁頭驅動機構、碟片及主軸驅動機構、前置讀寫控制電路等。

1.浮動磁頭組件 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磁頭是硬碟技術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實際上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它採用了非接觸式頭、盤結構,加電後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u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現在轉速5400rpm的硬碟飛高都低於0.3um,以利於讀取較大的高信噪比信號,提供數據傳輸存儲的可靠性。

圖為:放大了的磁頭部分

2.磁頭驅動機構 由音圈電機和磁頭驅動小車組成,新型大容量硬碟還具有高效的防震動機構。高精度的輕型磁頭驅動機構能夠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和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

3.碟片和主軸組件 碟片是硬碟存儲數據的載體,現在的碟片大都採用金屬薄膜磁碟,這種金屬薄膜較之軟磁碟的不連續顆粒載體具有更高的記錄密度,同時還具有高剩磁和高矯頑力的特點。主軸組件包括主軸部件如軸瓦和驅動電機等。隨著硬碟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軸電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有廠商開始採用精密機械工業的液態軸承電機技術。

4.前置控制電路 前置放大電路控制磁頭感應的信號、主軸電機調速、磁頭驅動和伺服定位等,由於磁頭讀取的信號微弱,將放大電路密封在腔體內可減少外來信號的干擾,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確性。

硬碟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按不同的介面和外形尺寸,其種類有很多,除了現在最常見的台式機中使用的3.5英寸EIDE和SATA介面的產品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硬碟。

1、SCSI硬碟

目前計算機中最大的速度瓶頸來自於硬碟。受制於IDE介面的局限,IDE硬碟速度的提高已趨於極限。SCSI硬碟的外觀與普通硬碟基本一致,但現在SCSI硬碟的最高轉速已達到了10000轉/分,平均尋道時間在6ms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到160MB/S,尤為關鍵的是SCSI盤的CPU佔有率非常低,在5%左右。這些都使得SCSI硬碟的性能比IDE硬碟有較大的提高。現在7200轉的SCSI盤價位已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選用SCSI盤將有效提高計算機整機性能。

除此以外,SCSI介面和EIDE介面相比還有一個很大的技術優勢,那就是SCSI介面中的設備可以同時使用數據匯流排進行數據傳輸,而EIDE介面中聯接在同一條數據線上的設備只能交替(佔用數據線)進行傳輸;EIDE只能聯接四塊設備,而SCSI介面可以聯接7至15台設備。目前SCSI硬碟介面有三種,分別是50針、68針和80針。我們常見到硬碟型號上標有「N」「W」「SCA」,就是表示介面針數的。N即窄口(Narrow),50針;W即寬口(Wide),68針;SCA即單接頭(Single ConnectorAttachment),80針。其中80針的SCSI盤一般支持熱插拔。

2、活動硬碟

以前個人計算機,主要的存儲設備是固定硬碟和軟盤。固定硬碟為計算機提供了大容量的存儲介質,但是其碟片無法更換,存儲的信息也不便於攜帶和交換。而軟盤則容量太小,可靠性也差。

一般活動硬碟同樣採用Winchester硬碟技術,所以具有固定硬碟的基本技術特徵,速度快,平均尋道時間在12毫秒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10M/s,容量能達到10GB以上。活動硬碟的碟片和軟盤一樣,是可以從驅動器中取出和更換的,存儲介質是碟片中的磁合金碟片。根據容量不同,活動硬碟的碟片結構分為單片單面、單片雙面和雙片雙面三種,相應驅動器就有單磁頭、雙磁頭和四磁頭之分。活動硬碟介面方式SCSI、並口、USB等四種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計算機的配置情況選擇不同的介面方式。不過活動硬碟只是曇花一現的產品。隨著使用筆記本硬碟的USB移動硬碟價格的下跌和USB介面的普及,使得USB移動硬碟已經取代了活動硬碟。

3、筆記本硬碟

筆記本電腦內部空間狹小、電池能量有限,再加上移動中的難以避免的磕碰,對其部件的體積、功耗和堅固性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筆記本電腦硬碟比通常的桌面硬碟有著更高的品質要求,生產的廠家不多,當今筆記本硬碟市場85%以上的份額被Hitachi(日立、IBM)、Toshiba(東芝)和富士通這三家公司佔領。

筆記本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輕便,它的直徑一般僅為2.5英寸(還有1.8英寸的產品),厚度也遠低於3.5英寸硬碟。大多數產品厚度僅有9.5mm,重量尚不足百克,堪稱小巧玲瓏。目前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發展方向就是外形更小、質量更輕、容量更大。除了常見的為2.5英寸規格,還有一種為1.8英寸規格,主要由東芝生產,隨著輕薄機型的熱銷,1.8寸筆記本硬碟的前景也十分廣闊,收購了IBM硬碟事業部的日立也在今年發布了1.8寸的筆記本硬碟產品:Travelstar C4K40-20。另外東芝和富士通都曾經推出過PC卡介面的1.8英寸硬碟,老機器用來升級容量十分方便。現在Iomega公司計劃在2004年中期推出採用DCT(數字捕捉技術)的移動式1.8英寸硬碟。這種硬碟小到可以裝進筆記本電腦的PC Card中,容量可達到2.5GB以上,而價格僅10美元。

4、微型硬碟

越來越小也是硬碟的發展方向之一,除了1.8寸的硬碟,更小的1英寸HDD(Micro Drive),容量已達到了4GB,其外觀和介面為CF TYPEⅡ型卡,傳送模式為Ultra DMA mode 2。

隨著數碼產品對大容量和小體積存儲介質的要求,早在1998年IBM就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最早推出容量為170/340MB的微型硬碟。而現在,日立、東芝、南方匯通等公司,繼續推出了4GB甚至更大的微型硬碟。微型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容量適中,大多採用CF II插槽,只比普通CF卡稍厚一些。微型硬碟可以說是凝聚了磁儲技術方面的精髓,其內部結構與普通硬碟幾乎完全相同,在有限的體積里包含有相當多的部件。新第一代1英寸以下的硬碟也上市,東芝將是最早推出這種硬碟的公司之一,其直徑僅為0.8英寸左右(SD卡大小),容量卻高達4GB以上。

5、固態硬碟

現在市場上由各種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小型存儲卡應用很廣泛了,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採用了標准IDE介面,因此也被稱為「固態硬碟」,具有很強的耐沖擊性能和抗干擾能力,在工業控制計算機等設備中應用很廣泛,而隨著信息家電的不斷湧入家庭,以固態硬碟為主的便攜記錄媒體市場將會更加紅火。隨著新型快閃記憶體器件容量的急速增長和價格的下跌,固態硬碟將是今後PC存儲設備發展的趨勢。

雖說如今SD內存早已被裝機者們淘汰,可是對於不少無緣DDR的老主板的用戶來說,這SD內存可是升級的難覓之寶,往往加一根小小的內存就可以提高不少老機子的性能,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偏偏好事多磨,內存的混插往往不是那麼太平的,常常會出些這樣那樣的問題,究其原因,有很多中,其中之一便是這單面和雙面內存混插造成。那什麼是單面和雙面內存呢?它們有些什麼樣的特性與區別呢?下面咱們就細細道來。
何謂內存BANK

一般而言,各位注意了,是一般而言,單面內存每條擁有一組BANK,而雙面的內存則每條提供了兩組的BANK,之所以要強調一般而言我會在文中加以闡明。……什麼?不知道BANK為何物?好!那我就來解釋一下BANK先。 內存的BANK其實分為兩部分,邏輯BANK和物理BANK。

先來講講邏輯BANK。晶元的內部,內存的數據是以位(bit)為單位寫入一張大的矩陣中,每個單元格我們稱為CELL,只要指定一個行(Row),再指定一個列(Column),就可以准確地定位到某個CELL,這就是內存晶元定址的基本原理。這樣的一個陣列我們就叫它內存的邏輯BANK(Logical BANK)。

再來說說物理BANK。通常主板上的每個內存插槽分為兩段,這個大家從VIA主板BIOS設置中的BANK 0/1 DRAM Timing選項很容易推理得到,實際上也就是兩個BANK,不過這里的BANK概念與我們前面分析晶元內部結構時提到的BANK可不一樣。

簡單地說這個BANK就是內存和主板上的北橋晶元之間用來交換數據的通道,目前以SDRAM系統為例,CPU與內存之間(就是CPU到DIMM槽)的介面位寬是64bit,也就意味著CPU一次會向內存發送或從內存讀取64bit的數據,那麼這一個64bit的數據集合就是一個內存條BANK,很多廠家的產品說明裡稱之為物理BANK(Physical BANK)。

目前絕大多數的晶元組都只能支持一根內存包含兩個物理BANK,但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條子,很多人想當然,認為每個DIMM插槽使用內存條的面數來區分佔用幾個BANK通道,單面的(16M,64M)只佔用一個物理BANK,而雙面的(32M,128M)則需佔用兩個物理BANK。實際上物理BANK與面數是無關的,PCB電路可以設計成雙面和單面,也可把全部晶元(16顆)放在一面上(至少從理論上是完全可能)。

有些內存條單面就是一個物理BANK,但有些雙面才是一個物理BANK,所以不能一概而論。256MB內存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是雙面並多達16枚晶元,但仍然是單個物理BANK的。要准確知道內存條實際物理BANK數量,我們只要將單個晶元的邏輯BANK數量和位寬以及內存條上晶元個數搞清楚。各個晶元位寬之和為64就是單物理BANK,如果是128就是雙物理BANK。
CPU工作時與BANK的關系

CPU工作時,每次只訪問一個物理BANK,這是因為一個物理BANK的位寬是64Bit。CPU訪問的數據是存放在內存條的內存顆粒上的,現在的晶元組設計時都是要求內存條上每個晶元均承擔提供數據的任務,即內存條上的每個顆粒都要負擔這64bit數據的一部分。

這就要牽扯到我們上文所說得位寬的問題了,如果內存晶元的位寬是8位,那麼用這個晶元組成內存條只需要8顆晶元即完成了64位數據並發任務,如果是4位,那麼就需要16顆晶元才能達到64bit的要求。當內存條顆粒設計為位寬為8位,16顆內存顆粒的時候,內存條的位寬就變為6 x 16=128bit。所以就要設計為雙BANK。這是由於CPU一次只能處理64bit的數據所造成的。

以後隨著技術的進步,128bit,256bit都是可以實現的。以上就是所謂的邏輯BANK和物理BANK。 雖然這些區別不是很大,但是卻往往造成不小的問題,讓人頭痛。舉一個較古老的例子:曾經有一款大度256M內存採用單面了設計,僅有一組物理BANK。但是由於INTEL(Intel440BX,i815)晶元組只能正確識別單物理BANK最高容量為128M,這種情況造成大部分INTEL主板就無法完全使用大度256M內存的全部容量,只可以使用一半128M。

事實上很多類似的大容量內存不能為一些舊型號主板支持的主要原因就是晶元組對內存晶元的邏輯BANK數據深度有一定限制。我們知道晶元的容量主要由三個參數決定,首先是邏輯BANK的單元格數(數據深度),其次是邏輯BANK的位數。最後是邏輯BANK的個數。三者相乘得到晶元的容量。

大度內存256MB之所以不能在440BX上用,就是由於BX晶元組只支持內存晶元的數據深度為4M,而不是8M,所以大度條子的內存晶元在BX板上被識別成4×4×4=64Mbit(8MB),而不是本來的8×4×4=128Mbit(16MB),現在很多大容量的內存沒有在BANK數和位寬上提高多少,基本都是增加晶元的數據深度,而這是需要晶元組支持的,象INTEL的LX/BX/810/815等老主板都只能支持最大4M,所以出問題再所難免。

單、雙面內存孰好孰壞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單面內存不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上述問題的罪魁禍首應該是INTEL晶元的SDRAM識別技術,VIA、ALI、SIS大部分晶元的主板就沒有問題。不過現在內存廠商考慮兼容性的問題,已經不生產單面256M的產品了,所以用戶一般不用考慮此環節。

另外如果在INTEL815晶元組的主板(如ASUS CUSL2)上插三條現代雙面128M的內存,系統就會自動把內存的時鍾頻率降到PC100來使用,而且使用過程中很不穩定,經常死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INTEL815E晶元雖然有三個DIMM槽,但最多同時支持4組Bank運行在PC133狀態下,如果超過四組就會自動降至PC100。所以上述問題如果換用三條單面128M的內存就迎刃而解。
我們再以kingmax為例。對比KingMax PC150 128M兩個版本的產品(MPGA83S-68KX3 單面128M和MPGA83S-88KX3 雙面128M),從外形上不難發現,凡1.0版的內存採用的都是16M×8,即單面八片結構的,而1.2版本的則是8MB×8即雙面十六片結構。

對照SDRAM內存工業標准來看,現在通用的168線SDRAM的電路結構應該是單面八片的形式,而背面應該完全留給晶元級升級使用。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雙面的就是在一根64MB內存條的基礎上添加了8個晶元,實現'內存條升級'的結果。所以說, KingMax PC150 1.0版本和1.2版本的主要區別在於單面和雙面封裝的不同,而准確的講,單面封裝的1.0 版本則為SDRAM的標准產品。雖然兩種結構下的內存條容量是相同的,但理論上講,無論是擴充性、穩定性還是兼容性,單面結構都比雙面結構稍勝一籌。

MPGA83S-68KX3

其實說了半天,也不是說單面內存就一定比雙面內存好,或者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區分伯仲。單、雙面內存它們的本身沒有好壞,區別也很小,只不過看哪種封裝被主板晶元組支持的更好罷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同等容量的內存,單面比雙面的集成度要高,生產日期要靠後,所以工作起來就更穩定。

但是升級內存的用戶請注意,一定要盡量保證升級前後,內存單、雙面的統一性,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你系統的穩定。同時,對於廣大想要對老主板升級的用戶來說,分清楚自己主板所支持的范圍是最重要的,當然嘍,有些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升級新的主板bios達到支持的目的,但是這樣做的可操作性就不是很強了,要因人而異,因板而異了。

http://..com/q?word=%CA%B2%C3%B4%CA%C7%D3%B2%C5%CC&ct=17&pn=0&tn=ikaslist&rn=10

http://..com/q?word=%CA%B2%C3%B4%CA%C7%C4%DA%B4%E6&ct=17&pn=0&tn=ikaslist&rn=10

Ⅹ 電腦內存條裡面的內存是不是只讀存儲器啊

電腦內存是RAM隨機存儲器,斷電之後全部內容丟失!的確像你所說的那樣,電腦裡面所有的數據都是存放在硬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