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可以劃分部分硬碟空間做Raid 0嗎
現在還不行,不過可以告訴你,無論是組R0還是R1或者單硬碟,都有可以數據丟失,就看你平時怎麼維護與操作,不過可以肯定的說,R0是對單用戶來說最理想的也是最大限度的發揮主機性能的,因為目前主機最大的瓶頸就是硬碟速度!其實R0沒有你想像中的脆弱,就我個人而言,組R0都一年多了,斷電死機都好幾次,從來沒有出現過硬碟損壞或者數據丟失之疑,放心使用吧!
『貳』 RAID的級別怎麼劃分標準是什麼
Q:RAID是什麼技術?
A:RAID,為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簡稱,中文為廉價冗餘磁碟陣列。 磁碟陣列其實也分為軟陣列 (Software Raid)和硬陣列 (Hardware Raid) 兩種. 軟陣列即通過軟體程序並由計算機的 CPU提供運行能力所成. 由於軟體程式不是一個完整系統故只能提供最基本的 RAID容錯功能. 其他如熱備用硬碟的設置, 遠程管理等功能均一一欠奉. 硬陣列是由獨立操作的硬體提供整個磁碟陣列的控制和計算功能. 不依靠系統的CPU資源.
由於硬陣列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所有需要的功能均可以做進去. 所以硬陣列所提供的功能和性能均比軟陣列好. 而且, 如果你想把系統也做到磁碟陣列中, 硬陣列是唯一的選擇. 故我們可以看市場上 RAID 5 級的磁碟陣列均為硬陣列. 軟 陣列只適用於 Raid 0 和 Raid 1. 對於我們做鏡像用的鏡像塔, 肯定不會用 Raid 0或 Raid 1。作為高性能的存儲系統,巳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AID的級別從RAID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巳經發展了六個級別, 其級別分別是0、1、2、3、4、5等。但是最常用的是0、1、3、5四個級別。下面就介紹這四個級別。
RAID 0:將多個較小的磁碟合並成一個大的磁碟,不具有冗餘,並行I/O,速度最快。RAID 0亦稱為帶區集。它是將多個 磁碟並列起來,成為一個大硬碟。在存放數據時,其將數據按磁碟的個數來進行分段,然後同時將這些數據寫進這些盤中。 所以,在所有的級別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沒有冗餘功能的,如果一個磁碟(物理)損壞,則所有的數 據都無法使用。
RAID 1:兩組相同的磁碟系統互作鏡像,速度沒有提高,但是允許單個磁碟錯,可靠性最。RAID 1就是鏡像。其原理為 在主硬碟上存放數據的同時也在鏡像硬碟上寫一樣的數據。當主硬碟(物理)損壞時,鏡像硬碟則代替主硬碟的工作。因 為有鏡像硬碟做數據備份,所以RAID 1的數據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級別上來說是最好的。但是其磁碟的利用率卻只有50%, 是所有RAID上磁碟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RAID Level 3 RAID 3存放數據的原理和RAID0、RAID1不同。RAID 3是以一個硬碟來存放數據的奇偶校驗位,數據則分段存儲於其餘硬碟 中。它象RAID 0一樣以並行的方式來存放數,但速度沒有RAID 0快。如果數據盤(物理)損壞,只要將壞硬碟換掉,RAID
控制系統則會根據校驗盤的數據校驗位在新盤中重建壞盤上的數據。不過,如果校驗盤(物理)損壞的話,則全部數據都 無法使用。利用單獨的校驗盤來保護數據雖然沒有鏡像的安全性高,但是硬碟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n-1。
RAID 5:向陣列中的磁碟寫數據,奇偶校驗數據存放在陣列中的各個盤上,允許單個磁碟出錯。RAID 5也是以數據的校驗 位來保證數據的安全,但它不是以單獨硬碟來存放數據的校驗位,而是將數據段的校驗位交互存放於各個硬碟上。這樣, 任何一個硬碟損壞,都可以根據其它硬碟上的校驗位來重建損壞的數據。硬碟的利用率為n-1。
RAID 0-1:同時具有RAID 0和RAID 1的優點。
冗餘:採用多個設備同時工作,當其中一個設備失效時,其它設備能夠接替失效設備繼續工作的體系。在PC伺服器上,通 常在磁碟子系統、電源子系統採用冗餘技術
『叄』 華為磁碟陣列與伺服器間的磁碟共享方式主要有哪些
摘要 目前所能見到的硬碟介面類型主要有IDE、SATA、SCSI、SAS、FC等等。 IDE是俗稱的並口,SATA是俗稱的串口,這兩種硬碟是個人電腦和低端伺服器常見的硬碟。SCSI是"小型計算機系統專用介面"的簡稱,SCSI硬碟就是採用這種介面的硬碟。SAS就是串口的SCSI介面。一般伺服器硬碟採用這兩類介面,其性能比上述兩種硬碟要高,穩定性更強,但是價格高,容量小,噪音大。FC是光纖通道,和SCIS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
『肆』 在大的存儲陣列上劃分storage pool的時候,選擇RAID類型應該考慮什麼問題呀
關於RAID類型選取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考量:可用性、性能、和容量使用率:
- 如果優先考慮高可用性,就選擇RAID 6;
- 如果容量和性能更重要,並且已經有完善的數據保護策略和流程(監控、備份策略、足夠的熱備盤等),那就選擇RAID 5;
- 如果是SATA盤(非FC/SAS盤),並且創建的存儲池較大的話,強烈建議使用RAID 6
參考資料:EMC中文支持論壇:https://community.emc.com/thread/144551
『伍』 磁碟陣列 如何分區
我的電腦 右鍵 管理, 磁碟管理 中進行分區 就可以了。其實把陣列當成一整個硬碟使用而已。平常的操作和 普通的硬碟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的。
『陸』 華為伺服器raid設置
在最初的RAID技術中,是將幾塊小容量廉價的磁碟組合成一個大的邏輯磁碟給大型機使用。那個時候還沒有邏輯卷的概念。只是單純的將磁碟按照傳統RAID級別進行組合然後提供給上層主機使用。
後來硬碟的容量不斷增大,組建RAID的初衷不再是構建一個大容量的磁碟,而是希望利用RAID技術實現數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提升存儲性能,由於單個容量硬碟都已經較大了,數據硬碟組建的RAID容量更大,所以把RAID劃分成一個一個的LUN(邏輯卷)映射給伺服器使用。
隨著硬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單塊硬碟的容量已經達到數T,傳統RAID技術在硬碟重構的過程中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增加了在重構過程中其它硬碟再壞掉對數據丟失造成的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塊虛擬化技術應運而生。RAID 2.0+ 是華為的塊虛擬化技術,該技術將物理空間和數據空間分散分布成分散的塊,可以充分發揮系統的讀寫能力,方便擴展,也方便了空間的按需分配,數據的熱度排布,遷移。它是華為所有Smart軟體特性的實現基礎。同時,由於熱備空間也是分散在多個盤上的,因此硬碟數據的重構寫幾乎可以同時進行,避免了寫單個熱備盤造成的性能瓶頸,大大減少了重構時間。
RAID2.0+軟體邏輯對象
華為RAID2.0+採用底層硬碟管理和上層資源管理兩層虛擬化管理模式,在系統內部,每個硬碟空間被劃分成一個個小粒度的數據塊,基於數據塊來構建RAID組,使得數據均勻地分布到存儲池的所有硬碟上,同時,以數據塊為單元來進行資源管理,大大提高了資源管理的效率。
OceanStor存儲系統支持不同類型(SSD、SAS、NL-SAS)的硬碟(SATA盤理論可用,只是其性能較低,企業級存儲中已很少使用),這些硬碟組成一個個的硬碟域(Disk Domain)。在一個硬碟域中,同種類型的硬碟構成一個存儲層,每個存儲層內部再按一定的規則劃分為Disk Group;
各存儲層的硬碟被劃分為固定大小的Chunk(CK),其中,SSD層和SAS層的CK的大小為64MB,NL-SAS層的CK大小為256M。
OceanStor 存儲系統通過隨機演算法,將每一個存儲層的Chunk(CK)按照用戶設置的「RAID策略」來組成Chunk Group(CKG),用戶可以為存儲池(Storage Pool)中的每一個存儲層分別設置「RAID策略」。
OceanStor存儲系統會將Chunk Group(CKG)切分為更小的Extent。Extent作為數據遷移的最小粒度和構成Thick LUN的基本單位,在創建存儲池(Storage Pool)時可以在「高級」選項中進行設置,默認4MB。對於Thin LUN(精簡置備LUN)或文件系統,會在Extent上再進行更細粒度的劃分(Grain,一般64KB),並以Grain為單位映射到Thin LUN、文件系統。
若干Extent組成了卷(Volume),卷(Volume)對外體現為主機訪問的LUN(這里的LUN為Thick LUN)。在處理用戶的讀寫請求以及進行數據遷移時,LUN向存儲系統申請空間、釋放空間、遷移數據都是以Extent為單位進行的。例如:用戶在創建LUN時,可以指定容量從某一個存儲層中獲得,此時LUN由指定的某一個存儲層上的Extent組成。在用戶的業務開始運行後,存儲系統會根據用戶設定的遷移策略,對訪問頻繁的數據以及較少被訪問的數據在存儲層之間進行遷移(此功能需要購買SmartTier License)。此時,LUN上的數據就會以Extent為單位分布到存儲池的各個存儲層上。
RAID2.0+基本原理
總結,相比於傳統的RAID,華為RAID 2.0+塊虛擬化技術最大的區別就是將基本單位由單個磁碟調整為數據塊,將數據塊CK按照相應RAID級別(不同存儲層可選擇不同的RAID級別)組成CKG的方式。並且內部具備負載均衡技術,能夠根據數據塊的冷熱程度動態遷移至不同的存儲層中,大大提高了存儲性能。其次,在重構方面,由於是以數據塊的方式做RAID,同時熱備磁碟也以熱備塊的方式存在,當磁碟發生故障時,可並行多個CKG一起進行重構,所以相比傳統的RAID技術大大提高的重構的效率。但缺點就是磁碟都以數據塊的方式管理,將大大提高管理開銷,所以在硬碟較少的場景並不適合使用塊虛擬化技術。現在RAID 2.0+技術在華為存儲設備中運用廣泛,也在越來越多的存儲場景發揮更大的價值。
『柒』 磁碟陣列如何分區
C給20-30就可以了, 崩潰了還得需要server guide做引導,放OS光碟安裝得需要用軟碟機載入RAID卡驅動的。平時作好數據備份很重要
『捌』 華為的san 存儲配置中請判斷下面哪個流程正確 a.創建raid
1、RAID0
RAID0是最早出現的RAID模式,即Data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
RAID0是組建磁碟陣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只需要2塊以上的硬碟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個磁碟的性能和吞吐量。
RAID0沒有提供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但實現成本是最低的。
RAID0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就是把N塊同樣的硬碟用硬體的形式通過智能磁碟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統中的磁碟驅動程序以軟體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創建一個大的卷集。
在使用中電腦數據依次寫入到各塊硬碟中,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整倍的提高硬碟的容量。
如使用了三塊80GB的硬碟組建成RAID0模式,那麼磁碟容量就會是240GB。
其速度方面,各單獨一塊硬碟的速度完全相同。
最大的缺點在於任何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會受到破壞,可靠性僅為單獨一塊硬碟的1/N。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出現了RAID0的另一種模式。
即在N塊硬碟上選擇合理的帶區來創建帶區集。
其原理就是將原先順序寫入的數據被分散到所有的四塊硬碟中同時進行讀寫。
四塊硬碟的並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碟讀寫的速度提升了4倍。
在創建帶區集時,合理的選擇帶區的大小非常重要。
如果帶區過大,可能一塊磁碟上的帶區空間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I/O操作,使數據的讀寫仍然只局限在少數的一、兩塊硬碟上,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並行操作的優勢。
另一方面,如果帶區過小,任何I/O指令都可能引發大量的讀寫操作,佔用過多的控制器匯流排帶寬。
因此,在創建帶區集時,應當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慎重的選擇帶區的大小。
帶區集雖然可以把數據均勻的分配到所有的磁碟上進行讀寫。
但如果把所有的硬碟都連接到一個控制器上,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危害。
這是因為當頻繁進行讀寫操作時,很容易使控制器或匯流排的負荷超載。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建議用戶可以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
最好解決方法還是為每一塊硬碟都配備一個專門的磁碟控制器。
雖然RAID0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好的性能,但是整個系統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出現故障,無法進行任何補救。
所以,RAID0一般只是在那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被人們使用。
2、RAID1
RAID1稱為磁碟鏡像,原理是把一個磁碟的數據鏡像到另一個磁碟上,也就是說數據在寫入一塊磁碟的同時,會在另一塊閑置的磁碟上生成鏡像文件,在不影響性能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上,只要系統中任何一對鏡像盤中至少有一塊磁碟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數量的硬碟出現問題時系統都可以正常運行,當一塊硬碟失效時,系統會忽略該硬碟,轉而使用剩餘的鏡像盤讀寫數據,具備很好的磁碟冗餘能力。
雖然這樣對數據來講絕對安全,但是成本也會明顯增加,磁碟利用率為50%,以四塊80GB容量的硬碟來講,可利用的磁碟空間僅為160GB。
另外,出現硬碟故障的RAID系統不再可靠,應當及時的更換損壞的硬碟,否則剩餘的鏡像盤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
更換新盤後原有數據會需要很長時間同步鏡像,外界對數據的訪問不會受到影響,只是這時整個系統的性能有所下降。
因此,RAID1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
RAID1主要是通過二次讀寫實現磁碟鏡像,所以磁碟控制器的負載也相當大,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寫入數據的環境中。
為了避免出現性能瓶頸,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就顯得很有必要。
3、RAID0+1
從RAID0+1名稱上便可以看出是RAID0與RAID1的結合體。
在單獨使用RAID1也會出現類似單獨使用RAID0那樣的問題,即在同一時間內只能向一塊磁碟寫入數據,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
因為這種配置方式綜合了帶區集和鏡像的優勢,所以被稱為RAID0+1。
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布在多個盤上外,每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碟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有快速讀/寫能力。
RAID0+1要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至少4個硬碟。
4、RAID:LSIMegaRAID、Nytro和Syncro
MegaRAID、Nytro和Syncro都是LSI針對RAID而推出的解決方案,並且一直在創造更新。
LSIMegaRAID的主要定位是保護數據,通過高性能、高可靠的RAID控制器功能,為數據提供高級別的保護。
LSIMegaRAID在業界有口皆碑。
LSINytro的主要定位是數據加速,它充分利用當今備受追捧的快閃記憶體技術,極大地提高數據I/O速度。
LSINytro包括三個系列:LSINytroWarpDrive加速卡、LSINytroXD應用加速存儲解決方案和LSINytroMegaRAID應用加速卡。
NytroMegaRAID主要用於DAS環境,NytroWarpDrive加速卡主要用於SAN和NAS環境,NytroXD解決方案由NytroWarpDrive加速卡和NytroXD智能高速緩存軟體兩部分構成。
LSISyncro的定位主要用於數據共享,提高系統的可用性、可擴展性,降低成本。
LSI通過MegaRAID提供基本的可靠性保障;通過Nytro實現加速;通過Syncro突破容量瓶頸,讓價格低廉的存儲解決方案可以大規模擴展,並且進一步提高可靠性。
5、RAID2:帶海明碼校驗從概念上講,RAID2同RAID3類似,兩者都是將數據條塊化分布於不同的硬碟上,條塊單位為位或位元組。
然而RAID2使用一定的編碼技術來提供錯誤檢查及恢復。
這種編碼技術需要多個磁碟存放檢查及恢復信息,使得RAID2技術實施更復雜。
因此,在商業環境中很少使用。
下圖左邊的各個磁碟上是數據的各個位,由一個數據不同的位運算得到的海明校驗碼可以保存另一組磁碟上。
由於海明碼的特點,它可以在數據發生錯誤的情況下將錯誤校正,以保證輸出的正確。
它的數據傳送速率相當高,如果希望達到比較理想的速度,那最好提高保存校驗碼ECC碼的硬碟,對於控制器的設計來說,它又比RAID3,4或5要簡單。
沒有免費的午餐,這里也一樣,要利用海明碼,必須要付出數據冗餘的代價。
輸出數據的速率與驅動器組中速度最慢的相等。
6、RAID3:帶奇偶校驗碼的並行傳送這種校驗碼與RAID2不同,只能查錯不能糾錯。
它訪問數據時一次處理一個帶區,這樣可以提高讀取和寫入速度。
校驗碼在寫入數據時產生並保存在另一個磁碟上。
需要實現時用戶必須要有三個以上的驅動器,寫入速率與讀出速率都很高,因為校驗位比較少,因此計算時間相對而言比較少。
用軟體實現RAID控制將是十分困難的,控制器的實現也不是很容易。
它主要用於圖形(包括動畫)等要求吞吐率比較高的場合。
不同於RAID2,RAID3使用單塊磁碟存放奇偶校驗信息。
如果一塊磁碟失效,奇偶盤及其他數據盤可以重新產生數據。
如果奇偶盤失效,則不影響數據使用。
RAID3對於大量的連續數據可提供很好的傳輸率,但對於隨機數據,奇偶盤會成為寫操作的瓶頸。
7、RAID4:帶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碟結構RAID4和RAID3很象,不同的是,它對數據的訪問是按數據塊進行的,也就是按磁碟進行的,每次是一個盤。
在圖上可以這么看,RAID3是一次一橫條,而RAID4一次一豎條。
它的特點和RAID3也挺象,不過在失敗恢復時,它的難度可要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設計難度也要大許多,而且訪問數據的效率不怎麼好。
8、RAID5:分布式奇偶校驗的獨立磁碟結構從它的示意圖上可以看到,它的奇偶校驗碼存在於所有磁碟上,其中的p0代表第0帶區的奇偶校驗值,其它的意思也相同。
RAID5的讀出效率很高,寫入效率一般,塊式的集體訪問效率不錯。
因為奇偶校驗碼在不同的磁碟上,所以提高了可靠性。
但是它對數據傳輸的並行性解決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設計也相當困難。
RAID3與RAID5相比,重要的區別在於RAID3每進行一次數據傳輸,需涉及到所有的陣列盤。
而對於RAID5來說,大部分數據傳輸只對一塊磁碟操作,可進行並行操作。
在RAID5中有「寫損失」,即每一次寫操作,將產生四個實際的讀/寫操作,其中兩次讀舊的數據及奇偶信息,兩次寫新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9、RAID6:帶有兩種分布存儲的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碟結構名字很長,但是如果看到圖,大家立刻會明白是為什麼,請注意p0代表第0帶區的奇偶校驗值,而pA代表數據塊A的奇偶校驗值。
它是對RAID5的擴展,主要是用於要求數據絕對不能出錯的場合。
當然了,由於引入了第二種奇偶校驗值,所以需要N+2個磁碟,同時對控制器的設計變得十分復雜,寫入速度也不好,用於計算奇偶校驗值和驗證數據正確性所花費的時間比較多,造成了不必須的負載。
想除了軍隊沒有人用得起這種東西。
10、RAID7:優化的高速數據傳送磁碟結構RAID7所有的I/O傳送均是同步進行的,可以分別控制,這樣提高了系統的並行性,提高系統訪問數據的速度;每個磁碟都帶有高速緩沖存儲器,實時操作系統可以使用任何實時操作晶元,達到不同實時系統的需要。
允許使用SNMP協議進行管理和監視,可以對校驗區指定獨立的傳送信道以提高效率。
可以連接多台主機,因為加入高速緩沖存儲器,當多用戶訪問系統時,訪問時間幾乎接近於0。
由於採用並行結構,因此數據訪問效率大大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它引入了一個高速緩沖存儲器,這有利有弊,因為一旦系統斷電,在高速緩沖存儲器內的數據就會全部丟失,因此需要和UPS一起工作。
當然了,這么快的東西,價格也非常昂貴。
11、RAID10:高可靠性與高效磁碟結構這種結構無非是一個帶區結構加一個鏡象結構,因為兩種結構各有優缺點,因此可以相互補充,達到既高效又高速的目的。
大家可以結合兩種結構的優點和缺點來理解這種新結構。
這種新結構的價格高,可擴充性不好。
主要用於數據容量不大,但要求速度和差錯控制的資料庫中。
12、RAID53:高效數據傳送磁碟結構越到後面的結構就是對前面結構的一種重復和再利用,這種結構就是RAID3和帶區結構的統一,因此它速度比較快,也有容錯功能。
但價格十分高,不易於實現。
這是因為所有的數據必須經過帶區和按位存儲兩種方法,在考慮到效率的情況下,要求這些磁碟同步真是不容易。
『玖』 華為伺服器如何做raid
方法/步驟
重啟伺服器。在遠程式控制制台中,單擊「重啟」或「安全重啟」。
『拾』 RAID分幾個級分別是什麼
RAID分為8個級別,分別如下:
1、RAID 0
RAID 0是組建磁碟陣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只需要2塊以上的硬碟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個磁碟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沒有提供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但實現成本是最低的。
2、RAID 1
RAID 1主要是通過二次讀寫實現磁碟鏡像,所以磁碟控制器的負載也相當大,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寫入數據的環境中。為了避免出現性能瓶頸,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就顯得很有必要。
3、RAID 0+1
RAID 0+1是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布在多個盤上外,每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碟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有快速讀/寫能力。
4、RAID: LSI MegaRAID、Nytro和Syncro
MegaRAID、Nytro和Syncro都是LSI 針對RAID而推出的解決方案,並且一直在創造更新。LSI通過MegaRAID提供基本的可靠性保障;通過Nytro實現加速;通過Syncro突破容量瓶頸,讓價格低廉的存儲解決方案可以大規模擴展,並且進一步提高可靠性。
5、RAID2:帶海明碼校驗
RAID 2 同RAID 3類似, 兩者都是將數據條塊化分布於不同的硬碟上, 條塊單位為位或位元組。然而RAID 2 使用一定的編碼技術來提供錯誤檢查及恢復。
6、RAID3:帶奇偶校驗碼的並行傳送
RAID3訪問數據時一次處理一個帶區,這樣可以提高讀取和寫入速度。校驗碼在寫入數據時產生並保存在另一個磁碟上。
7、RAID4:帶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碟結構
RAID4和RAID3很象,不同的是,它對數據的訪問是按數據塊進行的,也就是按磁碟進行的,每次是一個盤。
8、RAID5:分布式奇偶校驗的獨立磁碟結構
RAID5的奇偶校驗碼存在於所有磁碟上,其中的p0代表第0帶區的奇偶校驗值,其它的意思也相同。RAID5的讀出效率很高,寫入效率一般,塊式的集體訪問效率不錯。
9、RAID6:帶有兩種分布存儲的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碟結構
RAID6是對RAID5的擴展,主要是用於要求數據絕對不能出錯的場合。
10、RAID7:優化的高速數據傳送磁碟結構
RAID7所有的I/O傳送均是同步進行的,可以分別控制,這樣提高了系統的並行性,提高系統訪問數據的速度;每個磁碟都帶有高速緩沖存儲器,實時操作系統可以使用任何實時操作晶元,達到不同實時系統的需要。
11、RAID10:高可靠性與高效磁碟結構
RAID10是一個帶區結構加一個鏡象結構,新結構的價格高,可擴充性不好。主要用於數據容量不大,但要求速度和差錯控制的資料庫中。
12、RAID53:高效數據傳送磁碟結構
RAID53就是RAID3和帶區結構的統一,因此它速度比較快,也有容錯功能。但價格十分高,不易於實現。
(10)華為存儲raid劃分擴展閱讀:
利用RAID技術於存儲系統的好處主要有以下三種:
1、通過把多個磁碟組織在一起作為一個邏輯卷提供磁碟跨越功能;
2、通過把數據分成多個數據塊(Block)並行寫入/讀出多個磁碟以提高訪問磁碟的速度;
3、通過鏡像或校驗操作提供容錯能力。
RAID技術的特點以及成就:
RAID技術的兩大特點: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於這兩項優點,RAID技術早期被應用於高級伺服器中的SCSI介面的硬碟系統中,隨著近年計算機技術的發展,PC機的CPU的速度已進入GHz 時代。
IDE介面的硬碟也不甘落後,相繼推出了ATA66和ATA100硬碟。這就使得RAID技術被應用於中低檔甚至個人PC機上成為可能。RAID通常是由在硬碟陣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電腦中的RAID卡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