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存儲器命令模式是什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存儲器命令模式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03 08:38:38

① 簡述SRAM,DRAM型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個人電腦的主要結構:
顯示器
主機板
CPU
(微處理器)
主要儲存器
(記憶體)
擴充卡
電源供應器
光碟機
次要儲存器
(硬碟)
鍵盤
滑鼠
盡管計算機技術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誕生以來以來有了令人目眩的飛速發展,但是今天計算機仍然基本上採用的是存儲程序結構,即馮·諾伊曼結構。這個結構實現了實用化的通用計算機。
存儲程序結構間將一台計算機描述成四個主要部分:算術邏輯單元(ALU),控制電路,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I/O)。這些部件通過一組一組的排線連接(特別地,當一組線被用於多種不同意圖的數據傳輸時又被稱為匯流排),並且由一個時鍾來驅動(當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驅動控制電路)。
概念上講,一部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被視為一組「細胞」單元。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編號,稱為地址;又都可以存儲一個較小的定長信息。這個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訴計算機去做什麼),也可以是數據(指令的處理對象)。原則上,每一個「細胞」都是可以存儲二者之任一的。
算術邏輯單元(ALU)可以被稱作計算機的大腦。它可以做兩類運算:第一類是算術運算,比如對兩個數字進行加減法。算術運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實上,一些ALU根本不支持電路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由是使用者只能通過編程進行乘除法運算)。第二類是比較運算,即給定兩個數,ALU對其進行比較以確定哪個更大一些。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饋運算結果的手段。對於一台標準的個人電腦,輸入設備主要有鍵盤和滑鼠,輸出設備則是顯示器,列印機以及其他許多後文將要討論的可連接到計算機上的I/O設備。
控制系統將以上計算機各部分聯系起來。它的功能是從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中讀取指令和數據,對指令進行解碼,並向ALU交付符合指令要求的正確輸入,告知ALU對這些數據做那些運算並將結果數據返回到何處。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組件就是一個用來保持跟蹤當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計數器。通常這個計數器隨著指令的執行而累加,但有時如果指令指示進行跳轉則不依此規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ALU和控制單元(二者合成中央處理器,CPU)逐漸被整合到一塊集成電路上,稱作微處理器。這類計算機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觀:在一個時鍾周期內,計算機先從存儲器中獲取指令和數據,然後執行指令,存儲數據,再獲取下一條指令。這個過程被反復執行,直至得到一個終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釋,運算器執行的指令集是一個精心定義的數目十分有限的簡單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為四類:1)、數據移動(如:將一個數值從存儲單元A拷貝到存儲單元B)2)、數邏運算(如:計算存儲單元A與存儲單元B之和,結果返回存儲單元C)3)、條件驗證(如:如果存儲單元A內數值為100,則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4)、指令序列改易(如: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
指令如同數據一樣在計算機內部是以二進制來表示的。比如說,10110000就是一條Intel
x86系列微處理器的拷貝指令代碼。某一個計算機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該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機器語言將會使既成軟體在一台新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對於那些機型商業化軟體開發的人來說,它們通常只會關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機器語言。
更加強大的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和伺服器可能會與上述計算機有所不同。它們通常將任務分擔給不同的CPU來執行。今天,微處理器和多核個人電腦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超級計算機通常有著與基本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顯著區別的體系結構。它們通常由者數以千計的CPU,不過這些設計似乎只對特定任務有用。在各種計算機中,還有一些微控制器採用令程序和數據分離的哈佛架構(Harvard
architecture)。

② 存儲器是怎麼存儲東西的 到現在都不明白存儲器是怎麼存儲的 現在都不知道為什麼

硬碟是現在計算機上最常用的存儲器之一。我們都知道,計算機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具有高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而這些數據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儲在硬碟里。不過,計算機可不像人那麼聰明。在讀取相應的文件時,你必須要給出相應的規則。這就是分區概念。分區從實質上說就是對硬碟的一種格式化。當我們創建分區時,就已經設置好了硬碟的各項物理參數,指定了硬碟主引導記錄(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簡稱為MBR)和引導記錄備份的存放位置。而對於文件系統以及其他操作系統管理硬碟所需要的信息則是通過以後的高級格式化,即Format命令來實現。

面、磁軌和扇區

硬碟分區後,將會被劃分為面(Side)、磁軌(Track)和扇區(Sector)。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個虛擬的概念,並不是真正在硬碟上劃軌道。先從面說起,硬碟一般是由一片或幾片圓形薄膜疊加而成。我們所說,每個圓形薄膜都有兩個「面」,這兩個面都是用來存儲數據的。按照面的多少,依次稱為0面、1面、2面……由於每個面都專有一個讀寫磁頭,也常用0頭(head)、1頭……稱之。按照硬碟容量和規格的不同,硬碟面數(或頭數)也不一定相同,少的只有2面,多的可達數十面。各面上磁軌號相同的磁軌合起來,稱為一個柱面(Cylinder)(如圖1)。(圖)

上面我們提到了磁軌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磁軌呢?由於磁碟是旋轉的,則連續寫入的數據是排列在一個圓周上的。我們稱這樣的圓周為一個磁軌。(如圖2)如果讀寫磁頭沿著圓形薄膜的半徑方向移動一段距離,以後寫入的數據又排列在另外一個磁軌上。根據硬碟規格的不同,磁軌數可以從幾百到數千不等;一個磁軌上可以容納數KB的數據,而主機讀寫時往往並不需要一次讀寫那麼多,於是,磁軌又被劃分成若干段,每段稱為一個扇區。一個扇區一般存放512位元組的數據。扇區也需要編號,同一磁軌中的扇區,分別稱為1扇區,2扇區……

計算機對硬碟的讀寫,處於效率的考慮,是以扇區為基本單位的。即使計算機只需要硬碟上存儲的某個位元組,也必須一次把這個位元組所在的扇區中的512位元組全部讀入內存,再使用所需的那個位元組。不過,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硬碟上面、磁軌、扇區的劃分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痕跡的,雖然磁頭可以根據某個磁軌的應有半徑來對准這個磁軌,但怎樣才能在首尾相連的一圈扇區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一扇區呢?原來,每個扇區並不僅僅由512個位元組組成的,在這些由計算機存取的數據的前、後兩端,都另有一些特定的數據,這些數據構成了扇區的界限標志,標志中含有扇區的編號和其他信息。計算機就憑借著這些標志來識別扇區

硬碟的數據結構

在上文中,我們談了數據在硬碟中的存儲的一般原理。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硬碟,我們還必須對硬碟的數據結構有個簡單的了解。硬碟上的數據按照其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大致可分為5部分:MBR區、DBR區、FAT區、DIR區和DATA區。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下:

1.MBR區

MBR(Main Boot Record 主引導記錄區)�位於整個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不過,在總共512位元組的主引導扇區中,MBR只佔用了其中的446個位元組,另外的64個位元組交給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碟分區表)(見表),最後兩個位元組「55,AA」是分區的結束標志。這個整體構成了硬碟的主引導扇區。(圖)

主引導記錄中包含了硬碟的一系列參數和一段引導程序。其中的硬碟引導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並且在系統硬體完成自檢以後引導具有激活標志的分區上的操作系統,並將控制權交給啟動程序。MBR是由分區程序(如Fdisk.exe)所產生的,它不依賴任何操作系統,而且硬碟引導程序也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實現多系統共存。

下面,我們以一個實例讓大家更直觀地來了解主引導記錄:

例:80 01 01 00 0B FE BF FC 3F 00 00 00 7E 86 BB 00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最前面的「80」是一個分區的激活標志,表示系統可引導;「01 01 00」表示分區開始的磁頭號為01,開始的扇區號為01,開始的柱面號為00;「0B」表示分區的系統類型是FAT32,其他比較常用的有04(FAT16)、07(NTFS);「FE BF FC」表示分區結束的磁頭號為254,分區結束的扇區號為63、分區結束的柱面號為764;「3F 00 00 00」表示首扇區的相對扇區號為63;「7E 86 BB 00」表示總扇區數為12289622。

2.DBR區

DBR(Dos Boot Record)是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區的意思。它通常位於硬碟的0磁軌1柱面1扇區,是操作系統可以直接訪問的第一個扇區,它包括一個引導程序和一個被稱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區參數記錄表。引導程序的主要任務是當MBR將系統控制權交給它時,判斷本分區跟目錄前兩個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以DOS為例,即是Io.sys和Msdos.sys)。如果確定存在,就把它讀入內存,並把控制權 交給該文件。BPB參數塊記錄著本分區的起始扇區、結束扇區、文件存儲格式、硬碟介質描述符、根目錄大小、FAT個數,分配單元的大小等重要參數。DBR是由高級格式化程序(即Format.com等程序)所產生的。

3.FAT區

在DBR之後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區。在解釋文件分配表的概念之前,我們先來談談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佔用磁碟空間時,基本單位不是位元組而是簇。一般情況下,軟盤每簇是1個扇區,硬碟每簇的扇區數與硬碟的總容量大小有關,可能是4、8、16、32、64……

同一個文件的數據並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碟的一個連續的區域內,而往往會分成若干段,像一條鏈子一樣存放。這種存儲方式稱為文件的鏈式存儲。由於硬碟上保存著段與段之間的連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統在讀取文件時,總是能夠准確地找到各段的位置並正確讀出。

為了實現文件的鏈式存儲,硬碟上必須准確地記錄哪些簇已經被文件佔用,還必須為每個已經佔用的簇指明存儲後繼內容的下一個簇的簇號。對一個文件的最後一簇,則要指明本簇無後繼簇。這些都是由FAT表來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項,每項記錄一個簇的信息。由於FAT對於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FAT有一個備份,即在原FAT的後面再建一個同樣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項都標明為「未佔用」,但如果磁碟有局部損壞,那麼格式化程序會檢測出損壞的簇,在相應的項中標為「壞簇」,以後存文件時就不會再使用這個簇了。FAT的項數與硬碟上的總簇數相當,每一項佔用的位元組數也要與總簇數相適應,因為其中需要存放簇號。FAT的格式有多種,最為常見的是FAT16和FAT32。

4.DIR區

DIR(Directory)是根目錄區,緊接著第二FAT表(即備份的FAT表)之後,記錄著根目錄下每個文件(目錄)的起始單元,文件的屬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時,操作系統根據DIR中的起始單元,結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碟中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了。

5.數據(DATA)區

數據區是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存儲的地方,位於DIR區之後,占據硬碟上的大部分數據空間。

磁碟的文件系統
經常聽高手們說到FAT16、FAT32、NTFS等名詞,朋友們可能隱約知道這是文件系統的意思。可是,究竟這么多文件系統分別代表什麼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習:

1.什麼是文件系統?
所謂文件系統,它是操作系統中藉以組織、存儲和命名文件的結構。磁碟或分區和它所包括的文件系統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大部分應用程序都基於文件系統進行操作,在不同種文件系統上是不能工作的。

2.文件系統大家族
常用的文件系統有很多,MS-DOS和Windows 3.x使用FAT16文件系統,默認情況下Windows 98也使用FAT16,Windows 98和Me可以同時支持FAT16、FAT32兩種文件系統,Windows NT則支持FAT16、NTFS兩種文件系統,Windows 2000可以支持FAT16、FAT32、NTFS三種文件系統,Linux則可以支持多種文件系統,如FAT16、FAT32、NTFS、Minix、ext、ext2、xiafs、HPFS、VFAT等,不過Linux一般都使用ext2文件系統。下面,筆者就簡要介紹這些文件系統的有關情況:

(1)FAT16
FAT的全稱是「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系統)」,最早於1982年開始應用於MS-DOS中。FAT文件系統主要的優點就是它可以允許多種操作系統訪問,如MS-DOS、Windows 3.x、Windows 9x、Windows NT和OS/2等。這一文件系統在使用時遵循8.3命名規則(即文件名最多為8個字元,擴展名為3個字元)。

(2)VFAT
VFAT是「擴展文件分配表系統」的意思,主要應用於在Windows 95中。它對FAT16文件系統進行擴展,並提供支持長文件名,文件名可長達255個字元,VFAT仍保留有擴展名,而且支持文件日期和時間屬性,為每個文件保留了文件創建日期/時間、文件最近被修改的日期/時間和文件最近被打開的日期/時間這三個日期/時間。

(3)FAT32
FAT32主要應用於Windows 98系統,它可以增強磁碟性能並增加可用磁碟空間。因為與FAT16相比,它的一個簇的大小要比FAT16小很多,所以可以節省磁碟空間。而且它支持2G以上的分區大小。朋友們從附表中可以看出FAT16與FAT32的一不同。

(4)HPFS
高性能文件系統。OS/2的高性能文件系統(HPFS)主要克服了FAT文件系統不適合於高檔操作系統這一缺點,HPFS支持長文件名,比FAT文件系統有更強的糾錯能力。Windows NT也支持HPFS,使得從OS/2到Windows NT的過渡更為容易。HPFS和NTFS有包括長文件名在內的許多相同特性,但使用可靠性較差。

(5)NTFS
NTFS是專用於Windows NT/2000操作系統的高級文件系統,它支持文件系統故障恢復,尤其是大存儲媒體、長文件名。NTFS的主要弱點是它只能被Windows NT/2000所識別,雖然它可以讀取FAT文件系統和HPFS文件系統的文件,但其文件卻不能被FAT文件系統和HPFS文件系統所存取,因此兼容性方面比較成問題。

ext2
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文件系統,因為它是專門為Linux設計,擁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CPU佔用率。ext2既可以用於標準的塊設備(如硬碟),也被應用在軟盤等移動存儲設備上。現在已經有新一代的Linux文件系統如SGI公司的XFS、ReiserFS、ext3文件系統等出現。

小結:雖然上面筆者介紹了6種文件系統,但占統治地位的卻是FAT16/32、NTFS等少數幾種,使用最多的當然就是FAT32啦。只要在「我的電腦」中右擊某個驅動器的屬性,就可以在「常規」選項中(圖)看到所使用的文件系統。

明明白白識別硬碟編號
目前,電子市場上硬碟品牌最讓大家熟悉的無非是IBM、昆騰(Quantum)、希捷(Seagate),邁拓(Maxtor)等「老字型大小」。而這些硬碟型號的編號則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繚亂。其實,這些編號均有一定的規律,表示一些特定?的含義。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其編號來了解硬碟的性能指標,包括介面?類型、轉速、容量等。作為DIY朋友來說,只有自己真正掌握正確識別硬碟編號,在選購硬碟時,就方便得多(以致不被「黑」),至少不會被賣的人說啥是啥。以下舉例說明,供朋友們參考。

一、IBM
IBM是硬碟業的巨頭,其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硬碟領域。而且IBM還是去年硬碟容量、價格戰的始作蛹者。我們今天能夠用得上經濟上既便宜,而且容量又大的硬碟可都得感謝IBM。
IBM的每一個產品又分為多個系列,它的命名方式為:產品名+系列代號+介面類型+碟片尺寸+轉速+容量。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碟為例,該硬碟的型號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產品,JN代表Deskstar25GP與22GP系列,A代表ATA介面,3代表3寸碟片,7是7200轉產品,最後四位數字為硬碟容量13.5GB。IBM系列代號(IDE)含義如下:
TT=Deskstar 16GP或14GXP JN=Deskstar 25GP或22GXP 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介面類型含義如下:A=ATA
S與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強型SCSI、
增強擴展型SCSI(SCA)
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連續存儲體系SCSI L=光纖通道SCSI

二、MAXTOR(邁拓)
MAXTOR是韓國現代電子美國公司的一個獨立子公司,以前該公司的產品也覆蓋了IDE與SCSI兩個方面,但由於SCSI方面的產品缺乏竟爭力而最終放棄了這個高端市場從而主攻IDE硬碟,所以MAXTOR公司應該是如今硬碟廠商中最專一的了。
MAXTOR硬碟編號規則如下:首位+容量+介面類型+磁頭數,MAXTOR?從鑽石四代開始,其首位數字就為9,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大家如今能在電子市場上見到的MAXTOR硬碟首位基本上都為9。另外比較特殊的是MAXTOR編號中有磁頭數這一概念,因為MAXTOR硬碟是大打單碟容量的發起人,所以其硬碟的型號中要將單碟容量從磁頭數中體現出來。單碟容量=2*硬碟總容量/磁頭數。
現以金鑽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碟為例說明:該硬碟?型號為91024U3,9是首位,1024是容量,U是介面類型UDMA66,3代表該硬碟有3個磁頭,也就是說其中的一個碟片是單面有數據。這個單碟容量就為2*10.2/3=6.8GB。MAXTOR硬碟介面類型字母含義如:
A=PIO模式 D=UDMA33模式 U=UDMA66模式

三、SEAGATE(希捷)
希捷科技公司(Seagate Technology)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碟驅動器、磁?盤和讀寫磁頭生產廠家,該公司是一直是IBM、COMPAQ、SONY等業界大戶的硬碟供應商。希捷還保持著業界第一款10000轉硬碟的記錄(捷豹Cheetah系列SCSI)與最大容量(捷豹三代73GB)的記錄,公司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但?由於希捷一直是以高端應用為主(例如SCSI硬碟),而並不是特別重視低端家用產品的開發,從而導致在DIY一族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昆騰等硬碟供應商?。好在希捷公司及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不久前投入市場的酷魚(Barracuda)系列就一掃希捷硬碟以往在單碟容量、轉速、噪音、非正常外頻下工作穩?定性、綜合性能上的劣勢。
希捷的硬碟系列從低端到高端的產品名稱分別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魚)系列。其中Medalist Pro與Barracuda系列是7200轉的產品,其他的是5400轉的產品。硬碟的型號均以ST開頭,現以酷魚10.2GB硬碟為例來說明。該硬碟的型號是:ST310220A,在ST後第一位數字是代表硬碟的尺寸,3就是該硬碟採用3寸碟片,如今其他規格的硬碟已基本上沒有了,所以大家能夠見到?的絕大多數硬碟該位數字均不3,3後面的1022代表的是該硬碟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後一位數字0是代表7200轉產品。這一點不要混淆與希捷以前的入門級產品Medalist ST38420A混淆。多數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開始,以結尾的產品均代表7200轉硬碟,其它數字結尾(包括1、2)代表5400轉的產品。位於型號最後的字母是硬碟的介面類型。希捷硬碟的介面類型字母含義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介面 AG為筆記本電腦專用的ATA介面硬碟。
W為ULTRA Wide SCSI,
其數據傳輸率為40MB每秒 N為ULTRA Narrow SCSI,其數據傳輸率為20MB每秒。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FC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纖通道,可提供高達每秒100MB的數據傳輸率,並且支持熱插拔。

硬碟及介面標準的發展歷史
一、硬碟的歷史
說起硬碟的歷史,我們不能不首先提到藍色巨人IBM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是IBM發明了硬碟,並且為硬碟的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貢獻。在發明磁碟系統之前,計算機使用穿孔紙帶、磁帶等來存儲程序與數據,這些存儲方式不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個大缺陷:它們都是順序存儲,為了讀取後面的數據,必須從頭開始讀,無法實現隨機存取數據。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卻是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組成的龐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溫徹斯特」技術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便是現代硬碟的原型。在1973年IBM公司製造出第一台採用「溫徹期特」技術製造的硬碟,從此硬碟技術的發展有了正確的結構基礎。1979年,IBM再次發明了薄膜磁頭,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是微型計算機的萌芽時期,包括希捷、昆騰、邁拓在內的許多著名硬碟廠商都誕生於這一段時間。1979年,IBM的兩位員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決定要開發像5.25英寸軟碟機那樣大小的硬碟驅動器,他們離開IBM後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發布了第一款適合於微型計算機使用的硬碟,容量為5MB,體積與軟碟機相仿。
PC時代之前的硬碟系統都具有體積大、容量小、速度慢和價格昂貴的特點,這是因為當時計算機的應用范圍還太小,技術與市場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得包括存儲業在內的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對硬碟發展的又一項重大貢獻,即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數十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的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的時代 。1999年9月7日,邁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塊單碟容量高達10.2GB的ATA硬碟,從而把硬碟的容量引入了一個新里程碑。

二、介面標準的發展
(1)IDE和EIDE的由來
最早的IBM PC並不帶有硬碟,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統也不支持任何硬碟,因為系統的內存只有16KB,就連軟碟機和DOS都是可選件。後來DOS 2引入了子目錄系統,並添加了對「大容量」存儲設備的支持,於是一些公司開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碟系統,這些硬碟與一塊控制卡、一個獨立的電源被一起裝在一個外置的盒子里,並通過一條電纜與插在擴展槽中的一塊適配器相連,為了使用這樣的硬碟,必須從軟碟機啟動,並載入一個專用設備驅動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雖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卻要高得多,加上了一個10MB的內置硬碟,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塊介面控制卡上,構成了我們常說的硬碟控制器。其介面控制卡上有一塊ROM晶元,其中存有硬碟讀寫程序,直到基於80286處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碟介面控製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機器使用的硬碟被稱為MFM硬碟或ST-506/412硬碟,MFM(Modified Frequency Molation)是指一種編碼方案,而ST-506/412則是希捷開發的一種硬碟介面,ST-506介面不需要任何特殊的電纜及接頭,但是它支持的傳輸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這種介面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邁拓於1983年開發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介面。這種介面把編解碼器放在了硬碟本身之中,它的理論傳輸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於成本比較高,九十年代後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實際上是指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這樣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介面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
ATA介面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數據共同開發的,他們決定使用40芯的電纜,最早的IDE硬碟大小為5英寸,容量為40MB。ATA介面從80年代末期開始逐漸取代了其它老式介面。
80年代末期IBM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數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硬碟0663-E12使用了MR磁頭,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直到今天,大多數硬碟仍然採用MR磁頭。
人們在談論硬碟時經常講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們是什麼呢?目前硬碟與主機進行數據交換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CPU執行I/O埠指令來進行數據的讀寫;另外,一種是不經過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這種模式使用PC I/O埠指令來傳送所有的命令、狀態和數據。由於驅動器中有多個緩沖區,對硬碟的讀寫一般採用I/O串操作指令,這種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復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達到高的數據傳輸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數據不經過CPU,而直接在硬碟和內存之間傳送。在多任務操作系統內,如OS/2、Linux、Windows NT等,當磁碟傳輸數據時,CPU可騰出時間來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環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數據傳輸完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DMA方式的意義並不大。
DMA方式有兩種類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稱匯流排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過系統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來獲得匯流排和傳輸數據。而第一方DMA,則完全由介面卡上的邏輯電路來完成,當然這樣就增加了匯流排主控介面的復雜性和成本。現在,所有較新的晶元組均支持匯流排主控DMA。
(2)SCSI介面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一種與ATA完全不同的介面,它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而是一種匯流排型的系統介面,每個SCSI匯流排上可以連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內的8個SCSI設備。SCSI的優勢在於它支持多種設備,傳輸速率比ATA介面快得多但價格也很高,獨立的匯流排使得它對CPU的佔用率很低。 最早的SCSI是於1979年由美國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訂的,90年代初,SCSI發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稱Ultra SCSI, 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採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電平微分)傳輸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介面的最高傳輸速率可達80MB/S,允許介面電纜的最長為12米,大大增加了設備的靈活性。1998年,更高數據傳輸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規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數據傳輸率為160MB/s,昆騰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產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傳輸模式。
SCSI硬碟具備有非常優秀的傳輸性能。但由於大多數的主板並不內置SCSI介面,這就使得連接SCSI硬碟必須安裝相應的SCSI卡,目前關於SCSI卡有三個正式標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間版本,要使SCSI硬碟獲得最佳性能就必須保證SCSI卡與SCSI硬碟版本一致(目前較新生產的SCSI硬碟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須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稱為Firewire(火線)或P1394,它是一種高速串列匯流排,現有的IEEE1394標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傳輸速率,將來會達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為硬碟、DVD、CD-ROM等大容量存儲設備的介面。IEEE1394將來有望取代現有的SCSI匯流排和IDE介面,但是由於成本較高和技術上還不夠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介面的產品,硬碟就更少了。

③ 指令的格式是什麼它在計算機內部是如何存儲和運行的

例如:ADD R0 [6] (默認第一個操作數即是原操作數,又是目的操作數)

將通用寄存器R0中的數據,與存儲器地址為6的數據相加,返回給寄存器R0

假設計算機已有初始值,R0中的值為00000011,PC中的值為0001,存儲器地址0001中的指令用10101010指代,
具體過程詳解:
1.取指:控制器將指令地址送往存儲器,存儲器按給定的地址讀出數據,送回控制器
(1)控制器發出控制信號,將PC寄存器中的內容通過CPU內部匯流排傳送到MAR中(MAR中也保存了0001)
(2)MAR將地址送到地址匯流排,與此同時,控制電路在控制匯流排上發出控制信號,代表此次操作為read,這樣存儲器上MAR寄存器就會收到地址匯流排上傳送來的地址,並把它保存下來
存儲器中的控制邏輯也會收到控制匯流排上的信號,表示此次操作為read,這樣存儲器通過地址解碼器,就可以查找到對應地址0001的存儲單元上的內容,並將其中的數據傳送到MDR寄存器中
(3)存儲器的控制邏輯通過控制匯流排向CPU反饋當前傳輸狀態READY,同時MDR中的內容傳送到數據匯流排上,隨後CPU中控制電路檢測到控制匯流排上的Ready信號,就知道當前數據匯流排上已經准備好了數據,
因此,CPU中MDR就會將數據匯流排傳送的數據保存下來,然後將MDR中的數據必須要傳送到IR寄存器中
(4)PC寄存器中的數據更新到下一條指令所需訪問的地址0010(取值階段完成)

2.解碼:控制器分析指令的操作性質,控制器向有關部件發出指令所需的控制信號
(1)當前IR寄存器中的數據送到指令解碼部件,指令解碼部件根據指令編碼解析10101010(ADD R0 [6]),控制電路據此產生對應的控制信號,發送到相關部件中

3.執行:控制器從通用寄存器或存儲器取出操作數,控制器命令運算器對操作數進行指令規定的運算。
(1)MAR中會產生0110(即6)隨後的過程類似於取值階段,因為最後傳送到CPUMDR中的數據要進行加法運算,所以隨後還會將其傳送到ALU的Y寄存器中
(2)另一個操作數存儲在R0中,因此所以會將R0中的數據傳送到ALU的另一個輸入端,即X寄存器上
(3)在控制電路的作用下,ALU進行運算,將XY中的內容執行加法,計算出結果00000101
4.回寫:將運算結果寫入通用寄存器或存儲器中
(1)當前運算結果還在ALU的輸出端即Z寄存器中,控制電路給出相應的控制Z寄存器中的數據傳送到R0中,R0原本的數據被新的結果覆蓋
(2)CPU中PC寄存器進行下一條指令

④ 沒安裝系統時,怎麼在blos下進入命令模式

BIOS設置詳解

其實有很多硬體問題是由於BIOS設置不當引起的,BIOS的設置正確與否,對系統的穩定性、性能的發揮都有很大的影響。詳細地了解其設置可以清楚地掌握電腦的運行狀態,准確地分析各種硬體信息。
鑒於有很多朋友對BIOS的設置不甚了解,而不同的主板有不同的BIOS,設置方法也有所不同。我在這里把網上找到的一些BIOS設置的詳細方法寫在這里,給大家一個參考:
一、STANDARD CMOS SETUP(標准CMOS設置)
這里是最基本的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系統設置,包括日期、驅動器和顯示適配器,最重要的一項是halt on:系統掛起設置,預設設置為All Errors,表示在POST(Power On Self Test,加電自測試)過程中有任何錯誤都會停止啟動,此選擇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如果要加快速度的話,可以把它設為No Errors,即在任何時候都盡量完成啟動,不過加速的後果是有可能造成系統錯誤,請按需選擇吧。
1、Drive A/Drive B
選項:360K,5.25in;1.2M,5.25in;720K,3.25in;1.4M,3.25 in;2.88M,3.25in
設置合適的驅動器(現在都是1.44M的啦),如果沒有相應的硬體,盡量設為None,可以提高系統自檢速度。
2、Video(視頻)
選項:EGA/VGA,Mono(黑白顯示器)
設成EGA/VGA吧,不要嘗試改為Mono,會減慢啟動速度的。

二、BIOS FEATURES SETUP(BIOS特徵設備)
1、Virus Warning/Anti-Virus Protection(病毒警告/反病毒保護)
選項:Enabled(開啟),Disabled(關閉),ChipAway(晶元控制)
這項設置可防止外部程序對啟動區和硬碟分區表的寫入,當發生寫入操作時,系統會自動產生警告並提示用戶中斷程序的執行。它並不能保護整個硬碟,而且對於操作系統的安裝(例如WINDOWS95/98)及某些磁碟診斷程序,甚至對BIOS的升級,都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沖突而引致程序的中斷。建議用戶將這選項關閉,系統的認值是Disable。
某些主板自帶有抗病毒內核,它可以提供比普通病毒警告更高一層的防衛,不過,當使用自帶BIOS的外圍控制器(如SCSI卡或UltraDMA 66控制卡)時,啟動區病毒可以繞過系統BIOS來進行攻擊,保護將完全失效。
2、CPU Level 1 Cache/Internal Cache(中央處理器一級緩存/內部緩存)
選項:Enabled,Disabled
此設置用於控制CPU的主緩存開啟/關閉,L1 Cache對機器的整體性能有很大影響,關閉以後系統的性能會下降幾個數量級。在超頻的時候,一級緩存往往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比如你不能超到500MHz,並不代表CPU不能上500MHz,很可能是L1 Cache無法達到,所以關閉一級緩存可以提升超頻的成功率。
3、CPU Level 2 Cache/External Cache(中央處理器二級緩存/外部緩存)
選項:Enabled,Disabled
此設置用於控制CPU的主緩存開啟/關閉,它對系統和超頻的影響如同一級緩存,關閉L2 Cache也能夠超頻的成功率。
4、CPU L2 Cache ECC Checking(CPU二級緩存ECC校驗)
選項:Enabled,Disabled
系統可以啟用CPU內部L2Cache進行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修正)檢測,默認值是Enable,它可以偵察並糾正單位信號錯誤保持資料的准確性,對超頻的穩定性有幫助,但不能偵察雙位信號錯誤。這里要注意的是,啟用ECC檢測將會延遲系統自檢的時間和降低機器的性能,而且必須內存支持才能開啟此特性。
5、Quick Power On Self Test(快速加電自檢測)
選項:Enabled,Disabled
這項設置可加快系統自檢的速度,使系統跳過某些自檢選項(如內存完全檢測),不過開啟之後會降低偵錯能力,削弱系統的可靠性。
6、Boot Sequence
選項:A, C, SCSI/EXT
C, A, SCSI/EXT
C, CD-ROM, A
CD-ROM, C, A
D, A, SCSI/EXT (至少擁有兩個IDE硬碟時才會出現)
E, A, SCSI/EXT (至少擁有三個IDE硬碟時才會出現)
F, A, SCSI (至少擁有四個IDE硬碟時才會出現)
SCSI/EXT, A, C
SCSI/EXT, C, A
A, SCSI/EXT, C
LS/ZIP,C
這項設置決定系統引導的驅動器號,若想加快系統自檢的速度可設為(C Only),則系統不對其它驅動器自檢而直接進入主引導硬碟。某些主板(如:ABIT BE6和BP6)擁有額外的IDE控制器,可以接入第三或第四組IDE設備,這時你應該選擇EXT啟動優先。
7、Boot Sequence EXT Means(把啟動次序的EXT定義為何種類型)
選項:IDE、SCSI
當你使用EXT設備時,定義使用的設備類型,包括(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電子集成驅動器)和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8、Swap Floppy Drive(交換軟盤驅動器號)
選項:Enabled,Disabled
交換磁碟驅動器的位置,適應不同格式的軟盤。當系統安裝了2台軟碟機時,若設定為Enabled,系統將會把B驅作為啟動盤啟動,若設為Disabled則相反。
9、Boot Up Floppy Seek(啟動時尋找軟盤驅動器)
選項:Enabled,Disabled
開機時測試軟碟機的存在與否,並檢查它的磁軌數是40軌還是80軌,一般360K的都是40軌,而720K/1.2MB/1.44MB的則是80軌。默認值為Enable,注意:當軟碟機的磁軌數是80軌時,BIOS並不能區分其所屬的類型。
10、Boot Up NumLock Status(啟動時鍵盤上的數字鎖定鍵的狀態)
選項:On(開),Off(關)
控制小鍵盤的開/關狀態,對性能無影響。
此帖修改時間:2003-10-03 21:27:08

11、Gate A20 Option(A20地址線選擇)
選項:Normal(正常)、Fast(加速)
設置哪一個控制單元管理1MB以上內存地址的A20地址線,設為Normal用鍵盤控制器管理,設為Fast用晶元組控制器管理,可提高內存存取的速度和系統整體性能,特別是對於OS/2和Windows等操作系統來說非常有效。因為它們的保護模式經常需要BIOS A20地址線來進行切換,而晶元組控制器比鍵盤控制器更快,所以Fast是首選設置。
12、IDE HDD Block Mode(IDE硬碟塊模式)
選項:Enabled,Disabled
以前的硬碟存取模式是一個個扇區來進行的,塊模式把多個扇區組成一個塊,每次存取幾個扇區,可以增加多扇區存取時的數據傳輸率。開啟此特性後,BIOS會自動偵察硬碟是否支持塊模式(現今的大多數硬碟己有這個功能),而且每中斷一次可發出64KB資料。如果你使用Windows NT系統,就要小心啦,它並不支持塊模式,很可能導致數據傳輸出錯,所以微軟建議Win NT 4.0用戶關閉IDE硬碟塊模式。關閉此特性後,每中斷一次只能發出512Byte資料,降低了磁碟的綜合性能。
13、32-bit Disk Access(32位磁碟存取)
選項:Enabled,Disabled
實際上32位磁碟存取並不是真正的32位傳輸,而是用IDE控制器聯合了2個16位操作來達到目的。對了PCI匯流排來說,在同一時間能夠傳送的數據越多越好,因此假32位傳輸亦可以增加系統性能。Windows NT系統不支持32位磁碟存取,很可能導致數據傳輸出錯,所以微軟建議Win NT 4.0用戶關閉此特性,當然,16位是無論如何也快不過32位的。
14、Typematic Rate Setting(輸入速度設置)
選項:Enabled,Disabled
是否使用人工設置來控制輸入速度,如果你想加快文字處理效率,還是打開的好,只有Enabled之後才能調節輸入速率和輸入延遲。
15、Typematic Rate (Chars/Sec)(輸入速率,單位:字元/秒)
選項:6, 8, 10, 12, 15, 20, 24, 30
在一秒之內連續輸入的字元數,數值越大速度越快。
16、Typematic Rate Delay (Msec)(輸入延遲,單位:毫秒)
選項:250, 500, 750, 1000
每一次輸入字元延遲的時間,數值越小速度越快。
17、Security Option(安全選項)
選項:System,Setup
只要在BIOS中建立了密碼,此特性才會開啟,設置為System時,BIOS在每一次啟動都會輸入密碼,設置為Setup時,在進入BIOS菜單時要求輸入密碼。如果你不想別人亂動你的機器,還是加上密碼的好。
18、PCI/VGA Palette Snoop(PCI/VGA調色版探測)
選項:Enabled,Disabled
此特性僅用於圖形卡介面上的附加設備,比如MPEG子卡等。通過調色版探測可以糾正幀緩存的數據,並能把它們同步發給附加設備和主顯示卡,避免添加子卡後產生黑屏現象。
19、Assign IRQ For VGA(給VGA設備分配IRQ:Interrupt Request,中斷請求)
選項:Enabled,Disabled
目前,許多高端圖形卡都需要IRQ來增加與主板的數據交換速度,開啟之後能大幅提高總體性能。相反的是,低端圖形卡並不需要分配IRQ,在顯卡的使用手冊中有說明它是否調用中斷,不佔用中斷的好處是節省系統資源。
20、MPS Version Control For OS(面向操作系統的MPS版本)
選項:1.1,1.4
它專用於多處理器主板,用於確定MPS(MultiProcessor Specification,多重處理器規范)的版本,以便讓PC製造商構建基於英特爾架構的多處理器系統。與1.1標准相比,1.4增加了擴展型結構表,可用於多重PCI匯流排,並且對未來的升級十分有利。另外,v1.4擁有第二條PCI匯流排,還無須PCI橋連接。新型的SOS(Server Operating Systems,伺服器操作系統)大都支持1.4標准,包括WinNT和Linux 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對稱式多重處理架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使用v1.4。

21、OS Select For DRAM > 64MB(操作系統怎樣處理大於64MB的內存)
選項:OS/2,Non-OS/2
當內存尺寸大於64MB時,IBM的OS/2系統將以不同的方式管理內存,如果你不用OS/2,則設置為「Non-OS/2」。
22、HDD S.M.A.R.T. Capability(硬碟S.M.A.R.T.能力)
選項:Enabled,Disabled
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動監測、分析和報告技術)是一種硬碟保護技術,開啟能增加系統穩定性。
在網路環境中,S.M.A.R.T.可能會自動發送一些未經監督的數據包到硬碟中,它們是不被操作系統允許的操作,經常導致系統重啟。如果你打算把計算機作為網路伺服器,最好關閉此特性。
23、Report No FDD For Win9x(為Win9x報告找不到軟盤驅動器)
選項:Enabled,Disabled
在沒有FDD(Floppy Disk Driver,軟盤驅動器)的機器中,關閉此選項和Intergrated Peripherals中的FDC(Floppy Disk Controller,軟盤驅動器控制裝置)選項,可以在Win9x中釋放IRQ6,節省系統資源。
24、Delay IDE Initial (Sec)(延遲IDE初始化,單位:秒)
選項:0, 1, 2, 3, ...,
現今BIOS的啟動比以前快得多了,在進行設備偵察時,某些舊式IDE設備可能還沒啟動,為了適應這種情況,BIOS提供了一個延遲選項,可以減慢它的啟動時間。設置為「0」時速度最快,BIOS將不理會IDE設備的初始化失敗,直接啟動。
25、Processor Number Feature(處理器號碼特性)
選項:Enabled,Disabled
專用奔騰III等序列號型處理器,開啟之後可以通過某些特殊程序讀取序列號,提供一種安全保證。實際上,這類保護的級別是相當低的,很容易被別人破解並作攻擊之用,還是關閉的好。
26、Video BIOS Shadowing(視頻BIOS映射)
選項:Enabled,Disabled
顯卡做每一項工作都必須經過CPU處理數據,甚至一些硬體與硬體之間的交換(如顯示晶元與顯示內存),也要動用到中央處理器。為了提高速度,首個解決方案是增加BIOS晶元,擴展系統BIOS的功能來管理顯卡。開啟此特性可以把視頻BIOS的一部分內容拷貝到系統內存,加快存取速度。在傳統的計算機中,CPU通過64位DRAM匯流排讀數據比8位XT匯流排要快得多,可以大大提高顯示子系統的性能。不過,當代的顯卡已經包含了一個處理器晶元,所有工作都由顯示處理器完成,並用驅動程序的特殊指令和CPU直接溝通,在增加速度的同時,亦提供了向後兼容性。另外,大多數操作系統(如:WinNT 4.0、Linux)可以繞過BIOS操作硬體,所以BIOS映射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反而會浪費主內存空間或引起系統不穩定。
順便提一句,大多數顯卡用的是Flash ROM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電擦寫可編程只讀存儲器),它們的速度不僅比舊式130-150ns EPROM快,甚至超越了DRAM,因此視頻BIOS映射就變得沒意義。
如果你執意要使用映射,應該把所有區域都映射,不要僅一個32KB的預設值(C000-C7FF),避免BIOS容量過大引起的沖突。視頻BIOS映射的唯一好處是兼容DOS游戲,那些老古董並不能直接存取硬體,非得BIOS幫助不可。
27、Shadowing address ranges (xxxxx-xxxxx Shadow)(映射地址列)
選項:Enabled,Disabled
此選項控制那一個區域的內存將用於映射視頻BIOS。注意,某些附加卡會使用CXXX-EFFF作為輸入/輸出,並且內存讀/寫請求不會經過ISA匯流排執行,映射視頻BIOS可能導致附加卡不能工作。

三、Chipset Features Setup(晶元組特性設置)
1、SDRAM RAS-to-CAS Delay(內存行地址控制器到列地址控制器延遲)
選項:2、3
RAS(Row Address Strobe,行地址控制器)到CAS(Column Address Strobe,列地址控制器)之間的延遲時間。在SDRAM進行讀、寫、刪新時都會出現延遲,減少延遲能夠提高性能,反之則降低性能。如果你的內存速度夠快,盡量使用「2」。在超頻的時候,選擇「3」會讓系統更穩定,增加OC成功率。
2、SDRAM RAS Precharge Time(SDRAM RAS預充電時間)
選項:2、3
在SDRAM刷新之前,RAS所需的預充電周期數目,減少時間能夠提高性能,反之則降低性能。如果你的內存速度夠快,盡量使用「2」。在超頻的時候,選擇「3」會讓系統更穩定,增加OC成功率。
3、SDRAM CAS Latency Time/SDRAM Cycle Length(SDRAM CAS等待時間/SDRAM周期長度)
選項:2、3
控制SDRAM在讀取或寫入之前的時間,單位是CLK(Clock Cycle,時鍾周期),減少等待時間能夠增加突發傳輸的性能。如果你的內存速度夠快,盡量使用「2」。在超頻的時候,選擇「3」會讓系統更穩定,增加OC成功率。
4、SDRAM Leadoff Command(SDRAM初始命令)
選項:3、4
調節數據存儲在SDRAM之前所需的初始化時間,它會影響到突發傳輸時的第一個數據。如果你的內存速度夠快,盡量使用「3」。在超頻的時候,選擇「4」會讓系統更穩定,增加OC成功率。
5、SDRAM Bank Interleave(SDRAM組交錯)
選項:2-Bank、4-Bank,Disabled
調整SDRAM的交錯模式,讓不同組的SDRAM輪流刪新和存取,當第一組進行刪新時,第二組做存取工作,能夠大大提高多組內存協同工作時的性能。
每一個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les,雙重內嵌式內存模塊)由2組或4組構成,2組SDRAM DIMM使用32Mbit或16Mbit等小容量晶元,4組SDRAM DIMM使用64Mbit或256Mbit等大容量晶元。如果你用的是單條2組SDRAM模塊,設置為「2-Bank」,若是4組SDRAM模塊,可設置為「2-Bank」或「4-Bank」。當然,4組SDRAM比2組SDRAM要好。另外,Phoenix Technologies的Award BIOS會在採用16Mbit SDRAM時自動關閉交錯存取。
6、SDRAM Precharge Control(SDRAM預充電控制)
選項:Enabled,Disabled
Disabled時由CPU發出命令控制SDRAM的預充電時間,增加穩定性的同時會降低性能。Enabled時由SDRAM自己控制預充電時間,節省了CPU到SDRAM控制所花費的時鍾周期,提高內存子系統性能。
7、DRAM Data Integrity Mode(DRAM數據完整性模式)
選項:ECC、Non-ECC
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修正)模式採用額外的72位內存檢查數據的完整性,能夠修正1位數據錯誤,提高系統穩定性,增加超頻成功率。如果你沒有ECC內存,設置為Non-ECC即可。
8、Read-Around-Write(在寫附近讀取)
選項:Enabled,Disabled
當處理器做亂序執行工作時,讀命令指向的地址為最近寫入的內容,提高Cache命中率,建議設為enabled。
9、System BIOS Cacheable(系統BIOS緩沖)
選項:Enabled,Disabled
經過二級緩存把系統BIOS從ROM中映射到主內存F0000h-FFFFFh,它能加快存取系統BIOS的速度,不過,操作系統很少請求BIOS,Enabled難以影響總體性能。另外,許多程序都通過這個地址來寫入數據,建議大家Disabled,釋放內存空間並減低沖突機率。
10、Video BIOS Cacheable(視頻BIOS緩沖)
選項:Enabled,Disabled
經過二級緩存把視頻BIOS從ROM中映射到主內存C0000h-C7FFFh,它能加快存取視頻BIOS的速度,不過,操作系統很少請求視頻BIOS,Enabled難以影響總體性能。另外,許多程序都通過這個地址來寫入數據,建議大家Disabled,釋放內存空間並減低沖突機率。

11、Video RAM Cacheable(視頻內存緩沖)
選項:Enabled,Disabled
經過二級緩存把視頻內存從顯卡映射到主內存A0000h-AFFFFh,它能加快存取視頻內存的速度,不過,操作系統很少請求視頻內存,Enabled難以影響總體性能。目前,大多數顯卡的顯存帶寬己達1.6GB/秒(128位*100MHz/8),接近P3-500 L2緩存的2.0GB/秒,在內存中增加緩沖區沒有太大意義。另外,許多程序都通過這個地址來寫入數據,建議大家Disabled,釋放內存空間並減低沖突機率。
12、8-bit I/O Recovery Time(8位輸入/輸出恢復時間)
選項:NA、8、1、2、3、4、5、6、7
由於PCI匯流排比8位ISA匯流排快得多,為了保證連續PCI到ISA輸入/輸出的一致性,BIOS為它添加了一個恢復時間。預設值NA是3.5個時鍾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ISA匯流排的性能。如果你沒有ISA插卡,就無須理會此選項。
13、16-bit I/O Recovery Time(16位輸入/輸出恢復時間)
選項:NA、4、1、2、3
由於PCI匯流排比16位ISA匯流排快得多,為了保證連續PCI到ISA輸入/輸出的一致性,BIOS為它添加了一個恢復時間。預設值NA是3.5個時鍾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ISA匯流排的性能。如果你沒有ISA插卡,就無須理會此選項。
14、Memory Hole At 15M-16M(在15M到16M之間的內存保留區)
選項:Enabled,Disabled
某些擴展卡需要一部分內存區域來工作,開啟此特性可以把15M以上的內存分配給這些設備,但操作系統將不能使用15M外的內存,建議大家disabled。
15、Passive Release(被動釋放)
選項:Enabled,Disabled
開啟之後,允許PCI匯流排被動釋放來打開CPU到PCI匯流排存取,那麼,處理器就能同時對PCI和ISA設備進行操作。否則,只能由其它PCI主控存取PCI匯流排,不允許CPU直接存取。此特性常用於ISA匯流排主控延遲,可以均衡兩個匯流排的速度。Enabled是性能最優化設置,亦能避免ISA擴展卡出現速度跟不上的問題。
6、Delayed Transaction/PCI 2.1 Compliance(延遲處理/兼容PCI 2.1)
選項:Enabled,Disabled
它常用於PCI與ISA匯流排間的數據交換,由於ISA匯流排比PCI慢得多,開啟此特性可以提供32位寫緩沖作為延遲處理空間。如果你不使用ISA顯卡或與PCI 2.1標准不兼容,選擇Disabled吧。
17、AGP Aperture Size(MB)(AGP區域內存容量,單位:兆)
選項:4、8、16、32、64、128、256
AGP的其中一個特性是把系統內存分出部分區域作顯示內存,其公式為AGP顯卡內存容量*2+12MB,其中12MB用於虛擬定址,2倍內存容量用於組成聯合讀寫內存區。這些空間並不是物理內存,如果你要用真正的內存,必須在Direct3D中加入一個「Create non-local surface(創建非局域表面內存)」命令。
Win9x在局域內存(包括磁碟虛擬內存)中創建AGP虛擬內存,並自動為所有程序進行優化,用完之後才會調用顯卡內存和系統內存。雖然增加AGP區域的尺寸並不能直接提高性能,但必須有一定空間才能滿足3D游戲等大型軟體的需求。因為GART(Graphic Address Remappng Table,圖形地址重繪表)過大會導致系統出錯,建議AGP區域內存容量不要超過64-128MB。
18、AGP 2X Mode(開啟兩倍AGP模式)
選項:Enabled,Disabled
AGP標准分成許多個規格,AGP 1X使用單邊上升沿傳輸數據信號,在66MHz匯流排下擁有264MB/秒的帶寬。AGP 2X使用雙邊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信號,同樣頻率下可達到528MB/秒。如果要採取此模式,必須要主板晶元組和顯卡都支持才能實現。另外,如果你打算把外頻超到75MHz,最好關閉AGP 2x,防止頻率過高產生的不穩定現象。
19、AGP Master 1WS Read(AGP主控1個等待讀周期)
選項:Enabled,Disabled
在預設的情況下,AGP主控設備在進行讀處理時會等待2個時鍾周期,開啟此特性能夠減少等待時間,提高顯示子系統的性能。
20、AGP Master 1WS Write(AGP主控1個等待寫周期)
選項:Enabled,Disabled
在預設的情況下,AGP主控設備在進行寫處理時會等待2個時鍾周期,開啟此特性能夠減少等待時間,提高顯示子系統的性能。

21、USWC Write Posting(UCWC寫置入)
選項:Enabled,Disabled
USWC(Uncacheabled Speculative Write Combination,無緩沖隨機聯合寫操作)把每一個小的寫入操作聯合成一個64位寫命令,再發到線性緩沖區,此做法能夠減少寫入次數,提高奔騰Pro晶元的圖形性能。不過,USWC並不適合所有設備,如果顯卡不支持此特性,則會造成系統沖突或啟動問題。現在的新型主板(BX級以上),多數無須打開USWC。
22、Spread Spectrum/Auto Detect DIMM/PCI Clk(伸展頻譜/自動偵察DIMM/PCI時鍾)
選項:Enabled, Disabled, 0.25%, 0.5%, Smart Clock(智能時鍾)
當主板的時鍾發生器達到極限值時,很容易產生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電磁干擾)現象。伸展頻譜能夠調整時鍾發生器脈沖,控制波形的變形,減少與其它設備的沖突。
提高系統穩定性的代價是性能的下降,開啟此特性會對時鍾敏感設備有很大影響(如:SCSI卡)。某些主板有智能時鍾技術,可以動態地調節頻率,當AGP、PCI、SDRAM不使用時會自動關閉時鍾信號。既能減少EMI和能源消耗,又能保證系統性能。
如果你沒遇到了EMI問題,可選擇「Disabled」,否則請選「Enabled」或「Smart Clock(推薦)」。另外兩個百分數選項是時鍾發生器的數值,0.25%提供一定的系統穩定性,0.5%能夠充分減少EMI。
23、Flash BIOS Protection(可刷寫BIOS保護)
選項:Enabled,Disabled
禁止未授權用戶和計算機病毒(如:CIH)對BIOS的寫入,為了系統安全著想,一般選擇Enabled。要對BIOS進行升級時,再選擇Disabled。
24、Hardware Reset Protect(硬體重啟保護)
選項:Enabled,Disabled
伺服器和路由器都是24小時常用設備,不允許有停頓現象發生。enabled能避免系統意外重啟。如果你的機器不是此類設備,最好設置成disabled。
25、CPU Warning Temperature(CPU警告溫度)
選項:35、40、45、50、55、60、65、70
當CPU超過此溫度時,主板會發出警告信號,並調用idle指令減少CPU的負擔,降低晶元熱量。
26、Shutdown Temperature(系統當機溫度)
選項:50、53、56、60、63、66、70
當整個系統超過此溫

⑤ 怎麼在windows下使用gvim

Gvim這個編輯器強大,快捷,而且很小,夠自由。但是,windows用習慣了的,用起Gvim來,難免剛剛開始不適應。相信用一段時間你就會喜歡上它了。

怎麼在windows下使用gvim
怎麼在windows下使用gvim
方法/步驟
游標的移動:
這里說的游標移動是指在正常模式下游標的移動。
最簡單是方向鍵,它即使在插入模式下仍可使用,但不是最方便。
h 在當前行向左移動一個字元,或者Backspace。
j 移動到下一行,或者Enter。
k 移動到上一行,或者- 號。
l 在當前行向右移動一個字元,或者空格鍵Space。
Ctrl +f 向前滾動一頁,或者PageDown。
Ctrl +b 向後滾動一頁,或者PageUp。
0(零) 移至行首(包含空白字元,如縮進的空格),或是Home 鍵。
$ 移至行尾, 或End 鍵。
^ 移到行首第一個非空白字元。
G 移動到文檔末尾,或者
gg 移動到文檔開頭。
w 移動到下一word的開頭。
b 移動到上一word的開頭。
e 移動到本word或者下個word的末尾。
ge 移動到上個word的末尾。
大寫的W B E 和w b e 效果一樣但會忽略像. - 等特殊字元。
中文因為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如果沒有空格或者數字、英文標點的話,將視為一個word。
( 游標移至句首,句子是以. ? ! 標點來判斷的。
) 游標移至句尾
{ 游標移至段落的開頭,段落是以空白行來判斷的。
} 游標移至段落的結尾
H 將游標移至屏幕頂第一個非空白字元。
M 游標移至屏幕中間第一個非空白字元。
L 游標移至屏幕底第一個非空白字元。這和PageDown,PageUp 不一樣,內文內容並未動,只是游標在動而已。
:n 將游標定位到第n行。
n| 將游標移動到本行第n個字元。
怎麼在windows下使用gvim
模式編輯:
vim常用的模式有:
命令模式(command-mode),插入模式(insert-mode),可視模式(visual-mode),正常模式(normal-mode)。
模式的轉換:
①其它模式==>命令模式
按Esc鍵
②正常模式==>插入模式
按i 在游標前插入
按I 在行首插入
按a 在游標後插入
按s 刪除游標所在的字元再插入
按A 在行末插入
按o 在當前行之下新建行
按O 在當前行之上新建行
按S 刪除游標所在行再插入
③正常模式==>命令模式
按: (shift 加分號)
④正常模式==>可視模式
按v 可視模式
按V 可視塊模式
怎麼在windows下使用gvim
打開和退出:
:e test.txt 打開test.txt文件進行編輯,文件不存在則創建。
:w 保存文檔,但不退出vim編輯器。[3]
:q 不保存文檔,退出vim編輯器。
:wq 保存文檔然後退出vim編輯器。按ZZ(注意Z是大寫的,並且不是在命令模式)或者:x效果是一樣的。
:q! 放棄所有修改強制退出,按:q不能退出時就試試這個吧。
文件操作:Exp 瀏覽文件夾:Sex 分割窗口瀏覽文件夾:args 查看當前打開的所有文件:ls 顯示緩沖區:cd 顯示當前文件夾
大小寫轉換guu 將當前行全部小寫gUU 將當前行全部大寫Vu 將選中的行(單行或多行)全部小寫VU 將選中的行(當行或多行)全部大寫g~~ 將當前行小寫的轉換成大寫, 大寫的轉換成小寫
insert模式ctrl+n(p) 自動補全ctrl+w 回刪一個wordctrl+u 刪除到行首(包括行首空白)ctrl+t 向右縮進ctrl+d 向左縮進ctrl+h 對應Backspace鍵ctrl+j 對應回車鍵ctrl+m 貌似也是回車鍵
使用 Ctrl-O 就可以臨時切換到 normal mode, 執行一個命令後自動返回 insert mode。
"{a-z} yy 將復制的行存儲在[a-z]指定的存儲器中
nG 移動到第n行// 重復上一次/<regexp>搜索
編輯(縮進,全文縮進)x 刪除當前游標文字
J 將下一行接到當前行末尾
rx 將當前游標字元替換為x
. 重復前一個編輯操作命令, dd...會刪除4行文字, J....可以連接4行文字
d 可以用來結合任何移動命令
dw 刪除當前游標到下一個單詞開始處的內容
d% 刪除范圍首尾字元之間的內容
d) 刪除到下一個句子結束的位置
d} 刪除當前段落的剩餘內容
取消刪除准備
I 在當前行開始插入
A 在當前行末尾開始插入
o 在當前行下新建一空行以供插入
O 會在當前上方新建一空行
cc 用空白行代替當前行內容
c$ 刪除當前位置到當前行結束內容
c0 刪除當前位置到當前行開始內容
== 對當前行自動縮進
gg=G 對全文進行自動縮進
<<(>>) 對整行進行縮進
視圖模式ctrl+q 塊選擇
替換:s/regexp/replacement/g 替換當前行:%s/regrep/replacement/g 全文替換, 如果一行有多個匹配只替換第一個:%s/regexp/replacement/gc 全文替換, 並在每次替換之前進行提示:%s/str/\r/g 替換並換行
養成每次編輯之後隨時按esc退出插入模式進入命令模式的習慣
能熟練使用各種組合命令是vi高手的一個標志
常用插件calendar:\cal 左邊垂直位置打開日歷\caL 下面水平位置打開日歷:Calendar year month 根據制定的日期打開日歷t 回到今天q 退出日歷
MRU 最近打開的文件:MRU 顯示最近打開的文件列表
NERDTree 在左邊顯示文件目錄:NERDTree 打開NERDTree插件o 展開折疊選中文件夾t 在tab頁打開選中文件T 在後台標簽頁打開! 執行此文件p 到上層目錄P 到根目錄K 到第一個節點J 到最後一個節點u 回到上層目錄m 顯示文件系統菜單? 幫助q 退出
如何找到上次編輯的文件? Ctrl+O (按兩次)
如何選擇、復制或者查找游標所在的單詞? 在VIM中用iw或者aw表示一個單詞,兩者稍有區別。
選擇游標所在的單詞:viw (v進入visual模式,然後iw)
復制游標所在的單詞:yiw
如何去掉或者插入^M這樣的字元? 在VIM的插入模式或者命令行中用輸入^M這樣的特殊字元,例如輸入:%s///g實際顯示是:%s/^M//g就可以去掉文件中所有的^M。同理,要在文件中輸入^M只要按即可。這個問題往往發生在WINDOWS/DOS系統和UNIX系統之間交換文件時,因為這兩類系統 對於文本的「換行」概念解釋不同。所以,還有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對這類文本進行 轉換。vim內部就可以做這件事情。首先打開文本,然後set fileformat=unix再從新保存該文件復蓋原文件就可以去除:^M了

⑥ 訪問程序存儲器的兩條命令是什麼

存儲器是具有「記憶」功能的設備,它用具有兩種穩定狀態的物理器件來表示二進制數碼 「0」和「1」,這種器件稱為記憶元件或記憶單元。記憶元件可以是磁芯,半導體觸發器、 MOS電路或電容器等。 位(bit)是二進制數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存儲器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8位二進制數稱為一 個位元組(Byte),可以由一個位元組或若干個位元組組成一個字(Word)在PC機中一般認為1個或2個位元組組成一個字。若干個憶記單元組成一個存儲單元,大量的存儲單元的集合組成一個 存儲體(MemoryBank)。為了區分存儲體內的存儲單元,必須將它們逐一進行編號,稱為地址。地址與存儲單元之間一一對應,且是存儲單元的唯一標志。應注意存儲單元的地址和它裡面存放的內容完全是兩 回事。 根據存儲器在計算機中處於不同的位置,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在主機內部,直接 與CPU交換信息的存儲器稱主存儲器或內存儲器。在執行期間,程序的數據放在主存儲器內。各個存儲單元的內容可通過指令隨機讀寫訪問的存儲器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另一種存儲器叫只讀存儲器(ROM),裡面存放一次性寫入的程序或數據,僅能隨機讀出。RAM和ROM共同分享主存儲器的地址空間。RAM中存取的數據掉電後就會丟失,而掉電後ROM中 的數據可保持不變。因為結構、價格原因,主存儲器的容量受限。為滿足計算的需要而採用了大容量的輔助存儲 器或稱外存儲器,如磁碟、光碟等.存儲器的特性由它的技術參數來描述。 存儲容量:存儲器可以容納的二進制信息量稱為存儲容量。一般主存儲器(內存)容量在幾十K到幾十M位元組左右;輔助存儲器(外存)在幾百K到幾千M位元組。 存取周期:存儲器的兩個基本操作為讀出與寫入,是指將信息在存儲單元與存儲寄存器(MDR)之間進行讀寫。存儲器從接收讀出命令到被讀出信息穩定在MDR的輸出端為止的時間間隔,稱為取數時間TA;兩次獨立的存取操作之間所需的最短時間稱為存儲周期TMC。半導 體存儲器的存取周期一般為60ns-100ns。 存儲器的可*性:存儲器的可*性用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來衡量。MTBF可以理解為兩次故障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MTBF越長,表示可*性越高,即保持正確工作能力越強。 性能價格比:性能主要包括存儲器容量、存儲周期和可*性三項內容。性能價格比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對於不同的存儲器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外存儲器,要求容量極大,而對緩沖存儲器則要求速度非常快,容量不一定大。因此性能/價格比是評價整個存儲器系統很重要的 指標。

⑦ 計算機組成原理中的RR,SS,RS型指令分別指什麼指令

寄存器-寄存器(RR)型指令:從寄存器中取操作數,把操作結果放到另一寄存器中,不需要訪問內存存儲器,因此速度快;

存儲器—存儲器(SS)型指令:執行此類指令,既要訪問內存單元,又要訪問寄存器。

寄存器-存儲器(RS)型指令:執行此類指令,既要訪問內存單元,又要訪問寄存器。

16MB=16M×8與8m×16位的存儲容量是相等的,現在存儲字長是16位,因此我可以把訪問16MB等價與訪問8M×16位的。

直接定址范圍由形式地址的位數確定,8m的地址范圍需要2的23次方,已有形式地址a為7,表示2的7次方,不夠,所以採用雙字長指令,原來指令格式下面添一行,長度為16位(23-7)。

(7)存儲器命令模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科學中,機器指令是用機器字來表示的,表示一條指令的機器字,就稱為指令字,通常簡稱指令。指令格式,則是指令字用二進制代碼表示的結構形式,通常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

操作碼欄位表示指令的操作特性與功能,地址碼欄位通常指定參與操作的操作數的地址。非變址命令,也可以稱之為非變址指令,是指CPU執行命令時,指令的定址方式。

定址即尋找操作數或轉移指令中的轉移地址。所有具有操作數的指令.都要涉及如何尋找操作數存放地址的問題,只有確定了操作數的存放地址,才能根據指令的操作碼,對指令的操作數進行相應的加工。

定址方式就是規定如何對指令中操作數欄位進行解釋以找到操作數的方法或是在轉移類指令中確定轉移的目標地址的方法。前者稱為尋找操作數的定址方式,後者稱為尋找指令地址的定址方式。在計算機中,定址方式一般分為指令定址和數據定址。

⑧ mtp存儲模式什麼意思

MTP模式是微軟制訂的一套媒體傳輸協議(Media Transfer Protocol),由微軟公司的Windows Media Player 10 支持的在設備之間進行多媒體文件交換的通信協議。



它實現的是把簡單的文件復制變成一種協議性的傳輸方式。通過這個協議,MiniPlayer可以與Windows XP無縫連接,並且可以通過Windows Meida Player 10 管理各種媒體數據及傳輸各種數據。

⑨ 能不能幫我講一下單片機的每一個ISP寄存器每一位都是什麼

對於STC單片機,內部有EEPROM存儲器,對EEPROM進行讀/寫操作時,要使用6個IAP寄存器,每個寄存器的名稱和作用見下表。
這是STC89C系列單片機的EEPROM相關資料,要更詳細的介紹,到我的
網盤
下載技術手冊看吧,裡面還有匯編,C語言的
常式
呢。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