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AS和FC競爭激烈 誰才是存儲之王
培育和發展7大戰略新興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工作的重點,而其中信息技術被放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以移動通信、雲計算和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將會得到系統的發展。同時,未來幾年,我國將致力於推進兩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以電信為代表的各行各業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數據中心建設和升級高潮。 存儲之變 以政府行業為例,其信息化的歷程已經從辦公自動化和電子政務建設進入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整合階段。而從當前政府數據中心的建設來看大體可分為三類:數據集中存儲與處理、政府超算中心和政府災備中心,其中政府超算中心的建設會尤為突出。政府超算中心是以數據計算資源為中心的IT建設,可以說是超級計算機的集群構建,在氣象雲圖計算、動漫的3D渲染、電子商務網站、大型飛機汽車模型計算等領域有強烈的需求。數據中心建設的規模爆發同時引發數據存儲市場的洗牌機會,經濟高效、安全可靠的存儲技術將會得到市場的肯定。 目前主要有三種主流的存儲介面技術:SATA(串列ATA)、SAS(串列SCSI)和FC(光纖通道),SATA多用於個人產品中,也有部分企業級的應用,SAS則主要應用於企業級的伺服器,而FC一般只應用在高端伺服器。介面技術的不斷發展,對SAN(存儲區域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光纖通道盡管主宰了過去10年的企業級的高端存儲市場,但高昂的價格也構成了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隨著將SATA技術和SCSI技術有機結合的SAS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速度的提高,其逐步成為光纖通道技術的有力競爭者。IDC認為,由日立和IBM倡導的SAS技術,由於具備高穩定性與高性能,兼容SATA,並能持續改進新一代SAS技術,已經成為企業級中高端存儲系統的必備產品。 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與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提供與SATA硬碟的兼容性。目前主流的硬碟廠商比如日立、富士通和希捷等都推出了成熟的SAS產品,惠普也推出了支持SAS硬碟的伺服器。 全面勝出 在傳輸速率方面,由於SAS採用了點到點的連接方式,每個SAS埠提供3Gb帶寬,傳輸能力與4Gb光纖相差無幾,這種傳輸方式不僅提高了高可靠性和容錯能力,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整體性能。在硬碟端,SAS協議的交換域能夠提供16384個節點,而光纖環路最多提供126個節點。同時,SAS具有極高的擴展性。每個SAS擴展器可以最多連接 128 個物理連接,其中包括其它主控連接,其它 SAS 擴展器或硬碟驅動器。這種高度可擴展的連接機制實現了企業級的海量存儲空間需求,同時可以方便地支持多點集群,用於自動故障恢復功能或負載平衡。目前,SAS介面速率為3Gbps,其SAS擴展器多為12埠。不久,將會有6Gbps甚至12Gbps的高速介面出現,並且會有28或36埠的SAS擴展器出現以適應不同的應用需求,其實際使用性能足於光纖媲美。 而在兼容性方面,SAS技術了簡化內部連接的設計,通過共用組件降低設計成本。為保護用戶投資,SAS的介面技術可以向下兼容SATA。SAS系統的背板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過去由於SCSI、ATA分別佔領不同的市場段,且設備間共享帶寬,在介面、驅動、線纜等方面都互不兼容,造成用戶資源的分散和孤立,增加了總體擁有成本。而現在,用戶即使使用不同類型的硬碟,也不需要再重新投資,對於企業用戶投資保護來說,實在意義非常。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同時,SAS由SCSI發展而來,因此在主機端會有眾多的廠商兼容。
『貳』 浪潮存儲怎麼樣都與什麼企業和機構有合作
浪潮存儲有近二十年的技術創新和積累,在行業用戶中占據重要份額。其中包括在通信行業,浪潮存儲三年4次中標中移動分布式存儲集采,特別是在2020年浪潮高端存儲中標中移動核心業務系統,為中國移動的數據要素「托底」。在科研行業,浪潮存儲承載中國天眼天文研究、清華大學活腦成像、復旦大學類腦研究、華中大腦圖譜研究、中山大學精準醫療研究等行業Top用戶的海量數據。與此同時浪潮存儲開始在俄羅斯、德國、波蘭、日本、韓國等海外市場進行推廣,相信隨著浪潮存儲在技術領域的不斷探索與完善,其未來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叄』 3PAR是什麼
3Par
一家全球領先的公用存儲廠商,其先進技術包括基於多租戶集群存儲架構的「共用存儲」系統,這種架構用於以服務的形式為虛擬化數據中心和雲計算交付軟硬體的平台。 對於國內存儲市場來說,3PAR 是不折不扣的後來者。也是個相對陌生的存儲產品,以至於其競爭對手的人員甚至都不知道這家公司已經殺入中國市場。 3PAR在1999年成立,幾個創始人主要出自Sun,前身叫作3PARdata ,2008年上市。要知道在存儲技術領域競爭還是比較激烈的,EMC/HDS等控制著高端存儲的主要市場,3PAR能突破技術壁壘並最後成功上市,沒兩把刷子那是絕對做不到的。 解析3PAR InSpire 硬體結構 3PAR 背板採用全網狀的連接結構,每個控制器節點之間高速直連。因為是全網狀的,所以基本上一個鏈路壞掉隻影響直連的兩個節點的通信,對其它節點無影響。每個控制器節點內置一塊硬碟,用於操作系統安裝。控制器節點最多可以擴展到8個,是3PAR存儲最核心的組件。 相比之下,HDS 架構採用全光線交換方式(Universal Star Network),而 EMC 是採用直連矩陣方式(新一代產品採用虛擬矩陣架構--Virtual Matrix ,其實已經放棄了直連矩陣架構了)。這些連接方式的孰優孰劣歷來是廠商攻擊競爭對手的著眼點,能否最大限度發揮性能是用戶最需要關心的。 3PAR 針對 I/O 指令和數據移動使用不同的計算晶元。I/O 指令(元數據/控制Cache)用 Intel 的晶元,而 數據移動/Cache 則使用專門設計的 ASIC 晶元來完成。 因為有專門的硬體 ASIC 晶元用於 RAID 5 XOR 校驗,3PAR 號稱有了其第三代 ASIC 晶元,實現的 RAID 5 是業界最快的,甚至 SATA 盤也能有不錯的性能表現。(從 Oracle 公司測試的數據來看,和 RAID 10 速度的確相差無幾。) 內容導航 InForm 操作系統軟體與虛擬化 3PAR 的操作系統叫 InForm,最初就是面向層次化的設計。與其他存儲不同的是,3PAR 所有磁碟被分成 256MB 統一大小的小盤(Chunklet),可以根據需要用多個 Chunklet 組成 RAIDlet(邏輯磁碟)。因為這個獨特的設計方式,3PAR 是可以很容易做到不同容量的磁碟混用,同一個 RAID 組里都可以有不同大小、不同轉速的磁碟混用,這是其他存儲做不到的。而且,所有的磁碟都可以利用,因為Hotspare Chunklet 以更小的單位分散在不同的磁碟上,也不再需要單獨留熱備盤。空間利用率可以更充分一些。 多說一句,有這個冗餘機制,3PAR 更換磁碟也是與眾不同:直接抽磁碟盒子(一個盒子可是四塊磁碟啊),我當初看到 3PAR 技術人員這么操作真是著實嚇了一跳。 因為固定大小的 Chunklet 的存在,可以將 I/O 更為均勻的分散到多個磁碟上。 對於熟悉Oracle 的朋友來說,會發現這和 ASM 的思想非常接近。因而也可以和 Oracle 資料庫進行無縫集成: 因為軟體做得非常具有易用性,日常管理與維護遠遠沒有其他高端存儲那麼復雜,新增磁碟這種事情,都是一行命令之後底層自動處理。其實在 Thin Provisioning 方面 3PAR 也是很值得一說的,比一些廠商的偽 Thin Provisioning 具體多了。限於篇幅,不贅述。 3PAR 在美國有很多金融證券行業的客戶,也有 Web 2.0 行業的客戶--MySpace 。在保證 I/O 響應在 10ms 以內的前提下,3PAR 的 IOPS 能力非常優異(這才是賣點,不難理解其客戶多集中在證券、金融領域)。雖然有些廠商號稱能得到更高的 IOPS ,但那是在 I/O 響應時間很差的情況下的數據。要說明的是,現在隨著一些存儲廠商在高端伺服器上也支持 SSD ,未來幾年如何還要再看。 前兩年 3PAR 推行所謂 Utility Storage(公用存儲) 理念,現在貌似改成雲存儲了。說實話,3PAR 命令行批量創建LUN 真的很讓人感覺舒服。3PAR 原來只做中高端市場,只有 T 這一個系列,現在也開始關注中低端市場了,推出了 F 系列的產品。軟硬體體系基本沒變,倒是沒仔細看過。
『肆』 浪潮存儲的混快閃記憶體儲伺服器是什麼可以滿足哪些行業的需求
混快閃記憶體儲是一種使用SSD技術作為性能提速層、HDD作為主要存儲介質的使用通過SSD與HDD的混合使用進行存儲的一種功能。浪潮的混快閃記憶體儲有高端存儲AS18000G5、混快閃記憶體儲AS5800G5、混快閃記憶體儲AS5600G5、混快閃記憶體儲AS5500G5、混快閃記憶體儲AS5500G5-C、混快閃記憶體儲AS5300G5、混快閃記憶體儲AS6800G2、混快閃記憶體儲AS5800G2、混快閃記憶體儲AS5600G2、混快閃記憶體儲AS5500G2、混快閃記憶體儲AS5300G2、混快閃記憶體儲AS2600G2、混快閃記憶體儲AS2200G2和混快閃記憶體儲AS2150G2,這些混快閃記憶體儲無論平台式企業級結構化和還是非結構化的應用均能使用。而且,一部分的混快閃記憶體儲,比如說AS5500G2系列,還能夠適配於中大型小企業,提供多種類型的服務快閃記憶體功能。
『伍』 分布式融合存儲正在革誰的命
事實上,一直以來,存儲這個行業似乎都始終保持著它獨有的活力與青春,活力在於技術的革新,青春在於分分合合的更替。
大家都知道高端存儲之所以牛掰,在於其高性能、高可靠、高可用等特點,但價格也高啊。如何將這種高大上的高端存儲以一種創新的方式來替代,一直是許多用戶面臨的挑戰也是最大的渴望。
用戶永遠都是現實主義者,便宜又好的存儲沒人不喜歡。用戶需求所在,就是用戶痛點所在。於是,業界有人提出了超融合的概念,也有人很早提出了分布式存儲的概念,然而這兩種方式還是不能滿足用戶對存儲的擴展性、可用性、可靠性與價格之間的平衡。
就在這個當頭,有人設想將Hyper-Converged超融合與Scale-out存儲架構相結合,沒有想到這樣的設想很快變成了現實。一種創新的模式已經誕生,阿明暫且稱呼它為分布式融合存儲。但這種創新存儲引發了業界的許多爭議,有人說這種方式沒有傳統集中存儲那樣更利於企業級用戶管理,有人說這樣的方式更利於提高存儲效能……實屬不易的是,就在大家眾說紛紜之下,分布式融合存儲打破廠商限制的僵局,已經找到了政府、電信運營商、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用戶的成功應用。
那麼,為什麼分布式融合存儲能夠如此快地獲得許多成功應用?它正在革誰的命呢?
快閃記憶體真的在加速「去中心化」嗎?
不管你承認與否,存儲領域一切似乎照常,一切又都在變化。因為存儲創新不斷,技術更新不斷,變化不斷,但唯一照常不變的就是最大化地提高存儲效率與價值。
近些年來,用戶追求存儲速度與性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快閃記憶體這種新介質的誕生,確實帶給了許多企業級用戶的福音。我們可以從快閃記憶體卡、SSD盤、全快閃記憶體陣列與混合陣列的逐漸鋪開得到驗證,快閃記憶體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革新速度正在改變著存儲行業的格局。
快閃記憶體存儲介質變化引發了一場存儲更新,成為不爭的事實。
實際上,在快閃記憶體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快閃記憶體卡和SSD盤,快閃記憶體也加速了分布式應用的推進,為什麼這么說呢?大家都清楚最早應用在互聯網領域的分布式架構,以其靈活擴展、價格可選、性能優越、可控可用的特點備受企業級用戶的關注,但是要將分布式架構特別是分布式存儲應用到企業級用戶領域,雖然不難,但也不容易。
隨著x86成為企業級用戶行業的新主流,由x86架構帶來的分布式部署成為一種大趨勢,但是在分布式部署過程中,用戶依然面臨存儲性能提升的問題。用戶不可能再回去採用高大上的高端存儲,那麼如何在分布式存儲方案中實現性能的提升呢?
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應用快閃記憶體,包括快閃記憶體卡和SSD盤,特別是快閃記憶體卡與伺服器的結合,一方面滿足了用戶對於存儲性能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用戶對於x86靈活的分布式擴展。在快閃記憶體這種快速提升伺服器性能的應用帶動下,必然也加快了用戶「去中心化」的發展。由此,快閃記憶體與伺服器有效結合下,不僅很快提升了存儲性能,也擴大了用戶對於分布式存儲的應用前景。
『陸』 互聯網如何海量存儲數據
目前存儲海量數據的技術主要包括NoSQL、分布式文件系統、和傳統關系型資料庫。隨著互聯網行業不斷的發展,產生的數據量越來越多,並且這些數據的特點是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很可能是不精確的,易變的。這樣傳統關系型資料庫就無法發揮它的優勢。因此,目前互聯網行業偏向於使用NoSQL和分布式文件系統來存儲海量數據。
下面介紹下常用的NoSQL和分布式文件系統。
NoSQL
互聯網行業常用的NoSQL有:HBase、MongoDB、Couchbase、LevelDB。
HBase是Apache Hadoop的子項目,理論依據為Google論文 Bigtable: A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for Structured Data開發的。HBase適合存儲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數據。HBase的數據模型是稀疏的、分布式的、持久穩固的多維map。HBase也有行和列的概念,這是與RDBMS相同的地方,但卻又不同。HBase底層採用HDFS作為文件系統,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
MongoDB是一種支持高性能數據存儲的開源文檔型資料庫。支持嵌入式數據模型以減少對資料庫系統的I/O、利用索引實現快速查詢,並且嵌入式文檔和集合也支持索引,它復制能力被稱作復制集(replica set),提供了自動的故障遷移和數據冗餘。MongoDB的分片策略將數據分布在伺服器集群上。
Couchbase這種NoSQL有三個重要的組件:Couchbase伺服器、Couchbase Gateway、Couchbase Lite。Couchbase伺服器,支持橫向擴展,面向文檔的資料庫,支持鍵值操作,類似於SQL查詢和內置的全文搜索;Couchbase Gateway提供了用於RESTful和流式訪問數據的應用層API。Couchbase Lite是一款面向移動設備和「邊緣」系統的嵌入式資料庫。Couchbase支持千萬級海量數據存儲
分布式文件系統
如果針對單個大文件,譬如超過100MB的文件,使用NoSQL存儲就不適當了。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優勢在於,分布式文件系統隔離底層數據存儲和分布的細節,展示給用戶的是一個統一的邏輯視圖。常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統有Google File System、HDFS、MooseFS、Ceph、GlusterFS、Lustre等。
相比過去打電話、發簡訊、用彩鈴的「老三樣」,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刷微博、看視頻、微信聊天、瀏覽網頁、地圖導航、網上購物、外賣訂餐等,這些業務的海量數據都構建在大規模網路雲資源池之上。當14億中國人把衣食住行搬上移動互聯網的同時,也給網路雲資源池帶來巨大業務挑戰。
首先,用戶需求動態變化,傳統業務流量主要是端到端模式,較為穩定;而互聯網流量易受熱點內容牽引,數據流量流向復雜和規模多變:比如雙十一購物狂潮,電商平台訂單創建峰值達到58.3萬筆,要求通信網路提供高並發支持;又如優酷春節期間有超過23億人次上網刷劇、抖音拜年短視頻增長超10倍,需要通信網路能夠靈活擴充帶寬。面對用戶動態多變的需求,通信網路需要具備快速洞察和響應用戶需求的能力,提供高效、彈性、智能的數據服務。
「隨著通信網路管道十倍百倍加粗、節點數從千萬級逐漸躍升至百億千億級,如何『接得住、存得下』海量數據,成為網路雲資源池建設面臨的巨大考驗」,李輝表示。一直以來,作為新數據存儲首倡者和引領者,浪潮存儲攜手通信行業用戶,不斷 探索 提速通信網路雲基礎設施的各種姿勢。
早在2018年,浪潮存儲就參與了通信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四年內累計交付約5000套存儲產品,涵蓋全快閃記憶體儲、高端存儲、分布式存儲等明星產品。其中在網路雲建設中,浪潮存儲已連續兩年兩次中標全球最大的NFV網路雲項目,其中在網路雲二期建設中,浪潮存儲提供數千節點,為上層網元、應用提供高效數據服務。在最新的NFV三期項目中,浪潮存儲也已中標。
能夠與通信用戶在網路雲建設中多次握手,背後是浪潮存儲的持續技術投入與創新。浪潮存儲6年內投入超30億研發經費,開發了業界首個「多合一」極簡架構的浪潮並行融合存儲系統。此存儲系統能夠統籌管理數千個節點,實現性能、容量線性擴展;同時基於浪潮iTurbo智能加速引擎的智能IO均衡、智能資源調度、智能元數據管理等功能,與自研NVMe SSD快閃記憶體檔進行系統級別聯調優化,讓百萬級IO均衡落盤且路徑更短,將存儲系統性能發揮到極致。
「為了確保全球最大規模的網路雲正常上線運行,我們聯合用戶對存儲集群展開了長達數月的魔鬼測試」,浪潮存儲工程師表示。網路雲的IO以虛擬機數據和上層應用數據為主,浪潮按照每個存儲集群支持15000台虛機進行配置,分別對單卷隨機讀寫、順序寫、混合讀寫以及全系統隨機讀寫的IO、帶寬、時延等指標進行了360無死角測試,達到了通信用戶提出的單卷、系統性能不低於4萬和12萬IOPS、時延小於3ms的要求,產品成熟度得到了驗證。
以通信行業為例,2020年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1656億GB,相當於中國14億人每人消耗118GB數據;其中春節期間,移動互聯網更是創下7天消耗36億GB數據流量的記錄,還「捎帶」打了548億分鍾電話、發送212億條簡訊……海量實時數據洪流,在網路雲資源池(NFV)支撐下收放自如,其中分布式存儲平台發揮了作用。如此樣板工程,其巨大示範及拉動作用不言而喻。
『柒』 華為天才少年主攻存儲領域研究
自古英雄出少年。
本年度的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再次引爆眼球。一位是從普通本科一路「逆襲」到華中科大博士,並成為唯一拿到本年度最高檔年薪的青年才俊;另一位則是在多種A類期刊發表論文,集智慧與美麗於一身的美女博士。這兩位成功入圍項目的華中科大博士迅速成為街頭巷議的熱門話題。
值得關注的是,本年度入圍的兩位華為天才少年在校研究方向均跟數據存儲有著緊密聯系。因此,這二位不約而同地選擇華為做存儲相關的研究,讓人不得不感嘆華為存儲對於基礎研究與人才的重視。
事實上,從十八年前正式起步開始,華為存儲一路發展始終與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保持著緊密聯系,高校科研機構不僅是華為存儲人才重要的來源地,也是華為在存儲基礎領域聯合創新的重要合作對象。如今,華為存儲已經成長為全球Top 5、中國Top1級別的重要廠商, 在存儲技術的產、學、研、用上逐步 探索 出一條價值閉環,真正讓基礎研究的創新成果加速走向落地,並利用市場成果不斷反哺基礎研究的創新 。
以本次入圍天才少年項目的美女博士為例,其研究方向之一的非易失性存儲器(NVM)、NVMe協議是當今存儲產品中最為重要的技術趨勢,而華為存儲正是端到端NVMe全快閃記憶體當之無愧的領導者。華為存儲的產、學、研、用價值閉環在端到端NVMe全快閃記憶體這個存儲細分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同樣,在存儲產品中,性能是衡量存儲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單位時間內IO越高、延遲越低,存儲的性能就會越好,也意味著可以承載更多應用和更加及時響應業務請求,讓用戶體驗更好。
NVMe正是存儲領域一門關於快的武功。如果將為機械硬碟設計的SAS協議比喻為紅綠燈多、卡口多的省市級公路;那麼專為快閃記憶體而生的NMVe協議則是不限速的高速公路。初看NVMe可以讓數據真正放飛自我,但是如何讓NVMe這條數據高速公路修的更加合理、智能,讓數據在高速公路上「不翻車」,則絕對需要常年修煉、不斷打磨才能實現。
這是因為在數據中心這張數據網路中,IO路徑涉及到伺服器、存儲、網路等多種設備,還有FC、IP、IB、PCIe、SAS等多種網路協議,經常面臨數據傳輸路徑過長、協議互相轉化等挑戰。因此,NVMe的落地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對整個數據中心數據傳輸網路進行規劃和設計,僅僅是一兩款NVMe SSD或者NVMe快閃記憶體控制器是遠遠不夠的。
華為正是NVMe全快閃記憶體領域的頂尖高手,用「老司機」形容不為過。 作為存儲行業SSD碟片級專利最多的廠商之一,華為對於NVMe協議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在業界唯一端到端開發了NVMe SSD盤,NVMe 快閃記憶體控制器和NVMe全快閃記憶體操作系統,並且在業內率先實現了全系列端到端NVMe全快閃記憶體。
華為是如何做到這些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華為之所以對於NVMe十分重視,是因為NVMe與快閃記憶體有著緊密聯系,可謂是快閃記憶體性能潛能釋放的關鍵所在。而華為早在2005年就開始對快閃記憶體進行研究,對於NVMe如何走向落地和價值如何實現有著深刻的洞察與實踐。
2010年,NVMe最初作為一種硬碟介面協議誕生,充分釋放出快閃記憶體性能。但要想真正釋放數據中心包括計算、存儲和網路的性能,NVMe作為硬碟介面協議是遠遠不夠的。因此,NVMe經過多年發展,逐漸發展到存儲網路領域,NVMe over RoCE技術孕育而生。
NVMe over RoC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 over Remote Direct Access Memory over Converged Ethernet)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存儲技術,將NVMe協議和網路領域中RDMA技術結合,它的出現真正讓數據中心的數據高速公路成為一種統一的網路,擁有性能、組網便利性和方案成本等多種優勢。但是它也存在著鏈路故障感知時長、網路實驗穩定性、部署易用性等方面的挑戰。
為此,華為集合全公司重量級產品線力量,從存儲和網路兩個方面對標准NVMe over RoCE方案進行增強,推出了NOF+增強方案。
具體到產品方面,華為是業內唯一端到端開發了NVMe SSD盤、NVMe快閃記憶體控制器和NVMe全快閃記憶體操作系統,率先實現全系列端到端NVMe全閃的廠商。
比如,華為去年推出的全新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其性能高達2000萬IOPS、極致時延達到0.05ms,各項指標遠超市場上同類競品。
在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中,同時提供32G FC-NVMe和NVMe Over 100G RDMA全IP組網設計,實現前端網路連接、後端硬碟框連接、scale-out的控制器互聯均採用同一種網路協議;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還針對NVMe設計了一套IO調度機制,徹底取消原來IO路徑上的盤級互斥鎖,避免了IO下發時隊列鎖沖突,降低軟體開銷,實現最佳性能。
此外,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在操作系統層面針對NVMe進行了優化,智能晶元、FlashLink智能演算法,充分發揮了多核優勢,並且通過智能學習統計IO規律,提升讀緩存命中率和縮短批處理時間,大幅提升了性能與效率。
為了讓數據的高速公路更加穩定與可靠,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在組件層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例如,為增加埠可靠性,華為自研SSD支持原生雙埠技術,而不是採用內部Switch實現雙埠的方式,埠獨立、互不影響,為整個全快閃記憶體提供了牢固的硬體基礎和可靠性;此外,華為通過PCI-E多年的技術積累,具備完善的PCI-E鏈路管理、異常處理、熱插拔技術,支持SSD盤在任何時間、任何方式拔出,並提供端到端PCI-E系統可靠性,保障單盤更換或發生故障時不擴散。
針對大容量SSD使用容易造成數據丟失的情況,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採用創新的RAID-TP軟體技術,基於Erasure Code演算法,在3塊盤同時失效的情況下能夠容忍數據不丟失、業務不中斷。華為成為業界唯三可以同時容忍3塊盤失效的廠商,並且是三家廠商中唯一可以實現15分鍾/TB 高效重構,重構速度領先其他兩家廠商20倍。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還擁有諸如快照、克隆、遠程復制等完備的數據保護技術。
當前, 華為通過十多年的技術積累,華為已經擁有1000多個NVMe全快閃記憶體成功案例,用戶涵蓋到金融、政府、製造、能源等多個領域。
例如,成立於1996年的南華期貨,是全國期貨公司Top 10,主要從事期貨經紀、資產管理、證券投資等業務。南華期貨在大交所、鄭商所、深交所、嘉興聯通、香港PCCW等行業數據中心和電信運營商處租用VIP機房和機櫃,就近部署交易系統。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快人一步」。南華期貨的業務是典型的「時間就是金錢」,一點點時間差往往可能帶來利潤的大幅變動,這種交易型的業務決定了其對時延要求極低,通常需要小於1ms。南華期貨通過部署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全快閃記憶體來承載綜合交易平台,不僅穩定可靠,性能還提升3倍,為投資者提供了極佳的用戶體驗。
可以說,華為存儲的「快人一步」讓用戶在業務中也「快人一步」。
十八年風雨兼程,華為存儲如今已經成長為全球Top 5、中國Top 1級別的廠商,在全球布局了12個研發中心,擁有超過4000名研發工程師、800多項存儲專利,服務了全球超過12000家涵蓋各個行業的用戶並且連續十九個季度位列中國市場第一,更是在全快閃記憶體領域連續多個季度實現全球增速第一。
在這十八年中,技術創新是華為存儲的信仰,技術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止讓華為在高端存儲架構、NVMe、智能存儲等多個領域不斷實現突破,逐漸從市場的跟隨者成長為業界當之無愧的技術領先者。去年,華為存儲更是首次針對數據基礎設施技術難題設置了「奧林帕斯獎」,鼓勵和獎勵全球在數據基礎設施領域取得突破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
未來,隨著更多華為天才少年以及其他人才的不斷加入,華為存儲有望在舞台中央施展更多精彩。
『捌』 關於IBM、HP等中低端存儲詳細綜合分析報告。
中產階級的品質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而中端存儲就是外部磁碟存儲市場的中產階級,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整個市場狀況的晴雨表。
Gartner和IDC在3月初公布的2005年外部磁碟存儲市場調查報告都得出了全年收入增長達兩位數(11.2%和12.1%)的結論,其中中端存儲系統的貢獻最大:
在過去兩年中,按季度計算的收入增長率(與一年前同期相比),EMC的CLARiiON家族除2005年第三季度為20%,其餘11個季度都超過了30%!尤其在Symmetrix DMX-3推出之前,是CLARiiON的出色表現彌補了高端存儲系統相對低迷造成的損失;
惠普(HP)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長均略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但EVA中端存儲陣列的「強勢」增長和高端XP系列的增長幫助其保住了第二的位置;
2005年全年IBM收入增長在25%左右,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接近50%,而中端存儲系統收入在4Gb/s的TotalStorage DS4800的推動下增長超過40%;
以中端存儲為主的戴爾(Dell)全年增長約40%,第四季度更接近60%;
Network Appliance(NetApp)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長均在23%左右,在FAS3000系列的推動下超越Sun排名第六……
可是,上述廠商能否代表整個市場呢?當然!根據Gartner的統計,加上HDS(日立存儲系統)和Sun,前七大廠商在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3.5%和81.6%,比一年前的75.8%和77.8%有所上升。由此可見,大型廠商對存儲行業的控制是相當……的強。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把中端存儲系統的研究范圍圈定在EMC、惠普、IBM、HDS、戴爾、NetApp和Sun這前七大存儲系統廠商的相應產品中應該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不過,我們下面只列舉了其中六家的產品,因為戴爾的中端存儲系統OEM自EMC。事實上,EMC CLARiiON家族的驕人業績便有戴爾一份功勞。
如何界定中端存儲系統?
在中端存儲系統的界定上,我們主要參考各廠商自己的定義:部分廠商對自己的產品有明確的分類——IBM和HP用「Mid-range」,Sun用「Midrange」,一目瞭然;其他廠商雖然沒有寫得這么直白,但每個系列產品的定位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不同廠商的中端存儲系統在配置上會有高下之分,不過並不足以形成明顯的分野。
嚴格說來,公認的中端存儲系統范圍要更小一些。舉例來說,HDS將TagmaStore NSC55定位在中端存儲系統中的高端,表面看來其最大72TB的容量確實比地道的中端系統TagmaStore AMS500還低,可實際上NSC55與高端的TagmaStore USP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稱之為入門級的高端存儲系統恐怕更為合適——HDS的兩個OEM客戶HP和Sun就是這么做的。同樣的規則也可以解釋IBM為何要把最大容量只有38.4TB的TotalStorage DS6800劃入企業級(Enterprise,相當於「高端」)存儲系統的行列。
NSC55與DS6800偏小的容量部分歸因於它們僅支持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最大300GB),而那些只能使用大容量的SATA/PATA硬碟驅動器(最大500GB)的存儲系統也不能算作中端——如最大容量58TB的StorageTek FlexLine FLX680。最大容量96.7TB的NearStore R200也屬於這類產品,NetApp將它與NearStore虛擬磁帶庫(VTL)一並列為近線存儲(Nearline Storage)是很合理的。
中端存儲系統應該在功能、性能、容量和價格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並能適應主存儲和近線存儲等多種不同的應用需求。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傳統上一直是主存儲的首選,但SATA硬碟驅動器的經濟性對非實時交易的數據倉庫、目錄服務、軟體開發和災難恢復系統等性能「夠用就好」的應用具有越來越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更不要說非常在意容量和單位價格的二級存儲了,因此同時支持FC和SATA硬碟驅動器已成為中端存儲系統必備的素質。
性能與經濟性不可偏廢
眾所周知,FC(確切地說是FC-AL)和SATA是兩種互不兼容的介面標准,對此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是同時提供兩種內部介面不同而外部統一為FC連接的磁碟櫃,EMC CLARiiON CX家族和HDS Thunder 9500V系列就是這種做法的代表,我們不妨稱之為磁碟櫃層面的(FC和SATA)混用。
2004年4月,HP宣布聯合希捷(Seagate)推出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纖連接技術改造)硬碟驅動器,並於當年7月在其EVA 3000/5000中提供了250GB FATA硬碟驅動器的選項。同月,FATA所代表的「低成本、高容量FC介面硬碟驅動器」獲得了FCIA(Fibre Channel Instry Association,光纖通道工業協會)的認可。
FATA硬碟驅動器相當於改用FC介面的SATA硬碟驅動器,從而能夠與傳統的FC硬碟驅動器使用同一種磁碟櫃,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隨意選擇高性能而昂貴(FC)或大容量且廉價(FATA)的硬碟驅動器,提高了靈活性和任務彈性。與SATA相比,FC介面電路較為復雜,加之產量較小,使得FATA硬碟驅動器的價格要高於SATA硬碟驅動器,不過磁碟櫃的精簡可以大致抵消這一不利因素。此外,EMC Symmetrix DMX-3企業級存儲系統中採用的LC-FC(Low Cost Fibre Channel,低成本FC)硬碟驅動器實質上也等同於FATA,但目前尚不清楚會否應用在下一代CLARiiON產品中。
得益於FC的雙埠特性,FATA(或LC-FC)硬碟驅動器的可靠性略高於SATA硬碟驅動器,不過與「正宗的」FC硬碟驅動器還差得遠,出故障的幾率較大。同時,FATA/SATA硬碟驅動器動輒數百GB的容量和相對緩慢的速度使RAID組重建的時間成倍增加,在此期間出現第二個故障硬碟的風險很高。為了避免由此導致的數據丟失,那些能夠在同一RAID組中有兩個硬碟出故障的情況下保護數據的RAID技術開始受到青睞,如HDS所採用的RAID 6(從RAID 5發展而來)和NetApp獨有的RAID-DP(RAID Double Parity,建立在RAID 4基礎上的雙校驗)。
4GFC和iSCSI:旗鼓相當,沖線在即
4Gb/s FC(4GFC)和iSCSI都是中端存儲系統領域的熱點話題,它們代表了兩個方向——單純提升速度和擴展連接能力。
4GFC從2005年開始升溫,由於從那時起只有對其持保守態度的EMC更新了高端存儲系統(Symmetrix DMX-3),因此中端存儲系統理所當然地成為4GFC發展的主戰場。
2005年6月IBM率先以TotalStorage DS4800響應4GFC,HDS TagmaStore AMS系列隨後跟進,HP StorageWorks EVA4000/6000/8000也在半年之後加入行列。EMC雖然升級了CLARiiON CX300/500/700,卻沒有4GFC什麼事,理由是整個大環境還沒有成熟。
現在支持4GFC的HBA和交換機已不難獲得,問題在於硬碟驅動器還沒有到位,甚至AMS系列和EVA4000/6000/8000的後端磁碟介面也還停留在2Gb/s FC(2GFC),只有DS4800剛剛用上支持4GFC的磁碟櫃。
當然,在設計得當的情況下只有主機端連接達到4Gb/s的速度一樣可以提高性能。IBM正計劃為高端的DS6000和DS8000系列提供4GFC支持,EMC也很可能在第二季度推出支持4GFC和iSCSI、代號Sledgehammer(大錘)的新一代CLARiiON系統。
HP為EVA提供的iSCSI連接選件(上),其功能類似於博科iSCSI網關(下)
與對待4GFC的消極態度相比,EMC在iSCSI上的表現要積極得多,因為iSCSI能夠讓用戶在缺乏FC基礎設施的環境中構建(IP)SAN,擴大了市場覆蓋。由於CLARiiON CX300/500/700中沒有必需的乙太網支持,EMC專門推出了僅支持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500i。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其他廠商——HP的解決之道是通過一個類似iSCSI網關設備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連接選件使EVA能同時支持FC和iSCSI,而HDS讓AMS系列在2006年初支持iSCSI的計劃還沒有實現。在這方面以NAS起家的NetApp顯然得天獨厚,其FAS3000從一開始就FC、iSCSI和NAS通吃,iSCSI SAN市場排名第一(2005年26.2%)真不是蓋的。
IBM的策略與EMC形成鮮明對照——充當4GFC排頭兵的同時卻對iSCSI很不感冒。iSCSI SAN市場規模還不夠大(2005年增長130%之後仍不到1億美元)的解釋固然有理,藍色巨人在iSCSI上因過於激進屢遭挫折的歷史恐怕也不能忽略。
粗略統計下來,前七大廠商現有的中端存儲系統中4GFC(HDS、HP、IBM、Sun/StorageTek)和iSCSI(Dell、EMC、HP、NetApp)的支持者打了個平手。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產品的下一代都會同時支持4GFC和iSCSI,而EMC的Sledgehammer將是第一個。
EMC CLARiiON:老當益壯,換代可期
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主要的存儲系統廠商都推出了新一代的中端存儲產品,只有EMC仍在靠兩年前就已問世的CLARiiON CX300/500/700打天下。
不過,這兩年中EMC沒有停止對CLARiiON CX300/500/700的更新和升級。大約在一年前,EMC推出了支持本地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CX500i,它們採用1Gb乙太網介面,而不是CLARiiON CX300和CX500的2Gb FC介面。最高端的CLARiiON CX700沒有相對應的iSCSI版本。顯然,目前的CLARiiON CX還不能在一個系統內同時支持FC和iSCSI。
又過了半年,EMC宣布對CLARiiON家族進行升級,新版本的CLARiiON包括CX300s、CX500s和CX700s,後面增加的「s」代表scale。硬碟驅動器和存儲控制器之間的點對點連接取代了過時的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纖通道仲裁環路)架構。新的結構改善了錯誤隔離,使系統能檢測到將要出故障的硬碟驅動器,這在FC-AL的設計下是比較困難的。EMC將這種點對點連接稱為「UltraPoint」,並特別說明不是一種交換式設計,後者能夠形成冗餘性更好的架構。用戶可通過支持UltraPoint的新磁碟陣列櫃升級現有的CLARiiON型號。內建的直流電源支持允許電信、軍事、油氣勘探公司等機構在野外通過電池來驅動CLARiiON。
被引用了兩年的一張「合影」:CX300、CX700和CX500
新的CLARiiON軟體功能包括:虛擬邏輯單元號(Virtual LUN),允許用戶移動CLARiiON上的數據時無需中斷應用;為改善SnapView和MirrorView產品的復制能力,加入了一致性組支持(MirrorView/S),可以在跨多個卷的時間點和遠程復制時保證數據的一致性;能夠拷貝的LUN數量加倍——MirrorView從50到100,SnapView從100到200;SAN Copy的升級SAN Copy/E允許用戶在CX系列和CLARiiON AX100之間復制,而以前用戶只能在CX500和CX700之間復制。EMC宣稱,新的軟體允許用戶從像分支辦公室這樣的「邊緣」位置向中央數據中心等「核心」位置移動數據,供備份、恢復和報告使用。CLARiiON管理軟體Navisphere Manager也進行了升級,能從一個控制台管理AX100和CX系列。
對4Gb/s FC(4GFC)的支持沒有在這次升級中加入進來,因為當時EMC認為4GFC的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支持4GFC的交換機、HBA和硬碟驅動器相對缺乏。前不久有消息稱,EMC可能會在今年4月或6月推出支持4GFC和iSCSI連接的新一代CLARiiON CX。
CLARiiON CX300/500/700支持最大容量300GB的FC硬碟驅動器和最大容量500GB的SATA硬碟驅動器,兩種磁碟櫃可同時使用。支持RAID 0, 1, 10, 3, 5,一個RAID組最多可包括16個硬碟驅動器。可配置全局熱備份(hot spare)磁碟,重建優先順序可調整。
HDS AMS:可靠與速度兼顧
2005年7月,HDS推出了4款模塊化存儲產品,即TagmaStore工作組模塊化存儲系統(Workgroup Molar Storage)WMS100,TagmaStore可調整模塊化存儲系統(Adaptable Molar Storage)AMS200、AMS500和TagmaStore網路存儲控制器(Network Storage Controller)NSC55,其中兩款AMS較為符合人們通常對中端存儲的定義。
AMS200和AMS500的目標市場均為中型企業,分別用來取代Thunder 9530V入門級存儲系統和Thunder 9570V高端模塊化存儲系統。兩者均採用共享匯流排的雙控制器架構(可單控制器),數據緩存容量分別是1GB~4GB和2GB~8GB,最大LUN數量分別為512個和2048個。AMS200可升級為AMS500。
最初只有AMS500支持4Gb/s FC(4GFC),現在AMS200以及更低端的WMS100頁都支持4Gb/s主機連接。三款產品均具有4個4Gb/s FC主機埠,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帶主機存儲域的512個虛擬埠的作用。不過,它們的後端磁碟介面還是2Gb/s FC-AL的規格。
HDS TagmaStore AMS200和AMS500
AMS200和AMS500的控制器為4U規格,內置15個FC硬碟驅動器。AMS對FC和SATA混插(intermix)的支持是通過外接不同類型的磁碟櫃(3U,15個驅動器)實現的:AMS200可外接6個,最大硬碟驅動器數量105個,總容量40.5TB(300GB FC硬碟驅動器和400GB SATA硬碟驅動器,下同);AMS500可外接14個,最大硬碟驅動器數量225個,總容量67.5TB(全FC)或88.5TB。
容量更大而可靠性相對較低的SATA硬碟驅動器的使用,意味著RAID組在重建過程中遭遇又一次硬碟故障的風險大為增加,因此AMS200和AMS500除常見的RAID 1, 10, 5之外,加入了對採用雙校驗盤的RAID 6(6D+2P)的支持。與NSC55和WMS100不同的是,AMS200和AMS500還支持強調性能而毫無冗餘度可言的RAID 0,但作用對象僅限於FC硬碟驅動器。通過支持動態備份盤(熱備援)的漫遊,AMS200和AMS500減少了內部拷貝的工作,陣列的性能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AMS200和AMS500不僅可以作為FC SAN的成員,還具備多達8個的NAS連接能力,支持NFS v2/v3、CIFS、FTP和用於管理的HTTP等網路協議。此外,HDS還計劃在2006年上半年為AMS200和AMS500提供本地iSCSI連接能力。
高速緩存分區管理(Cache Partition Manager)在AMS200和AMS500所應用的技術中最為引人注目,它將高速緩存進一步細分,每個高速緩存劃分的部分稱為分區(AMS200最多8個,AMS500最多16個),並有效地使用。LUN定義於WMS和AMS存儲系統內,可以分配給一個分區,客戶可以指定分區的大小。優化主機收集/發送的數據的方法就是根據從主機收到的應用(數據),將最適合的分配分配給LUN。視應用的特性,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優化同一AMS存儲系統。
AMS200和AMS500支持的其他軟體包括Hitachi Resource Manager工具包、HiCommand套件、Hitachi ShadowImage In-System Replication、Hitachi Copy-on-Write Snapshot、Hitachi Volume Security、Hitachi Data Retention Utility、Hitachi Dynamic Link Manager、Hitachi HiCommand Storage Services Manager(AppIQ),此外AMS500還多一個用於遠程拷貝和D2D備份的Hitachi TrueCopy Remote Replication(同步)。
HP EVA:循序漸進,左右逢源
2005年5月中,惠普(HP)在其年度StorageWorks大會上宣布推出企業虛擬陣列(Enterprise Virtual Array,EVA)家族的最新產品EVA4000/6000/8000。
EVA4000和EVA8000分別取代問世已有兩年之久的EVA3000和EVA5000,原有的兩款產品間過大的空檔被EVA6000填補。三款產品均採用4U機架規格的FC雙HSV200控制器,一個42U的機櫃(cabinet)最多可以容納12個M5314B磁碟櫃,因此EVA8000在單個機櫃內支持的硬碟驅動器數量為168個,要達到240個的最大數量還需要增加一個工具機櫃。
EVA4000 2C1D、EVA6000 2C4D和EVA8000 2C12D
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纖連接技術改造)是EVA4000/6000/8000從EVA3000/5000繼承的「遺產」中最值得一提的技術。作為一種相對廉價的大容量硬碟驅動器,FATA硬碟驅動器採用FC介面——而不是常見的SATA介面,因此可以與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使用同樣的磁碟櫃,這也是同代的其他中端存儲系統所欠缺的能力。
EVA家族採用將每個邏輯卷都分攤到所有硬碟上的Vraid(Virtual RAID)技術,以充分利用每塊硬碟的性能。EVA4000/6000/8000可管理多達1024個虛擬磁碟(256個/HBA),每個虛擬磁碟的容量在1GB到2TB之間,能夠以1GB為增量動態擴展容量(需要主機操作系統支持)。
今年2月,EVA家族成為業內第一批能夠同時支持iSCSI和4Gb/s FC(4GFC)連接的中端存儲系統。通過使用具有2個乙太網(GbE)埠和2個FC埠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連接選件,EVA家族可以獲得iSCSI連接能力;而4GFC連接僅限於主機埠,磁碟埠仍然是2Gb/s(2GFC)。此外,還支持EVA陣列連接到XP陣列上以提高虛擬化能力並允許從HP的單一界面對多個廠商的陣列的數據管理。
『玖』 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儲市場表現怎麼樣
得益於極致全面的產品力,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儲在主流行業實現了規模化部署,像運營商、國有銀行、大型保險公司之類的行業頂級用戶也都是浪潮信息的客戶。當然,好不好,數據最有說服力,在網路了解到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SDS市場銷量22,527台,浪潮分布式存儲銷量就達到3,515台,占據16%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這實力還是非常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