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vpx存儲模塊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vpx存儲模塊

發布時間: 2022-08-20 10:59:18

❶ 急求:主板資料

任何東西從發展到壯大都會經歷一個過程,CPU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和成就,其中的發展史更是耐人尋味。作為電腦之芯的全攻略,我們也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如果要刨根問底的,那麼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

1971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我們就通過它來展開我們的CPU歷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 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1982年,INTE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棗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 SL與80386 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SMM)。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晶元由INTEL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80486DX。

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訊。80486 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16KB。80486 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 看完這里,相信大家會對CPU的發展歷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至於這段時其他公司:譬如AMD,CYRIX等等推出的CPU,由於名字和INTEL的都是一個樣,也就不再重復敘述了。

今日CPU的發展狀況從Pentium(奔騰),俗稱的586開始,一直說到才數天前發布的最新K7吧。這段時間簡直就是CPU發展的戰國時期,市場上面群雄奮起,風雲突變,競爭異常的激烈,新技術出現的速度相當快,我們通過介紹 INTEL產品,讓朋友了解多一些,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INTEL: 說到CPU,當然不能不提到這位一直領導CPU製造新潮流的老大哥。正是因為有了INTEL,電腦才脫下了高貴的外衣,走到了我們的身邊,成為真正的個人電腦,今天,當我們用電腦玩游戲、看電影,聽CD,甚至上網的時候你可千萬得記住INTEL的功勞啊!

Pentium: 繼承著80486大獲成功的東風,賺翻了幾倍資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Pentium。由於CPU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激烈化,INTEL覺得不能再讓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樣的名字來搶自己的飯碗了,於是提出了商標注冊,由於在美國的法律裡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注冊的,於是INTEL玩了花樣,用拉丁文去注冊商標。Pentium在拉丁文裡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還替它起了一個相當好聽的中文名字奔騰。奔騰的廠家代號是P54C,PENTIUM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時鍾頻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後提高到200MHZ。單單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PENTIUM微處理器,它的運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則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從PENTIUM開始,我們大家有了超頻這樣一個用盡量少的錢換取盡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為世界上第一個586級處理器,PENTIUM也是第一個令人超頻的最多的處理器,由於Pentium的製造工藝優良,所以整個系列的CPU的浮點性能也是各種各樣性能是CPU中最強的,可超頻性能最大,因此贏得了586級CPU的大部分市場。

Pentimu Pro: 初步占據了一部分CPU市場的INTEL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其他公司還在不斷追趕自己的奔騰之際,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P6隻是它的研究代號,上市後P6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Pentimu Pro。Pentimu Pro的內部含有高達550萬個的晶體管,內部時鍾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級(片內)緩存為8KB指令和8KB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個封裝中除Pentimu Pro晶元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元,兩個晶元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處理器與高速緩存的連接線路也被安置在該封裝中,這樣就使高速緩存能更容易地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Pentium Pro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運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與處理器相同的頻率上。這樣的設計Pentium Pro達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PENTIUM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頻率是150/166/180/200,一級緩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級緩存,至於頻率為200的CPU還分為三種版本,不同就在於他們的內置的緩存分別是256KB,512KB,1MB。如此強大的性能,難怪許多伺服器系統都採用了Pentimu Pro甚至是雙Pentimu Pro系統呢!

Pentium MMX: 也許是INTEL認為Pentium 系列還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挖,1996年底又推出了Pentium 系列的改進版本,廠家代號P55C,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Pentium MMX(多能奔騰)。MMX技術是INTEL最新發明的一項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它的英文全稱可以翻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因此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Pentium 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增加了57條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還將CPU晶元內的L1緩存由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數據)MMX CPU比普通CPU在運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時,處理多媒體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術不但是一個創新,而且還開創了CPU開發的新紀元,目前的什麼KNI,3D NOW!也是從MMX發展演變過來的。Pentium MMX可以說是直到99年在電腦市場上佔有率最高的CPU產品,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使用MMX的CPU。Pentium MMX系列的頻率主要有三種:166/200/233,一級緩存都是32KB,核心電壓2.8v,倍頻分別為2.5,3,3.5。

Pentium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Pentium Pro同一個級別的產品,也就是影響力最大的CPU Pentium Ⅱ。有人這樣評價Pentium Ⅱ,說它是為了彌補Pentium Pro裡面的缺陷,然後再加上MMX指令而生產開發出來的產品,他們這樣說有他們的道理,我以下就替大家剖析一下Pentium Ⅱ: PentiumⅡCPU有眾多的分支和系列產品,其中第一代的產品就是PentiumⅡKlamath晶元。作為PentiumⅡ的第一代晶元,它運行在66MHz匯流排上,主頻分233、266、300、333四種。PentiumII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結構,從而繼承了原有Pentium Pro處理器優秀的32位性能。PentiumⅡ雖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結構,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寫操作的速度,並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統的執行速度。由於配備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PentiumⅡ可以猜測地執行寫操作,並允許使用舊段值的指令與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時存在。在PentiumⅡ裡面,Intel一改過去BiCMOS製造工藝的笨拙且耗電量大的雙極硬體,將750萬個晶體管壓縮到一個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PentiumⅡ只比Pentium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卻比Pentium Pro多容納了200萬個晶體管。由於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門尺寸,因此加快了這些晶體管的速度,從而達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時鍾速度。 在匯流排方面,PentiumⅡ處理器採用了雙獨立匯流排結構,即其中一條匯流排聯接二級高速緩存,另一條負責主要內存。然而PentiumⅡ的二級高速緩存實際上還是比Pentium Pro的二級緩存慢一些。這是因為由於PentiumPro使用了一個雙容量的陶瓷封裝,Intel在Pentium Pro中配置了板上的L2高速緩存,可以與CPU運行在對等的時鍾速度下。誠然,這種方案的效率相當高,可是在製造的成本方面卻非常昂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PentiumⅡ使用了一種脫離晶元的外部高速緩存,可以運行在相當於CPU自身時鍾速度一半的速度下。所以盡管PentiumⅡ的高速緩存仍然要比Pentium的高速緩存快得多,但比起200MHz的Pentium Pro裡面的高速緩存就要遜色一些了。作為一種補償,Intel將PentiumⅡ上的L1高速緩存從16K加倍到32K,從而減少了對L2高速緩存的調用頻率。由於這一措施,再加上更高的時鍾速度,PentiumⅡ(配有512K的L2高速緩存)在WindowsNT下性能比Pentium Pro(配有256K的L2高速緩存)超出大約25%。 在介面技術方面,為了擊跨INTEL的競爭對手,以及獲得更加大的內部匯流排帶寬,PentiumⅡ首次採用了最新的solt1介面標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裝,而是採用了一塊帶金屬外殼的印刷電路板,該印刷電路板不但集成了處理器部件,而且還包括32KB的一級緩存。

Pentium Celeron: 在Pentium Ⅱ又再次獲得成功之際,INTEL的頭腦開始有點發熱,飄飄然了起來,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場上,從而給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虛而入的機會,眼看著性能價格比不如對手的產品,而且低端市場一再被蠶食,INTEL不能眼看著自己的發家之地就這樣落入他人手中,又與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場,性能價格比相當厲害的CPU,也就是本文的重要介紹產品Celeron,賽揚處理器。 Pentium Celeron可以說是Intel為搶占低端市場而專門推出的。1000美元以下PC的熱銷,另AMD與Cyrix在與Intel的抗爭中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於是,Intel把Pentium II的二級緩存和相關電路抽離出來,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個名字,這就是Pentium Celeron。中文名稱為奔騰賽揚處理器。 Celeron採用0.35微米工藝製造,外頻為66MHz,最初推出的有266與300兩款。接著又出現了333,直到剛剛新鮮出爐不久的賽揚500。從賽揚333開始,就已經採取了0.25微米的製造工藝。開始階段,Celeron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其抽掉了晶元上的L2 Cache,這使人不禁想起當年的486SX。我們知道,在486時代,CPU就已經內置了8K緩存,而在主板上還另有插槽可供大家再加上二級緩存(高檔一點的是板上自帶的),到了奔騰時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板上的二級緩存由256K到現在最大的2MB(MVP3晶元組支持)PII的更厲害,把二級緩存也放到CPU板上,CPU與內存和二級緩存有兩條匯流排,這就是Intel引以為豪的DIB雙重匯流排技術,這樣裝置的二級緩存能比Soecket7上的提供更高的性能,因為它是運行在CPU一半時鍾頻率上的,當CPU為PII333時,二級Cache就運行在167MHz,這遠比現在100MHZ外頻的Soecket7上的Cache速度要高的多,也就是說,在PII上,二級緩存的重要性比在Soecket7上的要高。大家也知道了二級緩存的作用,相信就已經知道賽揚其實是一隻掉了牙的老虎(再也凶不起來了),在實際應用中,Celeron266裝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過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經常須要用到二級緩存的項目。不過什麼馬配什麼鞍,Intel專門為賽揚配備了EX晶元組。Intel的440EX晶元組為Celeron做了優化,因此C266+EX與PII266+BX的性能只相差了10%。 400,366,333和300AMHz英特爾賽揚處理器包括集成128KL2緩存. 所有的英特爾賽揚處理器使用英特爾P6微架構的多事項系統匯流排。400,366,333和300AMHz處理器使用增加了L2緩存界面的英特爾P6微架構多事項系統匯流排。L2緩存匯流排和處理器到主儲存器系統匯流排的結合增加了在單匯流排處理器上的帶寬和性能。 英特爾440EXAGPset以基本PC機價格點優化整個以英特爾賽揚處理器基礎的系統性能,在考慮基本PC機價格因素同時為終端用戶提供AGPset的改進。 賽揚CPU還有一個變形的兄弟Socket 370架構的處理器,它可以說是由INTEL推出的一個使用PII為核心、Socket架構為主板的雜交品種。Socket 370 CPU插槽外觀上和Socket 7差不多,只不過Socket 7有321個Pin腳,而Socket 370有370個Pin腳;另外Socket 7隻有一個斜腳,而Socket 370有兩個斜腳,因此Intel發布的Socket 370 Celeron處理器不適用於目前既有的Socket 7主板,這對熱衷於升級的用戶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不過對於Slot 1主板的用戶來說,可以通過轉換卡來實現升級哦!價錢可是非常便宜的。按Intel的計劃,Socket 370全部支持帶二級緩存的300MHz以上的Celeron(PPGA)處理器。而將來所有的Celeron處理器都會轉向Socket 370的架構,這也更加符合Intel推出Socket 370和Celeron的本意。 Socket370架構CPU的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Celeron 300A是相同核心,而介面部分由Solt1改為Socket形式。從外觀上看,特別象Socket7的Pentium MMX,只是中央的Die封裝部分要比MMX要大些,CPU的底部比較明顯,Socket370 CPU底部中央的封裝部分呈長方形,明顯與MMX不同,標記著Intel Celeron表明它的正式名稱仍然會是Celeron,通過一個和Pentium Ⅱ上類似的序號(譬如:FV524RX366128)我們可以辨認出其頻率是366Mhz並帶128K緩存;雖同為Socket,Socket370是370針,比Socket7 CPU的321針多出49針,不僅針腳多出一圈,腳的位置也不同,註定兩種Socket是無法兼容了。Intel使用了440ZX 晶元組來搭配Socket 370,將支持100 MHz 外頻。經過我們的特別測試,發現socket370 的Celeron 366幾乎每項測試中均超過了PII,可見其性能之好。 賽揚由於沒有了二級緩存的限制,而且是用0.25技術製造的,因此超頻能力特強,那麼在超頻的過程中有什麼東西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首先就是CPU本身,不過作為超頻先鋒,幾乎所有的賽揚CPU都能超頻二級以上,有寫特別的序列號的賽揚CPU甚至還能夠超上三、四級。 其次就是好的主板和內存了,現在的市面上有相當一部分的主板是為了超頻而設,大家在購買的時候必須要自己看清楚。如今大家都知道內存是CPU提速的瓶頸之一,因此常常有人提問某種型號的內存晶元性能如何或是乾脆直接問它們耐不耐超頻。其實內存晶元的性能固然重要,但在實際挑選內存的同時,除晶元的型號外,同時還應該注意內存條本身設計是否成熟、做工是否精。要知道即使採用的是高性能的內存晶元,如果設計不當,那麼作為內存條而言仍然是不耐超頻的失敗品。那麼,什麼樣的內存條才算是合格的呢?(這里的合格,當然指耐超頻嘍)做工精細與否可以由目視判斷,而設計成熟與否主要看線路板上的通透孔(Through Hole)數目的多少,一般通透孔的數目越少越耐超頻。何謂通透孔呢?就是線路板上的那些看似線路終端的小洞。電腦里使用的線路板是由很多層構成的,我們平時能看見的只是最表層的線路。在最表層之下,還存在有許多層,每層的線路都是互相獨立的。要使最外層的線路與里層線路導通,就必須利用通透孔。有些設計不成熟的內存條,就連同在表層的線路之間的導通,都要先從通透孔進入里層,繞上一圈後再從另一個通透孔穿出。這樣一來,導致了線路總長度的增加。而在高達100MHz的工作頻率下,無謂地加長線路極易產生雜波干擾。這就很可能導致超頻失敗。順便提一下,內存晶元與CPU一樣,也存在批號不同導致性能不同的現象:即使批號相同,生產日期也會影響晶元的性能。因此想掌握確切的資料,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不懈地從網上搜尋最新情報。我個人覺得HYUNDAI、NEC和TOSHIBA的晶元性能不錯。下面再來看看CL(CAS Latency)值對超頻的影響。CAS Latency指的是CPU在接到讀取某列內存地址上數據的指令後到實際開始讀出數據所需的等待時間,CL=2指等待時間為2個CPU時鍾周期,而CL=3的則為3個CPU時鍾周期。對今天的高速CPU而言,1個時鍾周期的長度微乎其微。因此不論CL2還是CL3的內存,用戶在實際使用中是感覺不到性能差距的。而廠家在製造內存條時,不論CL2還是CL3,用的都是同樣的原料和設備。只是在生產完成後檢測時,挑出精度高的當CL2的賣,精度相對低一些的則當CL3的賣。實際上有不少被當作CL3賣的內存條可以在CL=2的設定下工作。因此CL2的內存條的最大優勢就在於更精密一些,換而言之就是為超頻所留的餘地更大一些、超頻後工作會更穩定一些。我試過的幾種名牌的128MB/CL2的內存都可以在外頻133MHz的環境下穩定地工作,而散裝的CL3的內存則大多無法在112MHz以上的外頻下持續穩定地工作。在將外頻超到100時,也不必使用符合PC100規格的內存,盡管一般不推薦在外頻100MHz的系統中使用非PC100的內存條,但實際上甚至有非PC100的內存條在外頻133MHz下穩定工作的記錄。據說這是因為早期的內存條不帶SPD(一塊記錄有該內存條性能特徵的EPPROM,是符合PC100規范所必須的),用戶可以自由設定有關內存的各項參數,易於進行優化。當然,如果您的Money很多,那麼自然不必猶豫,挑貴的買准沒錯。又或是您正准備購買新的內存,那麼我奉勸您,從長遠看還是購買符合PC100規范的吧!就筆者個人而言,賽揚超頻之後的穩定性是相對下降了不少,這是因為發熱量太大的問題,如果超頻後某些特定的應用程序經常報出錯,一般將內核電壓加上0.1V到0.2V即可緩解。不過為防萬一,用於處理重要數據的電腦,最好不要超頻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PⅡ系列CPU設置了倍頻鎖,你不能通過加高倍頻來超頻,不過,最近情況有所改觀,已經有一些新型號的主板(例如中國台灣A-Trend和日本Free Way共同開發的FW-6400GX/ATC-6400系列)能夠破解倍頻鎖,允許用戶自由設定CPU的倍頻。為了超頻成功,你除了加CPU的內核電壓外,還可以加高外CPU的外部電壓,這樣可以使內存等外部設備工作更加穩定,對提高超頻的成功率和超頻後的穩定性都有幫助,但是能加高外部電壓的主板實在不多。有些主板(例如華碩的P2B系列),在出廠時設定的外部電壓就高於額定的3.3V,而有3.5V左右。而另一些主板(例如上面提到的ATC-6400系列)則允許用戶在BIOS中自由設定CPU的內、外電壓值。 另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找那些可以改變輸出電壓值的電源。據我所知,中國台灣Seven Team產的ST-301HR(ATX版本2.01的300W電源)就帶有調節外部電壓的旋鈕。不過,這種辦法有一定風險,大家最好別貿然嘗試。

Pentium ⅡXeon : 在98與99年間,INTEL公司還最新推出了新一款比Pentium Ⅱ還要更加強大的CPU--Pentium ⅡXeon (至 強 處 理 器)。Pentium II Xeon CPU的目標就是挑戰高端的、基於RISC的工作站和伺服器。Xeon系列處理器具有在x86時代從未見過的強大功能。此系列處理器幕後的真正變化並不在於時鍾速率(從400MHz起),而是該種CPU那些足以成為頭條新聞的新型插槽、L2高速緩存、新的晶元組和擴展系統內存支持。這些變化足以證明:x86架構現在已經長大了,正在接近中級和高端Unix伺服器的功能。Pentium ⅡXeon處理器把英特爾結構的性能/價格比優勢擴展到技術計算及企業計算的新高度。它專門為在中、高級伺服器及工作站上運行的應用軟體設計了其所需要的存儲器設置。 至於Pentium ⅡXeon 的內部結構包括了:兼容前幾代英特爾微處理器結構;奔騰II處理器具有的P6微結構中的雙獨立匯流排結構和動態指令執行技術;同時,還有其它一些特性。它的一系列先進的特性加強了伺服器平台對其環境的監測和保護能力。這些特性能幫助顧客建立一個健壯的信息技術環境,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統正常運轉時間,並保證伺服器獲得優化的設置及運行。 而且還具有先進的管理特性,譬如:熱敏感測器、檢錯糾錯(ECC)、功能冗餘檢查、系統管理匯流排等等。Pentium ⅡXeon 處理器的功能還得到加強,能在具有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的結構中為執行大量計算任務提供更高的性能。為此加入了512K或1M位元組的二級高速緩沖存儲器,其運行速度與處理器內核相同(450兆赫茲)。這使得向處理器內核傳送的數據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通過高容量的100兆赫茲的多事務處理系統匯流排,實現了與系統其它部分的數據共享;而多任務處理系統匯流排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使系統的其餘部分也有可能實現較高的處理速度。可供定址和高速緩存用的內存容量高達64G位元組,從而提高對絕大多數高級應用軟體的處理性能和數據吞吐量。系統匯流排支持同時處理多項未完成事務,從而使可用帶寬增加。支持多達8個處理器的多處理系統,而且各個處理器都能充分發揮效率。這樣的系統匯流排實現了低成本的4通道、8通道對稱多處理,並使得針對多任務操作系統和多線程應用軟體的性能得到大幅度加強。 完全支持英特爾擴展伺服器結構--加強的36位處理器支持(新的PSE-36模式)結合了36位緩沖存儲器和超過4G位元組的晶元組,從而允許企業級應用程序使用超過4G的內存,實現更好的系統性能。 至於Pentium ⅡXeon 的其他特性還有:由英特爾開發的單邊接觸盒(S.E.C.)封裝能充分發揮運算能力、改善了處理保護能力並實現了未來奔騰II至強處理器的通用形式。 群集支持,或者稱為對數個4通道伺服器系統的群集能力。這使得顧客的基於奔騰II至強處理器的系統實現了可擴展性從而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Pentium ⅡXeon 是首例採用了系統管理匯流排介面的英特爾微處理器,為英特爾產品系列增加了一些可維護性的特徵。在盒中,有兩個新的部件(除熱敏感測器之外)使用這個介面與其它系統管理硬體和軟體進行通訊。Pentium ⅡXeon 還可以支持全面的功能冗餘檢查(FRC)以提高重要應用軟體的完整性。功能冗餘檢查對多處理器的輸出進行對比,以檢查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功能冗餘度檢查中,一個處理器充當主處理器,另一個則充當檢查器。檢查器負責向系統報告是否發現兩個處理器的輸出有差異。糾錯碼功能可以幫助保護對執行任務過程中不容出錯的數據。奔騰II至強處理器支持對所有二級高速緩存匯流排和系統匯流排事務中的數據信號的檢錯糾錯功能,能夠自動糾正單位元組錯誤,並向系統提示所有雙位元組錯誤。所有的錯誤都被定位後,系統可以進行誤碼率追蹤以確定出故障的系統部件。 在Pentium ⅡXeon 里,INTEL更加用上了最新的插口技術棗Slot 2。Pentium ⅡXeon 是放置在金屬封裝殼中的,然後通過邊緣連接觸點插在主板上,其連接插座更像是常見的PCI或ISA擴展卡的插槽(因此也就有了術語SECC即單邊接觸插盒)。Slot 2將這?

❷ 如何在VMWare vCenter環境下實現共享存儲

vCenter的web配置,一般根據vCenter那台虛擬機里的一堆英文顯示步驟來配就好了, 都配置好了以後,通過vSphere,登到vCenter上去,而不是原來的ESXi!

❸ 如何診斷 VMware系統問題

盡管採用了彈性最好的方案,系統也有崩潰的時候。本文就為您提供一些解決系統崩潰的指導准則,包括到哪裡去查看問題,以及如何解釋問題,並提供一些問題修正的解答,本文的一切都是圍繞 VMware ESX 框架進行的。VMware ESX 伺服器允許在一台伺服器上以虛擬機的形式運行多個類似的或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統實例,因此合並應用程序的工作負荷就簡單而迅速。但是即使採用了最好的、最綜合的方案,系統還是可能崩潰。 為了幫助進行故障排除,在 VMware ESX 伺服器崩潰時,您可以以多種方法,根據崩潰的現象對問題進行分類。最常見的方法是分類歸入到四維矩陣中,矩陣的一個軸上是 伺服器 和虛擬機,另外一個軸上是 網路 和存儲。 此外,還有一個經常出現問題的地方是管理用戶界面(Management User Interface,MUI),它不時地會遇到問題。 當崩潰發生時,診斷的第一步是搜集診斷數據 ? 收集完診斷數據之後,您就可以分析數據來找出崩潰的原因了。接下來的幾節向您展示了如何搜集數據,到哪裡查找信息,以及如何解釋信息。 搜集診斷數據要搜集的第一部分關鍵數據是由 /usr/bin/vm-support 腳本產生的輸出文件。這個文件放在當前目錄中,並被命名為 esx-XXXX-XX-XX.XXXX.tgz(其中 X 是日期/進程標識符信息,例如 esx-2005-01-04.2705Array.tgz)。 VMware 會定期更新 /usr/bin/vm-support 腳本。為了搜集最精確的信息,請下載並安裝最新版本。此外,如果您正遇到 VirtualCenter 的問題,那麼還需要搜集 VirtualCenter 日誌(對這個問題的診斷不在本文的范圍內)。所有的最新版本請參閱 參考資料。 搜集完這些信息之後,您就可以將 vm-support 輸出文件(為二進制模式)傳輸給適當的支持人員來診斷。要在一個基於 Linux 的系統上提取這個文件,請執行下面的命令:tar zxvf esx-XXXX-XX-XX.XXXX.tgz。 診斷系統概述讓我們從系統的高度來看一下系統中的硬體是如何配置和分配的。您可以使用命令行工具來查看,或者查看 /usr/bin/vm-support 文件的輸出。 /usr/bin/vm-support 的輸出是一個使用 gzip 壓縮過的 tar 文件,展開以後包含以下目錄: 清單1. vm-support 輸出的布局 etc/ proc/ root/ tmp/ usr/ var/ 根據 .vmx 配置文件的位置的不同,還可能包含 『home』 或『vpx』。 要全面了解 ESX 伺服器的布局,可以從 tmp 目錄開始。系統 PCI 匯流排設備的信息在 tmp/lspci.1.*.txt 文件中。運行 /sbin/lspci 命令您可獲得同樣的輸出。清單 2 展示了一個輸出清單的例子。 清單2. lspci 的輸出 # /sbin/lspci 00:00.0 Host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014 (rev 33) 00:00.1 Host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014 00:00.2 Host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014 00:01.0 VGA compatible controller: ATI Technologies Inc Radeon VE QY 00:0f.0 ISA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203 (rev a0) 00:0f.1 IDE interfac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213 (rev a0) 00:0f.2 USB Controller: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221 (rev 05) 00:0f.3 Host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227 00:10.0 Host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101 (rev 05) 00:10.2 Host bridge: ServerWorks: Unknown device 0101 (rev 05) 01:01.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54NXX Gigabit Ethernet Controller (rev 04) 01:02.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54NXX Gigabit Ethernet Controller (rev 04) 02:01.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54NXX Gigabit Ethernet Controller (rev 03) 02:01.1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54NXX Gigabit Ethernet Controller (rev 03) 02:03.0 Fiber Channel: QLogic Corp QLA231x/2340 (rev 02) 02:03.1 Fiber Channel: QLogic Corp QLA231x/2340 (rev 02) 清單2 給出了機器中所有的 PCI 控制器的一個列表。左邊的一列告訴您匯流排、插槽和插件的功能。例如,規范說明為 02:01.0 的乙太網控制器,告訴您這個插件是在 #02 匯流排的 #01 插槽中,其功能是 #0 。因為還有另一個有著相同的匯流排和插槽編號(而功能不同)的乙太網控制器,所以這是一個兩口的控制器。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機器中都有什麼了,那麼我們需要看一下這些資源中哪些分配給了控制台,哪些分配給了虛擬機。為此,可以看一下 tmp/vmkchdev.*.txt 文件,或者使用 /usr/sbin/vmkchdev 命令,該命令的輸出如清單 3 所示。 清單3. vmkchdev 的輸出 # /usr/sbin/vmkchdev -L 000:00.0 1166:0014 0000:0000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014 (ServerWorks) 000:00.1 1166:0014 0000:0000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014 (ServerWorks) 000:00.2 1166:0014 0000:0000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014 (ServerWorks) 000:01.0 1002:515Array 8086:34b1 console PCI device 1002:515Array (ATI Technologies Inc) 000:15.0 1166:0203 8086:34b1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203 (ServerWorks) 000:15.1 1166:0213 8086:34b1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213 (ServerWorks) 000:15.2 1166:0221 8086:34b1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221 (ServerWorks) 000:15.3 1166:0227 8086:34b1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227 (ServerWorks) 000:16.0 1166:0101 0000:0000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101 (ServerWorks) 000:16.2 1166:0101 0000:0000 console PCI device 1166:0101 (ServerWorks) 001:01.0 8086:1028 8086:34b1 vmkernel vmnic3 PCI device 8086:1028 (Intel Corporation) 001:02.0 8086:1028 8086:34b1 vmkernel vmnic0 PCI device 8086:1028 (Intel Corporation) 002:01.0 8086:107b 8086:34b1 vmkernel vmnic1 PCI device 8086:107b (Intel Corporation) 002:01.1 8086:107b 8086:34b1 vmkernel vmnic2 PCI device 8086:107b (Intel Corporation) 002:03.0 1077:2312 1014:027d vmkernel vmhba0 PCI device 1077:2312 (Q Logic) 002:03.1 1077:2312 1014:027d vmkernel vmhba1 PCI device 1077:2312 (Q Logic) 這個輸出告訴您哪些設備被分配給 vmkernel,而哪些設備歸控制台所有。寫著 console 的條目被分配給了控制台 OS;其他所有的設備都被分配給了虛擬機。 您可以把左邊一列的設備與 lspci 的輸出相匹配。您也可以在 etc/vmware/hwconfig 文件中找到一些同樣的信息。hwconfig 文件也會告訴您哪些設備是在控制台與虛擬機之間共享的。 知道機器中有哪些插件以及這些插件如何分配之後,您需要確保載入了正確的驅動程序。在 tmp/moles.*.txt 文件中,您可以看到控制台 OS 正在使用哪些驅動程序(參見清單 4)。使用 /sbin/lsmod 命令可以獲得同樣的輸出結果。 清單4. lsmod 的輸出 # /sbin/lsmod Mole Size Used by Tainted: PF vmxnet_console 13212 1 vmnixmod 177056 3 [vmxnet_console] e1000 68456 0 (unused) usb-storage 20028 0 mousedev 3Array36 0 (unused) keybdev 16Array6 0 (unused) hid 17728 0 (unused) input 3488 0 [mousedev keybdev hid] usb-ohci 17600 0 (unused) usbcore 50112 1 [usb-storage hid usb-ohci] 在/etc/moles.conf 文件中,可以找到載入在控制台 OS 中的模塊的參數設置。 還需要確保也為虛擬機載入了正確的模塊。該信息保存在 tmp/vmkmod.*.txt 文件中(參見清單 5)。用 /usr/sbin/vmkload 命令也可以找到該信息。 清單5. vmkload_mod 的輸出 # /usr/sbin/vmkload_mod -l Name R/O Addr Length R/W Addr Length ID Loaded vmklinux 0x4de000 0xf000 0x12438f8 0x53000 1 Yes nfshaper 0x4ed000 0x1000 0x12Arrayb160 0x1000 2 Yes e1000 0x4ee000 0xf000 0x12Arrayc168 0x6000 3 Yes qla2300_604 0x4fd000 0x1Array000 0x12fe008 0x22000 4 Yes bond 0x516000 0x2000 0x1574b80 0x2000 5 Yes 要看到哪些選項被傳遞給虛擬機的模塊,需要查看 tmp/vmkpcidivy.vmkmod.*.txt 文件(參見清單 6)。 清單6. vmkpcidivy.vmkmod.*.txt 文件的內容 vmklinux linux nfshaper.o nfshaper e1000.o nic qla2300_604.o fc qlloop_down_time=Array0 qlport_down_retry=10 基於所連接的存儲類型的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光纖存儲參數。您需要確保已經設置了存儲供應商所推薦的正確設置。 要看到給定模塊的可用選項,可以再次使用 /usr/sbin/vmkload_mod 命令(參見清單 7)。 清單7. vmklost_mod 的輸出結果 # vmkload_mod -s mptscsi Using /usr/lib/vmware/vmkmod/mptscsi.o mptscsih string PortIo int, description "[0]=Use mmap, 1=Use port io" 系統存儲故障排除系統存儲的很多問題都是由於錯誤配置或 ESX 伺服器之外的問題所引起的。通過閱讀 IBM 的紅皮書 Implementing VMware ESX Server 2.1 with IBM TotalStorage FAStT(參見 參考資料 中的鏈接),可以解決大部分的 FAStT 錯誤配置問題。 引起存儲問題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兼容性問題。按照 System, I/O, SAN, and Backup Compatabilty Guides(參見 參考資料 中的鏈接)去做,可以幫助您解決這些問題。 正確設置之後,配置應該與圖 1 類似。 圖1. VMware ESX 多路配置在大部分情況下,您應該會看到,到每個 LUN(邏輯單元號,如果您正在一台需要看到存儲設備物理特性的虛擬機上運行應用程序,它就有用了)都有 4 條路徑,本地 LUN 和那些故障恢復不緊急的情況除外。在 tmp/vmkmultipath.*.txt 文件中,您可以看到一個典型的布局,這也可以通過執行 vmkmultipath 命令來看到(參見清單 8)。 清單8. vmkmultipath 的輸出 # /usr/sbin/vmkmultipath -q Disk and multipath information follows: Disk vmhba0:0:0 (225,278 MB) has 4 paths. Policy is mru. vmhba0:0:0 on (active, preferred) vmhba0:1:0 on vmhba1:0:0 on vmhba1:1:0 on 如果活動路徑與首選路徑不同,就很可能存在布線、分區或硬體問題。這種崩潰在 var/log/vmkernel 中產生的典型消息可能包括如清單 Array 所示的內容。 清單Array. var/log/messages 例子 Jan 6 10:21:36 vmware01-ss vmkernel: 0:00:00:57.Array66 cpu1:132) WARNING: SCSI: 2046: Manual switchover to path vmhba3:0:5 begins. Jan 6 10:21:36 vmware01-ss vmkernel: 0:00:00:57.Array66 cpu1:132) SCSI: 2050: Changing active path to vmhba3:0:5 Jan 6 10:21:36 vmware01-ss vmkernel: 0:00:00:57.Array67 cpu1:132) WARNING: SCSI: 1683: Did not switchover to vmhba3:0:5. Check Unit Ready Command returned READY instead of NOT READY for standby controller . Jan 6 10:21:36 vmware01-ss vmkernel: 0:00:00:57.Array67 cpu1:132) WARNING: SCSI: 208Array: Manual switchover to vmhba3:0:5 completed successfully. 系統網路故障排除明白哪些網路設備被分配給虛擬機之後,接下來您需要弄明白虛擬機如何來使用這些設備。有關這方面的信息,您需要查看 etc/vmware/hwconfig 和 etc/vmware/netmap.conf。netmap.conf 文件告訴您內部 ESX 交換機的名字,以及它們正在使用哪些設備(參見清單 10)。 清單10. netmap.conf 的示例文本 # cat netmap.conf network0.name = "External Linux Net" network0.device = "vmnic0" network1.name = "Internal Windows Net" network1.device = "vmnet_0" network2.name = "Public Web access" network2.device = "bond0" 這個例子告訴您這個伺服器上有兩個虛擬交換機,它們的名字(.name),以及它們正在使用哪些設備(.device)。如果這個設備不是一個真實設備(vmnic 或bond),那麼就沒有外部適配器分配給這個虛擬交換機。 如果外部適配器是 bond,那麼 etc/vmware/hwconfig 文件還會包含其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參見清單 11)。 清單11. hwconfig 文件的示例文本 nicteam.vmnic0.team = "bond0" nicteam.vmnic1.team = "bond0" 這兩個網卡被綁定為一個 NIC。 您可以在幾個地方找到有關網路的診斷信息。第一個位置是 proc/vmware/net。您會看到系統中的每個 NIC 和 bond 都有一個子目錄。proc/vmware/net/vmnic0/config 的一個例子如清單 12 所示。 清單12. config 文件的示例文本 VLanHwTxAccel Yes VLanHwRxAccel Yes VLanSwTagging Yes PromiscuousAllowed No InterruptClustering No Link state: Up Speed: 1000 Mbps, full plex Queue: Running PCI (bus:slot.func): 1:0.0 Minimum Capabilities 0x0 Device Capabilities 0x74b Maximum Capabilities 0x76b NICTeamingMaster: bond0 TeamFailoverBeacon: Off Interrupt vector 0x6Array DebugSocket Closed 這告訴您網路連接正常,可用。如果 Link state 為 down,那麼就顯示網線或網路交換機埠可能有問題。在同一個目錄下,您可以看到有一個 stats 文件,其中列出了各種網路統計信息。 另外一個信息源是 var/log/vmkernel 和 var/log/messages。如果您看到很多下面類型的消息(參見清單 13),那麼 NIC 就可能在與交換機協商速率/雙工模式時出現了問題。 清單13. messages 文件的示例文本 Feb 2 12:48:23 SYNVM7 kernel: bcm5700: eth0 NIC Link is DOWN Feb 2 12:48:23 SYNVM7 kernel: bcm5700: eth0 NIC Link is UP, 1000 Mbps full plex 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 Broadcom NIC 和 Cisco 交換機),您只能在網卡和交換機上都硬編碼速率/雙工模式。這個問題在 ESX V2.5 中已經解決了,在這個版本中,客戶應該將其設置為 auto-negotiate 。硬編碼對於虛擬機是使用 MUI,對於控制台 OS 的乙太網是在 /etc/moles.conf 中。 確認網路問題的另外一個來源是 proc/net/nicinfo。這個目錄中的文件包含了因網路問題而崩潰的次數統計。如果除了 Rx_Packets、Tx_Packets、Rx_Bytes 或 Tx_Bytes 之外,還有其他統計信息,就說明問題在於外部網路或者可能是 NIC 本身。 虛擬機存儲故障排除如果存在似乎只局限於一台虛擬機的磁碟問題,那麼要查看的第一個位置是這個虛擬機的日誌文件。這些文件和 .vmx 文件在同一個位置:etc/vmare/vm-list。 在.vmx 文件中查看這種類型的崩潰信息,您可能會看到下面的信息; 清單14. vmware.log 文件的示例文本 Feb 02 11:3Array:07: vmx| DiskVmnixSetupSCSIDevices: failed to get handle for SCSI Device 0 Feb 02 11:3Array:07: vmx| Msg_Post: Error Feb 02 11:3Array:07: vmx| [msg.diskVmnix.scsiopenfailed] Unable to open scsi target VMFS-SAN1:mywindowsmachine.vmdk: Device or resource busy(2) Feb 02 11:3Array:07: vmx| [msg.vmxlsilogic.poweronFailed] Feb 02 11:3Array:07: vmx| Failed to configure scsi0. Feb 02 11:3Array:07: vmx| ---------------------------------------- Feb 02 11:3Array:07: vmx| POST(no connection): Unable to open scsi target VMFS-SAN1: mywindowsmachine.vmdk: Device or resource busy(2) Feb 02 11:3Array:07: vmx| Feb 02 11:3Array:07: vmx| Failed to configure scsi0. Feb 02 11:3Array:07: vmx| Feb 02 11:3Array:07: vmx| Mole VmxLSILogic power on failed. 這可以說明存儲設備出現了問題,或者其他虛擬機正在使用磁碟文件。您可以查看一下進程表清單,從而判斷誰正在使用給定的文件。例如,使用「ps -efwww」命令,您可能會看到下面的信息(這也可以在 tmp/ps.*.txt 文件中看到): 清單15. ps 命令的輸出例子 root 2751 0.0 1.7 404252 6612 ? S< 12:2Array 0:00 vmware-mks -A 11 -D 13 -S -L /tmp/vmware-root-2750.log -P 2750 -g -@ vm=37470Arraycf368cf23Array; gui=false; vmdbMemMapHandle=0x4; vmdbMemMapSize=0x400000; useSELinux=false -C /home/vmware/mywindowsmachine/mywindowsmachine.vmx 如果跟文件有關的一個進程掛起了,那麼這就會使虛擬機不能對該文件加鎖。如果這個存儲介質是共享的,那麼您就需要確保這個虛擬機沒有在另外一個 ESX 伺服器上運行。 虛擬機網路故障排除通常,虛擬機網路的問題都是與系統的錯誤配置有關,或者可能是速率/雙工模式的問題。例如,有一台虛擬機使用了一個 bond 設備,可能其中的一個 NIC 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網路問題。 有時,您可能會看到虛擬機中的驅動程序有問題。重新安裝 VMware 工具會修復這個問題。您可以在 MUI 中從 vlance 切換到 vmxnet 驅動程序上來測試一下,反之亦可。 如果向系統中添加或刪除了一個 NIC,那麼就可能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這可能導致設備滑動(例如 vmnic1 變成 vmnic0)。在這種情況下,您應該編輯 VM 的配置文件,從而確保它指向正確的 vmnic 或 bond,並且位於正確的網路上。排除這個問題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將 NIC 修改為控制台 OS,啟動這個網卡,並確保您可以 ping 到這個網路中的其他 IP。 MUI 故障排除如果發生系統突然關機或 panic,MUI 可能在啟動時很難打開,因為系統崩潰時 MUI 沒有適當的時間來清除剩餘的鎖文件。 其他的 MUI 崩潰可能包括 MUI 死機,或者在使用命令行進行同步時出現問題。最快的解決方法是試著重新啟動一下 MUI。這對虛擬機沒有任何影響。

❹ 錯誤:調用的目標發生了異常。請問怎麼解決

SQL 2008 ?

出這種問題對於MS的東西來說基本上只有兩個字:修復

再不行還是兩個字:重裝

❺ 瑞泰新時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瑞泰科技從事嵌入式計算機的歷史始於2004年,經過十多年市場及技術經驗的積累,公司實現了從與國外品牌合作合資、代理銷售到自主設計開發、創立自主品牌的歷史性跨越。瑞泰新時代提供的硬體平台包括X86架構嵌入式平台,DSP架構嵌入式平台、FPGA架構嵌入式平台、ARM及龍芯架構嵌入式平台,涉及嵌入式各類規范包括:PC/104、PC/104-Plus、PCI/104-Express、cPCI、PMC/XMC、VME/VXS、VPX、AMC、COM-E、Q-Seven等各種流行的嵌入式規范。提供的軟體平台包括:DOS、Windows、WindowsXPE、WindowsCE、Linux、QNX、Vxworks等。提供的各種嵌入式產品包括:高性能單板計算機模塊、高速數據採集模塊、高精度數據採集模塊、高速並行數字I/O模塊,高性能視頻採集及圖像處理模塊、運動控制及編碼器介面模塊、DSP及FPGA模塊、多網路及同步/非同步串口擴展模塊、CAN匯流排通信模塊、1553/429通信模塊、GPS/北斗定位模塊、GPRS/3G無線通信模塊、高性能電源及存儲模塊等。
法定代表人:王光明
成立時間:2013-05-02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101584831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西街七區10號樓國土和平里招待所228室

❻ vpx插頭和插座對應

vpx插頭和插座對應。
中航光電VITA74標准加固微型高速連接器光纖在線和我們中航光電VITA74標准加固微型高速連接器2/04/2021,光纖在線訊,隨著電子設備向著小型化、標准化、多功能、模塊化方向發展,相關標准也應運而生,VITA74NanoVPX(簡稱VNX)即為針對嚴苛環境下的小型嵌入式計算平台而推出的一種納小型VPX標准。

❼ 單板計算機中VPX,VME,cPCI,AdvanceMC,PMC各代表什麼意思,什麼原理以及相關周邊的知識,要全面的詳細的。

單板計算機中VPX,VME,cPCI,AdvanceMC,PMC各代表什麼意思,什麼原理以及相關周邊的知識,要全面的詳細的。
懸賞分:20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20 天 23 小時
要詳細,把我以上列出的版本都要寫出來
回答要有邏輯,詳實。
另外把以上的版本涉及的知識也寫出來的更好哦!!
提問者:mssj050426
回答者:xiaoya_gege - 千總 四級 3-28 23:31
VPX-新一代匯流排標准

VPX(即VITA46):在VME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交換互聯結構,是軍用加固系統的新一代匯流排產品。該標準保留了現有6U和3U規格,支持PMC和XMC子卡,並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對VME系統的兼容性。GEFanuc把VPX標准帶入市場,能夠給用戶提供最廣泛的VPX產品選擇:包括Intel、PowerPC架構的處理器板、圖形卡、磁碟卡、交換板,甚至基於VPX匯流排的系統。
典型產品和應用:SBC340-用於Magic1VPX圖形系統的控制器。SBC340配置一個2.0GHzIntelCoreDuo處理器,最大支持4GBDDR2SDRAM,具有空冷和導冷版本。詳細信息請登錄:http://www.gefanucembedded.com/procts/211

VME匯流排---Versamodel Eurocard

VME匯流排,Versamodel Eurocard由Motorola公司1981年推出的第一代32位工業開放標准匯流排,其主要特點是VME匯流排的信號線模仿Motorola公司生產的68000系列單片機信號線,由於其應用的廣泛性被IEEE收為標准,即IEEE 1014-1987,其標准文件為VMEbus specification Rev C.1。VME匯流排的插板一般有兩種尺寸,一種是3U高度的帶一個匯流排介面J1,高*長為100mm*160mm,另一種是6U高度的帶2個匯流排介面J1、J2,高*長為233mm*160mm。一般每塊VME匯流排的插板上的介面J1、J2都有96針,每一個介面都是3排,按A、B、C排列,每排32針,J1一般用於直接與VME匯流排相連,J2的中間列用於擴展地址匯流排或數據匯流排,另外兩列可由用戶定義及I/O、磁碟驅動及其他外設等,(注意:我們應用的全固態電視發射機的I/O板和RC/RI板就擴展了J2口的針腳。)因此VME匯流排已對未來的應用擴展預留了信號針,這也是VME匯流排將來可以靈活升級的原因.

CPCI簡介
Compact PCI(Compact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簡稱CPCI,中文又稱緊湊型PCI,是國際工業計算機製造者聯合會(PCI In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Group,簡稱PICMG)於1994提出來的一種匯流排介面標准。是以PCI電氣規范為標準的高性能工業用匯流排。CPCI的CPU及外設同標准PCI是相同的,並且CPCI系統使用與傳統PCI系統相同的晶元、防火牆和相關軟體。從根本上說,它們是一致的,因此操作系統、驅動和應用程序都感覺不到兩者的區別,將一個標准PCI插卡轉化成CPCI插卡幾乎不需重新設計,只要物理上重新分配一下即可。為了將PCI SIG的PCI匯流排規范用在工業控制計算機系統,1995年11月PCI工業計算機製造者聯合會(PICMIG)頒布了CPCI規范1.0版,以後相繼推出了PCI-PCI Bridge規范、Computer Telephony TDM規范和User-defined I/O pin assignment規范。簡言之CPCI匯流排 = PCI匯流排的電氣規范 + 標准針孔連接器(IEC-1076-4-101) + 歐洲卡規范(IEC297/IEEE 1011.1)。
CPCI的出現不僅讓諸如CPU、硬碟等許多原先基於PC的技術和成熟產品能夠延續應用,也由於在介面等地方做了重大改進,使得採用CPCI技術的伺服器、工控電腦等擁有了高可靠性、高密度的優點。CPCI是基於PCI電氣規范開發的高性能工業匯流排,適用於3U和6U高度的電路插板設計。CPCI電路插板從前方插入機櫃,I/O數據的出口可以是前面板上的介面或者機櫃的背板。它的出現解決了多年來電信系統工程師與設備製造商面臨的棘手問題,比如傳統電信設備匯流排VME(Versa Mole Euro card)與工業標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匯流排不兼容問題。
二、CPCI的特點
CPCI技術是在PCI技術基礎之上經過改造而成,具體有三個方面:
一是繼續採用PCI局部匯流排技術;
二是拋棄IPC傳統機械結構,改用經過20年實踐檢驗了的高可靠歐洲卡結構,改善了散熱條件、提高了抗振動沖擊能力、符合電磁兼容性要求;
三是拋棄IPC的金手指式互連方式,改用2mm密度的針孔連接器,具有氣密性、防腐性,進一步提高了可靠性,並增加了負載能力。
CPCI所具有可熱插拔(Hot Swap)、高開放性、高可靠性、。CPCI技術中最突出、最具吸引力的特點是熱插拔(Hot Swap)。簡言之,就是在運行系統沒有斷電的條件下,拔出或插入功能模板,而不破壞系統的正常工作的一種技術。熱插拔一直是電信應用的要求,也為每一個工業自動化系統所渴求。它的實現是:在結構上採用三種不同長度的引腳插針,使得模板插入或拔出時,電源和接地、PCI匯流排信號、熱插拔啟動信號按序進行;採用匯流排隔離裝置和電源的軟啟動;在軟體上,操作系統要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目前CPCI匯流排熱插拔技術正在從基本熱切換技術向高可用性方向發展。
CPCI標准具有種種優點。它與傳統的桌面PCI系統完全兼容,在64位/66M匯流排介面下能提供每秒高達512MB的帶寬。它支持用在桌面PC和工作站上的完全一樣的介面晶元。使用CPCI能利用在桌面工作站上開發的整個應用,無需任何改變就能將其移到目標環境,極大地提高了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利用CPCI技術使得電信設備OEM能利用與桌面應用系統同樣的先進技術,同時還具有針對桌面系統設計的大量PCI晶元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和低成本特性。其產品成本上往往低於同等功能的VME產品,僅略高於通常的工控機IPC(IPC,Instrial Personal Computer)產品。
CPCI規范自製定以來,已歷經多個版本。最新的PICMG 3.0所規范的CPCI技術架構在一個更加開放、標準的平台上,有利於各類系統集成商、設備供應商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增值服務,為用戶提供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和解決方案。PICMG 3.0標準是一個全新的技術,與PICMG 2.x完全不同,特別在速度上與PICMG 2.x相比,PICMG 3.0速度每秒可達2Tb。PICMG 3.0主要將應用在高帶寬電信傳輸上,以適應未來電信的發展,PICMG 2.x則仍是目前CPCI的主流,並將在很長時間內主宰CPCI的應用。
三、CPCI的應用
CPCI所具有高開放性、高可靠性、可熱插拔(Hot Swap),使該技術除了可以廣泛應用在通訊、網路、計算機電話整和(Computer Telephony),也適合實時系統控制(Real Time Machine Control)、產業自動化、實時數據採集(Real-Time Data Acquisition)、軍事系統等需要高速運算、智能交通、航空航天、醫療器械、水利等模塊化及高可靠度、可長期使用的應用領域。由於CPCI擁有較高的帶寬,它也適用於一些高速數據通信的應用,包括伺服器、路由器、交換機等。

AdvancedMCTM 規格為下一代通信設備夾層卡電源管理子系統提供了基於標準的結構。子系統問題, 如熱插拔和在單個尺寸受限的系統環境中提供多點負載電壓等,使夾層卡系統設計人員面對獨特的電源管理挑戰。
安森美半導體模擬計算產品總監施寶(Mike Stapleton)說:「特定夾層卡的電源管理需求各不相同,以至於業內對點負載有多樣性的要求。憑借我們種類多樣、特性豐富的產品系列,安森美半導體開發了符合AdvanceMC(tm)的解決方案系列實例,提供所需的功率性能和設計靈活性,以滿足客戶特定的點負載參數。」

解決方案系列

熱插拔保護:安森美半導體AdvancedMC(tm)解決方案系列包含新推出的NIS5102 SMART HotPlugTM 高端熱插拔保護集成電路,帶內置電荷泵和精確的溫度檢測電路。該器件為計算和電信應用而設計,結合了功率MOSFET和控制電路及熱保護。這種集成方法簡化了常用+12V系統中基本熱插拔保護的設計,是分布式電源系統、伺服器、磁碟陣列和配電板插件應用的理想選擇。

直流-直流控制器:客戶在選擇處理器、DSP、存儲器、ASIC、FPGA和其他元件時,有各種點負載的要求。安森美半導體的直流-直流控制器為設計人員提供各種元件特性,以滿足不同分布式電源結構的設計要求。

這周全AdvancedMC(tm) 解決方案中的模擬器件包括:
- NCP5425 雙同步降壓控制器包含內部門極驅動器,可提供兩個獨立的輸出或一個高電流輸出。該控制器特性豐富,可提供高達750千赫茲(kHz)的可調開關頻率和+1 % 0.8 V參考。
- NCP1580 低壓同步降壓控制器提供1.5安培(A)浮動門極驅動器設計,以便採用同步配置驅動N溝道MOSFET。此控制器具有固定的350 kHz振盪器和軟啟動功能,而且可產生低至0.8 V的輸出電壓。
- NCP5210 PWM雙降壓和線性 DDR2 功率控制器,含有兩個同步脈沖寬度調制(PWM) 降壓控制器,用於驅動四個N溝道MOSFET,以形成DDR存儲器供電電壓(VDDQ)和存儲器控制插孔(MCH)穩壓器。

分立元件

每種夾層卡電源管理子系統需要不同的MOSFET、二極體、整流器和晶體管,以完成控制電路的設計並實現特定的負載點電壓。安森美半導體具有廣泛和知名的分立元件產品系列,能滿足這種需要。客戶只需與安森美半導體一家供應商合作就能解決上述問題,大大提高了采購和供應的便利性。

AdvancedMC(tm) 卡的+12 V 電源管理解決方案系列,增補了安森美半導體為整個AdvancedTCA(tm) 基礎結構提供的-48 V 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包括標准卡、載體卡和夾層卡。
PMC是英文「Portable Media Center 」的縮寫,即 「攜帶型媒體中心」。微軟公司統一規定了PMC的硬體規格,CPU採用了英特爾公司提供的XScale,而整體的軟體框架則是微軟的「Windows Portable Media Center 」操作系統,看來這次WIN-TEL陣營又將進軍便攜媒體市場,創立了便攜媒體播放器的標准。PMC整體架構為開放式,可以在操作系統的基礎上自行擴展應用軟體。

一、PMC的概念

由微軟領導開發的PMC與之前的STB(Set Top Boxes,電視頂置盒)、Table PC一樣,都是屬於數碼化的手提電子裝置,主要是對應多媒體應用,允許用戶通過基於Windows XP的PC獲取所有的數字娛樂內容(電影、數錄的電視節目、音樂和圖片),然後攜帶它們以便隨時隨地進行欣賞。微軟很早就意識到用戶對數碼娛樂的訴求,消費電子產品將會是21世紀前10年最大的市場之一,為了不錯失良機,每次都領先制訂標准,所以在PMC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微軟標準的Windows PMC都具備大尺寸的液晶顯示面板,可以播放的媒體種類包括JPEG、TIFF等靜止畫面,MP3、WMA兩種音頻格式和WMV動畫格式,索尼、東芝、夏普、富士通、NEC等廠商的PMC則稍有不同(也稱為PMP),功能或增或減,但總體而言都擁有「隨身看」的能力。

二、組成部分

操作系統

PMC平台是根據Microsoft Windows CE與Intel攜帶型多媒體播放器硬體而設計的,它的增長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攜帶是否輕便,以及價錢的高低、儲存的可靠性和尺寸大小。當然,某些廠商也可能不按照微軟的規則來辦事,如放棄Windows,採用Linux操作系統Lindows,既擴大了產品的支持平台,又不必多掏一大筆授權費。在價格非常敏感的今天,為新設備掏授權費用自然是商業大忌。

軟體特點

PMC建立在Windows CE .NET基礎上,使用了為攜帶型媒體中心特別提供的Windows Mobile軟體,從而可在移動設備上實現用戶所熟悉的、強大的、高質量的多媒體能力。主要功能和特性有:

- Windows Media 9 技術:最近推出專門優化的多媒體編碼解碼器Windows Media Audio 9、Windows Media Video 9 和 MP3 Windows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字版權管理);
- Microsoft DirectX 8 技術,包括Direct3D、DirectDraw、DirectSound和DirectShow;
- 豐富的內置驅動程序支持,USB 2.0 ;
- 瞬時啟動和高級電源管理功能 ;
- 實時、搶占式的多任務內核架構 ;
- 豐富的圖形和用戶界面子系統 。
存儲

PMC讓用戶輕易、快捷地從個人計算機中存取多媒體,沒有大容量存儲器不可能做到。強調便攜性的PMC,對存儲介質當然有特殊要求,需要具備細小腳位、高容量、高整合性、可靠性及卓越性能。現在PMC可能採用的存儲媒體介質有兩種,一是傳統的快閃記憶體,但快閃記憶體成本太高,極限容量約在512MB - 1GB之間,再增加容量的話,會讓消費者承受過多負擔;二是採用小型硬碟,如:日立的1.8英寸Travelstar C4K40,40GB的容量,可瀏覽長達175小時的影片,例如電視節目錄播;或儲存10萬張相片;或讓用戶能長時間拍攝;或聽1萬首歌。別以為這些硬碟體積小速度就慢,4200轉/分和7.1ms延遲時間的性能可是達到筆記本電腦要求呢,還兼容ATA-5規格(ATA 100),數據傳輸速度高達29.9 MB/秒,趕得上低端台式機了。

媒體計算

也許你會擔心PMC的計算能力,在PDA與手機方面的實踐證明,高性能與低耗電量的Intel XScale處理器,完全能應付這些媒體運算,為終端用戶帶來高速的信息處理和豐富的視聽體驗。畢竟這只是媒體中心,而不是3D游戲中心,無須考慮要求更高一級的三維處理,對CPU的壓力會減少許多。

三、PMC主要功能

它基本上等於Table PC和PDA的媒體簡化版,也算是一台小型電腦了,因此,使用智能化同步技術,任何版本的WinXP娛樂內容都能輕松和自動地傳輸到PMC上。

聽音樂

內置的Windows Media Player,支持WMA、MP3等標准格式,還能兼容ID3等歌曲標識,可以說PMC是MP3的進化版,也是彩屏MP3發展的一個方向。

看電影

Media Player可以播放流行的電影格式,不僅僅是錄像或DV拍攝的影片,即使是那些經過壓縮處理的網上電影,同樣能夠在屏幕上順暢表現。具備視頻輸出的PMC,還能把電影輸出到電視機,當作繼VCD、DVD之後又一播放設備。

看圖片

高像素數碼相機普及之後,再大容量的快閃記憶體卡也嫌不夠,PMC的海量存儲,可以方便地保留大量照片。當作電子相冊之用,不僅能夠省下沖洗照片的費用,還能隨身帶上,什麼時候都能把照片即時輸出至屏幕或電視機,讓朋友們一起看看你倩影。

聯網

現在是全球網路化時代,微軟當然不會讓PMC落伍,連網之後可進行瀏覽或下載,實現電子書的功能。不知道以後是否會加上WiFi無線區域網或CDMA無線廣域網呢?

PDA

PMC擁有如此強勁的多媒體處理能力,運行個人事務管理程序自然卓卓有餘,當作最簡單的PDA使用也不錯。

四、具體產品

PMC最重要的3點是音頻、視頻、圖片,只要滿足這三點才稱為PMC,大家一定要看清楚了。
更多的 PMC請看http://ke..com/view/15073.htm

❽ 蘇州傲科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蘇州傲科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數據採集和存儲產品的開發,產品線包括:多種標准視頻介面的嵌入式數據記錄儀,基於伺服器架構的多通道超高速視頻快視設備,以及VPX、CPCI等形式的採集卡、存儲卡。
法定代表人:梁海潛
成立時間:2015-01-06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59400037668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星湖街218號A4-506室

❾ vpx3u板卡點定義

vpx3u板卡點定義為PCB晶片形式。vpx3u板卡含兩片用於信號處理的TI高端C6678 DSP,每片DSP可支持最大4GB的DDR3 SDRAM,板間可以通過SRIO和PCIe進行互聯擴展。該板卡主要應用於雷達、電子對抗、軟體無線電等領域。

vpx3u板卡的主要性能:

1、VPX的核心在於連接器MultiGig RT2,相對於傳統的針式連接器,這種高速差分連接器的硅晶片式結構具有連接緊密、插入損耗小和誤碼率低等優點,每個差分接觸對支持的數據帶寬可高達10Gb/s,而且硅晶片都帶有ESD接地層和觸點層,防止操作期間受意外放電影響。

2、盡管採用這種高速連接器犧牲了VPX與早期的VME產品在硬體上的兼容性,但是這種因為不兼容所帶來的劣勢在其他方面會得到更多的補償。

3、可以直接從後背板配置快速I/O設備如數字視頻,這樣能夠消除由於前端配置帶來的維修和形狀尺寸問題。為VME用戶提供一個可以簡單有效地採用各種高速開關互聯結構的途徑。定義了大量的l/O管腳以便於系統的升級和擴展。

4、VPX支持多種並行和串列傳輸協議,主要包括VME64x和PCI並行匯流排協議。為了解決與CPCI和傳統VME產品的兼容問題,VPX還允許採用了一種同時帶有各種標准插槽的混合式背板結構,這樣在系統升級時仍然可以保留大部分的現有模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VPX

❿ 如何確保VMware VCenter Server的安全

確保VMware VCenter Server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VMware VCenter Server(從前叫做Virtual Center)對其管理的所有虛擬機擁有完全的訪問控制許可權。你可能已經採取一定的手段防止非授權用戶登錄VCenter,但是有兩個方面可能被許多系統管理員所忽略。VCenter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集成組件:存儲VCenter配置數據的資料庫和認證用戶身份的Active Directory。如果這兩個組件沒有得到很好保護的話,惡意用戶就可以通過這兩個組件取得對你工作平台環境的訪問控制許可權。
保護VCenter Server資料庫
VCenter資料庫是存放配置數據和其它數據的地方,其中包括角色、許可權、事件、任務、性能數據、數據中心信息、集群信息、資源池信息以及其它更多信息。
如果使用SQL 工具連接SQL伺服器資料庫,並且查看VCenter資料庫的話,你就會看到許多VCenter使用的表。這些表中有許多都是以VPX開頭的。VPX_ACCESS表用來存放對VCenter的訪問控制信息,主要由以下幾列組成:ID、PRINCIPAL、ROLE_ID、ENTITY_ID和FLAG。如果我們輸入一個簡單的SQL查詢語句,就可以看到這個表中主要包含的信息:

Select * from vpx_access
結果類似於這樣:
讓我們看一下表中的各列數據以及這些數據所代表的含義:
ID是表中的唯一標識符,用來標識表中的每一條記錄
Principal是本地或者域用戶或用戶組的名字,在域用戶和群組的前面有一個「\」(如ACME\TJones)
ROLE_ID是VPC_ROLE表中定義的角色所對應的ID。VPC_ROLE表包括ID和與其對應的角色。-1表示是管理員身份,管理員角色不可能從VCenter中刪除,否則就也就不會在資料庫中。VCenter中的另外一些角色,如DataCenterAdministrator的ID是2、VirtualMachine用戶的ID是5;
Entity_ID是VPX_ENTITY表中定義的客體所對應的ID。VPX_ENTITY表中包括實體和與其對應的ID。VCenter內的所有實體都有一個唯一的ID,這些實體對象包括虛擬機、主機、集群、資源池和數據中心。ID 1用來標識較高級別的實體,如主機、集群。
Flag用來標識Principal表示的是一個用戶還是一個群組。Flag為3表示principal是一個群組,Flag為1表示principal是一個用戶。
在我們知道這些數據代表的含義之後,就可以詳細闡述VPX_ACCESS表中所返回的數據,如下:
本地Windows群組管理員是主機或者集群級別的管理員角色的一個成員
ACME Windows域的VCenter_Admins群組是主機或者集群級別管理員角色的一個成員
ACME Windows域的TJones用戶是某個特定角色的成員,該角色對一個叫Win2000-5(在vpx_entity表中1422 = Win2000-5)的特定虛擬機來講稱之為vCenter Network (在vpx_entity表中120 = vCenterNetwork)
ACME Windows域的vCenter_Users群組是某個特定角色的成員,這個角色對Denver1數據中心(在vpx_entity表中21 = Denver1)來講叫做vCenterOps(在vpx_entity表中140 = vCenterOps)
如果某用戶擁有訪問資料庫的許可權,並且擁有一個本地Windows賬號或者域賬號,就可以通過如下的SQL命令給自己賦予管理員的許可權,獲得對較高的主機和集群級的訪問控制許可權:
insert into vpx_access (ID, PRINCIPAL, ROLE_ID, ENTITY_ID, FLAG) values ('100', 'ACME\JSMITH', '-1', '1', '1');
commit;
這樣做可以賦予一個名字叫JSmith(ACME\JSMITH)域用戶賬號(1)在高的主機和集群級別(1)上的管理員的角色(-1);輸入ID 100表示當前在表中沒有使用這個賬號。如果SQL表更新,而VCenter沒有立刻識別出更新信息的話,關閉、然後重新啟動VCenter伺服器就可以強制VCenter識別更新信息,並且用戶此時也可以登錄到VCenter伺服器。
總之一句話:通過使用強密碼機制和限制對資料庫的訪問來保護VCenter SQL資料庫。並且對於其它任何可以訪問表(如MS-SQL這種的「sa」賬號)的賬號也需要確保使用強密碼機制。另外,如果可能的話在一個特定的SQL伺服器上運行VCenter資料庫,盡量不要和其它用戶使用共享的SQL伺服器。最後,及時給SQL伺服器打補丁,防止惡意用戶通過一些眾所周知的漏洞取得對伺服器的訪問控制許可權。
Active Directory和VCenter許可權
接下來我們討論Active Directory。默認情況下,VCenter每天驗證一次所有用戶和群組對VCenter中實體對象的許可許可權。這樣做的目的是查看用戶和群組,確保他們仍然在AD中,如果沒有在AD中的話就自動刪除許可許可權。如果在刪除一個AD賬號之後又創建一個同名賬號,並且VCenter還沒有刪除原來賬號對應的許可權,那麼這個新的賬號就可以使用這個許可許可權訪問VCenter。因此如果一個叫MJONES的AD賬號早上被刪除了,並且這個賬號擁有VCenter的管理員許可權,幾個小時後又創建了一個叫MJONES的賬號,那麼這個賬號就擁有同樣的VCenter管理員許可權,因為這個賬號是在vCenter每日的例行驗證之前重建的。
這種情況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在VCenter中沒有使用系統標識符(SIDS:System identifiers)、長字元串和或者長數字串,這些都是Windows用來唯一標識用戶的。在Windows中,如果一個賬號被從AD中刪除了,然後重新創建了一個同名賬號,那麼這個賬戶將會有不同的SID,也就不可能擁有之前同名賬戶所擁有的同樣的Windows許可許可權。然而對於VCenter來講,這兩者就會被視為同一個賬號,擁有同樣的許可許可權,這是因為VCenter只使用域和用戶的用戶名來做檢查,而不使用SID。
在VCenter中,在「Top Menu」中選擇「Administration」來完成控制這類行為的設置,然後選擇「VCenter Management Server Configuration」選項。在左側的方框中選擇「Active Directory」,從右側方框就可以看到「Enable Validation」的設置,下面是驗證周期(精確到分鍾)。可以完全關閉這個特性,默認的時間間隔是1440分鍾(一天),當然這個可以修改。如果用戶注重操作環境中的安全問題的話,可以把驗證周期修改為一個較低的值(如120分鍾)。由於這個特點可以通過自動刪除不再有效的許可許可權來保護VCenter,所以建議不要關閉這個屬性特徵。
如上所述,在VCent中還有需要格外注意的區域,用戶確保已經了解這些區域並且恰當地保護這些區域。其中保護資料庫是關鍵問題,另外保證及時阻止非法訪問是保護VCenter伺服器不受未授權入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