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的主存儲器是指
計算機的主存儲器是指RAM。
主存儲器由中央處理器(CPU)直接隨機存取。現代計算機是為了提高性能,又能兼顧合理的造價,往往採用多級存儲體系。
即由存儲容量小,存取速度高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適中的主存儲器是必不可少的。主存儲器是按地址存放信息的,存取速度一般與地址無關。
32位(比特)的地址最大能表達4GB的存儲器地址。這對多數應用已經足夠,但對於某些特大運算量的應用和特大型資料庫已顯得不夠,從而對64位結構提出需求。
(1)計算器的內存儲存器是指擴展閱讀:
相關特點:隨機存取
當存儲器中的數據被讀取或寫入時,所需要的時間與這段信息所在的位置或所寫入的位置無關。相對的,讀取或寫入順序訪問(Sequential Access)存儲設備中的信息時,其所需要的時間與位置就會有關系。它主要用來存放操作系統、各種應用程序、數據等。
當RAM處於正常工作時,可以從RAM中讀出數據,也可以往RAM中寫入數據。與ROM相比較,RAM的優點是讀/寫方便、使用靈活,特別適用於經常快速更換數據的場合。
㈡ 計算機的組成是哪幾部分
馮·諾伊曼把計算機分作五部分:計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這五部分便是計算機的組成。
1.輸入設備
有人把輸入設備比作電子計算機的「眼睛」,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了輸入,電子計算機就可以看懂各種數據、信號或語言文字。
輸入設備的種類很多,有紙帶輸入機、電容輸入機、卡片輸入機等,最常見的是鍵盤輸入機。當操作人員在計算機前不停地敲擊鍵盤時,就是在向電子計算機輸入信息。
2.存儲器
它相當於電子計算機中的信息「旅館」。它把輸進來的信息,化成二進制數碼,存儲在一間一間小「房子」里。每個「房間」都有號碼,輸進的信息必須對號入座。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原有的內存儲器已經滿足不了需要。這時,科學家們又制出了外存儲器,使外存儲器成批地與內存儲器交換信息。
電子計算機常用的外存儲器有磁鼓、磁帶、磁碟、光碟等。假如用電子計算機寫作的話,你可以把你的文稿內容,全部存儲在只有巴掌大小的磁碟里。
3.計算器
也叫運算器,俗稱「電子算盤」。它是電子計算機中負責運算的部分。
計算器由加法器、求補器、寄存器和運算控制線路等組成。
在計算當中,需要把參加運算的數碼,暫時寄存一下,每次運算的中間結果也要暫存一下,這都要存入寄存器中。寄存器的位數越多,它所容納的字也越長,計算的精確度也越高。
4.控制器
計算器可以進行算術四則運算,也可以進行邏輯運算,那麼,計算器從哪裡取數碼呢?選用哪種運算?算完了送到哪裡?這一切都得由控制器向各部分發出操作命令。在控制器的統一指揮下,計算機有條不紊地工作著。
5.輸出設備
這一部分可以說是電子計算機的「嘴」,它可以把計算結果告訴你。
最常見的輸出設備是熒光屏。電子計算機操作之後把結果在熒光屏上顯示出來。它不僅可以顯示數字、符號、文字、公式等,還能顯示圖形。所以,科學家們往往用計算機來設計汽車、飛機和樓房等。
電子計算機的這5個部分密切合作,迎來了電子計算機的新時代。
㈢ 計算機系統中的內儲存器指
計算機中的存儲器一般分為內存和外存,內存主要是指內存條,這類存儲器容量一般就是幾個G的容量(最大支持容量和計算機位寬有關),外存一般指硬碟,這類存儲器就是一般你的個人文件(電影,音樂等)存放的地方,關機後外存裡面的內容不會丟失,而內存裡面的東西會被清空。還有另外兩類存儲器(寄存器和外部IO設備),寄存器一般是在CPU內部,也有人把它們分到內存一類,但是它的讀寫速度最快,外部IO設備存儲器一般包括U盤,SD卡等通過介面連接電腦的存儲設備,這類存儲器一般速度比較慢(相對與內存來說)
㈣ 計算機存儲器可分為哪幾類只要區別是什麼
計算機存儲器可分為內存和外存兩大類。
內存和外存的區別:
1,性質不同:
外部存儲器是指除計算機存儲器和CPU緩存以外的存儲器,在斷電後仍能存儲數據。常用外存包括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存儲器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通信的橋梁。計算機中的所有程序都在內存中運行,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有很大的影響。
2,信息存儲方面不同:
計算機完成作業後,內存存儲設備不需要存儲任何信息。因此,如果內存中沒有信息,則在內存中找不到所需的內容。無法保存在內存模塊上。
保存的信息只能保存在外部存儲器中,如U盤和軟盤。同時,外部存儲容量大,便於攜帶,您可以隨時找到想要的存儲信息。
3,兩者的運行速度不同:
外部存儲器可以長期保存數據,交換速度比較慢,存儲器的交換速度很快,但文件不能永久保存,斷電文件消失。
內存作為一種臨時存儲設備,在計算數據或執行程序時是一種臨時存儲設備。在日常生活中,它不適合長期存儲設備,因此使用時間有限。
(4)計算器的內存儲存器是指擴展閱讀:
內存的工作速度和存儲容量對系統的整體性能、系統的規模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響。存儲器是由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的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分為RAM和ROM。
RAM中的信息可以隨機讀寫,但不能長期保存。一旦電源關閉,RAM中的信息將不會被保存。
隨機存取存儲器所採用的存儲單元工作原理的不同又分為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和靜態隨機存器DRAM。
SRAM採用穩態電路(如觸發器)作為存儲單元,在正常工作狀態下存儲信息,保持穩定,可多次讀取,存取速度比DRAM快,但由於單元電路的復雜性,集成度低於DRAM,價格較高。
㈤ 計算機的內存儲存器指
內存儲器包括寄存器、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和主存儲器。寄存器在CPU晶元的內部,高速緩沖存儲器也製作在CPU晶元內,而主存儲器由插在主板內存插槽中的若干內存條組成。內存的質量好壞與容量大小會影響計算機的運行速度。
㈥ 計算機導論的當談及計算機內存指的是什麼存儲器
計算機內存,就是內存條的意思,也就是計算機的運行內存,不是儲存數據用的,內存分為2G、4G、8G,內存越大越好,這樣傳輸數據就越快
㈦ 計算機內存儲器分為()和(),常說的內存條是指()。
計算機內存儲器分為(RAM)和(ROM),常說的內存條是指(RAM)。
存儲器從使用功能上分,有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RAM),又稱讀寫存儲器;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簡稱為ROM)。
隨機存儲器是一種可以隨機讀∕寫數據的存儲器,也稱為讀∕寫存儲器。RAM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可以讀出,也可以寫入。讀出時並不損壞原來存儲的內容,只有寫入時才修改原來所存儲的內容。二是RAM只能用於暫時存放信息,一旦斷電,存儲內容立即消失,即具有易失性。
ROM是只讀存儲器,顧名思義,它的特點是只能讀出原有的內容,不能由用戶再寫入新內容。原來存儲的內容是採用掩膜技術由廠家一次性寫入的,並永久保存下來。它一般 用來存放專用的固定的程序和數據。只讀存儲器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一旦寫入信息後,無需外加電源來保存信息,不會因斷電而丟失。
(7)計算器的內存儲存器是指擴展閱讀:
存儲器的分類:
1、按存儲介質
半導體存儲器:用半導體器件組成的存儲器。
磁表面存儲器:用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儲器。
2、按存儲方式
隨機存儲器:任何存儲單元的內容都能被隨機存取,且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無關。
順序存儲器:只能按某種順序來存取,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有關。
3、按讀寫功能
只讀存儲器(ROM):存儲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只能讀出而不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隨機讀寫存儲器(RAM):既能讀出又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4、按信息保存性
非永久記憶的存儲器:斷電後信息即消失的存儲器。
永久記憶性存儲器:斷電後仍能保存信息的存儲器。
㈧ 存儲器分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內存又叫什麼,外存叫什麼
電腦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
內存又分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兩種。rom是只能讀出信息,不能寫入信息,這里的存放信息能長期保存而不受停電的影響,關機後開機,又可以從中讀出信息。因此rom中常存放管理機器本身的監控程序和一些服務程序。
ram的特點是可讀可寫,但關機後裡面的信息自動消失。因此一般用來存儲電腦運行時所需要的程序,我們通常說的內存條指的就是ram。
外存是電腦中存儲信息的重要部件,它用來存儲大量數據,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移動硬碟等等。其中硬碟固定在電腦主機箱內,容量從幾十g到幾百g不等。
(8)計算器的內存儲存器是指擴展閱讀:
存儲器分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內存儲器一般指內存;外存儲器一般指硬碟、光碟、U盤等。
1、內存儲器,一般指內存。內存分為ROM、RAM和CACHE三類。通常是指RAM,內存條。RAM的特點是速度快,但關機斷電後數據就沒有了。
2、外存儲器,是存儲數據用的。一般是指硬碟,現在有更多的存儲方式,比如U盤、光碟等。
㈨ 計算機的主存儲器是指
主儲存器是內存,也就是RAM。其實如果單單讓電腦「運行」的話,硬碟是可有可無的,在安裝系統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光碟啟動,不需要硬碟啟動。而RAM是主儲存器,就是因為它是不可缺少的。電腦運算速度快是因為電腦的核心CPU運算速度快,CPU運算時需要讀取大量的數據,硬碟的讀取速度相對於RAM來說實在是太慢了,如果讓硬碟來直接給CPU供應數據,那麼CPU的運算速度將會下降幾萬倍,因為CPU需要等待硬碟。而RAM讀取數據的速度是以納秒計的,1秒=1000000000納秒,能應付CPU需要的大量數據。所以RAM是主儲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