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磁帶存儲器的讀寫原理
在磁帶存儲器中,利用一種稱為磁頭的裝置來形成和判別磁層中的不同磁化狀態。磁頭實際上是由軟磁材料做鐵芯繞有讀寫線圈的電磁鐵 當磁頭經過載磁體的磁化元時,由於磁頭鐵芯是良好的導磁材料,磁化元的磁力線很容易通過磁頭而形成閉合磁通迴路。不同極性的磁化元在鐵芯里的方向是不同的。當磁頭對載磁體作相對運動時,由於磁頭鐵芯中磁通的變化,使讀出線圈中感應出相應的電動勢e。負號表示感應電勢的方向與磁通的變化方向相反。不同的磁化狀態,所產生的感應電勢方向不同。這樣,不同方向的感應電勢經讀出放大器放大鑒別,就可判知讀出的信息是1還是0。
❷ 磁帶式攝象機和數碼攝像機的原理有什麼區別
磁帶式攝象機是以磁帶作儲存的介質的攝象機。它可分為模擬信號和數碼信號的二種方式儲存在磁帶上。分別可稱磁帶式攝象機和數碼攝像機。籠統叫磁帶式攝象機,正確的應稱:模擬磁帶式攝象機和數碼磁帶式攝象機。由於二種儲存方式的不同,一般數碼磁帶式攝象機採用0-1的數字編碼形式存取視頻信息,消除了存取時磁頭和磁帶摩擦產生的雜訊。所以一般數碼磁帶式攝象機還原視頻信息質量要優於模擬磁帶式攝象機。
❸ 磁帶機的磁帶存儲的工作原理
磁帶是磁帶存儲系統是所有存儲媒體中單位存儲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標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儲介質之一。它互換性好、易於保存,近年來由於採用了具有高糾錯能力的編碼技術和即寫即讀的通道技術,大大提高了磁帶存儲的可靠性和讀寫速度。根據讀寫磁帶的工作原理可分為螺旋掃描技術、線性記錄(數據流)技術、DLT技術以及比較先進的LTO技術 該類磁帶又分為DLT(數字線性磁帶)磁帶和IBM3480/3490/3590系列磁帶兩類。由於DLT磁帶技術發展較快,已成為網路備份磁帶機和磁帶庫系統的重要標准,又因為容量大、速度高和獨一無二的發展潛力,使其在中高備份系統中獨占鰲頭。DLT磁帶每盒容量高達35GB,單位容量成本較低;IBM3480/3490/3590系列磁帶是由IBM公司生產,每盒磁帶的存儲容量可達10GB,所對應的驅動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磁帶庫,可以存放多盒磁帶,其機械手可自動選擇其中任意一盒磁帶到驅動器上。
❹ 錄像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1951年11月,美國克羅斯公司在馬林的帶領下,研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它是依據磁帶錄音的原理製作的,磁帶以每秒254毫米的速度通過多磁跡磁頭。這台錄像機性能很差,但仍然被譽為一項出色的技術成就。
同聲音信號相比,圖像信號的帶寬非常寬,因而在磁帶上記錄圖像信號便出現了困難。馬林在1951年製造的錄像機,其最大分解力僅為1/135的圖像高度。後來,英國廣播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對這種錄像機加以改進。美國無線電公司於1953年11月展出了彩色電視錄像機,它採用寬1.27厘米磁帶,每秒鍾的帶速可達900厘米。這種錄像機被稱為縱向掃描磁帶錄相機。錄像機的磁帶通過磁頭的速率太高,美國安派克斯公司的工程師們想到,不增大磁帶在錄像機內的運轉速率,也能增加磁帶與磁頭之間的接觸速率。1956年4月,該公司展示了他們的新型錄像機。它裝有4個錄像磁頭,每秒鍾僅使用38厘米磁帶,而磁帶與磁頭的接觸速度達到每秒3962厘米。他們讓磁頭旋轉,沿橫向越過磁帶的寬度。
早在1953年,日本的東芝公司就開始研製一種旋轉磁頭的錄像機。這種錄像機稱為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磁帶以螺旋線形狀圍繞磁鼓,磁鼓上裝有水平旋轉的磁頭。日本的東芝公司在1960年開始供應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採用寬度為5.04厘米的磁帶。磁帶輸送速率為每秒38厘米。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尺寸小,耗用磁帶少,而且能達到廣播質量要求。隨著錄像機的不斷改進,磁帶帶寬由5.04厘米改為1.27厘米,磁帶速率也從每秒38厘米降為每秒25.4厘米。後來,日本索尼公司開始生產家用錄像機系列,採用1.27厘米寬的磁帶,磁帶速率為每秒19厘米,價格僅為廣播用錄像機的幾分之一。以後,磁帶錄像機逐漸走入人們的家庭生活。
❺ 運用於電子計算機的磁帶存儲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在磁帶存儲器中,利用一種稱為磁頭的裝置來形成和判別磁層中的不同磁化狀態。磁頭實際上是由軟磁材料做鐵芯繞有讀寫線圈的電磁鐵。當寫線圈中通過一定方向的脈沖電流時,鐵芯內就產生一定方向的磁通。由於鐵芯是高導磁率材料,而鐵芯空隙處為非磁性材料,故在鐵芯空隙處集中很強的磁場。上述過程稱為寫入。顯然,一個磁化元就是一個存儲元,一個磁化元中存儲一位二進制信息。當載磁體相對於磁頭運動時,就可以連續寫入一連串的二進制信息。當磁頭經過載磁體的磁化元時,由於磁頭鐵芯是良好的導磁材料,磁化元的磁力線很容易通過磁頭而形成閉合磁通迴路。不同極性的磁化元在鐵芯里的方向是不同的。負號表示感應電勢的方向與磁通的變化方向相反。不同的磁化狀態,所產生的感應電勢方向不同。這樣,不同方向的感應電勢經讀出放大器放大鑒別,就可判知讀出的信息是1還是0。
❻ 求錄像機工作原理
錄像機的基本組成包括:磁頭系統,磁帶傳動系統,視頻信號處理系統,伺服系統,機械控制系統,音頻信號處理系統,電源等。
①磁頭系統
磁頭系統包括視頻錄放磁頭、音頻錄放磁 頭、控制信號錄放磁頭、消磁頭等。視頻磁頭是磁帶錄像機的關鍵部件,通過磁頭來實現視頻信號與磁信號的相互轉換。
②磁帶傳動系統
錄像機藉助壓帶輪的壓力由主導軸驅動磁帶走帶。磁帶放入錄像機後,機械裝置便自動將磁帶導出完成穿帶任務,這一任務就是由磁帶傳動系統完成的。
③視頻信號處理系統
該系統主要是對視頻信號與音頻信號的記錄與真實地重放再現。所以系統由記錄通道和重放通道兩部分組成。
④伺服系統
伺服系統包括磁鼓伺服、主導軸伺服和磁帶張力伺服。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證錄像機信號記錄和重放過程的順利進行 。 它是一種通過機械的或電子線路的作用對某一運動或變化著的受控量進行取樣、反饋,並與基準信號進行比較,由兩者產生誤差信號去控制受控量對象,使伺服系統誤差限定在給定范圍。
⑤機械控制系統
主要由穿退帶機構、帶盒自動裝卸機構、磁帶運行機構以及電機驅動和各種定位桿、引導桿等組成。而機械控制系統是由功能操作按鈕、邏輯電路及機電動作部件等構成。
❼ 磁帶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錄音磁頭實際上是個蹄形電磁鐵,兩極相距很近,中間只留個狹縫。整個磁頭封在金屬殼內。錄音磁帶的帶基上塗著一層磁粉,實際上就是許多鐵磁性小顆粒。
磁帶緊貼著錄音磁頭走過,音頻電流使得錄音頭縫隙處磁場的強弱、方向不斷變化,磁帶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個個磁極方向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鐵」,聲音信號就這樣記錄在磁帶上了。
放音頭的結構和錄音頭相似。當磁帶從放音頭的狹縫前走過時,磁帶上「小磁鐵」產生的磁場穿過放音頭的線圈。由於「小磁鐵」的極性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它在線圈內產生的磁通量也在不斷變化,於是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放大後就可以在揚聲器中發出聲音。
(7)磁帶攝錄機的存儲原理擴展閱讀:
磁帶按用途可大致分成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帶和儀表磁帶四種。
1、錄音帶
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是用量最大的一種磁帶。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研製成盒式錄音帶,由於具有輕便、 耐用、 互換性強等優點而得到迅速發展。
2、錄像帶
自從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製成錄像機以來,錄像帶已從電視廣播逐步進入到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電影和家庭娛樂等領域。
3、計算機帶
計算機帶作為數字信息的存貯具有容量大、價格低的優點。主要大量用於計算機的外存貯器。如今僅在專業設備上使用(比如計算機磁帶存儲器、車床控制機)。
4、儀表磁帶
也稱儀器磁帶或精密磁帶。近代科學技術,常需要把人們無法接近的測量數據自動而連續地記錄下來,即所謂遙控遙測技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磁帶
❽ 攝像機為什麼要錄在磁帶上
可以錄在卡上
錄磁帶上是比較早也用了比較久的記錄方式
屬於模擬信號,缺點是難以採集,存放體積大
優點就因為是模擬信號,錄制時間只跟磁帶長度有關,錄制信號是無損信號。採集出來編輯比較好。
現在流行硬碟和快閃記憶體的,克服了磁帶存儲的缺點,但是非高清機型也帶了了效果不好的缺點,因為直接錄制硬碟和快閃記憶體的是利用壓縮演算法把視頻信號記錄起來,錄出來就是有損的。
因此專業機構,現在依然是用磁帶機
❾ 簡述磁帶錄像機的工作原理
錄像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磁頭與塗有強磁性材料的磁帶之間的作用,把視頻和音頻信號用磁信息方式記錄在磁帶上,並可將磁帶上的磁信息還原為音視頻電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