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存儲設備使用率控制在多大最合理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存儲設備使用率控制在多大最合理

發布時間: 2022-08-15 06:20:34

『壹』 存儲性能和空間利用率哪個重要

最大限度地挖掘存儲系統的性能潛力是用戶永遠的追求,但是,面對眾多性能優化技術,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底是性能重要還是空間利用率重要。在當前經濟形勢低迷的大背景下,挖掘現有存儲系統的性能潛力成為用戶的必然選擇,不過追求性能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大多數存儲系統的空間利用率還不到50%,而且存儲控制器的處理能力也只用到一小部分,這些都是讓用戶不可接受的事實。在數據中心應用領域,通過伺服器整合以及虛擬化技術,物理伺服器的資源已經被最大化的利用起來,與此相反的是,存儲效率低下的問題卻成為用戶的痛點。若要實現伺服器虛擬化的高效率,存儲系統就必須跟得上,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因此伺服器虛擬化應用推動著存儲技術向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在虛擬化環境中,當前端伺服器數量不斷增加,後端存儲陣列的不足便暴露出來,尤其表現在缺乏細粒度的分配和調動空間資源的能力方面。因此,如果用戶希望對數據中心進行高度整合,那麼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和高效的存儲技術二者缺一不可。存儲效率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實現最佳的存儲效率意味著要在有效存儲空間以及可用處理資源兩方面都有出色表現,通常也是各產品之間相互競爭的重點。StorageIO高級分析師Greg Schulz說,「為了達到應用所需的IOPS能力,有些存儲系統被設計得很大,通過大量磁碟的並發來提升IOPS,可是空間利用率卻非常低,反之,追求空間利用率的最大化往往需要藉助存儲精簡技術,比如壓縮和重復數據刪除等等,但是這些功能會對系統性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達成高效的存儲就需要在容量和性能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根據應用需求的不同,對容量、處理能力、性能以及成本進行控制和優化。保證存儲效率有哪些基本條件優化存儲系統的性能,本質上就是要盡可能地提高存儲處理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盡量消除系統的瓶頸或阻塞。隨著處理資源利用率的增加,剩餘的處理資源以及響應額外處理請求的能力相應的就會降低。而且如果緩沖區太小的話,那麼系統達到性能上限(瓶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平均處理資源利用率在 50%的磁碟陣列不太可能觸及性能上限(瓶頸),而對於一個利用率達到80%的系統來說,這個可能性就要大得多。高效存儲技術及其對性能、容量和成本的影響由存儲廠商或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內嵌在存儲系統內部或在外部附加的運行報告、監控以及存儲分析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它們可以幫助用戶更好的了解系統的運行情況,避免系統過度(過高)配置,並減少很多後期維護工作。尤其是當用戶需要優化性能或者按需增加處理資源時,這些組件的作用就會體現的非常明顯。對此,StorageIO高級分析師Greg Schulz評價道:「無論是性能問題還是容量問題,好好利用存儲廠商或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工具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工具不僅能夠幫助用戶定位性能的問題,更重要的方面在於它們可以幫助用戶選擇出最恰當的解決方案。衡量一套存儲系統的性能並不能依賴某個單一指標,而要考慮多種組合因素,它們每一項都對應用程序訪問數據的速度有所影響。其中,IOPS、吞吐帶寬和訪問延遲這三項指標是最關鍵的。 不過,指標數據究竟是好是壞還要考慮應用環境的差異,包括工作負載的類型(隨機請求或者順序請求)、數據塊的大小、交易類型(讀或是寫),以及其他相關的能夠影響性能的因素都依賴於應用程序本身的特點。比方說,如果是流媒體視頻應用,那麼大文件快速順序讀性能和大數據塊是最重要的;而如果是虛擬化應用環境,那麼隨機讀性能通常是最主要的考察指標。下面的部分,我們將縱覽那些可以優化性能並且提高存儲資源利用率的技術,這里沒有獨門秘籍,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通過堆砌磁碟數量來提高性能磁碟驅動器是一種機械裝置,讀寫磁頭通過在高速旋轉碟片的內道和外道之間往復移動來尋找並讀寫數據。即使是轉速最快的15000轉磁碟,其磁頭機械臂的重定位時間延遲都會有數毫秒之多,因此每個磁碟的IOPS值最多隻有幾百個,吞吐帶寬則局限在100MB/秒以內。通過將數據分布在多個磁碟上,然後對多個磁碟同步進行讀寫訪問是一種常見的擴展性能的方法。通過增加磁碟的個數,系統整體的IOPS和帶寬值也會等比例提升。加之,有些存儲廠商還提供short stroking這樣的可以縮短磁頭機械臂移動距離的技術。此類技術可以將數據集中放置在磁碟碟片的外道區域,結果是磁頭移動的距離大大縮短,對數據訪問的性能具有十分明顯的提升作用。可是,當我們通過利用大量的磁碟並發以及short-stroking磁頭短距離移動技術達成既定的性能目標之後,我們會發現其代價是非常高昂的,此外,由於僅僅使用了碟片的外道空間,所以存儲的空間利用率會非常差。早在SSD固態盤技術出現之前,利用大量的磁碟並發以及 short-stroking磁頭短距離移動技術來滿足應用的性能要求是最普遍的辦法,即使在今天,這種方案依然被大量使用,原因是SSD固態盤的成本太高,所以用戶依然青睞磁碟而不是SSD。NatApp技術和戰略總監Mike Riley就說:「對於順序訪問大數據塊和大文件這樣的應用,使用磁碟通常性價比更高。」RAID 及wide-striping技術對效率的影響很多用戶容易忽視一點,即RAID和RAID級別其實都會對性能和容量產生影響。通過改變RAID級別來提升存儲性能或者空間的利用率是一種很現實的選擇。校驗盤的數量、條帶的大小、RAID組的尺寸以及RAID組內數據塊大小都會影響性能和容量。RAID技術對性能和容量的影響我們都熟悉那些常見的RAID級別及其特點,但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技術趨勢值得我們關注,這些都與我們討論的存儲效率有關。首先,RAID組的尺寸會影響性能、可用性以及容量。通常,大的RAID組包含的磁碟數量更多,速度也更快,但是,當出現磁碟故障後,大RAID組也需要更多的時間用來重建。每隔幾年,磁碟的容量都會翻一番,其結果是RAID重建的時間也相應變的更長,在數據重建期間出現其他磁碟故障的風險也變得更大。即使是帶有雙校驗機制,允許兩塊磁碟同時出現故障的RAID 6也存在風險增加的問題,況且,RAID 6對性能的影響還比較大。有一個更好的辦法是完全打破傳統RAID組和私有校驗盤的概念,比如,NetApp的Dynamic Disk Pools (DDP)技術,該技術將數據、校驗信息以及閑置空間塊分散放置在一個磁碟池中,池中所有的磁碟會並發處理RAID重建工作。另一個有代表性的產品是HP的 3PAR存儲系統,3PAR採用了一種叫做wide striping的技術,將數據條塊化之後散布在一大堆磁碟上,同時磁碟自身的裸容量又細分成若干小的存儲塊(chunklet)。3PAR的卷管理器將這些小的chunklet組織起來形成若干個micro-RAID(微型RAID組),每個微型RAID組都有自己的校驗塊。對於每一個單獨的微型 RAID組來說,其成員塊(chunklet)都分布在不同的磁碟上,而且chunklet的尺寸也很小,因此數據重建時對性能的沖擊和風險都是最小的。固態存儲毫無疑問,SSD固態存儲的出現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兒「,對於存儲廠商來說,在優化性能和容量這兩個方面,SSD技術都是一種全新的選擇。與傳統的磁碟技術相比,SSD固態盤在延遲指標方面有數量級上的優勢(微秒 對 毫秒),而在IOPS性能上,SSD的優勢甚至達到了多個數量級(10000以上 對 數百)。Flash技術(更多的時候是磁碟與flash的結合)為存儲管理員提供了一種更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我們不必像過去那樣,為了滿足應用對性能的高要求而不得不部署大批量的磁碟,然後再將數據分散在磁碟上並發處理。SSD固態盤最佳的適用場景是大量數據的隨機讀操作,比如虛擬化 hypervisor,但如果是大數據塊和大文件的連續訪問請求,SSD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EMC統一存儲部門負責產品管理與市場的高級副總裁Eric Herzog說:「Flash的價格仍然10倍於最高端的磁碟,因此,用戶只能酌情使用,而且要用在刀刃上。」目前,固態存儲有三種不同的使用方式:第一種方式,用SSD固態盤完全代替機械磁碟。用SSD替換傳統的磁碟是最簡單的提升存儲系統性能的方法。如果選擇這個方案,關鍵的一點是用戶要協同存儲廠商來驗證SSD固態盤的效果,並且遵循廠商提供的建議。如果存儲系統自身的處理能力無法承載固態存儲的高性能,那麼SSD有可能會將整個系統拖垮。因為,如果SSD的速度超出了存儲控制器的承受范圍,那麼很容易出現性能(I/O阻塞)問題,而且會越來越糟。另一個問題涉及到數據移動的機制,即我們的數據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遷移到固態存儲上,或從固態存儲上移走。最簡單但也最不可取的方法是人工指定,比如我們通過手動設定將資料庫的日誌文件固定存放在SSD固態存儲空間,對於比較老的存儲系統來說,這也許是唯一的方式。在這里我們推薦用戶使用那些自動化的數據分層移動技術,比如EMC的 FAST(Fully Automated Storage Tiering)。第二種方式,用Flash(固態存儲晶元)作為存儲系統的緩存。傳統意義上的DRAM 高速緩存容量太小,因此我們可以用Flash作為DRAM的外圍擴展,而這種利用Flash的方式較之第一種可能更容易實現一些。Flash緩存本身是系統架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使容量再大,也是由存儲控制器直接管理。而用Flash作緩存的設計也很容易解決數據分層的難題,根據一般的定義,最活躍的數據會一直放置在高速緩存里,而過期的數據則駐留在機械磁碟上。與第一種方式比較,存儲系統里所有的數據都有可能藉助Flash高速緩存來提升訪問性能,而第一種方式下,只有存放在SSD固態盤中的數據才能獲得高性能。初看起來,用Flash做高速緩存的方案幾乎沒有缺陷,可問題是只有新型的存儲系統才支持這種特性,而且是選件,因此這種模式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與此相反,我們看到用Flash做大容量磁碟的高速緩存(而不是系統的高速緩存)反而成為更普遍的存儲架構設計選擇,因為它可以將高容量和高性能更好的融合。IBM存儲軟體業務經理Ron Riffe說:「在一套磁碟陣列中,只需要增加2-3%的固態存儲空間,幾乎就可以讓吞吐帶寬提高一倍。」在伺服器中使用Flash存儲卡。數據的位置離CPU和內存越近,存儲性能也就越好。在伺服器中插入PCIe Flash存儲卡,比如Fusion-IO,就可以獲得最佳的存儲性能。不太有利的一面是,內置的Flash存儲卡無法在多台伺服器之間共享,只有單台伺服器上的應用程序才能享受這一好處,而且價格非常昂貴。盡管如此,仍然有兩個廠商對此比較熱衷,他們都希望將自己的存儲系統功能向伺服器內部擴展。一個是 NetApp,正在使其核心軟體Data Ontap能夠在虛擬機hypervisor上運行;另一個是EMC,推出的功能叫做VFCache(原名叫Project Lightning)。顯而易見,這兩家公司的目標是通過提供伺服器端的Flash存儲分級獲得高性能,而這種方式又能讓用戶的伺服器與他們提供的外部存儲系統無縫集成。存儲加速裝置存儲加速裝置一般部署在伺服器和存儲系統之間,既可以提高存儲訪問性能,又可以提供附加的存儲功能服務,比如存儲虛擬化等等。多數情況下,存儲加速裝置後端連接的都是用戶已有的異構存儲系統,包括各種各樣的型號和品牌。異構環境的問題是當面臨存儲效率低下或者性能不佳的困擾時,分析與評估的過程就比較復雜。然而,存儲加速裝置能夠幫助已有磁碟陣列改善性能,並將各種異構的存儲系統納入一個統一的存儲池,這不但可以提升整個存儲環境的整體性能、降低存儲成本,而且還可以延長已有存儲的服役時間。最近由IBM發布的 SmartCloud Virtual Storage Center是此類產品的代表,它將IBM的存儲虛擬化軟體SVC(SAN Volume Controller)以及存儲分析和管理工具集成在一個單獨的產品中。SmartCloud Virtual Storage Center可以將各種異構的物理存儲陣列納入到一個虛擬存儲池中,在這個池之上創建的卷還支持自動精簡配置。該裝置不但可以管理連接在其後的存儲陣列中的Flash固態存儲空間,而且SmartCloud Virtual Storage Center自身內部也可以安裝Flash固態存儲組件。通過實時存儲分析功能,SmartCloud Virtual Storage Center能夠識別出I/O訪問頻繁的數據以及熱點區域,並能夠自動地將數據從磁碟遷移到Flash固態存儲上,反向亦然。用戶可以藉助 SmartCloud Virtual Storage Center的這些功能大幅度的提高現有的異構混合存儲系統環境的性能和空間利用率。與IBM SmartCloud Virtual Storage Center類似的產品還有Alacritech和Avere,它們都是基於塊或基於文件的存儲加速設備。日益增加的存儲空間利用率利用存儲精簡技術,我們可以最大化的利用起可用的磁碟空間,存儲精簡技術包括自動精簡配置、瘦克隆、壓縮以及重復數據刪除等等。這些技術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最大程度的引用已經存在的數據塊,消除或避免存儲重復的數據。然而存儲精簡技術對系統的性能稍有影響,所以對於用戶來說,只有在明確了性能影響程度並且能夠接受這種影響的前提下,才應該啟動重復數據刪除或數據壓縮的功能。性能和容量:密不可分存儲系統的性能和空間利用率是緊密相關的一對參數,提升或改進其中的一個,往往會給另一個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只有好好的利用存儲分析和報表工具,我們才能了解存儲的真實性能表現,進而發現系統瓶頸並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這是必要的前提。總之,提高存儲效率的工作其實就是在性能需求和存儲成本之間不斷的尋找平衡。

『貳』 磁碟的利用率是多少

RAID 1的數據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級別上來說是最好的。但是其磁碟的利用率卻只有50%, 是所有RAID上磁碟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RAID,為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簡稱,中文為廉價冗餘磁碟陣列。 磁碟陣列其實也分為軟陣列 (Software Raid)和硬陣列 (Hardware Raid) 兩種. 軟陣列即通過軟體程序並由計算機的 CPU提供運行能力所成. 由於軟體程式不是一個完整系統故只能提供最基本的 RAID容錯功能. 其他如熱備用硬碟的設置, 遠程管理等功能均一一欠奉. 硬陣列是由獨立操作的硬體提供整個磁碟陣列的控制和計算功能. 不依靠系統的CPU資源.
由於硬陣列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所有需要的功能均可以做進去. 所以硬陣列所提供的功能和性能均比軟陣列好. 而且, 如果你想把系統也做到磁碟陣列中, 硬陣列是唯一的選擇. 故我們可以看市場上 RAID 5 級的磁碟陣列均為硬陣列. 軟 陣列只適用於 Raid 0 和 Raid 1. 對於我們做鏡像用的鏡像塔, 肯定不會用 Raid 0或 Raid 1。作為高性能的存儲系統,巳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AID的級別從RAID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巳經發展了六個級別, 其級別分別是0、1、2、3、4、5等。但是最常用的是0、1、3、5四個級別。下面就介紹這四個級別。

RAID 0:將多個較小的磁碟合並成一個大的磁碟,不具有冗餘,並行I/O,速度最快。RAID 0亦稱為帶區集。它是將多個 磁碟並列起來,成為一個大硬碟。在存放數據時,其將數據按磁碟的個數來進行分段,然後同時將這些數據寫進這些盤中。 所以,在所有的級別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沒有冗餘功能的,如果一個磁碟(物理)損壞,則所有的數 據都無法使用。

RAID 1:兩組相同的磁碟系統互作鏡像,速度沒有提高,但是允許單個磁碟錯,可靠性最。RAID 1就是鏡像。其原理為 在主硬碟上存放數據的同時也在鏡像硬碟上寫一樣的數據。當主硬碟(物理)損壞時,鏡像硬碟則代替主硬碟的工作。因 為有鏡像硬碟做數據備份,所以RAID 1的數據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級別上來說是最好的。但是其磁碟的利用率卻只有50%, 是所有RAID上磁碟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RAID Level 3 RAID 3存放數據的原理和RAID0、RAID1不同。RAID 3是以一個硬碟來存放數據的奇偶校驗位,數據則分段存儲於其餘硬碟 中。它象RAID 0一樣以並行的方式來存放數,但速度沒有RAID 0快。如果數據盤(物理)損壞,只要將壞硬碟換掉,RAID
控制系統則會根據校驗盤的數據校驗位在新盤中重建壞盤上的數據。不過,如果校驗盤(物理)損壞的話,則全部數據都 無法使用。利用單獨的校驗盤來保護數據雖然沒有鏡像的安全性高,但是硬碟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n-1。

RAID 5:向陣列中的磁碟寫數據,奇偶校驗數據存放在陣列中的各個盤上,允許單個磁碟出錯。RAID 5也是以數據的校驗 位來保證數據的安全,但它不是以單獨硬碟來存放數據的校驗位,而是將數據段的校驗位交互存放於各個硬碟上。這樣, 任何一個硬碟損壞,都可以根據其它硬碟上的校驗位來重建損壞的數據。硬碟的利用率為n-1。

RAID 0-1:同時具有RAID 0和RAID 1的優點。

冗餘:採用多個設備同時工作,當其中一個設備失效時,其它設備能夠接替失效設備繼續工作的體系。在PC伺服器上,通 常在磁碟子系統、電源子系統採用冗餘技術

『叄』 隨機存儲器一般利用率多少

內存在電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存一般採用半導體存儲單元,包括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ROM),以及高速緩存(CACHE)。只不過因為RAM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儲器。 通常所說的內存即指電腦系統中的RAM。RAM要求每時每刻都不斷地供電,否則數據會丟失。 如果在關閉電源以後RAM中的數據也不丟失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在每一次開機時都保證電腦處於上一次關機的狀態,而不必每次都重新啟動電腦,重新打開應用程序了。但是RAM要求不斷的電源供應,那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即給RAM供應少量的電源保持RAM的數據不丟失,這就是電腦的休眠功能,特別在Win2000里這個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休眠時電源處於連接狀態,但是耗費少量的電能。 按內存條的介面形式,常見內存條有兩種:單列直插內存條(SIMM),和雙列直插內存條(DIMM)。SIMM內存條分為30線,72線兩種。DIMM內存條與SIMM內存條相比引腳增加到168線。DIMM可單條使用,不同容量可混合使用,SIMM必須成對使用。 按內存的工作方式,內存又有FPA EDO DRAM和SDRAM(同步動態RAM)等形式。 FPA(FAST PAGE MODE)RAM 快速頁面模式隨機存取存儲器:這是較早的電腦系統普通使用的內存,它每個三個時鍾脈沖周期傳送一次數據。 EDO(EXTENDED DATA OUT)RAM 擴展數據輸出隨機存取存儲器:EDO內存取消了主板與內存兩個存儲周期之間的時間間隔,他每個兩個時鍾脈沖周期輸出一次數據,大大地縮短了存取時間,是存儲速度提高30%。EDO一般是72腳,EDO內存已經被SDRAM所取代。 S(SYSNECRONOUS)DRAM 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DRAM為168腳,這是目前PENTIUM及以上機型使用的內存。SDRAM將CPU與RAM通過一個相同的時鍾鎖在一起,使CPU和RAM能夠共享一個時鍾周期,以相同的速度同步工作,每一個時鍾脈沖的上升沿便開始傳遞數據,速度比EDO內存提高50%。 DDR(DOUBLE DATA RAGE)RAM :SDRAM的更新換代產品,他允許在時鍾脈沖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這樣不需要提高時鍾的頻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 RDRAM(RAMBUS DRAM) 存儲器匯流排式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RDRAM是RAMBUS公司開發的具有系統帶寬,晶元到晶元介面設計的新型DRAM,他能在很高的頻率范圍內通過一個簡單的匯流排傳輸數據。他同時使用低電壓信號,在高速同步時鍾脈沖的兩邊沿傳輸數據。INTEL將在其820晶元組產品中加入對RDRAM的支持。 內存的參數主要有兩個:存儲容量和存取時間。存儲容量越大,電腦能記憶的信息越多。存取時間則以納秒(NS)為單位來計算。一納秒等於10^9秒。數字越小,表明內存的存取速度越快。 硬碟與內存的區別是很大的,這里只談最主要的三點:一、內存是計算機的工作場所,硬碟用來存放暫時不用的信息。二、內存是半導體材料製作,硬碟是磁性材料製作。三、內存中的信息會隨掉電而丟失,硬碟中的信息可以長久保存。 內存與硬碟的聯系也非常密切:這里只提一點:硬碟上的信息永遠是暫時不用的,要用嗎?請裝入內存!CPU與硬碟不發生直接的數據交換,CPU只是通過控制信號指揮硬碟工作,硬碟上的信息只有在裝入內存後才能被處理。參考資料: 內存就是存儲程序以及數據的地方,比如當我們在使用WPS處理文稿時,當你在鍵盤上敲入字元時,它就被存入內存中,當你選擇存檔時,內存中的數據才會被存入硬(磁)盤。在進一步理解它之前,還應認識一下它的物理概念。 ●只讀存儲器(ROM) ROM表示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在製造ROM的時候,信息(數據或程序)就被存入並永久保存。這些信息只能讀出,一般不能寫入,即使機器掉電,這些數據也不會丟失。ROM一般用於存放計算機的基本程序和數據,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雙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塊。 ●隨機存儲器(RAM) 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從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寫入數據。當機器電源關閉時,存於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我們通常購買或升級的內存條就是用作電腦的內存,內存條(SIMM)就是將RA

『肆』 倉庫中的倉儲貨架如何布局才能達到最大利用率

庫房貨架的布局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單間庫房貨架。在走道的一面或者兩面布置房間,沿房間的周邊設置服務設施。這些房間以自然採光為主,輔以人工照明。這種庫房貨架優點是:室內環境安靜、干擾小,同室人員易於建立較為密切的人際關系。缺點是:空間不夠開闊,倉儲人員與相關工作單元之間聯系不是很直接。單間庫房貨架適用於需要有小間倉儲功能的機構,或規模不大的單位,或企業的倉儲用房。根據使用需要,若機構規模較大,也可以把若干小單間庫房貨架相組合,構成倉儲區域。
(2)、成組式庫房貨架。適用於容納20人以下工作人員的中等庫房貨架。除服務用房為公共使用之外,成組式庫房貨架具有相對獨立的倉儲功能。通常庫房貨架內部空間分隔為接待會客室、倉儲(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的倉儲)等空間,根據功能需要和建築設施的可能性,亦可設置會議室、盟洗室等。由於成組式庫房貨架既充分利用了大樓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又具有相對獨立、分隔開的倉儲功能,因此,成組式庫房貨架是企業、單位出租倉儲用房的上佳選擇,近年來興建高層出租樓的內部空間設計與布局,有很大比例都採用成組式倉儲形式。
(3)、開放式布局。這是一種布置大進深空間的方法,也稱大空間庫房貨架或開敞式庫房貨架。
開放式布局有利於倉儲人員、倉儲組團之間的聯系,提高了倉儲設施、設備的利用率,減少了公共交通面積和結構面積,從而提高了倉儲建築的使用積率。但是大空間庫房貨架需處理好空調的隔聲、吸聲,對倉儲設備、隔斷等設施設備進行優化設計,以克服開放式布局容易出現的室內嘈雜、混亂、相互干擾較大的缺點。

『伍』 如何實現貨架在倉庫中的最大利用率

普通的標准貨架是無法最大利用的,要最大利用率,那就要用自動化立體庫。
首先,立體庫是根據庫房的體積來計算貨架的大小和能劃分成多少個貨位,能充分利用每一點的庫房容積,不會浪費。以我們海格力斯剛驗收的一個阿聯酋的迪拜航空港的自動化立體庫做例子吧,以前客戶是用的我們的標准中型貨架(層載200公斤,大概2002年的老客戶了),因為他庫房高達4米多,而標准貨架2米的高度,造成很大的空間浪費。我們技術員每年國外客戶回訪的時候去他們庫房檢查,看到高高的庫房就用的2米的標准貨架認為很是浪費。就建議換成立體庫。客戶開始是猶豫的,畢竟現在這批標准貨架雖然用了十一年,但是質量很好,除了兩組人為損壞(一個黑人叉車司機用叉車玩漂移撞壞了兩組)其他都還很好,而且立體庫投入確實是標准貨架的數倍,主要是怕換的時候影響正常工作(的確,這點錢對於迪拜人民來說還真不是事兒)。經過我們工程師計算,如果換立體庫後,貨位能增加兩倍半,這樣客戶原來因為庫房不足計劃新建一座一樣的庫房就可以省下來了。最後,換成立體庫,而且是自動化立體庫後,客戶的庫房從3500貨位增加到10800貨位,幾乎是增加了三倍(這還是客戶把庫房一部分空間佔用做喂辦公和宿舍了)。
其次,如果只是立體庫,出入庫還都是人力或者叉車來做,其實使用率還是提高不大的,只不過利用了以前標准貨架上面的一些空間。而如果換成自動化立體庫,出入庫都用穿梭車等自動化設備來完成,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庫房了。因為人工用叉車出入庫,每一排貨架之間要留很大過道來方便叉車行走轉彎和安全操作,庫房最大面積其實是給叉車准備的。而用自動化立體庫後,所用存儲都用穿梭車來完成,整個存儲區域就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存儲區,全部都是貨架,是純貨位組成的。還是據我們前面那個例子吧,阿聯酋客戶的那個庫房用的就是自動化立體庫,因為我們方案里寫的是用海格里斯自己知識產權全,有國內數項專利的中國產穿梭車,這方變客戶是有點猶豫的,畢竟中國貨在國外的印象就是便宜,簡單,質量還算不錯。但是,這高科技的東西,外國人就不敢用了。客戶曾經堅決要用義大利的穿梭車,不過為了公平,也是因為我們合作這么多年,也還算有點認可,聘請了幾位德國專家,公開招標評選,最後我們的穿梭車在性價比方面還是得分最高的,尤其是客戶要求的大噸位舉升力方面(客戶有一些零件個頭不大但是有兩噸多的重量),我們當時全球最強的3噸舉升能力是唯一能舉升起來並正常工作的(這個3噸舉升技術也是我們的專利技術,本月還有國外廠商過來洽談專利授權問題)。立體庫建成後,客戶除了貨位增加了近三倍外,因為採取了自動化,以前的庫房管理人員減少了三分之二,這對於阿聯酋這種人力資源成本很高的地方來說是節約了很大一筆費用。而出入庫時間比以前也減少了一倍多,也方便了很多。
最後。雖然自動化立體庫要比使用普通標准貨架成本高六七倍甚至更高(穿梭車一台就十幾萬,便宜的舉升能力低的也八九萬),但是確實利用率高很多,基本上可以全部利用。而且效率要提高很多,節約大量的庫管人員和庫管的勞動力(穿梭車是遙控器來控制,高級的可以編程實現自動存儲)。

『陸』 C盤磁碟空間佔用率為多少時,才是電腦運行最快,最順暢的呢..

佔用多少都快不起來,硬碟老化了速度就慢,可以用HD TUNE 測試。比如這樣.

或者是把硬碟換成固態硬碟,速度比機械硬碟快10倍。



對比傳統硬碟編輯

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幾近相同,外形和尺寸也基本與普通的 2.5英寸硬碟一致。

固態硬碟具有傳統機械硬碟不具備的快速讀寫、質量輕、能耗低以及體積小等特點,同時其劣勢也較為明顯。盡管IDC認為SSD已經進入存儲市場的主流行列,但其價格仍較為昂貴,容量較低,一旦硬體損壞,數據較難恢復等;並且亦有人認為固態硬碟的耐用性(壽命)相對較短。

影響固態硬碟性能的幾個因素主要是:主控晶元、NAND快閃記憶體介質和固件。在上述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採用何種介面也可能會影響SSD的性能。

主流的介面是SATA(包括3Gb/s和6Gb/s兩種)介面,亦有PCIe 3.0介面的SSD問世。

由於SSD與普通磁碟的設計及數據讀寫原理的不同,使得其內部的構造亦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固態硬碟(SSD)的構造較為簡單,並且也可拆開;所以我們通常看到的有關SSD性能評測的文章之中大多附有SSD的內部拆卸圖。

而反觀普通的機械磁碟,其數據讀寫是靠碟片的高速旋轉所產生的氣流來托起磁頭,使得磁頭無限接近碟片,而又不接觸,並由步進電機來推動磁頭進行換道數據讀取。所以其內部構造相對較為復雜,也較為精密,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拆卸。一旦人為拆卸,極有可能造成損害,磁碟無法正常工作。這也是為何在對磁碟進行評測時,我們基本看不到關於磁碟拆卸圖的原因。[5]

優點編輯

讀寫速度快: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讀取速度相對機械硬碟更快。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0。持續寫入的速度非常驚人,固態硬碟廠商大多會宣稱自家的固態硬碟持續讀寫速度超過了500MB/s!固態硬碟的快絕不僅僅體現在持續讀寫上,隨機讀寫速度快才是固態硬碟的終極奧義,這最直接體現在絕大部分的日常操作中。與之相關的還有極低的存取時間,最常見的7200轉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一般為12-14毫秒,而固態硬碟可以輕易達到0.1毫秒甚至更低。[6]

防震抗摔性:傳統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傳統硬碟,固態硬碟佔有絕對優勢。[6]

低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上要低於傳統硬碟。

無噪音:固態硬碟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由於固態硬碟採用無機械部件的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6]

工作溫度范圍大: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固態硬碟比同容量機械硬碟體積小、重量輕。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與普通硬碟一致。其晶元的工作溫度范圍很寬(-40~85攝氏度)。

輕便: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缺點編輯

容量:固態硬碟最大容量僅為4TB,由閃迪(SanDisk)發布的Optimus MAX(擎天柱)[7]

SATA固態硬碟,SSD固態硬碟

壽命限制: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3000個P/E能用20年,到那時候,固態硬碟早就被替換成更先進的設備了(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更多的操作是隨機寫,而不是連續寫,所以在使用壽命內,出現壞道的機率會更高)。另外,雖然固態硬碟的每個扇區可以重復擦寫100000次(SLC),但某些應用,如操作系統的LOG記錄等,可能會對某一扇區進行多次反復讀寫,而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還未經考驗。不過通過均衡演算法對存儲單元的管理,其預期壽命會延長。SLC有10萬次的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

售價高:市場上的128GB 固態硬碟產品的價格大約在在550元人民幣左右,而256GB的產品價格大約在950元人民幣(2014年價格)左右。計算下來,每GB價格在4.2元人民幣(2014年價格)左右,依然比傳統機械硬碟每 GB 0.3元人民幣(2014年價格)的價格高出了十幾倍。市場上128GBMLC(多層單元)固態硬碟,一般價格為550元(2014年)左右,部分較型號甚至達到750元左右。而這個價錢足夠買一個容量3TB的傳統硬碟了。128GB SLC(單層單元)固態硬碟價格則高達2000元以上。[1]

『柒』 我的電腦內存使用率很低10%左右,而物理內存使用率高達50%以上。哪些可以禁止高手詳細解答,管用加分。

inXP的啟動會有許多影響速度的功能,盡管ms說已經作最優化處理過,但對我們來說還是有許多可定製之處。我一般是這樣來做的。
1、修改注冊表的run鍵,取消那幾個不常用的東西,比如Windows Messenger 。啟用注冊表管理器:開始→運行→Regedit→找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MSMSGS」 /BACKGROUND 這個鍵值,右鍵→刪除,世界清靜多了,順便把那幾個什麼cfmon的都幹掉吧。
2、修改注冊表來減少預讀取,減少進度條等待時間,效果是進度條跑一圈就進入登錄畫面了,開始→運行→regedit啟動注冊表編輯器,找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PrefetchParameters, 有一個鍵EnablePrefetcher把它的數值改為「1」就可以了。另外不常更換硬體的朋友可以在系統屬性中把匯流排設備上面的設備類型設置為none(無)。
3、關閉系統屬性中的特效,這可是簡單有效的提速良方。點擊開始→控制面板→系統→高級→性能→設置→在視覺效果中,設置為調整為最佳性能→確定即可。這樣桌面就會和win2000很相似的,我還是挺喜歡XP的藍色窗口,所以在「在窗口和按鈕上使用視覺樣式」打上勾,這樣既能看到漂亮的藍色界面,又可以加快速度。
4、我用Windows commadner+Winrar來管理文件,Win XP的ZIP支持對我而言連雞肋也不如,因為不管我需不需要,開機系統就打開個zip支持,本來就閑少的系統資源又少了一分,點擊開始→運行,敲入:「regsvr32 /u zipfldr.dll」雙引號中間的,然後回車確認即可,成功的標志是出現個提示窗口,內容大致為:zipfldr.dll中的Dll UnrgisterServer成功。
5、快速瀏覽區域網絡的共享
通常情況下,Windows XP在連接其它計算機時,會全面檢查對方機子上所有預定的任務,這個檢查會讓你等上30秒鍾或更多時間。去掉的方法是開始→運行→Regedit→在注冊表中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 Version\Explorer\RemoteComputer\NameSpace。在此鍵值下,會有個鍵,把它刪掉後,重新啟動計算機,Windows XP就不再檢查預定任務了,hoho~~~ ,速度明顯提高啦!
6、關掉調試器Dr. Watson
我好像從win95年代開始一次也沒用過這東西,可以這樣取消:打開冊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AeDebug子鍵分支,雙擊在它下面的Auto鍵值名稱,將其「數值數據」改為0,最後按F5刷新使設置生效,這樣就取消它的運行了。沿用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把所有具備調試功能的選項取消,比如藍屏時出現的memory.dmp,在「我的電腦→屬性→高級→設置→寫入調試信息→選擇無」等等。
c.加速XP的開關機 ***
縮短等待時間
打開注冊表編輯器,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
將 WaitToKillServiceTimeout 設為∶1000或更小。 ( 原設置值∶20000 )
d.
找到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l\Desktop 鍵,將右邊窗口的 WaitToKillAppTimeout 改為 1000,
( 原設置值∶20000 )即關閉程序時僅等待1秒。將 HungAppTimeout 值改為∶200( 原設置值∶5000 ),
表示程序出錯時等待0.5秒。
e.
讓系統自動關閉停止回送的程序。打開注冊表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l\Desktop 鍵,
將 AutoEndTasks 值設為 1。 ( 原設置值∶0 )
6》讓你的硬碟更快,讓系統更快更穩定
一、合理使用硬碟
何為合理使用硬碟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硬碟碟片的物理結構。分區並格式化後的硬碟卻是以扇區為基本單位的,一個分區是由若干個扇區構成的。那什麼是扇區呢?我們都知道磁碟在工作時是轉動的,它所存儲的信息是按一系列同心圓記錄在其表面上的,每一個同心圓稱為一個磁軌,在圖1我們可以看到磁軌和扇區的分布情況(當然,這只是個示意圖而已,實物要比圖中密得多!),很多朋友認為那個紅色的「大塊頭」是一個扇區,但正確的認識應該是黃色的那小塊為一個扇區。一個扇區的大小為512位元組,一個整圓環為一個磁軌,一個磁軌上有若干個扇區,所以我們不難看出,越*外的磁軌上的單個扇區其體積越大,換句話就是其密度越小,由於硬碟是機械傳動,所以磁頭對其的尋找、讀、寫速度也就越快,分區的分布也是從外圈向內圈的,所以C盤相對於D盤等要*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覺C盤比D、E等分區要快的原因。
明白了上面的知識,我們就能合理使用硬碟了!以一塊容量為60GB的新硬碟為例進行說明:把C盤分為3至5GB(視操作系統而定),把D盤調成1GB,把E盤設為10GB,省下的就看著設吧(可對半分為F和G盤)——對系統速度沒有什麼影響。
分好區後如何使用是最為關鍵的:
1、把操作系統裝在C盤上並把MwIE、Foxmail、ICQ、QQ、FlashGet、超級兔子、播放器軟體以及一些看圖軟體等常用小型軟體也安裝在C盤上。如果您使用諸如Office之類的微軟大型軟體的話,也要將其安裝到C盤上。當然,由於我們並不會用到其中的全部功能,所以要定製安裝那些有用的部分以節省C盤空間!然後把虛擬內存設置到D盤上(只是暫時的^_^)後再使用系統自帶的磁碟碎片整理程序把C盤整理一下。
2、使用「微曉注冊表優化大師」之類的系統修改軟體把「我的文檔」、「上網緩沖」、「上網歷史」、「收藏夾」等經常要進行寫、刪操作的文件夾設置到D盤上來盡量避免其它分區產生磁碟碎片而降低硬碟性能!
3、把各種應用軟體安裝到E盤,至於游戲可裝在F盤,G盤用來存放影音文件。
4、對C盤再進行一次碎片整理,然後進行完下面的第二大步後再把虛擬內存設置到C盤上!
二、虛擬內存的設置
將虛擬內存設置成固定值已經是個普遍「真理」了,而且這樣做是十分正確的,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將其設置到C盤以外的非系統所在分區上,而且其值多為物理內存的2~3倍。多數人都認為這個值越大系統的性能越好、運行速度越快!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系統比較依賴於虛擬內存——如果虛擬內存較大,系統會在物理內存還有很多空閑空間時就開始使用虛擬內存了,那些已經用不到的東東卻還滯留在物理內存中,這就必然導致內存性能的下降!
於是筆者從32MB內存開始試起至512MB內存為止,發現上面的說到的事實是非常正確的,虛擬內存應設置為物理內存0至1.5倍(0倍是多少啊?就是禁用!^_^)為好,而且物理內存越大這個倍數就應越小而不是越大。當物理內存等於或大於512MB時,絕大多數PC就可以禁用虛擬內存不用了,這時內存性能是最高的!^_^
至於您的虛擬內存具體要設置成多大,您就要自己試一試了,因為這和常駐內存軟體的多少和大小以及您平時運行的軟體是有直接關系的,所以筆者無法給出建議值。您可先將其設為物理內存等同後,再運行幾個大型軟體,如果沒有異常情況出現的話,您就再將其設置成物理內存的一半後再運行那幾個大型軟體,如果出現了異常,您就要適當加大虛擬內存的值了!以此類推,當您找到最佳值後只要把這個值設置到C盤上就OK了!:)
註:如果您使用的是Windows ME及以下的操作系統的話,可下載「MagnaRAM 97」來優化物理內存和虛擬內存,這樣的效果更好!另外,筆者建議您不要再使用那些所謂的優化和整理內存的軟體了!
三、合理擺放「快捷方式」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運行軟體都是通常該軟體的「快捷方式」來做到的,硬碟越來越大,安裝的軟體也越來越多,有很多朋友喜歡把快捷方式都放到桌面上,這樣不但使您眼花繚亂,而且系統性能也會下降,而且會造成系統資源佔用過大而使系統變得不穩定,所以我們最好把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控制在10個左右,其它的快捷方式可全放到開始菜單和快捷啟動欄中,而且把所有軟體的「卸載」快捷方式刪除以提高系統性能。另外,盡量不要存在重復的快捷方式。
四、慎用「安全類」軟體
這里所說的安全類軟體就是指實時性的防毒軟體和防火牆。該類軟體對系統資源和CPU資源的佔用是非常大的(有的高達30%以上),如果您不經常上雜七雜八網站的話,這類軟體完全沒有必要使用!這比對CPU進行超頻可實際、方便得多了!:)
五、減少不必要的隨機啟動程序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很多朋友並不知道什麼程序是可以禁止的,什麼是不能禁止的,所以很多人並沒有進行這一步的工作。有了優化大師這一工作就簡單得多了,在圖2界面的「開機速度優化」中優化大師會提示您什麼可以禁止,什麼不能禁止!
這樣做的好處除了能加快啟動速度外,還能提高系統在運行中的穩定性!
六、合理設置「圖標緩存」
通常系統默認的圖標緩存都是比較大的,這明顯有浪費的感覺,所以我們要將其值做適當的調整,我們可用「Windows優化大師」查看一下當前系統已經使用了多少圖標緩存,然後我們將其值設為實際大小的2倍左右即可。註:部分電腦可能無法使用優化大師進行修改,這時您可使用「超級兔子魔法設置」進行修改!
另外,桌面背景也不要弄得太復雜(建議設為「無」),有的朋友還做成了動畫桌面,這種做法沒有任何現實意義,除了會給系統帶來不穩定因素外,沒有任何好的作用——畢竟我們只有很少時間是面對桌面的!^_^
七、合理設置「磁碟緩存」
系統默認值通常都非常保守,所以我們要進行一定的修改,我們也可在「Windows優化大師」中對其進行修改,只是我們要手工進行數字的輸入,磁碟緩存最小值可設為2048(KB),最大值設為物理內存的25%,緩沖區讀寫單元為512。
註:這一做法會對多媒體軟體的穩定運行帶來很大的好處,尤其是最小值的設置不要太低!
八、盡量精簡右鍵菜單
很多程序在安裝後都會在右鍵菜單中留下身影,其中有很多都是我們用不到的,但其卻給我們的系統帶來了負擔。為此,我們可在「超級兔子魔法設置」等軟體中對右鍵菜單進行精簡,通常只保留常用的就行了!另外,您最好是將無用項刪除而不是只單純去掉其前面的小勾!
這樣做可有效減少因「新建」菜單而引起的失去響應的現象出現!
九、合適的顯示器刷新率和解析度
有些朋友總是抱怨自己的顯卡太差勁,有的顯卡的確是差勁了些,但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顯示器刷新率設置得過高所致的「假象」。通常15、17英寸的彩顯將刷新率設置成75Hz以上就行了(如果帶寬足夠當然也可以更高),沒有必要強行上得太高。解析度也是同一個道理,通常設成800×600或1024×768就行了,只要夠用就好,完全沒有必要玩什麼「終極」和「骨灰」。
這樣做比對顯卡進行超頻帶來的提速效果要大多了!
結語
總而言之,當您使用了本文的方法後,您就會發現系統比以前快多了!而且也穩定多了!^_^除了本文的內容外,在進行了一定的優化後再把系統弄得簡單點也沒有什麼壞處。華而不實沒用的!請君嘗試之,便知余言不謬也

『捌』 內存使用率

xp 64位系統才理論支持4G,我現在用vista 32位,3G內存,開迅雷、瑞星、360後用掉1G,要是你裝了很多後台程序的話會很吃內存,建議去下個優化大師或360安全衛士,看看後台都有哪些程序耗內存,不需要的就把它禁掉。還有建議把系統換成vista,我用上vista後就不想再用xp了,一是畫面美,二是有些東西比xp更直觀,用起來方便,三是玩游戲有xp沒有的DX10(網上盛傳xp也有DX10,純屬瞎說,裝上了也和原來的DX9沒啥區別),玩游戲畫面絢麗,那叫一個美啊。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採納與否還請三思。

看到你的截圖後我的補充: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的虛擬內存是多大?
你的截圖上(xp系統)的「提交更改」上 斜杠 後邊顯示的是「物理內存+虛擬內存」的總和,斜杠前面的就是總和使用掉的內存量(也是兩個加起來的數值),並不是你物理內存的使用情況。如果想要查看物理內存使用情況,你截圖上有個「性能」,打開它就可以看到了。
於是,關於前面你提到4G內存玩GTA4不夠用問題作出以下回答,一是你的內存(物理內存)根本就沒有4G;二是你的顯卡不夠用,這游戲挺吃顯卡的;三是你的win7系統有些不需要的功能沒關,導致內存佔用太多(但是win7佔用內存比vista要少,我沒升級到3G前,用2G+HD3850,也能跑GTA4,因為太吃顯卡只用了中等畫質,1280*1024解析度,不卡)

『玖』 存儲性能和空間利用率哪個重要

最大限度地挖掘存儲系統的性能潛力是用戶永遠的追求,但是,面對眾多性能優化技術,還必須考慮到底是性能重要還是空間利用率重要。
在當前經濟形勢低迷的大背景下,挖掘現有存儲系統的性能潛力成為用戶的必然選擇,不過追求性能只是一個方面。
看到的現象是大多數存儲系統的空間利用率還不到50%,而且存儲控制器的處理能力也只用到一小部分,這些都是讓用戶不可接受的事實。
在數據中心應用領域,通過伺服器整合以及虛擬化技術,物理伺服器的資源已經被最大化的利用起來,與此相反的是,存儲效率低下的問題卻成為用戶的痛點。
若要實現伺服器虛擬化的高效率,存儲系統就必須跟得上,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因此伺服器虛擬化應用推動著存儲技術向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在虛擬化環境中,當前端伺服器數量不斷增加,後端存儲陣列的不足便暴露出來,尤其表現在缺乏細粒度的分配和調動空間資源的能力方面。
因此,如果用戶希望對數據中心進行高度整合,那麼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和高效的存儲技術二者缺一不可。
存儲效率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實現最佳的存儲效率意味著要在有效存儲空間以及可用處理資源兩方面都有出色表現,通常也是各產品之間相互競爭的重點。
StorageIO高級分析師GregSchulz說,「為了達到應用所需的IOPS能力,有些存儲系統被設計得很大,通過大量磁碟的並發來提升IOPS,可是空間利用率卻非常低,反之,追求空間利用率的最大化往往需要藉助存儲精簡技術,比如壓縮和重復數據刪除等等,但是這些功能會對系統性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因此,達成高效的存儲就需要在容量和性能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根據應用需求的不同,對容量、處理能力、性能以及成本進行控制和優化。
保證存儲效率有哪些基本條件優化存儲系統的性能,本質上就是要盡可能地提高存儲處理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盡量消除系統的瓶頸或阻塞。
隨著處理資源利用率的增加,剩餘的處理資源以及響應額外處理請求的能力相應的就會降低。
而且如果緩沖區太小,那麼系統達到性能上限(瓶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平均處理資源利用率在50%的磁碟陣列不太可能觸及性能上限(瓶頸),而對於一個利用率達到80%的系統來說,這個可能性就要大得多。
高效存儲技術及其對性能、容量和成本的影響由存儲廠商或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內嵌在存儲系統內部或在外部附加的運行報告、監控以及存儲分析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它們可以幫助用戶更好的了解系統的運行情況,避免系統過度(過高)配置,並減少很多後期維護工作。
尤其是當用戶需要優化性能或者按需增加處理資源時,這些組件的作用就會體現的非常明顯。
對此,StorageIO高級分析師GregSchulz評價道:「無論是性能問題還是容量問題,好好利用存儲廠商或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工具都是十分重要的。
」這些工具不僅能夠幫助用戶定位性能的問題,更重要的方面在於它們可以幫助用戶選擇出最恰當的解決方案。
衡量一套存儲系統的性能並不能依賴某個單一指標,而要考慮多種組合因素,它們每一項都對應用程序訪問數據的速度有所影響。
其中,IOPS、吞吐帶寬和訪問延遲這三項指標是最關鍵的。
不過,指標數據究竟是好是壞還要考慮應用環境的差異,包括工作負載的類型(隨機請求或者順序請求)、數據塊的大小、交易類型(讀或是寫),以及其他相關的能夠影響性能的因素都依賴於應用程序本身的特點。
比方說,如果是流媒體視頻應用,那麼大文件快速順序讀性能和大數據塊是最重要的;
而如果是虛擬化應用環境,那麼隨機讀性能通常是最主要的考察指標。
下面的部分,將縱覽那些可以優化性能並且提高存儲資源利用率的技術,這里沒有獨門秘籍,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通過堆砌磁碟數量來提高性能磁碟驅動器是一種機械裝置,讀寫磁頭通過在高速旋轉碟片的內道和外道之間往復移動來尋找並讀寫數據。
即使是轉速最快的15000轉磁碟,其磁頭機械臂的重定位時間延遲都會有數毫秒之多,因此每個磁碟的IOPS值最多隻有幾百個,吞吐帶寬則局限在100MB/秒以內。
通過將數據分布在多個磁碟上,然後對多個磁碟同步進行讀寫訪問是一種常見的擴展性能的方法。
通過增加磁碟的個數,系統整體的IOPS和帶寬值也會等比例提升。
加之,有些存儲廠商還提供shortstr好ing這樣的可以縮短磁頭機械臂移動距離的技術。
此類技術可以將數據集中放置在磁碟碟片的外道區域,結果是磁頭移動的距離大大縮短,對數據訪問的性能具有十分明顯的提升作用。
可是,當通過利用大量的磁碟並發以及short-str好ing磁頭短距離移動技術達成既定的性能目標之後,會發現其代價是非常高昂的,此外,由於僅僅使用了碟片的外道空間,所以存儲的空間利用率會非常差。
早在SSD固態盤技術出現之前,利用大量的磁碟並發以及short-str好ing磁頭短距離移動技術來滿足應用的性能要求是最普遍的辦法,即使在今天,這種方案依然被大量使用,原因是SSD固態盤的成本太高,所以用戶依然青睞磁碟而不是SSD。
NatApp技術和戰略總監MikeRiley就說:「對於順序訪問大數據塊和大文件這樣的應用,使用磁碟通常性價比更高。
」RAID及wide-striping技術對效率的影響很多用戶容易忽視一點,即RAID和RAID級別其實都會對性能和容量產生影響。
通過改變RAID級別來提升存儲性能或者空間的利用率是一種很現實的選擇。
校驗盤的數量、條帶的大小、RAID組的尺寸以及RAID組內數據塊大小都會影響性能和容量。
RAID技術對性能和容量的影響都熟悉那些常見的RAID級別及其特點,但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技術趨勢值得關注,這些都與討論的存儲效率有關。
首先,RAID組的尺寸會影響性能、可用性以及容量。
通常,大的RAID組包含的磁碟數量更多,速度也更快,但是,當出現磁碟故障後,大RAID組也需要更多的時間用來重建。
每隔幾年,磁碟的容量都會翻一番,其結果是RAID重建的時間也相應變的更長,在數據重建期間出現其他磁碟故障的風險也變得更大。
即使是帶有雙校驗機制,允許兩塊磁碟同時出現故障的RAID6也存在風險增加的問題,況且,RAID6對性能的影響還比較大。
有一個更好的辦法是完全打破傳統RAID組和私有校驗盤的概念,比如,NetApp的DynamicDiskPools(DDP)技術,該技術將數據、校驗信息以及閑置空間塊分散放置在一個磁碟池中,池中所有的磁碟會並發處理RAID重建工作。
另一個有代表性的產品是HP的3PAR存儲系統,3PAR採用了一種叫做widestriping的技術,將數據條塊化之後散布在一大堆磁碟上,同時磁碟自身的裸容量又細分成若干小的存儲塊(chunklet)。
3PAR的卷管理器將這些小的chunklet組織起來形成若干個micro-RAID(微型RAID組),每個微型RAID組都有自己的校驗塊。
對於每一個單獨的微型RAID組來說,其成員塊(chunklet)都分布在不同的磁碟上,而且chunklet的尺寸也很小,因此數據重建時對性能的沖擊和風險都是最小的。
固態存儲毫無疑問,SSD固態存儲的出現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兒「,對於存儲廠商來說,在優化性能和容量這兩個方面,SSD技術都是一種全新的選擇。
與傳統的磁碟技術相比,SSD固態盤在延遲指標方面有數量級上的優勢(微秒對毫秒),而在IOPS性能上,SSD的優勢甚至達到了多個數量級(10000以上對數百)。
Flash技術(更多的時候是磁碟與flash的結合)為存儲管理員提供了一種更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不必像過去那樣,為了滿足應用對性能的高要求而不得不部署大批量的磁碟,然後再將數據分散在磁碟上並發處理。
SSD固態盤最佳的適用場景是大量數據的隨機讀操作,比如虛擬化hypervisor,但如果是大數據塊和大文件的連續訪問請求,SSD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EMC統一存儲部門負責產品管理與市場的高級副總裁EricHerzog說:「Flash的價格仍然10倍於最高端的磁碟,因此,用戶只能酌情使用,而且要用在刀刃上。
」目前,固態存儲有三種不同的使用方式:第一種方式,用SSD固態盤完全代替機械磁碟。
用SSD替換傳統的磁碟是最簡單的提升存儲系統性能的方法。
如果選擇這個方案,關鍵的一點是用戶要協同存儲廠商來驗證SSD固態盤的效果,並且遵循廠商提供的建議。
如果存儲系統自身的處理能力無法承載固態存儲的高性能,那麼SSD有可能會將整個系統拖垮。
因為,如果SSD的速度超出了存儲控制器的承受范圍,那麼很容易出現性能(I/O阻塞)問題,而且會越來越糟。
另一個問題涉及到數據移動的機制,即的數據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遷移到固態存儲上,或從固態存儲上移走。
最簡單但也最不可取的方法是人工指定,比如通過手動設定將資料庫的日誌文件固定存放在SSD固態存儲空間,對於比較老的存儲系統來說,這也許是唯一的方式。
在這里推薦用戶使用那些自動化的數據分層移動技術,比如EMC的FAST(FullyAutomatedStorageTiering)。
第二種方式,用Flash(固態存儲晶元)作為存儲系統的緩存。
傳統意義上的DRAM高速緩存容量太小,因此可以用Flash作為DRAM的外圍擴展,而這種利用Flash的方式較之第一種可能更容易實現一些。
Flash緩存本身是系統架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使容量再大,也是由存儲控制器直接管理。
而用Flash作緩存的設計也很容易解決數據分層的難題,根據一般的定義,最活躍的數據會一直放置在高速緩存里,而過期的數據則駐留在機械磁碟上。
與第一種方式比較,存儲系統里所有的數據都有可能藉助Flash高速緩存來提升訪問性能,而第一種方式下,只有存放在SSD固態盤中的數據才能獲得高性能。
初看起來,用Flash做高速緩存的方案幾乎沒有缺陷,可問題是只有新型的存儲系統才支持這種特性,而且是選件,因此這種模式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與此相反,看到用Flash做大容量磁碟的高速緩存(而不是系統的高速緩存)反而成為更普遍的存儲架構設計選擇,因為它可以將高容量和高性能更好的融合。
IBM存儲軟體業務經理RonRiffe說:「在一套磁碟陣列中,只需要增加2-3%的固態存儲空間,幾乎就可以讓吞吐帶寬提高一倍。
」在伺服器中使用Flash存儲卡。
數據的位置離CPU和內存越近,存儲性能也就越好。
在伺服器中插入PCIeFlash存儲卡,比如Fusion-IO,就可以獲得最佳的存儲性能。
不太有利的一面是,內置的Flash存儲卡無法在多台伺服器之間共享,只有單台伺服器上的應用程序才能享受這一好處,而且價格非常昂貴。
盡管如此,仍然有兩個廠商對此比較熱衷,都希望將自己的存儲系統功能向伺服器內部擴展。
一個是NetApp,正在使其核心軟體DataOntap能夠在虛擬機hypervisor上運行;
另一個是EMC,推出的功能叫做VFCache(原名叫ProjectLightning)。
顯而易見,這兩家公司的目標是通過提供伺服器端的Flash存儲分級獲得高性能,而這種方式又能讓用戶的伺服器與提供的外部存儲系統無縫集成。
存儲加速裝置存儲加速裝置一般部署在伺服器和存儲系統之間,既可以提高存儲訪問性能,又可以提供附加的存儲功能服務,比如存儲虛擬化等等。
多數情況下,存儲加速裝置後端連接的都是用戶已有的異構存儲系統,包括各種各樣的型號和品牌。
異構環境的問題是當面臨存儲效率低下或者性能不佳的困擾時,分析與評估的過程就比較復雜。
然而,存儲加速裝置能夠幫助已有磁碟陣列改善性能,並將各種異構的存儲系統納入一個統一的存儲池,這不但可以提升整個存儲環境的整體性能、降低存儲成本,而且還可以延長已有存儲的服役時間。
最近由IBM發布的是此類產品的代表,它將IBM的存儲虛擬化軟體SVC(SANVolumeController)以及存儲分析和管理工具集成在一個單獨的產品中。
可以將各種異構的物理存儲陣列納入到一個虛擬存儲池中,在這個池之上創建的卷還支持自動精簡配置。
該裝置不但可以管理連接在其後的存儲陣列中的Flash固態存儲空間,而且自身內部也可以安裝Flash固態存儲組件。
通過實時存儲分析功能,能夠識別出I/O訪問頻繁的數據以及熱點區域,並能夠自動地將數據從磁碟遷移到Flash固態存儲上,反向亦然。
用戶可以藉助的這些功能大幅度的提高現有的異構混合存儲系統環境的性能和空間利用率。
與IBM類似的產品還有Alacritech和Avere,它們都是基於塊或基於文件的存儲加速設備。
日益增加的存儲空間利用率利用存儲精簡技術,可以最大化的利用起可用的磁碟空間,存儲精簡技術包括自動精簡配置、瘦克隆、壓縮以及重復數據刪除等等。
這些技術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最大程度的引用已經存在的數據塊,消除或避免存儲重復的數據。
然而存儲精簡技術對系統的性能稍有影響,所以對於用戶來說,只有在明確了性能影響程度並且能夠接受這種影響的前提下,才應該啟動重復數據刪除或數據壓縮的功能。
性能和容量:密不可分存儲系統的性能和空間利用率是緊密相關的一對參數,提升或改進其中的一個,往往會給另一個帶來負面的影響。
因此,只有好好的利用存儲分析和報表工具,才能了解存儲的真實性能表現,進而發現系統瓶頸並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這是必要的前提。
總之,提高存儲效率的工作其實就是在性能需求和存儲成本之間不斷的尋找平衡。

『拾』 倉庫利用率多少為好

倉庫面積利用率是倉庫可利用面積與倉庫建築總面積的比率,倉庫容量利用率是庫存商品實際數量或容積與倉庫應存放數量或容積的比率。


在實際操作中,這兩項指標均存在一定的前提。例如,針對特定的庫存商品,兩項指標可以進行比較並用以考量;但針對不同的庫存商品,由於不同商品的存儲保管要求(如堆高限制、品種品項的多少)並不相同,指標間的可比性則較低。因此,在討論倉庫面積利用率、倉庫容量利用率兩項指標時,一般只針對特定客戶、特定商品進行比較和考量。


下面就兩種類型客戶,在不過多強調存貨管理其他細節要求的情況下(如「五距」要求),針對平庫以及五層貨架倉庫兩種形式,來比較倉庫面積利用率和倉庫容量利用率的異同。


1


針對不同商品的存儲屬性,平庫的倉庫面積利用率指標變動較大;而倉庫容量利用率中的分母「倉庫應存放數量或容積」也是變動的,在一定的存儲管理操作經驗的基礎上,「倉庫應存放數量或容積」可以給出針對某種客戶商品的額定數量,然後按實際情況核算倉庫容量利用率;


貨架式倉庫建造完畢後,固有托盤貨位一般不會變動,因此,倉庫的存儲容量一般不會因商品屬性不同而變動,其倉庫資源利用的指標一般不會變動(不考慮商品周轉特性對庫位利用的影響);


強調貨架式倉庫資源利用率比平庫的資源利用率有提高,應是針對特定商品才能給出的,而針對某些特殊存儲要求(如品種單一、批次數量大),倉庫資源利用率會有下降的情況;


在選擇用何種倉庫類型來處理特定商品時,應充分考慮商品存儲管理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具有針對性的倉庫形式,以及科學合理的存儲設備,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目標,並降低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