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製一台存儲伺服器
最簡單方法:共享文檔的形式來實現,稍微復雜點的下個FTP服務軟體即可如Serv_U架個FTP伺服器也可以
❷ 中小企業如何DIY自己的光纖存儲區域網
隨著企業數據量的海量增長,一些使用直聯存儲的企業開始考慮用存儲網路來解決問題。而為了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用戶的需求,一些FC SAN(光纖存儲區域網)方案供應商推出了簡化的FC SAN解決方案,主要是想通過降低價格的手段推動FC SAN的普及。
目前市場上的入門級FC SAN方案中,銀興科技的Easy SAN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該方案包含一台2U的TN-6012S-FFD磁碟陣列,一台Brocade SilkWorm 3252 光纖交換機、兩塊LSI 7102XP HBA卡、6組光纖模塊(SFP Transceiver)、4條光纖跳線以及軟體光碟。組建小型FC SAN環境所需的軟硬體已經包含其中,用戶基本不需要另外購買其它組件。更重要的是,Easy SAN 是一套真正「即插即用」的解決方案,用戶購買回套件後可以「DIY」安裝配置,而且過程相當簡單,就算之前完全沒有過光纖通道的新手,也能很快完成配置工作。
DIY搭建SAN存儲網路
我們向銀興科技借測一組Easy SAN套件,測試環境中包含1台運行Exchange Server 2003的Windows Server 2003伺服器,以及1台安裝MySQL的GentooLinux伺服器,這2台伺服器的資料庫原本都存放在本機硬碟內,也就是採用DAS存儲架構,我們打算運用Easy SAN 方案提供的軟硬體,將兩台伺服器內的資料集中存放到1台磁碟陣列中,測試整個安裝完成後能否順利運作。
第1步:選擇存儲網路類型
首先我們打開Easy SAN產品包裝箱,並逐一清點所有的主件和附件,由於組成元件的數量實在不少,一時間難免會有手足無措,不知從何下手之感,所幸在隨貨附的光碟內解說詳盡的快速安裝指南。按照上面的指示,第一個動作是要選擇所要配置的存儲網路類型,一種類型是將HBA卡裝在2台伺服器內,透過光纖交換機和磁碟陣列相連,這是最普遍的做法;另一種則是在1台伺服器上安裝2塊HBA卡,透過LSI Logic 的「Smart Path」軟體達成高可用度與負載平衡。
第2步:安裝HBA卡
我們分別在2台伺服器上安裝LSI 7102XP HBA卡,Gentoo Linux伺服器開機後正確辨認出這張卡的型號。並可以正常工作,Windows Server 2003伺服器則必須安裝驅動程序。重新開機之後才可以運行。LSI 7102XP HBA卡支援的作業系統相當完整,除了Windows之外,還包括各種版本的Unix、Linux、Netware等。相容性問題不大。
第3步:連接光纖跳線
接著我們取出光纖交換機和光纖磁碟陣列,在光纖接頭上安裝好SFP,將光纖跳線的兩端分別接上伺服器、磁碟陣列與光纖交換機,構成一個小型的存儲區域網路,完成硬體安裝工作。
第4步:啟動快速安裝精靈
接下來進行軟體的安裝設定,我們先在一台Windows主機上安裝EZ Setup Wizard快速安裝精靈,透過這個小軟體,只需簡單的5個步驟就能完成設定。第一步是將Brocade SilkWorm 3252交換機上的RS-232埠透過傳輸線連至Windows Server 2003伺服器,另一個RJ-45埠則連至區網路,程式會自動檢測到這兩個通訊埠並連線。需注意的是,RS-232傳輸線一定要用光纖交換機包裝箱內附的那條,一般傳輸線是連接不上的。
第5步:完成盤陣的連線
依序完成管理者密碼設定、指定交換機的IP地址、伺服器與存儲裝置連接光纖交換機的數量等動作,完成後界面上會出現光纖通道連接的狀況,依照指示將光纖跳線連接到指定的光纖交換機埠,就完成了FC SAN管理中最基本的分區(Zoning)動作,開啟伺服器上的邏輯磁碟管理員程序,重新掃描後即會產生新的磁碟區,這個磁碟區是由磁碟陣列共享出來的空間,用戶可定義磁碟代號,系統即會視為本地硬碟。最後我們將Exchange Server 2003和MySQL的資料庫移轉至FC SAN上,系統測試確定可以正常運行。
按照上述的步驟雖然可以很快完成配置,由於廠商已在一些程序復雜的地方預先完成設定,省略磁碟陣列的虛擬磁區(LUN)分割,光纖交換機的路徑指向動作,預先做好的配置通常是無法符合用戶的應用,必須視需求進行調整,這就必須對光纖交換機和磁碟陣列進行管理。
交換機與磁碟陣列的管理程序較復雜
光纖交換機方面有三種管理模式,一種是安裝Brocade Fabric Manager,按照軟機指示的步驟操作,就可熟悉整個設定流程;另一種是直接透過瀏覽器連接進入Brocade Web Tools,運用圖形界面的管理工具進行設定;最後一種是通過RS-232連線終端機,以命令列進行設定管理,較適合進階管理員採用。
磁碟陣列部分同樣也有三種管理模式,最簡單的方法是透過面板上的LCD顯示屏和功能鍵,就可以完成所有設定管理,包括RAID等級選擇與管理、磁碟區分配等,缺點是顯示屏太小,選項又相當多,操作起來略顯吃力;第二種是傳統的RS-232連線終端機模式的管理方式,只要安裝過SCSI界面磁碟陣列的使用者,相信對管理流程不陌生;第三種是在PC或伺服器上安裝的RAIDWatch圖形界面管理工具,透過磁碟陣列內建的網路端和區域網路連線,就可以從遠端執行所有的設定管理工作。
完成Easy SAN 的部署設定之後,我們在Windows伺服器上安裝IOmeter進行測試,在效能最佳化的情況下,資料讀取與寫入速率分別為164.5MB/s與151.9MB/s,這樣的效能以磁碟陣列預設的配置而言(3台250GB、7200rpm的Serial ATA硬碟,RAID 5磁碟陣列),算得上十分優異。我們在3天的測試期間不斷的以IOmeter進行高速傳輸測試,系統沒有出現資料錯誤訊息,顯示出這套自行配置的小型FC SAN仍有不錯的穩定性與可靠度。
❸ 長期掉電存儲電路 硬體模擬電路自製
簡介
模擬經常採用虛擬具體假想情形的方法,也經常採用數學建模的抽象方法。模擬最初只用於物理、工程、醫學、空間技術等方面。20世紀50年代之後,逐步推廣到工商業管理、經濟科學研究之中。
模擬
不同認識
在經濟學中對模擬有三種不同的認識:①認為模擬就是用模型去描述經濟系統的結構和行為,以研究該系統某方面的變化如何影響其他方面或整個系統;②認為模擬就是對模型的方程組特別是動態方程組進行按期的求解,以探測模型的靈敏度,預測即為一種模擬;③認為模擬就是在模型的范圍內對所有可替換的結合方式進行有控制的試驗,觀察它們的後果,從中選擇較好的特定結合方式。政策分析即為一種模擬。上述三種認識的共同點是模擬離不開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直接進行實驗,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得不償失的,而根據實際問題建立模型,並利用模型進行試驗,比較不同後果,選擇可行方案,不失為有效的代用方法。同時由於經濟數學模型日益增大和復雜化,並且更多地考慮非經濟的影響,已不能用數學運算達到准確的分析解,而需要通過電子計算機模擬,用數值運算達到數字解。綜合這兩個方面,模擬即使間接試驗有了可能,也為模型求解提供了新的方法
❹ 想知道一下可移動磁碟和可移動硬碟的存儲機理是什麼啊是否一樣啊,
可移動磁碟是用的快閃記憶體顆粒,讀取存儲速度快,體積小,抗震性能強;可移動硬碟是用的機械硬碟,靠磁針將數據存儲在磁片上,因為磁片是在高速旋轉的,所以一旦有劇烈的振動,磁針就會劃在磁片上,形成物理壞道,所以可移動硬碟在存儲數據是不能振動,且最好是平放,體積大,讀取存儲速要比快閃記憶體檔慢很多。
❺ 怎麼將自製手搖發電機的電儲存器來
首先選擇法拉電容存儲電力,法拉電容存儲電力不多,但是充電速度快。快速搖動一會,就能充滿。通過限流電阻放電,能使用一段時間。當電量不足,隨時搖幾下,也不是不方便的事情。其次用鋰電池,不用很高容量的,隨沖隨用,鋰電池不帶記憶效應。其他的就別選了,鉛蓄電池,笨重且容量大,要充滿那是考驗自己的毅力,特別是在沒有充電指示的情況下。如果你製作的是大功率野外專用的手搖發電機,那麼就不用任何存儲電力的設備了。你需要的是輸出穩壓電路。專人負責搖吧。
到極客迷網站查看回答詳情>>
❻ 電化學電容器的儲能機理
從原理上講,電化學電容器的電能存儲機理有兩種,一種是將電荷存儲在電極/電解質溶液界面處電雙層中,典型的發高比表面各炭為電極材料;另一種是利用發生在電極表面的二維或准二維法拉第反應存儲電荷,一般以某些過渡金屬氧化物為電極材料,典型的代表是二氧化釕(RuO2)。
❼ 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機理
由上節闡述可以看出,CO2地質儲存的機理就是利用CO2具有超臨界的物性特點,將CO2儲存在地表800m深度之下,若該深度之下溫度高於31.1℃、壓力高於7.38MPa時,注入儲層的CO2就進入超臨界狀態。在超臨界狀態CO2的密度是水密度的60%~80%,使得CO2地質儲存空間大大縮小,密度差作用也驅使CO2向上飄浮;同時具有較好的流動性、擴散性和較大的溶解能力。進而在儲層上覆蓋層以及圈閉構造的密封下,注入的CO2最終通過與儲層岩石發生緩慢的碳酸鹽礦化(mineralcarbonation)和碳酸鹽岩溶解(carbonatedissolution)反應,形成碳酸鹽礦物(碎屑岩儲層)或HCO-3離子(碳酸鹽岩儲層),從而實現CO2地質儲存。
一、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機理
碳封存領導人論壇(CSLF,2008)對CO2地質儲存機理進行了詳細描述。指出CO2地質儲存機理可以分為兩大類:物理貯存和化學貯存機理。其中,物理貯存機理包括構造地層貯存、束縛貯存和水動力貯存;化學貯存機理包括溶解貯存和礦化貯存等。
目前,對於英文文獻中表述各類CO2地質儲存機理一詞的「trapping」,國內用於從微觀角度描述CO2儲存機理的用詞尚不統一,常見的有:「填埋」、「捕獲」、「儲存」、「俘獲」、「隔離」、「封存」、「埋存」和「捕集」等等。在充分理解了各種CO2地質儲存機理後,本書作者認為採用「貯存」一詞概念更為准確。「貯」與「存」在此是動詞,同時強調「貯」是過程,「存」是結果。所以,CO2地質儲存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微觀域物理、化學作用可稱為貯化作用,CO2的貯化作用在各貯存量之間是相互轉換的。由此可以引入「貯存量」概念,以便同「儲存量」進行區分。並界定「貯存」是從微觀角度描述機理,「貯存量」是各類微觀機理「存儲」CO2的數量;而「儲存」和「儲存量」是從宏觀、大尺度角度表達CO2在地質空間的賦存、分布狀況,以及在儲層中存儲CO2的數量。「貯存量」和「儲存量」計算的理論基礎和精度等也大相徑庭。
1.物理貯存機理
物理貯存是針對可遷移的CO2氣體或超臨界CO2流體而言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構造地層貯存機理(Structural trapping)
利用儲層上部的圈閉構造阻止CO2在浮力作用下的向上運移,從而達到儲存CO2的目的(張煒等,2008)。
當注入的CO2遇到上覆不滲透的蓋層而無法繼續向上運移而滯留在蓋層下部時,就形成了構造地層圈閉,與此同時構造地層貯存機理開始作用。CO2注入此類圈閉構造之前一般都含有油氣或地下水,盡管注入的CO2浮力較大,然而不滲透蓋層的隔擋作用致使其無法進行垂向運移。此類構造地層圈閉包括背斜(地表下的大型褶皺)、斷塊(地表下被斷層隔擋的傾斜和褶皺地層)、構造和地層尖滅(傾斜油層或多孔地層被水平不滲透層超覆)(沈平平等,2009)。適宜CO2地質儲存的典型圈閉構造見圖1-19。
圖1-19適宜CO2地質儲存的典型圈閉構造(據CO2CRC,2008)
適宜CO2地質儲存的岩石,需要有高孔隙度為CO2提供存儲空間(圖1-20),高滲透率使CO2流入到這些孔隙之中,由低滲透率的岩石形成蓋層,阻止其向上流動。
圖1-20顯微鏡下砂岩的孔隙結構(據CO2CRC,2008)
沉積盆地中有些封閉性較好的地層和構造如果被鹹水或油氣所佔據,可形成非常好的深部鹹水含水層或油氣藏,適宜CO2地質儲存。如果褶皺和斷裂以封堵作用為主,那麼此類構造是CO2地質儲存的良好場所。地層貯存則取決於地層的岩石-礦物學特點、上下岩層物性以及沉積環境的變化等(許志剛等,2009)。
(2)束縛貯存機理(Resial CO2 trapping)
由於毛細管力、表面張力的作用使少量CO2氣體或超臨界流體存在於岩石介質的孔隙中(Suekane,etal.,2008)。CO2在儲層運移過程中,一部分CO2因為氣液相界面張力的作用被長久地滯留在岩石顆粒的孔隙中,這就是束縛貯存機理。
當大量的CO2通過多孔介質體時,CO2多以球滴狀被隔離在岩石孔隙中間,因此通過岩石的CO2量越多,束縛在岩石孔隙中的CO2也就越多。但此種機理僅僅有CO2通過多孔介質岩石是不夠的,只有當CO2通過岩石,並且地下水又重新滲入被CO2占據的孔隙空間時,CO2才可以被大量地束縛下來(圖1-21a),束縛貯存機理才真正發揮作用。通常束縛貯存機理與溶解貯存機理相結合時,束縛在岩石孔隙中的CO2最終將會溶解在儲層流體中。
束縛貯存機理的作用時間從注入CO2開始將持續幾十年(沈平平等,2009)。
圖1-21CO2地質貯存機理(據IEA,2007)(a)束縛貯存;(b)礦物貯存
(3)水動力貯存機理(Hydrodynamic trapping)
如果深部鹹水含水層的儲層沒有完全封閉,而且層內流體流速較低,則比較有利於CO2的水動力貯存。注入深部鹹水含水層的CO2因密度小於鹹水的密度,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至鹹水含水層頂部,在蓋層底部隨地下水緩慢移動。在此過程中,部分CO2將被溶解,它們通過分子擴散、彌散和對流進行運移,極低的地下水運移速率可以確保CO2在儲層中長期(地質時間尺度)儲存(許志剛等,2009)。水動力貯存條件與構造、地層和岩性圈閉不同,是依靠水動力圈閉而實現的。
對於無大規模地質圈閉的單斜構造而言,注入的CO2進入儲層自然流動狀態時,在浮力和水動力作用下隨儲層地下水運動,部分上升至鹹水含水層頂部,受隔水層/蓋層阻擋,在含水層頂部匯集,並在壓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流動。在此過程中,一部分CO2將滯留在岩石孔隙中(束縛貯存),若存在小規模的地質圈閉,則部分CO2將在此匯集(構造地層貯存),隨著CO2氣體和儲層地下水的接觸,將使其逐漸溶解(溶解貯存),並通過擴散、彌散和轉變等過程以溶解相的形式運移,最終通過和礦物的化學反應使其以固體的形式貯存起來(礦物貯存)。該種情況下的貯存機理被稱為水力學貯存(張煒等,2008)。
另一種情況是,當深層地下鹹水在滲流過程中,流動壓力與CO2運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時,可阻擋和聚集CO2,形成水動力圈閉。水動力圈閉儲存CO2的作用條件與構造、地層和岩性圈閉不同,是依水力圈閉實現的。當CO2注入封閉蓋層下的深部鹹水含水層時,就會發生水動力圈閉。深部鹹水含水層地下水在一個區域或盆地級別的流動系統中,多以較長的時間尺度流動,在此類系統中,流體的流動速度是以厘米每年來衡量的,而運移的距離則是以數十和數百千米為單位計算的。如果CO2注入此類含水系統中,盡管沒有像構造地層圈閉那樣有具體的隔擋層存在來阻擋CO2的側向運移,CO2仍然可以在浮力的作用下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沿著地層的傾向逆重力方向運移。這些CO2要經過幾萬年甚至到幾百萬年才能運移到排泄區的淺層。在此過程當中,其他儲存機理同時作用,最終致使無自由相的CO2到達淺表地層或進入大氣環境。除此之外,在CO2的運移過程中也有可能遇到構造地層圈閉而被圈閉下來。此類儲存機理和構造地層圈閉一樣在注入CO2後立即開始作用,不同點在於CO2在水動力圈閉中側向運移沒有受到阻擋(沈平平等,2009)。
2.化學貯存機理
(1)溶解貯存機理(Solubility trapping)
是指CO2氣體或超臨界流體在地下流體中的溶解。CO2在水中的溶解隨環境溫度、壓力和鹽度的不同而變化。鹽度在3%時,儲層的溶解能力在47~51kg/m3間,相應孔隙體積的6.7%~7.3%是CO2。因此,如果能使大部分地下水中的CO2達到飽和,這將是深部鹹水含水層一個非常重要的儲存機理(張曉宇等,2006)。
當CO2在岩石孔隙中運移並與深部鹹水含水層或原油相接觸時就會溶解在其中,即發生溶解貯存。決定CO2完全溶解或者部分溶解的因素是時間以及地下水和原油中CO2的飽和度。CO2溶解量與溶解速度主要取決於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原油的組成和CO2與未飽和地下水和原油的接觸率。CO2與流體接觸率越高,CO2的溶解速度也就越快。此時,形成的混合物因密度大於鹹水而開始下沉。所以,隨著溶解了CO2的鹹水下沉而純粹的鹹水上浮,會形成對流(Ennis-KingandPaterson,2005)。這一過程進一步增加了CO2的溶解量,也擴大了與CO2接觸的鹹水區域。因此,與在構造地層貯存中由於浮力作用實現貯存CO2的機理相比,此種貯存機理能實現更加有效的和更大量的CO2存儲。溶解作用發生的程度主要取決於是否存在具有高滲透性的巨厚儲層,特別是具有高垂向滲透率的儲層。
一般而言,溶解貯存作用的時間尺度在100~1000年之間(沈平平等,2009)。
(2)礦物貯存機理(Mineral trapping)
溶解的CO2通過和儲層中礦物的反應以礦物沉澱的形式被固定下來,類似地表礦物碳酸化(張煒等,2008)。因此,礦物貯存主要指CO2與岩石和地下水中的某些組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碳酸類礦物沉澱。
CO2以微觀殘余形式存在於油或水中,或者存在於圈閉構造中,與儲層礦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礦物(江懷友等,2008)(圖1-21b)。
CO2與儲層礦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礦物的反應過程如下。
1)CO2儲存的地球化學反應: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基礎及場地地質評價
2)CO2儲存生成的礦物: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基礎及場地地質評價
即蛇紋石與CO2反應生成菱鎂礦和石英,可實現CO2的永久儲存。
注入至穩定深部鹹水含水層中的CO2,在化學反應發生的早期階段,主要以溶解為主。通常情況下,CO2在深部鹹水含水層中的溶解度會隨著壓力的增大、溫度的降低以及鹽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時與地下水接觸有關。
據推測,礦物貯存作用的時間尺度為100~10000年。主要影響因素為地層岩石的礦物成分、流體類型和化學反應過程。儲層岩石的礦物成分不同,注入CO2後的沉澱比例變化也非常大。如果儲層為碳酸鹽類,化學反應的速度很快;如果是砂岩地層並且岩性主要為穩定的石英顆粒,則幾乎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或者反應的時間非常長。在某種程度上,此類貯存可以說是CO2地質儲存的最佳途徑。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與其他貯存機理相比,其作用的時間尺度也是非常漫長的(沈平平等,2009)。
通常條件下,碎屑岩儲層對CO2的儲存一般要比碳酸鹽岩儲層優越,但由於碳酸鹽岩儲層並不由純的碳酸鹽礦物組成,上述兩種化學反應都可能發生。另外,深部鹹水含水層溶解的CO2隨地下水緩慢運移時,儲層孔隙中將有部分CO2剩餘,形成「束縛CO2貯存」(resialCO2trap-ping),據M.H.Holtz證實,這部分CO2的存儲量可占其他地質存儲量的15%~25%(許志剛等,2009)。
(3)吸附貯存機理(Adsorption trapping)
是指CO2在礦物表面的吸附,該機制只針對煤層中的CO2儲存(Gentzis,2000)。煤層因其表面孔隙具有不飽和能,易與非極性分子之間產生范德華力,從而具有吸附氣體的能力(許志剛等,2009)。由於煤層對CO2和CH4吸附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當CO2開始置換CH4氣體時,只要壓力和溫度保持穩定,那麼CO2將長期保持被吸附貯存狀態(鍾玲文,2004)。
煤層對CO2的吸附能力要比存在於煤層中的CH4和其他烴類氣體高兩倍以上,因此煤層具有一定的CO2地質儲存潛力。煤層中儲存CO2過程的吸附機理從CO2注入開始就發揮作用。煤層中的CO2儲存能力不能用與傳統的多孔介質相類似的以孔隙體積和氣體壓縮性來計算,因為此時煤層中CO2氣體是以游離態吸附於煤層表面的微孔中而儲存於煤基質中,或溶解於煤孔隙的水中。計算煤層中CO2儲存能力需要用到煤層表面Langmuir等溫吸附關系式,且該關系式因煤階不同而不同。
二、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的時間尺度與安全性
不同貯存機理在CO2地質儲存過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時間尺度(IPCC,2005)(表1-6;圖1-22)。束縛貯存、溶解貯存,尤其是礦物貯存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注入階段它們對儲存能力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以上3種貯存機制在CO2注入停止後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溶解、礦物沉澱等作用使可移動的自由相CO2氣體逐漸減少,從而增加了CO2地質儲存的安全性(Bachuetal.,2007)。
表1-6CO2貯存形式與儲存時間
從圖1-22可以看出,一些貯存機理在CO2注入開始就產生作用,如構造地層貯存、水動力貯存和在煤層中的吸附貯存。溶解貯存和礦物貯存這兩種機理產生的作用比較緩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礦物貯存,需要幾個世紀到1000年才能發生作用。CO2注入過程中一般就是幾十年,因此,在此期間溶解貯存和礦物貯存這兩種機理所儲存的CO2幾乎可以忽略,這種情況對於束縛貯存機理也是一樣的(沈平平等,2009)。上述各種CO2地質儲存機理隨時間變化的貢獻率和安全性明顯不同(圖1-23)。
圖1-22各種CO2地質貯存機理的作用時間尺度示意圖(據CLSF,2007)
圖1-23各種貯存機理隨時間變化的貢獻比例和安全性示意圖(據CLSF,2007)
隨著時間尺度的延長,CO2地質儲存的安全性就越來越高。各種貯存機理的貢獻也不同,剛開始時是構造地層貯存機理和水動力貯存機理起著主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上百年以上,束縛貯存機理、溶解貯存機理和礦物貯存機理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並逐步佔主導地位,貢獻也逐步變為主導地位(沈平平等,2009)。
❽ 從計算機組成原理來看怎樣DIY
DIY??你要自己做什麼東西?把電腦該成計算器?作成原理很簡單.說白了就是由顯示部分,輸入部分,存儲部分,運算部分和匯流排構成的...你沒法把單個元件拿下來DIY...顯示器你可以用電視盒改成個電視..其他的,,硬碟可以用來當打架用的板磚...滑鼠可以當流星錘,,,鍵盤可以摳下按鍵當飛膘..顯卡可以當砍刀...其他的作用沒研究過......
❾ 如何DIY一台高性價比的NAS個人雲存儲
家用NAS,不需要很高的配置,其實可以用一台性能較低的舊電腦進行改造,其關鍵在於四點:
穩定的運行。因為需要常年不關機,所以我們需要發熱量不大的CPU,不需要顯卡(甚至不裝任何顯卡驅動,使用默認的VGA模式就可以),家中如果有在性能上淘汰的電腦,尚能穩定運行的,就可以作為基礎。系統方面,應該選擇穩定性更好的windows server系統,而不是普通的windows系統。
流暢的網路。因為需要通過網路傳輸大量的數據,在當前寬頻中國的大環境下,一個千兆級別的網卡是必備品。老電腦如果主板自帶千兆網卡,也可以繼續使用,否則就要采購一個新的千兆網卡安裝上了。
海量的存儲。普通PC電腦的硬碟供電口較少,一般只有3個,接3個3T硬碟的話,一般可以滿足家用需要了。這是從性價比進行考慮,目前3T硬碟的容價比最高,1T200元。如果9T不夠用,就要考慮伺服器電源了,當時價格不是一般的貴,性價比缺失。
易用的軟體。硬體准備好了以後就需要實現NAS功能的軟體了。從易用角度考慮,不推薦專業軟體,配置和使用都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推薦使用現在鋪天蓋地的網盤作為載體。比如:網路網盤,360網盤,樂視網盤等等,都是有很大容量的,部分網盤甚至是沒有空間限制的,而且都是多平台的。只要把資料分類上傳到網盤上,就可以在移動端下載使用了,視頻文件更是可以在線看。
PS1:家中使用的話,就把硬碟上的資料進行共享或者高級一些的映射網路驅動器(很容易能查到教程的,推薦),就可以隨意使用了。
PS2:如果文檔類的小文件比較多,經常移動辦公,可以使用金山快盤,文件是同時保存在客戶端和伺服器的,本地修改保存後自動上傳,比較方便。缺點是容量小,但是很容易就能弄到1T左右,文檔類的足夠了。
❿ 簡述SRAM,DRAM型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個人電腦的主要結構:
顯示器
主機板
CPU
(微處理器)
主要儲存器
(記憶體)
擴充卡
電源供應器
光碟機
次要儲存器
(硬碟)
鍵盤
滑鼠
盡管計算機技術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誕生以來以來有了令人目眩的飛速發展,但是今天計算機仍然基本上採用的是存儲程序結構,即馮·諾伊曼結構。這個結構實現了實用化的通用計算機。
存儲程序結構間將一台計算機描述成四個主要部分:算術邏輯單元(ALU),控制電路,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I/O)。這些部件通過一組一組的排線連接(特別地,當一組線被用於多種不同意圖的數據傳輸時又被稱為匯流排),並且由一個時鍾來驅動(當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驅動控制電路)。
概念上講,一部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被視為一組「細胞」單元。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編號,稱為地址;又都可以存儲一個較小的定長信息。這個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訴計算機去做什麼),也可以是數據(指令的處理對象)。原則上,每一個「細胞」都是可以存儲二者之任一的。
算術邏輯單元(ALU)可以被稱作計算機的大腦。它可以做兩類運算:第一類是算術運算,比如對兩個數字進行加減法。算術運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實上,一些ALU根本不支持電路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由是使用者只能通過編程進行乘除法運算)。第二類是比較運算,即給定兩個數,ALU對其進行比較以確定哪個更大一些。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饋運算結果的手段。對於一台標準的個人電腦,輸入設備主要有鍵盤和滑鼠,輸出設備則是顯示器,列印機以及其他許多後文將要討論的可連接到計算機上的I/O設備。
控制系統將以上計算機各部分聯系起來。它的功能是從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中讀取指令和數據,對指令進行解碼,並向ALU交付符合指令要求的正確輸入,告知ALU對這些數據做那些運算並將結果數據返回到何處。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組件就是一個用來保持跟蹤當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計數器。通常這個計數器隨著指令的執行而累加,但有時如果指令指示進行跳轉則不依此規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ALU和控制單元(二者合成中央處理器,CPU)逐漸被整合到一塊集成電路上,稱作微處理器。這類計算機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觀:在一個時鍾周期內,計算機先從存儲器中獲取指令和數據,然後執行指令,存儲數據,再獲取下一條指令。這個過程被反復執行,直至得到一個終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釋,運算器執行的指令集是一個精心定義的數目十分有限的簡單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為四類:1)、數據移動(如:將一個數值從存儲單元A拷貝到存儲單元B)2)、數邏運算(如:計算存儲單元A與存儲單元B之和,結果返回存儲單元C)3)、條件驗證(如:如果存儲單元A內數值為100,則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4)、指令序列改易(如: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
指令如同數據一樣在計算機內部是以二進制來表示的。比如說,10110000就是一條Intel
x86系列微處理器的拷貝指令代碼。某一個計算機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該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機器語言將會使既成軟體在一台新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對於那些機型商業化軟體開發的人來說,它們通常只會關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機器語言。
更加強大的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和伺服器可能會與上述計算機有所不同。它們通常將任務分擔給不同的CPU來執行。今天,微處理器和多核個人電腦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超級計算機通常有著與基本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顯著區別的體系結構。它們通常由者數以千計的CPU,不過這些設計似乎只對特定任務有用。在各種計算機中,還有一些微控制器採用令程序和數據分離的哈佛架構(Harvard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