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社會交往的中轉存儲器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社會交往的中轉存儲器

發布時間: 2022-08-06 07:08:00

① 什麼是資源

[編輯本段]一、資源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本段]二、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一)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二)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編輯本段]三、新的資源觀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一)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二)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三)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五)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四、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編輯本段]五、資源系統的特點
(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編輯本段]六、我國資源狀況
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我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我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編輯本段]七、我國的資源問題
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 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編輯本段]八、地名——廣西資源縣
資源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界於東經110°16.6′——110°55.2′、北緯25°46′—26°20.4′之間,東面、南面、西南面分別與全州縣、興安縣、龍勝縣毗鄰,西面、北面分別與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新寧縣交界,在行政上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城位於風景秀麗的資江上遊河畔,距離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98公里,距離湘桂鐵路百里村火車站58公里。三條省際公路經過縣城,汽車可直達桂林市、龍勝縣和湖南的武崗市、邵陽市、新寧縣等地。
資源縣境內東西橫距65.5公里,南北縱距63.4公里,總面積1961.14平方公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全縣現轄資源縣鎮(2005年7月5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延東鄉、大合鎮,設立資源鎮)、中峰鄉、梅溪鄉、瓜里鄉、車田苗族鄉、兩水苗族鄉、河口瑤族鄉等六鄉一鎮。共74個村(街)委,總16.7萬人,其中苗、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3.5萬人,約佔21%。
九 資源的使用與可持續發展
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發達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發展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乾的問題:
資源枯竭
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環境退化
公地悲劇
資源詛咒

② 簡述Cpu與cache.主存和外存的關系

計算機的讀取順序為外存→內存→Cache→cpu

CPU緩存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數據讀取效率,因此是衡量CPU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包括L1 Cache(一級緩存)、L2Cache(二級緩存)和L3 Cache(三級緩存)三種,其中L1 Cache是CPU第一層..
什麼是cpu緩存
CPU緩存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數據讀取效率,因此是衡量CPU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包括L1 Cache(一級緩存)、L2Cache(二級緩存)和L3 Cache(三級緩存)三種,其中L1 Cache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由於CPU製造工藝等方面的因素,L1緩存的容量一般都比較小。一般CPU的L1緩存容量通常在32KB~256KB左右。L2 Cache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L2高速緩存容量對CPU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是越大越好,現在使用的CPU的L2 Cache容量一般在256KB~2MB。L3 Cache(三級緩存)能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也能增強CPU處理大數據量的能力。隨著64位處理器的全面普及,出於進一步提升CPU性能的考慮,Intel已經把高速的L3 加入到Itanium 2和P4EE中。
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也就是中央處理器。從雛形發展壯大到今天,CPUde 製造技術是越來越先進,其集成的電子元件也越來越精密,上萬個,甚至是上百萬個微型的晶體管構成了CPU的內部結構。那麼這上百萬個晶體管是如何工作的呢?看上去似乎很深奧,其實只要稍加分析就會一目瞭然的,CPU的內部結構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而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個工廠對產品的加工過程:進入工廠的原料(指令),經過物資分配部門(控制單元)的調度分配,被送往生產線(邏輯運算單元),生產出成品(處理後的數據)後,再存儲在倉庫(存儲器)中,最後等著拿到市場上去賣(被應用程序使用)。
存儲器按照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內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是CPU直接與之溝通,並用其存儲數據的部件,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③ 在Windows中剪貼板是程序和文件間用來傳遞信息的臨時存儲區,此存儲器是什麼

此存儲器是內存的一部分,通過剪貼板,可以在各種不同的程序之間傳遞分享信息,剪貼板所復制的內容是需要佔用內在容量的。

這個工具在windowsvista系統以前是可以找到程序文件的,但在其後便沒有了這個文件,但是剪貼板的功能依然是存在的。詳細位置:

1、然後打開開始菜單,打開運行框。如果開始菜單中沒有這個選項,請按鍵盤windows+r組合鍵來打開運行。

④ 在社會交往中利用快遞傳送的文件和微信簡訊發送的信息可以作為糾份中的證據嗎

摘要 微信聊天記錄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作為訴訟證據使用,但前提必須滿足訴訟證據的「三性」。

⑤ 什麼是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所謂信息社會,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信息資源為基本發展資源,以信息服務性產業為基本社會產業,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基本社會交往方式的新型社會。

a、信息、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和物質、能量一起構成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

b、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

c、傳統工業普遍實行技術改造,工業社會所形成的各種生產設備將會被信息技術所改造,成為一種智能化的設備。

d、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手段快速發展。

(5)社會交往的中轉存儲器擴展閱讀:


信息社會存在的問題:

1、信息污染

主要表現為信息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干擾、信息無序、信息缺損、信息過時、信息冗餘、信息誤導、信息泛濫、信息不健康等。信息污染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像環境污染一樣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信息犯罪

主要表現為黑客攻擊、網上「黃賭毒」、網上詐騙、竊取信息等。


3、信息侵權

主要是指知識產權侵權,還包括侵犯個人隱私權。


4、計算機病毒

它是具有破壞性的程序,通過拷貝、網路傳輸潛伏於計算機的存儲器中,時機成熟時發作。發作時,輕者消耗計算機資源,使效率降低;重者破壞數據、軟體系統,有的甚至破壞計算機硬體或使網路癱瘓。


5、信息侵略

信息強勢國家通過信息壟斷和大肆宣揚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響其他國家。


⑥ 論述手機對人們社會交往關系的影響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顧那些沒有使用手機這一通訊工具的日子。正如《北京記憶》中所講的那樣,在移動通信時代到來之前,信件、電報、固定電話是遠距離通信的主要手段。而那個時代信息的傳遞的速度、信息更新的頻率與移動互聯時代是無法同日而語的。但對於「社會交往」來說,不能單純用信息量化或頻率大小來衡量。我的認識是 首先,手機增大了社會交往的可能性,但技術的無限可能性仍然受到人際交往客觀規律的限制。雖然手機似乎可以使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聯系任何人,可以極大的拓展我們的社交領域。但根據成功學學者、教育學家卡耐基的理論,一個人的核心人際關系的「面」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所能保持密切聯系的人的數量是有限的。一般來說,包括家人、同事(或事業上的合作夥伴)、老闆、密友等10個左右。雖然我們的手機的通訊錄上可能有N多的聯系人,但要想保證我們的核心人際關系的良好運行,真正能保持密切聯系的應該就是我們所必須要保持密切聯系的家人、同事(或事業上的合作夥伴)、老闆、朋友。相反,如果我們過於要「撒大網」,一方面可能會給你帶來非常大的負擔,消耗非常大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可能會顧此失彼,反而降低社會交往的質量,甚至破壞對你來說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的核心人際關系。其次,信息不僅需要傳遞、更新,也需要記錄。今天我們還會懷念《情書》里所唱的那種情節。我們翻閱若干年前的信件,讀到當年某個痴情男寫給我們的情書,那種感覺很奇妙,猶如時光倒流。而手機簡訊雖然能保留一段時間,但由於存儲器的限制,過一段時間就要清空。而手機通話語音的記錄更是很少實現的功能,即使能夠實現其成本相對保存紙質信件要高得多。就好像雖然用手機拍照很方便,但要把照片列印出來要比列印用相機照的照片貴。這一點我認為可能是手機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交往中發揮的作用遠沒有盡善盡美的一點根源。再次,技術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手機通話時間過長極其容易出現兩種情況:停機或者電池沒電。所以,我們以前宿舍的姐妹們談戀愛必備的是190201的電話卡。另外,話吧的業務也很紅火。雖然這些通訊方式不能移動,可能私密性也不如手機,但考慮到Money這個很現實的問題很多人還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了

⑦ 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呵呵,我這么辛苦可不能讓人家搶了頭功,OK,回答完畢!不滿意我也沒辦法了,有一些題目不好理解,要求簡述的就盡量簡說了,反正是盡力了!
1、信息技術的影響:
(1)積極影響:促進社會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人們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消極影響:信息泛濫、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對人們身心健康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
2、計算機硬體由五大部分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1)運算器:主要任務是執行各種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
(2)控制器:是對輸入的指令進行分析,並統一控制和指揮計算機的各個部件完成一定任務的部件;
(3)存儲器:存放計算機中的所有信息,主要包括程序和數據;
(4)輸入設備:是計算機用來接收用戶輸入的程序和數據的設備;
(5)輸出設備:輸出計算機處理後的中間或最後的結果。
3、綠色軟體:是不用安裝就能運行的軟體,由於沒有安裝,它在系統中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可以直接刪除而不會影響系統的穩定;
非綠色軟體:是需要通過安裝程序將該軟體的相關信息和文件寫入計算機中才能運行的軟體;由於安裝時會有信息寫入系統注冊表和有文件復制到了不同的系統夾,要移除時必須用該軟體自帶的卸載程序或在系統的「添加刪除」程序中移除。
4、剪貼板:就像是一個暫時的中轉站,我們要復制或者移動的文件,都是先放在中轉站(剪貼板)裡面,然後從這裡面復制或者移動到其他地方去。
操作:剪貼板不用專門操作,當我們使用無處不在的「剪切」、「復制」、「粘貼」編輯命令時,就已經在操作剪貼板了。
含義:「剪切」是把所選的內容從原來的位置移到剪貼板上,「復制」是把所選的內容復制一份存放到剪貼板上,「粘貼」是把剪貼板里的內容復制或移動到當前位置。
5、在微軟的Office中有個格式刷的工具,用它可以將某處的格式復制到另一處;
用方法是:單擊A點(要復制的格式源)==>點工具欄中的刷子按鈕==>塗黑目標B點的文本;
6、絕對引用:例如D7單元格中的公式為絕對引用「=$B$3」,那麼將其復制到E8單元格,此時E8單元格的公式仍然為「=$B$3」,絕對不變;
相對引用:就是直接使用行列標志,如果公式所在的單元格位置發生改變,引用也相應的發生改變,例如D7單元格中的公式為相對引用「=B3」,那麼將其復制到E8單元格,此時E8單元格的公式會變為「=C4」,相對會變;
7、excel2000的啟動:點桌面的「開始」菜單==>程序==>點「MicrosoftExcel」圖標;
關閉方法:在Excel中點「文件」菜單==>點「退出」
8、視圖就是數據信息的表現形式,在word中數據信息在不同的視圖里的表現形式都不同;
WORD2000有五種視圖:普通視圖方式、聯機版式視圖方式、頁面視圖方式、列印預覽方式、大綱視圖方式;
9、powerporit2000的五種視圖功能:
(1)幻燈片視圖:在這種視圖下,屏幕被當前的幻燈片所獨占,你可以象編輯一副圖像一樣進行操作即可,可以在此上添加任意的操作對象,並且其對象可以進行選擇並進行任意操作。?
(2)大綱視圖:在大綱視圖中,演示文稿會以大綱形式顯示,大綱由每張幻燈片的標題和正文組成;
(3)幻燈片瀏覽視圖:顯示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燈片的縮圖,完整文本和圖片。在幻燈片瀏覽視圖中,可以重新排列幻燈片順序、添加切換和動畫效果、設置電子幻燈片放映時間。
(4)備注頁視圖:顯示選定幻燈片的注釋頁,可在該處為幻燈片創建演講者的注釋。
(5)幻燈片放映視圖:以幻燈方式放映演示文稿的內容。
10、powerporit2000的幻燈片播放的方式:
(1)演講者放映(全屏幕):是常規的放映方式。在放映過程中,可以使用人工控制幻燈片的放映進度和動畫出現的效果;
(2)觀眾自行瀏覽(窗口):在小范圍放映,允許觀眾動手操作;
(3)在展台瀏覽(全屏幕):適用於展台、攤位等無人看管的地方放映。
11、查詢的分類:
(1)「名稱」:按名稱查詢;
(2)「包含文字」:查找包含特定文本的文件;
(3)「日期」:查找在指定日期或指定日期間創建或修改的文件。
(4)「類型」:查找指定類型的文件,例如文本或「寫字板」文檔。
(5)「大小」:查找指定大小的文件。
(6)「高級選項」:指定附加的查找條件。
12、網路協議三要素:
(1)語法:確定通信雙方「如何講」,定義了數據格式,編碼和信號電平等;
(2)語義:確定通信雙方「講什麼」,定義了用於協調同步和差錯處理等控制信息;
(3)同步:確定通信雙方「講話的次序」,定義了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13、地址格式:用戶@郵件伺服器地址。
申請方法:登陸提供郵箱服務的網站,點擊郵箱申請的鏈接,同意注冊條款後輸入個人的相關信息,最後點「注冊」即可。
14、Frontpage2000的視圖:
(1)網頁視圖:最基本的工作環境,主要的操作視圖。其中有三種視圖方式:普通、HTML、預覽;
(2)文件夾視圖:對網站中所有文件及文件夾進行管理的地方,相當於一個擴充的資源管理器,文件夾視圖分為左右兩部分,一是站點文件夾列表、一是站點文件列表。可進行文件屬性的設置等。
(3)報表視圖:集中顯示網站中所有網頁某個方面的統計信息。通過「報表工具欄」來調用。
(4)導航視圖:可以通過導航視圖組織網頁中的網頁。
(5)超鏈接視圖:顯示超鏈接的結構圖。
(6)任務視圖:顯示為當前網頁創建的任務列表,實際上是多用戶的電子任務列表。
15、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是一組人為設計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這些程序隱藏在計算機系統中,通過復制來傳播,滿足一定的條件時被激活,並給計算機系統造成損害甚至嚴重的破壞。
特點:傳染性、潛伏性、寄生性、隱蔽性、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