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文言文中哪個字翻譯為存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文言文中哪個字翻譯為存儲

發布時間: 2022-08-06 03:18:20

⑴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可以翻譯成要

這個字 得 我欲得之 求 吾欲求之

⑵ 中考文言文各種字的翻譯,要常考的


(一)作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這(件)事」等,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二)作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時可不譯。如: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意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三)作動詞
可譯為「到」、「往」。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一)結構助詞
譯作「……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
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1、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也可譯為「又」。如: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
①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字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②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
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可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一)作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狼》)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二)作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測、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相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三)作連詞
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一)作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懼,投以骨。(《狼》)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二)作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②以傷先帝之前。(《出師表》)
(三)作動詞
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
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睢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二)連詞,表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太丘捨去,去後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作判斷動詞,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
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
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作介詞,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②貧者語於富者。(《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在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前一個「為」)(《公輸》)
3、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⑶ 文言文中哪些字的翻譯為 我,比如:吾。 哪些字的翻譯為你 比如:爾。哪些的翻譯為他,比如:君,子,卿

我:寡人,臣,小生,鄙人,朕,余,孤,吾,某
你:汝 ,君,子,卿,女,若,而,爾,乃
他:之,其,厥,彼,他,伊,渠

⑷ 文言文中常見的字一般翻譯為什麼意思! 要詳細 !比如說安可以翻譯成:怎麼 覆可以翻譯成蓋 大家幫幫忙 要

學習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所謂閱讀能力,就是准確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譯正是全面檢測閱讀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譯是指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古文翻譯的過程是全面運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語法、詞彙等知識的過程,所以翻譯是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古文翻譯的方法主要有直譯、意譯兩種,主要注意掌握直譯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譯方法實際上是個實踐的問題,即只有通過大量地做翻譯練習,才能真正掌握、純熟運用直譯的方法。

學習古文翻譯,主要是明確翻譯的要求,掌握翻譯的方法。

一、古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古文翻譯的要求,一般歸納為信、達、雅三項。「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學習階段,我們只要能做到「信」和「達」就可以了。

1.「信」是指譯文要准確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內容。例如:

原文: 厲王 虐,國 人 謗 王。(《召公諫弭謗》)

誤譯: 周厲王暴虐,國內的人誹謗厲王。

這段譯文有兩處不準確,沒有達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國」指國都,「國人」指國都里的人,不能譯成「國內的人」。二是「謗」在句中指公開批評,沒有貶義。用今義「誹謗」的來翻譯就歪曲了原意。這句應譯為「周厲王暴虐,國都里的人議論厲王。」

2.「達」是指譯文應該通順、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就是說,譯文即使在內容上與原文相符,但表達不通順,不符合現代漢語語言規范,便不合乎「達」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譯文:永州的野外出產奇異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異蛇觸草木,草木全盡死。

這一段譯文內容上沒有多大問題,但表達得拗口。「奇異蛇」、「黑底而白花」、「全盡死」等,都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異蛇」、「觸」也應該翻譯,意思才更清楚。這段可譯為:「永州的郊野生長一種怪蛇,黑色的皮上帶有白色斑紋。它碰到草和樹木,草和樹木都會死去。」

「信」和「達」是緊密相關的。脫離了「信」而求「達」,不能稱為翻譯;只求「信」而不顧「達」,也不是好的譯文。因此「信」和「達」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齊 師 伐 我 。 公將 戰,曹劌請 見。(《曹劌論戰》)

譯文: 齊國軍隊攻打我國。庄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

(2) 原文: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

(3)原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文:

(4)原文: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譯文: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1) 原文:銜遠山,吞長江

譯文:

(2) 原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3) 原文:可以一戰

譯文:

(4) 原文:林盡水源

譯文: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例如:

原文:狼度 簡子之 去遠 。(《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誌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准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

三、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

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吾何愛一牛」應譯為「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麼會疼愛一頭牛」。例(2)的「卑鄙」是個片語。「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可譯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如果把這個片語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例如: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例句中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准確地理解每一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

⑸ 寫出古代文言文中下列幾個字的所有翻譯 答的快的話給的分會更多哦~

方:1、正 2、與圓相對 3、剛剛、才
之:1、語氣助詞 2、表示停頓 3、的 4、到
且:1、並且、而且 2、況且 3、尚且
居:1、住 2、指房屋
畢:1、完成
許:1、允許 2、許諾、答應
如:1、像 2、比如 3、如果
何:1、什麼
焉:1、語氣詞 2、哪裡
於:1、在 2、對 3、比
始:1、開始
舍:1、舍棄 2、房屋
固:1、堅持、固執 2、牢固 2、當然 4、本來 5、就
窮:1、沒有、窮盡 2、貧窮
負:1、失敗 2、辜負 3、失望
減:1、減少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⑹ 文言文中什麼字可以翻譯為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