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主存器一般由什麼組成
計算機中的主存儲器主要由存儲體、控制線路、地址寄存器、數據寄存器和地址解碼電路五部分組成。
主存儲器,簡稱主存。是計算機硬體的一個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CPU)直接隨機存取。現代計算機是為了提高性能,又能兼顧合理的造價,往往採用多級存儲體系。即由存儲容量小,存取速度高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適中的主存儲器是必不可少的。
主存儲器是按地址存放信息的,存取速度一般與地址無關。32位(比特)的地址最大能表達4GB的存儲器地址。這對多數應用已經足夠,但對於某些特大運算量的應用和特大型資料庫已顯得不夠,從而對64位結構提出需求。
『貳』 存儲器的基本結構原理
存儲器單元實際上是時序邏輯電路的一種。按存儲器的使用類型可分為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兩者的功能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在描述上也有所不同
存儲器是許多存儲單元的集合,按單元號順序排列。每個單元由若干三進制位構成,以表示存儲單元中存放的數值,這種結構和數組的結構非常相似,故在VHDL語言中,通常由數組描述存儲器
結構
存儲器結構在MCS - 51系列單片機中,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互相獨立,物理結構也不相同。程序存儲器為只讀存儲器,數據存儲器為隨機存取存儲器。從物理地址空間看,共有4個存儲地址空間,即片內程序存儲器、片外程序存儲器、片內數據存儲器和片外數據存儲器,I/O介面與外部數據存儲器統一編址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信息的記憶部件。存儲器可分為主存儲器(簡稱主存或內存)和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或外存)兩大類。和CPU直接交換信息的是主存。
主存的工作方式是按存儲單元的地址存放或讀取各類信息,統稱訪問存儲器。主存中匯集存儲單元的載體稱為存儲體,存儲體中每個單元能夠存放一串二進制碼表示的信息,該信息的總位數稱為一個存儲單元的字長。存儲單元的地址與存儲在其中的信息是一一對應的,單元地址只有一個,固定不變,而存儲在其中的信息是可以更換的。
指示每個單元的二進制編碼稱為地址碼。尋找某個單元時,先要給出它的地址碼。暫存這個地址碼的寄存器叫存儲器地址寄存器(MAR)。為可存放從主存的存儲單元內取出的信息或准備存入某存儲單元的信息,還要設置一個存儲器數據寄存器(MDR)
『叄』 電子計算機主存儲器一般是由什麼組成
一般是由ROM、RAM 組成
麻煩請及時採納回答,謝謝!
『肆』 什麼是存儲器的四級存儲結構
CPU一級、二級、三級緩存+外部RAM存儲器總共是四級存儲。
CPU緩存到硬碟,一級比一級快,如果沒CPU緩存、內存,直接讓CPU讀取硬碟的話,CPU會一直等硬碟慢慢地把數據傳過來給它處理,這樣慢死了。所以先把硬碟上准備處理的數據傳到內存等待,最急著處理的就由內存傳到CPU緩存里,CPU可以以最高的速度讀取要處理的數據。
(4)主存儲器組成問題擴展閱讀
目前,快閃記憶體陣列已經逐漸普及,新埠的固態硬碟、NVMe網路架構,使存儲系統的性能有了大幅提升。未來,隨著新技術帶來的存儲效率大幅提升,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快閃記憶體陣列來滿足數據實時性應用需求。
高效、易於擴展的分布式平台引領存儲架構新趨勢。分布式存儲系統採用可擴展的架構,不僅能提高存儲的效率和數據的安全性,還可以進行性能和容量的橫向擴展,解決大規模、高並發場景下的存儲訪問問題。
『伍』 計算機的主存由什麼組成
主存,主要指的是內存。內存是隨機存儲器(RAM)存儲器的任何一個存儲單元都就可以隨機存儲,存取的時間與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無關。
而存儲系統這包含有高速緩存,主存,輔存。他們的存取速度是由高到低排列的。之所以採用這樣的多級存儲器主要是為了解決提高速度,增大容量,同時又降低成本。cache(高速緩存)-主存主要是為了匹配cpu和主存之間的速度,cpu速度快,而訪問主存的速度慢,所以弄了一個訪問速度快的高速緩存,提前把cpu要用的數據放到cache中,這樣就可以減少cpu訪問內存的時間了,提高整體的運行速度了;輔存是用來存放文件的,斷電的情況下,數據還在,這樣cpu需要訪問時,則先通過io匯流排將數據讀到內存上,然後再訪問內存。
自從計算機的祖師爺馮·諾依曼提出了計算機的馮·諾依曼結構,那麼多年來計算機就一直按照這個結構發展下來了。馮·諾依曼結構中有一點,就是把計算機劃分成五個部分,即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對於CPU,充當的是運算器和控制器的作用;主板,主要是控制器,協調CPU和各外設直接工作;內存,即主存,是最重要的存儲器;顯卡則是兼有運算器和輸出設備;而網卡則是典型的輸入輸出設備。
對於組成方法,單片機估計跟你想像中的計算機就很不一樣。一個主板,上面CPU、內存什麼都有。
計算機是可以沒有CPU的,在CPU誕生之前,運算器和控制器是分開的,不過,現在一般都有了;
計算機是可以沒有主板的,主板的存在主要還是為了拓展性,在不需要這種拓展的系統中,比如航天控制的計算機可能就沒有這樣的主板,至少家裡面冰箱或者微波爐中使用的計算機是沒有這樣的主板的。
計算機是可以沒有主存的,對於一些存儲量不大的計算機,可以只使用寄存器或者非常少的存儲器。
計算機是可以沒有顯卡的,顯示的任務是可以由CPU獨立完成的,對於伺服器之類的一些特殊計算機,顯卡很可能根本就用不了。
計算機是可以沒有音效卡的,我們實驗室買了好幾個伺服器都是沒有音效卡的;
計算機是可以沒有網卡的,我家買的第一個電腦就沒有,那時候上網還用傳說中的數據機。
『陸』 存儲器的結構組成
微機系統中主存儲器通常由若干存儲晶元及相應的存儲控制組織而成,並通過存儲匯流排(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與CPU及其他部件相聯系,以實現數據信息、控制信息的傳輸。由於存儲器晶元的容量有限,實際應用中對存儲器的字長和位長都會有擴展的要求。
『柒』 說明主存儲器的組成,並比較SRAM和DRAM有什麼不同之處為什麼DRAM的地址一般要分兩次接收
主存儲器主要由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組成,其中RAM又分成SRAM和DRAM。SRAM又稱靜態RAM,其特點是讀寫速度快,工作穩定,但集成度低,功耗高;DRAM又稱動態RAM,特點是電路簡單,集成度高,功耗低、價格便宜,但需要刷新電路。
DRAM由於容量較大,一般採用雙地址解碼方式,分成行地址解碼和列地址解碼,所以地址要分2次接收。
『捌』 微型計算機中的主存儲器一般是由什麼組成
主存儲器概述
(1)主存儲器的兩個重要技術指標
◎讀寫速度:常常用存儲周期來度量,存儲周期是連續啟動兩次獨立的存儲器操作(如讀操作)所必需的時間間隔。
◎存儲容量:通常用構成存儲器的位元組數或字數來計量。
(2)主存儲器與CPU及外圍設備的連接
是通過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進行連接,
◎地址匯流排用於選擇主存儲器的一個存儲單元,若地址匯流排的位數k,則最大可定址空間為2k。如k=20,可訪問1MB的存儲單元。
◎數據匯流排用於在計算機各功能部件之間傳送數據。
◎控制匯流排用於指明匯流排的工作周期和本次輸入/輸出完成的時刻。
(3)主存儲器分類
◎按信息保存的長短分:ROM與RAM
ROM在計算機中一般板卡的BIOS都是ROM的如主板的BIOS。
RAM在計算機中像內存,CACHE都是RAM
◎按生產工藝分:靜態存儲器與動態存儲器
靜態存儲器(SRAM):讀寫速度快,生產成本高,多用於容量較小的高速緩沖存儲器。
動態存儲器(DRAM):讀寫速度較慢,集成度高,生產成本低,多用於容量較大的主存儲器。
靜態存儲器與動態存儲器主要性能比較如下表:
靜態和動態存儲器晶元特性比較
SRAM DRAM
存儲信息 觸發器 電容
破壞性讀出 非 是
需要刷新 不要 需要
送行列地址 同時送 分兩次送
運行速度 快 慢
集成度 低 高
發熱量 大 小
存儲成本 高 低
動態存儲器的定期刷新:在不進行讀寫操作時,DRAM 存儲器的各單元處於斷電狀態,由於漏電的存在,保存在電容CS 上的電荷會慢慢地漏掉,為此必須定時予以補充,稱為刷新操作。
『玖』 主存儲器是內存么
是內存。
主存儲器一般採用半導體存儲器,與輔助存儲器相比有容量小、讀寫速度快、價格高等特點。計算機中的主存儲器主要由存儲體、控制線路、地址寄存器、數據寄存器和地址解碼電路五部分組成。
在一個存儲器中容納的存儲單元總數通常稱為該存儲器的存儲容量。存儲容量用字數或位元組數(B)來表示,如64K字,512KB,10MB。外存中為了表示更大的存儲容量,採用MB,GB,TB等單位。其中1KB=2^10B,1MB=2^20B,1GB=2^30B,1TB=2^40B。
(9)主存儲器組成問題擴展閱讀:
應用技術
快速頁式工作技術(動態存儲器的快速讀寫技術):讀寫動態存儲器同一行的數據時,其行地址第一次讀寫時鎖定後保持不變,以後讀寫該行多列中的數據時,僅鎖存列地址即可,省去了鎖存行地址的時間,加快了主存儲器的讀寫速度。
EDO(ExtendedDataOut)技術:在快速頁式工作技術上,增加了數據輸出部分的數據鎖存線路,延長輸出數據的有效保持時間,從而地址信號改變了,仍然能取得正確的讀出數據,可以進一步縮短地址送入時間,更加快了主存儲器的讀寫速度。
『拾』 主存儲器由什麼組成
1 應該是b RAM和磁碟2 應該是D讀寫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