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新技術碳中和存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新技術碳中和存儲

發布時間: 2022-07-31 22:29:42

①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抵消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66份完整版行業實用合集資料鏈接!碳行業資料合集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來吸收這些排放,從而達到環保的目的。平衡是通過抵消盡可能多的碳排放來實現的。

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

汽車

一輛每年在城市行駛20000公里的大排量汽車排放2噸二氧化碳。發動機燃燒的每升燃料向大氣中釋放2.5千克二氧化碳。

人體

每人每天通過呼吸釋放約1140克二氧化碳。但只要光合作用存在,食物生產中消耗的二氧化碳與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基本平衡。

植物

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晚上釋放。所以植物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為零。一個中型工廠一年可以吸收大約6公斤二氧化碳。

電腦

二氧化碳的平均間接排放量為每年10.5公斤。

暖氣

使用煤油作為燃料的供暖每年向大氣中排放2400千克二氧化碳。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900 kg,而電加熱只有600 kg。

進口水果

空運一噸芒果或梨,里程10000 km,二氧化碳排放量3.2噸。

2060年碳中和的挑戰

中國低碳發展轉型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面臨巨大挑戰

一是製造業仍處於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能源和物資消耗高,附加值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任務艱巨;

二是煤炭消耗佔比比較高,仍在50%以上,單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左右;

三是單位GDP能耗仍然很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發達國家的2-3倍。建立綠色低碳經濟體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業務抵銷

第一步:計算碳足跡,建立低碳體系

碳足跡計算是對所有可能的溫室氣體源進行排放源清單和數據收集,以了解溫室氣體的排放源,量化收集的數據信息。這是走向碳管理的第一步。碳排放報告核查是第三方對從清單中獲得的數據和信息的保證聲明提供的正式書面聲明。

第二步:減少碳排放

通過企業排放源清單,詳細了解企業的碳排放來源和數量,並據此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從而減少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的碳排放。

第三步:實現碳中和

抵消碳排放的基本原則是購買自願碳減排,即中性的交易方式。碳中和的實現通常由買方(排放者)、賣方(排放者)和交易機構(中介)完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碳排放量較大的行業有:能源生產(50%)、製造和建築(30%)、交通運輸(10%)。這三個行業加起來占碳排放總量的90%。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要措施

節能

主要包括降低和提高效率。減排主要包括乘坐公共交通,節能減排。效率提高主要是指提高生產、轉化、運輸、儲存和利用的效率。

移除

主要包括物理去除和生物移除。物理移除是碳的捕獲、儲存和利用技術。生物去除是通過各種植物和土壤來固定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替代

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能源電力行業為例,即清潔能源發電代替化石能源發電,用電代替化石能源消耗。

實現碳中和的巨大影響

電力工業

電力行業是碳減排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的行業,承載著先實現碳中和甚至負排放的預期,這意味著必須安裝碳捕集裝置。碳中和的實現將帶來電力需求的長期高速增長。在2060年之前,中國的電力需求將是今天的2-3倍,這意味著電力系統的規模將翻一番。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增長率遠未達到碳中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每年新增風電和太陽能裝機2億千瓦,目前只有5000萬千瓦左右。為了應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有必要對現有的燃煤發電進行全面靈活的改造。在充分利用燃煤動力的靈活性後,電化學儲能將進行大規模開發。

考慮到設備壽命20-30年,最遲2030年以後不能再安裝新的燃煤動力設備。考慮到產業鏈發展的20年成熟期,最遲要在2035年開始大規模部署碳捕集設備。

交通行業

中國交通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快速上升,2060年前仍有50%的增長空間。考慮到汽車的10-15年壽命,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從2045年開始不再銷售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至少是2019年的20倍。

碳中和要求鐵路運輸快速電氣化,即電力機車;交通運輸將是氫能的第一個大規模應用產業,交通運輸的碳減排將促進氫能產業的初步發展和成熟。(特別是東北地區,那裡比較冷,不適合電動車行駛);生物質燃料將長期發揮作用,特別是在飛機、輪船和其他不適合發電或制氫的設備中。

工業行業

隨著建設規模的縮小,鋼鐵、水泥、玻璃、陶瓷等高能耗建築材料的產能將急劇減少。將進入新一輪產能過剩階段。

電爐取代燃煤或燃氣爐將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碳中和的實現有賴於關鍵替代技術的研發,如氫能煉鋼;減少生產中的浪費和節能將是短期減排的主要措施;比如鋼鐵行業會大規模利用廢鋼,中國鋼鐵生產中廢鋼的比例只有21.7%,遠低於美國(69%)和歐盟(55%)。

② 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數據中心的碳中和從何做起

碳中和是目前網路上的熱點詞彙,也是我們國家目前工作的重點任務。碳中和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地區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造成的碳總量和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態等方式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的零排放。我們國家目前定下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以對於探綜合就需要依靠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也是基礎的設施,被認為是高能耗產業。所以從數據中心的角度來看,首先就需要核算太排放量,理清目標,為後續採取減少碳措施打下一個基礎,同時在利用技術措施,管理措施等有效方式減少碳的排放,將碳排放控制在可行范圍內,對於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進行抵消,實現碳中和。

最後碳中和目前已經在悄悄改變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塑料吸管被環保的可將結束管所代替,出現的變化還是有非常多的,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支持碳中和。

③ 關於碳排放儲存的問題

麻省理工科學家的最新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只要在合適的地方選建發電廠,就可能將發電廠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這些二氧化碳會天然形成微小的泡沫,安全地儲藏在多孔鹽水層中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最終溶入鹽水,其中的一部分會形成岩石中諸如鐵和碳酸鎂這樣的礦物質。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之前的研究表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並儲存在地下可有效緩解全球變暖的趨勢。但是碳儲存面臨的一個巨大風險是被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會通過廢棄的油井或者地層裂縫重新回到大氣中。

《水—資源研究》(Water -Resources Research)雜志近期發表了MIT教授Ruben Juanes小組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擔心很可能是多餘的。

科學家們一直在考慮至少三種儲存二氧化碳的地方:廢棄的油井和天然氣田,不再有開采價值的煤層,深海鹽鹼含水層。Juanes小組研究的就是第三個候選方案——遍布地下的、泡在鹹水裡的多孔岩層。

Juanes小組發現,二氧化碳可以被壓縮,然後通過地下深井注入到天然的多孔岩層中去,這種多孔岩層由砂岩和石灰岩等組成,浸滿了鹽水。因為被注入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浮力,它會像羽毛一樣在滲透性很好的岩層中上浮,注入結束後,這層「氣體羽毛」會繼續不斷上浮,但是鹽水會在「氣體羽毛」後面跟著湧上,就這樣,二氧化碳和鹽水在通過岩層中的微小孔洞的時候會不斷爭搶位置。因為岩石的表面親水,水份會牢牢地附著在孔洞的內層,這些潮濕的內層會不斷膨脹,從而引起孔洞的不斷縮小,限制二氧化碳的流動,最終把原本聯成一體的「氣體羽毛」分割成無數小泡,這樣二氧化碳就被捕捉在這些孔洞中了。

日本將首次展開大規模地下封存二氧化碳的實驗,將火力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於海底的廢棄天然瓦斯田內。

實驗將針對位於福島縣石木市的火力發電廠展開,對該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加以分離回收後,經管線送至海底的廢棄天然瓦斯田加以封存。這座火力發電廠的發電量為25萬千瓦,一年排放約100萬噸的二氧化碳,廢棄的瓦斯田足以容納兩千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

日本地球環境產業技術研究機構指出,日本若能充分利用地下和海底,理論上最多可封存約1500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日本一百年以上的排放量。

這次實驗,是一系列大規模「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實驗的開始,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技術攻關,大幅度降低這一技術的成本,力爭2020年前將這一技術全面推廣,最終實現日本政府制定的「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0~80%」的目標。

共同社曾報道稱,7月底,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溫室氣體減排計劃,為實現這一遠景目標制定了具體數值及日程。該計劃的具體內容是:日本政府將大規模驗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將火力發電站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並儲存於地下,到本世紀20年代,有望將目前每噸約4200日元的二氧化碳回收成本降至1000多日元(約合60元人民幣),為全面普及該技術提供條件。

新華報業網訊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臨近,如何對付二氧化碳、減排溫室氣體成為焦點話題。記者從昨日在南京舉行的第六屆長三角能源論壇上了解到,除了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這些思路,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技術——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據預測,它對全球減排的貢獻率將達到20%。

當前常用的技術是在燃料燃燒之後用胺法或者冷卻塔法,把二氧化碳從煙囪里的廢氣中分離出來。第二種方法是建煤氣化多聯產電站,從氣化的煤中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分離。東南大學熱能研究所趙長遂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在研究的則是氧燃料法,利用循環流化床富氧燃燒技術,直接排出高濃度的二氧化碳。

被捕捉的二氧化碳被壓縮成液體,通過管道或者車輛輸送到歸宿地,而枯竭的油田大概是最理想的去處。由於二氧化碳的物理特性等原因,當它被高壓送入千米油田深處後,就會與地質層中的物質粘合起來,迫使石油顆粒從小孔中溢出,從而變得更易開采。由於油氣田已經過深入廣泛的地質分析,而且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將天然氣儲存在地下深處已有數十年的經驗,他們的成功也為將大量二氧化碳存儲上千年或上百萬年提供了信心。

據介紹,美國共有70多座油田採用二氧化碳驅油,年消耗二氧化碳達3000萬噸,增產10%。商業運行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將枯竭油氣田壽命預期延長20年。

根據此原理,被開採的煤層同樣可以儲存二氧化碳,含鹽蓄水層也是可行的選擇,深海儲存則是一種更加富有挑戰性的嘗試。這種方法是通過海底管線將液體二氧化碳泵入海底,讓它沉睡在那裡。目前的布置管線深度只限於1300米,今後還將向3000米注入。

④ 碳中和普通人的創業機會是什麼

碳中和普通人的創業機會是:

1、轉行進入跟碳中和或者相關行業,如新能源、新汽車、減排設備製造等。參與其中並逐步轉為自己的正業。

2、參加碳中和的學習,培訓碳資產管理師、碳排查員、碳交易員等,從事碳中和直接相關的工作。

3、有一定林草信息資源和渠道的,可以參與林業碳匯的開發、整理、運營。林業資源市場上一般是分散的,身邊總會多少接觸到一些林業的信息和資源,整合、鏈接,產生效益。

4、參與碳交易,在各地碳交易所開戶並購買碳資產,做中長期的碳市場的投資。

5、發起和參與碳金融活動,參與私募公募的碳投資基金,投資碳中和產業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者相關的項目。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措施:

1.減少碳排放。

從各大產業板塊入手,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來控制減少建築業、交通運輸業、農業和製造業等不同產業的碳排放量,真正從根源上做到減少碳的排放。

2.加大碳捕捉。

藉助加大植樹造林,發展碳捕獲、碳儲存技術等方式,更好實現對碳的循環利用。

⑤ 「碳中和」成了熱詞,到底什麼是碳中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過去,交通不是很發達,經濟發展也相對比較緩慢,人與自然也能和諧相處,在很多數人記憶中天很藍,水也很綠。而現在,我們的經濟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們的收入也呈穩定上升的趨勢,可是晚上我們很難看見天上的星星了,主要還是我們的發展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同時,我們個人也要綠色出行,出門盡可能使用地鐵、公交,減少使用汽車的頻率,只有人人都盡一份心,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國家會實現碳中和。

⑥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

1、節能

主要包括降低和提高效率。減排主要包括乘坐公共交通,節能減排。效率提高主要是指提高生產、轉化、運輸、儲存和利用的效率。

2、移除

主要包括物理去除和生物移除。物理移除是碳的捕獲、儲存和利用技術。生物去除是通過各種植物和土壤來固定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3、替代

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能源電力行業為例,即清潔能源發電代替化石能源發電,用電代替化石能源消耗。

實現碳中和的巨大影響

1、電力工業

電力行業是碳減排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的行業,承載著先實現碳中和甚至負排放的預期,這意味著必須安裝碳捕集裝置。碳中和的實現將帶來電力需求的長期高速增長。在2060年之前,中國的電力需求將是今天的2-3倍,這意味著電力系統的規模將翻一番。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增長率遠未達到碳中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每年新增風電和太陽能裝機2億千瓦,目前只有5000萬千瓦左右。為了應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有必要對現有的燃煤發電進行全面靈活的改造。在充分利用燃煤動力的靈活性後,電化學儲能將進行大規模開發。

考慮到設備壽命20-30年,最遲2030年以後不能再安裝新的燃煤動力設備。考慮到產業鏈發展的20年成熟期,最遲要在2035年開始大規模部署碳捕集設備。

2、交通行業

中國交通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快速上升,2060年前仍有50%的增長空間。考慮到汽車的10-15年壽命,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從2045年開始不再銷售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至少是2019年的20倍。

碳中和要求鐵路運輸快速電氣化,即電力機車;交通運輸將是氫能的第一個大規模應用產業,交通運輸的碳減排將促進氫能產業的初步發展和成熟。;生物質燃料將長期發揮作用,特別是在飛機、輪船和其他不適合發電或制氫的設備中。

⑦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碳中和的概念最早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我國正式承諾「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從我國參與的歷次溫室氣體減排承諾可以看到,提出碳中和的終極目標並非心血來潮,而是對未來的精心規劃。

現碳中和方式

對電力與供熱——用水、風電、核電、光伏等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傳統能源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推進高壓電網,智能電網,儲能技術,分布式光伏技術的研發,完善新能源產業鏈,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能降低我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提高能源自主性。

對製造與建築業——使用低碳環保建築材料,推廣裝配式建築,通過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能夠大幅減少建築原材料與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

⑧ 什麼是碳中和,中國為什麼要選擇「碳中和」

所謂的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直接或者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來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者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從而實現正負抵消,相對“零排放”,碳中和又名為Carbon neutral。

中國選擇“碳中和”,不僅彰顯的是中國的擔當和責任感,更是為了可持續發展而做出的切實努力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