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碼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數碼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㈡ 世界上第一台的照相機是怎麼發明的
一位叫達蓋爾的法國學者於1839 年達蓋爾在研究照相技術時,無意中把一把銀匙放在用碘處理過的金屬板上,過了一會兒,達蓋爾發現這把銀匙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這一現象使他大為吃驚。於是他專門磨製金屬板,並在上面塗了碘,用鏡頭進行拍攝,果然拍下了薄薄的影子,達蓋爾的發明和現在的照相技術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照相技術的發明應當歸功於達蓋爾。
中國無照相機的發明者!我們的古人前赴後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後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也就是說,我國照相機是國外傳來的
㈢ 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
是1975年發明的。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
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
奠定了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現實。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3)外國人發明照片存儲設備擴展閱讀:
發展簡史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
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
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當時發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後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並存儲圖象。
㈣ 攝相頭是誰發明的
不能說攝像頭是誰發明的,這只能追溯到發明相機的人。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傳統相機成像過程: 1.經過鏡頭把景物影象聚焦在膠片上 2.膠片上的感光劑隨光發生變化 3.膠片上受光後變化了的感光劑經顯影液顯影和定影 形成和景物相反或色彩互補的影象 數碼相機成像過程: 1.經過鏡頭光聚焦在CCD或CMOS上 2.CCD或CMOS將光轉換成電信號 3.經處理器加工,記錄在相機的內存上 4.通過電腦處理和顯示器的電光轉換,或經列印機列印便形成影象。 具體過程: 數碼相機是通過光學系統將影像聚焦在成像元件CCD/ CMOS 上,通過A/D轉換器將每個像素上光電信號轉變成數碼信號,再經DSP處理成數碼圖像,存儲到存儲介質當中。 光線從鏡頭進入相機,CCD進行濾色、感光(光電轉化),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將拍攝物體「分解」成了一個一個的像素點,這些像素點以模擬圖像信號的形式轉移到「模數轉換器」上,轉換成數字信號,傳送到圖像處理器上,處理成真正的圖像,之後壓縮存儲到存儲介質中。 一:景物的反射光線經過鏡頭的會聚,在膠片上形成潛應影,這個潛影是光和膠片上的乳劑產生化學反應的結果。再經過顯影和定影處理就形成了影像。攝象頭的數碼影像和膠片成像原理不同,是經過鏡頭成像在CCD上,經過CCD的光電轉換,生成視頻信號,再經過顯示屏電光轉換,才生成圖像。
㈤ 照相機是怎麼發明的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㈥ 相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部照相機的誕生 達蓋爾發明了「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誕生。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㈦ 據說俄羅斯發明了一種能夠拍攝過去的照相機,有它的詳細資料嗎
據俄羅斯《真理報》2004年8月6日報導,普通照相機通常只能拍攝快門按下那一刻的場景,然而令人稱奇的是,俄羅斯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設備專家亨利.斯拉諾夫據稱發明了一種可以拍攝過去的「神奇相機」,這種相機能拍攝到發生在過去數百年甚至數萬年前的某個場景。斯拉諾夫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照相室,裡面展覽了80多張他用自己發明的「神奇相機」拍攝到的「過去時代」的照片——內容包括俄羅斯沙皇、二戰士兵,甚至還有外星人和恐龍等,讓參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
俄國科學家的「現場試驗」
據報導,亨利.斯拉諾夫是俄羅斯沃羅涅什市(Voronezh)的一名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設備專家,然而斯拉諾夫最引起人們興趣的是他發明了一種奇特的照相機——可以拍攝「過去」!為了讓人們相信他所言非虛,斯拉諾夫曾經當場做了一個實驗:當一名女孩蹲在地上包裝一個野營帳篷時,斯拉諾夫拿出他的「神奇相機」准備對小女孩進行拍攝。女孩站起身朝斯拉諾夫走來,斯拉諾夫不失時機地按下了相機快門。可是膠卷沖洗出來後,人們被照片內容驚呆了!照片上根本不是女孩朝斯拉諾夫走過來的場景,而是她正彎腰給帳篷打包的場景——也就是說,斯拉諾夫拍下的是他按快門前幾秒鍾的情景,他所拍下的不是這名女孩,而是女孩遺留的資訊痕跡!這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身為科學家的斯拉諾夫也深知這一點:他稱自己完全理解人們對照相機竟能拍攝過去這種奇聞的懷疑,如果不是他自己已經拍攝了數十張這樣的照片,他自己也決不會相信!
拍沙皇王坐時,竟拍到了彼得大帝!
據報導,斯拉諾夫第一次用他的相機拍攝到這種不同尋常的照片,是在聖彼德堡修道院博物館裏。當時斯拉諾夫在其中一個大廳裏用他的相機拍攝俄羅斯沙皇以前坐過的一張王座,可是當照片洗出來後,斯拉諾夫發現照片上竟然出現了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的臉龐——彼得大帝正是坐過這張王座的眾沙皇之一!
此後,斯拉諾夫用他的「神奇相機」拍攝到了眾多有關「過去」的照片。有一次,他拍攝草地上的熱水瓶,可是洗出來的照片中,卻發現熱水瓶被一隻牛奶桶的模糊輪廓給淡淡遮住了。照片拍攝時草地上根本沒有什麼牛奶桶,可是它卻顯然出現在了膠卷上。另外一張照片顯示一棵老樹被暴風雨折斷的場景,人們能清楚地從照片上看到樹身的裂痕,可是事實上拍攝現場也根本沒有什麼大樹。
事實上,這些屬於「過去」的照片都是斯拉諾夫用他自己發明的神奇相機拍攝到的。
能拍「過去」眾多時代:二戰士兵、古代居民,甚至恐龍
據報導,斯拉諾夫的大多數「過去」照片都是在夏天拍攝的,俄羅斯的霍普約河是著名的異常現象多發地,身為俄羅斯霍普約河公共科學探險隊負責人的斯拉諾夫每年都要到霍普約河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在斯拉諾夫所拍攝的一張霍普約河河邊灌木照片上,竟然出現了一些士兵的身影輪廓。對照片進行分析後斯拉諾夫認為,照片上的士兵可能是一群1943年的捷克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顯然駐扎在該地區。斯拉諾夫的「神奇相機」一不留神竟拍攝到了二戰中的一個軍事小組!
另外一張照片顯示一名身穿古代服裝的男子,斯拉諾夫相信他是一名古代斯基台人——在古老時代,斯基台人曾經定居在這個地區。另一張照片還顯示一些頭戴塵盔的士兵,他們可能是古代游牧部落的戰士,在這些戰士旁邊,有一些繩子正穿過大河,斯拉諾夫認為照片上的人可能正在建造一條跨河通道。
更為離奇的是,另一張照片竟然還顯示出一個恐龍狀動物,斯拉諾夫相信,這只恐龍可能是數百萬年前的生物,當時在霍普約河一帶生息繁衍,稱霸獵食。
眾攝影專家評估斯拉諾夫的照片,找不出疑點
許多職業攝影家都對斯拉諾夫的照片進行過分析評估,認為它們沒有技術瑕疵,不是偽造出來的。斯拉諾夫還被告知,其實他並不是第一個拍攝到這種神奇照片的人。
據悉,早在19世紀,美國攝影師威廉.穆勒在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就用他的相機拍攝下第一張「幽靈」的照片。當時他本來是准備給自己拍一張照片的,然而拍出來的照片上竟然出現了他的堂姐薩拉的透明影像,但是薩拉12年前就死在了同一間屋子裏。穆勒的照片上還能看到一名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女孩,站在穆勒的身邊。據報導,斯拉諾夫的「神奇相機」也能拍攝到一些「幽靈」,或者說是——已故者的影像。
鏡頭、膠卷都是特製的「神奇相機」的拍攝原理
據報導,普通相機的鏡頭上通常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氟化鎂,用來過濾光譜中的紫外線部分。然而斯拉諾夫相信,被過濾掉的光線部分正是具有「場記憶」的光譜頻率——斯拉諾夫相信,我們所處的空間是一個巨大的全息圖,裡面充滿著每一樣曾經有過或移動過的事物的資訊,在某一種特殊條件下,這些資訊記憶的「開關」就會被打開。這些資訊記憶可能被物化成了光量子的形式,而這正是斯拉諾夫發明能拍攝過去資訊的「神奇相機」的理論依據。
為了製造一個允許紫外線通過的獨特光學鏡頭,斯拉諾夫使用了最小的自然石英顆粒,通過分光計對它們進行分析後,接著將這些石英顆粒熔化製成玻璃,最後他親自用手工方式將這塊新玻璃磨成光學鏡頭。同樣,斯拉諾夫使用的相機膠卷也是特製的,它上面沒有普通膠卷上面用來過濾紫外線的凝膠層.
*********************************************************************
可能時空有重疊性,原來的信息是能以某種形式存在的。
所以說貓臉大俠說的是真的話,可以成立的話,我們能回到我們現在的這個時空過去的話,那可能存在的方式。從現在的科學認識可是是信息層面上。
只能看到虛體,而不是改變什麼!
而平行宇宙的看法也只有建立在宏宇宙的大前題下,我們才可以去改變那個空間。再理論上說,也只能是去某一個空間,也只能去一次。(相同時空只能去一次,不同時空不存在沖突性。
㈧ 內存卡是誰發明的
桀岡富士雄。
桀岡富士雄:英文名Fujio Masuoka,出生於1943年,日本人,快閃記憶體的發明者。在任東芝公司生產線中層管理人員時,即一心要發明能象軟磁碟那樣可插取、具有「磁帶」存儲功能的存儲器。
桀岡富士雄於1971年加入東芝公司。大約在1984年,桀岡富士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存儲器件,鑒於桀岡的業績,東芝擬提拔他擔任公司最高技術職務,但桀岡拒絕接受,並於1994年出任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教授,進一步研究快閃記憶體技術。2002年,桀岡作為「快閃記憶體之父」入選世界知名商業雜志《福布斯》國際版封面人物。
(8)外國人發明照片存儲設備擴展閱讀:
桀岡富士雄發明的快閃記憶體是世界上被廣泛用於數碼相機、手機、汽車、洗衣機等電器的必要存儲裝置。具有隻讀存儲器(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和電可擦除的優點,讀存儲器(EEPROM)器件的理想特徵。
與RAM和EEPROM一樣,可以對這些新穎的器件或同類的ROM進行寫、擦除和重寫數據的操作,器件能將可恢復的靜態數據保存幾乎無限長時間。此外,與RAM和ROM相比,桀岡富士雄的存儲器容量容易提高。與ROM和EEPROM相比,該晶元能長時期存儲數據,不需要備份電池或外部電源。
㈨ 晶體管計算機的主存儲器用的是 在17世紀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張照片,它的名字叫什麼 3
晶體管計算機屬於第二代計算機,主存儲器用的是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的是磁碟。
在17世紀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張照片,它的名字叫「日光繪畫」。這張照片是從尼普斯工作室的窗口拍攝的,左邊有一座鴿籠,中央有倉庫傾斜的房頂,右邊可以看到建築物的一角。
達蓋爾1839年8月19 日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商業價值的可攜式照相機。
㈩ 相片是誰發明的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