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固態量子存儲器製作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固態量子存儲器製作

發布時間: 2022-07-24 11:50:52

Ⅰ 中國科學家成功將光存儲1小時,刷新世界紀錄,其技術涉及了哪些行業

有時候經常會聽的一首兒歌叫做種太陽,其實這代表的是兒童們的美好心願,想要把太陽的溫暖和光亮保存下來。幫助那些黑暗當中和寒冷時候的人們,雖然看似是無法實現的願望,卻也能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美好祝願。

而就在2021年4月份,中國和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長團隊就在光量儲存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不僅刷新了原本德國團隊光儲存一分鍾的世界紀錄,並且將光的儲存時間提升至一小時。

人們對於光的捕捉以及儲存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利用光場,光儲存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先儲存住光量子,還能根據光量子的儲存,進而構建量子中繼,就能夠克服信道損耗,從而建立起大尺度量子網路。

簡單一點就是先將光儲存在一個晶體當中,再一個小時之後放出。而我們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這樣就可以先製作一個光的量子優盤,既能夠快速的存放資料,還能夠將時間儲存延長。而且運用到了通信當中,那麼我們國家的通訊就更加有保障。

這種技術其實對於我們很多普通人,看了新聞以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儲存方式可能發生改變,從以前的普通優盤到現在的光的量子優盤。除此之外,就是感嘆我國科技的進步,科研人員的努力。因為,這種技術被研發出來,最先使用的肯定是科技領域,而科技慢慢的走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才能夠切切地體會到它所帶來的好處。

就像以前發明了電,剛發明時,我們不會覺得電有什麼實際用途,畢竟以前不用電,還可用沒有燈照亮。但是當發明電之後,連帶出電燈,電話,電視機等等這些和電相關的物品時,我們普通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電的好處。

Ⅱ 我國科學家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這是怎麼做到的

我國科學家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是這樣做到的:

1、這是把光子儲存到一個超長首映的量子存儲器裡面,然後通過運輸量子U盤來傳輸量子信息;

2、簡單的說,就是用一個能量晶體把光給儲存了起來,然後一個小時候以後取出來,發現這些光的相位、偏振等等的狀態信息還是保存良好,用量子U盤來實現的。

我國的科學家已經實現了將光儲存起來一個小時,比德國科學家將光儲存起來一分鍾相對比,我們的技術進步的非常大,這項技術在未來也是有著鮮深遠的影響的。現在連光都可以儲存起來,這也許是未來空間技術的一種,感覺科學真的是無所不能了。

四、結語

對於量子光子這些名詞來說,有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是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只要知道現在我們的這個技術是世界紀錄,全世界都沒有我們厲害。我們的科學家已經在光子領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未來期待有更大的研究成果。

Ⅲ 清華大學量子傳輸的是什麼東西

原子態有很長的退相干時間,可用來存儲量子態。兩個系統如果能夠相互轉換,將對遠距離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計算帶來極大推動。因此,實現連接這兩個系統的量子界面已經成為量子信息處理中重大的實驗挑戰。在不破壞其量子特性的情況下,將飛行(光)量子比特所載信息傳送到靜止(原子)量子比特上,並在需要時成功讀取原子量子比特內存儲的信息,這一技術將是未來量子信息處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存儲已經分別在以前的實驗中被實現,然而如何進行內嵌存儲功能的量子隱形傳態,始終是量子信息處理的一大難題。

潘建偉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中科院知識創新項目等支持下,同德國、奧地利等國同事合作,對這一難題進行了近四年的艱苦研究,最近他們成功地將一個未知光量子態隱形傳輸到原子比特上,並在存儲8微秒後,再將原子態轉換為光子態。

在實驗中,他們利用極化光子態作為量子信息的載體,利用由大約一百萬銣原子構成的冷原子系綜作為量子存儲器,制備了光子與原子系綜態之間的糾纏。通過這個光子—原子糾纏源,進行了光量子比特到遠程原子比特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傳輸到原子比特的量子信息在存儲了8微秒後,被成功地轉換為光量子態以作進一步的量子信息處理。
——————————————————————————————————————
只是一種數據傳輸方式,並不能把實物傳輸出去,比無線電波先進的傳輸方式。

Ⅳ 量子十問之九:量子也有存儲U盤

存儲器的功能就是把信息存儲起來,直到需要用到的時候再讀出。信息的存儲是是人類文明傳遞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一個核心環節。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信息存儲的介質也在不斷變化。語言是人類最初的交流方式,大腦是信息存儲的最早介質。它使得人類能夠持續生存與進化。從語言到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轉折點,信息可以脫離人本身以文字等形式保存起來並傳遞下去。人們先後使用過石頭雕刻、繩子打結、書本、磁碟、光碟等各種形式的存儲器。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Ⅳ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進展

實現單比特超快普適電控量子邏輯門
利用量子統計測量技術實現不受傳統光學散射極限限制的相鄰發光物體的測量和分辨 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的實現
CuO高臨界溫度機制的第一性原理模擬
光子偏振量子比特的固態量子存儲器的實驗實現
二維極化費米氣在自旋耦合作用下的奇異配對態及准粒子激發 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制備出八光子糾纏態
實現對開放量子系統環境的調控:從馬爾可夫到非馬爾可夫的突變
量子點激子精細結構的研究 「在Ge/Si納米線量子調控實驗上取得重要進展」
「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關聯可以不被環境破壞」 「在量子信息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在蕪湖建成世界上首個量子政務網」 「提出用超導傳輸線腔耦合多個雙量子點分子制備量子點分子團簇態的方法」
「用光學方法實現「量子賭博機」」
「實現高精度量子相位測量,突破標准量子極限」 「實現四埠量子密鑰分配網路」
「量子開關可以被局域識別」
「揭示鋱錳氧的巨磁電效應機制」 「多光子干涉及六光子的時間可區分性」
「基於表面等離子體的納米光子學」
「國內首次完成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 「實現遠距離光纖量子保密通信」
「固態光學微腔」 「實現量子受控非門的隱形傳輸」
「固態容錯量子計算新方案」 Realization of quantum Wheelers delayed-choice experiment
Jian-Shun Tang, Yu-Long Li, Xiao-Ye Xu, Guo-Yong Xiang, Chuan-Feng Li & Guang-Can Guo
Nature Photon. 6, 600–604 (2012)
Origin of Ferroelectricity in High-Tc Magnetic Ferroelectric CuO
Guangxi Jin, Kun Cao, Guang-Can Guo, and Lixin He
Phys. Rev. Lett. 108, 187205 (2012)
Realization of Reliable Solid-State Quantum Memory for Photonic Polarization Qubit
Zong-Quan Zhou, Wei-Bin Lin, Ming Yang, Chuan-Feng Li,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108, 190505 (2012)
Molecule and Polaron in a Highly Polarized Two-Dimensional Fermi Gas with Spin-Orbit Coupling
Wei Yi and Wei Zhang
Phys. Rev. Lett. 109, 140402 (2012)
Nonlocal Memory Effects in the Dynamics of Open Quantum Systems
Elsi-Mari Laine, Heinz-Peter Breuer, Jyrki Piilo, Chuan-Feng Li,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108, 210402 (2012)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ntanglement-assisted entropic uncertainty principle
Chuan-Feng Li, Jin-Shi Xu, Xiao-Ye Xu, Ke Li,Guang-Can Guo
Nature Physics 7,752–756(2011)
Experimental contr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rkovian to non-Markovian dynamics of open quantum systems
Bi-Heng Liu,Li Li,Yun-Feng Huang,Chuan-Feng Li,Guang-Can Guo,Elsi-Mari Laine,Heinz-Peter Breuer,and Jyrki Piilo
Nature Physics 7, 931–934 (2011)
Entanglement- enhanced measurement of a completely unknown optical phase
G. Y. Xiang, B. L. Higgins, D. W. Berry, H. M. Wiseman and G. J. Pryde
Nature Photonics 5, 43–47(2011)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an eight-photon Greenberger- Horne- Zeilinger state
Yun-Feng Huang, Bi-Heng Liu, Liang Peng, Yu-Hu Li, Chuan-Feng Li, Guang-Can Guo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Article number:546
Exciton Polarization, Fine-Structure Splitting, and the Asymmetry of Quantum Dots under Uniaxial Stress
Ming Gong, Weiwei Zhang, Guang-Can Guo, and Lixin He
Phys. Rev. Lett. 106, 227401 (2011)(2011) Strong and Tunable Spin-Orbit Coupling of One-Dimensional Holes in Ge/Si Core/Shell Nanowires
Xiao-Jie Hao, Tao Tu, Gang Cao, Cheng Zhou, Hai-Ou Li, Guang-Can Guo, Wayne Y. Fung, Zhongqing Ji, Guo-Ping Guo, Wei Lu
Nano Lett. 10 (8), 2956-2960 (201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lassical and quantum correlations under decoherence
Jin-Shi Xu, Xiao-Ye Xu, Chuan-Feng Li, Cheng-Jie Zhang, Xu-Bo Zou, Guang-Can Guo
Nature Communications 1:7 doi: 10.1038/ncomms1005 (2010)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Photonic Entanglement Collapse and Revival
Jin-Shi Xu, Chuan-Feng Li, Ming Gong, Xu-Bo Zou, Cheng-Hao Shi, Geng Che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104, 100502 (2010) First-Principles Modeling of Multiferroic RMn2O5
Kun Cao, Guang-Can Guo, David Vanderbilt, and Lixin He
Phys. Rev. Lett. 103, 257201 (2009)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Entanglement Dynamics in Noisy Channels
Jin-Shi Xu, Chuan-Feng Li, Xiao-Ye Xu, Cheng-Hao Shi, Xu-Bo Zou,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103, 240502 (2009) Generation of Quantum-Dot Cluster States with a Superconcting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Zhi-Rong Lin, Guo-Ping Guo, Tao Tu, Fei-Yun Zhu,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101, 230501 (2008)
Highly Reced Fine-Structure Splitting in InAs/InP Quantum Dots Offering an Efficient On-Demand Entangled 1.55-μm Photon Emitter
Lixin He, Ming Gong, Chuan-Feng Li, Guang-Can Guo, and Alex Zunger
Phys. Rev. Lett. 101, 157405 (2008)
Atom-Molecule Dark State: The Exact Quantum Solution
Cheng Zhao, XuBo Zou, Han Pu,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101, 010401 (2008)
Experimental Decoy-Stat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with a Sub-Poissionian Heralded Single-Photon Source
Qin Wang, Wei Chen, Guilherme Xavier, Marcin Swillo, Tao Zhang, Sebastien Sauge, Maria Tengner, Zheng-Fu Han, Guang-Can Guo, and Anders Karlsson
Phys. Rev. Lett. 100, 090501 (2008) Unitary Transformations Can Be Distinguished Locally
Xiang-Fa Zhou, Yong-Sheng Zhang,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99, 170401 (2007)
Ferroelectricity Driven by the Noncentrosymmetric Magnetic Ordering in Multiferroic TbMn2O5: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Chenjie Wang, Guang-Can Guo, and Lixin He
Phys. Rev. Lett. 99, 177202 (2007)
Stimulated Emission as a Result of Multiphoton Interference
F. W. Sun, B. H. Liu, Y. X. Gong, Y. F. Huang, Z. Y. Ou, and G. C. Guo
Phys. Rev. Lett. 99, 043601 (2007) Demonstration of Temporal Distinguishability in a Four-Photon State and a Six-Photon State
G. Y. Xiang, Y. F. Huang, F. W. Sun, P. Zhang, Z. Y. Ou, and G. C. Guo
Phys. Rev. Lett. 97, 023604 (2006)
Experimental Entanglement Distillation of Two-Qubit Mixed States under Local Operations
Zhi-Wei Wang, Xiang-Fa Zhou, Yun-Feng Huang, Yong-Sheng Zhang, Xi-Feng Re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96, 220505 (2006) Experimental Teleportation of a Quantum Controlled-NOT Gate
Yun-Feng Huang, Xi-Feng Ren, Yong-Sheng Zhang, Lu-Ming Dua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93, 240501 (2004)
Scalable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 in Decoherence-Free Subspaces
Zheng-Wei Zhou, Bo Yu, Xingxiang Zhou, Marc J. Feldma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93, 010501 (2004)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Kochen-Specker Theorem with Single Photons
Yun-Feng Huang, Chuan-Feng Li, Yong-Sheng Zhang, Jian-Wei Pa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90, 250401 (2003)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Untunable Couplings
Xingxiang Zhou, Zheng-Wei Zhou, Guang-Can Guo, and Marc J. Feldman
Phys. Rev. Lett. 89, 197903 (2002) Efficient Scheme for Two-Atom Entanglement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avity QED
Shi-Biao Zheng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85, 2392 (2000) Probabilistic Clo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ly Independent Quantum States
Lu-Ming Dua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80, 4999 (1998) Preserving Coherence in Quantum Computation by Pairing Quantum Bits
Lu-Ming Duan and Guang-Can Guo
Phys. Rev. Lett. 79, 1953 (1997)

Ⅵ 中國什麼科技在世界上排第一

核聚變發電技術中國在世界上排第一。

Ⅶ 求問,量子中繼器怎麼用

量子中繼可以解決光子信號在光纖內指數衰減的重大難題,是未來實現超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滿足遠距離量子中繼的實際需求,量子存儲器需要對單量子態進行長時間存儲且具備高讀出效率。

Ⅷ 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原理一樣嗎

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Alain.Aspect和他的小組通過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量子糾纏」現象確實存在,從而證實了超距作用(愛因斯坦的幽靈)的存在,即任何兩種物質之間,不管距離多遠,都有可能相互影響,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

1993年,在量子糾纏理論的基礎上,美國科學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態攜帶信息的通信方式,其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效應實現保密通信過程。隨後,一個由6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物理學國際小組基於量子糾纏理論,提出了利用經典與量子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量子隱形傳輸的方案。即將某個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把另一個粒子制備到該量子態上,而原來的粒子仍留在原處,這是量子通信最初的方案。

1997年,在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上成功地將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實驗中傳輸的只是表達量子信息的「狀態」,作為信息載體的光子本身並不被傳輸。

2008年,一支義大利和奧地利科學家小組宣布,他們首次識別出從地球上空1500公里處的人造衛星上反射回地球的單批光子。2012年,中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稱這一成果基本上解決了量子通信衛星的遠距離信息傳輸問題,是「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里程碑」。

我國是世界上量子通信應用最早的國家。2009年5月,中科大在安徽省蕪湖市試運行世界上首個量子政務網。2012年3月,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投入使用,該網覆蓋合肥市主城區,通過6個接入交換和集控站,連接40組量子電話用戶和16組量子視頻用戶,用戶主要包括政府機關、金融機構、醫療機構、軍工企業及科研院所等。2014年,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干線啟動建設,該干線全長2000多千米,連接北京與上海,貫穿山東濟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級高可信、可擴展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路,預計2016年下半年建成。

量子通信的研究方向與應用

量子通信技術主要研究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秘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利用量子糾纏將量子態傳送至任意位置,具有「不可探測、無空間約束」的特點,在原理上絕對安全。但是基於隱形傳態的量子通信目前只存在概念中,尚無實際應用的例子。國內權威專業團隊也表示,若無革命性的突破,該技術在近幾十年內都沒有實用化的可能。所以,目前的量子通信通常特指基於量子秘鑰分發技術的安全保密通信。其通信過程與經典的加密通信基本相同,都是由信息加密、信息傳輸、信息解密三個步驟組成,不同之處在於,加解密的過程中將普通密鑰換成量子密鑰,而信息的傳輸一般是通過經典方式(如光纖、衛星等)來進行。在目前以及不遠的將來,量子通信的應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基於量子光纖。現今已建成的光纖量子城域網和正在建設的2000公里「京滬干線」均採用的是該方式。即專門鋪設光纖作為量子密鑰分發的主要途徑。由於光纖傳輸過程中,光量子的能量有衰減,所以每隔一段距離就需要加入專用中繼設備,讓光量子能夠傳輸得更遠。

基於量子衛星。當需要進行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過大或不具備建設專用光纖線路條件的時候,可以通過專用衛星作為中繼進行傳輸。預計在2016年7月發射的量子衛星就將對該方式進行試驗。500公斤重的量子衛星,由量子密鑰通信器、量子糾纏發射器、糾纏源、處理單元和激光通信器構成,衛星將在中國和歐洲的兩個地面站之間中繼傳輸量子密鑰。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表示,如果該試驗成功,中國將發射多顆衛星,於2020年建成連接亞洲和歐洲的量子密鑰分配網路,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路。

基於移動量子存儲器。國外研究機構已經研製出手持式量子存儲及加解密設備,用來存儲制備好的量子密鑰。採用這種方式,需要進行保密安全通信的場合,僅需在發送端和接收端配發相互糾纏配對的量子密鑰存儲設備,接入通信鏈路,對信息進行加解密處理。加密後的密文可以通過電台、衛星、甚至民用移動通信網路(移動、聯通、電信等)進行通信。這種方式對於軍隊與國防安全領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對量子通信研究運用的思考

量子保密通信在國外均處於實驗室技術研究階段,包括美國在內,沒有進入實際工程應用,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除中國外,世界上其他研究量子通信的機構和國家都沒有進行大規模工程應用,包括美國。在美國,早在2003年,DARPA和NIST(美國國家標准局)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QKD(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床,此後,公開的信息中再也沒有出現過量子通信方面的進展。這就產生了幾種猜測:一是美國政府將量子通信技術的進展作為核心機密,外界無法獲得與之有關的任何線索;二是美國政府暫未將量子通信技術作為重點發展對象。關於第一點,我們只能憑借猜測。關於第二點倒是有幾個佐證。眾所周知,美國如果要發展某項新技術,會在其各類「規劃」中有所體現,如大數據技術、激光武器技術等。而且,如果要將某項新技術大規模工程應用,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必然是定標准或協議。如當年,DARPA在互聯網領域就是通過定下各種互聯網通用協議,從而確立了美國在信息領域的霸主地位。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沒有為量子保密通信定標準的打算,反而投入力量進行後量子加密技術研究。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從原理上來說是「絕對安全」的,但是「有人參與的量子通信」卻存在各種問題。量子保密通信並非無懈可擊,例如通信鏈路上的身份認證問題。目前我國應用的量子通信主要依靠光纖網路傳輸密鑰,當距離足夠遠時,需要進行信號中繼。澳大利亞一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通過信號中繼加入自己信息的技術,可以向目標發送任何信息,而由於量子通信過程中沒有相應的身份認證過程,目標端無法分辨真偽。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肯定會有更多的問題被發現。

量子保密通信在達到核心理論、核心技術、核心元器件三方面完全自主化之前,投入需謹慎。有專家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國量子通信領域的元器件70%~80%依賴進口,做科學試驗沒有問題,但這樣是無法保證其產業健康發展的,安全性也有問題。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只是實現安全通信的一種手段,並非不可替代。現有的量子通信嚴格意義上只是一種密鑰分發技術,就整個通信系統來說,其架構還是經典的,並非無懈可擊。量子通信技術只能對整個通信系統中的部分環節起作用,要實現安全通信,完全可以從其他環節入手,或直接在整體架構上進行革新。例如,美國沒有大力發展量子通信,可能就是認為經典密碼體系現階段足以滿足其通信安全的需求。

Ⅸ 中國的高科技有哪些

高科技太多並因此並沒有專門指某一樣具體的事物,中國的高科技通常覆蓋以下內容:

一、核燃料加工

二、信息化學品製造

三、醫葯製造業化學葯品製造中成葯製造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

四、航空航天器製造

1.飛機製造及修理

2.航天器製造

3.其他飛行器製造

五、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

1.通信設備製造其中:通信傳輸設備製造通信交換設備製造通信終端設備製造移動通信及終端設備製造

2.雷達及配套設備製造

3.廣播電視設備製造

4.電子器件製造電子真空器件製造半導體分立器件製造集成電路製造光電子器件及其他電子器件製造

5.電子元件製造

6.家用視聽設備製造

7.其他電子設備製造

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

1.電子計算機整機製造

2.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

3.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製造

4.辦公設備製造

七、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

八、公共軟體服務

(9)固態量子存儲器製作擴展閱讀:

中國部分高科技舉例:

1、載人航天

9月22日18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載人航天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彰顯著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2、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4、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去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三代核電技術

今年8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家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CAP1400示範項目1號機組主管道熱段A彎管完成,彎曲半徑和彎曲角度符合設計要求。CAP1400成功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綜合性能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Ⅹ 量子糾纏傳不了信息,做成全光量子中繼有何意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全光量子中繼器的原理性驗證,為構建遠距離光纖量子網路開辟了新途徑。距離量子通信過程中,信道傳遞的量子態往往隨著通信距離的增加而指數減少,極大地限制了量子通信的有效傳輸距離。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其一是在幾乎真空,量子信號損耗極小的外太空,利用衛星擴展量子通信距離,“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驗證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實驗結果顯示,全光量子中繼器可以有效提升量子態的傳輸速率,從而拓展量子通信的傳輸距離。該成果成功驗證了全光量子中繼器的可行性,在原理上使得量子存儲器不再是搭建量子中繼器的必要條件,為實用化量子中繼器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