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存儲晶元的周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存儲晶元的周期

發布時間: 2022-07-24 00:59:35

A. 手機存儲晶元壽命

如果說的是CPU、GPU這樣的晶元,壽命其實是非常長的,但它也不是一個可以永久工作的晶元,因為即使是在正常使用中,CPU中的電子通過動能不斷沖擊著電路中的金屬原子,這個過程中會導致其一小部分脫離,也就是常說的「電子遷移」。盡管很長一段時間來看這種影響很微小,但是隨著CPU工作時間的增長,電子遷移就會開始導致電路變形,發生短路漏電和干擾等現象,再接下來可能就會導致CPU運算出錯、功能異常進而徹底報銷。

至於電腦上的內存晶元(RAM),由於其電容存儲機制,只要是正常沒有缺陷的晶元,壽命非常長,要不然絕大多數內存條都是終身保,只要不是不當超頻,靜電損壞,人為破壞,正常的內存壽命幾乎不用擔心。

其實相比電腦各類晶元的壽命,我們更應該關心主板和顯卡上電容電感的壽命,電源的品質和整體散熱水平,這些往往才是影響電腦壽命的關鍵。

B. 計算機問題:存儲器晶元字擴展,刷新信號周期計算。

這個需要使用的2Kx16的片子總數為:(8K*32)/(2K*16)=8塊為了從16位到32位,需要兩塊並列一塊接數據線的D[15]~D[0],一塊接D[31]~D[16],把這個稱為一組,然後為了達到從2K到8K,這個就需4組,然後地址線A[15]~A[14]作為片選,其餘地址都一樣接,讀寫線都一樣,地址鎖存線也一樣。

C. 簡單地說說內存運行時鍾周期為10ns是什麼意思

TCK
時鍾周期:內存所能運行的最大頻率。基本上它等於工作頻率的倒數。內存晶元上有標識,如標識為10表示TCK的值為10ns。有必要提一下什麼是ns,
ns是比微秒還小的時間:
1秒=1000毫秒
1毫秒=1000微秒
1微秒=1000ns
如工作在頻率100MHz的內存條的時鍾周期為:100個100萬分之一[『MHz』---兆為百萬〕。即10ns

D. 存儲器對文件是怎樣存儲的機制是什麽

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簡稱內存或主存)、外存儲器(簡稱外存或輔存)。外存儲器一般也可作為輸入/輸出設備。計算機把要執行的程序和數據存入內存中,內存一般由半導體器構成。半導體存儲器可分為三大類:隨機存儲器、只讀存儲器、特殊存儲器。
RAM
RAM是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其特點是可以讀寫,存取任一單元所需的時間相同,通電是存儲器內的內容可以保持,斷電後,存儲的內容立即消失。RAM可分為動態(Dynamic RAM)和靜態(Static RAM)兩大類。所謂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是用MOS電路和電容來作存儲元件的。由於電容會放電,所以需要定時充電以維持存儲內容的正確,例如互隔2ms刷新一次,因此稱這為動態存儲器。所謂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是用雙極型電路或MOS電路的觸發器來作存儲元件的,它沒有電容放電造成的刷新問題。只要有電源正常供電,觸發器就能穩定地存儲數據。DRAM的特點是集成密度高,主要用於大容量存儲器。SRAM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主要用於調整緩沖存儲器。
ROM
ROM是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它只能讀出原有的內容,不能由用戶再寫入新內容。原來存儲的內容是由廠家一次性寫放的,並永久保存下來。ROM可分為可編程(Programmable)ROM、可擦除可編程(Erasable Programmable)ROM、電擦除可編程(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OM。如,EPROM存儲的內容可以通過紫外光照射來擦除,這使它的內可以反復更改。
特殊固態存儲器
包括電荷耦合存儲器、磁泡存儲器、電子束存儲器等,它們多用於特殊領域內的信息存儲。
此外,描述內、外存儲容量的常用單位有:
①位/比特(bit):這是內存中最小的單位,二進制數序列中的一個0或一個1就是一比比特,在電腦中,一個比特對應著一個晶體管。
②位元組(B、Byte):是計算機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存在單位。一個位元組等於8個比特,即1 Byte=8bit。
③千位元組(KB、Kilo Byte):電腦的內存容量都很大,一般都是以千位元組作單位來表示。1KB=1024Byte。
④兆位元組(MB Mega Byte):90年代流行微機的硬碟和內存等一般都是以兆位元組(MB)為單位。1 MB=1024KB。
⑤吉位元組(GB、Giga Byte):目前市場流行的微機的硬碟已經達到4.3GB、6.4GB、8.1GB、12G、13GB等規格。1GB=1024MB。
⑥太位元組(TB、Tera byte):1TB=1024GB。
(三)輸入/輸出設備
輸入設備是用來接受用戶輸入的原始數據和程序,並將它們變為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存入到內存中。常用的輸入設備有鍵盤、滑鼠、掃描儀、光筆等。
輸出設備用於將存入在內存中的由計算機處理的結果轉變為人們能接受的形式輸出。常用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等。
(四)匯流排
匯流排是一組為系統部件之間數據傳送的公用信號線。具有匯集與分配數據信號、選擇發送信號的部件與接收信號的部件、匯流排控制權的建立與轉移等功能。典型的微機計算機系統的結構如圖2-3所示,通常多採用單匯流排結構,一般按信號類型將匯流排分為三組,其中AB(Address Bus)為地址匯流排;DB(Data Bus)為數據匯流排;CB(Control Bus)控制匯流排。
(五)微型計算機主要技術指標
①CPU類型:是指微機系統所採用的CPU晶元型號,它決定了微機系統的檔次。
②字長:是指CPU一次最多可同時傳送和處理的二進制位數,安長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功能、用途和應用范圍。如Pentium是64位字長的微處理器,即數據位數是64位,而它的定址位數是32位。
③時鍾頻率和機器周期:時鍾頻率又稱主頻,它是指CPU內部晶振的頻率,常用單位為兆(MHz),它反映了CPU的基本工作節拍。一個機器周期由若干個時鍾周期組成,在機器語言中,使用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機器周期數來說明指令執行的速度。一般使用CPU類型和時鍾頻率來說明計算機的檔次。如Pentium III 500等。
④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能執行的指令數。單位有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MFLOPS(秒百萬條浮點指令)
⑤存取速度:是指存儲器完成一次讀取或寫存操作所需的時間,稱為存儲器的存取時間或訪問時間。而邊連續兩次或寫所需要的最短時間,稱為存儲周期。對於半導體存儲器來說,存取周期大約為幾十到幾百毫秒之間。它的快慢會影響到計算機的速度。
⑥內、外存儲器容量:是指內存存儲容量,即內容儲存器能夠存儲信息的位元組數。外儲器是可將程序和數據永久保存的存儲介質,可以說其容量是無限的。如硬碟、軟盤已是微機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外部設備。迄今為止,所有的計算機系統都是基於馮·諾依曼存儲程序的原理。內、外存容量越大,所能運行的軟體功能就越豐富。CPU的高速度和外存儲器的低速度是微機系統工作過程中的主要瓶頸現象,不過由於硬碟的存取速度不斷提高,目前這種現象已有所改善。

E. 已知cache / 主存系統效率為85% ,平均訪問時間為60ns,cache 比主存快4倍,求主存儲器周期是多少

設主存周期為t

cache周期就為t/5

效率=(cache周期)/(平均訪問時間)

代入就可得t=255ns

或:

cache 命中率為H,cache比主存快r,則85%=1/[r+(1-r)H]

得H=48/51

設cache周期為t,則主存4t,於是有60=t+(1-H)*4t得t=3060/63,進而主存周期4t=12240/63ns

(5)存儲晶元的周期擴展閱讀:

存儲周期不同於主存儲器存取時間的概念,在讀操作情況下,主存的存取時間指的是從啟動取數操作到數據存放主存緩沖寄存器之間所需的時間; 在寫操作情況下,主存的存取時間指的是從主存緩沖寄存器取出將要寫入主存的數據到啟動存數操作之間所需的時間。

半導體存儲器的周期時間通常稍大於其存取時間,而磁芯存儲器的周期時間通常是其存取時間的兩倍。

F. 對於整個系統而言,內存的讀寫周期是指什麼

存儲器是具有「記憶」功能的設備,它用具有兩種穩定狀態的物理器件來表示二進制數碼「0」和「1」,這種器件稱為記憶元件或記憶單元。記憶元件可以是磁芯,半導體觸發器、MOS電路或電容器等。
位(bit)是二進制數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存儲器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8位二進制數稱為一個位元組(byte)。當一個數作為一個整體存入或取出時,這個數叫做存儲字。存儲字可以是一個位元組,也可以是若干個位元組。若干個憶記單元組成一個存儲單元,大量的存儲單元的集合組成一個存儲體(MemoryBank)。
為了區分存儲體內的存儲單元,必須將它們逐一進行編號,稱為地址。地址與存儲單元之間一一對應,且是存儲單元的唯一標志。應注意存儲單元的地址和它裡面存放的內容完全是兩回事。
存儲器在計算機中處於不同的位置,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在主機內部,直接與CPU交換信息的存儲器稱主存儲器或內存儲器。在執行期間,程序的數據放在主存儲器內,各個存儲單元的內容可通過指令隨機訪問,這樣的存儲器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另一種存儲器叫只讀存儲器(ROM),裡面存放一次性寫入的程序或數據,僅能隨機讀出。RAM和ROM共同分享主存儲器的地址空間。
因於結構、價格原因,主存儲器的容量受限。為滿足計算的需要而採用了大容量的輔助存儲器或稱外存儲器,如磁碟、光碟等。
存儲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存儲器的特性由它的技術參數來描述。
一、存儲容量:存儲器可以容納的二進制信息量稱為存儲容量。主存儲器的容量是指用地址寄存器(MAR)產生的地址能訪問的存儲單元的數量。如N位字長的MAR能夠編址最多達2N個存儲單元。一般主存儲器(內存)容量在幾十K到幾M位元組左右;輔助存儲器(外存)在幾百K到幾千M位元組。
二、存儲周期:存儲器的兩個基本操作為讀出與寫入,是指將信息在存儲單元與存儲寄存器(MDR)之間進行讀寫。存儲器從接收讀出命令到被讀出信息穩定在MDR的輸出端為止的時間間隔,稱為取數時間TA;兩次獨立的存取操作之間所需的最短時間稱為存儲周期TMC。半導體存儲器的存儲周期一般為100ns-200ns。
三、存儲器的可靠性:存儲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來衡量。MTBF可以理解為兩次故障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MTBF越長,表示可靠性越高,即保持正確工作能力越強。
四、性能價格比:性能主要包括存儲器容量、存儲周期和可靠性三項內容。性能價格比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對於不同的存儲器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外存儲器,要求容量極大,而對緩沖存儲器則要求速度非常快,容量不一定大。因此性能/價格比是評價整個存儲器系統很重要的指標

G. 在計算機網路領域的摩爾定律,晶元的運算速度每多少個月翻一番

這個說的是計算機晶元發展的趨勢,而不是指一個晶元會在出廠後有什麼變化
請參考一下資料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
計算機第一定律——摩爾定律moore定律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moore)准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在他開始繪制數據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每個新晶元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元的產生都是在前一個晶元產生後的18-24個月內。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的話,計算能力相對於時間周期將呈指數式的上升。moore的觀察資料,就是現在所謂的moore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准確。人們還發現這不光適用於對存儲器晶元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該定律成為許多工業對於性能預測的基礎。在26年的時間里,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增加了3200多倍,從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4004的2300個增加到奔騰ii處理器的750萬個。
由於高純硅的獨特性,集成度越高,晶體管的價格越便宜,這樣也就引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效益,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晶體管要10美元左右,但隨著晶體管越來越小,直小到一根頭發絲上可以放1000個晶體管時,每個晶體管的價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據有關統計,按運算10萬次乘法的價格算,ibm704電腦為1美元,ibm709降到20美分,而60年代中期ibm耗資50億研製的ibm360系統電腦已變為3.5美分。到底什麼是"摩爾定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1、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半。
3、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以上幾種說法中,以第一種說法最為普遍,第二、三兩種說法涉及到價格因素,其實質是一樣的。三種說法雖然各有千秋,但在一點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個月,至於"翻一番"(或兩番)的是"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是整個"計算機的性能",還是"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性能"就見仁見智了。

H. 存儲周期最短的存儲器

存取周期最短的存儲器是內存儲器。存取周期是存儲器進行一次完整的讀/寫操作所允許的最短時間間隔。存取周期越短,則存取速度越快。內存儲器的速度最快,所以它的存取周期最短,其次是硬碟,最慢的是軟盤。

內存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外存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

內存(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和主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操作系統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從內存調到CPU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內存條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I. 內存的讀寫周期由什麼決定的, 請詳細說明.

SPD TRC
444 12 16
555 15 20
333 8 12
記憶元件可以是磁芯,半導體觸發器、MOS電路或電容器等。
位(bit)是二進制數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存儲器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8位二進制數稱為一個位元組(byte)。當一個數作為一個整體存入或取出時,這個數叫做存儲字。存儲字可以是一個位元組,也可以是若干個位元組。若干個憶記單元組成一個存儲單元,大量的存儲單元的集合組成一個存儲體(MemoryBank)。
為了區分存儲體內的存儲單元,必須將它們逐一進行編號,稱為地址。地址與存儲單元之間一一對應,且是存儲單元的唯一標志。應注意存儲單元的地址和它裡面存放的內容完全是兩回事。
存儲器在計算機中處於不同的位置,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在主機內部,直接與CPU交換信息的存儲器稱主存儲器或內存儲器。在執行期間,程序的數據放在主存儲器內,各個存儲單元的內容可通過指令隨機訪問,這樣的存儲器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另一種存儲器叫只讀存儲器(ROM),裡面存放一次性寫入的程序或數據,僅能隨機讀出。RAM和ROM共同分享主存儲器的地址空間。
因於結構、價格原因,主存儲器的容量受限。為滿足計算的需要而採用了大容量的輔助存儲器或稱外存儲器,如磁碟、光碟等。
存儲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存儲器的特性由它的技術參數來描述。
一、存儲容量:存儲器可以容納的二進制信息量稱為存儲容量。主存儲器的容量是指用地址寄存器(MAR)產生的地址能訪問的存儲單元的數量。如N位字長的MAR能夠編址最多達2N個存儲單元。一般主存儲器(內存)容量在幾十K到幾M位元組左右;輔助存儲器(外存)在幾百K到幾千M位元組。
二、存儲周期:存儲器的兩個基本操作為讀出與寫入,是指將信息在存儲單元與存儲寄存器(MDR)之間進行讀寫。存儲器從接收讀出命令到被讀出信息穩定在MDR的輸出端為止的時間間隔,稱為取數時間TA;兩次獨立的存取操作之間所需的最短時間稱為存儲周期TMC。半導體存儲器的存儲周期一般為100ns-200ns。
三、存儲器的可靠性:存儲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來衡量。MTBF可以理解為兩次故障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MTBF越長,表示可靠性越高,即保持正確工作能力越強。
四、性能價格比:性能主要包括存儲器容量、存儲周期和可靠性三項內容。性能價格比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對於不同的存儲器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外存儲器,要求容量極大,而對緩沖存儲器則要求速度非常快,容量不一定大。因此性能/價格比是評價整個存儲器系統很重要的指標

J. 某存儲器按位元組編址,要求數據傳輸率達到8000000位元組/秒,則應選用存儲周期為______的存儲晶元!

1/8000000位元組/每秒=125ns.
所以應該選用存儲周期小於125ns的存儲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