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光碟存儲器有哪些
光碟存儲器是一種採用光存儲技術存儲信息的存儲器,它採用聚焦激光束在盤式介質上非接觸地記錄高密度信息,以介質材料的光學性質(如反射率、偏振方向)的變化來表示所存儲信息的「1」或「0」。由於光碟存儲器容量大、價格低、攜帶方便及交換性好等特點,已成為計算機中一種重要的輔助存儲器,也是現代多媒體計算機MPC不可或缺的存儲設備。
光存儲技術源於20世紀70年代。1972年,Philips公司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能播放模擬電視信號的光碟系統。1978年,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激光視盤機(Laser vision,LV)由Philips推出,其原理是仿效聲音唱片的形式,把圖像和伴音信號記錄在圓盤上,用激光束檢測盤上記錄的信息,將其轉換成電信號,經處理後還原成視頻和音頻信號,由電視機顯示圖像和發出聲音。1981年,Philips公司和Sony公司攜手推出了數字激光唱盤(Compact Disc-Didital Audio,即CD-DA),並為此制定了光碟技術領域非常重要的基礎性技術文件——《紅皮書標准》。
1985年,Philips和Sony的研究人員在經過幾年的努力後終於解決了光碟上只能記錄數字音樂信息,而不能記錄計算機文件信息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解決如何在光碟上劃分地址,以便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地址編號隨時存取數據的問題和降低光碟數據存取誤碼率問題。為此他們公布了在光碟上記錄計算數據的《黃皮書標准》。後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又對該標准進行了完善,發布了ISO9660標准。這樣,CD-ROM便進入了計算機,並很快得到了廣泛的應用,CD-ROM已成為現代多媒體計算機中標准配置之一。隨後,研究人員們一方面努力提高CD-ROM的讀取速度,由最初的2倍速、4倍速(MPC3標准)發展到今天的52倍速;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推出了用於計算機中可讀寫的光碟和DVD等,鞏固和確立了光碟存儲器在計算機輔助存儲器中的重要地位。
1. 光碟存儲器的分類
按光碟可擦寫性分類主要包括只讀型光碟和可擦寫型光碟。
只讀型光碟所存儲的信息是由光碟製造廠家預先用模板一次性將信息寫入,以後只能讀出數據而不能再寫入任何數據。按照碟片內容所採用的數據格式的不同,又可以將碟片分為CD-DA、CD-I、Video-CD、CD-ROM、DVD等。
可擦寫型光碟是由製造廠家提供空碟片,用戶可以使用刻錄光碟機將自己的數據刻寫到光碟上,它包括CD-R、CD-RW和相變光碟及磁光碟等。
常見的光碟種類、功能及相關標准見如下表。
光碟種類 數據容量 執行標准 出現時間 功能說明
CD-DA 最大播放音樂時長74分鍾 紅皮書 1982年 CD系列光碟的始祖,由Philips和Sony於1982年正式發布,主要用於音樂存儲。
CD-ROM 存儲650MB計算機數據 黃皮書 1985年 由Philips和Sony聯合制定,定義了存儲計算機數據的規范,規定了地址數據結構、數據糾錯、扇區大小等,使光存儲進入計算機領域。
CD-I 760MB 綠皮書 1986年 Philips和Sony針對消費電子市場推出的一種互動式多媒體數據存儲格式,使之能同步播放聲音、影像及其它如文字信息等。
CD-R 700MB 橙皮書 1992年 一次刻錄型的光碟片,不管數據是否填滿碟片,只能寫入一次,即使還剩餘空間,也不能再寫。
CD-RW 700MB 橙皮書的第三部分 1996年 刻錄方式與CD-R相同,區別是其可以擦除和重復寫入,CD-RW驅動器完全兼容CD-R碟片。
Video CD 70分鍾MPEG1格式數據 白皮書 1993年 可存儲按MPEG1格式壓縮的視頻和音頻信息,主要應用播放電影等。
DVD 存儲高達17GB數據 ISO/IEC
16448 1996年 全稱是數字視盤(Digital Video Disk),將計算機和家庭娛樂融合起來,DVD驅動器可以識別各種CD碟片,已有取代CD-ROM之勢。
2. CD-ROM
標准CD-ROM碟片的直徑為120mm,中心裝卡孔徑為15mm,厚度為1.2mm,重量約14~18g,其基質由樹酯(如聚碳酸酯)製成,數據信息以一系列微凹坑的樣式刻錄在光碟表面上。CD-ROM光碟在製作時,首先用精密聚焦的高強度激光束製造一個母盤,然後以母盤作為模板壓印出聚碳酸酯的復製品,再在凹坑表面上鍍一層高反射材料(鋁或金),最後在這外層上塗—層丙烯酸樹酯以防灰塵或劃傷。如圖5-35所示。
圖5-35 CD-ROM的組成結構
CD-ROM是通過安裝在光碟驅動器內的激光頭來讀取碟片上的信息的。當碟片轉動並經過激光頭時,激光頭能產生可以穿過透明的聚碳酸酯層的低強度激光束。激光束照射到碟片的不同區域時,反射的激光強度發生變化。具體來說,當激光束照射在凹坑上時,由於凹坑表面有些不平,光被散射,反射回的光強度變低。凹坑之間的區域稱為台(1and),台的表面光滑平坦,反射回的光強度高。光感測器將檢測到的這種光強變化轉換成數字信號。感測器以固定的間隔檢測盤表面,一個凹坑的開始或結束表示存儲了一位二進制「1」;間隔之間無標高變動出現時,記錄的是「0」。
CD-ROM與磁碟在數據記錄方式上有所不同。磁碟是由一個個同心圓的磁軌組成。而CD-ROM卻不同,它是在整個盤面上只有一條螺旋式軌道,由靠近中心處開始,逐圈向外旋轉直到盤的外沿。靠外的扇區與靠內的扇區具有相同的長度,於是,按同樣大小的段分組的信息可以均勻分布在整個盤上。
CD-ROM的數據存儲也是以塊為單位進行組織的。典型的塊格式如圖5-36所示。它由下列欄位組成。
·Sync:同步欄位,標志一個塊的開始。由12個位元組組成,第1個位元組為全0,第2-11個位元組為全1,第12個位元組為全0。
·ID:標識欄位,包含塊地址和模式位元組。模式0表示一個空的數據域,模式1表示使用糾錯碼和2048位元組的數據,模式2表示不帶糾錯碼的2336個位元組的用戶數據。
·Data:用戶數據域。
·Auxiliary:此輔助域在模式2下是附加用戶數據,在模式1下是288位元組的糾錯碼。
圖5-36 CD-ROM數據塊格式
CD-ROM是通過專門的CD-ROM驅動器(即通常所說的光碟機)來進行讀操作的。CD-ROM驅動器一方面完成對光碟的讀操作,另一方面與主機相介面。常見的CD-ROM驅動器介面標准主要有三種:
(1)專用介面
由各CD-ROM驅動器生產廠家提供的專用介面卡將CD-ROM與主機連接起來。目前專用介面正逐步被取代。
(2)IDE(EIDE)介面
IDE介面的CD-ROM驅動器直接插在計算機主板上的IDE或EIDE插口上,無需配置匯流排介面卡,這也是目前微型計算機中普遍採用的一種介面方式。
(3)SCSI介面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輸入輸出介面標准,相對來說,SCSI介面比IDE介面速度更快。
3. CD-R
CD-R(Compact Disk Recordable)是一種一次寫、多次讀的可刻錄光碟系統,它由CD-R碟片和刻錄光碟機組成。
CD-R光碟與普通CD-ROM光碟在外觀尺寸、記載數據的方式等方面是相同的,也同樣是利用激光束的反射原理來讀取信息。但與CD-ROM不同的是,在CD-R光碟表面除了含有聚碳酸酯層、反射層和丙烯酸樹酯保護層外,另外還在聚碳酸酯層和反射層之間加上了一個有機染料記錄層。
當使用CD-R刻錄光碟機對空白碟片進行刻錄時,是將寫激光束照射到有機染料記錄層上,激光照射時產生的熱量將有機染料燒熔,並使其產生光痕。光痕會使今後讀激光束改變光的反射率,從而達到一次刻錄改寫信息的目的。
4. CD-RW
CD-RW(Compact Disk ReWritable)光存儲系統是在CD-R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多次寫、多次讀的可重復擦寫的光存儲系統。
CD-RW光碟結構與CD-ROM基本相同,只是在碟片中增加了可改寫的染色層。讀寫數據採用相變(phase change)技術。相變技術利用物質的狀態變化進行數據的讀、寫和擦除。CD-RW碟片內部鍍上一層一定厚度的薄膜即相變記錄層。相變記錄層由一種銀合金材料組成,隨加熱溫度的不同,它可以形成晶體,也可以形成非晶體。因此,適當調整加熱溫度就可以自由地控制記錄層的結晶狀態。在晶體狀態中原子整齊排列,光反射率高;相反,在非晶體狀態中原子排列不整齊,光反射率低。對CD-RW的讀、寫和擦除正是利用光反射率的這種變化來實現。由於材料的因素,晶體狀態改變的次數有限,也使得CD-RW碟片的擦寫次數有限。
CD-RW碟片中的相變記錄層的記錄膜在出廠時處於晶體狀態,寫入時用強的激光束照射使之變為非晶體狀態,如果此時中止激光照射,記錄膜溫度急劇下降,寫入數據的區域便穩定在非結晶狀態,數據被寫入。讀出時用弱的激光束照射記錄區,並根據反射光的反射率判別是0還是1。僅用弱光照射時記錄膜記錄的數據不會被破壞,這與普通光碟機讀取光碟的原理是一樣的。在擦除數據時,用中等強度的激光束照射記錄膜,使其溫度上升少許,記錄膜又返回晶體狀態,數據被擦除。
對CD-RW碟片的讀寫操作是通過CD-RW刻錄機完成的。目前的CD-RW刻錄機兼容CD-ROM和CD-R碟片,它分為內置式和外置式兩種。在與主機介面上,內置式刻錄機主要通過IDE、SCSI等介面連接,而外置式刻錄機通過計算機的外部並行介面連接。
5. DVD
DVD的英文全名是Digital Video Disk,即數字視頻光碟。DVD不僅僅用來存儲視頻數據,還可以用來存儲其它類型的數據,因此DVD又為 Digital Versatile Disk,即數字通用盤,是一種能夠保存視頻、音頻和計算機數據的容量更大、運行速度更快的採用了MPEG2壓縮標準的光碟。
DVD採用了類似CD-ROM的技術,但是可以提供更高的存儲容量。從表面上看,DVD碟片與CD-ROM碟片很相似,其直徑為80mm或120mm,厚度為1.2mm。但實質上,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差別。相對於CD-ROM光碟650MB的存儲容量,DVD光碟的存儲容量可以高達17GB。另外在讀盤速度方面,CD-ROM的單倍速傳輸速度是150KB/s,而DVD的單倍速傳輸速度是1358KB/s。
如圖5-37是DVD和CD-ROM碟片數據記錄道和凹坑情況的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CD-ROM 盤的道間距為1.6μm,而DVD盤的道間距為0.74μm;CD-ROM盤的最小凹坑為0.83μm,而DVD盤的最小凹坑為0. 4μm。DVD碟片的道密度和凹坑密度都遠高於CD碟片。單從這兩方面的改進,就使DVD的單片單層容量提高到CD-ROM的7倍多,可達4.7GB。
圖5-37 DVD盤與CD盤的凹坑密度比較
DVD碟片分為單面單層、單面雙層、雙面單層和雙面雙層四種物理結構。因此,可以將DVD碟片分為四種規格,分別是DVD-5、DVD-9、DVD-10和DVD-18,它們的容量分別如下表5-7所示。
表5-7 四種DVD碟片比較
碟片類型 碟片直徑 面數/層數 容量
DVD-5 12cm 單面單層 4.7GB
DVD-9 12cm 單面雙層 8.5GB
DVD-10 12cm 雙面單層 9.4GB
DVD-18 12cm 雙面雙層 17GB
『貳』 常用的光碟存儲器有哪幾種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一般的是 DVD VCD CD DVD 容量大 可以達到7個G 左右VCD一般只有幾百MCD 不帶 圖像
『叄』 多媒體數據存儲技術中的CD光碟是激光波長最長的一種光碟存儲器。
摘要 A.CD-ROM是光碟存儲器的一種,只能讀出信息
『肆』 多媒體存儲設備有哪些
1、軟盤
軟盤(Floppy Disk)是個人計算機(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質。軟盤的讀寫是通過軟盤驅動器完成的。軟盤驅動器設計能接收可移動式軟盤,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為1.44MB的3.5英寸軟盤。
2、硬碟
硬碟是計算機最為重要的存儲設備,存放著用戶所有的數據信息,這些數據的價值遠遠高於硬碟本身,同時硬碟又是計算機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和用戶的操作體驗。
3、光碟
光碟是以光信息做為存儲的載體並用來存儲數據的一種物品。分不可擦寫光碟,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寫光碟,如CD-RW、DVD-RAM等。
光碟是利用激光原理進行讀、寫的設備,是迅速發展的一種輔助存儲器,可以存放各種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和動畫等多媒體數字信息。
(4)多光碟存儲機擴展閱讀:
多媒體數據實際上是由多種不問類型的數據組成的,通常包括文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不同數據類型,而且同一類型數據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例如,可以用編碼形式表示、
也可用二進制非編碼形式表示:可以用內部數據結構(如圖形數據常用圖段、層次、邊界、幾何結構等多種小同數據結構)表示,也可採用無結構的點陣圖形式來表示。特別是,這些內部數據結構都隨具體應用而變化。
多媒體數據返一復雜性不僅使多媒體數據的建立、存儲、檢索以及數據處理技術各不相同,而且使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功能較普通微機、工作站的功能要復雜得多。
『伍』 光碟刻錄機分為那些種類
CD—R驅動器,又稱光碟刻錄機,是可讀寫光碟數據的驅動器,非常適於存儲大量的數據文件。根據刻錄機是否安裝在計算機主機箱中,分為內置式刻錄機和外置式刻錄機。
在需要大容量存儲的多媒體設計領域,光碟刻錄機越來越受歡迎,逐步成為多媒體系統的標准裝備。使用這種設備可以將完成的作品記錄到CD—R/CD—RW光碟上,拿到任何一台配有光碟機的計算機中使用。
『陸』 有沒有光碟和硬碟雙載體歸檔存儲的專業設備,國內哪個公司有賣
北京市漢龍實業的藍光硬碟備份庫是藍光光碟和硬碟雙載體歸檔存儲設備,通過軟體部署實現BD/HDD雙載體數據遷移、載體健康狀態監測、載體智能管理及文件檢索利用等功能。
『柒』 DVD+R DL
恩一般的話
刻系統用CD-R就好了
刻盤的話我一直用DVD-R比較便宜實惠~
還有就是買盤的話不要買太差的啊!
刻錄速度,尤其是刻系統的時候不可以選太快~!
否則不好讀的!
兄弟什麼牌子的刻錄機?
『捌』 光碟存儲器的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各部分的功能分別是什麼
光碟是如何造出來的?面對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回答出來。我們的台式電腦,可以通過組裝的形式來製造,例如把處理器、內存、硬碟、主板等配件,安裝在機箱里,就形成了一台電腦。而一塊主板則是通過電路板布線、貼片、焊接、插件、再焊接等步驟完成的。然而,一張薄薄的光碟,它又如何才能製造出來呢?
要了解光碟的製造原理,首先就要了解光碟的結構,其結構同製造過程密切相關。大家都知道,光碟只是一個統稱,它分成兩類,一類是只讀型光碟,其中包括CD-Audio、CD-Video、CD-ROM、DVD-Audio、DVD-Video、DVD-ROM等;另一類是可記錄型光碟,它包括CD-R、CD-RW、DVD-R、DVD+R、DVD+RW、DVD-RAM、Double
layer
DVD+R等各種類型。
根據光碟結構,光碟主要分為CD、DVD、藍光光碟等幾種類型,這幾種類型的光碟,在結構上有所區別,但主要結構原理是一致的。而只讀的CD光碟和可記錄的CD光碟在結構上沒有區別,它們主要區別在材料的應用和某些製造工序的不同,DVD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就以CD光碟為例進行講解。
我們常見的CD光碟非常薄,它只有1.2mm厚,但卻包括了很多內容。從圖1中可以看出,CD光碟主要分為五層,其中包括基板、記錄層、反射層、保護層、印刷層等。現在,我們分別進行說明。
1.基板
它是各功能性結構(如溝槽等)的載體,其使用的材料是聚碳酸酯(PC),沖擊韌性極好、使用溫度范圍大、尺寸穩定性好、耐候性、無毒性。一般來說,基板是無色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整個光碟中,它不僅是溝槽等的載體,更是整體個光碟的物理外殼。CD光碟的基板厚度為1.2mm、直徑為120mm,中間有孔,呈圓形,它是光碟的外形體現。光碟之所以能夠隨意取放,主要取決於基板的硬度。
在讀者的眼裡,基板可能就是放在最底部的部分。不過,對於光碟而言,卻並不相同。如果你把光碟比較光滑的一面(激光頭面向的一面)面向你自己,那最表面的一面就是基板。需要說明的是,在基板方面,CD、CD-R、CD-RW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2.記錄層(染料層)
這是燒錄時刻錄信號的地方,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在基板上塗抹上專用的有機染料,以供激光記錄信息。由於燒錄前後的反射率不同,經由激光讀取不同長度的信號時,通過反射率的變化形成0與1信號,藉以讀取信息。目前市場上存在三大類有機染料:花菁(Cyanine)、酞菁
(Phthalocyanine)
及偶氮
(AZO)
。
目前,一次性記錄的CD-R光碟主要採用(酞菁)有機染料,當此光碟在進行燒錄時,激光就會對在基板上塗的有機染料,進行燒錄,直接燒錄成一個接一個的"坑",這樣有"坑"和沒有"坑"的狀態就形成了『0'和『1'的信號,這一個接一個的"坑"是不能回復的,也就是當燒成"坑"之後,將永久性地保持現狀,這也就意味著此光碟不能重復擦寫。這一連串的"0"、"1"信息,就組成了二進制代碼,從而表示特定的數據。
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可重復擦寫的CD-RW而言,所塗抹的就不是有機染料,而是某種碳性物質,當激光在燒錄時,就不是燒成一個接一個的"坑",而是改變碳性物質的極性,通過改變碳性物質的極性,來形成特定的"0"、"1"代碼序列。這種碳性物質的極性是可以重復改變的,這也就表示此光碟可以重復擦寫。
3.反射層
這是光碟的第三層,它是反射光碟機激光光束的區域,借反射的激光光束讀取光碟片中的資料。其材料為純度為99.99%的純銀金屬。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它就如同我們經常用到的鏡子一樣,此層就代表鏡子的銀反射層,光線到達此層,就會反射回去。一般來說,我們的光碟可以當作鏡子用,就是因為有這一層的緣故。
4.保護層
它是用來保護光碟中的反射層及染料層防止信號被破壞。材料為光固化丙烯酸類物質。另外現在市場使用的DVD+/-R系列還需在以上的工藝上加入膠合部分。
5.印刷層
印刷碟片的客戶標識、容量等相關資訊的地方,這就是光碟的背面。其實,它不僅可以標明信息,還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光碟的作用。
『玖』 多媒體存儲設備有哪些麻煩告訴我
多媒體設備: 這樣提供的配置是最基本MPC的硬體基礎,它們構成MPC的主機。除此以外,MPC能擴充的配置還可能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 光碟驅動器:包括可重寫光碟驅動器(CD-R)、WORM光碟驅動器和CD-ROM驅動器。其中CD-ROM驅動器為MPC帶來了價格便宜的650M存儲設備,存有圖形、動畫、圖像、聲音、文本、數字音頻、程序等資源的CD-ROM早已廣泛使用,因此現在光碟機對廣大用戶來說已經是必須配置的了。而可重寫光碟、WORM光碟價格較貴,目前還不是非常普及。另外,DVD出現在市場上也有些時日了,它的存儲量更大,雙面可達17GB,是升級換代的理想產品。 音頻卡:在音頻卡上連接的音頻輸入輸出設備包括話筒、音頻播放設備、MIDI合成器、耳機、揚聲器等。數字音頻處理的支持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重要方面,音頻卡具有A/D和D/A音頻信號的轉換功能,可以合成音樂、混合多種聲源,還可以外接MIDI電子音樂設備。 圖形加速卡:圖文並茂的多媒體表現需要解析度高,而且同屏顯示色彩豐富的顯示卡的支持,同時還要求具有Windows的顯示驅動程序,並在Windows下的像素運算速度要快。所以現在帶有圖形用戶介面GUI加速器的局部匯流排顯示適配器使得Windows的顯示速度大大加快。 視頻卡:可細分為視頻捕捉卡、視頻處理卡、視頻播放卡以及TV編碼器等專用卡,其功能是連接攝像機、VCR影碟機、TV等設備,以便獲取、處理和表現各種動畫和數字化視頻媒體。 掃描卡:它是用來連接各種圖形掃描儀的,是常用的靜態照片、文字、工程圖輸入設備。 列印機介面:用來連接各種列印機,包括普通列印機、激光列印機、彩色列印機等,列印機現在已經是最常用的多媒體輸出設備之一了。 交互控制介面:它是用來連接觸摸屏、滑鼠、光筆等人機交互設備的,這些設備將大大方便用戶對MPC的使用。 網路介面:是實現多媒體通信的重要MPC擴充部件。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就需要專門的多媒體外部設備將數據量龐大的多媒體信息傳送出去或接收進來,通過網路介面相接的設備包括視頻電話機、傳真機、LAN和ISDN等。 多媒體硬體系統、多媒體操作系統、媒體處理系統工具和用戶應用軟體。 多媒體硬體系統:包括計算機硬體、聲音/視頻處理器、多種媒體輸入/輸出設備及信號轉換裝置、通信傳輸設備及介面裝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多媒體技術標准而研製生成的多媒體信息處理晶元和板卡、光碟驅動器等。 多媒體操作系統:或稱為多媒體核心系統(Multimedia kernel system),具有實時任務調度、多媒體數據轉換和同步控制對多媒體設備的驅動和控制,以及圖形用戶界面管理等。 體處理系統工具:或稱為多媒體系統開發工具軟體,是多媒體系統重要組成部分。 用戶應用軟體:根據多媒體系統終端用戶要求而定製的應用軟體或面向某一領域的用戶應用軟體系統,它是面向大規模用戶的系統產品。
『拾』 列舉常見的光碟存儲格式標准
VCD:一種全動態、全屏播放的視頻標准。它的格式可分為: 解析度為352x240像素,每秒29.97幅畫面(適合NTSC制式電視播放) 解析度為352x240像素,每秒23.976幅畫面 解析度為352x288像素,每秒25幅畫面(適合PAL制式電視播放) 光碟
整體來說解析度大約是對應電視制式解析度的四分之一。VCD的視頻採用MPEG-1壓縮編碼,音頻採用MPEG 1/2 Layer 2(MP2)編碼。碼率分別為視頻1150kbit/s,音頻224kbit/s。 整個視頻質量和VHS錄像帶相當。 由於VCD的比特率和普通音樂CD相當,因此,一張標準的74分鍾的CD可以存放大約74分鍾的VCD格式的視頻。
DVD:數字多功能光碟(英文:Digital Versatile Disc),簡稱DVD,是一種光碟存儲器,通常用來播放標准電視機清晰度的電影,高質量的音樂與作大容量存儲數據用途。DVD與CD的外觀極為相似,它們的直徑都是120毫米左右。最常見的DVD,即單面單層DVD的資料容量約為VCD的7倍,這是因為DVD和VCD雖然是使用相同的技術來讀取深藏於光碟片中的資料(光學讀取技術),但是由於DVD的光學讀取頭所產生的光點較小(將原本0.85μm的讀取光點大小縮小到0.55μm),因此在同樣大小的碟片面積上(DVD和VCD的外觀大小是一樣的),DVD資料儲存的密度便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