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四十一研究所簡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又名華東電子測量儀器研究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唯一的專業電子測量儀器研究所,國家一類科研單位。主要從事微波、毫米波、光電、通信、通用/基礎等門類電子測量儀器和自動測試系統的研製、開發及生產,並為軍用、民用電子元器件、整機和系統的研製、生產提供檢測手段。所本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佔地面積83,900平方米;另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有青島所區,佔地面積110,000平方米;並在深圳、珠海、合肥等地設有公司和窗口。
四十一所現有職工920多人,其中科技人員620多人(35歲以下的年輕科技人員佔80%以上),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者350多人。所內設有微波/毫米波測量儀器、數字通信測量儀器、光電通信測量儀器、無線通信測量儀器、電子應用、微波部件等七個研發部以及計算中心、精加工中心、質量檢測中心、經營中心、工程中心、綜合車間等職能部門。
經國家授權批准,四十一所還承擔了「電子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光電子計量一級站」、「國家電子儀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計量器具新產品定型鑒定技術機構」、「國家進出口電子儀器檢驗實驗室」等任務,在中國電子測量儀器行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後被授予「軍用電子基礎產品科研生產先進單位」、「軍用電子元器件十佳研究所」等榮譽稱號。
四十一所擁有一支從事電子測量儀器、自動測試系統及各類電子應用產品研究、開發、設計的專業技術隊伍和先進的設計、測試、計量、工藝手段及生產設備,具有良好的開發、生產環境以及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1998年3月全面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並一直保持良好運行)。多年來承擔了大量的軍用、民用產品的研製開發任務。「八五」、「九五」期間,共完成科研成果300多項,其中軍品科研成果100多項,民品科研成果200多項;已有4項獲國家獎,50多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部分產品已批量生產,廣泛應用於國防、科研、通信、教育等行業的微波、毫米波、光纖、數字通信和雷達、衛星、電子對抗等尖端領域。諸多產品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成功地為衛星、「神舟號」發射等航天工程及許多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進行了儀器配備,並在光纖通信干線測試儀器國際招標中多次中標,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及863項目等和信息產業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四十一所充分利用自身高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民用電子產品,形成了電子測量儀器、 孵化設備、通信設備、洗車設備、消防報警系統和煙機控制系統等支柱產品,並承攬工業自動化控制和電子技術應用中的各類電子系統工程,軍民結合,成效顯著,優質的產品和完善的售後服務深得廣大用戶的信賴。
四十一所將秉承「知識創造價值、科技產業報國」的真誠理念;堅持「發展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以高性價比的精品服務社會」的宗旨;發揚「團結、務實、勤奮、創新」的精神;努力營造「所為人人,人人為所」的文化氛圍,為振興中國的電子測量儀器事業做出新貢獻。
②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下屬研究所簡介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9月現已發展成為中國主要核聚變研究基地之一並成為世界實驗室在中國設立的核聚變研究中心。先後建成並運行了三代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常規磁體托卡馬克HT-6B、HT-6M,我國第一個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HT-7,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隨著EAST輔助加熱系統建設和裝置升級改造,EAST將在國際聚變界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為ITER和我國下一代聚變堆奠定必要的科學技術基礎。等離子體所高度重視大科學工程項目派生出來的技術應用及其發展,積極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交叉科學,確立了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在環境、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其中,太陽能材料與工程研究方面,建成大面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製作實驗線,並在安徽省銅陵市建立了「染料敏化太陽電池中試生產基地」。等離子體技術應用方面,積極進行技術成果轉化,2012年底與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簽約建設「中科院等離子體應用技術中試基地」。
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於1970年12月,經過30餘年艱苦創業已形成了以大氣光學、環境光學及環境監測技術和激光技術等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特色優勢學科領域,在激光大氣傳輸和激光大氣探測、激光光譜學、環境光學和環境監測技術、遙感和輻射定標與修正、新型激光器和晶體材料、醫學光電子和激光醫療儀器、光電子學和光電工程等方面承擔了大量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環境監測技術、工業和醫用激光技術、激光晶體材料等方面開發出了系列高技術產品。
固體物理所成立於1982年3月,由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葛庭燧擔任第一任所長,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機械振動吸收能譜學、計算凝聚態物理理論和計算材料科學、氧化物的電子輸運等。該所現已擁有國際一流、頻譜齊全、溫度范圍寬的內耗測量裝置和一批材料制備及其物性和微結構分析測試設備,其科研人員的論文發表數和被引用數在全國研究機構中位於前列,並成為主持國家九七三項目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的首席科學家單位之一。
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建所於1979年10月,其前身為五十年代成立的中科院華東自動化元件及儀表研究所。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與奮斗,智能所現已成為我國感測器技術和智能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建立起一支既能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又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善於聯合攻關的科技隊伍。其主要學科方向為感測技術與智能技術,研究領域包括厚膜敏感材料與感測器、化學感測器與智能材料、微感測器與微系統、機器人感測器和智能感測器以及農業信息技術、物流自動化、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等。該所是感測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厚膜專業點和國家863智能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依託單位。
強磁場科學中心成立於2008年4月30日,為科學院下屬的一個非法人科研單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根據國家發改委對於強磁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的批復,未來將依託該中心建設國家強磁場科學中心。強磁場科學中心的發展目標有三項:一、建設國際先進的強磁場實驗條件,滿足我國多學科研究對於穩態強磁場實驗條件的基本需要;二、開展強磁場下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材料等多學科前沿探索;三、發展強磁場相關技術,並在強磁場條件下加強新技術發明創造。在未來五年內,強磁場科學中心主要致力於建設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大科學工程項目,建設比較完善的穩態強磁場實驗條件,建成一支精乾的強磁場科學技術研究隊伍。強磁場科學中心承擔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項目是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先進製造所)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研究院)下屬的七個研究單位之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常州,學科方向為機器人與智能裝備。 2007年1月合肥研究院與常州市科教城共建的「常州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成立,2010年1月10日合肥研究院和常州市政府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先進製造所是以常州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為基礎,與原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智能車輛技術中心和常州現代設計與製造中心合並而成,並注冊為常州市事業法人「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
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 是隸屬於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非法人獨立機構,前身系等離子體所離子束生物工程學研究室,現有中國科學院、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國家發酵技術工程中心,「安徽省院士工作站」。主要學科方向是:植物遺傳工程、輻照技術與輻照物理、微生物過程、輻射與環境毒理、材料與環境工程等。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 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非法人科研單元,於2010年5月成立,是一個以高端物理技術向醫學應用轉化研究為主的創新科研機構。
中心主要定位是:針對我國防控和診治重大疾病及常見多發病的實際需求,面向醫學物理技術前沿,以精確放療、質譜檢測、核磁成像、等離子體醫療、激光醫療、運動健康等先進醫學物理技術研究為先導,探索醫學物理新方法和新技術的診療機理,發展相關新型醫療技術,運用新技術提高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培養專業人 。
人才戰略
人才隊伍: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作為國家科學研究的骨幹力量,科技力量雄厚,先後擁有四名院士,現有職工2404餘名,科技人員約1700人,其中研究員297人,副研691人,有博士生導師85名,碩士導師16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獎獲得者2人,引進國外傑出人才以及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4人,客座研究員和訪問學者17人。在職人員中,在職職工60.7%具有研究生學歷,40.3%具有博士學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3個,博士點6個,碩士點18個。已為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等輸送了1500多名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高科技人才。現有在學研究生1305人;設有等離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大氣科學、核科學與技術5個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59人 。
③ 光伏發電上市公司有哪些
1、隆基股份(601012):隆基股份專注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主要從事單晶硅棒、矽片、電池和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光伏產品製造商。2018年3月23日晚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隆橋光伏擬在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投資建設228MW光伏發電項目。
2、通威股份(600438):通威股份下屬永祥股份是國內最早從事太陽能級多晶硅技術研究和生產的企業之一,下屬合肥太陽能17年電池產能、產量全球領先;公司以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為主業,同時致力於「漁光體」等終端電站的投建及運維;截止17年末,多晶硅產能2萬噸,在建產能5萬噸,預計18年內建成投產;17年光伏業務收入93.82億元,營收佔比36.65%;18年11月,雙流基地3.2GW項目投產,目前高效晶硅電池規模為12GW
3、三安光電(600703):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2011年團隊完成高倍聚光多結太陽能電池外延晶元開發,2012年6月正式導產,形成了年產50MW太陽能電池晶元的量產能力,高倍聚光下量產平均轉換效率達到40%,居於國內外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2015年4月順利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聚光型GaInP/GaInAs/Ge三結太陽電池成套製造工藝技術研發及示範生產線」。目前在研天津市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培育重大項目「高倍聚光多結太陽電池外延晶元」項目。
4、匯川技術(300124):匯川技術公司在光伏發電領域,公司利用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多向變換器等產品優勢及供應鏈平台的管理優勢,實現訂單快速增長,共完成訂單約16000萬元。
5、北方華創(002371):公司利用集成電路設備關鍵技術的延伸應用,開發了泛半導體領域的刻蝕機、PVD、CVD、擴散爐、退火爐、清洗機等產品,廣泛應用於光伏、半導體照明、微機電系統、功率器件、化合物半導體、平板顯示等領域,成為行業內的主要設備供應商之一,其中多個產品在細分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甚至起到了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作用。
④ 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的簡介
38所現有職工約3000人,平均年齡34歲,90%為碩士、博士。38所擁有一支以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為主的研發隊伍,並建有一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主要從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工程及其基礎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擁有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俄羅斯新技術研發中心、中電科技集團公司浮空平台研發中心、安徽省汽車電子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公共安全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北斗衛星導航重點實驗室、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兩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研發平台。現任所長為陳信平。
建所以來,三十八所共取得了11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家級、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20多項,有的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時,還完成了200多部雷達整機和3000多台(套)設備的中試生產任務,為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並使38所經濟效益得到穩步增長,科研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科技隊伍得到穩定充實,全所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⑤ 有了解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合肥38所的嗎
如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又稱為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一類研究所,位於安徽合肥,是我國從事軍事電子、信息產業等綜合電子信息技術研製、生產、集成的國家一類研究所之一。
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核心研究所,是國內軍事雷達電子的主要供應商。下屬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民用雷達上市公司。
企業榮譽
2019年9月20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榮獲「2019世界製造業大會創新產品金獎」。
2020年6月,被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第十二屆安徽省文明單位」稱號。
2021年3月,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被安徽省總工會公示為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預選單位。
2021年4月27日,被全國總工會公示授予「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