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存儲器
存儲器(Memory)是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設備,用來存放程序和數據。
分為外儲存器和內儲存器兩種。
1) 內儲存器(內存)
內儲存器直接與CPU相連接,儲存容量較小,但速度快,用來存放當前運行程序的指令和數據,並直接與CPU交換信息。內儲存器由許多儲存單元組成,每個單元能存放一個二進制數或一條由二進制編碼表示的指令。內儲存器是由隨機儲存器和只讀儲存器構成的.
2) 外儲存器(外存)
外儲存器是內儲存器的擴充。它儲存容量大,價格低,但儲存速度慢,一般用來存放大量暫時不用的程序,數據和中間結果,需要時,可成批的與內存進行信息交換。外存只能與內存交換信息,不能被計算機系統的其他部件直接訪問。常用的外存有磁碟,磁帶,光碟等。
2. 存儲器有哪些
構成存儲器的存儲介質主要採用半導體器件和磁性材料。存儲器中最小的存儲單位就是一個雙穩態半導體電路或一個CMOS晶體管或磁性材料的存儲元,它可存儲一個二進制代碼。由若干個存儲元組成一個存儲單元,然後再由許多存儲單元組成一個存儲器。
根據存儲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存儲器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按存儲介質分類
半導體存儲器:用半導體器件組成的存儲器。
磁表面存儲器:用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儲器。
2.按存儲方式分類
隨機存儲器:任何存儲單元的內容都能被隨機存取,且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無關。
順序存儲器:只能按某種順序來存取,存取時間與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有關。
3.按存儲器的讀寫功能分類
只讀存儲器(ROM):存儲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只能讀出而不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隨機讀寫存儲器(RAM):既能讀出又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4.按信息的可保存性分類
非永久記憶的存儲器:斷電後信息即消失的存儲器。
永久記憶性存儲器:斷電後仍能保存信息的存儲器。
5.按在計算機系統中的作用分類
主存儲器(內存):用於存放活動的程序和數據,其速度高、容量較小、每位價位高。
輔助存儲器(外存儲器):主要用於存放當前不活躍的程序和數據,其速度慢、容量大、每位價位低。
緩沖存儲器:主要在兩個不同工作速度的部件起緩沖作用。
3. 計算機存儲和外圍設備是什麼意思,計算機硬體是什麼意思
1、計算機存儲是指計算機存儲器中用於存儲某種不連續物理量的媒體。包括部存儲器(內存和處理器的高速緩存)和外部存儲器(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等)。
特點是內部存儲速度快,斷電後數據丟失,直接和處理器交換數據,外部存儲看作就像錄音機的磁帶。
2、計算機外圍設備是指計算機與其他機器之間,以及計算機與用戶之間提供聯系的設備。
包括輸入和輸出設備、外存儲器、模數轉換器、數模轉換器、外圍處理機等。常用的外圍設備有鍵盤,滑鼠器,硬磁碟機,軟磁碟機,光碟機,列印機,顯示器,數據機,數模轉換器,模數轉換器,掃描儀以及一些專用設備等。
3、計算機硬體是指計算機系統中由電子,機械和光電元件等組成的各種物理裝置的總稱。
硬體系統通常有「五大件」組成: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器和控制器。主要包括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音箱、列印機、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等。
(3)鹽田區存儲器設備擴展閱讀
傳統電腦系統的單元一般可分為輸入單元、輸出單元、算術邏輯單元、控制單元及記憶單元,其中算術邏輯單元和控制單元合稱中央處理單元。
傳統電腦系統的單元一般可分為輸入單元、輸出單元、算術邏輯單元、控制單元及記憶單元,其中算術邏輯單元和控制單元合稱中央處理單元。
硬體系統
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電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
CPU:CPU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或者是隨機存儲器(RAM),分為DDR內存和SDR內存。內存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
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內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類,容量1-64GB。
軟體系統
所謂軟體是指為方便使用計算機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組織的程序以及用於開發、使用和維護的有關文檔。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類。
1、系統軟體
系統軟體System software,由一組控制計算機系統並管理其資源的程序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啟動計算機,存儲、載入和執行應用程序,對文件進行排序、檢索,將程序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等。
實際上,系統軟體可以看作用戶與計算機的介面,它為應用軟體和用戶提供了控制、訪問硬體的手段,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統完成。
2、應用軟體
為解決各類實際問題而設計的程序系統稱為應用軟體。從其服務對象的角度,又可分為通用軟體和專用軟體兩類。
4. 常見的輸入設備 輸出設備 存儲設備有那些
鍵盤,滑鼠,攝像頭,掃描儀,光筆,手寫輸入板,游戲桿,語音輸入裝置等都屬於輸入設備輸入設備。常見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影像輸出系統、語音輸出系統、磁記錄設備等。硬碟屬於存儲設備
5. 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麻煩誰幫忙把這幾個名詞解釋給寫一下
運算器:
arithmetic unit,計算機中執行各種算術和邏輯運算操作的部件。運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比較和傳送等操作,亦稱算術邏輯部件(ALU)。
存儲器
存儲器(Memory)是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設備,用來存放程序和數據。計算機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輸入的原始數據、計算機程序、中間運行結果和最終運行結果都保存在存儲器中。它根據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
控制器
控制器是計算機的指揮中心,負責決定執行程序的順序,給出執行指令時機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產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組成,它是發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完成協調和指揮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操作。
輸入設備
向計算機輸入數據和信息的設備。是計算機與用戶或其他設備通信的橋梁。輸入設備是用戶和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主要裝置之一.鍵盤,滑鼠,攝像頭, 掃描儀,光筆,手寫輸入板,游戲桿,語音輸入裝置等都屬於輸入設備輸入設備(Input Device )是人或外部與計算機進行交互的一種裝置,用於把原始數據和處理這些數的程序輸入到計算機中。
輸出設備
輸出設備(Output Device)是人與計算機交互的一種部件,用於數據的輸出。它把各種計算結果數據或信息以數字、字元、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示出來。常見的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影像輸出系統、語音輸出系統、磁記錄設備等。
6. SAN存儲設備是什麼
SAN,是Storage Area Network的縮寫,即「存儲區域網路」。SAN專注於企業級存儲的特有問題。當前企業存儲方案所遇到的兩個問題是:數據與應用系統緊密結合所產生的結構性限制,以及目前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CSI)標準的限制。SAN中,存儲設備通過專用交換機到一群計算機上。在該網路中提供了多主機連接,允許任何伺服器連接到任何存儲陣列,讓多主機訪問存儲器和主機間互相訪問一樣方便,這樣不管數據置放在那裡,伺服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數據。同時,隨著存儲容量的爆炸性增長,SAN也允許企業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
SAN的支撐技術是光纖通道---- Fibre Channel(FC)技術,FC是ANSI為網路和通道I/O介面建立的一個標准集成。支持HIP PI 、IPI、SCSI、IP、ATM等多種高級協議,它的最大特性是將網路和設備的通訊協議與傳輸物理介質隔離開。這樣多種協議可在同一個物理連接上同時傳送,高性能存儲體和寬頻網路使用單I/O介面,使得系統的成本和復雜程度大大降低。 光纖通道支持多種拓撲結構,主要有:點到點(Links)、仲裁環(FC-AL)、交換式網路結構(FC-XS) 。
點對點方式的例子是一台主機與一台磁碟陣列透過光纖通道連接,可以實現DAS應用。FC-XS交換式架構下,主機和存儲裝置之間透過智能型的光纖通道交換器連接,並存儲網路的管理軟體統一管理,這種方式就是SAN。因為採用了FC技術,SAN具有更高的帶寬。FC使用全雙工串列通信原理傳輸數據,在1Gb標准下,傳輸速率高達1062.5Mbps ,即為100MB/S,雙環可達200MB/S ,2Gb下,上述數字將翻倍。FC標准下可以通過同軸線、光纖介質進行設備間的信號傳輸,使用同軸線傳輸距離為30米,使用單模光纖傳輸距離可達10公里以上,這使得在SAN模式下實現物理上分離的、不在機房的存儲變得非常容易。
現在SAN應用需求量逐步增大、成本在逐步降低,更重要的是,隨著FC-SW標準的確立,2GbFC標准下的各種SAN設備已解決了互操作性問題,這已從成本和技術上解決了SAN的應用瓶頸。因為SAN解決方案是從基本功能剝離出存儲功能,所以運行備份操作就無需考慮它們對網路總體性能的影響。SAN方案簡化了管理和集中控制,這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中在信息中心,很有意義。
7. 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存儲設備各有哪些
包括了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存儲設備的是外圍設備。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的主機與外部進行通信的系統。它由外圍設備和輸入輸出控制系統兩部分組成,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圍設備包括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磁碟存儲器、磁帶存儲器、光碟存儲器等。
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把磁碟、磁帶和光碟等設備看成一種輸入輸出設備,所以輸入輸出設備與外圍設備這兩個名詞經常是通用的。在計算機系統中,通常把處理機和主存儲器之外的部分稱為輸入輸出系統,輸入輸出系統的特點是非同步性、實時性和設備無關性。
(7)鹽田區存儲器設備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輸入設備按功能可分為下列幾類:字元輸入設備:鍵盤;光學閱讀設備:光學標記閱讀機、光學字元閱讀機;圖形輸入設備:滑鼠器、操縱桿、光筆;圖像輸入設備:數碼像機、掃描儀、傳真機;模擬輸入設備:語言模數轉換識別系統。
如光電紙帶輸入器、卡片輸入器、光學字元讀出器、磁帶輸入裝備、漢字輸入裝備、滑鼠等將數據、程序和控制信息送入計算機內。
輸出設備常見的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影像輸出系統、語音輸出系統、磁記錄設備等。顯示器為計算機必不可少的一種圖文輸出設備,它的作用是將數字信號轉換為光信號,使文字與圖形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列印機也是PC機上的一種主要輸出設備,它把程序、數據、字元圖形列印在紙上。
控制台打字機、光筆、顯示器等既可作輸入設備、也可作輸出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起著人和計算機、設備和計算機、計算機和計算機的聯系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輸入輸出設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輸入輸出
8. 計算機中常用的存儲設備有哪些
計算機中的存儲器,可分為內存和外存。內存,又稱為主存儲器,可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外存,又稱為輔助存儲器。目前微機中標配的硬碟、光碟,以及常用的U盤等,都是常見的外存儲器。外存因為存儲容量大(內存的存儲容量比較有限,且相對外存小得多),而被廣泛用於各種程序和數據的存放。但外存中的信息,必須先讀入內存後,才能被CPU調用或處理。
9. 常用的計算機儲存設備有哪些
1、內儲存器(內存) 內儲存器直接與源CPU相連接,儲存容量較小,但速度快,用來存放當前運行程序的指令和數據,並直接與CPU交換信息。
2、 外儲存器(外存) 外儲存器是內儲存器的擴充。它儲存容量大,價格低,但儲存速度慢,一般用來存放大量暫時不用的程序,數據和中間結果,需要時,可成批的與內存進行信息交換。
(9)鹽田區存儲器設備擴展閱讀:
內存儲器從功能上可以分為:讀寫存儲器 RAM、只讀存儲器ROM兩大類。
計算機存儲容量以位元組為單位,它們是:位元組B( 1Byte=8bit)、千位元組(1KB=1024B)、兆位元組(1MB=1024KB)、千兆位元組(1GB=1024MB)、1TB=1024GB。
計算機的外存儲器一般有:軟盤和軟碟機、硬碟、CD-ROM、可擦寫光碟機即CD-RW光碟機還有USB介面的移動硬碟、光碟機、或可擦寫電子硬碟(優盤)等。
10. 存儲設備主要有哪幾種
硬碟:
硬碟是用來存儲數據的倉庫。看到「硬碟」這個名字,有的同學可能會問,硬碟外面看起明明是個盒子為什麼叫個「盤」呢?這是因為傳統的機械硬碟(HDD)盒子般的外表下藏著一張(或者幾張)盤子的「心」。我們存在電腦上的數據都在這些盤子里,這些盤子的學名叫「磁碟」。磁碟上方有一個名叫「磁頭」的部件,當電腦從磁碟上存讀數據的時候,「磁頭」就會與「磁碟」摩擦摩擦,魔鬼般的步伐…當然不是真的「摩擦」,它們之間是通過「心靈(電磁)感應」實現交流的。傳統的機械硬碟容量已經從G時代步入了T時代,它的量價比(存儲容量/價格)是最大的(嗯,給日本大姐姐們安家很合適)。
固態硬碟(SSD)是近幾年漸漸被普及的新產品,相比HDD來說,固態硬碟的這個「盤」字就有點名不副實了。SSD用快閃記憶體替代了HDD的「磁碟」來作為存儲介質,直接通過電流來寫入、讀取數據,摒棄了HDD中的機械操作過程,並且SSD的讀和寫可以將一個完整數據拆成多份,在主控的控制下並行操作,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讀寫的吞吐量。一般來說固態硬碟的隨機存取速度(讀取大量小文件)比HDD快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持續存取速度(一次讀取一個大文件)也比HDD快一倍以上。不過相對HDD來說,SSD還是硬碟界的高富帥,相同容量的SSD的售價可以買十幾塊同容量的HDD。
U盤、SD卡、MiniSD卡和各種卡:
這幾類產品都是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的常用存儲設備,不過相比SSD而言,存儲容量較小(人家身材好嘛),也沒有復雜的主控電路實現數據的並行寫入,所以存取速度上比SSD慢不少。 U盤的英文名是「USB flash disk」,名字中有個「USB」,顧名思義,這種「盤」經常與電腦上的USB介面插來插去,一般用來做數據中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