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軍工存儲計算器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軍工存儲計算器

發布時間: 2022-07-12 02:33:37

A. 計算機最初是什麼樣的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

學生愛克特(Eckert)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

算器),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

尺,寬30英尺,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

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由

於吃電很兇,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

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

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

手稱慶了。

兩位發明人莫奇來和愛克特

ENIAC使用的電子管

B. 組裝電腦

您好,我想告訴你的是沒有卡能夠游戲作圖兩不誤的,玩游戲要用游戲卡,而作圖得用專業卡,為此,我向您推薦兩套配置!
游戲裝備:
CPU:i7 3960x
這款CPU是當今最牛的,秒掉990x不是浮誇,絕對得無懈可擊.配備6顆高性能處理核心,12線程的任務處理能力,絕對是超級玩家的首選.且超頻潛力非常可觀,你可以進一步發掘它無限的潛能,目前的報價為7999元 .

GPU:華碩 MARS II x2
專屬於玩家國度的顯卡,單卡雙核心gtx580卡皇, 有史以來最快的顯卡,較一般GTX590高出22%的性能!提供超過600%強大氣流的12cm雙風扇,並搭配DirectCU II散熱技術,增加20%的散熱性能!軍規用料,軍工技術,它絕對的是一奢侈品.全球限量發售,並配帶ROG銘牌單卡售價12999,雙卡售價即25000.

Motherboard:Asus Rampage IV Extreme R4E
不容置疑的做工,不容置疑的用料,Extreme Engine Digi+ II供電設計與日本產10K黑金屬電容,據說每路最高電流50A,給你無盡的奢華享受,它是暗夜無形的精靈,搭配華碩 MARS II x2的頂級顯卡,它就是終結者了.此主板的售價為5555.

HDD:希捷 ST1000NM0011 1T x2+金士頓 SV200 S3
極速陣列磁碟加金士頓超級固態硬碟,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極速感受。總價格6200。

PowerSource:振華冰山金蝶1300W
環保省電、安全高效首選金牌之王,高端供電悍將,溫控散熱模組介面,暢玩游戲,沒有任何負擔。冰山金蝶採用頂級英飛凌晶元,全日系電容,極致出色表現,發揮無限動力。售價為1400。

Memory:CORSAIR TR3X6G2000C7GTF
高電壓,高頻率,高表現,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相信它,就擁有它,駕馭它吧。售價為3900

散熱器:海盜船Hydra H80
強大的H80水冷平台,讓你的CPU在沒有任何負擔的環境下極速賓士,目前報價為
760。

聲 卡: ASUS Xonar HDAV1.3 Deluxe
HDMI 1.3規格,享受百分之百的藍光高品質音頻與視頻和7.1聲道模擬輸出.價格2100。

設計專用:
CPU:至強 X7550
伺服器級別的cpu,性能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報價為11800。

GPU:藍寶石 AMD FireStream 9250
每秒萬億次級浮點運算,再加上1GBGDDR3顯存,能夠讓開發人員處理大型及復雜的問題,性能高達8GigaFLOPS(單精度) 和200多個GigaFLOPS浮點雙精度性能。是你搭建3D工作站的首選。價格為8000。

HDD:希捷 ST1000NM0011 1T x2+金士頓 SV200 S3
極速陣列磁碟加金士頓超級固態硬碟,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極速感受。總價格6200。

Motherboard:微星 P45 Diamond主板
微星P45系列產品中定位最為高端的新品,價格為1800。

PowerSource:海韻X-560 W 模塊化電源
對於一個工作站來說,它足以應付了。價格為850。

Memory:宇瞻黑豹 DDR3 1333 8G
穩定是選擇它的理由。價格280。

聲 卡: ASUS Xonar HDAV1.3 Deluxe
HDMI 1.3規格,享受百分之百的藍光高品質音頻與視頻和7.1聲道模擬輸出.價格2100。

散熱器:海盜船Hydra H80
強大的H80水冷平台,讓你的CPU在沒有任何負擔的環境下極速賓士,目前報價為
760。

以上就是我的推薦,至於機箱和顯示器,沒有搭配的標准,價格就是決定質量的唯一因數。如果高配的話,作圖機箱至少也要聯力紅蜘蛛這樣級別的. 而游戲裝備的話,這不推薦用機箱,直接裸奔平台可以了.不過要注意防塵.而顯示器的話,可以選擇3屏或更高級一點的顯示器,盡享激情環繞視覺.

C.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多少年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46年。1946年2月16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佔地170平方米,耗電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每秒可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運算。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

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3)軍工存儲計算器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D. 中譯英 單片機計算器論文摘要(謝謝,在線等)

In recent years, as computer penetration in the social field and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s, microcontroller applications are continually deepening, because of its powerful function, small size, low power consumption, cheap, reliable, easy to use, etc. therefo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systems with control of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automatic control, intelligent instruments, meters, data acquisition, military procts and home appliances fields,
As one of the main branch of microcomputer, microcontroller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biggest feature is the CPU, RAM and ROM memory, timer and multiple I / O interface circuit integrated on a VLSI chip.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from its point of view, a single chip is actually a computer.
This design is the use of MSC-51 microcontroller to design the four-digit calculator, using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o achieve calculator functions. 4X4 external keyboard, the keyboard scan to finish by the number of control values and make the drive circuit to the cathode results in a total of seven-segment digital tube display properly, and has cleared at any time to complete key calculation and display clear. Calculator to complete an integer from 0 to 9999 plus / minus / multiply / divid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is as follows:
Power is displayed 0, waiting type value, when the input numbers, will come out through the digital display, the input +,-,*,/ operator, the calculator in the inter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merical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nd wait for the re-enter the value, when Type the value in the type of value will be displayed by an equal sign will be displayed in the digital control operation results.
Key words: SCM calculator keyboard scan C language

E. 電腦是什麼

英文名稱:
computer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原理

個人電腦的主要結構:
顯示器
主板
CPU (中央處理器)
主要儲存器 (內存)
擴充卡
電源供應器
光碟機
次要儲存器 (硬碟)
鍵盤
滑鼠

盡管計算機技術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誕生以來以來有了令人目眩的飛速發展,但是今天計算機仍然基本上採用的是存儲程序結構,即馮·諾伊曼結構。這個結構實現了實用化的通用計算機。

存儲程序結構間將一台計算機描述成四個主要部分:算術邏輯單元(ALU),控制電路,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I/O)。這些部件通過一組一組的排線連接(特別地,當一組線被用於多種不同意圖的數據傳輸時又被稱為匯流排),並且由一個時鍾來驅動(當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驅動控制電路)。

概念上講,一部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被視為一組「細胞」單元。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編號,稱為地址;又都可以存儲一個較小的定長信息。這個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訴計算機去做什麼),也可以是數據(指令的處理對象)。原則上,每一個「細胞」都是可以存儲二者之任一的。

算術邏輯單元(ALU)可以被稱作計算機的大腦。它可以做兩類運算:第一類是算術運算,比如對兩個數字進行加減法。算術運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實上,一些ALU根本不支持電路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由是使用者只能通過編程進行乘除法運算)。第二類是比較運算,即給定兩個數,ALU對其進行比較以確定哪個更大一些。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饋運算結果的手段。對於一台標準的個人電腦,輸入設備主要有鍵盤和滑鼠,輸出設備則是顯示器,列印機以及其他許多後文將要討論的可連接到計算機上的I/O設備。

控制系統將以上計算機各部分聯系起來。它的功能是從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中讀取指令和數據,對指令進行解碼,並向ALU交付符合指令要求的正確輸入,告知 ALU對這些數據做哪些運算並將結果數據返回到何處。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組件就是一個用來保持跟蹤當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計數器。通常這個計數器隨著指令的執行而累加,但有時如果指令指示進行跳轉則不依此規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ALU和控制單元(二者合成中央處理器,CPU)逐漸被整合到一塊集成電路上,稱作微處理器。這類計算機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觀:在一個時鍾周期內,計算機先從存儲器中獲取指令和數據,然後執行指令,存儲數據,再獲取下一條指令。這個過程被反復執行,直至得到一個終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釋,運算器執行的指令集是一個精心定義的數目十分有限的簡單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為四類:1)、數據移動(如:將一個數值從存儲單元A拷貝到存儲單元B)2)、數邏運算(如:計算存儲單元A與存儲單元B之和,結果返回存儲單元C)3)、條件驗證(如:如果存儲單元A內數值為100,則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4)、指令序列改易(如: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

指令如同數據一樣在計算機內部是以二進制來表示的。比如說,10110000就是一條Intel x86系列微處理器的拷貝指令代碼。某一個計算機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該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機器語言將會使既成軟體在一台新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對於那些機型商業化軟體開發的人來說,它們通常只會關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機器語言。

更加強大的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和伺服器可能會與上述計算機有所不同。它們通常將任務分擔給不同的CPU來執行。今天,微處理器和多核個人電腦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超級計算機通常有著與基本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顯著區別的體系結構。它們通常有著數以千計的CPU,不過這些設計似乎只對特定任務有用。在各種計算機中,還有一些微控制器採用令程序和數據分離的哈佛架構(Harvard architecture)。

輸入輸出設備

輸入輸出設備(I/O)是對將外部世界信息發送給計算機的設備和將處理結果返回給外部世界的設備的總稱。這些返回結果可能是作為使用者能夠視覺上體驗的,或是作為該計算機所控制的其他設備的輸入:對於一台機器人,控制計算機的輸出基本上就是這台機器人本身,如做出各種行為。

第一代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種類非常有限。通常的輸入用設備是打孔卡片的讀卡機,用來將指令和數據導入內存;而用於存儲結果的輸出設備則一般是磁帶。隨著科技的進步,輸入輸出設備的豐富性得到提高。以個人計算機為例:鍵盤和滑鼠是用戶向計算機直接輸入信息的主要工具,而顯示器、列印機、擴音器、耳機則返回處理結果。此外還有許多輸入設備可以接受其他不同種類的信息,如數碼相機可以輸入圖像。在輸入輸出設備中,有兩類很值得注意:第一類是二級存儲設備,如硬碟,光碟或其他速度緩慢但擁有很高容量的設備。第二個是計算機網路訪問設備,通過他們而實現的計算機間直接數據傳送極大地提升了計算機的價值。今天,國際互聯網成就了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彼此間傳送各種類型的數據。

程序

簡單說,計算機程序就是計算機執行指令的一個序列。它既可以只是幾條執行某個簡單任務的指令,也可能是可能要操作巨大數據量的復雜指令隊列。許多計算機程序包含有百萬計的指令,而其中很多指令可能被反復執行。在2005年,一台典型的個人電腦可以每秒執行大約30億條指令。計算機通常並不會執行一些很復雜的指令來獲得額外的機能,更多地它們是在按照程序員的排列來運行那些較簡單但為數眾多的短指令。

一般情況下,程序員們是不會直接用機器語言來為計算機寫入指令的。那麼做的結果只能是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且漏洞百出。所以,程序員一般通過「高級」一些的語言來寫程序,然後再由某些特別的計算機程序,如解釋器或編譯器將之翻譯成機器語言。一些編程語言看起來很接近機器語言,如匯編程序,被認為是低級語言。而另一些語言,如即如抽象原則的Prolog,則完全無視計算機實際運行的操作細節,可謂是高級語言。對於一項特定任務,應該根據其事務特點,程序員技能,可用工具和客戶需求來選擇相應的語言,其中又以客戶需求最為重要(美國和中國軍隊的工程項目通常被要求使用Ada語言)。

計算機軟體是與計算機程序並不相等的另一個詞彙。計算機軟體一個較為包容性較強的技術術語,它包含了用於完成任務的各種程序以及所有相關材料。舉例說,一個視頻游戲不但只包含程序本身,也包括圖片、聲音以及其他創造虛擬游戲環境的數據內容。在零售市場,在一台計算機上的某個應用程序只是一個面向大量用戶的軟體的一個副本。這里老生常談的例子當然還是微軟的office軟體組,它包括一些列互相關聯的、面向一般辦公需求的程序。

利用那些極其簡單的機器語言指令來實現無數功能強大的應用軟體意味著其編程規模註定不小。Windows XP這個操作系統程序包含的C++高級語言源代碼達到了4000萬行。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如此龐大的軟體規模也顯示了管理在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實際編程時,程序會被細分到每一個程序員都可以在一個可接受的時長內完成的規模。

即便如此,軟體開發的過程仍然進程緩慢,不可預見且遺漏多多。應運而生的軟體工程學就重點面向如何加快作業進度和提高效率與質量。

庫與操作系統

在計算機誕生後不久,人們發現某些特定作業在許多不同的程序中都要被實施,比如說計算某些標准數學函數。出於效率考量,這些程序的標准版本就被收集到一個「庫」中以供各程序調用。許多任務經常要去額外處理種類繁多的輸入輸出介面,這時,用於連接的庫就能派上用場。

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工業化普及,計算機越來越多地被用作一個組織內不同作業的處理。很快,能夠自動安排作業時續和執行的特殊軟體出現了。這些既控制硬體又負責作業時序安排的軟體被稱為「操作系統」。一個早期操作系統的例子是IBM的OS/360。

在不斷地完善中,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時間共享機制——並發。這使得多個不同用戶可以「同時」地使用機器執行他們自己的程序,看起來就像是每個人都有一台自己的計算機。為此,操作系統需要像每個用戶提供一台「虛擬機」來分離各個不同的程序。由於需要操作系統控制的設備也在不斷增加,其中之一便是硬碟。因之,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文件管理和目錄管理(文件夾),大大簡化了這類永久儲存性設備的應用。此外,操作系統也負責安全控制,確保用戶只能訪問那些已獲得允許的文件。

當然,到目前為止操作系統發展歷程中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為程序提供標准圖形用戶界面(GUI)。盡管沒有什麼技術原因表明操作系統必須得提供這些界面,但操作系統供應商們總是希望並鼓勵那些運行在其系統上的軟體能夠在外觀和行為特徵上與操作系統保持一致或相似。

除了以上這些核心功能,操作系統還封裝了一系列其他常用工具。其中一些雖然對計算機管理並無重大意義,但是於用戶而言很是有用。比如,蘋果公司的Mac OS X就包含視頻剪輯應用程序。

一些用於更小規模的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可能沒用如此眾多的功能。早期的微型計算機由於記憶體和處理能力有限而不會提供額外功能,而嵌入式計算機則使用特定化了的操作系統或者乾脆沒有,它們往往通過應用程序直接代理操作系統的某些功能。

應用

由電腦控制的機械在工業中十分常見

很多現代大量生產的玩具,如Furby,是不能沒有便宜的嵌入式處理器

起初,體積龐大而價格昂貴的數字計算機主要是用做執行科學計算,特別是軍用課題。如ENIAC最早就是被用作火炮彈道計算和設計氫彈時計算斷面中子密度的(如今許多超級計算機仍然在模擬核試驗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澳大利亞設計的首台存儲程序計算機CSIR Mk I型負責對水電工程中的集水地帶的降雨情形進行評估。還有一些被用於解密,比如英國的「巨像」可編程計算機。除去這些早年的科學或軍工應用,計算機在其他領域的推廣亦十分迅速。

從一開始,存儲程序計算機就與商業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早在IBM的第一台商用計算機誕生之前,英國J. Lyons等就設計製造了LEO以進行資產管理或迎合其他商業用途。由於持續的體積與成本控制,計算機開始向更小型的組織內普及。加之20世紀70年代微處理器的發明,廉價計算機成為了現實。80年代,個人計算機全面流行,電子文檔寫作與印刷,計算預算和其他重復性的報表作業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便宜起來,創作性的藝術工作也開始使用它們。人們利用合成器,計算機圖形和動畫來創作和修改聲音,圖像,視頻。視頻游戲的產業化也說明了計算機在娛樂方面也開創了新的歷史。

計算機小型化以來,機械設備的控制也開始仰仗計算機的支持。其實,正是當年為了建造足夠小的嵌入式計算機來控制阿波羅宇宙飛船才刺激了集成電路技術的躍進。今天想要找一台不被計算機控制的有源機械設備要比找一台哪怕是部分計算機控制的設備要難得多。可能最著名的計算機控制設備要非機器人莫屬,這些機器有著或多或少人類的外表和並具備人類行為的某一子集。在批量生產中,工業機器人已是尋常之物。不過,完全的擬人機器人還只是停留在科幻小說或實驗室之中。

機器人技術實質上是人工智慧領域中的物理表達環節。所謂人工智慧是一個定義模糊的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門學科試圖令計算機擁有目前它們還沒有但作為人類卻固有的能力。數年以來,不斷有許多新方法被開發出來以允許計算機做那些之前被認為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讀書、下棋。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研製具有人類的一般「整體性」智能的計算機方面,進展仍十分緩慢。

網路、國際互聯網

20世紀50年代以來計算機開始用作協調來自不同地方之信息的工具,美國軍方的賢者系統(SAGE)就是這方面第一個大規模系統。之後「軍刀」等一系列特殊用途的商業系統也不斷涌現出來。

70年代後,美國各大院校的計算機工程師開始使用電信技術把他們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由於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ARPA的贊助,其計算機網路也就被稱為 ARPANET。此後,用於ARPA網的技術快速擴散和進化,這個網路也沖破大學和軍隊的范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國際互聯網(Internet)。網路的出現導致了對計算機屬性和邊界的再定義。太陽微系統公司的John Gage 和 Bill Joy就指出:「網路即是計算機」。計算機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紛紛向能訪問諸如網內其它計算機等網路資源的方向發展。最初這些網路設備僅限於為高端科學工作者所使用,但90年代後隨著電子郵件和萬維網(World Wide Web)技術的擴散,以及乙太網和ADSL等網路連接技術的廉價化,互聯網路已變得無所不在。今日入網的計算機總數,何以千萬計;無線互聯技術的普及,使得互聯網在移動計算環境中亦如影隨形。比如在筆記本計算機上廣泛使用的Wi-Fi技術就是無線上網的代表性應用。

下一代計算機

自問世以來數字計算機在速度和能力上有了可觀的提升,迄今仍有不少課題顯得超出了當前計算機的能力所及。對於其中一部分課題,傳統計算機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找到一個解決方法的時間還趕不上問題規模的擴展速度。因此,科學家開始將目光轉向生物計算技術和量子理論來解決這一類問題。比如,人們計劃用生物性的處理來解決特定問題(DNA計算)。由於細胞分裂的指數級增長方式,DNA計算系統很有可能具備解決同等規模問題的能力。當然,這樣一個系統直接受限於可控制的DNA總量。

量子計算機,顧名思義,利用了量子物理世界的超常特性。一旦能夠造出量子計算機,那麼它在速度上的提升將令一般計算機難以望其項背。當然,這種涉及密碼學和量子物理模擬的下一代計算機還只是停留在構想階段。

計算機學科

在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專業都與計算機息息相關。但是,只有某些特定職業和學科才會深入研究計算機本身的製造、編程和使用技術。用來詮釋計算機學科內不同研究領域的各個學術名詞的涵義不斷發生變化,同時新學科也層出不窮。

計算機工程學 是電子工程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計算機軟硬體和二者間的彼此聯系。
計算機科學 是對計算機進行學術研究的傳統稱謂。主要研究計算技術和執行特定任務的高效演算法。該門學科為我們解決確定一個問題在計算機領域內是否可解,如可解其效率如何,以及如何作成更加高效率的程序。時至今日,在計算機科學內已經衍生了許多分支,每一個分支都針對不同類別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軟體工程學 著重於研究開發高質量軟體系統的方法學和實踐方式,並試圖壓縮並預測開發成本及開發周期。
信息系統 研究計算機在一個廣泛的有組織環境(商業為主)中的計算機應用。
許多學科都與其他學科相互交織。如地理信息系統專家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管理地理信息。

全球有三個較大規模的致力於計算機科學的組織:英國電腦學會 (BCS);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電腦的處理器
處理器是解釋並執行指令的功能部件。每個處理器都有一個獨特的諸如ADD、STORE或LOAD這樣的操作集,這個操作集就是該處理器的指令系統。計算機系統設計者習慣將計算機稱為機器,所以該指令系統有時也稱作機器指令系統,而書寫它們的二進制語言叫做機器語言。注意,不要將處理器的指令系統與BASIC 或PASCAL這樣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中的指令相混淆。指令由操作碼和操作數組成,操作碼指明要完成的操作功能,而操作數則表示操作的對象。例如,一條指令要完成兩數相加的操作,它就必須知道:(1)這兩個數是什麼?(2)這兩個數在哪兒?當這兩個數存儲在計算機內存中時,則應有指明其位置的地址,所以如果操作數表示的是計算機內存中的數據,則該操作數叫做地址。處理器的工作就是從存儲器中找到指令和操作數,並執行每個操作,完成這些工作後就通知存儲器送來下一條指令。處理器以驚人的速度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以上這一步步的操作。一個稱作時鍾的計時器准確地發出定時電信號,該信號為處理器工作提供有規律的脈沖。測量計算機速度的術語引自電子工程領域,稱作兆赫(MHz),兆赫意指每秒百萬個周期。例如,普通時鍾每秒一個滴答,而在8MHz的處理器中,計算機的時鍾則滴答了8百萬次。處理器由兩個功能部件(控制部件和算邏部件)和一組稱作寄存器的特殊工作空間組成。.控制部件控制部件是負責監督整個計算機系統操作的功能部件。有些方面它類似於智能電話交換機,因為它將計算機系統的各功能部件連結起來,並根據當前執行程序的需要控制每個部件完成操作。控制部件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並確定其類型或對之進行解碼,然後將每條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簡單的、很小的步驟或動作。這樣,就可控制整個計算機系統一步一步地操作。. 算邏部件算邏部件(ALU)是為計算機提供邏輯及計算能力的功能部件。控制部件將數據送到算邏部件中,然後由算邏部件完成執行指令所需的算術或邏輯操作。算術操作包括加、減、乘、除。邏輯操作完成比較,並根據結果選擇操作,例如,比較兩個數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則繼續處理;如果不等,則停止處理。.寄存器寄存器是處理器內部的存儲單元。控制部件中的寄存器用來跟蹤正在運行的程序的總體狀態,它存儲如像當前指令、下一條將執行指令的地址以及當前指令的操作數這樣一些信息。在算邏部件中,寄存器存放要進行加、減、乘、除及比較的數據項,而其它寄存器則存放算術及邏輯操作的結果。影響處理器速度和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寄存器的大小。字的大小這一術語(也稱字長)描述了操作數寄存器的大小,但它也可用來不那麼嚴格地描述出入處理器的通道的大小。現在,通用計算機的字長通常是8到64位。如果處理器的操作數寄存器是16位的,那麼就稱該處理器是16位處理器。2.指令碼數字計算機是通用的數字系統。一台通用數字計算機可執行各種微操作,並且還可以規定它必須執行哪些特定的操作序列。該系統的用戶可通過程序控制處理過程,所謂程序是指定操作、操作碼及執行處理序列的指令集合。通過編寫不同指令的新程序或者對相同指令輸入不同數據,可以很簡單地改變數據處理的任務。計算機的指令是指定計算機微操作序列的二進制代碼。指令碼同數據一起存儲在存儲器中。控制器從存儲器中讀出每條指令,並將其存放在控制寄存器中,然後控制器解釋取出指令的二進制代碼,並通過發出一系列控制操作來完成該指令。每台通用計算機都有其獨有的指令系統。存儲並執行指令的能力(存儲程序的概念)是通用計算機最重要的特性。「工作頻率」又稱為「主頻」,頻率越高,表明指令的執行速度越快,指令的執行時間也就越短,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與效率就高。這里要對初學者說的是,處理器的工作頻率並不能完全決定其工作性能,設計方法、運行環境等這些都是性能好壞的重要因素。目前現在主流手機上使用的CPU主頻有104MHz、160MHZ、200MHZ、220MHz以及400MHz不等。中央處理器,或簡稱為處理器,英文縮寫為CPU,即CentralProcessingUnit,是電子計算機(港譯-電子計算器) 的主要設備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解譯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為電子計算機設計提供了基本的數字計算特性。CPU、存儲設備和輸入/輸出設備是現代微型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由集成電路製造的CPU通常稱為微型處理器。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單晶元微型處理器幾乎取代了所有其他類型的CPU,今天CPU這個術語幾乎成為了所有微型處理器的代稱。「中央處理器」這個名稱,常規上來講,用來描述一系列可以執行復雜的電腦程序的邏輯機械。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的將在「CPU」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的計算機也包括在內。無論如何,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 (Weik1961),這個名稱及其縮寫已開始在電子計算機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盡管與早期相比,「中央處理器」在物理形態,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有了戲劇化的發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早期的中央處理器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計算機(港譯-電子計算機)而訂制。但是,這種昂貴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標准化、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這個標准化趨勢始於由單個晶體管組成的大型機和微機年代,隨著集成電路(英文integratedcircuit(IC)的出現而加速。IC使得更為復雜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在微米的量級)。CPU的標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字設備(港譯-電子零件)在現代生活中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計算機。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到手機到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CPU的組成運算器:算數、邏輯(部件:算數邏輯單元、累加器、暫存器組、路徑轉換器、數據匯流排)控制器:復位、使能(部件:計數器、指令暫存器、指令解碼器、狀態暫存器、時序產生器、微操作信號發生器)
電腦就是邏輯電路和時序電路的組合。

F. 影響化學發展的十大歷史事件

一、化學的前奏

1.人類文明的起點——火的利用

在幾百萬年以前,人類過著極其簡單的原始生活,靠狩獵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至少在距今50萬年以前,可以找到人類用火的證據,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經火燒過的動物骨骼化石。有了火,原始人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後人類增進了健康,智力也有所發展,提高了生存能力。後來,人們又學會了摩擦生火和鑽木取火,這樣,火就可以隨身攜帶了。於是,人們不再是火種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夠駕馭火的造火者。火是人類用來發明工具和創造財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夠產生各種各樣化學反應這個特,類開始了制陶、冶金、釀造等工藝,進入了廣闊的生產、生活天地。

2.歷史悠久的工藝——制陶

陶器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已很難考證。對陶器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人推測:人類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樹枝編成的,為了使它耐火和緻密無縫,往往在容器的內外抹上一層粘土。這些容器在使用過程中,偶爾會被火燒著,其中的樹枝都被燒掉了,但粘土不會著火,不但仍舊保留下來,而且變得更堅硬,比火燒前更好用。這一偶然事件卻給人們很大啟發。後來,人們乾脆不再用樹枝做骨架,開始有意識地將粘土搗碎,用水調和,揉捏到很軟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種形狀,放在太陽光底下曬干,最後架在篝火上燒製成最初的陶器。大約距今1萬年以前,中國開始出現燒制陶器的窯,成為最早生產陶器的國家。陶器的發明,製造技木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制陶過程改變了粘土的性質,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碳酸鈣(gài)、氧化鎂(měi)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使陶器具備了防水耐用的優良性質。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術意義,而且有新的經濟意又。它使人們處理食物時增添了蒸煮的辦法,陶制的紡輪、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陶制儲存器可以使穀物和水便於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陶器。

3.冶金化學的興起

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金屬代替石器製造工具。使用得最多的是紅銅。但這種天然資源畢竟有限,於是,產生了從礦石冶煉金屬的冶金學。最先冶煉的是銅礦,約公元前3800年,伊朗就開始將銅礦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熱,得到了金屬銅。純銅的質地比較軟,用它製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質量都不夠好。在此基礎上改進後,便出現了青銅器。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年,除了冶煉銅以外,又煉出了錫(xī) 和鉛(qiān)兩種金屬。往純銅中摻入錫,可使銅的熔點降低到800℃左右,這樣一來,鑄造起來就比較容易了。銅和錫的合金稱為青銅(有時也含有鉛),它的硬度高,適合製造生產工具。青銅做的兵器,硬而鋒利,青銅做的生產工具也遠比紅銅好,還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銅幣。中國在鑄造青銅器上有過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種禮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又如戰國時的編鍾,稱得上古代在音樂上的偉大創造。因此,青銅器的出現,推動了當時農業、兵器、金融、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把社會文明向前推進了一步。世界上最早煉鐵和使用鐵的國家是中國、埃及和印度,中國在春秋時代晚期(公元前6 世紀)已煉出可供澆鑄的生鐵。最早的時候用木炭煉鐵,木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把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為金屬鐵。鐵被廣泛用於製造犁鏵、鐵■(一種鋤草工具)、鐵錛等農具以及鐵鼎等器物,當然也用於製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7世紀,歐洲等才相繼進入了鐵器時代。由於鐵比青銅更堅硬,煉鐵的原料也遠比銅礦豐富,在絕大部分地方,鐵器代替了青銅器。

4.中國的重大貢獻——火葯和造紙

黑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什麼要把它叫做「黑火葯」呢?這還要從它所用的原料談起。火葯的三種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製成的火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葯。火葯的性質是容易著火,因此可以和火聯系起來,但是這個「葯」字又怎樣理解呢?原來,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葯,因此,黑火葯便可理解為黑色的會著火的葯。火葯的發明與中國西漢時期的煉丹術有關,煉丹的目的是尋求長生不老的葯,在煉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煉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煉丹爐中,長時間地用火煉制。在許多次煉丹過程中,曾出現過一次又一次地著火和爆炸現象,經過這樣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配製火葯的方法。黑火葯發明以後就與煉丹脫離了關系,一直被用在軍事上。古代人打仗,近距離時用刀槍,遠距離時用弓箭。有了黑火葯以後,從宋朝開始,便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例如用弓發射的火葯包。火葯包有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用火將葯線點著,把火葯包拋出去,利用燃燒和爆炸殺傷對方。大約在公元8世紀,中國的煉丹術傳到了阿拉伯,火葯的配製方法也傳了過去,後來又傳到了歐洲。這樣,中國的火葯成了現代炸葯的「老祖宗」。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紙是人類保存知識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在使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以前,中國古代傳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在甲骨(烏龜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謂的甲骨文;甲骨數量有限,後來改在竹簡或木簡上刻字。可是,孔子寫的《論語》所用的竹簡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絲織成帛(bó),也可以用來寫字,但大量生產帛卻是難以做到的。最後才有了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一直流傳到今天。1957年5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西安市灞(bà)橋的一座古代墓葬中發現一些米黃色的古紙。經鑒定這種紙主要由大麻纖維製造,其年代不會晚於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這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提起紙的發明,人們都會想起蔡倫。他是漢和帝時的中常侍。他看到當時寫字用的竹簡太笨重,便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做原料,先把它們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長時間浸泡,再搗爛成為漿狀物,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便製成了紙。它質薄體輕,適合寫字,很受歡迎。造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化學工藝,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實際上,蔡倫之前已經有紙了,因此,蔡倫只能算是造紙工藝的改良者。

5.煉丹術與煉金術

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的時候,統治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當他們有了巨大的財富以後,總希望永遠享用下去。於是,便有了長生不老的願望。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便迫不及待地尋求長生不老葯,不但讓徐福等人出海尋找,還召集了一大幫方士(煉丹家)日日夜夜為他煉制丹砂——長生不老葯。煉金家想要點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製造金銀)。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某種手段把銅、鉛、錫、鐵等賤金屬轉變為金、銀等貴金屬。像希臘的煉金家就把銅、鉛、錫、鐵熔化成一種合金,然後把它放入多硫化鈣溶液中浸泡。於是,在合金錶面便形成了一層硫化錫,它的顏色酷似黃金(現在,金黃色的硫化錫被稱為金粉,可用作古建築等的金色塗料)。這,煉金家主觀地認為「黃金」已經煉成了。實際上,這種僅從表面顏色而不從本質來判斷物質變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們從未達到過「點石成金」的目的。虔誠的煉丹家和煉金家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他們辛勤的勞動並沒有完全白費。他們長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氣、煙塵籠罩的簡陋的「化學實驗室」中,應該說是第一批專心致志地探索化學科學奧秘的「化學家」。他們為化學學科的建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甚至總結出一些化學反應的規律。例如中國煉丹家葛洪從煉丹實踐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燒之成水銀,積變(把硫和水銀二者放在一起)又還成(交成)丹砂。」這是一種化學變化規律的總結,即「物質之間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煉丹家和煉金家夜以繼日地在做這些最原始的化學實驗,必定需要大批實驗器具,於是,他們發明了蒸餾器、熔化爐、加熱鍋、燒杯及過濾裝置等。他們還根據當時的需要,製造出很多化學葯劑、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鹼和鹽。為了把試驗的方法和經過記錄下來,他們還創造了許多技術名詞,寫下了許多著作。正是這些理論、化學實驗方法、化學儀器以及煉丹、煉金著作,開挖了化學這門科學的先河。從這些史實可見,煉丹家和煉金家對化學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功績的,後世之人決不能因為他們「追求長生不老和點石成金」而嘲弄他們,應該把他們敬為開拓化學科學的先驅。因此,在英語中化學家(chemist)與煉金家(alchemist)兩個名詞極為相近,其真正的含義是「化學源於煉金術」。

二、創建近代化學理論——探索物質結構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最早嘗試解答這個問題的是我國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約公元前1140年),他認為:「易有太極,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的組成。約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學提出了物質結構的思想。希臘的泰立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認為,萬物是由火生成的;亞里士多德在《發生和消滅》一書中論證物質構造時,以四種「原性」作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質,它們是熱、冷、干、濕,把它們成對地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四種「元素」,即火、氣、水、土,然後構成了各種物質。上面這些論證都未能觸及物質結構的本質。在化學發展的歷史上,是英國的波義耳第一次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出:「元素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它可以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把元素從化合物中分離出來以後,它便不能再被分解為任何比它更簡單的東西了。」波義耳還主張,不應該單純把化學看作是一種製造金屬、葯物等從事工藝的經驗性技藝,而應把它看成一門科學。因此,波義耳被認為是將化學確立為科學的人。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元素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1803 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的原子學說進一步解答了這個問題。原子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毀滅的微粒所組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同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不同;3.一定數目的兩種不同元素化合以後,便形成化合物。原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不少化學現象。隨後義大利化學家阿佛加德羅又於1811年提出了分子學說,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道爾頓的原子學說。他認為,許多物質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氣是以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實際上都是分子。從此以後,化學由宏觀進入到微觀的層次,使化學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礎上。

三、現代化學的興起

19 世紀末,物理學上出現了三大發現,即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這些新發現猛烈地沖擊了道爾頓關於原子不可分割的觀念,從而打開了原子和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揭露了微觀世界中更深層次的奧秘。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引入化學以後,利用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從而開始建立了物理化學,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量子力學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鍵(分子中原子之間的結合力)理論,使人類進一步了解了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大大地促進了化學與材料科學的聯系,為發展材料科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化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日益密切。化學家們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危機、糧食問題、環境污染等。化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化學也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數不清的物質保證,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現代化學的興起使化學從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多分支學科的科學,開始建立了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為分支學科的化學學科。化學家這位「分子建築師」將運用善變之手,為全人類創造今日之大廈、明日之環宇。

6、安全炸葯造福人類——諾貝爾發明安全炸葯

「轟隆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土石飛迸。這是我們經常能從熒屏和銀幕上看到的場景。今天,威力巨大的炸葯是從事開礦、築路等大型工程建設必不可少的開路先鋒;可當初,人類是怎樣找到並馴服這位力大無窮卻又脾氣暴烈的「朋友」的呢?說來就話長了。大家都知道,黑色火箭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大約在公元13~14世紀,通過中亞阿拉伯國家傳到了歐洲各國,歐洲人學合使用火葯後加以推廣,不僅造出了用火葯發射的槍支、大炮,還用來發展生產。到了17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許多國家迫切要求發展采礦業,加快採掘速度,需要更強有力的炸葯,而傳統的黑色火葯燃燒不充分,爆炸力不強,因此尋找威力巨大的新炸葯成為迫在眉睫的一個大問題。1847年,義大利人索伯萊羅發明了一種名叫硝化甘油的烈性炸葯它的威力比黑色火葯大得多。但非常容易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人們沒辦法控制它,因此很難將它應用於實際。為了馴服這頭暴烈的「野馬」,許多人煞費苦心,可是都沒有成功;而最終降服並駕馭這匹「野馬」,製造出高效安全炸葯的是瑞典的一位勇士——化字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個機械師,沒受過高等教育,但非常喜歡化學實驗,一有空就研製炸葯。在父親的影響下,小諾貝爾也熱衷於改進炸葯的研究。可是他的父母並不贊成,因為搞炸葯太危險了。他的父親希望他老老實實地當一名機械師。但是諾貝爾卻堅信改進炸葯將會給人類創造極大的財富。父母被地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所感動,只好默認了。從此,父子倆站在同一條戰壕里,為攻克科學難關而並肩奮斗。1862年初,諾貝爾開始研究利用硝化甘油來製造可控制的烈性炸葯。他想:硝化甘油是液體,不好控制,如果把它與固休的黑色火葯混合起來,不就便於貯存、控制了嗎?他拭著用10%的硝化甘油加入黑色火葯之內,製成的混合炸葯爆炸力確實大大增強,但他不久就發現這種炸葯不能長期貯存,放置幾小時以後,硝化甘油就全被火葯的孔隙所吸收,燃燒速度隨之減慢,爆炸力大大減弱,因此沒有實用價值。

為了研製成一種可控制的高效能炸葯,諾貝爾日以繼夜地進行著大膽的試驗和細心的觀察。過去,人們通過點燃導火索來引爆黑色火葯,但這種方法卻不能引爆硝化甘油。硝化甘油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卻又容易自行爆炸。真是個桀驁(jiéà o)不馴的傢伙!

1862年初夏,諾貝爾設計了一個引爆硝化甘油的重要突驗:把一個小玻璃管硝化甘油放入一個裝滿黑色火葯的金屬管內,安上導火索後將金屬管口塞緊;點燃導火索,把金屬管丟入深溝。霎那間,轟隆一聲,發生了劇烈的爆炸,這表明裡面的硝化甘油已完全爆炸。從中諾貝爾認識到:密封容器內少量黑色火葯的爆炸,可以引起分隔開的硝化甘油完全爆炸。

第二年秋天,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的海倫坡建立了他的第一個實驗室,專門從事硝化甘油的研究和製造。開始,他用黑色火葯作引爆葯,效果還不十分理想,以後他又改用雷酸汞製成引爆管(現稱雷管),成功地引爆了硝化甘油。1864年他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他終於發明了可供實用的硝化甘油炸葯。

初步成功的喜悅尚未過去,接踵而來的卻是一次沉重的打擊。1864年9月3 日,為進一步改進雷管的性能,製造更高效的炸葯,他們進行一次新的試驗。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實驗室被送上了天,地下也炸出了一個大坑。當人們跑來把諾貝爾從廢墟中救出來時,滿臉血跡的諾貝爾嘴裡還在不停地說:「試驗成功了,我的試驗成功了!」是的,新炸葯的威力是巨大的,然而,損失是慘重的:他的實驗室完全被摧毀,諾貝爾的弟弟埃米被炸死,父親重傷致殘,哥哥和他自己也都受了傷。事故發生以後,周圍的鄰居十分恐慌,當局也禁止他們在城內從事炸葯生產或實驗。結果,諾貝爾只能把設備搬到3 公里以外馬拉湖內的一隻平底船上。但這絲毫也沒有動搖諾貝爾製造新炸葯的決心。幾經周折,終於獲得政府批准,於1865年3月在溫特維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

諾貝爾生產的炸葯,很受采礦業的歡迎。除了瑞典以外,在英、法、德、美各國也都取得了專利權。然而,新炸葯的性能仍不夠穩定,在運輸中經常發生事故:美國的一列火車,在途中因顛簸而引起炸葯爆炸,變成了一堆廢鐵;「歐羅巴」號海輪,在大西洋上遇到狂風,船體傾斜,導致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一連串的事故,使人們對硝化甘油又產生了疑懼,有些國家甚至下令禁運。面對這種艱難的局面,不少人勸諾貝爾不要再搞危險的炸葯試驗了,但諾貝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考慮的是在不減弱爆炸力的同時一定使硝化甘油炸葯變得很安全。

諾貝爾接連做了一系列試驗,希望用一些多孔的物質,如木炭粉、鋸木屑、水泥等吸附硝化甘油,以減少爆炸的危險,但結果都不令人滿意。有一次一輛運輸車上的一個硝化甘油罐不慎打破了,硝化甘油流出來和旁邊作為防震填充料的硅藻土混在一起,卻沒發生事故。這給諾貝爾很大的啟示,經過反復試驗,終於製成了用一份硅藻土吸收三份硝化甘油的固體炸葯。這種炸葯無論運輸或使用都十分安全,這就是諾貝爾安全炸葯。為了消除人們對安全炸葯的懷疑,1867年7 月14 日,諾貝爾做了一次公開的對比實驗。他把一箱安全炸葯放在一堆點燃的木柴是,結果炸葯並未炸開;再把一箱安全炸葯從20 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結果仍未炸;最後在石洞、鐵桶中裝入安全炸葯,用雷管引爆,全都成功地爆炸了!「野馬」終於套上了籠頭,炸葯不再令人生畏。

諾貝爾再接再勵,繼續改進他的炸葯。他把一份火棉(低氮量硝酸纖維素)溶於九份硝化甘油中,得到一種爆炸力更強的膠狀物——炸膠,1887年,他又把少量樟腦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膠中,發明了爆炸力強而煙霧少的無煙火葯。直到今夭,軍工生產中普遍使用的火葯,仍屬這一類型。在隆隆的爆炸聲中,諾貝爾的事業迅速發展起來。他的工廠遍布歐美各國,新型炸葯的銷售量直線上升。他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公路、鐵的修建,幫助了隧道的開鑿和礦藏的開采;然而,他的炸葯也加深了戰爭的災難和痛苦,這使他很痛心。為了造福於人類,1895 年11月29 日他在巴黎寫下了一份著名的遺囑,將其畢生積累的巨額財產中的一部分創辦科學研究所,而把大部分巨額財產作為基金,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與和平事業五項獎金,以鼓勵對人類作出最多貢獻的人。

7、開創制鹼工業的新紀元——侯德榜發明聯合制鹼法

在化學工業中,純鹼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化學名稱又叫「碳酸鈉」,是一種白色的粉末。別小看它,它的用途可大呢!製造肥皂、玻璃、紙張時要用它;紡紗織布時要用它;煉鐵、煉鋼過程中也少不了它。用它還可以製造出好多好多的化工產品哩!它誕生在化工廠里,是用聯合制鹼法生產出來的。這個方法由中國化學工業的先驅侯德榜首創,所以也叫「侯氏制鹼法」。那末侯德榜是在怎樣情況下研究制鹼法,又是怎樣創立侯氏制鹼法的呢?事情得從17 世紀說起,當時人們在生產玻璃、紙張、肥皂等時已經知道要用純鹼,但那時的鹼是從草木灰和鹽湖水中提取的,人們還不知道可以從工廠中生產出來。後來法國一位醫師路布蘭用了4 年時間,在1791年首創了一種純鹼製造法,從此純鹼能源源不斷地人工廠中生產出來,滿足了當時工業生產的需要。可惜這一方法並不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缺點,如生產過程中溫度很高、工人勞動強度很大、煤用得很多、產品質量也不高等,因此很多人都想改進它。1862年,比利時有一位化學家叫蘇爾維,他提出了一種以食鹽、石灰石、氨為主要原料的制鹼方法,這方法叫「氨鹼法」或「蘇爾維制鹼法」。由於這個方法產量高、質量優、成本低、能連續生產,所以很快就替代了路布蘭的方法。但這個方法都被製造商嚴格控制住,一點也不讓它泄露出來,被他人知道。20 世紀初,當時的中國工業生產也需要純鹼,但自己不會生產,只能依靠進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純鹼產量大大減少,加上交通受阻,英國一家製造純鹼的公司乘機抬高鹼價,甚至不供貨給中國,致使中國以鹼為原料的工廠只得倒閉、關門。當時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侯德榜,他學飛很刻苦,成績優異,在美國學習化學工程已有8 年,1921 年取得了博士學位,發他聽說外車資本家如此卡中國人的脖子時,連肺都要氣炸了,他發誓學成回國,以自己已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1921 年10月侯德榜回國了,他任永利鹼業公司總工程師,任務是要創建中國第一家制鹼工廠。當時要生產出鹼,只能按蘇爾維制鹼法生產。

原理說說很簡單,可真正要製造出來可就難了。由於技術封鎖,侯德榜只能靠自己不斷研究、試驗、摸索。經過好長時間的努力,終於設計好了流程,安裝好了設備,接著就開始試生不。誰知一開始就碰到困難。一天,剛試車不久,高高的蒸氨塔突然晃功得很厲害,並且發出巨響大家害怕極了,侯德榜見了馬上喊停車。一檢查,原來所有的管道都被白色的沉澱物堵住了。怎麼辦?開始他拿大鐵釺捅,累得滿頭大汗,但也無濟於事。後來,他想出加干鹼的辦法,才使沉澱物慢慢掉了下來,終於轉危為安。類似這樣的故障還有很多很多,每次都被他一一排除掉了。經過幾年的努力,1924年8 月13 日,中國第一家制鹼廠正式投產了。那天工人們早早地來到車間,都想親眼目睹中國第一批純鹼的誕生。幾小時後,不知誰喊了一聲:「出來了!」大家眼睛一齊朝出鹼口望去。咦?怎麼出來的是紅白相間的鹼?按理應該是雪白的呀!大家的心頭一涼。這時侯德榜仔細地檢查了設備,原來純鹼出來時遇到了鐵銹,才使產品變紅了。原因查出來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以後改進了設備,終於製得了純白色的產品。望著白花花的純鹼,侯德榜笑了,他笑得那麼舒心,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他終於摸索出蘇爾維制鹼法的奧秘,實現了自己報效祖國的誓言。

1937 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他們看中了南京的硫酸銨廠,為此想收買侯德榜,但是遭到侯德榜的嚴正拒絕。為了不使工廠遭受破壞,他決定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一個永利川西化工廠。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盆,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蘇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蘇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他首先分析了蘇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那麼怎祥才能使另一半成分變廢為寶呢?他想呀想,設計了好多方案,但是—一都被推翻了。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蘇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設想有了,能否成功還要靠實踐。於是地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l次、2次、10次、100次..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壞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在大超過了蘇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G. 世界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多少年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H. 全軍體能通用五項算分數軟體

極其流行,同樣也是競爭力極其大的一種商業模式。雖然國內軟體開發公司都發展壯大起來了,但是各地軟體開發公司的實力及資質仍然參差不齊。下面為大家介紹下近期國內軟體開發公司的排名匯總。

1:華盛恆輝科技有限公司

上榜理由:華盛恆輝是一家專注於高端軟體定製開發服務和高端建設的服務機構,致力於為企業提供全面、系統的開發製作方案。在開發、建設到運營推廣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我們通過建立對目標客戶和用戶行為的分析,整合高質量設計和極其新技術,為您打造創意十足、有價值的企業品牌。

在軍工領域,合作客戶包括:中央軍委聯合參謀(原總參)、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原總後)、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原總裝)、裝備研究所、戰略支援、軍事科學院、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一研究所、訓練器材所、裝備技術研究所等單位。

在民用領域,公司大力拓展民用市場,目前合作的客戶包括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濟南機務段、東莞軌道交通公司、京港地鐵、中國國電集團、電力科學研究院、水利部、國家發改委、中信銀行、華為公司等大型客戶。

2:五木恆潤科技有限公司

上榜理由:五木恆潤擁有員工300多人,技術人員佔90%以上,是一家專業的軍工信息化建設服務單位,為軍工單位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公司設有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工會等上層機構,同時設置總經理職位,由總經理管理公司的具體事務。公司下設有研發部、質量部、市場部、財務部、人事部等機構。公司下轄成都研發中心、西安研發中心、沈陽辦事處、天津辦事處等分支機構。

3、浪潮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首批認定的規劃布局內的重點軟體企業,中國著名的企業管理軟體、分行業ERP及服務供應商,在咨詢服務、IT規劃、軟體及解決方案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形成了以浪潮ERP系列產品PS、GS、GSP三大主要產品。是目前中國高端企業管理軟體領跑者、中國企業管理軟體技術領先者、中國最大的行業ERP與集團管理軟體供應商、國內服務滿意度最高的管理軟體企業。

4、德格Dagle

德格智能SaaS軟體管理系統自德國工業4.0,並且結合國內工廠行業現狀而打造的一款工廠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軟體,具備工廠ERP管理、SCRM客戶關系管理、BPM業務流程管理、
OMS訂單管理等四大企業業務信息系統,不僅滿足企業對生產進行簡易管理的需求,並突破區域網應用的局限性,同時使數據管理延伸到互聯網與移動商務,不論是內部的管理應用還是外部的移動應用,都可以在智能SaaS軟體管理系統中進行業務流程的管控。

5、Manage

高亞的產品 (8Manage) 是美國經驗中國研發的企業管理軟體,整個系統架構基於移動互聯網和一體化管理設計而成,其源代碼編寫採用的是最為廣泛應用的
Java / J2EE 開發語言,這樣的技術優勢使 8Manage
可靈活地按需進行客制化,並且非常適用於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直通式處理,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apps進行實時溝通與交易。

I. 普通計算器上的M+如何使用的

可以。
首先按一下MC將M清零(科學計算器是0 STO M+或SHIFT RCL M+)。
然後計算,每次按一下M+。
例如:
輸入2*3,然後按M+;
3*4,M+;
4*5,M+;
……
然後按MR(科學計算器是RCL M+)查看結果(=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