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我的世界太平洋戰爭伺服器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我的世界太平洋戰爭伺服器

發布時間: 2022-07-11 21:57:10

Ⅰ 《世界大戰100年全程實錄:太平洋戰爭全程紀錄》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世界大戰100年全程實錄:太平洋戰爭全程紀錄》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oLA8XjHENVP-3Mtcxl5c0Q

?pwd=ur34 提取碼:ur34
簡介:

一套《世界大戰100年全程實錄》的音像紀錄片在建軍節隆重推出,這是中國人自己製作的第一部軍事戰爭全紀錄片。這套紀錄片共11部,製作歷時10年,它囊括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馬島戰爭以及海灣戰爭等多次戰爭場面。其中在抗日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可以再現我人民軍隊的風采。由於該套紀錄片的畫面來源是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在實地拍攝的,極具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部分的資料特別匱乏,製作組還特意遠赴一些西方國家的片庫中去搜尋資料,使得大戰的全貌比較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馬島戰爭部分以英國方面近年間剛剛解密的珍貴影視資料為基礎,真實、翔實地反映了這場戰爭的原貌和全貌;而海灣戰爭更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展現海灣戰爭全過程的文獻。

世界大戰100年全程實錄(全套十一部一百五十二集),是最權威、最完整、最生動、可讀性最高的大型戰爭題材專題片,其內容採集自最權威、最...


Ⅱ 太平洋戰爭是怎麼玩的 一開始那個是 地圖的 但不知道怎樣開始

太平洋戰爭是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詳細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太平洋戰爭的種子早在1898年就種下了。取得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勝利的日本在索要中國遼東未果的情況下,繼續大幅向周邊擴張,繼而影響到在太平洋地區已佔有一席之地的俄、美、英、法、德等方的利益,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大力唆使日本對俄開戰,並最終擊敗俄國取得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日本向太平洋地區擴張的腳步卻受到美國的限制,美國通過1898年的美西戰爭,佔領了菲律賓,並吞並夏威夷王國,大大刺激了當時已經向夏威夷進行大量移民,並朝思暮想吞並夏威夷的日本。在此之後特別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一直就將美國作為假想敵。一戰結束後,日本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加羅林群島一線,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已然相鄰。在對華態度上,日本一直夢想獨佔中國,而美國則要求利益均沾。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並逐步擴大規模,嚴重威脅西方各國在中國的利益。與此同時,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佔西歐 。在遠東,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嚴重刺激了當時已確定扶英抗德的美國。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進跳板,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美英等國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制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決定向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1941—1942)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陸。 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與此同時,日本出動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第一機動部隊向印度洋進軍,相繼擊沉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一批英國艦艇,並空襲斯里蘭卡,重創了英國遠東艦隊,使其勢力范圍縮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區。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被徹底切斷,只能靠駝峰航線空運獲得援助物資。 日軍還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系,相繼進攻索羅門群島和莫爾茲比港,日本海軍掩護陸軍行動,在珊瑚海海戰中,日海軍與美軍相遇,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發生的海戰,海戰中日本損失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另有兩艘航空母艦受到重創,而美國損失列剋星頓號航母,約克城號受傷。日軍未能實現其戰略目標,向莫爾茲比港的進攻被遏制。 在此之前,1942年4月,美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哈爾西海軍中將的指揮下,搭載16架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轟炸日本東京、神戶等地,雖然造成的損失微乎其微,但刺激了日本神經。日本認為這些飛機來自中途島,因而匆忙間發起中途島戰役。而美國在此之間就破譯了日軍密碼,對日軍的下一步目標有了明確認識。在中途島海戰(6月5日—6日)中,日軍兵力分散,對美軍估計不足,且指揮混亂,被美軍突襲成功,五分鍾之內損失三艘精銳的航空母艦,元氣大傷,雖然剩下的「飛龍」號航母成功重創了美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也被尾隨而來的航母艦載機擊沉。此役中,日軍第一機動艦隊的4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另有1艘重巡洋艦沉沒,可謂元氣大傷,同時還損失各種飛機300多架,100多名富有經驗的航空人員陣亡。中途島海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由此開始,日本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相持。
戰略相持(1942—1943)
1942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里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作戰艦艇各24艘,美國海軍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的傷亡則高達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斗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制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斗機中隊參戰,涌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斗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獲得國會勛章。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盪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日軍殘部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只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日軍雖進行反撲,但徒勞無功。由於密碼被破譯,1943年年4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干維爾島前線視察途中被美機伏擊斃命。
戰略反攻(1943—1945)
1943年6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達攻取馬紹爾群島的指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國在開羅會商,並簽訂《開羅宣言》,確認聯合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線,中美聯合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到44年7月攻克密支那為止,日軍被徹底趕出緬甸北部,戰役取得徹底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 1943年11月,美軍發起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代號「電流行動」)並最終佔領塔拉瓦等島嶼,雖然損失較大,但美軍逐步取得了兩棲登陸經驗,並將其應用到後來舉行的各次戰役中。 1944年1月至2月,美軍連續組織「燧發槍」和「法警」作戰,奪取了誇賈林、羅伊島—那慕爾島、埃尼威托克諸環礁,為下一步攻馬里亞納群島創造了條件,在作戰中,美軍與塔拉瓦戰役時相比,技戰術水平有了巨大飛躍,尤其參戰各軍兵種之間的配合協同,完美默契,堪稱經典。同時美軍總結出了著名的「蛙跳」戰術。 1944年3月,美軍決定實施奪取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美軍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護航航母14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5艘、驅逐艦180艘、潛艇35艘在內的600餘艦艇,飛機2000架,地面部隊四個師又一個旅,15萬人。戰役密語代號「征糧者」。6月15日,根據預定計劃,美軍在塞班島組織兩棲登陸作戰。與此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出動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為首的艦隊應戰,共有9艘航母(共搭載艦載機439架)、5艘戰列艦、14艘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 6月19日,雙方艦隊在馬里亞納西部海域遭遇,爆發了激烈海戰(日方將此役稱為「馬里亞納海戰」,美軍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日軍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艦只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美軍僅2艘航母、2艘戰列艦和1艘巡洋艦受輕傷,無一艘軍艦沉沒,艦載機損失117架。日軍被擊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擊傷航母3艘、戰列艦、巡洋艦和油船各1艘,艦載機損失404架,佔全部艦載機的92%;岸基飛機損失247架,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日軍出動的36艘潛艇也被擊沉20艘。雖然聯合艦隊僥幸逃脫了被殲滅的命運,但飛機和飛行員的損失,日軍在短時期里是無法補充的,經此一戰,日軍可以說其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隨之徹底落入美軍之手,從此後,日軍艦隊失去了遠洋作戰的空中支援,使日軍在以後的戰爭中更為被動和困難,而美軍取得了戰略主動和戰區制海權、制空權,能夠從容選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獲得了更大的主動。 在馬里亞納群島歷時三個月的登陸作戰中,美軍先後攻佔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馬里亞納群島的失陷,極大震撼了日本,加劇了其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對發動戰爭的東條內閣不信任和反感情緒高漲,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東條內閣於戰役進行中的下台。 6月16日,美軍B—29轟炸機從中國成都起飛轟炸日本九州,戰火直接燒到了日本本土,這樣的戰略轟炸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毀。日本城市居民中總計有850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達49%。日本的戰時經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煉油工業生產下降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了75%;飛機機體生產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產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軍事工廠不是炸毀就是遭到嚴重破壞。 在緬甸戰場上,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由於後勤不濟,日軍進攻徹底失敗,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斗中死亡或失蹤,另有20000餘人受傷,日軍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作為日本緬甸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 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戰略反攻。 1944年7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兩位指揮官分別提出了各自計劃,麥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賓,再進攻日本沖繩,而尼米茲提出先攻取台灣,並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從軍事角度看,尼米茲的建議更為合理。但麥克阿瑟則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如果繞過菲律賓就等於承認日本散布的關於美國已經拋棄菲律賓,不願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來解救菲律賓人民的謠言,這對於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聲望和影響將是極其不利的。並說服總統羅斯福實施菲律賓戰役。美軍先後投入的地面部隊有美軍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澳大利亞第1集團軍;海軍有美軍第3艦隊和第7艦隊,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和護衛艦25艘在內的800餘艘作戰艦只,艦載機約1700架;航空兵參戰兵力有美軍第5、第13航空隊和澳大利亞航空隊,飛機1000餘架。登陸作戰指揮由麥克阿瑟負責,海上支援則由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負責。 日本方面則以「捷一號」作戰計劃應對,在菲律賓組建陸軍第14方面軍,由綽號「馬來之虎」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轄九個步兵師團、一個裝甲師團和四個獨立混成旅團,共約35萬人;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編為四個艦隊全部投入作戰;在菲律賓的航空兵有海軍航空兵的第1航空艦隊和陸軍第4航空軍。其中第1航空艦隊在剛結束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損失殆盡,正由寺岡謹平中將任司令組織重建,駐菲律賓地區約250架飛機;第4航空軍司令為富永恭次中將,從6月起陸續由中國東北地區調往菲律賓,截止10月初抵達菲律賓約300架,合計作戰飛機約550架。日軍考慮到菲律賓地區的航空力量還比較薄弱,大本營決定一旦戰役開始,即從日本本土、中國大陸和台灣等地抽調飛機支援。 1944年9月,戰役打響。美軍首先攻取佩勒琉島和摩羅泰島,消除了側翼威脅。9月—10月間,美軍出動大量岸基飛機和海軍艦載機,對日本在琉球群島、呂宋島、台灣等地機場進行大規模空襲。特別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連續空襲,使日軍損失飛機1093架,在菲律賓的陸軍第4航空軍只剩200架,海軍第1航空艦隊僅存35架,在台灣的第2航空艦隊尚存230架。戰役尚未開始,日軍就已經喪失了在空中的反擊力量。而美軍僅有102架飛機被擊毀或擊落。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同日下午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總統奧斯汀納的陪同下,淌著齊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時在海灘上,麥克阿瑟通過大功率電台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的演講。 在此之前的18日,日本聯合艦隊判明美軍企圖,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立即下令實施「捷一號」計劃,日本海軍的第1、第2和機動艦隊全部出動,對萊特灣美軍登陸灘頭實施向心合擊,由此從10月23日至10月26日爆發了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戰——萊特灣海戰。 這場大海戰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斗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人員傷亡不足三千。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列艦2艘,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斗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列艦1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 88架,人員傷亡超過一萬。 經此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也就失去了戰場制海權,從而使陸地上的第14方面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西北面的仁牙因灣登陸,日軍在抗擊登陸時首次使用了神風特攻隊對美登陸艦隊實施自殺式攻擊。美軍於3月4日佔領馬尼拉,在而後的作戰中,日本陸軍第14方面軍在菲律賓被殲滅,日軍傷亡和被俘達45萬人。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日軍損失軍艦68艘,其中航母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3艘;損失運輸船42艘,約17萬噸;飛機7000餘架,其中「神風特攻隊」的自殺飛機700架。 美軍傷亡6.2萬人,損失軍艦17艘,其中航母1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9艘、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2艘和掃雷艦1艘;損失運輸船6艘,約6萬噸,飛機900餘架。另有數十艘艦船被擊傷。 同年3~6月,美軍在付出沉重代價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迫近日本本土。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叫嚷「本土決戰」。美國也計劃組織在日本九州島南部和關東平原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代號是「奧林匹克」和「冠冕」。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絕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約20萬人的重大傷亡。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克,分兵三路向中國東北挺進。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戰場上的所有抗日武裝力量開始向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 8月10日,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通過瑞士、瑞典等中立國通知盟國方面。 8月15日中午11時,日本天皇裕仁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
太平洋戰爭重要戰斗之偷襲珍珠港
11月26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線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只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裡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只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 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 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斗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隻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倖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斗機、魚雷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決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導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里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里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胡島北220海里。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斗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向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於歐胡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被132海里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向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消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7:40:第一波到達歐胡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向南雲發送「虎!虎!虎!」的消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向所有船隻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准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台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葯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鍾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向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隻。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台報導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 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沖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斗機保護制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沖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隻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里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台中宣布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胡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向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相關戰役
珊瑚海之戰 1942年5月4-8日
美方「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被擊沉,「約克城」號受到破壞。 日方小型航空母艦「祥鳳」號被擊沉,大型航空母艦「翔鶴」號遭重創。同時,這兩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幾乎全部損失,許多技術嫻熟的日本飛行員也被擊斃。日本「瑞鶴」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也失去了戰鬥力
杜立特空襲 1942年4月18日
B-25
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個B—25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從海軍的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轟炸了東京。這次空襲給日本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極大震撼了日本朝野。杜立特空襲被稱為美國二戰的首次勝利。其實日方損失的是:50人死亡,252人受傷,90座建築物被毀,日本柴油機製造企業,日本鋼鐵公司的橫濱製造倉庫,名古屋飛機製造廠,1個軍火庫,1家海軍化學廠,一個機場,1個彈葯臨時堆集庫,9座電力建築,6座燃料庫,1個服裝廠,1個食物儲存倉庫,1個燃料公司,名古屋第二臨時部隊醫院的6個病房,6所小學或中學和無數非 軍事住宅。美國物質損失達320萬美元。這次空襲確實對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 1942年6月3—6日
瓜達卡納爾戰役 1942年8月到1943年2 月
激戰南太平洋 1943年2月到1944年3月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1944年6月至7月
萊特灣大海戰1944年10月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硫磺島戰役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沖繩戰役
1945年3月至6月

Ⅲ 美日太平洋戰爭裝備實力對比

美日太平洋戰爭裝備實力美軍遠強於日軍。

(3)我的世界太平洋戰爭伺服器擴展閱讀:

美日太平洋戰爭影響:

太平洋戰爭後,美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一員。1942年6月,中美兩國政府簽訂了《中美租借法案》,美國向國民政府提供總額達8.4億美元的租借物資。此外美國還向國民政府提供總計7.47億美元的政府貸款。

通過這些貸款,美國將大批軍用物資輸入中國,中國大量的戰略性礦產品和農產品則通過易貨償債的貿易方式出口到美國。國統區的主要出口商品均被指定用於易貨償債。1942-1945年,51.3%的礦產品運往了美國,其餘的48.7%被運往蘇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洋戰爭


Ⅳ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對比是怎樣的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對比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如何?太平洋戰爭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的一場重要的戰役,以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為起點,以日本獻上無條件投降書為終點。這場戰役總共持續了三年零八個月,雙方共計上陣兵力六千萬人,並且由十五億人受到戰爭的牽連

1942年8月,美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

太平洋戰爭的戰場范圍很大,包括了太平洋、東亞、印度洋等地區,這場戰斗開始於1941年12月7日,起因是軸心國日本隊美軍的珍珠港進行了偷襲,最終使得共計三十七個國家參加了這場戰役,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才終結了這場戰役。

太平洋戰爭時期,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總共出動了將近六千多萬的戰力,戰爭涉及人口多達十五億,因為其破壞之大,所以這場戰役有著難以進行詳細統計的具體損失與傷亡。在這將近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里,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進行了血與火的交換,最終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終結。當時在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政府也是日軍實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國的汪精衛政權是站在日本軸心國立場上的,但是除此之外的中國勢力,包括國民黨和共產黨等黨派,多數是站在同盟國立場上的。因此盡管太平洋戰爭發生在太平洋周圍,中國土地上也不可避免地開展了小型的「太平洋戰爭」。

在這場戰斗中,美國首次使用了原子彈,對日本國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也是日軍之後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之一。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對日後太平洋周邊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Ⅳ 有沒有人詳細告訴我太平洋戰爭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獨霸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本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侵佔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在日軍佔領地區中,各國軍隊和人民群眾發動了民族解放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佔領各島。中國政府正面組織多次會戰未能取得積極成果,1944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Ⅵ 求世界征服者2爭霸印度洋和華約太平洋戰爭攻略

當你玩這兩關時你會發現坑爹啊敵人的兵力是你的數倍而且地盤比你大,主要城市又在敵軍手上,尤其是爭霸印度洋蘇聯的坦克重坦克就是你的總兵力。先說爭霸印度洋吧。這關呢我的建議是先打阿三再打蘇聯。剛開始你有300、150,你得用來賺錢把你的那兩個2,3級城市(紅色的)升滿級先先吧,這時你把剩下的120,150升級你的2級工業(白色的)。接著是兵力部署問題,你把2個層疊在一起的兵派到前線去一個去坦克那一個去大炮那,南邊大城市的大炮到北邊去和北邊的匯合。之後把裝甲車開到前線重坦克那,指揮官重坦克開到北方3工業城那北邊戰船往上開一格剩下的船別動(這三條船是用來做肉盾的,進攻會被海岸炮傷害不劃算)。然後北邊的兩個火箭炮向北面的重坦克開火(最北那個)。下面的戰船向阿三的大炮開火,你的重坦克再開一炮(一般來說阿三軍的大炮死定了被船打那個)你裝甲車對中間的大炮打重坦克再打一下(阿三大炮沒了)中間的小兵對對面的阿三兵打一下重坦克再打一下(這時中間還有個阿三兵,但別打。這時突破防線必輸),南面大炮再打對面大炮中間的坦克對下面的大炮打。最後把兵,裝甲車放上面。確定後OK了下回合。第二三回合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主(大概經濟佔三分之二工業三分之一)。第四回合開始一半經濟(同上)一半軍事(主要是早步兵到前線當炮灰,記住在沒有絕對把握前進攻守好防線)。大概第6回合,南線的阿三軍和英軍消耗的差不多了,派精銳部隊南下進攻孟買(得有把握不然攻不下的話阿三會快速反擊,你就死定了。阿三人多你的精銳部隊很少懂了吧)。之後別急著佔地,把南面那些不值錢的留給你的盟友(看到英軍上岸後馬上把英軍在中東的地佔了,尤其是那個大城市。不然英國老是在後方造兵浪費時間)。第8回合印度差不多給滅了這時你把西邊的地留給盟友和總攻蘇聯。太平洋戰爭主要就是防好海岸線(用火箭炮優先滅了航母)派個兵到北方邊界(別佔了洛克索夫司機的主要地盤)造地造兵從白令海峽進攻美國把北美洲佔了再向小島進攻。(前3,4回合敵軍打不到你,開足馬力拚命賺錢。後面的嘛一半兵一半錢)。

我送你一句話;有錢進攻沒錢守,步兵註定當炮灰。戰車敵後搞破壞,火箭偷襲大炮守。坦克兄弟打殘兵,先搞經濟再進攻。海軍耗錢不要造,專造陸軍滅敵軍。呵呵,這兩關運氣成分佔了一定比例,建議你沒操作一次之前先存個檔。

Ⅶ 歷史。講一下太平洋戰爭都是哪些國家在打

1.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進行的戰爭,范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2.太平洋戰爭參戰國家多達37個,涉及人口超過15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6000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韓國、台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Ⅷ 太平洋戰爭美國和日本的實力差距有多大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兩國的實力差距僅用七個字便可以概括:「炸航母and憋航母」。

通過太平洋戰爭,我們應該可以對當年的抗日戰爭有一個更清楚的認知,在日本與中國之間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日本竟然還能向太平洋投入二十九艘航空母艦。

很多學者都認為,如果日軍將百分之百的軍事實力投入到中國戰場,或者說沒有太平洋上美軍的牽扯,那麼八年抗日很可能會被改寫為十八年,甚至更久……

Ⅸ 世界征服者2同盟國戰役的太平洋戰爭怎麼打最好有打的截圖謝謝!

不好打,我打過三四次,時間一個月,你必須攻下日本倆島,但日本有三艘航母,我們只有2個航母,日本錢很多,我們錢是日本的四分之一,我當時只佔領了日本一座島,除了一收戰咧艦和航母,主力全軍覆沒,時間只有幾天了,但日本只少了四分之三的兵力,且你的盟友也全軍覆沒,想打贏,難,建議下破解版,不然除非你是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