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ibm 伺服器的生產工廠在哪裡,
深圳 那邊 好象有啊
Ⅱ IBM 的筆記本 thinkpad 的生產工廠在哪裡
【SunDigi觀點】在Thinkpad發燒友中,一直有對同樣機型不同產地孰優孰劣的爭論,不幸的是美國和日本甚至是韓國出品的ThinkPad在發燒友中評價一向高於中國IIPC(IBM和長城合資的生產工廠,位於深圳),雖然一款機器的大部分表現在設計和試產完成之後就基本決定了,但工廠的生產流程,質量控制等方面也是可以影響到成品的最終表現。無可否認,無論是哪一間生產工廠,其出品都是合格的,但是能夠超越合格標准多少,才是發燒友們關心的話題。
根據SunDigi最新掌握的情況,IBM已經出售了其在墨西哥,Budapest(匈牙利布達佩斯),Greenock(英國格林諾克)的自有筆記本電腦生產工廠,在發燒友中享有崇高聲譽的日本Fujisawa(藤澤)工廠,只會保留ThinkPad的測試線(提供樣機用),以及採用少量IIPC提供的半成品來生產ThinkPad,而之前因為X系列而受到好評的韓國LG IBM合資工廠並不屬於IBM所有(該工廠現在已經基本不再生產X系列),也就是說,IBM目前在全球只剩下IIPC一家自有工廠,未來的ThinkPad將根據系列分配給IIPC(T系列和部分R系列)或者廣達(G系列),偉創(X和部分R系列)來生產,而之前生產R系列(R40/R40e)的LG因為表現不佳,令到R40/R40e佔到ThinkPad售後成本是ThinkPad之最,最終減低了IBM與其繼續合作的意願。
前文我們已經知道IIPC位於深圳,而偉創,廣達生產ThinkPad的工廠也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印證了本文的標題:ThinkPad將全面中國造。誠然,IIPC依然會出口半成品(例如機身和屏幕分開,未安裝CPU/內存/MiniPCI設備/硬碟/光碟機的「半機」)到其他國家/地區的拼裝廠,這種情況中,機器不會打Made in China,但實際上對於發燒友,還是Made in china。之所以要有這種煩瑣的舉動,是有一些國家政府采購時,會要求該機器必須由本國生產(例如美國和日本都是如此)。好像日本的Fujisawa(藤澤)和美國的工廠,就是保留來做此類用途,不過實際上這些機器的核心是來自IIPC:)。
實際上,將生產廠遷移到中國已經是各個筆記本電腦生產商的大勢所趨,這不但可以獲得較低的生產和運作成本,而且也可以通過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來贏得政府的支持和優惠措施,對於國內的銷售而言,更是有不小的幫助。
對於發燒友而言,這也許不是一個好消息,但SunDigi認為,隨著ThinkPad的生產全面遷移到中國,或者品質也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又或者是價格得到進一步的降低:),雖然一段時間內這也許會是個有爭議性的話題,但相信不久之後的將來,大多數用戶也許會忘記ThinkPad曾經有完全的Made in Mexico,Made in USA,Made in Japan,Made in Korea和Made in China的區別:),而且,實際上未來雖然還有Made in USA,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但實際上關鍵部件都將是中國生產。這種產地上的區別,一般用戶並不能簡單的從機器背面看出來,恐怕也只有發燒友們才能從實際實用中感覺到,屆時我們相信此類評論不會太少:)。
從ThinkPad的發展計劃上也能夠看到,Rome的設計(T40的開發代號,T41是Rome2,T42是Rome3,T43是Rome 4)將會一直沿用到2006年左右,也就是說到2006年之後我們才可以見到全面更新的ThinkPad T,所幸,ThinkPad還在設計後期階段的T43(將於今年10月後發表)看起來是頗為不錯的作品,讓我們奇怪的是即使有了如此大的改變(從Centrino進化到Sonoma),但它還是叫做「T43」而不是「T50」:),也就是說它依然是個Rome基礎的產品。
相比之下,X系列新作X41(代號Sapporo2)除了上升到Dothan平台之外看不出由很大的改變,G41(代號Austin2)將採用Prescott核心CPU,板載Intel顯卡和取消軟碟機改為裝置nVdia Geforce第二顯卡,R系列R51(代號Yukon3)/R52(代號Juneau3)的進展看起來沒有太多驚喜,重新落入T系列的簡化版本和追求性價比的定位,基本上,T/X/R/G四個系列,04年內都沒有徹底重新設計的意思,而只是在現有基礎上作出一定的改動來適應配置提升的需要。IBM一直將Dell視為最大的假想敵,在04年也不例外,T/X/R/G四個系列的新機器,都針對Dell現有和未來的機型來策劃。
從消極的角度,以上分享的種種資訊,或許可以猜測IBM對ThinkPad已經在減少投入,從積極的角度,或許我們可以想像ThinkPad現有的「階層」和整體行銷策略將會有較大的變動:)。
ThinkPad全面中國造,這對於發燒友也許不是個好消息,但看起來也讓一般用戶萌發ThinkPad降價的希望,究竟ThinkPad全面中國造的後果和帶來的影響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IBM的舉措:)。
Ⅲ ThinkPad 中國生產基地
Thinkpad(IBM早不做筆記本了,賣給聯想了),在日本有個設計公司,但是製造點位於深圳,是原先是長城和IBM的合資公司叫長城國際,現在打包賣給聯想了。T系列和R系列主要是在長城國際製造的。X系列,部分是交給緯創代工。SL系列先前由和碩代工,做的不好所以聯想又把單子交給了廣達(很榮幸的和HP一條商用機一個代工廠了,不過神舟的很大部分筆記本也是這個代工廠做的,悲喜交加啊~~)。
Thinkpad生產線都位於中國國內,和美國毛關系也沒有。
聯想找的代工廠:
Compal=仁寶(主要)
Quanta=廣達(最主要,包括那個量很大的Y450)
Wistron=緯創(次主要)
Mitac=神達(少量)
FIC=大眾(少量)
ASUS=和碩(次主要)
再加一個長城國際。
09年前聯想還自己做部分組裝,但是後來不做了,全部交給代工廠組裝完成。 聯想的南方工廠在惠陽
台灣已經沒有大型的筆記本代工生產線了。
Ⅳ IBM PC 有哪些寄存器用來指示儲存器的地址
BX、BP、SI、DI、堆棧操作時的SP、對應的段地址、386及其後繼機型的Exx。
Ⅳ 請問IBM在中國有沒有工廠.如果有.在那裡
IBM,即國際商業機器公司,1911年創立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目前擁有全球雇員31萬多人,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80年代中後期,IBM先後在北京、上海設立了辦事處。1992年IBM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這是IBM在中國的獨資企業。此舉使IBM在實施其在華戰略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掀開了在華業務的新篇章。隨後的1993年,IBM中國有限公司又在廣州和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到目前為止,IBM在中國的辦事機構進一步擴展至哈爾濱、沈陽、深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漢、福州、重慶、長沙、昆明和烏魯木齊等16個城市,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業務覆蓋面。伴隨著IBM在中國的發展,IBM中國員工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超過5000人。除此之外,IBM還成立了8家合資和獨資公司,分別負責製造、軟體開發、服務和租賃的業務。
IBM非常注重對技術研發的投入。1995年,IBM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研究中心,是IBM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現有150多位中國的計算機專家。隨後在1999年又率先在中國成立了軟體開發中心,現有近2000位中國軟體工程師專攻整合中間件,資料庫,Linux等領域的產品開發。
IBM在中國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514/1743761245.shtml
聯想IBM收購案塵埃落定
http://tech.sina.com.cn/it/2005-03-12/0848548422.shtml
Ⅵ IBM公司的簡介
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是一家擁有40萬中層幹部,520億美元資產的大型企業,其年銷售額達到500多億美元,利潤為70多億美元。它是世界上經營最好、管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在計算機——這個發展最迅速、經營最活躍的行業里,其銷量居世界之首,多年來,在《幸福》雜志評選出的美國前500家公司中一直名列榜首。IBM是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子計算機製造商。創建於1911年。目前,在世界13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子公司和營業點,擁有39個生產廠、3個基礎研究部、22個產品研究所的13個科學中心。它的主要產品反映著當代尖端技術發展的水平1970年至1984年,銷售預增了5.1倍,平均每年增長13%以上。凈利潤增加了5.5倍,平均每年增長34.7%。被譽為典型的超優企業。
70年代末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突發猛進,特別是在微電子技術領域,產品更新周期日益縮短。平均不到三四年。電子計算機市場競爭處於炙熱化程度,國內外許多資本、技術雄厚的企業紛紛染指這一雖有較高風險但很有發展前途的領域。IBM作為一個專門製造和銷售電子計算機的跨國公司,一時面臨著對手如林的局勢。企業領導體制,從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和適用於一切企業的最佳模式,總是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的發展進行不斷地調整、改革和創新。即使是世界最優秀的企業也不例外,IBM的領導體制改革在很大程序上揭示了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競爭環境對企業領導體制的要求。
當時對IBM威脅最大的要數美國阿姆達爾公司。該公司推出了H/200插接兼容機,只要更換一下插頭,就可以與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電子計算機IBM/1400互換,由於H/200的運算速度比IMB/1400快兩倍,價格便宜5%,從而直接威脅著IBM市場地位。IBM 因不能立即拿出新產品對抗,只好憑借雄厚資金以降價戰略實施反擊,其結果使資金不足的阿姆達爾公司陷於困境。 但是,阿姆達爾公司很快又找到了出路,它與出資金充足的日本計算機製造商富士通聯合起來,並推出新產口470v/7同IBM抗衡。與此同時,日立、三菱、日本電氣等製造電子計算機的廠商也聯合起來,積極開發新產品,湧入國際市場,向IBM發起新挑戰,致使IBM有失去市場主導權的危險。要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只有盡快開發出新一代產品。
為此,IBM不得不考慮如何建立一套有利於開發創新新的領域體制,激發公司的活力,以適應激變的競爭環境,爭取全局的主動權。 IBM是一個以製造和銷售大型電子計算機為主的公司,小型計算機和微電腦市場則被日本廠商和國內其它廠商所控制。這一新領域的突起構成了對IBM新的危機。1980年,在計算機市場上,雖然在銷售額上IBM還占優勢,但是在實物戰上日本廠商和國內其它廠商的小型計算機佔了上風。因此,IBM的利潤損失至少在5億美元以上。IBM決心進入小型機和微電腦領域,進行全面戰略反攻,矛頭直指日本富士通,力圖拿下小型機和微電腦市場的王位。IBM領導體制改革,正是為了實施其戰略反攻的要求。1982年,IBM董事長卡里曾明確提出:要以對日戰略為中心進行組織改革,集中全力對付日本富士通和日立製作所等對手。他認為:「只要能夠對付來自日本的挑戰,那就可能戰勝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挑戰。然而,這一時期,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進行了分解改組,開始進入計算機領域,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計算機製造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在西歐市場上採取統一政策與IBM相對抗。
面對著國內外新增的勁敵,特別是同時受到來自日本、歐洲共同體和美國國內三方面挑戰的壓力,IBM不得不從整體上進一步調整原先的戰略。在1983年,提出80年代的新戰略,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重要目標:(1)在情報產業的所有領域都能實現同行業的增長率。(2)在所有領域都有證明IBM的產品在技術的價值和質量方面的卓越性,並發揮領導作用。(3)在生產、銷售、服務和管理的所有業務活動上,實現最高的效率。(4)確保企業成長所需要的高利潤,以便在世界情報處理產業中建立起牢固的地位。要實現這一新的戰略目標,必須按照專業化、效率化、科學化、民主化和智能結構合理化的要求,調整和改革領導體制。1983年,卡里主動辭去董事長的職務,到董事會經營委員會當議長,推薦奧佩爾總裁任董事長,艾克斯任總裁。於是,按照即定戰略要求,IBM開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領導體制改革,著手建立80年代的「現代經營體制」。
IBM的領導體制改革過程,大致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組織改革試點,在公司設立「風險組織」;第二階段,全面調整與改革總公司的領導組織,形成新的領導體制;第三階段,調整與改革子公司的領導體制。改革從1980年至1984年,歷時四年。早在1980年,IBM就開始在公司內設立「風險組織」的試驗。3年內,先後建立了15個專門從事開發小型新產品的「風險組織」。這種組織有兩種形式:一是獨立經營單位(IBU),一是戰略經營單位(SBU)。它們都是擁有較大自主權的相對獨立的單位。獨立經營單位,是IBM公司在1979年在首創,直屬總公司專門委員會領導。總公司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和審議其發展方向外,不幹涉其任何經營活動,故有「企業內企業」之稱。它可以設立自己的董事會,自行籌集資金和決定經營策略等,在產銷、財務、人事等方面被授予較大的自主權。設立這種組織的目的,在於激發個人的創造性和企業家精神,使大企業在組織上具有活動力,能在小型機和微型機等急劇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不斷開發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和有未來前途的產品。獨立經營單位,由於既有小企業的的靈活性,又有大公司的實力(獎金、技術、營銷系統),故而較之一般獨自創辦的風險企業有較大的優越性。IBM將這一組織形成運用於個人電腦開發,僅用了11個月就完成了通常需要4年的從研製到生產的全過程。1984年,IBM個人電腦銷售達50億美元,占公司總銷售額的10%,佔美國市場的21%。戰略經營單位,是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創建,被IBM於1980年引入採用。它是一種戰略組織措施,其地位等同於事業部或集團。但事業部一般是以產品或地域為中心的組織,而戰略經營單位則以經營為中心的組織,是公司內屬關鍵性的經營核算單位。「風險性組織」的試驗成功,使IBM得到啟發,現代大企業必須重視分權管理,同時要加強戰略指導。
到1983年,IBM著手於改組最高決策層和總管理層,戰略領導體制。①改善最高決策組織。把原來僅由董事長和總裁兩人組成的企業辦公室與作為協議機構的經營會議合並改組為企業管理辦公室,使正式成員由原6人增加到16人,新增成員有董事會經營委員會會議長、副董事長、常務副總裁、主管科學組織和研究開的副總裁以及地區總公司經理。這一改組是為了吸收更多的人參與最高決策,從而改進決策層智力結構,加強集體決策機制。②建立政策委員會和事業營運委員會。政策委員會由董事長、總裁、副董事長和2名常務副總裁5個人組成,負責長期戰略決策。事業營運常委員會由參加政策委員會的一名常務副總裁負責,外加主管公司計劃財務的副總裁、分管事業部門的常副總裁及分管地區總公司的常務副總裁和其他副總裁等10個組成,負責短期戰略決策。政策委員會是企業管理辦公室決策的戰略指導核心,事業營運委員會是企業管理辦公室決策的戰略指導核心,事業營運委員會是企業管理辦公室決策機構。③調整總管理層。IBM的行政指揮系統共由4級組成:總公司-事業部組織(執行部)和地區性公司-事業部和地區子公司-工廠。其中,總公事、事業部門組織和地區性公司屬總管理層。總公司管理層的改組,是通過成立企業管理辦公室、政策委員會和事業部營運委員會完成的。而副業部門組和地區性公司的,則是通過大規模改組進行的。IBM原有的數據市場組、數據產品組和通用商業組等3個事業部組,經改組成為信息系統和技術組、信息系統和庫存組、信息系統和產品組以及信息系統通訊組5個事業部門。改組中,IBM突出了信息和通訊事業部的重要地位,並按專門化、效率化等原則對下屬事業部進行的增減、合並或調整,強調了向個人計算機、中小型計算機通訊系統產品發展的新方向。
IBM原有3個地區性公司:IBM世界貿易總公司、IBM世界貿易洲-遠東公司和IBM世界貿易歐洲-中東-非洲公司,分別由IBM貿易總公司統一協調,管理著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並列接受地區性公司指揮,沒有中間領導層次,管理跨度很大。改組中,IBM根據地區、市場和產品專業化等情況。建立自主經營的事業體,把各國的子公司合理集中起來,以加強指導管理。例如,IBM世界貿易歐洲-中東-非洲公司的85個國家和地區的子公司改組為5個事業體,IBM世界貿易美洲-遠東公司的46全國家和地區的子公司重組為3個事業體:亞洲和太平洋集團(亞太集團)、加拿大IBM以及中南美洲IBM。 其中,亞太集團是根據以對日本戰略為中心的要求組建的戰略事業體。反映了這些IBM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這樣,就在最高決策組織和決策執行組織之間,通過政策委員會、企業管理辦公室和事業營運會等機構,建立了一個以戰略為中心的領導體制新形式。
IBM在建立新的領導體制和改組原有地區公司的基礎上,積極實行管理授權與分析,分層次有秩序地擴大授權范圍和推進分析管理。一是給總公司事業營運委員會以較大的自主權,使它能根據市場需要能動地發展風險事業。二是允許某些事業部擴大銷售職能,如新建的信息系統組增設了地區銷售部。三是對新地區事業體系採取分散化管理原則,使它在開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比原子公司具有更大的經營自主權,以提高競爭能力。四是授予亞太集團的戰略事業體的核心主力(日本IBM),在組織上和經營上的完全自主權,並由總公司派出得力的副總裁直接擔任最高領導,發揮亞太集團特別是日本IBM在實現公司戰略中的尖兵作用。
奧佩爾的這些改革與放權措施,在IBM歷史上是找不到的。通過調整、改組、改革和授權,把分散的子公司適當集中,對集中起來的事業體實行分散管理。IBM不僅建立起了一個戰略領導體制,而且形成了一個集中與分權相統一的管理體制,從而使它有可能用集中決策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等方式來適應激變的市場環境。 為了提高領導體制的適應性,IBM還進一步改善了其支持系統。(1)健全咨詢會議和董事會下的各種委員分,聘請社會名流參加咨詢、擔任董事、組成有威望的咨詢班子、工作班子和監督班子。(2)嚴格執行業務報告制度,建立評價與指標系統,普及五步決「THINK」,即一切職員都必須經常向直屬上司報告工作,上級和下級要通過定期總結,評價立法改進工作,各級在決策處理問題都必須做到看、聽、分析、綜合和做明確判斷等。(3)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建立「進言」制度。董事長和總裁敞開辦公室大門,歡迎職工來訪。普設保密意見箱,鼓勵下屬直言上訴,認為:這種「進言」制度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可以緩和職工不滿情緒,有利於防止官僚主義。(4)堅持IBM的宗旨,即「尊重」、「服務」、和「追求卓越」。所謂「尊重」,是倡導尊重個人的權利和尊嚴,激發員工進取精神;所謂「服務」,是強調提供世界上最出色的服務,樹立良好的信譽;所謂「追求卓越」,是指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最優秀的方式完成,其最終目就是要保證產品和服務完美無缺。IBM的大規模領導體制改革,主要是在1983年~1984年完成的。公司認為:戰略可以變,組織可以改,而宗旨永遠不能改變。IBM支持系統的改善,開通了信息渠道,提高了決策效率,從而使領導體制具有較好的適應性。
IBM公司追求卓越,特別是在人才培訓、造就銷售人才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經驗。IBM公司決不讓一名未經培訓或者未經全面培訓的人到銷售第一線去。銷售人員們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以及怎樣說和怎樣做,都對公司的形象和信用影響極大。如果准備不足就倉促上陣,會使一個很有潛力的銷售人員夭折。因此該公司用於培訓的資金充足,計劃嚴密,結構合理。一到培訓結束,學員就可以有足夠的技能,滿懷信心地同用戶打交道。不合格的培訓幾乎總是導致頻繁地更換銷售人員,其費用遠遠超過了高質量培訓過程所需要的費用。這種人員的頻繁更換將會使公司的信譽蒙受損失,同時,也會使依靠這種銷售人員提供服務和咨詢的用戶受到損害。近年來,該公司更換的第一線銷售人員低於3%,所以,從公司的角度看,招工和培訓工作是成功的。
IBM公司的銷售人員和系統工程師要接受為期12個月的初步培訓,主要採用現場實習和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其中75%的時間是在各地分公司中度過的; 25%的時間在公司的教育中心學習。分公司負責培訓工作的中層幹部將檢查該公司學員的教學大綱,這個大綱包括從公司中學員的素養、價值觀念、信念原則到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基本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學員們利用一定時間與市場營銷人員一起訪問用戶,從實際工作中得到體會。此外,還經常讓新學員在分公司的會議上,在經驗豐富的市場營銷代表面前,進行他們的第一次成果演習。有時,有些批評可能十分尖銳,但學生們卻因此增強了信心,並贏得同事們的尊敬。該公司從來不會派一名不合格的代表會見用戶,也不會送一名不合格的學員去接受培訓,因為這不符合優秀企業的概念。
銷售培訓的第一期課程包括IBM公司經營方針的很多內容,如銷售政策、市場營銷實踐以及計算機概念和IBM公司的產品介紹。第二期課程主要是學習如何銷售。在課程上,該公司的學員了解了公司有關後勤系統以及怎樣應用這個系統。他們研究競爭和發展一般業務的技能。學員們在逐漸成為一個合格的銷售代表或系統工程師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學員們到分公司可以看到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的實際部分。現場實習之後,再進行一段長時間的理論學習,這是一段令人「心力交瘁」的課程: 緊張的學習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而附加的課外作業常常要使學生們熬到半夜。在商業界中,人們必須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他們必須明白: 「充分努力意味著什麼? 」「整個通宵是否比只學習到晚上10點好? 」課程開始之前,像在學校那樣,要對學員分班,分班時的考試是根據他們的知識水平決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考試便增加了主觀因素,學員們還要進行銷售學習,這是一項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收益的活動。一個用戶判斷一個銷售人員的能力時,只能從他如何表達自己的知識來鑒別其能力的高低,商業界就是一個自我表現的世界,銷售人員必須做好准備去適應這個世界。有時,學員們的所作所為還保留著某些學生氣,他們對培訓課程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滿,遇到這類情況,公司就會告訴他們: 「去學校上學,你們每年大約要付15000美元的學費。所以,應當讓我們決定什麼是最好的。這就是經濟規律,同時,也是你們學習經營的第一件事。」一般情況下,學員們在艱苦的培訓過程中,在長時間的激烈競爭中迅速成長。每天長達14~15小時的緊張學習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然而,卻很少有人抱怨,幾乎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
IBM公司市場營銷培訓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模擬銷售角色。在公司第一年的全部培訓課程中,沒有一天不涉及這個問題,並始終強調要保證學習或介紹的客觀性,包括為什麼要到某處推銷和希望達到的目的。同時,對產品的特點、性能以及可能帶來的效益要進行清楚的說明和學習。學員們要學習問和聽的技巧,以及如何達到目標和尋求定貨等等。假若用戶認為產品的價錢太高的話,就必須先看看是否是一個有意義的項目,如果其它因素並不適合這個項目的話,單靠合理價格的建議並不能使你得到定貨。該公司採取的模擬銷售角色的方法是,學員們在課堂上經常扮演銷售角色,教員扮演用戶,向學員提出各種問題,以檢查他們接受問題的能力。這種上課接近於一種測驗,可以對每個學員的優點和缺點兩方面進行評判。另外,還在一些關鍵的領域內對學員進行評價和衡量,如聯絡技巧,介紹與學習技能,與用戶的交流能力以及一般企業經營知識等。對於學員們扮演的每一個銷售角色和介紹產品的演習,教員們都給出評判。
特別應提出的是IBM公司為銷售培訓所發展的具有代表性、最復雜的技巧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案例練習,它集中考慮一種假設的、由飯店網路、海洋運輸、零售批發、製造業和體育用品等部門組成的、具有復雜的國際間業務聯系。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對工程師、財務經理、市場營銷人員、主要的經營管理人員、總部執行人員等的形象進行詳盡的分析。這種分析使個人的特點、工作態度,甚至決策能力等都清楚地表現出來。由教員扮演阿姆斯特朗案例人員,從而創造出了一個非常逼真的環境。在這個組織中,學員們需要對各種人員完成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拜訪。面對眾多的問題,他們必須接觸這個組織中幾乎所有的人員,從普通接待人員到董事會成員。由於這種學習方法非常逼真,每個「演員」的「表演」都十分令人信服。所以,每一個參加者都能像IBM公司所期望的那樣認真地對待這次學習機會。這種練習的機會就是組織一次向用戶介紹發現的問題,提出該公司的解決方案和爭取的定貨的模擬用戶會議。
Ⅶ IBM生產廠商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或萬國商業機器公司的簡稱。總公司在紐約州阿蒙克市,1911年創立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目前擁有全球雇員 30多萬人,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創立時的主要業務為商用打字機,及後轉為文字處理機,然後到計算機和有關服務。
Ⅷ ibm在中國的生產廠家
深圳ISTC,是長城國際和IBM的合資公司,生產Thinkpad,還有包括IBM
Xseries。此外,上海ETC,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是IBM在中國的軟體生產研發中心,提供軟體服務。工廠據我所知大陸就這兩家了
Ⅸ ibm的情況,從一開始到現在全部的情況
你這個問題還真剌手啊,
IBM前三十年的歷史就是IT業前三十年的歷史。這是我最初接觸計算機的時候聽說的一句話,一直以來,對IBM都是心存崇敬,這是一個很奇特也很強大強大的公司,從螺絲釘鍵盤滑鼠到CPU硬碟內存到大型機巨型機,它都可以製造,從軟體到硬體到服務,它都可以提供,這在IT歷史上,是否絕後我不敢說,空前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了。
IBM是全球IT第一巨頭,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遙遙領先,與第二名拉開極大的距離,人稱「藍色巨人」。長久以來,IBM就是計算機的代名詞。IBM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這家1914年創立的公司,目前擁有全球雇員30萬多人,業務遍及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營業收入達到八百八十多億美元。
因此,IBM的歷史就是一部計算機的歷史。美國《時代周刊》稱:「IBM的企業精神是人類有史以來無人堪與匹敵的……沒有任何企業會像IBM公司這樣給世界產業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和將要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就連比爾·蓋茨也不得不承認:「IBM才是計算機行業的真正霸主,畢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
締造藍色巨人的沃森父子
返回頂端
1888年,第一台刻度盤記錄器(dial recorder)誕生。是由Alexander Dey 博士發明的,Dey所在的公司後來(1907年)被IBM前身中的一家公司收購。
1896年, Herman Hollerith在華盛頓特區組建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這是世界上第一家電子製表與財務審計機器公司。
1901年,George W. Fairchild成立國際時間記錄公司(Inter-national Time Recording Company),該公司是邦迪製造公司、威拉德與弗里克製造公司和標准時間印章公司三家公司的銷售公司,同時還生產卡片記錄器。
1905年,製表機器公司在新澤西實現合並。除了擁有並控制Hollerith Tabulating 專利和系統外,製表機器公司還是審計機器公司(Auditing Machine Company)的大股東,現在該公司作為一個部門運作。
1906年,第一台可以自動供紙的製表機問世,該機每分鍾可處理150 個卡片。
1906年,國際時間記錄公司在伯明翰建立了第二個工廠後,又在紐約州Endicott建設了一坐現代化的,用水泥加固的工廠,該工廠所在地是現在的IBM公司工廠的原址。
1907年,國際時間記錄公司收購戴伊時間記錄器公司 (即1883年成立的戴伊專利權公司),該公司生產刻度盤、卡片和工時記錄器。國際時間記錄公司的所有業務都轉移到了約州的Endicott。
1908年,製造刻度盤記錄器的錫拉丘茲時間記錄公司(Syracuse Time Recording Company)被國際時間記錄公司收購。
1911年,Charles R. Flint籌劃了國際時間記錄公司、計算尺公司和製表機器公司 三家公司的合並,成立了計算-製表-記錄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即C-T-R公司)。George Fairchild成為公司的董事會董事長。 (C-T-R公司後來在1924年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即IBM)
1914年,Thomas J. Watson, Sr.加盟C-T-R公司 ,成為公司的總經理。此時,C-T-R在美國通過銷售、服務與出租等方式獲得在總收入達到了400萬美元。每一百股C-T-R公司的股票價值不足3000美元。年底公司有770位持股人,員工達到了1,346名。
1914年,財務處理機器的應用開始普及開來。財務處理產品包括機械化的鍵盤穿孔機、手工操作的復穿孔機、垂直分揀機和製表機等。這些產品的客戶包括鐵路、化工公司、公用事業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等。
1915年,T. J. Watson, Sr.當選C-T-R公司總裁兼總經理。第一次銷售大會召開,後來形成百分百俱樂部大會(One Hundred Percent Club Convention)。銷售力量進行了重組並得到了加強。
1915年,著名的「Think」標志,老沃森提出的口號,開始在公司內部使用。
1916年,C-T-R公司的總收入達到了600萬美元,凈收益為100萬美元。員工達到2,529名。同時,公司向銷售人員培訓計劃邁出了第一步。
1917年,C-T-R公司以國際商用機器有限責任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 Limited,IBM)的名字進入加拿大市場。
1919年,C-T-R公司進入歐洲市場。 公司內部刊報The T. M. Business Record 第一期發行。
同年,推出電子同步計時鍾系統。
1920年,研製成功時鍾簽名記錄器(Lock Autograph Recorder)並推向市場。1921年,製表機器公司獲得皮爾斯財務處理機器公司(Pierce Accounting Machine Company)和芝加哥票券印刷公司(Ticketograph Company of Chicago)的專利與設備。
1924年,計算-製表-記錄公司(即C-T-R公司)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公司)。四分之一世紀俱樂部(Quarter Century Club)成立,該俱樂部只承認那些為公司工作25年以上的員工。IBM公司公司內部刊物《商用機器》(Business Machines )第一期發行。
1933年,IBM公司校舍與工程實驗室大樓(IBM Schoolhous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在紐約州的恩迪科特(Endicott)落成。
1935年,面向員工和客戶的雜志《思索》(Think)第一期發行。IBM公司在紐約州恩迪科特舉辦了第一屆服務性行業女性系統訓練班。
1940年,由於二戰業已爆發,IBM大量生產軍需品,生產線日益擴大。
戰爭年代裡,IBM邁出了跨入計算領域的第一步,1944年,IBM公司向哈佛大學贈送其首台大型計算機--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也被稱為Mark I。
1951年,IBM開始決定開發商用電腦,聘請馮·諾依曼擔任公司的科學顧問,1952年12月研製出IBM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也是通常意義上的電腦,它叫IBM 701。這是IT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52年,小沃森出任CEO,IBM新一代領導集體誕生。
1964年4月7日,IBM主席Tom Watson, Jr.親自發布System 360。
1969年,在小沃森的改革下,IBM公司採納新的營銷政策,對大部分系統工程活動、將來的計算機程序和客戶培訓課程分別進行收費。 同年,政府在提出訴訟,控告IBM公司「企圖壟斷,並且已經壟斷了...用於一般目的的數字計算機」。 政府起訴,IBM公司在1967年控制了市場的76%。此外, 政府還聲稱,IBM用了許多辦法來阻止其他公司的競爭,包括價格限制,即降低價格以阻止進入該行業,以及引起減少其他公司產品吸引力的新產品。 IBM以頑強而有力的方式對政府的訴訟案(及許多私人訴訟案)進行了抗爭。案件持續了13年。
在七十年代看起來是沃森家族對IBM的領導的結束,1971年,Thomas J. Watson, Jr.退休,成為執行委員會的主席。Frank T. Cary於1973年接任CEO。
在卡里的領導下,IBM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71年,IBM公司生產的計算機引導"阿波羅14號"和"阿波羅15號"宇宙飛船成功登月。
1981年,John R.Opel出任CEO,開創了IBM歷史新紀元,由於IBM—PC,IBM商標開始進入家庭、學校、中小企業。Intel和微軟的霸業在此萌芽。
1985年,John F. Akers接任CEO。IBM投資的科研項目催生了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1993年,IBM的年收入下降到627.1億美元,較1992年下降2.8%。純收入下降到負81億美元,較上一年下降了63.1%。公司機構重組花費了89億美元(稅前)用以提高公司生產效率和減少資源浪費。
1993年,Louis V. Gerstner, Jr出任CEO。
進入21世紀之後,IBM的領導層又發生了一次變化,Samuel J. Palmisano於2000年做了IBM的總裁,兩年後,接任CEO。
返回頂端
算盤
1774年,Hahn計算器
1857年,Hill計數器
1890年人口普查使用的製表機
1930年,IBM550
工業刻度盤
IBM5140
s360
World Clock Globe Atlas
盧波特計算器
馬卓計算器
計數器原型
Midget Brunsviga
Peerless計算器
SAGE
SSEC 控制桌面
Layton改進的計數器
Thacher圓柱計算尺
TIM計算器 不斷完善中...
返回頂端
托馬斯·沃森父子:全球最大IT公司IBM創造者、前CEO
父子倆成就了全球IT業第一巨頭IBM,人稱「藍色巨人」。長久以來,IBM就是計算機的代名詞。IBM的歷史就是一部計算機的歷史。老沃森是20世紀前半葉偉大的企業家之一。而小沃森任職期間,IBM為股東創造的財富超過了商業史上任何一家公司,《財富》雜志因此在1987年宣布他「或許是當代最偉大的資本家」。
托馬斯·約翰·沃森(老沃森)簡介
Thomas J. Watson,托馬斯·約翰·沃森,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始人。1874年2月17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美國埃爾米拉商業學校。1896年進入美國「全國收款機公司」擔任推銷員,1914年進入計算製表記錄公司(CTR)任公司經理。1924年改計算製表記錄公司(CTR)為IBM公司,成為IBM的創始人。1956年去世。
老沃森是20世紀前半葉偉大的企業家之一。作為一名銷售天才,他說服商家們放棄分類帳簿,而使用穿孔卡這種原始的會計機器來計帳。他使 IBM 聞名遐邇。他給世界留下了一句箴言——「思考」。但是,把 IBM 推進計算機行業的,是他的長子小沃森。1956 年取代父親成為首席執行官後,他領導公司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長期的、驚人的迅猛增長時期。他塑造的 IBM 是美國戰後繁榮時期最膾炙人口的成功故事——每當人們談到美國公司和「組織人」的話題的時候,他們的腦海里就會涌現出這家公司。到 1971 年小沃森離開 IBM 的時候,公司已經徹底擊敗了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和斯佩里-通用自動計算機公司(Sperry-Univac)這些計算機行業的競爭對手。無論是規模還是地位,它都超過了這些曾一度主宰美國商界的老牌大公司。在他任職期間,IBM 為股東創造的財富超過了商業史上任何一家公司——這一成就一直延續到 90 年代的牛市,《財富》雜志因此在 1987 年宣布沃森「或許是當代最偉大的資本家」。
小托馬斯·約翰·沃森簡介
Thomas J. Watson Jr,小托馬斯·約翰·沃森,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開拓者。1914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1937年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畢業後進入IBM公司,二戰時(1942年)到美國空軍服役,1946年重返IBM,1952年擔任IBM總裁。1956年擔任IBM董事長,1971年因病辭去董事長職務。
小沃森出生於1914年,小湯姆的名字終生都跟隨著他,即使他變成了年近80歲的老頭,仍然被叫做小湯姆。1937年,小沃森前往IBM銷售學校。這是IBM的靈魂,因為這里生產公司的銷售和管理人才。1941年11月,戰爭氣息漸濃,小沃森趕回紐約,向他幾年前認識的女友求婚,在基地匆匆舉行了婚禮。不過湯姆在戰爭期間,多半是替一位空軍將軍開飛機。開始靠著觀察和模仿,學會如何管理人。這段經歷,使他擺脫了父親的陰影,有了自信心。1949年小沃森當了IBM執行副總裁,老沃森對新興的電子技術商業化不感興趣。小沃森成為IBM第二號人物後,當即對研究機構進行革新。在公司發展方向上實施了帶根本性的改革, IBM開始跨越傳統。1950年5月,任命麥克道爾為實驗室負責人,並讓他在全球各地大量招聘電子技術方面的人才。而「國防計算機」的研製正是小沃森率領IBM進入電子技術的一次冒險,是公司發展方向的徹底革命。
50年代初期,雷明頓-蘭德公司將一台Univac電腦售給華盛頓的統計局,引起轟動。而統計局自19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是IBM打孔機的忠實用戶。小沃森聞之大驚。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下令用最快的速度將Univac趕出IBM的領地。1951年,IBM開始決定開發商用電腦,聘請馮·諾依曼擔任公司的科學顧問,1952年12月研製出IBM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也是通常意義上的電腦,它叫IBM 701。1956年5月,老沃森正式將IBM的權力之柄移交給小沃森。父與子握手的鏡子出現在《紐約時報》上,代表著兩個時代的過渡。這時IBM已是美國排名第37位的大公司。1961年,在父親去世5周年紀念日上,小沃森看著桌上的公司發行股票總額對妻子奧利夫說:「我又獨自經營了IBM公司一年。」這一年,公司年收入達20億美元之巨。股票價值比5年前增了4倍。1965年,數百台360型電腦出廠交付使用,到1966年底,已有8000台電腦出廠,使IBM年收入超過40億美元,稅前存利潤高達10億美元。一場歷時5年的「賭注」50億美元的超級冒險終於見出了分曉。小托馬斯?沃森和IBM成了史無前例的大贏家。
1993年12月31日,小沃森因中風並發症去世,享年79歲。他最具價值的遺產可以歸結為幾個字:「IBM就是服務」。
IBM PC之父: 埃斯特利奇
當年,IBM曾是點燃PC熊熊大火的主力軍,手持火種的就是埃斯特利奇。他在IBM這個十分「有序」的 環境中,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但恰是這種個性讓他有機會成就 了一番事業,把小小的PC一舉推向計算機產業中最核心的產品。 盡管大功告成後,反而給他招來許多麻煩,並且,他的生命結束 於不幸的飛行事故,但打開昨天的篇章,歷史永遠會承認一個真 正有貢獻的人。
如果說個人電腦之火是由蘋果引燃的, 那麼IBM的介入,才真正將這場大火燃遍全球,且越燃越烈,將小 小PC一舉推向計算機產業最核心的產品,統帥起整個產業,熱 度持續近20年。而締造IBMPC的就是IBM歷史上最富個人魅力的 唐·埃斯特利奇。
埃斯特利奇一生都在逃避官僚體系,但 他發現自己最終又被網在其中。經歷調職紛擾後,埃斯特利奇 終於帶著太太,去度承諾已久的假期,好讓所有的煩惱消去。 1985年8月2日,兩人乘坐的191班機試圖在暴風雨中降落到達拉 斯機場。離地面只有700英尺時,飛機失控,埃斯特利奇和太太瑪 麗不幸喪生。 一代英才就此隕落。
此後,IBMPC再也不能展現雄風,再也 不會有最早的PC、XT機、AT機那樣具有視野寬廣和卓爾不群的 產品。 蓋茨稱,埃斯特利奇是他在IBM公司中惟 一可以推心置腹的人。雖然兩人時有激烈分歧,但埃斯特利奇 是少有的可讓他折服的對手。當時IBM的董事長埃克斯在致哀 悼時說,埃斯特利奇本有可能最後成為IBM的董事長,但對逝去 的人來說,這些話毫無意義。(來自博客中國,閱讀全文)
路易斯·郭士納:IBM主席兼CEO
郭士納,Louis V. Gerstner, Jr.,曾任IBM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出生地:紐約長島,畢業學校:哈佛大學MBA。
1993年4月1日,愚人節。郭士納從埃克斯手中接過IBM權力之柄,擔任董事長兼CEO。在紐約希爾頓飯店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們對這位美國最大的RJR食品煙草公司老闆充滿了好奇,讓一位外行來執掌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公司,這事還發生在極為官僚和保守的IBM內,實在是不可思議。郭士納貫穿整個發布會的主題就是:「我是新來的,別問我問題在哪或有什麼解答,我不知道」。但是他說自己學習速度快,而且有勇氣採取嚴厲措施。顯然,這種場合他要為前任留下一點臉面。但是他已明白無誤地發出了改變IBM的信號:與眾不同地穿著藍色襯衫。
郭士納似乎生來就缺技術基因,他先在達特默斯大學攻讀工程學位。但很快移情別戀,到哈佛大學攻讀MBA。1962年,MBA到手後,郭士納加入麥金西管理咨詢公司,成為炙手可熱的一號人物,他以善於迅速吸收大量信息,立即歸納企業問題著稱。28歲時郭士納就成為合夥人,時間短得接近創紀錄,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合夥人。三十三歲他就出任總監,繼而開始就任多家大公司的總裁。1970年,麥金西派他前往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從事咨詢工作,結果他加入了這家公司。1985年郭士納升任總裁,他以引進外人擔任高職著稱,全然無視公司晉升規則和層級制度。同時他也以積極運用消費者導向,推行單一品牌名稱而聞名,是替運通建立「美國運通信用卡」名號的功臣之一。這位出了名的虔誠教徒,住進旅館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最近的天主教堂。不過運通員工印象最深的還是他那常用的威嚇管理方法。盡管他辦公室門緊閉,但他的吼聲還是穿透出來:「這是我聽過最蠢的事情!你這個白痴!滾出去」!一秒鍾後,會有一位滿面通紅的員工溜出來。他曾被外界視為公司董事長詹姆斯·羅賓遜三世的當然繼承人。4年後這個希望破滅。他又成為食品和煙草巨子雷諾公司(RJR Nabisco)總裁,直到IBM用高薪將其挖走。
事實證明郭士納物有所值。
IBM歷史上的CEO及任期 姓名(英文) 任期
第一任 Thomas J. Watson 1914 - 1956
第二任 Thomas J. Watson Jr. 1956 - 1971
第三任 T. Vincent Learson 1956 - 1971
第四任 Frank T. Cary 1973 - 1981
第五任 John R. Opel 1981 -1985
第六任 John F. Akers 1985 - 1993
第七任 Louis V. Gerstner, Jr. 1993 - 2002
第八任 Palmisano, Samuel J. 2002至今
返回頂端
IBM,即International Bus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成立於1914年,截止2002年底擁有雇員315889人,總資產965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
最近四年收入狀況
1999年:833.34億美元
2000年:850.89億美元
2001年:830.67億美元
2002年:811.86億美元
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BM
Ⅹ 中國哪裡有伺服器生產基地惠普、IBM等公司的伺服器在哪裡生產
惠普在上海,重慶是生產pc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