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硬碟存儲器採用溫徹斯特技術,主要技術在於把什麼放在一個容器內
溫徹斯特硬碟
個人電腦上的硬碟。當然,沒有一塊硬碟能如此長壽。早在1956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磁碟存儲系統IBM 305 RAMAC,這個只有5MB的存儲設備卻擁有50個24英寸的碟片。在那個時代,RAMAC是令人吃驚的計算機設備——就其笨拙程度而言,在今天毫無疑問也是令人吃驚的。
1973年,IBM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它們和可以移動的磁頭共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面,磁頭能從旋轉的碟片上讀出磁信號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是用的硬碟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硬碟。
IBM 3340
「溫徹斯特」這個名字還有個小小的來歷。IBM 3340擁有兩個30MB的存儲單元,而當時一種很有名的「溫徹斯特來復槍」的口徑和裝葯也恰好包含了兩個數字「30」。於是這種硬碟的內部代號就被定為「溫徹斯特」。
有趣的事實 Interesting Facts
■一個普通的硬碟磁頭相對碟片的移動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數百公里。
■世界上第一塊溫徹斯特硬碟IBM 3340的容量是60M,而今天主流硬碟的容量大約是它的1000倍。
溫徹斯特硬碟採用了一個了不起的技術:它的磁頭並不與碟片接觸。可以想像,如果要提高存取數據的速度,硬碟的碟片就應該越轉越快。但是如果磁頭與碟片接觸,那麼無論採用什麼材料都不可能勝任這種工作。技術人員想到讓磁頭在碟片上方「飛行」,與碟片保持一個非常近的距離。這個想法是可行的,因為碟片高速旋轉會產生流動的風,只要磁頭的形狀合適,它就能像飛機一樣飛行。這樣,碟片就能旋轉的很快而不必擔心磨擦造成的災難。磁頭被固定在一個能沿碟片徑向運動的臂上。由於磁頭相對碟片高速運動,並且二者距離很近,哪怕是一丁點灰塵也會造成磁碟的損壞。所以,碟片、磁頭和驅動機構被密封在了一個盒子里。
1980年,希捷(Seagate)公司製造出了個人電腦上的第一塊溫徹斯特硬碟,這個硬碟與當時的軟碟機體積相仿,容量5MB(可以想像,這種容量在今天什麼也做不了,但是在當時對於個人電腦卻是個天文數字)。
硬碟容量的提高依賴於磁頭的靈敏度。如果磁頭越靈敏,就能在單位面積的區域上讀出更多的信息。80年代的硬碟使用所謂的薄膜磁頭,後來,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材料,這種材料的電阻能隨磁場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現在通用的「磁阻」磁頭。高靈敏度的磁頭為高密度的存儲提供了可能。
今天,盡管我們的硬碟能夠儲存數十甚至上百GB的信息,它們的實質與1973年IBM發明的溫徹斯特硬碟沒有區別。那個盛有高速旋轉的碟子的方盒,仍然是快速大量存取數據的最好選擇
Ⅱ 硬碟是基於什麼原理的存儲器
先說一下現代硬碟的工作原理,現在的硬碟,無論是IDE還是SCSI,採用的都是「溫徹思特」技術,都有以下特點:
1、磁頭,碟片及運動機構密封.
2、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表面平整光滑.
3、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
4、磁頭對碟片接觸式啟停,但工作時呈飛行狀態不與碟片直接接觸.
碟片:硬碟碟片是將磁粉附著在鋁合金(新材料也有用玻璃)圓碟片的表面上.這些磁粉被劃分成稱為磁軌的若干個同心圓,在每個同心圓的磁軌上就好像有無數的任 意排列的小磁鐵,它們分別代表著0和1的狀態.當這些小磁鐵受到來自磁頭的磁力影響時,其排列的方向會隨之改變.利用磁頭的磁力控制指定的一些小磁鐵方 向,使每個小磁鐵都可以用來儲存信息.
盤體:硬碟的盤體由多個碟片組成,這些碟片重疊在一起放在一個密封的盒中,它們在主軸電機的帶動下以很高的速度旋轉,其每分鍾轉速達3600,4500,5400,7200甚至以上.
磁頭:硬碟的磁頭用來讀取或者修改碟片上磁性物質的狀態,一般說來,每一個磁面都會有一個磁頭,從最上面開始,從0開始編號.磁頭在停止工作時,與磁碟是接 觸的,但是在工作時呈飛行狀態.磁頭採取在碟片的著陸區接觸式啟停的方式,著陸區不存放任何數據,磁頭在此區域啟停,不存在損傷任何數據的問題.讀取數據 時,碟片高速旋轉,由於對磁頭運動採取了精巧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此時磁頭處於離盤面數據區0.2---0.5微米高度的」飛行狀態「.既不與盤面接觸造成 磨損,又能可靠的讀取數據.
電機:硬碟內的電機都為無刷電機,在高速軸承支撐下機械磨損很小,可以長時間連續工作.高速旋轉的盤體產生了 明顯的陀螺效應,所以工作中的硬碟不宜運動,否則將加重軸承的工作負荷.硬碟磁頭的尋道飼服電機多採用音圈式旋轉或者直線運動步進電機,在飼服跟蹤的調節 下精確地跟蹤碟片的磁軌,所以在硬碟工作時不要有沖擊碰撞,搬動時要小心輕放.
Ⅲ 固態硬碟的存儲介質和原理是什麼
1、固態硬碟原理是一種主要以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作為永久性存儲器的計算機存儲設備,此處固態主要相對於以機械臂帶動磁頭轉動實現讀寫操作的磁碟而言,NAND或者其他固態存儲以電位高低或者相位狀態的不同記錄0和1。
2、固態硬碟介質採用SATA 3、M.2或者PCI Express、mSATA、U.2、ZIF、IDE、CF、CFast等介面。但由於價格及存儲空間與機械硬碟有巨大差距,固態硬碟當前仍無法完全取代機械式硬碟。
(3)硬碟採用的存儲技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固態硬碟特點
1、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相比讀寫速度遠遠勝出,這也是其最主要的功能,還具有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的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延長靠電池供電的計算機設備運轉時間。
2、固態硬碟防震抗摔性傳統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
Ⅳ 移動硬碟屬於什麼存儲器
移動硬碟屬於移動存儲設備。
常見的可移動存儲設備
1、PD光碟機
PD光碟採用相變光方式,其數據再生原理與CD光碟一樣,是根據反射光量的差以1和0來判別信號。PD光碟與CD光碟形狀一樣,為了保護盤面數據而裝在盒內使用。
PD光碟系統採用了在計算機、工作站環境中被廣泛使用,與軟盤、硬碟同樣數據構造的單元格式,而且還採用了在計算機環境內立即可被使用的512bit/單元的MCAV格式,採用該格式可比採用CLV格式的CD-R/CD-RW更高速地進行讀寫操作,並實現了尋找速度的高速化。
2、MO(MagnetoOptical)
從MO系統的性能來看,可達到了完全在MO上運行,而不用載入到HDD上的水平。這就大大拓寬了MO的應用領域。這也使得MO具有了更強的技術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目前的介質技術已使得MO光碟的速度、可靠性、位存儲價格、可重寫次數、存檔時間等方面,達到了令人比較滿意的水平。這些特點使得MO在與純光記錄設備CDRW/DVD-RAM的競爭中,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
3、活動硬碟
一般活動硬碟同樣採用Winchester硬碟技術,所以具有固定硬碟的基本技術特徵,速度快,平均尋道時間在12毫秒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10M/s,容量從230MB到4.7GB。活動硬碟的碟片和軟盤一樣,是可以從驅動器中取出和更換的,存儲介質是碟片中的磁合金碟片。
根據容量不同,活動硬碟的碟片結構分為單片單面、單片雙面和雙片雙面三種,相應驅動器就有單磁頭、雙磁頭和四磁頭之分。活動硬碟介面方式現有內置SCSI、內置EIDE、外置SCSI和外置並口等四種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計算機的配置情況選擇不同的介面方式。
4、U盤
u盤,全稱「USB介面快閃記憶體檔」,英文名「USB flash disk」。U盤的稱呼最早來源於朗科公司生產的一種新型存儲設備,名曰「優盤」,也叫「U盤」,使用USB介面進行連接。USB介面就連到電腦的主機後,U盤的資料就可放到電腦上了。
電腦上的數據也可以放到U盤上,很方便。而之後生產的類似技術的設備由於朗科已進行專利注冊,而不能再稱之為「優盤」,而改稱諧音的「U盤」或形象的稱之為「快閃記憶體」「閃盤」等。後來U盤這個稱呼因其簡單易記而廣為人知,而直到現在這兩者也已經通用,並對它們不再作區分。
(4)硬碟採用的存儲技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移動存儲設備的特點:
移動存儲設備具有高度集成、快速存取、方便靈活、性價優良、容易保存等性能。從存儲介質上來區分。
移動存儲設備大致分為磁介質存儲(如ZIP、LS-120、USB移動硬碟等)、光介質存儲(如CD-RW、dvd、MO)和快閃記憶體介質存儲(如USB快閃記憶體檔、各種快閃記憶體卡)三種。磁介質存儲由於價格高、標准眾多,因而較難普及。
光介質存儲是較為成熟的移動存儲解決方案,尤其適合於PC與PC之間的數據交換。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較為理想的一種移動存儲技術。
它可以滿足計算機應用過程中對低功耗、高可靠性、高存儲密度、高讀寫速度的要求。在價格、可靠性、容量等方面都能滿足普通用戶的要求,同時又是數字消費產品普遍採用的存儲介質。
Ⅳ 硬碟存儲相似相似的物理存儲技術是什麼
硬碟的物理結構和工作原理
硬碟的結構可分為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
下面就西數500G的硬碟為例,來講解一下硬碟的結構。
硬碟外部結構
硬碟的外部結構主要包括金屬固定面板、控制電路板和介面三部分。以下實物圖拍攝:(用了美圖秀秀,不僅臉蛋漂亮連硬碟都變的很漂亮,好劉濞啊。)
金屬固定面板
硬碟外部會有一個金屬的面板,用於保護整個硬碟。
金屬面板和地板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保證硬碟盤體和機構的穩定運行。
控制電路板
這個電路板是硬碟的控制電路板。該電路板上的電子元器件大多採用貼片式元件焊接,這些電子元器件組成了功能不同的電子電路,這些電路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介面電路等。在電路板上有幾個主要的晶元:主控晶元、BIOS晶元、緩存晶元、電機驅動晶元。
介面
在硬碟的頂端會有幾個不同的硬碟介面,這些介面主要包括電源插座介面、數據介面和主、從跳線介面,其中電源插口與主機電源相聯,為硬碟工作提供電力保證。中間的主、從盤跳線介面,用以設置主、從硬碟,即設置硬碟驅動器的訪問順序。
硬碟內部結構
硬碟內部主要包括磁頭組件、磁頭驅動組件、盤體、主軸組件、前置控制電路等。
(1) 磁頭組件
磁頭組件包括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
磁頭組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磁頭,另外的兩個部分可以看作是磁頭的輔助裝置。傳動軸帶動傳動臂,使磁頭到達指定的位置。
磁頭是硬碟中對碟片進行讀寫工作的工具,是硬碟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磁頭是用線圈纏繞在磁芯上製成的,工作原理則是利用特殊材料的電阻值會隨著磁場變化的原理來讀寫碟片上的數據。硬碟在工作時,磁頭通過感應旋轉的碟片上磁場的變化來讀取數據;通過改變碟片上的磁場來寫入數據。為避免磁頭和碟片的磨損,在工作狀態時,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間隙只有0.1~0.3um,而不是碟片直接接觸,在電源關閉之後,磁頭會自動回到在碟片上著陸區,此處碟片並不存儲數據,是碟片的起始位置,如圖,為磁頭組件及磁頭驅動組件。
(2) 磁頭驅動組件
磁頭的移動是靠磁頭驅動組件實現的,硬碟尋道時間的長短與磁頭驅動組件關系非常密切。磁頭的驅動機構由電磁線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防震動裝置構成,高精度的輕型磁頭驅動機構能夠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和定位,並能在很短時間內精確定位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電磁線圈電機包含著一塊永久磁鐵,該磁鐵的磁力很強,對於傳動手臂的運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防震裝置是為了避免磁頭將碟片刮傷等情況的發生而設計的。圖為磁頭驅動組件。
(3) 碟片與主軸組件
碟片是硬碟存儲數據的載體,碟片是在鋁合金或玻璃基底上塗覆很薄的磁性材料、保護材料和潤滑材料等多種不同作用的材料層加工而成,其中磁性材料的物理性能和磁層機構直接影響著數據的存儲密度和所存儲數據的穩定性。金屬碟片具有很高的存儲密度、高剩磁及高嬌頑力;玻璃碟片比普通金屬碟片在運行時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如圖。為硬碟的碟片和主軸組件。
主軸組件包括主軸部件軸瓦和驅動電機等。隨著硬碟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軸電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有廠商開始採用精密機械工業的液態軸承機電技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效地降低了硬碟工作噪音。
(4) 前置控制電路
前置放大電路控制磁頭感應的信號、主軸電機調速、磁頭驅動和伺服定位等,由於磁頭讀取的信號微弱,將放大電路密封在腔體內可減少外來信號的干擾,
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確性,如圖所示硬碟前置控制電路。
1.
2. 硬碟邏輯結構
新買來的硬碟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須對它進行分區進行格式化才能存儲數據。經過格式化分區後,邏輯上每個碟片的每一面都會被分為磁軌、扇區、柱面這幾個虛擬的概念,並非像切豆腐一樣真的進行切割。如圖所示為硬碟劃分的邏輯結構圖。另外,不同的硬碟中碟片數不同,一個碟片有兩面,這兩面都能存儲數據,每一面都會對應一個磁頭,習慣上將盤面數計為磁頭數,用來計算硬碟容量。
扇區、磁軌(或柱面)和磁頭數構成了硬碟結構的基本參數,用這些參數計算硬碟的容量,其計算公式為:
存儲容量=磁頭數X磁軌(柱面)數X每道扇區數X每扇區位元組數
(1) 磁軌
當磁碟旋轉時,磁頭若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則每個磁頭都會在磁碟表面劃出一個圓形軌跡,這些圓形軌跡就叫磁軌。磁軌上的磁軌是一組記錄密度不同的同心圓,如圖。磁表面存儲器是在不同形狀(如盤狀、帶狀等)的載體上,塗有磁性材料層,工作時,靠載磁體高速運動,由磁頭在磁層上進行讀寫操作,信息被記錄在磁層上,這些信息的軌跡就是磁軌。這些磁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為他們僅是盤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磁碟上的信息便是沿著這樣的軌道存放的。相鄰磁軌之間並不是緊挨著的,這是因為磁化單元相隔太近時磁性會產生相互影響,同時也為磁頭的讀寫帶來困難,通常碟片的一面有成千上萬個磁軌。
(2) 扇區
分區格式化磁碟時,每個碟片的每一面都會劃分很多同心圓的磁軌,而且還會將每個同心圓進一步的分割為多個相等的圓弧,這些圓弧就是扇區。為什麼要進行扇區的劃分呢?因為,讀取和寫入數據的時候,磁碟會以扇區為單位進行讀取和寫入數據,即使電腦只需要某個扇區內的幾個位元組的文件,也必須一次把這幾個位元組的數據所在的扇區中的全部512位元組的數據全部讀入內存,然後再進行篩選所需數據,所以為了提高電腦的運行速度,就需要對硬碟進行扇區劃分。另外,每個扇區的前後兩端都會有一些特定的數據,這些數據用來構成扇區之間的界限標志,磁頭通過這些界限標志來識別眾多的扇區。
(3) 柱面
硬碟通常由一個或多個碟片構成,而且每個面都被劃分為數目相等的磁軌,並從外緣開始編號(即最邊緣的磁軌為0磁軌,往裡依次累加)。如此磁碟中具有相同編號的磁軌會形成一個圓柱,此圓柱稱為磁碟的柱面。磁碟的柱面數與一個盤面上的磁軌數是相等的。由於每個盤面都有一個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
一、不同種類的硬碟
硬碟的種類比較多,若是按照硬碟介面類型的不同來分,大致可以分為IDE硬碟、SATA硬碟、SCSI硬碟、移動硬碟、固態硬碟。
硬碟按照其工作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械硬碟,另一種是固態硬碟。比較常見的機械硬碟按照其介面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IDE硬碟、SATA硬碟、SCSI硬碟三種。
1. IDE硬碟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硬碟是指採用IDE介面的硬碟。如圖,為IDE硬碟。IDE是所有現存並行ATA介面規格的統稱。這種硬碟相對來說價格低廉、兼容性強、工作穩定、容量大、噪音低,應用比較多。但是,這種硬碟採用並行數據傳輸方式,傳輸速度的不斷提升使得信號干擾逐漸變強,不利於數據的傳輸。
2.SATA硬碟
SATA(Serial Advande Technology Attachment)硬碟是指採用SATA介面的硬碟,如圖,為SATA硬碟。SATA介面採用串列數據傳輸方式,理論上傳輸速度比IDE介面要快很多,解決了IDE硬碟數據傳輸信號干擾限制傳輸速率的問題,並且採用該介面的硬碟支持熱插拔,執行率也很高。
3. SCSI硬碟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硬碟就是採用SCSI介面的硬碟,採用這種介面的硬碟主要用於伺服器,如圖為SCIS硬碟。這種介面共有50針,外觀和普通硬碟介面有些相似。SCSI硬碟和普通IDE硬碟相比有很多優點:介面速度快,並且由於主要用於伺服器,因此硬碟本身的性能也比較高,硬碟轉速快,緩存容量大,CPU佔用率低,擴展性遠優於IDE硬碟,並且同樣支持熱插拔。
4. 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列陣而製成的硬碟,如圖,所示為固態硬碟,它主要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組成。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與普通硬碟幾乎一致。固態硬碟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快閃記憶體(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但是,由於固態硬碟的成本比較高,銷售價格相對較高,所以還沒有得到普及。
Ⅵ 硬碟儲存原理(詳細)
硬碟工作原理:
現在的硬碟,無論是IDE還是SCSI,採用的都是"溫徹思特「技術,都有以下特點:
1。磁頭,碟片及運動機構密封。
2。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表面平整光滑。
3。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
4。磁頭對碟片接觸式啟停,但工作時呈飛行狀態不與碟片直接接觸。
碟片:
硬碟碟片是將磁粉附著在鋁合金(新材料也有用玻璃)圓碟片的表面上.這些磁粉被劃分成稱為磁軌的若干個同心圓,在每個同心圓的磁軌上就好像有無數的任意排列的小磁鐵,它們分別代表著0和1的狀態。當這些小磁鐵受到來自磁頭的磁力影響時,其排列的方向會隨之改變。利用磁頭的磁力控制指定的一些小磁鐵方向,使每個小磁鐵都可以用來儲存信息。
盤體:
硬碟的盤體由多個碟片組成,這些碟片重疊在一起放在一個密封的盒中,它們在主軸電機的帶動下以很高的速度旋轉,其每分鍾轉速達3600,4500,5400,7200甚至以上。
磁頭:
硬碟的磁頭用來讀取或者修改碟片上磁性物質的狀態,一般說來,每一個磁面都會有一個磁頭,從最上面開始,從0開始編號。磁頭在停止工作時,與磁碟是接觸的,但是在工作時呈飛行狀態。磁頭採取在碟片的著陸區接觸式啟停的方式,著陸區不存放任何數據,磁頭在此區域啟停,不存在損傷任何數據的問題。讀取數據時,碟片高速旋轉,由於對磁頭運動採取了精巧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此時磁頭處於離盤面數據區0.2---0.5微米高度的」飛行狀態「。既不與盤面接觸造成磨損,又能可靠的讀取數據。
電機:
硬碟內的電機都為無刷電機,在高速軸承支撐下機械磨損很小,可以長時間連續工作。高速旋轉的盤體產生了明顯的陀螺效應,所以工作中的硬碟不宜運動,否則將加重軸承的工作負荷。硬碟磁頭的尋道飼服電機多採用音圈式旋轉或者直線運動步進電機,在飼服跟蹤的調節下精確地跟蹤碟片的磁軌,所以在硬碟工作時不要有沖擊碰撞,搬動時要小心輕放。
Ⅶ 硬碟屬於什麼存儲器
硬碟屬於外設存儲器。
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常見的外存儲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硬碟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器之一。計算機需要正常運行所需的大部分軟體都存儲在硬碟上。因為硬碟存儲的容量較大,區別於內存、光碟。硬碟是電腦上使用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存儲設備。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
(7)硬碟採用的存儲技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存儲類型,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存儲器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計算機所用存儲器都屬於半導體材質范疇,它賦予計算機記憶功能,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
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又叫「內存儲器」,簡稱「內存」)和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簡單來說就是日常所說的「存儲」,主要分為固態硬碟跟機械硬碟。內存是可以進行高速讀寫的儲存器,包括常見的內存條、顯卡內存(又叫「顯存」)。
計算機正常工作時,CPU所需的數據從機械硬碟或者固態硬碟中被調取,暫時存放在內存中,CPU從內存中把數據取出並進行處理,處理好之後再放回到內存中,在被需要時,計算機從內存中被調用這些數據,用於圖像顯示或者高性能計算等。
Ⅷ 硬碟存儲介質是什麼
固態硬碟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快閃記憶體(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它的外觀可以被製作成多種模樣,例如:筆記本硬碟、微硬碟、存儲卡、優盤等樣式。這種SSD固態硬碟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在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中,存儲單元又分為兩類:SLC(Single Layer Cell 單層單元)和MLC(Multi-Level Cell多層單元)。SLC的特點是成本高、容量小、但是速度快,而MLC的特點是容量大成本低,但是速度慢。MLC的每個單元是2bit的,相對SLC來說整整多了一倍。不過,由於每個MLC存儲單元中存放的資料較多,結構相對復雜,出錯的幾率會增加,必須進行錯誤修正,這個動作導致其性能大幅落後於結構簡單的SLC快閃記憶體。此外,SLC快閃記憶體的優點是復寫次數高達100000次,比MLC快閃記憶體高10倍。此外,為了保證MLC的壽命,控制晶元都校驗和智能磨損平衡技術演算法,使得每個存儲單元的寫入次數可以平均分攤,達到100萬小時故障間隔時間(MTBF)。
基於DRAM的固態硬碟: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應用方式可分為SSD硬碟和SSD硬碟陣列兩種。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