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第4代計算機主存儲器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第4代計算機主存儲器

發布時間: 2022-07-04 16:22:22

Ⅰ 第四代計算機的主存採用半導體存儲器。對不對

對的,我剛剛做過的

Ⅱ 第四代計算機內存儲器是什麼啊

微型計算機的內存儲器是由半導體器件構成的。從使用功能上分,有隨機存儲器 (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RAM),又稱讀寫存儲器;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簡稱為ROM)。

1.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有以下特點:可以讀出,也可以寫入。讀出時並不損壞原來存儲的內容,只有寫入時才修改原來所存儲的內容。斷電後,存儲內容立即消失,即具有易失性。 RAM可分為動態( Dynamic RAM)和靜態(Static RAM)兩大類。DRAM的特點是集成度高,主要用於大容量內存儲器;SRAM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主要用於高速緩沖存儲器。

2.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
ROM是只讀存儲器。顧名思義,它的特點是只能讀出原有的內容,不能由用戶再寫入新內容。原來存儲的內容是採用掩膜技術由廠家一次性寫入的,並永久保存下來。它一般 用來存放專用的固定的程序和數據。不會因斷電而丟失。

3.CMOS存儲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 Memory,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內存)
COMS內存是一種只需要極少電量就能存放數據的晶元。由於耗能極低,CMOS內存可以由集成到主板上的一個小電池供電,這種電池在計算機通電時還能自動充電。因為CMOS晶元可以持續獲得電量,所以即使在關機後,他也能保存有關計算機系統配置的重要數據。

Ⅲ 第一代到第四代的計算機簡稱

  1.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2.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3.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4.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Ⅳ 第一代至第四代計算機依次是什麼

第一代叫做電子管電腦,第二代是晶體管電腦,第三代是集成電路電腦,第四代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自1946年第一台電腦誕生起,至今不過短短半個多世紀歷史,然而,它的發展之迅速、普及之廣泛、對整個社會和科學技術影響之深遠,是任何其它學科所不及的。半個多世紀以來,電腦已經發展了四代,現在正向第五代電腦發展。

第一代電腦叫做電子管電腦,體積龐大,可靠性差,輸入輸出設備有限,內存容量只有數百字到數千字,主要以單機方式完成計算,數據表示為定點數。

第二代電腦叫做晶體管電腦,用鐵淦氧磁心和磁碟作為存儲器,體積和質量比電子管電腦小,運算速度進一步提高。

第三代電腦叫做集成電路電腦,包括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用半導體存儲器取代了鐵淦氧磁心存儲器,採用了微程序控制技術。

第四代電腦叫做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主存儲器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20世紀80年代末期出現了多媒體電腦。

(4)第4代計算機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Ⅳ 第1、2、3、4代計算機的特點和主要應用領域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
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
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主存儲器均採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碟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
普遍採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碟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並且開始普遍採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4、第四代計算機(1971~至今)
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一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第四代計算機出現與發展
將CPU濃縮在一塊晶元上的微型機的出現與發展,掀起了計算機大普及的浪潮。1969年,英特爾(Intel)公司受託設計一種計算器所用的整套電路,公司的一名年輕工程師費金(FedericoFagin)成功地在4.2×3.2的矽片上,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
這就是第一個微處理器——Intel4004。它是4位的。在它之後,1972年初又誕生了8位微處理器Intel8008。1973年出現了第二代微處理器(8位),如Intel8080(1973)、M6800(1975,M代表摩托羅拉公司)、Z80(1976,Z代表齊洛格公司)等。
1978年出現了第三代微處理器(16位),如Intel8086、Z8000、M68000等。1981年出現了第四代微處理器(32位),如iAPX432、i80386、MAC-32、NS-16032、Z80000、HP-32等。
它們的性能都與七十年代大中型計算機大致相匹敵。微處理器的兩三年就換一代的速度,是任何技術也不能比擬的。

Ⅵ 第四代計算機主要採用什麼元件

第四代計算機主要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元件。

1967年和1977年分別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由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的計算機,被稱為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美國ILLIAC-IV計算機,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的計算機,它標志著計算機的發展已到了第四代。

第四代計算機是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晶元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第四代計算機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是以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



相關信息

將CPU濃縮在一塊晶元上的微型機的出現與發展,掀起了計算機大普及的浪潮。1969年,英特爾(Intel)公司受託設計一種計算器所用的整套電路,公司的一名年輕工程師費金(Federico Fagin)成功地在4.2×3.2的矽片上,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

這就是第一個微處理器——Intel 4004。它是4位的。在它之後,1972年初又誕生了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1973年出現了第二代微處理器(8位),如Intel 8080(1973)、M6800(1975,M代表摩托羅拉公司)、Z80(1976,Z代表齊洛格公司)等。

1978年出現了第三代微處理器(16位),如Intel 8086、Z8000、M68000等。1981年出現了第四代微處理器(32位),如iAPX432、i80386、MAC-32、NS-16032、Z80000、HP-32等。它們的性能都與七十年代大中型計算機大致相匹敵。

Ⅶ 四代計算機的主要元器件是

第四代計算機的主要元器件是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晶元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

1967年和1977年分別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由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的計算機,被稱為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美國ILLIAC-IV計算機,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的計算機,它標志著計算機的發展已到了第四代。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1968年開始研製第四代機。1974年研製成功ICL2900計算機,1976年研製成功DAP系列機。

1973年,德國西門子公司、法國國際信息公司與荷蘭飛利浦公司聯合成立了統一數據公司。共同研製出Unidata7710系列機。

1975年,美國阿姆爾公司研製成470V/6型計算機,隨後日本富士通公司生產出M-190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第四代計算機。

(7)第4代計算機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最早的個人計算機之一是美國蘋果(Apple)公司的AppleⅡ型計算機,於1977年開始在市場上出售。繼之出現了TRS-80(Radio Shack公司)和PET-2001(Commodore公司)。從此以後,各種個人計算機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出現。

當時的個人計算機一般以8位或16位的微處理器晶元為基礎,存儲容量為64KB以上,具有鍵盤、顯示器等輸入輸出設備,並可配置小型列印機、軟盤、盒式磁碟等外圍設備,且可以使用各種高級語言自編程序。

Ⅷ 四代計算機所使用的主要部件各是什麼

1.第一代是電子管計算機,開始於1946年,結構上以中央處理器為中心,使用機器語言,存儲量小,主要用於數值計算。
2.第二代是晶體管計算機,開始於1958年,結構上以存儲器為中心,使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應用領域擴大到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開始於1964年,這一代計算機仍然以存儲器為中心,機種多樣化、系列化,外部設備不斷增加,功能不斷擴大,軟體的功能進一步完善,除了用於數值計算和數據處理外,已經可以處理圖像、文字等資料。
4.第四代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開始於1971年,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和生產的眾多方面。因為有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塊或幾塊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型計算機。
計算機總的發展方向,可以用「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多媒體化」來概括。

Ⅸ 第四代計算機使用的基本電子元件是什麼

第四代計算機使用的基本電子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一種將大量晶體管組合到單一晶元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大於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的晶體管數在不同的標准中有所不同。計算機里的控制核心微處理器就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最典型實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尤其是數字集成電路。

(9)第4代計算機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1、小規模集成電路於1960年出現,在一塊矽片上包含10-100個元件或1-10個邏輯門。如 邏輯門和觸發器等。如果用小規模數字集成電路(SSI)進行設計組合邏輯電路時,是以門電路作為電路的基本單元,所以邏輯函數的化簡應使使用的門電路的數目最少,而且門的輸入端數目也最少。

2、如果選用中規模集成電路(MSI)設計組合邏輯電路時,則以所用集成電路個數最少,品種最少,同時集成電路間的連線也最少。這往往需將邏輯函數表達式變換成選用電路所要求的表達形式,有時可直接用標准範式。

3、在一塊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超過10萬個,或門電路數超過萬門的集成電路,稱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研製成功的,主要用於製造存儲器和微處理機。64k位隨機存取存儲器是第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大約包含15萬個元件,線寬為3微米。

4、1993年隨著集成了1000萬個晶體管的16M FLASH和256M DRAM的研製成功,進入了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 (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ion)時代。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集成組件數在107~109個之間。

Ⅹ 按電子計算機傳統的分代方法,第一代至第四代依次是什麼

按照電子計算機傳統的分代方法,第一代到第四代依次為: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小、中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

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軟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

(10)第4代計算機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電子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6、性價比高,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電腦,越來越普遍化、大眾化,21世紀電腦必將成為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電器之一。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