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神經遞質為啥儲存於小泡中神經遞質作用於後膜,有的使後一個神經元興奮而有的是抑制,可能的原因
存儲與小泡中,便於軸漿運輸。興奮是因為突觸後膜去極化,導致產生動作電位;抑制則是後膜超極化,不產生動作電位。
2. 谷氨酸的作用是什麼,有哪些用途
主要用途:
1、醫學上谷氨酸主要用於治療肝性昏迷,還用於改善兒童智力發育。食品工業上,味精是常用的食品增鮮劑,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鹽。過去生產味精主要用小麥麵筋(谷蛋白)水解法進行,現改用微生物發酵法來進行大規模生產。
2、谷氨酸是生物機體內氮代謝的基本氨基酸之一,在代謝上具有重要意義。L-谷氨酸是蛋白質的主要構成成分,谷氨酸鹽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多種食品以及人體內都含有谷氨酸鹽,它即是蛋白質或肽的結構氨基酸之一,又是游離氨基酸,L型氨基酸美味較濃。
3、谷氨酸為世界上氨基酸產量最大的品種,作為營養葯物可用於皮膚和毛發。用於生發劑,能被頭皮吸收,預防脫發並使頭發新生,對毛乳頭、毛母細胞有營養功能,並能擴張血管,增強血液循環,有生發防脫發功效。用於皮膚,對治療皺紋有療效。
4、L-谷氨酸主要用於生產味精、香料,以及用作代鹽劑、營養增補劑和生化試劑等。L-谷氨酸本身可用作葯物,參與腦內蛋白質和糖的代謝,促進氧化過程,該品在體內與氨結合成無毒的谷醯胺,使血氨下降,減輕肝昏迷症狀。
(2)谷氨酸存儲在突觸小泡的意義擴展閱讀:
下游產品開發:
1、乙醇和L—谷氨酸直接酯化保護羧基,用三光氣活化成其相應的N—羧酸酐,可直接得到側鏈具有一定反應活性的聚L—氯乙基谷氨酸酯。
2、谷氨酸的結構中有一個氨基和兩個羧基,在光氣的作用之下,羧基和氨基會形成環狀N—羧酸酐,由於羧基也較為活潑,可能會參與成環反應、
在成環反應之前,通常用苄醇將羧基進行保護,這樣得到的聚合物的側鏈活性極低,一般需經進一步氫化脫苄或胺解脫苄,才能得到有反應活性的側鏈,我們選用雙功能基試劑氯乙醇作保護基因,在聚合之後可直接得到有反應活性的側鏈,可有效地簡化合成路線。
3、側鏈酯化過程是一個可逆反應,隨著體系內水含量的不斷增加,反應速度會降低,導致產率不高。在形成谷氨酸苄酯時,採用分子篩脫水,操作大大簡化。
新型的聚合氨基酸,含有氨基的葯物或靶向基因,可以方便的接入聚谷氨酸的分子中,形成大分子前葯或靶向大分子載體,接入特異性的基因,可進行特殊的分離或提純,這一聚合物在醫葯領域會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谷氨酸
3. 圖(一)示人體重大生命活動圖示,在人類的腦中有一種抑制性的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它是谷氨酸在一種
解;(1)細胞膜圖有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識別功能,只有通過識別作用,細胞間的信息傳遞過程才可能實現.
(m)細胞癌變的原因是由於環境中的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的DNA分子損傷,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細胞增殖的方式有減數分裂、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其中有絲分裂是細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4)神經遞質在釋放前暫時儲存在突觸三泡內,當神經興奮時,突觸三泡內的神經遞質通過胞吐的方式釋放到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圖的受體,引起突觸後膜所在的神經元興奮或抑制.
(七)舞蹈病也是a種遺傳病,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
(a)分析題圖二可知,Ⅰ-1和Ⅰ-m,不患病,生有a患病的女兒Ⅱ-m,所以舞蹈症是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病;分析遺傳系譜圖可知,Ⅲ-1不患病,但其母親Ⅱ-m患病,若該病由基因a控制,則Ⅲ-1的基因型是Aa,女性攜帶者的基因型也是Aa,其後代的發病概率是aa=
1 |
七 |
1 |
七 |
1 |
m |
1 |
8 |
故答案應為:
(1)細胞膜&nbsm;&nbsm;&nbsm;&nbsm;&nbsm;&nbsm;
(m)原癌基因&nbsm;&nbsm;&nbsm;抑癌基因&nbsm;&nbsm;有絲分裂
(4)突觸三泡&nbsm;&nbsm;&nbsm;細胞分泌(或胞吐)&nbsm;&nbsm;&nbsm;&nbsm;&nbsm;
(七)基因突變
(a)常&nbsm;&nbsm;&nbsm;&nbsm;隱性基因&nbsm;&nbsm;&nbsm;&nbsm;r.1ma%
4. 谷氨酸鹽是怎樣發揮神經遞質作用的
在腦脊髓內谷氨酸含量很多,分布很廣,但相對來看,大腦半球和脊髓背側部分含量較高。用電生物微電泳法將谷氨酸作用於皮層神經元和脊髓運動神經地,可引致突觸後膜出現類似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的反應,並可導致神經元放電。由此設想,谷氨酸可能是感覺傳入神經纖維(粗纖維類)和大腦皮層內的興奮型遞質。改變銨離子濃度來達到抑制或者促進興奮的目的。
5.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進行傳遞時,突觸小泡會釋放傳遞信息的物質,該物質是啥
在不同的神經末梢突觸小泡里的物質是不同的。
在軀體運動神經末梢,突觸小泡內的神經遞質為乙醯膽鹼 。每當神經沖動傳到軸突終末時,突觸小泡就與軸膜相貼,釋放出所含乙醯膽鹼,與肌膜上的乙醯膽鹼受體相作用,使肌膜對Na+、K+等離子的通透性增加,產生去極化,從而出現電位變化,此變化沿肌膜及與之相連的管系,繼而擴布於整個肌纖維內,從而產生肌肉收縮。
在內臟運動神經末梢,軸突終末的軸漿內存在許多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為去甲腎上腺素。與軸突終末相接觸的肌膜或腺細胞上,有與之相適合的受體。
6. 谷氨酸作為神經遞質有什麼用。
谷氨酸是甲殼類神經肌肉接頭的遞質。是感覺傳入神經纖維(粗纖維類)和大腦皮層內的興奮型遞質。是突觸後抑制的遞質,對運動神經元起抑製作用。
7. 神經調節中神經遞質的作用是
(一)外周神經遞質
1.乙醯膽鹼在蛙心灌注實驗中觀察到,刺激迷走神經時蛙心活動受到抑制,如將灌流液轉移到另一蛙心制備中去,也可引致後一個蛙心的抑制。顯然在迷走神經興奮時,有化學物質釋放出來,從而導致心臟活動的抑制。後來證明這一化學物質是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迷走神經釋放的遞質。以後在許多其他器官中(例如胃腸、膀胱、頜下腺等),刺激其副交感神經也可在灌注液中找到乙醯膽鹼。由此認為,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都是釋放乙醯膽鹼作為遞質的。釋放乙醯膽鹼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稱為膽鹼能纖維。
自主神經系統神經末梢的化學傳遞
人進行了上頸交感神經節的灌流,見到刺激節前纖維可以灌流液中獲得乙醯膽鹼,所以節前纖維的遞質也是乙醯膽鹼。現已明確軀體運動纖維也是膽鹼能纖維。節前纖維和運動神經纖維所釋放的乙醯膽鹼的作用,與菸鹼樣作用(N樣作用);而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所釋放的乙醯膽鹼的作用,也毒蕈鹼的葯理作用相同,稱為毒蕈鹼樣作用(M樣作用)。
2.去甲腎上腺素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的遞質比較復雜。本世紀初,有人見到腎上腺素對效應器的廣泛作用與交感神經的作用極為相似,因此設想交感神經可能是通過末梢釋放腎上腺素而對效應器起作用的。後來,在貓的實驗中觀察到,刺激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經可以引致尾巴上毛的豎立和血管收縮,同時該動物的去神經支配的心臟活動加速;如果將自尾巴迴流的靜脈結扎,再刺激這一交感神經就只能引致尾巴上毛的豎立和血管收縮,卻不能引致心臟活動的加速。由此設想,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經末梢能釋放一種化學物質,由靜脈迴流於心臟,這種物質在當時稱為交感素。交感素比乙醯膽鹼的性質穩定,當有大量釋放時不易破壞,在一般情況下有可能經血液循環作用於較為遠隔的效應器官。後來,在刺激支配其他器官的交感神經時,均證明靜脈血中出現交感素。曾有人指出,交感素是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混合物,而主要是去甲腎上腺素。現已明確,在高等動物中由交感神經節後纖維釋放的遞質僅是去甲腎腺上素,而不含腎上腺素;因為在神經末梢只能合成去甲腎上腺素,而不能進一步合成腎上腺素,由於末梢中不含合成腎上腺素所必需的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稱為腎上腺素能纖維。但是,不是所有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都是腎上腺素能纖維,像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纖維卻是膽鹼能纖維。
3.嘌呤類和肽類遞質自主神經的節後纖維除膽三能和腎上腺素能纖維外,還有第三類纖維。第三類纖維末梢釋放的遞質是嘌呤類和肽類化學物質。有人在實驗中觀察到,刺激這類神經時實驗標本灌流液中可以找到三磷酸腺苷及其分解產物;而三磷酸腺苷對有腸肌的作用與這類神經的作用極相似,兩者均可引致腸肌的舒張和腸肌細胞電位的超極化。因此認為這類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是三磷酸腺苷,是一種腺嘌呤化合物。但也有人認為這類神經釋放的遞質是肽類化合物,因為免疫細胞化學的研究證實自主神經某些纖維末梢的大顆粒囊泡中含有血管活性腸肽,刺激迷走神經時能引致血管活性腸肽的釋放。血管活性腸肽能使胃腸平滑肌舒張,胃的容受性舒張可能就是由於迷走神經節後纖維釋放血管活性腸肽遞質而實現的。第三類纖維是非膽鹼能和非腎上腺素能纖維,主要存在於胃腸,其神經元細胞體位於壁內神經叢中;在胃腸上部它接受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支配。
(二)中樞神經遞質
1.乙醯膽鹼 閏紹細胞(Renshaw cell)是脊髓前角內的一種神經元,它接受前角運動神經元軸突側支的支配,它的活動轉而反饋抑制前角運動神經元的活動。目前知道,前角運動神經元支配骨骼肌的接頭處遞質為乙醯膽鹼,則其軸突側支與閏紿細胞發生突觸聯系,也必定釋放乙醯膽鹼作為遞質。用電生理微電泳法將乙醯膽鹼作用於閏紹細胞,確能引致其放電;用N型受體阻斷劑後,乙醯膽鹼的興奮作用即被阻斷,說明這一突觸聯系的乙醯膽鹼作用與神經肌接頭處一樣都是N樣作用.
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與閏紹細胞的反饋聯系
位於丘腦後部腹側的特異感覺投射神經元是膽鹼能神經元,它們和相應的皮層感覺區神經元形成的突觸是以乙醯膽鹼為遞質的。例如,刺激視神經時,枕葉皮層17區等處的乙醯膽鹼釋放增多。
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參見第三節)的各個環節似乎都存在乙醯膽鹼遞質。例如,腦干腦狀結構內某些神經元對乙醯膽鹼敏感;刺激中腦網狀結構使腦電出現快波時,皮層的乙醯膽鹼釋放明明顯增加;用組織化學法顯示腦干網狀結構的乙醯膽鹼上行通路,發現其與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通路有相似之外。
尾核含有豐富的乙醯膽鹼、膽鹼乙醯移位酶和膽鹼酯酶,尾核內有較多的神經元對乙醯膽鹼敏感,殼核與蒼白球內某些神經元也對乙醯膽鹼敏感。由此看來,紋狀體內存在乙醯膽鹼遞質系統。
此外,邊緣系統的梨狀區、杏仁核、海馬內某些神經元對乙醯膽鹼也起興奮反應,這種反應能被阿托品阻斷,說明這些部位也可能存在乙醯膽鹼遞質系統。
綜上所述,乙醯膽鹼肯定是中樞的遞質,而且分布比較廣泛。
2.單胺類單胺類遞質是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由於動物實驗中採用了熒光組織化學方法,目前對中樞內單胺類遞質系統了解得比較清楚。
圖10-8 單胺類遞質的通徑
多巴胺遞質系統主要包括三部位:黑質-紋狀體部分、中腦邊緣系統部分和結節、漏斗部分。黑質-紋狀體部分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位於中腦黑質,其神經纖維投射到紋狀體。腦內的多巴胺主要由黑質製造,沿黑質-紋狀體投射系統分布,在紋狀體貯存(其中以尾核含量最多)。破壞黑質或切斷黑質-紋狀體束,紋狀體中多巴胺的含量即降低。用電生理微電泳法將多巴胺作用於紋狀體神經元,主要起抑制反應。中腦位於邊緣部分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位於中腦腳間核頭端的背側部位,其神經纖維投射到邊緣前腦。結節-漏斗部分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位於下丘腦弓狀核,其神經纖維投射到正中隆起。
去甲腎上腺素系統比較集中,極大多數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位於低位腦干,尤其是中腦網狀結構、腦橋的藍斑以及延髓網狀結構的腹外側部分。按其纖維投射途徑的不同,可分為三部分: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腦幹部分。上行部分的纖維投射到大腦皮層,邊緣前腦和下丘腦。下行部分的纖維下達脊髓背角的膠質區、側角和前角。支配低位腦幹部分的纖維,分布在低位腦干內部。
5-羥色胺遞質系統也比較集中,其神經元主要位於低位腦干近中線區的中縫核內。按其纖維投射途徑的不同,也可分為三部分: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腦幹部分。上行部分的神經元位於中縫核上部,其神經纖維投射到紋狀體、丘腦、下丘腦、邊緣前腦和大腦皮層。腦內5-羥色胺主要來自中縫核上部,破壞中縫核上部可使腦內5-羥色胺含量明顯降低。下行部分的神經元位於中縫核下部,其神經纖維下達脊髓背角的膠質區、側角和前角。支配低位腦幹部分的纖維,分布在低位腦干內部。
3.氨基酸類 現快明確存在氨基酸類遞質,例如谷氨酸、門冬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
在腦脊髓內谷氨酸含量很多,分布很廣,但相對來看,大腦半球和脊髓背側部分含量較高。用電生物微電泳法將谷氨酸作用於皮層神經元和脊髓運動神經地,可引致突觸後膜出現類似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的反應,並可導致神經元放電。由此設想,谷氨酸可能是感覺傳入神經纖維(粗纖維類)和大腦皮層內的興奮型遞質。
用電生理微電泳法將甘氨酸作用於脊髓運動神經元,可引致突觸後膜出現類似抑制性突觸後電位的反應。閏紹細胞軸突末梢釋放的遞質就是甘氨酸,它對運動神經元起抑製作用。
γ-氨基丁酸在大腦皮層的淺層和小腦皮層的浦肯野細胞層含量較高。用電生理微電泳法將γ-氨基丁酸作用於大腦皮層神經元和前庭外側核神經元(直接受小腦皮層浦肯野細胞支配),可引致突觸後膜超極化。由此設想,γ-氨基丁酸可能是大腦皮層部分神經元和小腦皮層浦肯野細胞的抑制性遞質。此外,紋狀體-黑質的纖維,也是釋放γ-氨基西酸遞質的。
上述的抑制是突觸後膜發生超極化而發生的,因此是突觸後抑制。所以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均是突觸後抑制的遞質。已知,γ-氨基丁酸也是突觸前抑制的遞質;當γ-氨基丁酸作用於軸突末梢時可引致末梢支極化,使末梢在沖動抵達時遞質釋放量減少,從而產生抑制效應(參見第二節)。γ-氨基丁酸對細胞體膜產生超極化,而對末梢軸突膜卻產生去極化,其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認為,γ-氨基丁酸的作用是使膜對CI-的通透性增升高;在細胞體膜對CI-的通透性升高時,由於細胞外CI-濃度比細胞內CI-濃度高,CI-由細胞外進入細胞內,因此產生超極化;在末梢軸突膜對CI-通透性升高時,由於軸漿內CI-濃度比軸突外CI-高,CI-由軸突內流向軸突外,因此產生去極化。所以γ-氨基丁酸的作用是使CI-通透性升高,造成超極化還是去極化,取決於細胞內外CI-的濃度差。
4.肽類早已知道神經元能分泌肽類化學物質,例如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元分泌升壓素(九肽)和催產素(九肽);下丘腦內其他肽能神經元能分泌多種調節腺垂體活動的多肽,如促甲狀腺釋放激素(TRH,三肽)、促性腺素釋放激素(GnRH,十肽)、生長抑素(GHRIH,十四肽)等。由於這些肽類物質在分泌後,要通過血液循環才能作用於效應細胞,因此稱為神經激素。但現已知,這些肽類物質可能還是神經遞質。例如,室旁核有向腦乾和脊髓投射的纖維,具有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活動的作用(其遞質為催產素),並能抑制痛覺(其遞質為升壓素)。在下丘腦以外腦區存在TRH和相應的受體,TRH能直接影響神經元的放電活動,提示TRH可能是神經遞質。
腦內具有嗎啡樣活性的多肽,稱為阿片樣肽。阿片樣肽包括β-內啡肽、腦啡肽和強啡肽三類。腦啡肽是五肽化合物,有甲硫氨酸腦啡肽(M-ENK)和亮氨酸腦啡肽(L-ENK)兩種。腦啡肽與阿片受體常相伴而存在,微電泳啡肽可命名大腦皮層、紋狀體和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神經元的放電受到抑制。腦啡肽在脊髓背角膠質區濃度很高,它可能是調節痛覺纖維傳入活動的神經遞質。
腦內還有胃腸肽存在,例如膽囊收縮素(CCK)、促胰液素、胃泌素、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胰高血糖素等。CCK有抑制攝食行為的作用。許多膽鹼能神經元中含有血管活性腸肽,它可能具有加強乙醯膽鹼作用的功能。此外,腦內還有其他肽類物質,例如P物質、神經降壓素、血管緊張素Ⅱ等。P物質是十一肽,它可能是第一級感覺神經元(屬於細纖維類)釋放的興奮性遞質,與痛覺傳入活動有關。神經降壓素在邊緣系統中存在。血管緊張素Ⅱ的主要作用可能在於調節單受類纖維的遞質釋放。
5.其他可能的遞質近來年研究指出,一氧化氮具有許多神經遞質的特徵。某些神經元含有一氧化氮合成酶,該酶能使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生成的一氧化氮從一個神經元彌散到另一神經元中,而後作用於鳥苷酸環化酶並提高其活力,從而發揮出生理作用。因此,一氧化氮是一個神經元間信息溝通的傳遞物質,但與一般遞質有區別:①它不貯存於突觸小泡中;②它的釋放不依賴於出胞作用,而是通過彌散;③它不作用於靶細胞膜上的受體蛋白,而是作用於鳥苷酸環化酶。一氧化氮與突觸活動的可塑性可能有關,因為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劑後,海馬的第時程增強效應被完全阻斷
8. 生物:有關突觸的詳細知識。
2、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神經元之間接觸的部位,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觸小體與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相接觸而形成。
①突觸小體:軸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觸前膜:軸突末端突觸小體膜
③突觸間隙:突觸前、後膜之間的空隙(組織液)
④突觸後膜: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膜或樹突膜
(2)過程
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神經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另一個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
(3)神經遞質:是指神經末梢釋放的特殊化學物質,它能作用於支配的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膜上的受體,從而完成信息傳遞功能。
①合成:在細胞質通過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後由小泡攝取並貯存起來。
②釋放:通過胞吐的方式釋放在突觸間隙。.
③結合:神經遞質通過與突觸後膜或效應器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相結合而發揮作用。遞質與受體結合後對突觸後膜的離子通透性發生影響,引起突觸後膜電位的變化,從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觸傳遞。
④失活: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很快就被相應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遞質被分解後的產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遞質。因此,一個神經沖動只能引起一次遞質釋放,產生一次突觸後膜的電位變化。
⑤類型
興奮性遞質:乙醯膽鹼、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抑制性遞質: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4)信號變化
①突觸間: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②突觸前膜:電信號→化學信號
③突觸後膜:化學信號→電信號
(5)傳遞特徵:
單向傳導。即只能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導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導,這是因為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通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興奮性或抑制性的變化,從而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的興奮或抑制。
★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方式實質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轉變成電信號(局部電流)在傳入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在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時電信號又轉變為化學信號(化學遞質)在突觸中單向傳遞。化學信號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又轉變為電信號在傳出神經纖維上傳導,所以效應器接受的神經沖動是電信號。
9. 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
A、神經遞質種類很多,包括某些激素和氨基酸,如腎上腺素,谷氨酸等,A正確;
B、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進入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上的特異性受體,引起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或抑制,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B正確;
C、反射弧的效應器可以是肌肉或腺體,因此,神經遞質能使肌肉收縮和某些腺體分泌,C正確;
D、突觸前神經元在興奮之前已經合成的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中,D錯誤.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