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你寫出信息儲存方式的演變過程
原始社會,人們用結繩記事,或者把各種信息雕刻在石頭等物體上面
在奴隸社會,人們在石頭、陶器、木板、竹片等物體上面雕刻信息,這一時期有了最原始的文字,人們可以在皮革和織物、木板、竹片等上面書寫信息。
再後來,發明了紙張,人們用紙張來儲存信息。
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照相機,於是可以用膠片來存儲信息。同一時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開始利用物體電磁感應的規律製造出象磁帶、唱片等來存儲信息。並且在後來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技術。象現在的大容量硬碟、快閃記憶體晶元、優盤等都是基於這一原理。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了使用激光來存儲信息的方式,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到的各種光碟了。
❷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計算機晶元儲存發展史進入1984年後,IBMPC/AT(AdvancedTechnology,先進技術)規格中關於硬碟子系統的部分得到了全面更新。程序控制代碼開始被內建於主板搭載的BIOS中,從而不再依靠介面控制卡上所帶的ROM晶元了。系統開始支持新增加的高位IRQ中斷號,廢除了對DMA通道的佔用,並更改了硬碟介面所使用的I/O地址。AT規格中關於硬碟介面規定如下:使用IRQ14。使用I/O介面地址1F0-1F8。不再佔用DMA通道。使用主板BIOS中內建的程序代碼對硬碟介面進行控制。使用DOS2.0版本以上的操作系統。AT兼容機上的硬體設置信息都被保存在一塊CMOS晶元上,所記錄的內容受一塊小型電池的供電來維持。因此即便機箱的電源被切斷,所有設置仍舊會被保存下來。這一技術使PC機的用戶不必再受一大堆跳線和撥動開關的困擾(在早期的電腦上,每件設備所佔用的系統資源都是由用戶手動更改跳線或撥動開關來進行分配的),且CMOS中所記錄的內容可以運行一個簡單的程序方便地進行更改,此舉可算是提高電腦易用性方面的一大進步。原始的AT規格界定了從10MB到112MB共計14種容量的硬碟,在使用那些不合規格的硬碟時,仍需要在介面卡上搭載ROM晶元或是在系統啟動時載入專用的設備驅動程序。在DOS4.0之前的操作系統不支持32MB以上的分區,哪怕是使用容量在100MB以上的硬碟時,也要把它切割成小區方能使用,這是因為「系統中的扇區總數不能超過16位(65,536)」這一傳統限制。想使用大於32MB的分區,就必須使用特殊的分區工具,例如Ontrack』sDiskManager(即便是在今天,新版本DiskManager仍舊受到用戶們的歡迎,它可是解決老主板不支持大容量硬碟的制勝法寶啊),當時有許多硬碟廠家都將DiskManager與自家的產品捆綁銷售。但不幸的是,DiskManager與其他許多磁碟工具都發生了兼容性問題,因為在大多數工具軟體下,用DiskManager所分的區都會被識別成了非DOS(Non-DOS)分區。因此,許多用戶被迫選擇了分割多個32MB以下小分區的辦法來使用大容量硬碟,但這種辦法也有局限性,因為DOS3.3之前的版本根本就不支持擴展分區這一概念……今天的用戶當然不必理會這些限制,因為AT兼容機所支持的硬碟種類已增加為40多種,並且大多數BIOS都會提供一個可由用戶自由設定各種硬碟參數的選項。您只要打開WINDOWS操作系統中的硬碟屬性,就能看到「GENERICIDEDISKTYPE46/47」等字樣(具體顯示46還是47與系統設置有關,在BIOS里把硬碟類型設為USER時顯示為TYPE46,而設為AUTO時系統屬性里則顯示TYPE47),這就是您的硬碟所屬的「固有的硬碟類型」。當然,在WINDOWS環境下,用戶根本用不著在意硬碟到底被設成了什麼類型,因為隨著操作系統本身的發展進步,WINDOWS本身不需要讀取這一參數就能正確地讀寫硬碟了。不過,原始的AT規格中的部分條文在今天依舊是PC機的桎梏,例如一台PC機最多隻能連接2個硬碟、BIOS/操作系統只能識別1024柱面、16磁頭和63扇區/磁軌的限制等等(當然,這些限制現在都已被克服了)。人們已經採用了多種不同的辦法來將那些「不合規格的」物理參數與系統所能支持的邏輯參數之間進行互相轉換。
❸ 什麼是信息儲存
�鬩耍�讕帽4嫘院茫�⒂脅灰淄扛男浴4媸�幀⑽淖趾屯枷褚謊�菀住�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膠卷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介面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計算機 信息儲存-材料沿革 信息貯存材料在50年前到現在一直是以磁記錄為主。磁碟的記錄密度已經超過108位/厘米2,磁帶為0.2×108。磁碟和磁帶都是將磁粉(γ-Fe2O3鐵氧體)塗在磁碟或有機膜上而成,產品的成本低,穩定性好。60年代發展出CrO2和以(Co++)改性的氧化鐵粉是記錄密度更高的材料。70年代發展出超微細鐵粉(0.2μ×0.02μ),到80年代(BaO·6Fe2O3)鋇鐵氧體的超微細粉塗於(0.1μ直徑)和(0.01μ厚度圓盤)都具有良好的磁記錄性能。從50年代就開始研究的金屬薄膜記錄,目前已經發展出多種成分的薄膜材料:Co、CoNi、CoNiCr和CoCr/NiFe垂直記錄雙層薄膜等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前途。以下比較三種材料的磁記錄性能:鐵氧體(γ-Fe2O3)、濺射連續薄膜 (Co-Cr)、垂直記錄雙層膜(CoCr/FeNi),它們的商業應用水平分別為12,000 (位/吋)、40,000(位/吋)、150,000(位/吋);應用極限分別為<30,000(位/吋)、70,000(位/吋)、500,000(位/吋);面密度分別為 107 (位/吋2)、108(位/吋2)、109(位/吋2)。 從90年代發展起來的光儲存和磁光儲存的光碟,儲存密度高,可以達到(1010位/cm2), 使用壽命長(105次)並且具有高保真度,可以擦除。光碟的發展很快,目前已經普遍使用。磁光材料的早期應用非晶態GdCo,後來採用三元合金、過度族和稀土元素:GaTbFe,TbFeCo。採用Co和Pt的薄膜重疊可以獲得更好效果,其厚度分別只有4Å和10~20Å,需要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進行制備。 信息儲存-作用 信息的儲存市信息系統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信息儲存,就不能充分利用已收集、加工所得信息,同時還要耗資、耗人、耗物來組織信息的重新收集、加工。有了信息儲存,就可以保證隨用隨取,為單位信息的多功能利用創造條件,從而大大降低了費用。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儲存-與漢字 信息時代的到來,更加突出了漢字的優越性。21世紀新的電腦將採用聲控系統,它將摒棄由字母編制的鍵盤,由於英語的英節多達10000 個以上,而漢語只有400 多音節,每個音節最多4 個音素,因由美國語言學家蓋利. 吉寧斯在《世界語言》一書中對漢語的簡潔性、准確性、嚴密性和先進性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正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語法書里的種種麻煩拋個精光,最後只留下幾千個單字和若干條效率極高的排字規則。英國《新科技雜志》原主編,科技發明報道專家邁克.克魯斯斷言,不久的將來,漢語將充分發揮威力,到那時世界關於語言文字結構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轉移到中國。在20世紀初年的中國,人們由於憤慨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力圖擺脫文字的阻隔,向世界認同,曾經發出漢字拼音化的呼籲。曾幾何時,中國的漢字即以強勁的生命力證 明了它無窮的潛力。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因此有人稱它為電腦文字,表明它是人類中具有最佳的信息交換應用程序的語種。 信息儲存-未來發展 從最早的磁帶機到今天的LTO,現代存儲技術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在IBM特別為此舉行的紀念活動中,專家們描述了未來智能化存儲的趨勢。 1952年,IBM推出了第一台磁帶機726。它使人類正式告別了使用打孔機存儲數據的方式。1962年激光二極體的發明,奠定了光讀寫的基礎。於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掀起一股以增加功能、縮短服務時間、減少設備佔地面,以積簡化磁帶通路為目的的熱潮。1970年IBM發明的軟盤成為攜帶型存儲的中流砥柱。上個世紀末,虛擬磁帶伺服器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數據共享能力和磁帶的效率。而世界上最小最輕的硬碟驅動器(microdrive)則為移動存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應用發展,存儲在企業網路中的數據就成為企業最珍貴的資產,存儲已不再是附屬於伺服器的輔助備份設備,日益走向企業信息系統的核心。信息的有效存儲保護,備份和災難恢復已成為企業構建IT基礎設施迫切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 未來的存儲不僅具有更高的容量、速度和性能價格比,而且還將具有自恢復和自管理功能,同時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互操作性。
❹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過程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過程:
1,原始社會,人們用結繩記事,或者把各種信息雕刻在石頭等物體上面
2,在奴隸社會,人們在石頭、陶器、木板、竹片等物體上面雕刻信息,這一時期有了最原始的文字,人們可以在皮革和織物、木板、竹片等上面書寫信息。
3,再後來,發明了紙張,人們用紙張來儲存信息。
4,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照相機,於是可以用膠片來存儲信息。同一時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開始利用物體電磁感應的規律製造出象磁帶、唱片等來存儲信息。並且在後來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技術。象現在的大容量硬碟、快閃記憶體晶元、優盤等都是基於這一原理。
5,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了使用激光來存儲信息的方式,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到的各種光碟了。
信息儲存技術:是將經過加工整理序化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順序存儲在特定的載體中的一種信息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便於信息管理者和信息用戶快速地、准確地識別、定位和檢索信息。
❺ 人類信息儲存工具的發展歷程
電腦的發展歷史
1.
電腦的英文名稱為 Computer,直譯的意思是計算機.
電腦由早期的機械式電腦發展到現在所使用的個人電腦,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最早的計算機得追溯到西元 1942年由法國數學加巴斯卡所發明的巴斯卡機,這台機器是由許多的齒輪與杠桿所組成的.
一般我們對電腦世代的分類是以製造電腦所使用的元件不同來劃分,共分為四個世代:
第一代(西元1946年~西元1958年):使用真空管製造.
第二代(西元1959年~西元1964年):使用電晶體製造.
第三代(西元1965年~西元1970年):使用積體電路製造.
第四代(西元1970年~) :使用超大型積體電路製造.
第一代電腦:真空管時代:使用真空管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為外部儲存媒體以磁鼓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程式語言為機器語言及組合語言
第二代電腦:電晶體時代使用電晶體為材料開始使用磁帶磁碟的發明以磁蕊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硬體的模組化高階語言的出現
第三代電腦:積體電路的時代使用積體電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業系統的出現 軟體的快速發展 迷你電腦的出現
第四代電腦: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時代微處理機的出現以半導體作為內部儲存媒體微電腦的流行套裝
❻ 古代信息是怎麼儲存的
古代,將信息以書寫、印刷等形式記錄在石頭~竹簡~帛~紙上,形成書。
古代信息儲存方法:
①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繪畫。之後,中國: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用這載體,用「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但古時所有的「物」都是現實意義上的物。
②當時較為先進的是使用甲骨文在動物殼身上記錄文字,存儲信息。後來蔡倫發明造紙術,人們就開始在紙張上記錄文字用以儲存信息。
近代,以書寫、印刷等形式記錄在紙上。照相錄像技術發明後,就可以記錄畫面信息了。現代,以列印和數據硬碟或雲服務存儲為主。
(6)信息存儲最早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存儲介質
紙張
優點:存量大,體積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並有不易塗改性。存數字、文字和圖像一樣容易。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
膠卷
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介面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計算機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存儲應當決定,什麼信息存在什麼介質行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憑證文件應當用紙介質存儲;業務文件用紙或磁帶存儲;而主文件,如企業中企業結構;人事方面的檔案材料;設備或材料的庫存賬目,應當存於磁碟,以便聯機檢索和查詢。
參考鏈接:網路_信息儲存
❼ 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過程
人類記錄信息、存儲信息方法經歷了以下幾大技術:
1,結繩記事;
2,文字紙張;
3,磁記錄方式(磁鼓,磁帶,磁碟等) 當前比較成熟,
4,半導體電記錄(電路,電量或電容):ROM,RAM等;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提升而不斷提升、改進
5,光記錄(光碟,光運算器件) 光計算和光存儲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大力發展
❽ 數字信息存儲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
1967年,IBM的SanJose實驗室的存儲小組受命開發一種廉價的設備,為大型機處理器和控制單元保存和傳送微代碼。這種設備成本必須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於更換,而且必須攜帶方便,於是軟盤的研製之路開始了。 4年後又推出一種直徑8英寸的表面塗有金屬氧化物的塑料質磁碟,發明者是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後離開IBM創辦了希捷seagate公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軟盤標准「軟盤」的父輩,最大容量1.2MB。
❾ 總結一下從古至今,信息的存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剛開始是壁畫或者岩畫,然後隨著陶瓷等的應用,又開始存儲在了器皿上。在紙和活字印刷術普及之前,東方主要是竹簡,富貴人家用的是絲綢;西方主要是羊皮。後來紙得到了普及,於是紙又成了主要的信息存儲根據。到了近代又成了電子計算機。
❿ 存儲技術發展歷史
最早的外置存儲器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為了解決人口普查的需要,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紙帶改造成穿孔卡片。
他把每個人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於一張卡片,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在以後的計算機系統里,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2、磁帶
UNIVAC-I第一次採用磁帶機作外存儲器,首先用奇偶校驗方法和雙重運算線路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並最先進行了自動編程的試驗。此時這個磁帶長達1200英寸、包含8個磁軌,每英寸可存儲128bits,每秒可記錄12800個字元,容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184KB。從 此之後,磁帶經歷了迅速發展,後來廣泛應用了錄音、影像領域。
3、軟盤(見過這玩意的一定是80後)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隨著技術的發展,軟盤的尺寸一直在減小,容量也在不斷提升,大小從8英寸,減到到5.25英寸軟盤,以及到後來的3.5英寸軟盤,容量卻從最早的81KB到後來的1.44MB。在80-90年代3.5英寸軟盤達到了巔峰。直到CD-ROM、USB存儲設備出現後,軟盤銷量才逐漸下滑。
4、CD
C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碟、光碟,誕生於1982年,最早用於數字音頻存儲。1985年,飛利浦和索尼將其引入PC,當時稱之為CD-ROM(只 讀),後來又發展成CD-R(可讀)。因為聲頻CD的巨大成功,今天這種媒體的用途已經擴大到進行數據儲存,目的是數據存檔和傳遞。
5、磁碟
第一台磁碟驅動器是由IBM於1956年生產,可存儲5MB數據,總共使用了50個24英寸碟片。到1973年,IBM推出第一個現代「溫徹斯特」磁碟驅動器3340,使用了密封組件、潤滑主軸和小質量磁頭。此後磁碟的容量一度提升MB到GB再到TB。
6、DVD
數字多功能光碟,簡稱DVD,是一種光碟存儲器。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它們的直徑多是120毫米左右。容量目前最大可到17.08GB。
7、快閃記憶體
淺談存儲器的進化歷程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在斷電情況下仍能保持所存儲的數據信+息)的存儲器。包含U盤、SD卡、CF卡、記憶棒等等種類。在1984年,東芝公司的發明人舛岡富士雄首先提出了快速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此處簡稱快閃記憶體)的概念。與傳統電腦內存不同,快閃記憶體的特點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儲的數據在主機掉電後不會丟失),其記錄速度也非常快。Intel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快閃記憶體並將其投放市場的公司。到目前為止快閃記憶體形態多樣,存儲容量也不斷擴展到256GB甚至更高。
隨著存儲器的更新換代,存儲容量越來越大,讀寫速度也越來越快,企業級硬碟單盤容量已經達到10TB以上,目前使用的SSD固態硬碟,讀速度達:3000+MB/s,寫速度達:1700MB/s,用起來美滋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