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
【功效與作用】: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主脘腹脅肋疼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頭癬。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①《本經》: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②《葯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蟲、痔。
⑤《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沖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第1步行氣止痛
①用於氣郁胃痛,症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按之痛減,噯氣頻作,或嘈雜吞酸,可與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與蘇梗、川朴、木香同用。
②用於胸脅脹痛,多見於肋間神經痛,症見脅痛,以脹痛為主,痛無定處,胸悶不舒,善太息,可與柴胡、青皮等同用。
③用於疝氣作痛,症見少腹前陰因寒氣凝滯作痛,可與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同用,如導氣湯。
第2步燥濕殺蟲
①用於蛔蟲引起的腹痛,可與其他殺蟲葯同用。
②用於陰癢因濕熱下注者,多為滴蟲病,症見帶下黃濁,陰部潮濕陰癢,用此葯內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③用於疥瘡,單味煮水擦洗,或用穀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
④用於頭癬,以本品烤黃研末,與豬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塗。
川楝子宜忌配伍
(一)川楝子和合宜忌
茴香為之使。《本草綱目》曰:「茴香為之使。」
脾胃虛寒者忌服。
(二)川楝子配伍應用
配鬱金,平肝止痛力增,可治肝鬱氣滯化火,脅痛,胃痛,腹痛,熱厥暴痛之症。
配白蒺藜,疏肝和胃,用治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諸症。
配當歸 , 一為行氣,一為活血,氣血並治,同入肝經,疏郁止痛,養血柔肝,善治肝、膽、脅肋疼痛諸症。
配青皮,二葯都能疏肝利氣止痛,然川楝子善行氣止痛,青皮善破氣消積。二者相配具有疏肝利氣,散結止痛之功,可用於氣滯濕停的少腹脹痛,疝氣腹痛等證。
配延胡索,一偏行氣,一偏活血,二葯相伍,行氣活血,散瘀止痛力增,常用治胸脅、胃脘、少腹氣滯血瘀的疼痛。
配小茴香, 既可疏肝,又善溫肝腎,散寒止痛,可治寒濕腹痛,寒疝等症。
『貳』 川楝子的功效是
川楝子是一味中葯,來源於楝科植物川楝的乾燥成熟果實。川楝子的性味苦寒,有小毒,歸肝經、小腸經和膀胱經。它的功效與作用是疏肝瀉熱、行氣止痛、殺蟲,用於治療肝鬱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等。川楝子在臨床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像經典名方一貫煎里就含有川楝子,是一個滋陰疏肝的方子,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氣郁滯的症狀。而像鎮肝熄風湯、橘核丸等,方劑中也都含有川楝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川楝子這個葯,葯性苦寒,容易傷胃,所以脾胃虛寒者慎用,同時孕婦慎用,此外川楝子有小毒,所以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應避免超量使用。
用於疝氣作痛,症見少腹前陰因寒氣凝滯作痛,可與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同用,如導氣湯。
『叄』 川楝的介紹
川楝落葉喬木,生於平壩或丘陵地帶濕潤處,有栽培。分布於河南、甘肅、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采其熟後的果實曬干,叫川楝子、金鈴子或川楝實,內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鹼、山柰醇、樹脂及鞣質。味苦性寒,有小毒,有瀉火、止痛、殺蟲作用,主治胃痛、蟲積腹痛、疝痛、痛經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樹皮和根皮的二層皮有殺蟲作用,可治蛔蟲病。
『肆』 金鈴子和川楝子區別是什麼
一、科屬不同
1、金鈴子:金鈴子屬於被子植物門合瓣花亞綱葫蘆科苦瓜屬植物。
2、川楝子:川楝子屬於被子植物門芸香目楝科植物。
二、分布不同
1、金鈴子:原產中國江南一帶,生長在熱帶及溫帶地區。
2、川楝子:分布在中國的南方各地和四川等地。
三、習性不同
1、金鈴子:較耐肥,耐旱,不耐澇;癩葡萄發芽需要30~35℃的溫度,幼苗生長適溫20~25℃,15℃以下生長緩慢,10℃以下生長不良。
2、川楝子: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向陽的環境,能耐潮風而不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各種土壤均適宜栽種,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保水力強的砂質壤土種植為佳。
『伍』 川楝子的葯材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陸』 川棟子的功效
應為
川楝子
。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的功效。用於
肝鬱化火
、
胸脅
、
脘腹脹痛
、疝氣疼痛、
蟲積
腹痛。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
殘痕
,基部凹陷,
有果
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
常成
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
果核
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
縱棱
,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
味酸
、苦。
(6)川楝子的存儲特性擴展閱讀
川楝子樹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2回單數
羽狀復葉
,互生,總葉柄長5~12厘米,羽片4~5對,各對間距離疏遠;小葉2~5對,卵形成窄卵形,長4~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常不對稱,全緣或有疏鋸齒。
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
星狀毛
;總花梗長達10厘米;花淡紫色,直徑6~8毫米;萼5~6片,灰綠色;花瓣5~6枚,狹長倒披針形;雄蕊2倍於花瓣數,花絲連合成管狀;子房瓶狀,6~8室,偶或5室。核果長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栗棕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黑色,長約1厘米。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
-川楝子
『柒』 楝子的介紹
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野生或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肅等地。冬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葯材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色黃白者為佳。飲片分生用、炒制、醋炙和鹽炙。生川楝子有毒,長於殺蟲、療癬,兼能止痛。炒川楝子便於粉碎,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免傷脾胃,以行氣止痛為主,病適用於脾胃虛弱患者。鹽川楝子引葯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醋炙川楝子引葯歸肝,增強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胃、小腸、膀胱經。功能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捌』 川楝子的介紹
川楝子,中葯名。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玖』 金鈴子是川楝子嗎
是的。川楝子又名金鈴子,為楝科植物川楝樹的乾燥成熟果實。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以四川產者為佳。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用時打碎。生用或炒用。
《本草綱目》曰「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葯。」《本草經疏》言其「主溫病傷寒,大熱狂煩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
葯材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
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川楝子
『拾』 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1、川楝子用於氣郁胃痛,症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按之痛減,噯氣頻作,或嘈雜吞酸,可與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與蘇梗、川朴、木香同用。
2、川楝子用於胸脅脹痛,多見於肋間神經痛,症見脅痛,以脹痛為主,痛無定處,胸悶不舒,善太息,可與柴胡、青皮等同用。
3、川楝子用於疝氣作痛,症見少腹前陰因寒氣凝滯作痛,可與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同用,如導氣湯。
4、川楝子用於蛔蟲引起的腹痛,可與其他殺蟲葯同用。
5、川楝子用於陰癢因濕熱下注者,多為滴蟲病,症見帶下黃濁,陰部潮濕陰癢,用此葯內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6、川楝子用於疥瘡,單味煮水擦洗,或用穀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
7、川楝子用於頭癬,以本品烤黃研末,與豬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塗。
參考資料來源:黔農網-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