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磁碟存儲的最小粒度是「塊」,內存最小粒度是「頁」,是這樣的嗎
磁碟的每一面被分為很多條磁軌,即表面上的一些同心圓,而每一個磁軌又按512個位元組為單位劃分為等分,叫做扇區,扇區是磁碟最小的物理存儲單元。
分配粒度:表示每次請求內存的時候最小給分配多少,比如32位操作系統基本上每次分配的是64K大小。
分頁大小:表示的是頁面的大小,32位操作系統是4K是內存管理的最小單位。
例如:假設你要請求6k = 4K + 2K的空間,操作系統會一次分配64K的空間放著,又因為內存最小操作單位是4K,所以實際上給你分配了8K=4K + 4K,剩下的56K放著有需要了再給你。
希望能幫到你
Ⅱ 如果有兩塊內存,系統運行時內存是怎麼分配的
內存分配是隨機的。
就像硬碟寫入數據一樣,隨機寫入到某個簇中。
所以2條內存都會有數據存在。初步估計會按比例。
另外在說一下雙通道,這個應該是匯流排速度更高了,再加上內存控制器,困綁運行的應該。
Ⅲ 文件系統中文件存儲空間的分配是以_______為單位進行的 。A、字B、位元組C、文件D塊。
塊。
文件系統中,用於文件的描述和控制並與文件一一對應的是文件控制塊。為了能對一個文件進行正確的存取,操作系統必須為文件設置用於描述和控制文件的數據結構,稱之為「文件控制塊(FCB)」。
文件控制塊是操作系統為管理文件而設置的一組具有固定格式的數據結構,存放了為管理文件所需的所有有屬性信息(文件屬性或元數據)。
(3)存儲系統按塊分配嗎擴展閱讀:
文件系統的功能包括:管理和調度文件的存儲空間,提供文件的邏輯結構、物理結構和存儲方法;實現文件從標識到實際地址的映射,實現文件的控制操作和存取操作,實現文件信息的共享並提供可靠的文件保密和保護措施,提供文件的安全措施。
文件的邏輯結構是依照文件的內容的邏輯關系組織文件結構。文件的邏輯結構可以分為流式文件和記錄式文件。
1、流式文件:文件中的數據是一串字元流,沒有結構。
2、記錄文件:由若干邏輯記錄組成,每條記錄又由相同的數據項組成,數據項的長度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不確定的。
文件系統
文件控制塊
Ⅳ 分區存儲管理中常用哪些分配策略
1、固定分區存儲管理
其基本思想是將內存劃分成若干固定大小的分區,每個分區中最多隻能裝入一個作業。當作業申請內存時,系統按一定的演算法為其選擇一個適當的分區,並裝入內存運行。由於分區大小是事先固定的,因而可容納作業的大小受到限制,而且當用戶作業的地址空間小於分區的存儲空間時,造成存儲空間浪費。
一、空間的分配與回收
系統設置一張「分區分配表」來描述各分區的使用情況,登記的內容應包括:分區號、起始地址、長度和佔用標志。其中佔用標志為「0」時,表示目前該分區空閑;否則登記佔用作業名(或作業號)。有了「分區分配表」,空間分配與回收工作是比較簡單的。
二、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
固定分區管理可以採用靜態重定位方式進行地址映射。
為了實現存儲保護,處理器設置了一對「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當一個已經被裝入主存儲器的作業能夠得到處理器運行時,進程調度應記錄當前運行作業所在的分區號,且把該分區的下限地址和上限地址分別送入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中。處理器執行該作業的指令時必須核對其要訪問的絕對地址是否越界。
三、多作業隊列的固定分區管理
為避免小作業被分配到大的分區中造成空間的浪費,可採用多作業隊列的方法。即系統按分區數設置多個作業隊列,將作業按其大小排到不同的隊列中,一個隊列對應某一個分區,以提高內存利用率。
2、可變分區存儲管理
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不是預先將內存劃分分區,而是在作業裝入內存時建立分區,使分區的大小正好與作業要求的存儲空間相等。這種處理方式使內存分配有較大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內存利用率。但是隨著對內存不斷地分配、釋放操作會引起存儲碎片的產生。
一、空間的分配與回收
採用可變分區存儲管理,系統中的分區個數與分區的大小都在不斷地變化,系統利用「空閑區表」來管理內存中的空閑分區,其中登記空閑區的起始地址、長度和狀態。當有作業要進入內存時,在「空閑區表」中查找狀態為「未分配」且長度大於或等於作業的空閑分區分配給作業,並做適當調整;當一個作業運行完成時,應將該作業佔用的空間作為空閑區歸還給系統。
可以採用首先適應演算法、最佳(優)適應演算法和最壞適應演算法三種分配策略之一進行內存分配。
二、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
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一般採用動態重定位的方式,為實現地址重定位和存儲保護,系統設置相應的硬體:基址/限長寄存器(或上界/下界寄存器)、加法器、比較線路等。
基址寄存器用來存放程序在內存的起始地址,限長寄存器用來存放程序的長度。處理機在執行時,用程序中的相對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中的基地址,形成一個絕對地址,並將相對地址與限長寄存器進行計算比較,檢查是否發生地址越界。
三、存儲碎片與程序的移動
所謂碎片是指內存中出現的一些零散的小空閑區域。由於碎片都很小,無法再利用。如果內存中碎片很多,將會造成嚴重的存儲資源浪費。解決碎片的方法是移動所有的佔用區域,使所有的空閑區合並成一片連續區域,這一技術稱為移動技術(緊湊技術)。移動技術除了可解決碎片問題還使內存中的作業進行擴充。顯然,移動帶來系統開銷加大,並且當一個作業如果正與外設進行I/O時,該作業是無法移動的。
3、頁式存儲管理
基本原理
1.等分內存
頁式存儲管理將內存空間劃分成等長的若干區域,每個區域的大小一般取2的整數冪,稱為一個物理頁面有時稱為塊。內存的所有物理頁面從0開始編號,稱作物理頁號。
2.邏輯地址
系統將程序的邏輯空間按照同樣大小也劃分成若干頁面,稱為邏輯頁面也稱為頁。程序的各個邏輯頁面從0開始依次編號,稱作邏輯頁號或相對頁號。每個頁面內從0開始編址,稱為頁內地址。程序中的邏輯地址由兩部分組成:
邏輯地址
頁號p
頁內地址 d
3.內存分配
系統可用一張「位示圖」來登記內存中各塊的分配情況,存儲分配時以頁面(塊)為單位,並按程序的頁數多少進行分配。相鄰的頁面在內存中不一定相鄰,即分配給程序的內存塊之間不一定連續。
對程序地址空間的分頁是系統自動進行的,即對用戶是透明的。由於頁面尺寸為2的整數次冪,故相對地址中的高位部分即為頁號,低位部分為頁內地址。
3.5.2實現原理
1.頁表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頁表,用於記錄進程邏輯頁面與內存物理頁面之間的對應關系。地址空間有多少頁,該頁表裡就登記多少行,且按邏輯頁的順序排列,形如:
邏輯頁號
主存塊號
0
B0
1
B1
2
B2
3
B3
2.地址映射過程
頁式存儲管理採用動態重定位,即在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完成地址轉換。處理器每執行一條指令,就將指令中的邏輯地址(p,d)取來從中得到邏輯頁號(p),硬體機構按此頁號查頁表,得到內存的塊號B』,便形成絕對地址(B』,d),處理器即按此地址訪問主存。
3.頁面的共享與保護
當多個不同進程中需要有相同頁面信息時,可以在主存中只保留一個副本,只要讓這些進程各自的有關項中指向內存同一塊號即可。同時在頁表中設置相應的「存取許可權」,對不同進程的訪問許可權進行各種必要的限制。
4、段式存儲管理
基本原理
1.邏輯地址空間
程序按邏輯上有完整意義的段來劃分,稱為邏輯段。例如主程序、子程序、數據等都可各成一段。將一個程序的所有邏輯段從0開始編號,稱為段號。每一個邏輯段都是從0開始編址,稱為段內地址。
2.邏輯地址
程序中的邏輯地址由段號和段內地址(s,d)兩部分組成。
3.內存分配
系統不進行預先劃分,而是以段為單位進行內存分配,為每一個邏輯段分配一個連續的內存區(物理段)。邏輯上連續的段在內存不一定連續存放。
3.6.2實現方法
1.段表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用於記錄進程的邏輯段與內存物理段之間的對應關系,至少應包括邏輯段號、物理段首地址和該段長度三項內容。
2.建立空閑區表
系統中設立一張內存空閑區表,記錄內存中空閑區域情況,用於段的分配和回收內存。
3.地址映射過程
段式存儲管理採用動態重定位,處理器每執行一條指令,就將指令中的邏輯地址(s,d)取來從中得到邏輯段號(s),硬體機構按此段號查段表,得到該段在內存的首地址S』, 該段在內存的首地址S』加上段內地址d,便形成絕對地址(S』+d),處理器即按此地址訪問主存。
5、段頁式存儲管理
頁式存儲管理的特徵是等分內存,解決了碎片問題;段式存儲管理的特徵是邏輯分段,便於實現共享。為了保持頁式和段式上的優點,結合兩種存儲管理方案,形成了段頁式存儲管理。
段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內存劃分為大小相等的頁面;將程序按其邏輯關系劃分為若干段;再按照頁面的大小,把每一段劃分成若干頁面。程序的邏輯地址由三部分組成,形式如下:
邏輯地址
段號s
頁號p
頁內地址d
內存是以頁為基本單位分配給每個程序的,在邏輯上相鄰的頁面內存不一定相鄰。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為進程的每一段各建立一張頁表。地址轉換過程,要經過查段表、頁表後才能得到最終的物理地址。
Ⅳ 操作系統存儲器動態分區分配的(快速適應演算法)問題
這里的分割指的是:如果空閑分區大小為8k,而程序所佔有的大小隻有6k,對於一般的分配演算法,會將空閑分區劃分成一個6k和一個2k,然後把6k分配給程序,把2k的重新加入到空閑分區鏈。而快速適應演算法會直接把8k都分配給程序。文中說的不會產生內存碎片指的是外碎片,而那空餘的2k屬於內碎片。
Ⅵ 塊存儲、文件存儲、對象存儲這三者的本質差別是什麼
一、概念及區別
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選擇的分布式存儲方案也會不同,因此有了對象存儲、塊存儲、文件系統存儲。這三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存儲介面:
1. 對象存儲:
也就是通常意義的鍵值存儲,其介面就是簡單的GET,PUT,DEL和其他擴展,
2. 塊存儲:
這種介面通常以QEMU Driver或者Kernel Mole的方式存在,這種介面需要實現Linux的BlockDevice的介面或者QEMU提供的BlockDriver介面,如Sheepdog,AWS的EBS,青雲的雲硬碟和阿里雲的盤古系統,還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塊存儲的介面)
3. 文件存儲:
通常意義是支持POSIX介面,它跟傳統的文件系統如Ext4是一個類型的,但區別在於分布式存儲提供了並行化的能力,如Ceph的CephFS(CephFS是Ceph面向文件存儲的介面),但是有時候又會把GFS,HDFS這種非POSIX介面的類文件存儲介面歸入此類。
二、IO特點
按照這三種介面和其應用場景,很容易了解這三種類型的IO特點,括弧里代表了它在非分布式情況下的對應:1. 對象存儲(鍵值資料庫):
介面簡單,一個對象我們可以看成一個文件,只能全寫全讀,通常以大文件為主,要求足夠的IO帶寬。
2. 塊存儲(硬碟):
它的IO特點與傳統的硬碟是一致的,一個硬碟應該是能面向通用需求的,即能應付大文件讀寫,也能處理好小文件讀寫。但是硬碟的特點是容量大,熱點明顯。因此塊存儲主要可以應付熱點問題。另外,塊存儲要求的延遲是最低的。
3. 文件存儲(文件系統):
支持文件存儲的介面的系統設計跟傳統本地文件系統如Ext4這種的特點和難點是一致的,它比塊存儲具有更豐富的介面,需要考慮目錄、文件屬性等支持,實現一個支持並行化的文件存儲應該是最困難的。但像HDFS、GFS這種自己定義標準的系統,可以通過根據實現來定義介面,會容易一點。
因此,這三種介面分別以非分布式情況下的鍵值資料庫、硬碟和文件系統的IO特點來對應即可。至於冷熱、快慢、大小文件而言更接近於業務。但是因為存儲系統是通用化實現,通常來說,需要盡量滿足各種需求,而介面定義已經一定意義上就砍去了一些需求,如對象存儲會以冷存儲更多,大文件為主。
Ⅶ 操作系統的內存分配一般有哪幾種方式,各有什麼優缺點
變長:內存時比較靈活,但是易產生內存碎片。
定長:靈活性差,但分配效率較高,不會產生內存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