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稻穀儲存方法有哪些
稻穀儲存方法主要有常規儲藏法和缺氧儲藏法。
(1)常規儲藏法:是指稻穀從入庫到出庫,在一個儲藏周期(通常為1年)內,通過提高入庫質量,加強糧情檢查,根據季節變化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和防治蟲害,基本上能夠做到安全保管的儲藏方式。
(2)缺氧儲藏法:缺氧儲藏是利用某些惰性氣體(如氮或二氧化碳)置換出糧堆內原有氣體,從而達到抑制糧食生理活動、預防蟲、霉目的的一種保管糧食的方法。
⑵ 農村每年秋收後稻穀都是怎樣儲存的
目前在農村,農業技術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發展,農村種稻穀的產量一直都是處於中上水平。在每年秋收後都會有,稻穀都會有非常多,少的一畝都有十幾袋。在農村很多,收稻穀之後。會把稻穀進行曬干。這個日期大概有,天氣好的大概7天左右。直到骨殼裡面的米變得很脆。那麼曬好的稻穀是如何存儲的呢?在農村稻穀的存儲有兩種。一種是短期的存儲,一種是長期的存儲。
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稻穀存儲,都是為了自家用。有多餘的部分,會進行銷售出去。會直接賣稻穀。有的時候為了提高收入,也會把稻穀打成大米進行銷售。隨著農民多元化的收入,稻穀的銷售,並不是主要的生活來源。
⑶ 有沒有稻穀米倉的說法
以前稻穀熟了之後都是放在米倉存儲的,因為要便於保管 所以就會這樣的
⑷ 稻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⑸ 稻穀的儲存
稻穀具有完整的外殼,能緩和稻米吸濕,對蟲霉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在保管過程中,稻穀有較高的儲藏穩定性。在正常儲藏條件下,稻穀的生活力,第一年很強,呼吸旺盛,一年以後,則逐漸減弱,變化較小,儲藏穩定性相應增高。故存放一年以後,稻穀儲藏性即比較穩定。
水稻種子水分含量的多少是直接關繫到稻種在貯藏期內的安危狀況。據試驗證明,種子水分降低到6%左右,溫度在0℃左右,可以長期貯藏而不影響發芽率。水分為13%的稻種可安全度過高溫夏季。水分超過14%的稻種,到第2年 6月份發芽率會有下降,到9月份則降至40%以下,而水分為12%以下的稻種,可保存3年,發芽率仍有80%以上。 稻穀的儲藏具有三種明顯的特性:容易陳化,不耐高溫;容易發熱、霉變、生芽;容易黃變。因此,稻穀保管的原則是「乾燥、低溫、密閉」。按照這個原則保管稻穀,能夠實現安全儲藏,較長期地保持稻穀品質和新鮮度。
基層糧庫普遍採用的是常規儲藏方法,這種方法是在稻穀入庫到出庫的整個儲藏期間採取以下六項主要措施:
(1)控制稻穀水分。
稻穀的安全水分標准,根據種類、季節和氣候條件確定。粳稻可高些,秈稻可低些,晚稻可高些,早中稻可低些,氣溫低可高些,氣溫高可低些,冬季較夏季可高些,北方較南方可高些(南方的安全水分標准不高於13.5%)。籽粒飽滿,雜質少無蟲害及芽粒,安全程度高;反之,安全程度低。種用稻穀的渡夏水分,低於所定標准1%左右,對生活力保持才有把握。
稻穀的安全水分界限標準是:①30℃左右:早秈13%以下,中、晚秈13.5%以下;②10℃左右:早秈15%左右,中、晚秈15.5%左右;③5℃左右:早秈16%以下,中、晚秈16.5%左右。
(2)清除稻穀雜質。通常把稻穀中的雜質含量降低到0.5%以下,就可提高稻穀的儲藏穩定性。
(3)稻穀分類儲藏。入庫的稻穀要做到分類儲藏,即要按品種、好次、新陳、干濕、有蟲無蟲分開堆放,分倉儲藏。
(4)稻穀通風降溫。稻穀入庫後要及時通風降溫,縮小糧溫與外溫或糧溫與倉溫的溫差,防止結露。根據經驗,採用離心式通風機、通風地槽、通風竹籠與存氣箱等通風設施在9-10 月、11-12 月和1-2 月分三個階段,利用夜間冷涼的空氣,間歇性地進行機械通風,可以使糧溫從33-35℃分階段依次降低到25℃左右、15℃左右和10℃以下,從而能有效地防止稻穀發熱、結露、霉變、生芽,確保安全儲藏。
(5)防治稻穀害蟲。稻穀入庫後,特別是早、中稻入庫後,容易感染儲糧害蟲,遭受害蟲嚴重危害,造成較大的損失。通常多採用防護劑或熏蒸劑進行防治。
(6)密閉稻穀糧堆。完成通風降溫與防治害蟲工作後,在冬末春初氣溫回升以前糧溫最低時,要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壓蓋糧面密閉儲藏,以保持稻穀堆處於低溫(15℃)或准低溫(20℃)的狀態,減少蟲霉危害,保持品質,確保安全儲藏。常用密閉糧堆的方法有三種:全倉密閉、塑料薄膜蓋頂密閉、草木灰或干河沙壓蓋密閉。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國家和地方糧食儲備制度。稻穀在儲藏過程中,加工及食用品質將逐步下降,甚至喪失食用及利用價值,適時、合理地對稻穀推陳儲新是當前糧食儲備工作的重要工作。為准確、科學的判定儲存稻穀的儲藏品質, 國家制定了《稻穀儲藏品質判定規則》國家標准(GB/T20569-2006),2006 年12 月1 日開始實施。該標准按儲存品質的優劣將稻穀分為宜存、輕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三類,用以評價在安全儲存水分和正常儲存條件下稻穀的儲存品質,指導稻穀的儲存和適時出庫。
占心術yWw | 發布於2016-05-12 14:07
⑹ 我國最早在哪個遺址發掘的水稻遺存
水稻是我國的本土農作物。我國已發掘的新石器時期稻作遺存,分布廣泛。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發掘的水稻遺存,屬新石器時期早期文化,具體年代尚未確定。其後是浙江羅家角的稻作遺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秈稻和粳稻並存。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穀和農作工具,尤為引人注目。它們都是世界是最早的稻穀遺存之一。黃河流域也發現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時期的水稻遺存,如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河南淅川黃楝樹村和山東棲霞楊家園遺址,充分說明黃河流域稻作栽培的歷史也很悠久。
⑺ 稻穀出土於哪裡粟出土於哪裡
稻穀出土於(河姆渡)遺址,粟和儲存粟的陶罐出土於(半坡)遺址。
⑻ 穀子怎麼保存
穀子要在保存的時候可以選擇乾燥的保存方法,這就需要給它一種乾燥通風,而且溫度還低的一個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把穀子放進去,它可以很長時間都保持不變。
相關說明
種穀子要選擇土質疏鬆,地勢平坦,黑土層較厚,排水良好,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合理輪作,把谷種播在上茬沒有種過穀子的地塊上。地塊選好後,要細整地,整好地。
穀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米或更高。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與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一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厘米,寬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穀子 (禾本科植物)
⑼ 怎麼保存稻穀可以保存10年以上呢
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糧食漲價太多,目前存儲一些糧食備用是不錯的選擇,有人在網上提出「擔心糧價大漲,怎麼保存稻穀可以保存10年以上,准備存10年糧?」。但是對於種糧大戶來說,幾分錢的差異利潤差距也會很大,把低價時候的糧食囤起來,高價的時候再賣出,也會獲得不錯的利潤。但是如果存儲十年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了。因為存儲糧食的過程會讓你無形當中損失的更多,到頭來你會發現不僅沒多賺,能不能保本都是個問題。
倉內糧食定期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溫度,濕度,害蟲密度,鼠害情況,脂肪酸值,有無發芽、霉變等,並做好記錄,分析其變化是否正常,根據情況,進行適當處理,如通風,密閉;薰蒸殺蟲等。
為保證儲藏糧食品質,糧食定期輪換,地上倉庫(有氣調、溫控)一般三年,地下洞庫一般四年。一定要記得,十年儲藏的糧食一般要輪換三次。
⑽ 與中國栽培稻起源地有關的考古發掘有哪些發現
中國自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層上面出土有栽培稻的植物遺體和印有穀粒痕跡的陶片以來,近80多年來,全國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含有稻穀、炭化稻穀(米)、稻作生產工具的遺址100多處,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距今年代約為695030BP。1980年又在浙江省桐鄉縣羅家角遺址出土稻米遺存,秈多粳少,距今704050BP。隨後1988年11月在湖南省澧縣彭頭山遺址又出土了距今7000~8000年的稻穀遺痕。以上三處成為當時我國出土年代最久的炭化稻穀(米)。據此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上初步確定了中國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考古界不斷獲得重大考古新進展,其中有三項突破性進展與古稻出土有關。它們是:1994年地處淮河下游的江蘇省高郵縣龍虯(qiu)庄遺址出土了距今6000~7000年的大量炭化稻;1999年位於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8000年以上的炭化稻米;1996年在長江中游的湖南省澧縣八十檔遺址繼彭頭山之後又出土了大量距今8000年以上的炭化稻。
最引人關注的是,張文緒和袁家榮(1998)報道,1993年和1995年先後兩次在湖南省道縣(與廣西東北部灌陽縣毗鄰)玉蟾岩遺址發現1萬年以前的古栽培稻,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的古栽培稻。玉蟾岩屬於道縣壽雁鎮所轄,地處250′N,1110′E左右。為喀斯特地貌區的一座石灰岩殘丘,周圍為一片人工松林和平坦的稻田。殘留的溶洞內堆積為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對該遺址先後兩次發掘,共出土4粒稻穀。經14C鑒定年代約10000BP。經初步觀察分析,粒長與普通野生稻相近,粒寬介於粳稻和秈稻之間,長寬比、稃毛長度、稃肩角度等特徵介於普通野生稻和秈稻之間,稃面雙峰乳突屬「鈍型」與粳稻相似,外稃頂端無芒。對稻穀的鑒定結果認為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從普通野稻向栽培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定名為「玉蟾岩古栽培稻」,以供學術界進一步研討。
關於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地的探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考古發掘提供的遺址、年代和稻穀及稻作生產有關的工具等實物。中國境內的栽培稻究竟起源於何處,按不同時期不同學者提出的假說主要有:華南說(丁穎,1949),雲南說(柳子明,1975;中川原捷澤,1979;王象坤等,1984);雲貴高原說(柳子明,1975);長江中下游說(嚴文明,1981—1982;斐安平,1989);長江中游——淮河上游說(王象坤等,1996)。以上各種假說均有一定的依據,但直接證據仍不足,因而迄今未能形成共識,有待於進一步考古發掘以及多學科的協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