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王選解決漢字存儲問題用的方式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王選解決漢字存儲問題用的方式是

發布時間: 2022-06-19 06:01:19

❶ 王選的人物生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五日,王選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4歲進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小學附屬幼稚園,5歲入一年級,直到1954年高三畢業,一直在當時的上海南洋模範學校上學。
1954年秋,王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前兩年以學習基礎課為主,師從江澤涵、程民德、丁石孫等一批著名學者,打下了扎實的數學基礎。
1956年,分專業,大多數成績好的同學選擇了數學專業,王選卻有不同想法,他對當時還是新興學科的計算數學專業情有獨鍾。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中,未來重點發展學科就包括計算技術;又從報刊上了解到計算機在未來將對人類產生巨大神奇的作用。他認為,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事業和前途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奉獻於社會,因此王選下決心選擇了計算數學專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
1958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教師。
1958年,王選大學畢業,留校在無線電系當助教,主持電子管計算機邏輯設計和整機調試工作,也參與過部分電路設計,一直在硬體第一線摸爬滾打,每天工作都在14個小時以上。通過閱讀國外文獻,他逐步領悟到只有同時掌握硬體設計和程序與應用,才能產生創新。
1961年,王選從硬體轉向軟體,但不放棄硬體,從事軟硬體相結合的研究,以探討軟體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
1963年,王選在研究過程中養成了每做一個項目先要了解國外現狀的習慣,為了加快英文閱讀速度,他開始鍛煉英語聽力,連續兩年多每天半小時的收聽使他的反應速度明顯加快。當時這樣做的理科教師很少,所以「收聽敵台廣播」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王選的一條「罪行」,但這對他了解外國的先進技術起了很好作用,並使他打下了扎實的英語基礎。
1964年,王選承擔了當時正在進行硬體設計的DJS21機的ALGOL60編譯系統,同時探討適合高級語言的計算機體系結構。由於王選有硬體實踐經驗,所以很容易想出硬體上的方法來克服程序運行中的瓶頸。經過幾年努力,該系統研製成功,在幾十個用戶中推廣,成為國內較早的高級語言編譯系統,被列入計算機工業發展史大事記中。這種軟硬體兩方面的知識和實踐成為王選後來能夠承擔激光照排系統研製的決定性因素。
1974年8月,中國制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簡稱「748工程」)。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一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後於1976年做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採取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
1975年,王選聽說國家有一個「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統」這一項目的價值和難度吸引了王選。王選當時正病休在家,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研製工作中。為了解國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王選常擠公共汽車到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查閱外文資料。為節約5分錢,他總是提前一站下車走去,並常常靠手抄節省復印費。 當時國內已有5家單位在從事漢字照排系統研製,但選擇的都是模擬存儲方式。
1975年開始,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這一系統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使中國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得到了徹底改造,佔領了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並打入日本和韓國,累計利潤15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地促進了印刷行業生產力的提高。研究成果兩度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王選教授被譽為「當代畢升」。
1975年到1993年這18年中,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極為緊張勞累。
1976年夏,王選在做了調查研究後決定採取數字存儲方式,跳過當時日本流行的光學機械式二代照排機、歐美流行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照排機,直接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他利用數學知識和軟、硬體的實踐經驗,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解析度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解析度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壓縮倍數達到500∶1)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了提高字形復原速度的專用晶元,使漢字字形復原速度達到700字/秒的領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參數)描述筆畫寬度、拐角形狀等特徵,以保證字形變小後的筆畫勻稱和寬度一致。西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採用「輪廓加參數」的描述方式(即稱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HINT技術),而王選早8年提出並實現了這一方法,成為世界上使用這一方法的第一人,這一發明成為華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統的基石,獲得了歐洲專利和8項中國專利。王選成為中國獲歐洲專利的第一人。
1976年9月,電子工業部在了解了王選的方案後給予大力支持,把「748工程」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製任務正式下達給北京大學,並成立了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由王選負責整個系統的總體設計和研製工作。
1979年7月27日,經與協作單位共同努力,王選主持研製成功漢字精密系統的主體工程,從激光照排機上輸出一張八開報紙底片。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來北大參觀後,給予很高評價。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用通欄大標題做了《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獲重大突破——中國自行設計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主體工程研製成功》的報道,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1980年2月22日,時任國務院進出口管委會副主任的江澤民給國務院幾位副總理寫了一封4頁的親筆信,反對引進不適合國情的外國產品,堅決支持北大等單位的研製工作。
1980年9月15日,王選為首的課題組用激光照排系統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劍》的樣書,這是中國在告別鉛字的歷程中排出的第一本書。方毅看到後批示:「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建議予以支持。」鄧小平於1980年10月25日做了「應加支持」的批示。這一年,王選晉升副教授。
1981年開始,王選便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從1985年起成為商品,在市場上大量推廣。
1981年7月,王選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Ⅰ型)通過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和教育部聯合舉行的部級鑒定,鑒定結論是「與國外照排機相比,在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方面領先,激光輸出精度和軟體的某些功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83年,北京大學在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王選任副所長。
1984年,他晉升為教授。
1985年初,華光Ⅱ型機研製成功,在新華社投入試運行。此後,華光Ⅲ型機、Ⅳ型機、方正91型機相繼推出。
198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1987年,《經濟日報》成為中國第一家勇試華光Ⅲ型機的報紙,第二年,經濟日報社印刷廠賣掉了全部鉛字,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徹底廢除中文鉛字的印刷廠。1989年,華光Ⅳ型機開始在國內新聞出版、印刷業推廣普及,這年年底,所有來華研製和銷售照排系統的外國公司全部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到1993年,國內99%的報社和95%以上的書刊印刷廠採用了國產系統,中國報業和印刷業掀起了一場「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
1988年後,他作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
1991—1994年,王選帶領北大科研集體不斷抓住機遇,用創新技術引領市場,又引發了報業和印刷業三次技術革新;告別報紙傳真機,直接推廣以頁面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1991年開始),致使中國報紙的質量和發行量大大提高;告別傳統的電子分色機階段,直接研製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1992年開始),引起一場彩色出版技術革新;告別紙和筆,採用采編流程管理的電腦一體化解決方案(1994年開始)。
1991年,王選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91年和1994年,分別以計算機所為依託建立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均由王選任主任。1992到1994年,王選先後當選為三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第八屆政協委員。
1993年,王選主動表示自己的創造高峰已經過去,他決定退出科研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創造更多新思想和新成果,這一年,他把三個年輕人同時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還隨身帶個筆記本,記錄研究院每個年輕人的興趣、特長、導師評語和進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發揮每個研究人員的潛能,給予他們一個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在他的培養下,一批敢於創新、敢於拼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1995年7月,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王選任院長,建立起從中遠期研究、開發、生產、系統測試、銷售、培訓和售後服務的一條龍體制,樹立了「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頂天」就是不斷追求技術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廣、服務,頂天和立地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之路。這一年,王選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9月,李嵐清副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指示中央電視台與北大方正合作,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動畫製作系統,於是王選做出決定:以研製計算機動畫製作系統為契機,開發數字視頻領域,進軍廣電業,12月方正在香港以紅籌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國報業的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王選決定研製日文出版系統,進軍日本市場,依靠自主創新技術走向國際。
1997年5月,方正集團與日本第二大雜志社——日本株式會社利庫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購買方正日文出版系統簽約儀式,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較大規模地出口和銷售擁有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的高科技應用軟體。其後,方正日文出版系統相繼進入日本報紙、廣告和雜志業,韓文市場也啟動。
2001年,王選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2年2月1日,獲500萬元獎金。2002年3月18日,北京大學從並不充裕的經費中拿出500萬元,重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選院士,這一獎勵在中國高校歷史上尚屬首次。
2006年2月13日11時許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

❷ 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是何時發明的

使國產照排系統走向世界

——1981年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的發明1981年7月,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版系統原理性樣機(印華光工型機)在教育部和國家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的主持下,通過了部級鑒定。

鑒定會肯定華光工型機在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激光照排機的輸出精度和排版軟體的某些功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確,華光工型系統在不少方面都優於當代最先進的英國蒙納公司的系統。凡看過底片和樣書或參觀過華光機的美、英、日等國的技術專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但是,在王選看來,一項科研成果,不管它獲得多少的榮譽,再高的評價,只要它沒有走出實驗室,沒有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不過是迷人的海市蜃樓罷了。「華光系統在成為實用商品之前,我們的成果只能算作零!」這是王選對自己提出的挑戰。他沒有退縮,而是作出了從零起步的戰略決策。

1980年夏天,北大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軟體的核心部分全部調通,其性能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出版條件。很快,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成功地排出了樣書——《伍豪之劍》。

全書只有26頁,字形優美清晰,封面古樸典雅。從封面到正文,都是由點陣組成。這本書從文稿輸入、編輯排版、校對修改、加添頁碼等一系列工序都是在計算機控制下自動運行的。它沒有動用一個鉛字,也沒有經歷鉛排所必不可少的撿字、拼版、打紙型、澆鉛版等一系列繁瑣的工序,更沒有熔鉛、鑄鉛這類有毒作業。它是中國印刷史上完全甩開鉛作業,用激光照排系統印成的第一本漢字圖書。

當這本書送到分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總理手中時,他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揮筆批示:「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了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他愛不釋手地翻看了樣書之後,又把《伍豪之劍》帶到中央政治局,分贈給每位政治局委員。

這些貌似平凡的綠色小冊子,向中國最高領導層傳遞了一則重要的信息:北京大學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專家,已經在首都引發了一場劃時代的漢字印刷術革命!

日理萬機的鄧小平也沒有忽略這一信息。他當即寫下了「應加支持」的批示。

1980年10月,方毅帶著批示來到北大,向王選及全體研製人員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王選是幸運的,幾年的頑強拼搏換來了華光Ⅰ型的具體成果,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而在他之前起步的六家,現在怎麼樣了呢?

上海的兩家,一家下馬,一家改變了研製方向。

北京的兩家中,有一家在1979年就已經停頓下來,照排機沒出實驗室就夭折了。另一家負責光學和精密機械設計的同志,在看到《光明日報》以通欄標題報導了華光工型機主體工程已獲重大突破的消息之後,立即長嘆一聲說:「我們的方案就要被淘汰了!」不久,這家也半途夭折了。

南京的一家二代機協作單位,也是見報後派人坐飛機到北京了解情況,不久就停止了二代機的研製工作。

王選絲毫沒有幸災樂禍的想法。他知道這幾家科研骨乾和技術負責人都是很有才華、在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專家。他們的專業水平,他們所設計出的高難度機械動作都達到了國內極高的層次。但僅僅因為沒有選好方案,致使十年之功,付諸東流,數百萬元的科研經費也泡了湯,這實在是每位科技人員都不應忘記的慘痛教訓!

只剩下雲南一家了。王選曾對他們過時的模擬式三代機技術方案提出過忠告,但終因騎虎難下,未能下決心改變方案,到了1982年才下馬。

王選的獲勝,使他一時成了新聞人物。然而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錯,華光I型系統已經通過了部級鑒定;核心技術已經登記了歐洲專利,但華光系統離目標還遠著呢!它現在只不過是一台原理性樣機。它採用的是小規模集成電路,是落後的磁芯存貯器。這些國產部件僅能達到70年代初的水平,可靠性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僅僅是樣品而不是商品!

正當王選和研究室內外的科技人員齊心協力,埋頭苦幹,為華光系統的商品化而奮斗的時候,社會上掀起了出國熱、理論進修熱、輔導孩子熱等沖擊波,攪擾了研究室的正常秩序。出國、職稱、調資、住房、子女升學等問題,王選一概沒有能力解決,他只能懷著惋惜和內疚的心情,為調出人員送行。研究室搞硬體的原來有9人,後來剩下兩人,王選還算其中一人。在80年代初,普遍存在的心態是,把學術研究與商品生產截然對立開來,把科學與技術分為上下兩等。「北大是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怎麼也搞起商品來了?」「大學是搞科學研究的,不應該做具體的技術工作。」還有朋友好心相勸:「王選,你已經在學術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功成名就。剩下的工作讓別人干去吧!何必還這么辛苦?」這些打上了計劃經濟時代烙印的思想觀念和知識分子根深蒂固的清高態度,曾困擾著王選,形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

王選認真統計了一下國外在計算機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即榮獲過計算機最高榮譽獎——圖靈獎的人。結果驚奇地發現:他們都是兩位一體的人——既是提出新思想的人,又是親自實現的人。

由此看來,科學家介入生產實踐活動,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變為商品,不僅是一件無可指責的事情,相反,這倒是科學家的必由之路,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一個吉兆。

「干!不搞出商品型華光系統,死不瞑目!」王選作出了研製漢字計算機激光照排系統以來的第二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他領導的北大研究集體的骨幹力量,一個個都鐵了心要干到底。

就在王選費盡心機安定研究所人心的時候,外地協作單位也頻頻告急。濰坊計算機廠的部分領導人對華光系統的前途產生懷疑,下令凍結了幾十萬元的研製經費,強迫研製華光系統的技術人員立即下馬。後來,計算機工業管理局長親自出面做了領導工作,才渡過了這場危機。

又恰是在王選於逆境中奮力拚搏的時候,他工作上最得力的助手,生活上最親密的伴侶愛人患了癌症!王選險些被這一晴天霹靂所擊垮!他深感內疚,但又無可奈何。他沒有忘記病弱的妻子,但他必須為華光事業全力拚搏,否則就會跟歷史的機遇失之交臂。

王選帶領研究室的全體成員,夜以繼日地投入到華光系統的換代工作中。他負責新一代產品——華光Ⅱ型的邏輯設計和微程序的編制。原系統小規模集成電路被中、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微處理機取而代之,研製工作進展順利。

1983年夏天,華光Ⅱ型系統研製成功。隨即,大樣機在普通紙上打出了清樣!要知道,當時國外最先進的照排系統也只能在價格昂貴的照相紙上打出清樣。直到1984年初才在普通紙上打出了清樣。

1984年初,華光Ⅱ型系統在展覽會上剛一亮相,就被新華社大膽採用了。這是華光系統第一次進入試用狀態,既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華光Ⅱ型系統每天要處理14萬多字的新聞稿。新聞稿不同於普通文稿,時間性極強。郵車每天清晨都准時來取稿,不能有絲毫延誤,華光Ⅱ型系統能禁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王選心裡又興奮又緊張。

國內的電腦市場上,從微機到大、中型計算機,幾乎全是進口貨。數十種國產計算機產品靜靜地躺在倉庫里無人問津。外國計算機設備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中國海關,大有一舉沖垮中國電腦工業的勢頭。

有人斷言:進口是阻止不住的。深圳、廣東等地的廠商與外商結合,引進先進設備之後,華光系統肯定得完蛋!有人講得更具體、更嚇人:1984年10月,是華光系統正式垮台的日子。他們的斷言並不都是無稽之談。這年10月將在北京舉辦國際印刷設備展覽會。很多國家的先進設備都將來華參展。不少人認為,到了那時,華光系統將無立錐之地,只能徹底瓦解。

更令人感到擔心的是,王選在《人民日報》專家論證會上的失敗。《人民日報》自1983年就考慮引進激光照排設備,以實現編輯排版現代化。1984年召集專家論證會。專家們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引進國外激光照排設備。主張引進的意見,在論證會一開始就佔了優勢。他們認為,《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喉舌,是中國影響最大、發行量最高的綜合性報紙。照排系統的任何差錯都會引起嚴重後果。而國產照排系統至今不過是樣機和展品,能否達到真正實用的水平,現在還很難預料。即便研製出來也必然是落後的,無法與先進的英美電腦公司所生產的照排系統相匹敵。

王選在發言中力排眾議,極力主張選用華光系統。他引用一系列數據表明華光系統的優越性,但仍未能扭轉論證會的傾向。有人認為王選不過是在進行「王婆賣瓜」式的自我吹噓。

「華光」照排系統在《人民日報》的論證會上遭到失敗之後,華光系統的處境更趨惡化。因此,王選深知新華社能否用華光Ⅱ型照排系統順利排出日刊,已成為決定華光系統成敗的關鍵一仗。王選決心背水一戰。在電子工業部主持召開的制定「七·五」規劃會議上,他鄭重宣布:明年2月1日,如果華光Ⅱ型系統還不能在新華社排出日刊,我們自動放棄「七·五」攻關的經費,「統統不要,分文不取!」

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及協作廣的科技人員,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全力以赴地參加了大決戰。

1985年2月1日,新華社用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連續運行排印出《新華社新聞稿》日刊和《前進報》旬報。Ⅱ型系統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5月,中國計算機界,新聞界和出版界一百多名專家,出席了國家經委主持的鑒定會。專家們對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進行了嚴格的測試和審查之後,鄭重宣布:華光Ⅱ型編排系統是我國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它開創了我國印刷技術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我國各大報刊都報道了這一重大新聞,並宣布華光Ⅱ型系統即將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那些聳人聽聞、喧囂一時的凶險預言一一破產了。華光系統不但沒有垮台,而且在中華大地上站穩了腳跟。

接著又傳來一個喜訊:華光Ⅱ型系統被評為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❸ 王選發明激光照排系統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1976年,英國蒙納公司將激光掃描技術應用到照相排字機上,製成Lasercomp型激光照相排字機。
王選院士發明的漢字激光照排,就是激光照排在中國的應用技術。外國用外文的激光照排設備和技術。

補充:

這就好象是活字印刷一樣,英文只有26個字母,中文漢字浩如煙海,常用的就是3000-5000,當然是不能通用的。

「漢字字形是由以數字信息構成的點陣形式表示的,漢字字體、字數比西方字母多,如一個一號字要由八萬多個點組成。因此全部漢字字模的數字化存貯量高得驚人。研製人員發明了一種字形信息壓縮和快速復原技術,使存貯量減少到五百萬分之一,速度大大加快。這一構思新穎的高解析度字形、圖形發生器和高速字形復原方法,解決了漢字激光照排的關鍵難題。」

網路粘貼的

❹ 求王選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簡潔點的,不要太長

王選是當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是舉世公認的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大學選擇專業時,他看到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中把計算技術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又了解到未來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將對國防和航空工業產生巨大影響,便毅然決定攻讀當時冷門的計算數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他以巨大的熱情投入計算機應用研究工作。他敏銳地意識到國家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成功將引起中國報業和出版印刷業的深刻革命,項目的巨大價值和技術難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決定用數字存儲方式,跳過當時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機械式照排機和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照排機,直接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發明了高解析度字形的信息壓縮、高速還原和輸出方法等世界領先技術,成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技術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製成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主體工程,從激光照排機上輸出了一張八開報紙底片。1981年後,他主持研製成功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方正彩色出版系統相繼推出並得到大規模應用,實現了中國出版印刷行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成為中國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傑出典範。他對科研項目的市場前景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是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致力於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帶領隊伍針對市場需要不斷開拓創新,先後研製成功以頁面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新聞采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引發報業和印刷業三次技術革新,使得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佔領99%的國內報業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他積極倡導產學研結合,在北大方正集團中建立起從中遠期研究、開發、生產、系統測試、銷售、培訓和售後服務的一條龍體制,還力主由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集團共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走出了一條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成功道路。

王選是科學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人民教師的優秀典範。他一生獻身科學,淡泊名利,始終孜孜不倦地埋頭於艱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間也沒有停止過。他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努力拚搏、勇攀高峰的作風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評。在科研成果和崇高榮譽面前,他始終強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把科研事業當作畢生的追求,以提攜後學為己任,甘為人梯,為培養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輕的學術骨幹嘔心瀝血。作為一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和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和年輕技術骨幹嚴謹勤奮的科研作風,經常鼓勵和幫助他們選擇具有挑戰性且應用前景光明的課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2002年,他用獲得的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及學校的獎勵金共900萬設立「王選科技創新基金」,支持和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從事具有基礎性、前沿性的中長期科技創新技術研究。在他的培養下,一批敢於創新、勇於拼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選在計算機應用研究和科學教育領域里的重大成就,贏得了祖國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贊譽。1985年獲首屆中國發明協會發明獎,1986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1987年獲首屆畢升獎,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中國專利金獎,1990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還先後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教育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勞動模範、「首都楷模」等榮譽稱號,並被授予人民教師獎章。

王選的一生是獻身科學、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生活樸素,平易近人。他對國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的完全統一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他的愛國情操和崇高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❺ 王選在科技方面有哪些成就

1981年7月,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版系統原理性樣機(即華光Ⅰ型機)在教育部和國家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的主持下,通過了部級鑒定。

鑒定會肯定華光Ⅰ型機在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激光照排機的輸出精度和排版軟體的某些功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確,華光工型系統在不少方面都優於當代最先進的英國蒙納公司的系統。凡看過底片和樣書或參觀過華光機的美、英、日等國的技術專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但是,在王選看來,一項科研成果,不管它獲得多少的榮譽,再高的評價,只要它沒有走出實驗室,沒有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部不過是迷人的海市蜃樓罷了。「華光系統在成為實用商品之前,我們的成果只能算作零!」這是王選對自己提出的挑戰。他沒有退縮,而是作出了從零起步的戰略決策。

1980年夏天,北大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軟體的核心部分全部調通,其性能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出版條件。很快,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成功地排出了樣書——《伍豪之劍》。

全書只有26頁,字形優美清晰,封面古樸典雅。從封面到正文,都是由點陣組成。這本書從文稿輸入、編輯排版、校對修改、加添頁碼等一系列工序都是在計算機控制下自動運行的。它沒有動用一個鉛字,也沒有經歷鉛排所必不可少的撿字、拼版、打紙型、澆鉛版等一系列繁瑣的工序,更沒有熔鉛、鑄鉛這類有毒作業。它是中國印刷史上完全甩開鉛作業,用激光照排系統印成的第一本漢字圖書。

當這本書送到分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總理手中時,他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揮筆批示:「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了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他愛不釋手地翻看了樣書之後,又把《伍豪之劍》帶到中央政治局,分贈給每位政治局委員。

這些貌似平凡的綠色小冊子,向中國最高領導層傳遞了一則重要的信息:北京大學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專家,已經在首都引發了一場劃時代的漢字印刷術革命!

日理萬機的鄧小平也沒有忽略這一信息。他當即寫下了「應加支持」的批示。

1980年10月,方毅帶著批示來到北大,向王選及全體研製人員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王選是幸運的,幾年的頑強拼搏換來了華光Ⅰ型的具體成果,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王選的獲勝,使他一時成了新聞人物。然而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錯,華光I型系統已經通過了部級鑒定;核心技術已經登記了歐洲專利,但華光系統離目標還遠著呢!它現在只不過是一台原理性樣機。它採用的是小規模集成電路,是落後的磁芯存貯器。這些國產部件僅能達到70年代初的水平,可靠性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僅僅是樣品而不是商品!

正當王選和研究室內外的科技人員齊心協力,埋頭苦幹,為華光系統的商品化而奮斗的時候,社會上掀起了出國熱、理論進修熱、輔導孩子熱等沖擊波,攪擾了研究室的正常秩序。出國、職稱、調資、住房、子女升學等問題,王選一概沒有能力解決,他只能懷著惋惜和內疚的心情,為調出人員送行。研究室搞硬體的原來有9人,後來剩下兩人,王選還算其中一人。在80年代初,普遍存在的心態是,把學術研究與商品生產截然對立開來,把科學與技術分為上下兩等。「北大是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怎麼也搞起商品來了?」「大學是搞科學研究的,不應該做具體的技術工作。」還有朋友好心相勸:「王選,你已經在學術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功成名就。剩下的工作讓別人干去吧!何必還這么辛苦?」這些打上了計劃經濟時代烙印的思想觀念和知識分子根深蒂固的清高態度,曾困擾著王選,形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

「干!不搞出商品型華光系統,死不瞑目!」王選作出了研製漢字計算機激光照排系統以來的第二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他領導的北大研究集體的骨幹力量,一個個都鐵了心要干到底。

就在王選費盡心機安定研究所人心的時候,外地協作單位也頻頻告急。濰坊計算機廠的部分領導人對華光系統的前途產生懷疑,下令凍結了幾十萬元的研製經費,強迫研製華光系統的技術人員立即下馬。後來,計算機工業管理局長親自出面做廠領導工作,才度過了這場危機。

又恰是在王選於逆境中奮力拚搏的時候,他工作上最得力的助手,生活上最親密的伴侶愛人患了癌症!王選險些被這一晴天霹靂所擊垮!他深感內疚,但又無可奈何。他沒有忘記病弱的妻子,但他必須為華光事業全力拚搏,否則就會跟歷史的機遇失之交臂。

王選帶領研究室的全體成員,夜以繼日地投入到華光系統的換代工作中。他負責新一代產品——華光Ⅱ型的邏輯設計和微程序的編制。原系統小規模集成電路被中、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微處理機取而代之,研製工作進展順利。

1983年夏天,華光Ⅱ型系統研製成功。隨即,大樣機在普通紙上打出了清樣!要知道,當時國外最先進的照排系統也只能在價格昂貴的照相紙上打出清樣。直到1984年初才在普通紙上打出了清樣。

1984年初,華光Ⅱ型系統在展覽會上剛一亮相,就被新華社大膽採用了。這是華光系統第一次進入試用狀態,既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華光Ⅱ型系統每天要處理14萬多字的新聞稿。新聞稿不同於普通文稿,時間性極強。郵車每天清晨都准時來取稿,不能有絲毫延誤。華光Ⅱ型系統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王選心裡又興奮又緊張。

國內的電腦市場上,從微機到大、中型計算機,幾乎全是進口貨。數十種國產計算機產品靜靜地躺在倉庫里無人間津。外國計算機設備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中國海關,大有一舉沖垮中國電腦工業的勢頭。不少人認為,到了那時,華光系統將無立錐之地,只能徹底瓦解。

更令人感到擔心的是,王選在《人民日報》專家論證會上的失敗。《人民日報》自1983年就考慮引進激光照排設備,以實現編輯排版現代化。1984年召集專家論證會。專家們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引進國外激光照排設備。主張引進的意見,在論證會一開始就佔了優勢。他們認為,《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喉舌,是中國影響最大、發行量最高的綜合性報紙。照排系統的任何差錯都會引起嚴重後果。而國產照排系統至今不過是樣機和展品,能否達到真正實用的水平,現在還很難預料。即便研製出來也必然是落後的,無法與先進的英美電腦公司所生產的照排系統相匹敵。

王選在發言中力排眾議,極力主張選用華光系統。他引用一系列數據表明華光系統的優越性,但仍未能扭轉論證會的傾向。有人認為王選不過是在進行「王婆賣瓜」式的自我吹噓。

「華光」照排系統在《人民日報》的論證會上遭到失敗之後,華光系統的處境更趨惡化。因此,王選深知新華社能否用華光Ⅱ型照排系統順利排出日刊,已成為決定華光系統成敗的關鍵一仗。王選決心背水一戰。在電子工業部主持召開的制定「七·五」規劃會議上,他鄭重宣布:明年2月1日,如果華光Ⅱ型系統還不能在新華社排出日刊,我們自動放棄「七·五」攻關的經費,「統統不要,分文不取!」

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及協作廣的科技人員,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全力以赴地參加了大決戰。

1985年2月1日,新華社用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連續運行排印出《新華社新聞稿》日刊和《前進報》旬報。Ⅱ型系統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5月,中國計算機界,新聞界和出版界一百多名專家,出席了國家經委主持的鑒定會。專家們對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進行了嚴格的測試和審查之後,鄭重宣布:華光Ⅱ型編排系統是我國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它開創了我國印刷技術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我國各大報刊都報道了這一重大新聞,並宣布華光Ⅱ型系統即將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那些聳人聽聞、喧囂一時的凶險預言一一破產了。華光系統不但沒有垮台,而且在中華大地上站穩了腳跟。

接著又傳來一個喜訊:華光Ⅱ型系統被評為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在一片贊美聲中,王選卻以十分苛刻的目光對華光Ⅱ型系統橫加挑剔:體積大,外觀不秀麗;主機硬碟對機房的要求過高;軟體要進一步改進提高,它還應付不了對開大報及版面復雜的科技版;滾筒式激光照排機也不過硬,有時還出毛病;用戶也太少了,全國只有五家。

王選冷靜地宣布:如果把華光I型系統的樣機視為零的話,那麼華光Ⅱ型系統只不過是開了一朵小花,結了一個小果子!

於是,他和夥伴們又馬不停蹄地發起新的攻堅戰——發展小型化的華光Ⅲ型系統,進一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排版軟體的功能。

他以身作則,分秒必爭。平時沒有節假日自不必說,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干擾最少,這段時間成了王選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日。華光系統中很多技術難關都是在這時突破的,一些難度最大的設計方案,也都是在這時完成的。

1986年春節,王選因在山東濰坊計算機廠勞累過度,患肺炎,高燒39℃,在病床上打點滴度過了春節。

1987年春節,王選在完成Ⅲ型機微程序設計的同時,又巧妙地構思了空心、旋轉、勾邊等一系列美觀新穎的字體設計方案。

在華光Ⅲ型系統的攻堅戰中,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的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嶄露頭角。他們在研製數學版、化學版的軟體過程中,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對此,王選特別高興。他說:「我們研究室里年輕一代的崛起,比華光系統本身的成果更令人欣慰!」

1985年11月,華光Ⅱ型系統通過鑒定不過才半年的時。間,濰坊計算機公司在北大的支持下,向用戶提供下第一套華光Ⅲ型系統。

跟華光Ⅱ型系統相比,Ⅲ型系統不僅體積小,外觀小巧漂亮,而且在技術指標和功能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它不但能排大小報刊和辭典,還能排那些帶有復雜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種表格的科技書刊。價格也大幅度下降,朝小型化、實用化和商品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王選認為華光系統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實現輸出對開的日報。但這需要有一個實踐的機會;以便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華光系統編排大報的功能。

大報紙跟一般書刊可不一樣。它的日發行量高達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份,萬一卡了殼——哪怕只延誤一天,也會引起讀者的騷動。況且,用激光照排系統輸出整頁中文報紙,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日本及歐美各國當時都在加緊研製,但沒有一家獲得成功。誰敢擔當如此巨大的風險,輕易上華光系統?

「我們第一個上『華光』!」首都報業中,第一個站出來裝備華光系統的是《經濟日報》印刷廠。1987年初,《經濟日報》印刷廠購進的兩套華光Ⅲ照排系統先後安裝調試完畢。為以防萬一,工廠仍然保留了全套鉛排工藝。

1987年5月22日,在共和國的首都,在《經濟日報》印刷廠的激光照排車間里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整頁輸出的中文報紙!

—時間,《經濟日報》的版面成了全國最漂亮,最富於變化的版面。它的標題字字體之多,居全國之冠,豐富多彩,賞心悅目。

《經濟日報》的時效更是驚人。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全文達34,000多字。各大報社在收到新華社電訊稿之後,即使立即召集一批最熟練的印刷工人,也得苦戰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排版任務。只有《經濟日報》,藉助華光系統的威力,在收到電訊稿之後,僅僅用20分鍾就在照排車間完成了全部排版任務!

廠房佔地面積也大大縮小。過去擁擠不堪的廠房,現在綽綽有餘。勞動生產率更是今非昔比。原來鉛排作業的夜班需要35人,現在照排車間只需1人排字,1人拼版。兩套班子才4個人,再加1名領班,總共5個人就夠了。

印刷廠的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1988年,每天輸出成品50萬字,清樣200萬字。與此同時還承擔著33種報紙、11種期刊的編排任務。與同等任務的鉛作業相比,可減少廠房面積68%,用人減少60%,耗電量減少68.7%,成本下降27%,年利潤達200萬元。1989年的日排字量達80萬字。年產值達700萬元,年利潤250萬元,人均利潤突破了萬元大關。

1988年7月,《經濟日報》印刷廠又爆出一條轟動全國的新聞: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鉛字,全部廢除了鉛排作業,成為中國第一個甩掉鉛字的印刷廠。人們歡呼著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歡笑著躍入電與光的時代。

從1981年王選發明激光漢字編排版系統原理性樣機(即華光Ⅰ型機),通過國家鑒定後,到1991年又相繼推出了華光Ⅱ、Ⅲ、Ⅳ型和新一代方正91電子出版系統。

王選成功的關鍵在於,在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發展機遇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的驅動下所作出的一系列決策。當華光Ⅰ型機問世時,他已謀劃著要實現研究成果向商品的轉化;而當華光Ⅱ型機被一片贊譽聲環繞,有入主張停下來喘口氣時,王選卻洞悉到:停頓就意味著失去市場,意味著失去發展的機遇。他沒有松勁,從而也就在不斷開拓進取中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1988年投放市場的華光Ⅳ型採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字形復原速度高達710字/秒,(對於100×100點陣),是國產照排系統走向成熟的標志。方正91系統則採用集成度更高的專用晶元,體積更小、速度更快。1993年推出的方正93系統是北大方正十多年最重要的技術突破,採用了國際標准頁面插述語言PostSeripi2,並研製了0.7微米線寬的手用協處理器晶元,其復雜度為方正91晶元10倍以上。這一系統能在8—10分鍾內出四開一版分色片,在中文彩色出版物的輸出速度方面世界領先,引起了海外中文報業和印刷業的強烈興趣,並很快進入了海外市場。1990年,6月,採用華光Ⅳ的香港新晚報成為港澳地區第一家全部版面都用電腦編排的報紙;1992年1月,採用方正91彩色照排系統的澳門日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彩色照片與文字合一處理的中文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上,王選也是深謀遠慮的。他選擇一條科工貿一體化的道路,把科技人員、生產廠家和用戶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在開發——生產——商貿不斷良性循環過程中,他始終站在了科技的前沿,掌握著商戰的主動權,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❻ 王選解決漢字字母存入計算機的發明比西方早了多少年

王選解決漢字字母存入計算機的發明比西方早了十幾年。

❼ 漢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選是誰

20世紀初,國外出現了一種利用照相原理來代替鉛活字的排版技術,實際上是「西文打字機」加「照相機」。70年代國外的印刷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光照排機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而我們的印刷業卻還在漢字的「叢林里」艱難跋涉。

1974年,電子部等5家單位發起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748工程」。北大計算機教授王選得知這個信息,躍躍欲試。當時國內已有5家院校和科研單位申報承擔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王選決定參加這場競爭,「因為它的難度和價值吸引了我」。沒人知道王選初涉這一領域時的艱辛。在做研究前,他必須先弄清國內外的現狀和發展動向。為了廣泛查閱資料,王選往返於北大至科技情報所之間,每次兩角五分的公共汽車費都捨不得花,常常提前下車步行一站。由於缺乏經費,他也常常用手抄代替復印。

一旦選擇這個目標,漢字字形信息量太大就成了最大的難題。漢字字模的組合高達100萬個以上,若採用傳統的點陣漢字,儲存量將高達200億位。那些日子,王選滿腦子的漢字橫豎彎鉤,連做夢也盡是筆畫,終於想出了用數學方法計算漢字輪廓曲率的「高招」。經過幾個月嘔心瀝血的奮斗,他就像一位魔術師那樣,讓龐大的漢字字模減少了500倍,掃清了研製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最大障礙。1976年9月,「748工程」中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研製任務,終於正式下達給了王選所在的北京大學。

就在王選緊張地投入研製時,全球著名的英國蒙納公司,憑借著雄厚資金和先進技術,也正在加緊研製漢字激光照排機,想一舉佔領中國市場。面對雙重壓力,王選只是默默地加快自己的工作進度,帶領著一幫年輕人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他們創造性地採用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新方法,照排控制機上的電路板,那些由密密麻麻的集成電路組成的尖端高科技設備,大多是王選他們自己動手做出。

1979年7月27日,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第一台樣機調試完畢。大家圍在樣機旁,緊張地注視著它的動作,機房裡只有敲擊計算機鍵盤發出的嗒嗒聲。轉眼之間,從激光照排機上輸出了八開報紙大小的一張膠片,王選懷著興奮緊張的心情接下這張可以直接印刷的膠片,各種精美的字形、字體、花邊、圖案美不勝收。1980年,支持這套系統的電腦軟體,包括具有編輯、校對功能的軟體也先後研製成功,並排印出第一本樣書。

通過鑒定驗收後,王選和他的同事們馬不停蹄地向實用性的激光照排機發起沖鋒。不久,一個響亮的名稱——華光電子排版系統誕生了。它象徵著中華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

「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發明,使中文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大步跨進「光與電」的時代。王選被公認是對中國印刷出版業的現代化作出最大貢獻者之一,被人們贊譽為「當代畢A」和「漢字激光照排之父」。

王選,這位「當代畢A」,以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托起了中國出版印刷業的偉大革命,為國家創造了數十億元的效益。他說過:「我們所乾的是前人沒干過的事業。」畢A的活字印刷術使中國的印刷業受惠了1000多年,但王選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發明,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畢A!我們有理由感到驕傲,也有信心在許多科技領域取得新成績。

❽ 王選的選擇是什麼

沒有什麼比抉擇更能影響人的前程,沒有什麼比認識更能影響人的一生。認識更重要,因為它是抉擇的前提,是創造前程真正的出發點。王選一生中有許多次重要選擇,其中有四次選擇在他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王選1937年2月生於上海。他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擇發生在1956年夏天。在北京大學二年級選擇專業的時候,班上大部分同學選擇了純數學,因為「純數學的光芒可以照耀到一切科技領域」。另一項選擇是計算數學,這只是一個分支學科,北大也剛剛開設,連教材都缺乏,可謂冷清而荒涼。

王選就選了這個「冷門」。他後來回憶,其實他注意到,中國1956年1月剛制定的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中,把原子能、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周恩來總理也說,計算技術是我國迫切需要發展的重點技術。1958年,研究計算機的熱潮在中國掀起,留校後曾先後在數學系和無線電系任教的王選,成為國內最早研究計算機技術的奠基者之一。這項選擇決定了他此後一生的走向。在一個國家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必蘊藏著人生的遠大前途。至於「冷清和荒涼」,那才是更容易出彩的地方。

但時至1961年,王選因飢餓加上勞累,患重病久治不愈,生命危在旦夕,第二年被護送回上海老家。在母親堅持為他請醫治療和精心照料下,生命才出現了轉機。他得以繼續計算機領域的研究。

1975年王選三十八歲了,仍病休在家。還能做什麼?就在這年,他做出了又一個重大抉擇——決定投身於改變鉛字印刷術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研究。

這個抉擇是不可思議的。美國於1946年發明了第一台手動式照排機;50年代發展了「光學機械式」二代機;1965年德國推出「陰極射線管」三代機;1975年英國研製的「激光照排」四代機即將問世。王選的選擇是直接向第四代激光照排機挺進。他的研究被認為是「妄想一步登天」,還被戲稱為「數學游戲」。但正是這個「數學游戲」,踏上了數字化技術的台階。其實他早在1975年便開始向數字化時代挺進。

當時中國連「一代機」都沒有研製出來,他的這項選擇在今天看來,還可稱之為選擇了「跨越式研究和發展」。在世界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也只有選擇「頂天」科研才有大前途。針對精密漢字字形信息量大的問題,王選發明了高解析度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和高速復原方法。他的技術獲得了歐洲專利。時值1982年,我國專利工作尚未出台,王選申請的專利表明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的先進性,他也由此成為世界進入工業時代數百年來,中國內地第一個獲得歐洲專利的人。

但是,難題接踵而至。英國、日本、美國搞的漢字照排系統相繼打進中國市場。王選雖握有「頂天」技術,卻眼睜睜看著外國產品長驅直入。多少年來,他一心只想努力搞好科研,能為祖國作貢獻……現在就像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技術若不能盡快變成產品,就會變成廢物。他做出了一生中又一次重大抉擇——與企業合作,走與西方企業集團決戰市場的道路。北大新技術公司通過經營王選主持研製的照排系統,迅速發展為北大方正集團。到1989年底,其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已穩固占據了國內報業百分之九十九、書刊(黑白)出版業百分之九十的市場,以及百分之八十的海外中文報業市場,所有來華的同類外國產品全部退出了中國內地市場。

1994年,王選五十七歲,他已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此時,西方電子印刷技術仍佔領著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市場,特別是彩印市場。這時的王選發現,自己的科研思維已不如年輕人敏捷,因此他做出了人生中又一次重大抉擇——讓年輕人來挑重擔。此後,由他的學生主持完成的研究在彩色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為方正系統挺進香港、台灣乃至日本市場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次是王選人生中最智慧的選擇。

從青年時代開始,王選在同疾病作斗爭的一生中,完成了我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製。他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以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外大獎,並有《王選文集》《王選談信息產業》等多種專著問世。他把創新的科研成果推向產業化,從而結束了我國排版印刷「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光與電」的世紀,其意義更在於依靠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編輯、印刷、出版全行業實現了從工業時代向數字化時代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