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信息存儲的目的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信息存儲的目的

發布時間: 2022-06-18 15:57:07

❶ 信息與信息系統

5.1.1信息系統的產生與發展

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科學地使用和管理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出現以來,人們對信息進行快速程序化處理的期望成為可能。一般認為信息處理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提高數據處理速度為目的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EDPS)階段;第二階段是以對整個組織信息管理的系統化為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對企業決策問題提供信息支持為目的的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階段。

5.1.1.1電子數據處理系統

這一階段主要是用計算機進行單項數據處理和報表編制,目的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繁瑣的勞動。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的特點是數據處理的計算機化。按數據的綜合處理程度,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又分為單項數據處理階段和綜合數據處理階段。在單項數據處理階段,由於計算機的運行能力較差,而且很少聯網,因此主要用計算機實現某個單項處理的手工操作,如工資計算、報表統計列印等;綜合數據處理階段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過多個終端的聯網,對多個業務過程進行綜合處理。這一階段主要應用於財務會計領域。

5.1.1.2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由人、計算機及其他外圍設備等組成的能進行信息的收集、傳遞、存貯、加工、維護和使用的系統,以達到輔助管理的目的。其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現代計算機及網路通訊技術加強企業的信息管理,通過對企業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設備、技術等資源的調查了解,建立正確的數據,加工處理並編製成各種信息資料,及時提供給管理人員,以便進行正確的決策,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領域很廣,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

5.1.1.3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管理信息系統向更高一級發展而產生的先進信息管理系統。它為決策者提供分析問題、建立模型、模擬決策過程和方案的環境,調用各種信息資源和分析工具,幫助決策者提高決策水平和質量,由於這類系統只能通過信息服務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因此稱為決策支持系統。

自從20世紀70年代決策支持系統概念被提出以來,決策支持系統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1980年Sprague提出了決策支持系統三部件結構(對話部件、數據部件、模型部件),明確了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組成,極大地推動了決策支持系統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 90年代初,決策支持系統與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ES)相結合,形成智能決策支持系統(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IDSS);20世紀90年代中期,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DW)、聯機分析處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OLAP)和數據挖掘(Data Mining,DM)新技術相結合,逐漸形成新決策支持系統。為此,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也被稱為傳統決策支持系統。由於,傳統決策支持系統和新決策支持系統是兩種不同的輔助決策方式,兩者不能相互代替,近年來互相結合形成了綜合決策支持系統(Synthetic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DSS)。綜合決策支持系統發揮了傳統決策支持系統和新決策支持系統的輔助決策優勢,實現更有效的輔助決策,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以上所提到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都是服務於組織管理的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管理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關。在三者的關系中,管理科學總是不斷地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企業運行方式,計算機技術為上述管理方法提供技術手段,信息系統通過技術手段成為先進管理方法的載體,幫助管理人員通過信息處理的方式應用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完成管理工作。

5.1.2信息系統的功能

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1)信息採集。信息採集是指從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出發,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獲取相關信息的過程。採集及時、准確、全面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是管理者決策的參考依據。信息採集有許多方式和手段,如人工錄入數據、網路獲取數據、感測器自動採集等。由於信息系統對於不同的數據,需要按照不同的格式進行轉換,因此,信息採集的過程還包括數據格式的轉換。這是信息處理的基礎,是整個信息系統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

(2)信息處理。信息處理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步驟,把輸入系統中的原始信息進行分類、排序、歸並、存貯、檢索、統計等。目前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都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建立起來的,這種高級的信息處理,既可以更多、更廣泛地收集各種信息,又可以供人們方便地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對財務的統計、結算、預測分析等都需對大批採集錄入到的數據做數學運算,從而得到管理所需的各種綜合指標。現代化的信息系統都是依靠規模大小不同的計算機來處理數據,而且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對信息的加工處理是信息系統的核心功能。

(3)信息存儲。信息存儲是指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著錄標引,並按一定順序存儲起來形成資料庫的過程。信息存儲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它始終貫穿於信息處理工作的全過程。信息的存儲是信息系統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信息存儲,就不能充分利用已收集、加工所得信息,同時還要耗資、耗人、耗物來組織信息的重新收集、加工。有了信息存儲,就可以保證隨用隨取,為單位信息的多功能利用創造條件,從而大大降低費用。

(4)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人們為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對信息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社會活動。簡單地說,信息管理就是人對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的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規定應採集數據的類型、名稱、代碼等,規定應存儲數據的存儲介質、邏輯組織方式,規定數據傳輸方式、保存時間等。

(5)信息檢索。信息檢索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並根據信息用戶的需要找出有關信息的過程和技術。狹義的信息檢索就是信息檢索過程的後半部分,即從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查尋。信息檢索一般要用到資料庫技術和方法,資料庫組織方式和檢索方法決定了檢索速度的快慢。

(6)信息傳輸。信息傳輸是從一端將命令或狀態信息經信道傳送到另一端,並被對方所接收,包括傳送和接收。從採集點採集到的數據要傳送到處理中心,經加工處理後的信息要送到使用者手中以及部門要使用存儲在中心的信息等情形,都涉及信息傳輸問題。系統規模越大,傳輸問題越復雜。

5.1.3信息系統的類型

5.1.3.1信息系統類型劃分方法和依據

依據不同的劃分方法,信息系統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

按照計算機技術發展程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人工的信息系統、單機的信息系統、基於網路的信息系統。

按照行政級別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國家信息系統、省部級信息系統、地市級信息系統等。

按照行業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教育信息系統、軍事信息系統、行政信息系統、電力工業信息系統、農業信息系統、商業信息系統、交通信息系統等。

按照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適用性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用於商業銷售和經營的信息系統、用於生產製造和管理的信息系統、用於輔助設計和科研的信息系統、用於財務管理的信息系統、用於事務管理的信息系統、用於決策支持的智能化信息系統。

按照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面向管理業務的信息系統和面向管理決策的信息系統兩大類。其中面向管理業務的信息系統又可分成事務處理系統、知識工作支持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面向管理決策的信息系統則可分成管理報告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主管信息系統(圖5.1)。

5.1.3.2信息系統的基本類型

圖5.1 管理信息系統的類型

一般來說,按照信息系統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可將信息系統分為6種基本類型。

(1)事務處理系統。事務處理系統是進行日常業務處理、記錄、匯總、綜合、分類,並為組織的操作層次服務的基本商務系統。事務處理系統可以幫助組織降低業務成本,提高信息准確度,提升業務服務水平。事務處理系統是操作層系統,主要處理有關組織基本情況業務記錄更新所需的詳細數據,如訂單錄入、存貨控制、工資單生成、應收或應付賬款處理等基本業務活動,需要完成數據的搜集、編輯、修改、操作、存儲、文檔生成、列印等具體事項。

(2)知識工作支持系統。知識工作支持系統主要面向組織中的業務管理層和管理控制層,支持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律師、咨詢專家等人員的工作,由於這類人員的工作具有知識密集型的特徵,他們往往被稱為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知識工作支持系統依據所支持任務的不同、應用領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工程設計人員需要的是圖形處理能力強、能處理三維圖形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而財務分析專家則需要能快速存取大量內外部數據的資料庫系統。因此,知識工作支持系統要具有強大的數據、圖形、圖像以及多媒體處理能力,能夠在網路化條件下廣泛應用多方面信息和情報資源,並為知識工作者提供多方面的知識創造工具和手段。典型的知識工作支持系統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omputer Aided Design System,簡稱CAD系統)、平面設計與製作系統、三維動畫製作系統以及最近發展起來的虛擬現實系統(Virtual Reality System)等,它在許多企業組織特別是製造企業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3)辦公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是利用技術的手段提高辦公的效率,進而實現辦公自動化處理的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主要面向組織中的業務管理層,對各種類型的文案工作提供支持。辦公自動化系統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支持辦公室的各項信息處理工作,協調不同地理分布區域之間、各職能之間和各信息工作者之間的信息聯系,提高辦公活動的工作效率和質量。辦公自動化系統軟體解決企業的日常管理規范化、增加企業的可控性、提高企業運轉的效率的基本問題,范圍涉及日常行政管理、各種事項的審批、辦公資源的管理、多人多部門的協同辦公,以及各種信息的溝通與傳遞。概括而言,辦公自動化軟體跨越了生產、銷售、財務等具體的業務范疇,更集中關注於企業日常辦公的效率和可控性,是企業提高整體運轉能力不可缺少的軟體工具。典型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有文字處理、日程和會議安排、公文流轉處理、文檔管理、桌面印刷、統計查詢、電視會議、遠程會議、電子郵件、語音信箱等。

(4)管理報告系統。管理報告系統主要面向組織中的管理控制層,為組織的計劃、控制和決策等職能提供規范化的綜合信息報告,同時提供對組織當前運行狀態和歷史記錄信息的檢索與查詢功能。相對於事務處理系統來講,管理報告系統中的信息具有綜合性和周期性的特徵。管理報告系統主要涉及的是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源,並且往往是以標准數據流程和固定格式展示規范、穩定的經濟指標體系,而對一些隨機性、非規范的信息處理需求顯得靈活性不足。另外,在數據處理方式上擅長於對大量數據進行簡單的算術運算,而不以定量化、模型化分析為重點。典型的管理報告系統有銷售統計分析系統、庫存控制系統、年度預算系統、投資分析評價系統等。

(5)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也是面向組織的管理控制層和戰略決策層,但它側重於應用模型化的數量分析方法進行數據處理,以支持管理者就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問題進行決策。決策支持系統基本結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數據部分、模型部分、推理部分和人機交互部分。數據部分是一個資料庫系統;模型部分包括模型庫及其管理系統;推理部分由知識庫、知識庫管理系統和推理機組成;人機交互部分是決策支持系統的人機交互界面,用以接收和檢驗用戶請求,調用系統內部功能軟體為決策服務,使模型運行、數據調用和知識推理達到有機統一,有效地解決決策問題。它從決策分析角度出發,運用各種數學模型和方法對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力圖挖掘信息內在的規律和特徵,並以易於理解和使用的多媒體方式提供給決策者,以在工具、方法和處理手段上支持決策者的決策活動。典型的決策支持系統應用有銷售分析與預測、生產計劃管理、成本分析、定價決策分析、收益率預測和風險分析系統等。

(6)主管信息系統。主管信息系統,顧名思義,該系統主要使用者為主管,它面向組織的戰略決策層,為組織的高級主管人員建立一個通用的信息應用平台。人們通常也稱其為經理信息系統,是服務於組織的高層經理的一類特殊信息系統。主管信息系統能夠使經理們得到更快更廣泛的信息。主管信息系統首先是一個「組織狀況報導系統」,能夠迅速、方便、直觀(用圖形)地提供綜合信息,並可以預警與控制「成功關鍵因素」遇到的問題。主管信息系統還是一個「人際溝通系統」,經理們可以通過網路下達命令,提出行動要求,與其他管理者討論、協商、確定工作分配,進行工作控制和驗收等。典型的主管信息系統有企業績效及行業排名分析系統、競爭者動向和市場趨勢分析系統、企業戰略計劃支持系統等。

除了上述6類信息系統以外,還存在信息系統的其他類型。例如,專家系統、知識管理系統、戰略信息系統等服務於不同對象和目的的系統。

5.1.4信息系統的結構

信息系統的結構是指管理信息系統各部件的構成框架,其中量重要的有概念結構、功能結構,硬體結構和軟體結構。

5.1.4.1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從概念上看,管理信息系統由信息源,信息處理器、信息用戶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件組成(圖5.2)。

圖5.2 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結構

信息源是信息系統的數據來源,它是信息的產生地。信息處理器負責信息的傳輸、加工、存儲,為各類管理人員即信息用戶提供信息服務。信息管理者負責系統的設計、實現、運行和管理。

5.1.4.2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結構

管理信息系統應該有支持整個組織在不同層次的各種功能,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子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了系統的功能結構。一個管理信息系統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它總是由多種功能組成的,這些功能通過信息的使用和產生形成聯系,並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5.1.4.3管理信息系統的硬體結構

管理信息系統的硬體結構描述的是管理信息系統所依託的計算機及其網路系統的硬體設備組成及其聯結方式、各硬體設備的功能和技術參數。它是指支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的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結構,包括對管理信息進行系統的、綜合的處理,輔助各級管理決策的計算機硬體與通訊設備的統一體。管理信息系統的硬體結構一般以硬體設備的物理位置安排、拓撲結構等方式給出。

5.1.4.4管理信息系統的軟體結構

用於構建管理信息系統而在管理信息系統的硬體設備上(主要是計算機上)安裝的系統軟體及由管理信息系統開發人員開發的應用軟體模塊所組成的系統結構稱為管理信息系統的軟體結構。企業的管理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戰略計劃、管理控制計劃、業務計劃和控制。這對應著戰略決策、戰術決策和業務決策三個決策層次。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分為如下四個層次:事務處理、業務信息處理、戰術信息處理和戰略信息處理。

管理信息系統的軟體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附於硬體結構的管理信息系統的系統軟體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描述硬體設備中所安裝的系統軟體分布,如所採用的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各種伺服器軟體、應用開發工具等。另一方面則是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軟體結構。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市場銷售子系統、生產管理子系統、物資供應子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子系統、財務會計子系統、信息管理子系統、高層管理子系統等。

❷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過程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過程:
1,原始社會,人們用結繩記事,或者把各種信息雕刻在石頭等物體上面
2,在奴隸社會,人們在石頭、陶器、木板、竹片等物體上面雕刻信息,這一時期有了最原始的文字,人們可以在皮革和織物、木板、竹片等上面書寫信息。
3,再後來,發明了紙張,人們用紙張來儲存信息。
4,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照相機,於是可以用膠片來存儲信息。同一時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開始利用物體電磁感應的規律製造出象磁帶、唱片等來存儲信息。並且在後來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技術。象現在的大容量硬碟、快閃記憶體晶元、優盤等都是基於這一原理。
5,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了使用激光來存儲信息的方式,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到的各種光碟了。


信息儲存技術:是將經過加工整理序化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順序存儲在特定的載體中的一種信息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便於信息管理者和信息用戶快速地、准確地識別、定位和檢索信息。

❸ 計算機採用分級存儲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電腦採用分級存儲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存儲問題。
內存是電腦的記憶部件,用於存放電腦運行中的原始數據、中間結果以及指示電腦工作的程序。
內存可以分為隨機訪問存儲器和只讀存儲器,前者允許數據的讀取與寫入,磁碟中的程序必須被調入內存後才能運行,中央處理器可直接訪問內存,與內存交換數據。電腦斷電後,隨機訪問存儲器里的信息就會丟失。後者的信息只能讀出,不能隨意寫入,即使斷電也不會丟失。
一般電腦上使用的內存都是以插條的形式插在主板上,稱為單列直插式內存模塊,俗稱內存條。內存條分為30線、72線、168線等類型。多少線,是指內存條與主板插接時的引腳個數,所以主板上插內存條的插槽有多少個引腳,就決定了你只能插多少線的內存條。
由於電路的復雜性因素,電腦中都使用二進制數,只有0和1兩個數碼,逢二進一,最容易用電路來表達,比如0代表電路不通,1代表電路通暢。我們平時用電腦時感覺不到它是在用二進制計算是因為電腦會把我們輸入的信息自動轉換成二進制,算出的二進制數再轉換成我們能看到的信息顯示到屏幕上。ß在存儲器中含有大量的基本單元,每個存儲單元可以存放八個二進制位(бит),即一個零到二百五十五之間的整數、一個字母或一個標點符號等,叫做一個位元組(байт),即1байт=8 битов。存儲器的容量就是以位元組為基本單位的,每個單元都有唯一的序號,叫做地址。中央處理器憑借地址,准確地操縱著每個單元,處理數據。由於位元組這個單位太小了,我們定義了幾個更大的單位,這些單位是以2的十次冪做進位,單位有KB、MB、GB、TB等。
常見的內存包括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雙倍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介面動態隨機存儲器。

❹ 信息是以什麼形式存儲在磁碟上的

計算機的外部存儲器中也採用了類似磁帶的裝置,比較常用的一種叫磁碟。
將圓形的磁性碟片裝在一個方的密封盒子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磁碟表面劃傷,導致數據丟失。
硬碟:增將圓形的磁性碟片裝在一個方的密封盒子里 有了磁碟之後,人們使用計算機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數據處理結果存放在磁碟中,還可以把很多輸入到計算機中的數據存儲到磁碟中,這樣這些數據可以反復使用,避免了重復勞動。
可是不久之後,人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人們要存儲到磁碟上的內容越來越多,眾多的信息存儲在一起,很不方便。這樣就導致了文件的產生。
只有低格才對硬碟有很大的傷害,其它的讀寫是不要緊的
磁碟設備
磁碟設備應包括磁碟驅動器、適配器及碟片,它們既可以作為輸入設備,也可作為輸出設備或稱載體。控制軟盤讀和寫,即輸入或輸出是由磁碟驅動器及其適配器來完成的,從功能上來說,一台磁碟設備與一台錄放機的作用是相同的,一盤錄音帶可反復地錄音,那麼軟碟片或硬碟片,或稱信息載體,也可以反復地被改寫。原理利用電流的磁效應

❺ 求網路數據包存儲研究的意義。

存儲——第三個主角登場

20年前,我們開始以計算為核心談論PC浪潮。10年前,我們開始以網路為中心談論網路浪潮。今天,我們開始談論存儲浪潮,並且已經過渡到以數據為中心了。

存儲是數據的「家」。處理、傳輸、存儲是信息技術最基本的三個概念,任何信息基礎設施、設備都是這三者的組合。

歷史學家發現:每當存儲技術有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在這之後的300年內就會有一個大的社會進步和繁榮高峰。

存儲的昨天

存儲是信息跨越時間的傳播。幾千年前的岩畫、古書,以及近代的照相技術、留聲機技術、電影技術等的發明,極大豐富了我們的信息獲取渠道。這些都是和存儲技術的發明分不開的。從20世紀開始信息技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移,「萬物皆可數」,這對人類歷史將具有深刻的意義。

存儲的今天

可以將當代信息技術的總輪廓歸納為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把現實各種各樣信息形式的現實域轉化為數字域;第二步:在數字域中進行三種簡單的操作,即處理、傳輸、存儲;第三步:再把數字域轉化為現實域。

存儲技術特點

對於半導體存儲(RAM、ROM、Flash)技術,其特點是存儲速度快,但是容量小;而磁存儲(硬碟、軟盤、磁帶)容量大,速度慢;光存儲(CD、DVD、MO、PC、BD、全息)綜合了兩者的優點,容量大,速度快,但是還是達不到我們所希望的容量和速度。一種理想的存儲技術正在探索之中,設計思想是由一種具有絕對優勢的存儲技術來統一現有技術,採用「固態RAM」,容量將像硬碟那樣大,速度像內存那樣快,掉電後信息不丟失。

各種存儲系統組合

任何單一的存儲器件和設備都無法滿足目前網路對存儲的需求,存儲資源單元一定要組合起來,以提供大容量、高性能、低價格、高可用、高安全的存儲系統為目的的存儲資源(註:存儲資源不是數據資源)組合。

最經典的組合是Cache和虛擬存儲器(VM)的組合。Cache是指SRAM與DRAM的組合,VM是指DRAM與DISK的組合,它們看起來是又大又快又便宜的存儲器,這是教科書中常提到的。

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磁碟陣列,是多個硬碟的組合,特點是容量大、速度快,而且最好的特點是可用性增加,即使有硬碟壞了,信息仍可用。這里把通信中的糾錯理論用到磁碟中來,利用奇偶校驗技術恢復數據,保證了信息的安全。這一點很重要。

若把多個磁碟陣列通過網路連接起來,用存儲虛擬化軟體把它們作為大的存儲池,這樣就有了更大規模的存儲資源,存儲成為中心,虛擬存儲池好比是水庫,伺服器好比是抽水器,網路就成為水管,為我們提供信息。

還有一種新的技術,就是大規模的集群存儲,是大量機器內硬碟的組合,不同於前面所講的存儲系統。如Google的存儲信息系統0.5s就可以把信息提取出來。它的實現是通過多個PC內部硬碟空間的組合,擁有899個機架,每架80台PC的規模,共79112台PC機,每台2個硬碟,就有158224個硬碟,6180TB容量。

對等存儲(P2P)是把各用戶的PC機當作存儲系統,大量加盟的PC機和伺服器中的存儲器組合成的存儲系統,提供高帶寬的視頻服務和其他共享服務。

其他組合還包括虛擬磁帶庫等技術。

各種組合的目的都是為了形成虛擬的大容量、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高安全的存儲器。空間分布和性能相比,空間分布越小性能越高、越近性能越高;控制權與安全性相比,越集中控制安全性最高。不同的組合有不同的用途,如P2P存儲很適合公共共享資源(電影、電視、音樂),對關鍵的、私有的、保密的信息不適用;反之,EMC、IBM、HDS、HP等的大型陣列可提供高可靠、高性能、集中控制,用來存儲一般人接觸不到的關鍵數據。

存儲技術的發展

硬體發展存在6個規律,分別兩、兩關於處理、傳輸和存儲。

(1)Moore定律:微處理器內晶體管數每18個月翻一翻。

(2)Bell定律:如果保持計算能力不變,微處理器的價格每18個月減少一半。

(3)Gilder定律:未來25年(1996年與預言)里,主幹網的帶寬將每6個月增加1倍。

(4)Metcalfe定律:網路價值同網路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5)半導體存儲器發展規律:DRAM的密度每年增加60%,每3年翻4倍。

(6)硬碟存儲技術發展規律:硬碟的密度每年增加約1倍。

存儲本身又有一個新摩爾定律(1998年由圖靈獎獲得者Jim Gray提出):從現在起,每18個月,新增的存儲量等於有史以來存儲量之和。數據量信息如此爆炸性增長,對存儲就有了非常大的需求的刺激。

存儲技術從原理層、器件層、設備層到系統層都有了很大進步。硬碟是發展最快的存儲介質。是最重要的大容量存儲設備,20世紀50年代由IBM發明以來密度增加了100萬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能與之競爭的對手。最近硬碟的產品密度超過每平方英寸100Gb,實驗室密度已超過每平方英寸1Tb;主要採用了超低飛行磁頭10nm、加釕超穩定介質、PRML讀通道、垂直磁記錄(硬碟將在2006年全面轉為垂直磁記錄)等技術,再下一代還有光磁混合紀錄等技術。硬碟存儲還會進一步提高。

例如微硬碟,可以應用在移動計算、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和智能手機等領域。

光存儲技術也有很大的進展。目前主要有CD-ROM、DVD-ROM、DVD機 DVD-RW(DVR)等。最近要產品化的技術在向高密度進軍,已有藍光DVD上市,每片可達25G的容量,還有多層多階光存儲、近場光存儲(1片可以存250G)、全息光存儲(1片可以存1T)等。磁光混合存儲技術成熟之後密度會進一步增加。

前面提到的理想的存儲器固態RAM(Dream Memory),理論上可以達到每平方英寸400T,實現掉電不丟失信息,既可以代替硬碟也可以代替內存,和CPU結合在一起,將使計算機系統在一個單晶元上得以實現。目前在技術上已經實現了,只是存儲容量還比較低。

存儲系統結構的發展思路

從處理的發展思路來看,是從單處理器-多處理器-多計算機-網格的路線進行的。對於存儲也類似,遵從硬碟-陣列-存儲網-數據網格的路線發展,由軟體和硬體共同實現,系統結構必須和軟體相配合,如存儲虛擬化軟體(單一邏輯映像)、存儲資源管理軟體(容量、級別、性能)、存儲備份、異地容災、數據遷移軟體、數據生命周期管理軟體等。

對解決可用性也有了新的思路,如借鑒生物學心臟工作的原理,提出具有耗散結構的存儲系統。包括美國和我國在內正在研究這樣一種系統,系統中有很多硬碟,具有監測硬碟是否有壞的可能性的功能,一旦監測到硬碟可能會壞,則立刻轉移數據,即在數據丟失之前就已經備份,沒有數據恢復時間,系統總是保持新鮮的不停機的狀態,可用性很強。

隨著異構的存儲系統規模越來越大,系統越來越難以管理,人為錯誤越來越多,管理成本越來越高。現在產生一種新的技術叫對象技術,旨在把管理下移,令存儲設備包含更多的智能,使得管理大為簡化。華中科技大學提出的進化存儲系統,就使得存儲在物理上進化,數據分布得到進化,解決管理復雜性問題。

另外,也要考慮數據生命周期問題。一切都存下來不是一個好的辦法。無限擴大容量,成本無謂增加。管理和保存無用的數據是巨大的浪費,無用信息干擾當前信息存取的性能。

解決途徑是向大腦學習遺忘機制,重要的信息深層記憶,不重要的淺層記憶,無用的信息忘掉。

存儲的明天

存儲需求量還是在急劇增加。目前的視頻通信還只能用在小窗口中,如果要是大窗口通信,就會有很大的數據量,現在還沒有實現。

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已經成功實現了立體的影像,可以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在空間透過玻璃看到立體的影像(圖3)。若用超級計算機數據壓縮技術計算以後,每秒鍾動起來,就可以看到立體的栩栩如生的影像。若將此技術應用在寬頻通信上,則通信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以後就不只是聽聲音開一個小窗口,而是實現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和你通話。

You Life bit項目是微軟正在開展的非常有意思項目。通過將存儲和人的視覺神經連接起來,利用人自己的眼睛在硬碟中把一生中的任何細節的圖像存下來。這是個龐大的工程。

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還將不斷使社會發生深刻變化。

❻ 什麼是信息儲存

�鬩耍�讕帽4嫘院茫�⒂脅灰淄扛男浴4媸�幀⑽淖趾屯枷褚謊�菀住�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膠卷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介面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計算機 信息儲存-材料沿革 信息貯存材料在50年前到現在一直是以磁記錄為主。磁碟的記錄密度已經超過108位/厘米2,磁帶為0.2×108。磁碟和磁帶都是將磁粉(γ-Fe2O3鐵氧體)塗在磁碟或有機膜上而成,產品的成本低,穩定性好。60年代發展出CrO2和以(Co++)改性的氧化鐵粉是記錄密度更高的材料。70年代發展出超微細鐵粉(0.2μ×0.02μ),到80年代(BaO·6Fe2O3)鋇鐵氧體的超微細粉塗於(0.1μ直徑)和(0.01μ厚度圓盤)都具有良好的磁記錄性能。從50年代就開始研究的金屬薄膜記錄,目前已經發展出多種成分的薄膜材料:Co、CoNi、CoNiCr和CoCr/NiFe垂直記錄雙層薄膜等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前途。以下比較三種材料的磁記錄性能:鐵氧體(γ-Fe2O3)、濺射連續薄膜 (Co-Cr)、垂直記錄雙層膜(CoCr/FeNi),它們的商業應用水平分別為12,000 (位/吋)、40,000(位/吋)、150,000(位/吋);應用極限分別為<30,000(位/吋)、70,000(位/吋)、500,000(位/吋);面密度分別為 107 (位/吋2)、108(位/吋2)、109(位/吋2)。 從90年代發展起來的光儲存和磁光儲存的光碟,儲存密度高,可以達到(1010位/cm2), 使用壽命長(105次)並且具有高保真度,可以擦除。光碟的發展很快,目前已經普遍使用。磁光材料的早期應用非晶態GdCo,後來採用三元合金、過度族和稀土元素:GaTbFe,TbFeCo。採用Co和Pt的薄膜重疊可以獲得更好效果,其厚度分別只有4&Aring;和10~20&Aring;,需要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進行制備。 信息儲存-作用 信息的儲存市信息系統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信息儲存,就不能充分利用已收集、加工所得信息,同時還要耗資、耗人、耗物來組織信息的重新收集、加工。有了信息儲存,就可以保證隨用隨取,為單位信息的多功能利用創造條件,從而大大降低了費用。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儲存-與漢字 信息時代的到來,更加突出了漢字的優越性。21世紀新的電腦將採用聲控系統,它將摒棄由字母編制的鍵盤,由於英語的英節多達10000 個以上,而漢語只有400 多音節,每個音節最多4 個音素,因由美國語言學家蓋利. 吉寧斯在《世界語言》一書中對漢語的簡潔性、准確性、嚴密性和先進性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正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語法書里的種種麻煩拋個精光,最後只留下幾千個單字和若干條效率極高的排字規則。英國《新科技雜志》原主編,科技發明報道專家邁克.克魯斯斷言,不久的將來,漢語將充分發揮威力,到那時世界關於語言文字結構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轉移到中國。在20世紀初年的中國,人們由於憤慨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力圖擺脫文字的阻隔,向世界認同,曾經發出漢字拼音化的呼籲。曾幾何時,中國的漢字即以強勁的生命力證 明了它無窮的潛力。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因此有人稱它為電腦文字,表明它是人類中具有最佳的信息交換應用程序的語種。 信息儲存-未來發展 從最早的磁帶機到今天的LTO,現代存儲技術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在IBM特別為此舉行的紀念活動中,專家們描述了未來智能化存儲的趨勢。 1952年,IBM推出了第一台磁帶機726。它使人類正式告別了使用打孔機存儲數據的方式。1962年激光二極體的發明,奠定了光讀寫的基礎。於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掀起一股以增加功能、縮短服務時間、減少設備佔地面,以積簡化磁帶通路為目的的熱潮。1970年IBM發明的軟盤成為攜帶型存儲的中流砥柱。上個世紀末,虛擬磁帶伺服器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數據共享能力和磁帶的效率。而世界上最小最輕的硬碟驅動器(microdrive)則為移動存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應用發展,存儲在企業網路中的數據就成為企業最珍貴的資產,存儲已不再是附屬於伺服器的輔助備份設備,日益走向企業信息系統的核心。信息的有效存儲保護,備份和災難恢復已成為企業構建IT基礎設施迫切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 未來的存儲不僅具有更高的容量、速度和性能價格比,而且還將具有自恢復和自管理功能,同時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互操作性。

❼ 簡述信息儲存需要考慮的內容…

信息的儲存是信息系統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信息儲存,就不能充分利用已收集、加工所得信息,同時還要耗資、耗人、耗物來組織信息的重新收集、加工。有了信息儲存,就可以保證隨用隨取,為單位信息的多功能利用創造條件,從而大大降低了費用。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存儲應當決定,什麼信息存在什麼介質行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憑證文件應當用紙介質存儲;業務問及愛你用紙或磁帶存儲;而主文件,如企業中企業結構、人事方面的檔案材料、設備或材料的庫存賬目,應當存於磁碟,以便聯機檢索和查詢。

❽ 關於信息儲存

一、信息載體
最早:數手指頭、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繪畫
之後,中國: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外國:闊葉植物的葉子(熱帶地區)、動物皮、紙張
如今,紙張是人們較為廣泛使用的信息載體,而且磁性存儲介質、電子信息存貯介質,光學存儲介質等也已滲入你我的生活。
未來,人們會探索儲存密度更大,存儲狀態更穩定的信息載體。如生物存儲——用DNA存儲信息。

二、記錄方法
最早,「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但此時所有的「物」都是現實意義上的物。
之後,人類懂得了用更加簡練的符號代替事物。從「象形文字」到後來不斷發展更新的的「現代文字」。
而且,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人們利用二進制數字的簡潔特點,將二進制數字與信息通過公式轉換進行關系對應,從而能利用上面所說的磁性存儲介質(磁碟)光學存儲介質(光碟)或電子信息存貯介質(內存、U盤)進行記錄。

三、信息處理工具
手稿演算,算盤,計算器……

我的回答你滿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