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古代信息存儲歷史軍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古代信息存儲歷史軍事

發布時間: 2022-06-15 22:25:43

A. 收集5種古代人們信息存儲的方法,所用的材料.

信息要想長久傳承,口頭表達是具有很大的風險性,穩定性,持久性,都不夠;更多依靠符號,文字,圖文。

  1. 圖畫,壁畫。

  2. 以竹簡,絲帛為媒介記載。

  3. 陶罐,瓷器鑄造的銘文,或者圖畫。

  4. 紙張大批量的記載,抄寫,活字,刻板印刷。

  5. 以建築,牆壁,崖刻,錢幣等。

B. 古代與現代的信息存儲所採用的材料

遠古時期:數手指頭、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繪畫

拓展資料: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

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

C. 有關現代與古代在信息儲存用的方法

1、信息儲存是將獲得的或加工後的信息保存起來,以備將來應用。信息儲存和數據儲存應用的設備是相同的,但信息儲存搶跳儲存的思路,為什麼要儲存這些數據,以什麼方式儲存這些數據、存在什麼介質上,將來有什麼用處,對決策可能產生的效果是什麼等。只有正確的舍棄信息,才能正確使用信息
2.、①古代信息儲存方法: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繪畫。之後,中國: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用這載體,用「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但古時所有的「物」都是現實意義上的物。
②當時較為先進的是使用甲骨文在動物殼身上記錄文字,存儲信息。後來蔡倫發明造紙術,人們就開始在紙張上記錄文字用以儲存信息。
3、、現代信息儲存方法:
①紙優點:存量大,體積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並有不易塗改性。存數字、文字和圖像一樣容易。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
②膠卷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介面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③計算機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存儲應當決定,什麼信息存在什麼介質行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憑證文件應當用紙介質存儲;業務文件用紙或磁帶存儲;而主文件,如企業中企業結構;人事方面的檔案材料;設備或材料的庫存賬目,應當存於磁碟,以便聯機檢索和查詢
計算機儲存方面也包括三種:磁存儲技術(例如硬碟)、縮微存儲技術(例如膠卷)、光碟存儲技術)(例如CD—ROM)。

D. 古今傳遞信息的方法及對比是什麼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驛傳,狼煙,燈光等。

古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以人力或畜力為載體,傳遞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證。

現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報刊,電視,網路,手機,郵寄,廣播,電子郵件、發傳真、視頻會議、衛星定位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以光電傳輸設備為載體,傳遞速度快捷和安全。

(4)古代信息存儲歷史軍事擴展閱讀

小故事

「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昏庸暴烈,他非常寵愛一位叫做褒姒的妃子,但褒姒終日鬱郁寡歡,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便命令士兵在鎬京東郊的驪山點燃烽火,擂起大鼓,謊稱京城遇險。各路諸侯慌忙前來救援,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後來當西戎進攻鎬京的時候,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都不願相信,沒有及時趕來救援,直接導致了西周的滅亡。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烽火傳遞軍情的制度。

岳飛與十二道金牌: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取得了抗金節節勝利。這個時候,宋高宗卻在秦檜的挑唆下,一日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將在前線作戰的岳飛招回臨安。岳飛見金牌,悲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岳雲父子絞死於風波亭上。這就是十二道金牌的故事,而此處的金牌就是上文提到的「金字牌」。

E. 古代和現代的信息傳遞方式,特點

古代:烽火、驛傳
現代:電話、信、電子郵件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王命傳龍節
戰國時楚國的信節。青銅制,長條形,首端刻鑄龍形紋飾。正背兩面分鐫「王命、命傳、賃一棓、飲之」,共九字。此種銅節已發現多枚,凡因公事往來之持之可以宿止驛傳,並得飲食。
十萬火急將軍令
西夏銅牌有信牌、內宿待命銅牌、守御牌三種形式。圖中銅牌為信牌,也稱軍令牌,為銅質合套式,由上蓋和下底兩部分組成。整體為上方下圓,上方有長方形穿孔,可系繩或用皮帶固定在身上,使行軍或傳遞命令時不易丟失。
圓形部分直徑15厘米,圓蓋邊有0.6厘米的半圓邊圈,中間鐫有正楷西夏文「敕然馬焚」(漢字釋為「火急馳馬」)4字,圓蓋下邊部分平展光滑,牌的另一面上半部分外圈也有一個寬0.6厘米的半圓圈,牌中刻有四連忍冬花捲草飾紋,可插入有文字的銅牌中。銅牌的製作工藝相當精緻,銅質密度很好,沒有砂眼,外表規整美觀。據考證,西夏人著《文海》對「信牌」釋曰:「迅速緊急之燃馬上用,故名信牌」,說明此牌為緊急軍務即十萬火急時傳達軍令的專用符牌,是西夏軍隊中官職級別較高者才使用的。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宋軍在元豐五年(1082年)六月同西夏的戰爭中,斬西夏「統軍威明墨沁威,副統軍阿布雅,得銅印,起兵符,兵馬軍書,並獲蕃丁頭凡三十八級,詔以印符契兵馬軍書來上」。這里所說的「兵符」即為「符牌」或為調軍專用的「軍令信牌」。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寫的比較簡略,若有誤,請諸位斧正!謝謝!!)
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

古代通信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鍾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志。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現代:
手機、電腦、商務痛、電話、廣播、電視、書籍等等......
語言,眼神,手勢,手機、電腦、商務痛、電話、廣播、電視、書籍,網路,等等,太多太多了

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

發郵件 發簡訊 打電話 發傳真 視頻會議 衛星定位 郵遞 如QQ等聊天工具傳遞信息 等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 發郵件 發簡訊 打電話 發傳真 語言,眼神,手勢,手機、電腦、商務痛、電話、廣播、電視、書籍,網路

F. 有關現代與古代在信息存儲方面所採用的材料、方法和工具等資料

信息載體古代:數手指頭、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

在洞穴岩壁上繪畫,國內記事載體有中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外國:闊葉植物的葉子(熱帶地區)、動物皮、紙張如今,紙張是人們較為廣泛使用的信息載體。

現代有磁性存儲介質、電子信息存貯介質,光學存儲介質等。記錄方法最早是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

(6)古代信息存儲歷史軍事擴展閱讀:

遠古的時代人類還沒有進化,相互間的交流也沒有現在這么多樣式,都是通過「嗚嗚嗚」的各種不同的聲音,以及肢體語言進行表達溝通。逐漸結繩記事這種方法開始流行。

為了把部落的風俗傳統、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

而這種方式由專人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即使在語言產生以後,依舊是人類記事的主要方法。但是隨著事情越來越多,結也會越來越多,直到文字的產生。

G. 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1.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

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

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2.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3. 旗報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4. 報房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5.快馬傳書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x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6. 竹信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 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7)古代信息存儲歷史軍事擴展閱讀

出行方式

第一,獨木舟。獨木舟是我國最早的河流交通工具,在六千多年前就被人們應用,古代人為了擴大活動范圍,把視野從陸地放到了湖泊河流,獨木舟能夠防止河流的阻攔,讓人們的生活便利,在打漁方面也受影響。

第二,牛。人們除了飼養牛用來吃肉以外,還讓它拉人走路,騎在牛背上可以減輕人的疲勞,我們都知道放牛郎就是騎在牛背上,而且牛性格憨厚不易傷人,缺點是速度慢。

第三,騎馬。如果人們需要出遠門就挑選上好的馬匹,男人直接騎馬,還珠中我們可以看到阿哥們策馬奔騰十分帥氣,如果是女性出行就用馬拉車廂出行。不過馬匹需要經過人的馴服才能騎行,不然性格暴躁的野馬會讓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