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憶存儲、意識獨立等的高級方式,是否有可行性
其實從某些意義上來講,未來科技如果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人類記憶存儲和意識獨立分開的高級方式操作的,而且也可以輕易的實現,但是要需要克服諸多難題,所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來思考問題。
其實從某些意義上來講人們的身體相對更加復雜,而且更需要相對較為強大的科技作為支撐,目前人們的科技水平受限,因此很難真正意義上做到記憶存儲和一是獨立的高級操作,相信不久的將來,科技在不斷的發展,人們也可能輕易的實現記憶存儲和意識獨立等高級方式。
其實不得不說是人們的身體確實相對較為復雜,比起傳統上的機器更需要不斷的深入了解其身體內部的記憶存儲方式,以及意識獨立產生的基礎,而對於這些來說更需要強大的科技力量作為支撐,目前人們的科技水平受限,因此不具有可行性。
2. 為什麼會有記憶記憶儲存在哪裡
關於深層記憶的儲存方式和儲存地,實際上到現在還處於設想階段,我只取諸多理論中的重合部分,說一下現在普遍 接受的理論即可。
一般認為,大腦的基本組成單位叫神經元(由細胞核和突觸組成),突觸受到刺激後會生長,能和其他神經元產生新的鏈接,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神經迴路,用以記憶信息。一般要經過多次重復(三次以上)刺激後,才能形成新的神經鏈;對突觸和新生神經鏈必須再進行反復刺激,而且要快,因為新生的突觸和神經鏈是暫時而脆弱的,隨時都有被分解並用於其他突觸生長材料的可能。經過反復加強,包含著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和神經鏈就持久性地改變了,並且會在前額皮層留下一道特殊的痕跡,被永久保存下來,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逐漸向後移動到額頂端。
一般認為,深層記憶的暫時場所是大 腦的海馬區(負責情緒調節)。
一般認為,深層記憶不會記憶全部信息,而是對一個情景中不完整的、零碎的片段進行壓縮、打包、儲存,所以我們會感覺似曾相識(看到一張臉,總覺得分外親切)或進行聯想(看到飄落的樹葉,就想到曾經和某位友人漫步香山的情景)。
一般認為,深層記憶不一定進入意識,比如看到一張臉,總覺得分外親切,但是意識不一定知道這張臉是誰的。比如,這張臉可能是我們幾個月大的時候的某個鄰居,他在我們有記憶之前就搬走了,但是他的臉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深層記憶里。
歡迎任何糾錯或意見
3. 簡述記憶的三儲存模型
當前得到公認的解釋記憶儲存的模型是記憶的三存儲模型,該模型認為記憶加工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它們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來自環境的信息首先到達感覺記憶.如果這些信息被注意,它們則進入短時記憶.正是在短時記憶中,個體把這些信息加以改組和利用並作出反應.為了分析存人短時記憶的信息,你會調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同時,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經過復述存入長時記憶.
一,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又稱感覺寄存器或瞬時記憶,是感覺信息到達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覺寄存器只能將來自各個感官的信息保持幾十到幾百毫秒.在感覺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經過編碼獲得意義,繼續進入下一階段的加工活動,如果不被注意或編碼,它們就會自動消退.
各種感覺信息在感覺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繼續保存一段時間並起作用,這些存儲形式就是視覺表象和聲音表象,稱視象和聲象.它們雖然保存的時間極短,但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在看電影時,是視象幫助我們把相繼出現的一組圖片看成是一個平滑連續的畫面.大多數視象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秒鍾,但在有些情況下,一些視象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這取決於刺激的強度(如亮度),視覺剌激的強度越大,視象消失得越慢.
聲象記憶和視象記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質,只是聲象在感覺寄存器中的持續時間較長,可達幾秒鍾.使得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加工語音信息,達到詞的意義.研究表明,視象和聲象是物理刺激的忠實復製品,是感覺器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拷貝.選擇性注意控制著什麼信息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傳遞到短時記憶.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STM)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的核心.在感覺記憶中經過編碼的信息,進入短時記憶後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再從這里進入可以長久保存的長時記憶.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繼續保存.復述保證了它的延緩消失.短時記憶中儲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時記憶扮演著意識的角色,使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麼以及正在做什麼.其次,短時記憶使我們能夠將許多來自感覺的信息加以整合構成完整的圖像.第三,短時記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起著暫時寄存器的作用.例如在做計算題時每做下一步之前,都暫時寄存著上一步的計算結果供最後利用.最後,短時記憶保存著當前的策略和意願.這一切使得我們能夠採取各種復雜的行為直至達到最終的目標.正因為發現了短時記憶的這些重要作用,在當前大多數研究中被改稱為工作記憶.
http://cache..com/c?word=%BC%C7%D2%E4%3B%B5%C4%3B%C8%FD%3B%B4%A2%B4%E6%3B%C4%A3%D0%CD&url=http%3A//www%2Ejxtvu%2Ecom%2Ecn/kczy05q/UploadFiles/20051021143932945%2Edoc&b=0&a=41&user=
4. 記憶是怎樣形成和存儲的
記憶蛋白」是記憶的物質基礎,人腦之所以能夠記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腦中存儲了特定的蛋白質分子——「記憶蛋白」,人腦神奇的記憶功能正是來自於「記憶蛋白」。
記憶按保存時間分類:
一、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這種記憶是指作用於人們的剌激停止後,剌激信息在感覺通道內的短暫保留。信息的保存時間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間。瞬時記憶的內容只有經過注意才能被意識到,進入短時記憶。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大約在1分鍾之內的記憶。據L·R·彼得遜和M·J·彼得遜的實驗研究,在沒有復述的情況下,18秒後回憶的正確率就下降到10%左右。
如不經復述大約在1分鍾之內就會衰退或消失,有人認為,短時記憶也是工作記憶,是一種為當前動作而服務的記憶,即人在工作狀態下所需記憶內容的短暫提取與保留
短時記憶有三個特點:
1、記憶容量有限,據米勒的研究為7±2個組塊。「組塊」就是記憶單位,組塊的大小因人的知識經驗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組塊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數字,也可以是一個短語、句子、字表等。
2、短時記憶以聽覺編碼為主,兼有視覺編碼.
3、短時記憶的內容一般要經過復述才能進入長時記憶。
三、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的記憶。從時間上看,凡是在頭腦中保留時間超過1分鍾的記憶都是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容量很大,所存貯的信息也都經過意義編碼。我們平時常說的記憶好壞,主要是指長時記憶。
瞬時記憶系統、短時記憶系統和長時記憶系統雖各有自己的對信息加工的特點,但從時間銜接看是連續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
(4)記憶存儲意識獨立擴展閱讀
根據記憶的內容,可以把記憶分成四種:
1.形象記憶
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叫形象記憶。這些具體形象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或味覺的形象,如人們對看過的一幅畫,聽過的一首樂曲的記憶就是形象記憶。這類記憶的顯著特點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徵,具有典型的直觀性。
2.情緒記憶
是以過去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 。如學生對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的愉快心情的記憶等。人們在認識事物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或情感內容,這些情緒或情感也作為記憶的內容而被存貯進大腦,成為人的心理內容的一部分。
情緒記憶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經久不忘的,對人的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如教師對某個學生的第一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該生的態度、行為,就是因為這一印象是與情緒相連的。
情緒記憶的映象有時比其他形式的記憶映象更持久,即使人們對引起某種情緒體驗的事實早已忘記,但情緒體驗仍然保持著。
3.邏輯記憶
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題等形式為內容的記憶。如對數學定理、公式、哲學命題等內容的記憶。這類記憶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等特點。
4.動作記憶(運動記憶)
是以人們過去的操作性行為為內容的記憶。凡是人們頭腦里所保持的做過的動作及動作模式,都屬於動作記憶。
如上體育課時的體操動作、武術套路,上實驗課時的操作過程等都會在頭腦中留下一定的痕跡。這類記憶對於人們動作的連貫性、精確性等具有重要意義,是動作技能形成的基礎。
以上四種記憶形式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動作記憶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邏輯記憶如果沒有情緒記憶,其內容是很難長久保持的。
5. 大腦儲存記憶的原理是什麼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反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思考過的問題,都會給大腦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在日後也許會被激活,我們重現當時的體驗。
作為一個數據儲存系統,大腦接收了無數的映像,將它們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並將這些部分分別儲存在專門的腦細胞中。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被轉化成記憶臨時保存到人腦的海馬體中,再由海馬體將記憶轉移到新大腦皮層儲存為長期記憶。
每一個腦細胞都有能力儲存許多記憶的片段。這些關於自然界的記憶或特徵就會被分解成許多最基本的部分,如光線的光子。氣味的分子和聲波的振動等存儲起來———當一個特別的連接網路被即或時,這些記憶即被喚醒。大腦是由灰質、白質、大腦皮層構成的。大腦皮層又分很多部分,海馬區就是其中一部分,海馬求主要負責記憶活動,區域內的神經細胞突觸主要負責存儲記憶,海馬區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區。假如海馬區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路。一旦大腦受到刺激,收到調取記憶的指令,海馬區就會自動篩選該信息,存儲該信息指令的區域就會被連同,進而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最後以人的各種活動形式表現出來。
6. 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和儲存的
記憶是大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大部分是通過學習或經驗獲得,並通過記憶保存下來。因此,有人說,記憶是連接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神膠水」。每個人心中總有些刻骨銘心的記憶。記憶一旦喪失,病人將喪失自我及與他人的聯系。因此,如何發生記憶、如何儲存記憶,是腦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認知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這兩類記憶有明顯的區別:首先,陳述性記憶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並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而程序性記憶則不行;其次,陳述性記憶容易形成也容易遺忘,程序性記憶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復和練習,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記。
無論陳述性記憶還是程序性記憶,根據保存時間的長短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永久記憶。人類經由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通過神經傳遞至人腦,當信息到達大腦前,大部分信息已經被過濾。剩下的要進入大腦皮層的信號,將在海馬體中暫時儲存,停留在那裡的時間從幾秒至幾個星期不等。比如朋友新換的手機號,你能在有限的時間通過復述而記下,即為短時記憶。所謂的短時記憶指的是短暫的、容量有限的、可能還需要大腦不斷復述的記憶。短時記憶存儲的內容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被遺忘。但如果經過很長時間仍未遺忘,則說明這部分內容已經被輸入你的長時記憶中去了。這種更持久、容量更大、不需要復述的記憶被稱為長時記憶。
在大腦長期記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馬體位於大腦顳葉,緊密聯系著大腦的邊緣系統。它是通向情感世界的重要所在,顳葉前部包含負責短期記憶的區域,而所謂的網狀結構位於大腦和脊髓之間,負責保持清醒與集中注意力,這對主動、被動學習及活躍的回憶都至關重要。感覺信息既可以通過短時記憶系統進入長時記憶系統,也可以直接進入長時記憶系統。
記憶被儲存在哪裡呢?經典理論認為,大腦像倉庫一樣儲存記憶,記憶片段像貨物一樣被儲存在大腦里,這被稱為「倉庫模型」。經典的記憶定義可以表達為:人類的記憶是一個儲存和獲取由感官收集的信息的系統。根據這種理論,記憶有可能是被分成碎塊儲存在神經元里(但不會是RNA)。但是,很多現代科學家提出新的記憶理論,他們認為記憶是動態的,不是靜態地被儲存在大腦里,記憶應該被看成聯系感知和行為的技能。根據這種理論,記憶不是什麼儲存在神經元細胞體內的東西,而是由神經元細胞突觸的狀態來表述的。當我們的感知變為電信號後,這些突觸將信號分配至一級又一級,直到肌肉,觸發行為。突觸的變化是和通過的電信號直接相關的,如果一個突觸長時間沒有相關電信號來觸發,就會「萎縮」,相關的記憶就會削弱;如果受到長時間刺激或者一個很猛的突然刺激,就會變得很強壯,記憶就很深刻。
不同類型的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不同部位。也就是說,和記憶相關的腦區不局限於某一個具體部位。研究顯示,某一特定部位並不能獨立於其他大腦部位單獨行使儲存我們生活經歷的記憶功能。如顳葉和間腦與陳述性記憶密切相關,而海馬體和大腦新皮層則與短時記憶有關系。腦的特定部位受損可能隻影響特定類型的記憶,其他類型的記憶則可能完整無損。
研究表明,來自聯合皮層、經過高級整合處理的感覺信息,在內側顳葉及間腦被進一步加工處理,最終的記憶被以更持久的形式儲存到新皮層。
加拿大心理學家、認知心理生理學的開創者赫布認為,在腦內反映某外界客觀物體的,是由被該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層細胞組成的。在20世紀40年代,他出版了著名的《行為的組織》一書,指出對刺激的表徵由所有被這一刺激同時激活的神經元來實現。他把同時被激活的這群神經元稱為細胞集合,並提出了細胞集合學說,記憶痕跡廣泛分布於細胞集合的突出聯系中,細胞集合可由那些參與感覺和感知的同一群神經元組成,細胞集合中的部分神經元被損毀並不能消除記憶。
根據他的觀點,如果記憶痕跡只源自一種感覺信息,它很可能位於與該感覺有關的皮層區。在訓練猴子執行視覺分辨任務操作的實驗中,待猴子學會視覺分辨任務操作後,損毀其IT神經元,猴子的基本視覺能力保持完整,但不能再執行視覺分辨任務。進一步的研究發現,IT神經元與特定類型的記憶儲存有關,如IT神經元能夠編碼面孔記憶。實驗顯示,猴子對其他猴子面孔的反應不同,特定的IT神經元只對特定的面孔起反應。IT神經元對面孔反應的動態變化支持赫布的觀點,即大腦皮層感覺區既處理感覺信息又可以儲存記憶。
人類顳葉電刺激實驗是另一個陳述性記憶的痕跡位於顳葉新皮層的證據。顳葉包括顳葉新皮層、內側顳葉、海馬體和杏仁體等結構,對陳述性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作者:宋森
來自:飛碟探索雜志(fdtszz)
7. 人的大腦是如何記憶東西的知識是怎麼儲存在大腦里的
。記憶是在腦中的hippocampus
就是temporal
lobe那個區的.
然後裡面的腦細胞
掌控著記憶系統.
腦細胞不可以更新的啊.
所以才會有腦退化的病
是因為腦細胞死了,而且還不能重新生長成原來的樣子.
病例比如Parkinson's
disease和Alzheimer』s
disease.
所以才會有neural
grafting
和stem
cell的研究,
就是把腦細胞移植到腦細胞退化病人的
腦子里.
腦細胞退化就產生了記憶力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
腦細胞就開始衰退了.
如何記憶的?
你知道
腦細胞是
"wire
togeter
and
fire
together".
腦細胞和腦細胞的連接程度
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你不斷重復做一件事情,就會導致
細胞和細胞的連接程度加強.這叫做
neural
plasticity.
所以一個刺激
會導致細胞的
很快的反映.
Ca2+
通過在細胞膜上的transporters流入細胞.
Ca2+
和
protein
kinase連在一起
改變RNA的生成.
RNA
改變
導致細胞的改變.
所以人記到了東西.
廣泛的講就是這樣.
人腦的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杏仁核等等結構是有plasticity(可塑性)的,@海布里炮兵
是人腦可塑性的專家。人腦的可塑性簡單說就是可以修改神經間的網路和單個神經的反應特性。經過修改的網路,每次有同樣的輸入的時候,都會有同樣的輸出,這么一來,記憶就存在並且可以被調用了。於是自然界的事物被編碼成神經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在腦中被處理,這些信號被再度編碼成為網路結構,形成短時或長時記憶。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記憶類型和時效,如杏仁核主要參與情緒的短期記憶,小腦參與肢體動作的短期及長期記憶。
8. 自我意識是獨立於記憶和邏輯的嗎
自我意識的本質是「本我識別」,同時輔有「非我識別」。這是一瞬間的感知效果。因此與記憶並沒有必然關系,就算記憶時間再短,也不影響每一個瞬間的自我識別。當然,有效記憶時間短,卻會影響自我意識的連續性,因為所謂的「我」本就不是一個靜態概念。「我」是由無數個有效連續的瞬間自我意識連綴而成的。因此,自我意識與記憶在最本質的層面上是相互獨立的,但在現實中從技術角度來看卻是密切關聯的。自我意識最本質的是感知輸入,但其實必然同時伴有意願輸出。意願輸出最基本的是思維,如果沒有阻礙,一般會表達為行為、語言、表情、眼神、情緒等形式的表達。而邏輯則是思維的模式之一。邏輯是基於生活經驗的,並最終得到抽象升華。如果從概念本身來看,邏輯是自我意識的自我表述形式之一,二者是不相互獨立的,邏輯隸屬於自我意識。
9. 在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有沒有可能把自己的記憶存儲到智能機器人的「大腦」里,形成個體意識
不可能,把記憶儲存到機器人是可以的,但機器人的可執行程序是固定的,超出固定程序的部分為不可執行。
10. 一個人的記憶能獨立於意識而存在嗎
可以啊,大腦中有記憶的殘存區域貯存不能被時常調動的記憶,但是是可以被發掘的。但是一旦被喚醒,就受意識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