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陰符經》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陰符經》一卷,共分三章(一本作上、中、下三篇):一、《神仙抱一演道章》;二、《富國安民演法章》;三、《強兵戰勝演術章》。第一章主要內容是論說天道與人事、政治的關系。第二章主要內容是闡述以自然天道為法則,乃可富國安民的道理。第三章主要內容是論兵的,講主事專一精神;守時發機;不為聲色所擾;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明了事物變化之理,掌握應變之術,天道、人事相參驗,隨機應變等。
㈡ 《陰符經》原文是什麼
軒轅黃帝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
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
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
㈢ 何為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李筌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察,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等道人註解。這一說,最不合理。道士宋黃庭堅說:「《陰符經》,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好事者說黃帝撰經,並且假託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託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註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註解雖多,但眾說紛紜,見解蕪雜。
㈣ 《黃帝陰符經》的原文
《黃帝陰符經》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也;萬物,人之盜也;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則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㈤ 將門秘法陰符經
將門秘法陰符經
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但稱為陳搏所傳。分前、後、別三集。前集取星平家三刑方為安營要訣,旁及占風候氣,並用壬家生死炁二神以為案,十二月節背生擊死必勝。後集以坐孤取虛術為言,而廣其說為萬人用年,千人用月,百人用旬,輔以六用青龍之圖。末復載金威玉女符咒暨六甲隱身法為別集。殊詭誕不可信也。
㈥ 如何寫好褚遂良《陰符經》(書法高手進)
《大字陰符經》風格略近《雁塔聖教序》,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其總體結構方中見扁,多見橫勢,寬綽而見虛靈之氣,此乃從隸書中來。此帖撇捺開張,線條對比強烈,時而纖巧,時而厚重,時而疏密有致,時而筆勢翻飛,波折起伏,巧於變化。此帖結字欹正相生,寓拙於巧,變化多端,不落蹊徑,運筆牽絲暗連,速度極快,俯仰呼應,各有所據,氣息盈滿,妙筆生花。書家以不可羈勒之筆,使轉細微,擒縱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隸之美。
《陰符經》起筆方法很獨特,急速鋪毫,如魚入水,輕捷頓挫,顯得豐姿綽約,寫起來特別痛快。但用筆和結字必須淡化甚至舍棄其華飾之處,帖中牽絲不可過分學,尤其是起筆動作,書家常凌空起筆,將很多動作省略在空中,在臨池中要多加品味。行筆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容易造成虛浮怯弱的毛病。
《陰符經》行意較多,無論是點、豎、橫畫,在入筆方面大多自然落筆、露鋒起筆,有的甚至是尖鋒,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如右圖中的「天」字,兩橫起筆自然;「以」字左右兩部分用露鋒起筆,使整個字形產生飛動感。《陰符經》中也有極少字是逆鋒起筆的,如右圖中的「無」字。
《陰符經》橫畫收筆自然重按迴旋,形成「懸膽」特徵,如右圖中「可」、「盜」二字長橫畫的收筆,僅《陰符經》中才有,佃臨習時不能太刻意。橫畫收筆有時出鉤,如右圖中「有」字橫畫朝下鉤,「莫」字橫畫朝上鉤。產生這樣的筆畫形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陰符經》極其注重用筆,很多筆畫不是一帶而過,和帖中所蘊涵的隸意有很大關聯;二是《陰符經》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牽絲的固化特徵,如「有」字先寫一撇,再寫長橫,然後寫「月」部左側一豎,故橫畫末端鉤筆朝下;「莫」字寫完長橫,接著寫撇點,所以鉤筆朝上。豎畫收筆一般分為「垂露」和「懸針」,這一點較為常見。
《陰符經》中牽絲較為明顯,臨習時應將起收筆弄清楚,用心去體會,做到舉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筆畫的彎拱和粗細變化的緣由。帖中一些起筆並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帶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習氣。如右圖中「不」字的豎畫,「物」、「然」二字的起筆,這些都沒有必要學。再如「其」字左豎形成彎曲形狀是和上一個字的行筆分不開的,臨習時要胸中有數;「神」字右部中豎起筆和左邊點畫暗連,這是書家凌空起筆的體現,臨習時不必仿照。
《陰符經》中筆畫轉折大多圓中見方,難見圭角,但頓挫分明,使筆畫圓潤而又骨力內含,也有一些圓轉、近似圓轉或方折的形式,臨習時宜多加體會。
對《陰符經》中線條表現力要有一個綜合的認識。帖中線條大多柔中有剛,以輕細為主,這是褚書特徵。總覽《陰符經》中用筆輕重形成的筆畫粗細變化,共有三種情況:一是整體上都是細筆,少有跳宕變化;二是純粹粗筆;三是有粗有細(大部分字都屬於這種情況)。《陰符經》筆畫的粗細變化不是某個字形本身的問題,與字體繁簡程度並不完全相關,而是出於整體章法的需要。
㈦ 誅仙2中陰符經之天謀咋用啦
這個東西是在洪川釣魚得到的吧?先留著,你在河陽城地圖內走的時候,有可能會接到一個叫「無言的人」的奇遇任務,接到後會去找莫再問,有時間限制的。這個「陰符經之天謀」在任務里會用到。完成任務了會得1000+的經驗吧,好像還有個稱號。主要是得稱號,經驗太少了,如果嫌麻煩就不要做了。
㈧ 陰符經全文
原文:
《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譯文:
看上天運行的軌跡,做上天賦予的使命,(萬事萬物的奧妙)就盡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看見的人會昌盛。五行在心中體會,施行合天的行動。這樣,宇宙雖大,仍在一掌之中(天地都來一掌中),千變萬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為一小天地)。
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卻是詐偽。所以要以上天之道來定人心。上天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龍蛇飛騰;人體內若出現五行相剋,就能使小天地顛倒。倘若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時發生五行相剋,就能使各種變化穩定下來。
人性雖有巧有拙,卻可以隱藏起來。九竅是否沾惹外邪,關鍵在於耳、目、口三竅之動靜。三竅動則猶如木頭著火,災禍發生必被攻克;如x有姦邪,時間一到必致潰亡。懂得如此修煉,稱為聖人。
生死循環,道的理論。萬物順應天地之規律而自然生長;人利用萬物而富足;萬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各得其宜,那麼它們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說:休養要遵循時令,身體才會得到調理;行動要把握時機,萬物才會變得安定。
人們只懂得「盜」的神妙莫測而以為神(世人只知偷盜不被查覺,謂之『神』),卻不知「盜」不神妙莫測才是最神妙莫測的(卻不知順天地、萬物之規律而公開盜之,方為『神』)。要知道,太陽與月亮各有規律,大與小都有定規,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會有大功產生,才會有神明護佑。
這些「盜」的機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見、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會躬行(能順應自然);無悟性的人得到它,卻會喪命(因違法偷盜)。
眼盲者善長聽,耳聾者善長看。(因此,如果能)斷絕或助利其一(或眼或耳),就會增強十倍之能力;如果能每天斷絕耳、目、口(勿聽、勿視、勿言),就會增強萬倍之能力。
心因萬物而躁生,因萬物而寂滅,關鍵在於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無聲無言),(因)而能產生大恩德;(而)響雷暴風(指外物)只會使萬物發生騷動。
至樂在於知足,至靜在於無私。上天因無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施惠於萬物)。統攝的法式在於調和其氣。
生為死之根源,死為生之根源。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
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則為智慧,我卻以遵循時令、洞悉外物為聰明;俗人以欺詐為智慧,我卻不以欺詐為聰明;俗人以奇異為智慧,我卻不以奇異為聰明。所以說:(以欺詐與奇異行事,)如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為靜,所以能生天地萬物。天地的運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陰陽相勝。陰陽相勝相生,則變化和諧。
所以,聖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因而制訂了各種法則。然而,至靜之道是樂律和歷法所不能契合的。於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產生了各種象徵,是以八種卦象為本,並貫以六十甲子,來演化種種玄機的。這樣一來,陰陽循環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蘊涵於各種象徵之中了。」
(8)陰符經的密碼怎麼做擴展閱讀
關於《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經文很短,共有400餘字;但據一般說,從「觀天之道」起,至「我以時物文理哲」為止,是它的原文,僅300餘字,所以《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
自「我以時物文理哲」以下100餘字,說是後人增補,但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來即已經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陰符經》時,即非常贊賞其中的「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幾句話,他說:「四句說得極妙」。又說:「浸字下得最好」。
也有人說:這一段最早見於柳公權書《陰符》(《宣和書譜》有唐柳公權書《陰符經》),如《黃帝陰符經註解》引高氏《緯略》說:「蔡端明雲:柳書《陰符經》之最精者,善藏筆鋒」。那麼,應當更早了。至於它究竟是多少字?因為各家傳本不同,我們也不能肯定。
它的內容,各家看法並不一致,懸殊很大。有的認為它是談道家修養方法的書,但其中又有談「道」和談「丹」之分;有的認為它是縱橫家的書,所談都是權謀術數;也有人認為它是兵家的書。比較來說,以第一種看法為多,因為在《陰符經》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說出「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它的宗旨所在,是說道家的修養方法,主要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並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長生久視的自主之權。
宋代的學者,像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他們都很喜歡《陰符經》,對這一部書十分推重。但當時也有一些學者則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如黃震說:「經以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尤異矣」。
又說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此其所以為陰符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