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滄州市善導安養院密碼是什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滄州市善導安養院密碼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29 23:17:35

❶ 滄州善導安養院怎麼樣有一定的醫療條件嗎

橫州市大概怎麼樣?有一定的醫療設施嗎?這個他肯定是有他才會有這個地方的,因為他要是沒有這樣的這這樣的設施嗎?那肯定就是不好了,他肯定是有他才會推出來的,這個你就要去了解一下,肯定是設施是有,但是好不好進你就要去找他們問一下就知道了,因為畢竟他也不知道嘛。

❷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天下不負卿

我佛慈悲為懷,如若連此問題都解決不了,何談慈悲?又何談大能?
世間確有法門,可以「不付如來不負卿」,可以兩全其美。

三藏十二部佛經,作為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只說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

佛祖對眾生開示8萬4千法門,眾生絕大多數大多不能出離六道輪回,更別說成佛了,故阿彌陀佛以其大悲願力,開示了一個特別法門----凈土法門,【三根普被】。這是任何法門都辦不到的。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大乘佛教從龍樹菩薩起,判為難行道與易行道。凈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願行,根本在信,有人只是在臨終時才遇善知識開導,信阿彌陀佛救度,就往生極樂,不再輪回六道;而其他各宗各派認為必須要逐漸修行,把身心塵垢都洗掉了才可以成佛。就是橫超與豎出的區別。【竹節喻:橫超與豎出】

「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古人打比喻:就像一根竹子,裡面有一條蟲子,往上爬,就是豎出,一節一節地咬,從上面出去。橫超就是在旁邊打一個孔就出去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橫超的法門,是靠佛力,信願念佛,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像鋸子一樣,「刺刺」截通了,你就出去了,當下橫超出三界。結果他用來靠自己慢慢修,達到什麼程度,「我有清凈心了,我伏煩惱了……」,一層一層地往上走,最終出三界,這叫橫超法作豎出用。

有的人擔心妄念很多,怕不能往生,所以說「不慮妄念」,即使妄念紛飛──這個是凡夫的習性,我們凡夫本來如此,我們主要學了源信大師的「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知此念佛即蒙來迎」,大師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善導大師說:雖然我們內心有貪瞋痴的煩惱,但是「不顧貪瞋」──不畏水火二河,念念無疑,稱彼名號,決定往生。所以,「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急救室喻:彌陀急救苦惱眾生

比如說大一點的醫院都有急救室,這個急救室,你得了個小傷風感冒是進不去的,對不對?你說:「我傷風了,要進急救室。」「哎,不給你進。」哪個病很重,要打急救針,特別嚴重,特別危急,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進急救室。

阿彌陀佛急救我們,我們越是感到苦惱,越是覺得修行乏力,越是覺得說「哎呀,像我這樣子的,恐怕很渺茫吧?」沒有辦法,內心在苦惱、在擔心,苦啊!
苦,你就有得救的希望了,所以是急救罪業眾生,急救苦惱眾生。

佛在經中也很懇切地呼喚我們說:
輪回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輪回六道的眾生啊,你要快快地回到我的凈土,享受我凈土的清凈法樂。」又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運運不息,要救拔一切有情眾生,不過,首先講到的是地獄的眾生,「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地獄的眾生是最苦惱的──佛心就是如此。

《涅槃經》里講: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於其病者,特加憐愍。如來亦爾。於罪苦者,猶加憐愛。佛最疼愛,最關心的就是那個病最重的兒子!

《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據佛教經典大乘《同性經》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等記載:到「佛教末法時期」時—— 「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 「不能修行證果」,這是佛經中這么明確的話。佛祖說話絕不「妄語」的。「妄語」是佛教的根本大戒。

《占察善惡業報經》:末法時期,人們「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少,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為什麼?聖道門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場上看待問題,主張依靠人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實際上成佛的人沒幾個;而凈土門本是站在罪惡凡夫的立場上看問題的,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時間來思考,參考無數佛國眾生情況,才想出一個持名念佛的方法,作為眾生與他交流的一種密碼信號,裡面暗藏了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認為太簡單)。靠信願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極樂,不退成佛。

有人強辯:宗門教下都有凈土法門,不是只有你凈土宗有!別忘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容易,並且證果最快,到他方世界度化眾生沒有隔陰之迷,不受惡報。

惜此法門,為佛所嘆: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老子也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難者,難「信」也,非難行也。信此法者,無量劫來,有善根深厚者,有敦厚老實者,就是沒有我見甚深而致聞大道而大笑者!何也?大道至簡,至易。而眾生累生多劫以來,性習繁雜,心慣馳外,不喜簡易!

君不見,愛因斯坦當年,發明E=mc^2 ,總示宇宙微觀之相,而時人皆以為謬。

所以,善導大師勸末法凡夫徹底死了靠自力就能即生成佛的心,近代以來,高僧大德皆認為能做到五戒十善的都罕見了,更無論四禪八定,阿羅漢菩薩了。

原因很簡單。比如禪宗目的在明心見性,然而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住菩薩才明心見性,不說近代,那麼現在地球上還會有幾個靠自力而修成的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呢?楞嚴經說坐禪不能突破50種陰魔,就淪為魔子魔孫,終不能出三界六道。佛祖當年悟道後,說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說有絲毫執著就不能突破50陰魔了,試問,自慧能大師後,哪個高僧大德有此修行功夫呢?

世間之人,智慧微淺,坐禪坐到精神錯亂,瘋狂的人大有人在,故稱為「走火入魔」。

禪宗歷史上有過很多高僧大德,開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還能知道自己幾世後的事。但該輪回還要輪回。

正如蓮池大師當年說,禪宗凈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凈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還肯就犬冢牛馬同槽而飲啖否?於此數者,歡喜安穩,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起疑嫌,則是凈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凈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一個念佛人,當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時,可以預知時至。這時,有的人就能隨時往生,想何時走就何時走,何等自在!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還有高僧倒立著往生的。

往生者有的沒什麼佛教學問,甚至是普通老太太,也有能預知時至的,還有的能隨意挑選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這就足以證明凈土宗法門的偉大和阿彌陀佛無窮的神力。

❸ 善導的師的往生是什麼時後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中國佛教凈土宗第二代祖師,臨淄人(今山東淄博市),生於隋大業九年,少年出家,看見西方圖,頗有所感,夙期往生凈土,受戒之後,和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曉得此經的觀門是解脫生死之法。唐貞觀中,到並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數萬卷《阿彌陀經》,畫了三百卷的極樂凈土圖。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說法。晚年住過長安實際寺,又管理著龍門奉先寺洞的營造。大師為人,護持戒法,未曾舉目而視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為生,粗衣淡飯,持戒精嚴,而對人慈愛寬恕,信念堅強。在西京寺內,與金剛法師議論念佛勝劣之時,善導說:「念佛往生如果真實,堂內的諸像就要放出光來,假如虛妄,就要隨我去墮地獄。」這時,堂內的諸像,都放出光明來,這是很有名的故事。以長安為中心,受大師感化的人非常多,其中想捨身往生的人也有。遺著現存六部十卷。《觀無量壽經疏》 四卷, 又名《觀經四帖疏》、《往生禮贊記》 一卷、《法事贊》 二卷、《般舟贊》 一卷、《觀念佛法門》 一卷、《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 一卷。
臨終遺示雲:『大聖悲憫,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
凈宗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613-681)是唐代盛弘凈土教的一代宗師。(安徽泗州人)。(一說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俗姓朱,十歲時即跟從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的明勝法師出家,歸心向佛。初時學習三論宗經典,亦常讀誦《法華》、《維摩》諸經。經過數年靜心修學後,佛學修養逐漸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導大師並不自滿,常自思維:佛教法門甚為廣大,教藏經典其數無量,若不契機,功即徒使。應當擇一法門,潛心修學方為上策。後依止妙開律師受具足戒,偶入藏經樓中,於藏經前默禱祈願佛力加被,指導所向。即於經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觀無量壽經》,大為欣喜,自言:「何當托質蓮台,棲神凈土?」便即常依是經潛修十六觀門,恆諦思維西方勝境。數載之後,觀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於定中備觀極樂世界的樓閣、金台、寶池等境,如現目前,由是更加堅定了修學凈土法門的信願。
善導大師非常景仰東晉慧遠大師的芳蹤。曾往廬山瞻禮遺范,之後更周遊各地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大德。唐貞觀十五年(641)大師廿九歲,聞說道綽大師在西河(今山西省境內)廣弘凈土法門,開闡凈土道場。即不遠千里趕赴並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請教修學凈土的要領。道綽大師見其誠意可嘉,便授之以《觀無量壽經》的深奧義理,並令其親觀凈土九品道場。大師因此益增信願,歡喜地說:「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此後更是精勤苦修,晝夜不斷地禮拜讀誦凈土經典。
唐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大師即轉赴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凈土法門,激發四眾同修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則「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則「每逢人即演說凈土法門。」三十年如一日。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勉己勵人,專弘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共入彌陀願海,遂成當時弘傳凈土法門的著名大師。
有關善導大師示寂的記載,於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種說法。據《佛祖統紀.樂邦文類》記述:「(善導)忽一日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懼,得生安養』。言已投身而逝」。另據元代優曇普度所著《蓮宗寶鑒》卷四雲:「(善導)乃登所居寺前柳樹西向願曰......,願畢於其樹上端身立化」。又據《香光閣隨筆》所記「(善導)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時維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從以上這些史料來看,大師的示寂,顯然存有異說,並且頗有出入。然而從中皆可明見大師自知時至,預期往生的同一跡象。前者所記「師謂人曰,吾將西歸」,已明西意與去向;次者記的自登柳樹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後者,於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畫凈土變相,忽催令速成就,問其緣故,答言:「吾將西歸,可住兩三夕而已」。由此可見大師修持凈土法門的功夫,的確非同尋常,難以思議。而且往生之後「身體柔軟,容光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此正是決定往生的瑞跡。大師寂後,其弟子懷惲等,將大師的遺骸埋葬在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立靈塔名崇靈塔,並於塔旁建寺名香積寺,作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師念佛口出光明,神異無比,故賜額為「光明寺」,後世學人也因而稱師為「光明和尚」。
大師處世為人師表,上受帝王之尊崇,下為世人所敬仰。據《佛祖統紀.卷廿六.凈土立教志》記言:宋代時宗曉,擇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凈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共七人,立為蓮宗七祖,將大師列於廬山慧遠大師之次,列為蓮宗二祖。而凈土教法傳到日本後,日本凈宗更尊稱大師為「高祖」、「宗家」等。並有奉阿彌陀佛為初祖,善導為二祖,法然上人(日僧)為三祖的說法,誠乃推崇之至。然若了知善導大師之生平事跡者,皆謂名至實歸。中國佛協與日本凈土宗,曾召集兩國佛教徒及學者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在長安香積寺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法會,以追紀善導大師生西一千三百周年。
善導大師的一生,以凈土為歸宿,苦心研學凈土經教,自行化他恆以凈業居先。嚴格地以戒律威儀規范自身,從不毀犯纖毫。不曾刻意地去馳求世俗的名聞利養,縱有信施饋贈財物等,也都將上好的供奉大眾,自己則惟遺粗劣以自支身。雖然如此,大師每受供養之時,仍存不安之情,常自責曰:「釋迦世尊尚乃分衛(即托缽乞食),大師何人,敢端居而索供養乎?」是以平日常樂出外乞食。三衣瓶缽,隨身攜帶,從不使人持洗。除洗浴外,不脫三衣。戒行嚴謹,深得四眾欽敬。大師畢生熱衷於弘法興教的事業,每見聞有壞寺廢塔未曾興復,即不遺餘力地傾囊相助,興寺弘教,燃燈續明。而大師更擅長建寺造像的藝術,在西京實際寺時,曾奉詔督造過洛陽龍門的大盧遮那佛像,以及於佛像之南興建的奉先寺。此外,大師也擅長書畫,曾將信施供養的凈資,書寫《阿彌陀經》十餘萬卷,及畫《凈土變相》三百餘壁,普為流通,藉以廣弘凈土法門。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導大師與捨身往生》一文中論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諸多古代手寫的佛教典籍中,就發現有大師所寫的《阿彌陀經》殘卷,卷末寫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的字樣。
善導大師是一位修持凈土法門的大成就者,這也是他在長安地界廣弘凈土法門,獲得極大功績的主要原因。從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中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阿闍黎」的語句可以證實這一點。大師修持凈業異常精進。「每入室則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寒冷亦須流汗」。如此地勇猛用功,日積月累自然道力非凡。曾於大眾前演示,「口念一聲佛號,便有一道光明從口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亦如是」的神異瑞相,來激勵大眾虔心念佛,精進辦道必當托化蓮池,得生安養。大師在長安弘教期間「道俗從其化者甚眾」。《往生傳》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往生西方略傳》記述:「三年後,長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滿」。其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卷乃至五十萬卷者,有日課念佛萬聲乃至十萬聲者。其間現生得念佛三昧者不可記數,臨終現瑞相得生凈土者不可稱計。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可以想見當時大師弘傳凈土念佛法門的絕佳成績,可謂盛況空前矣。
在大師的眾多弟子中,以懷感、懷惲二者最為著名。懷感是長安千福寺的沙門,因為專學法相,且博經通論,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凈土之說。後受大師的啟迪與引導,遂深信凈土法門,並且精誠地念佛用功,三年後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釋凈土群疑論》七卷,用以通釋修學凈土的種種疑難問題。懷惲,初於長安西明寺出家,後往光明寺於大師座下侍座十餘年,盡得真傳。大師寂後,他率眾於終南山神禾原建靈塔以葬之,並於塔旁建伽藍作為紀念場所,繼承師業,專弘凈土念佛法門,常講《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等。則天永昌元年(689)奉敕為長安實際寺主,寂後受謚為「隆闡大法師」。孟銑亦曾在《釋凈土群疑論序》中給予善導大師這兩位弟子高度的評價,說「惲與感師,並為導公神足!」
善導大師在弘傳凈土教法的過程中,深入地研學了凈土經典,有關著作頗為豐實。這些著作大體上可以用解義與行義二類來加以區分。著名的有《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四卷。此疏主要依《觀經》來解說凈土法門的教相與教義,屬於解義分。(這部著作在八世紀傳到日本後,日僧法然(源空)依之創立日本凈土宗)。屬於行義分的有《往生禮贊偈》一卷(亦稱《六時禮贊偈》)文中講述了晝夜六時禮贊極樂教主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的儀式。《凈土法事贊》二卷,上標簽題為《轉經行道願往生凈土法事贊》,下卷題目是《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凈土法事贊》是依《阿彌陀經》解釋轉讀行道的方法。另有《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是依《觀經》等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以及《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簡稱《觀念法門》)是解說應如何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及懺悔發願入道場念佛的儀法。在《觀念法門》中附有的《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一卷,也是善導大師所著。這些著述較為全面地敘述了凈土法門的行事儀規,與教相解義理論方面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信教念佛者,依之而得解行並進,圓成勝果。此外見於史載的善導著作還有《大乘布薩法》一卷,又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訣》一篇,署名作者亦為京師比丘善導,而宋王日休的《龍舒增廣凈土文集》卷十二題作《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實為同文而異題。
善導大師對凈宗的貢獻是巨大而且顯著的。早期廬山慧遠,及其以下弘傳凈土法門的先賢大德,大都首崇「觀相念佛」;到了曇鸞大師便有了「觀相」與「稱名」並行的趨勢;經道大師以至善導大師,則側重於「稱名」一門。善導大師把修行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凈土經典而修的行業,雜行則是其餘的諸善萬行。主張修學凈土法門應當彼雜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為正業與助業二種,在《觀經疏》卷四中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稱名正行屬於正業,其餘讀誦、觀察、禮拜、贊嘆供養等行皆屬助業,提倡主修正業,旁修助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念不彼,只以往生凈土為期。這種富有見地的主張與見解,深得凈業學者的認同。善導大師之後的蓮宗諸祖,雖於弘法布教,領眾熏修時所採取的方式互不雷同,然都同遵此旨,首弘持名念佛。
善導大師的凈土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提出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彌陀凈土是報土,而凡夫之輩了凡即可得生報土的這些理論上。他充分地發揮了凈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眾生只要能具備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業)便可仗佛願力得生極樂。所謂三心即是至誠心,深心與迴向發願心,合稱安心;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業之行。身拜彌陀,口稱彌陀,意觀彌陀及凈土庄嚴;作業是依四種法修持凈業,即恭敬修(恭敬虔誠地修)、無余修(專修稱名、專想凈土),無間修(心行相續無有間斷),長時修(心行不退,畢生相繼)。由此建立了凈土教法的嚴謹體系,可以說大師在這方面算得上是凈土理論的集大成者,一位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近人黃念祖居士言:「善導大師之所以能長受後世無限的尊崇敬仰,是因為大師依止《無量壽經》十念必生的本願,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徑路修行的徑路,顯示彌陀願王的本心」。大師從最初的依《觀經》行觀相念佛到依《無量壽經》行持名念佛,這是他在修凈土法門過程中一種質的飛躍,同時也是一種境界的提升。他在《觀經疏》卷三中雲:「自余眾行,雖名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並且道出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冠古絕今的至佳名言。本著這種理念,他曾作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繞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總之,無論從大師的凈土思想而言,還是從他的實踐修行來說,大師始終都在努力樹立凈土教法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而他的言傳與身教,對後世修學凈土法門的學人與行者,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無怪乎明朝蓮池大師贊言:「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從以上所述的善導生平及事跡觀之,蓮池大師所贊非虛,作為蓮宗二祖,大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凈土理論及其對凈土宗的貢獻,乃至對後世的影響,實在無法以此粗筆敝文給予全面的講述。唯能略其身世及有關事跡,讓我們共同來了解這位傑出的蓮宗祖師,並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詩曰: 念佛長安化盛行,一聲出口一光明。
寫經繪畫難思議,無盡資糧助往生。

❹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蟙盛!」何為最苦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佛雖然總結得精闢,畢竟不是紅塵中人,未知這些並不是苦之盡頭。

生:生是一個輪回的開端,在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的剎那他是無知的,無知才是最快樂的,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生是一個無從選擇的起點,面對的將是巨大的成長壓力和社會責任,在生的那一刻就被安排了不快樂的結局。

老:英雄老矣,美人遲暮,無可逆轉的自然更替而已,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青春的磨損、紅顏的消逝都給了那個不懂你的人,歲月刻畫過的容顏和飽經風雨滄桑的心無人再讀。

病: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一病,以當今的醫療水平,非是絕症自然葯到病除,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病在異地他鄉,哀卧病榻無人問津,精神世界的孤獨寂寥遠比生理上的痛楚更難排解。

死:人生在世,區區百年而已,終究難逃一死。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神志清醒卻欲死不能,時時刻刻須面對著死神的黑色羽翼,在恐懼和痛苦中煎熬。

怨憎會:誰不曾為一些雞毛蒜皮怨憎別人或被人怨憎,這種感情再正常不過了,雖然會給人帶來不友善的心理暗影,可也都屬於自作自受的。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怨憎自己,讓恨意蒙蔽了愛心,以己為敵,自暴自棄;以社會為敵,無可救要。

愛別離:與所愛之人分離,雖是痛苦可也短暫,科技昌明到如此地步,時空地域的限制形同虛設,分離之後的重聚也是指日可待,等著那重聚帶來的巨大歡欣。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明明不再相愛卻必須朝夕相對,同床異夢,咫尺天涯,惶惶不可終日。

求不得:求不得,顧名思義仍然有所求,「不得」只是暫時的不得法罷了,只要爭取仍有求得的機會。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不知所求,左顧右盼,根本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迷迷茫茫、渾渾噩噩,就這么糊塗了一生。

五陰盛:由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諸多感受、煩惱不斷、杞人憂天、夜夜失眠、心驚膽跳、驚聲尖叫……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❺ 陝西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陝西的旅遊景點有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少華山森林公園、華清池、黨家村古建築群、華山、大唐芙蓉園、黃帝陵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景點:

1、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3、少華山森林公園

少華山森林公園位於陝西省華縣城東南7公里處,坐落於秦嶺北坡,北起峪口,南至秦嶺分水嶺,東到蟠龍山,潛龍寺,西括少華峰,總面積6300公頃,海拔高度在600—2000米之間,由潛龍寺、少華峰、紅崖湖、石門峽、密林谷五大景區所組成。

4、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5、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中華第一陵」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❻ 怎樣讀《善導大師全集》

《善導大師全集》與凈土宗之命運 在人類文化史上,因為承載某一種文化的重要典籍失傳,致使此種文化衰落;也因其典籍的再現,引起此種文化的復興。此種現象,屢見不鮮。佛門宗派的興衰,與其祖典的傳續與否,更是密切相關。譬如宋初,因受五代戰亂的影響,智者大師《法華玄義》等「天台三大部」在中國一度失傳,遂使名盛一時的天台宗一時陷入寂寞慘澹的境地;後由義寂法師從高麗請回「天台三大部」,才有了後來宋代天台宗的復興。又如南山律宗,因唐道宣律祖的「南山三大部」及宋元照律師有關疏釋的失傳,致使此宗長期蕭條,明蕅益大師以天縱之才、奇穎之悟,欲弘律宗,重振佛教,也不得不半途中止。直到清末,道宣、元照二大師著作從日本迴流,才略見民國至今的復甦之氣。而對照蕅益大師《重治毗尼》與「南山三大部」,間有乖違,也實屬正常,畢竟祖典不傳,法脈中斷之故。在歷史的長河中,凈土宗則是另一番命運;經歷著鼎盛、失傳、回歸、復興的漫長過程。一、鼎盛(隋唐)先由北魏曇鸞大師撰《往生論注》,繼有道綽大師述《安樂集》,終至唐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之資格,念佛出光之現證,撰《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復撰《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贊》、《般舟贊》,規范凈業行儀。凈土一宗巍然確立,大放異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當時皇都長安,滿城斷肉,遍地佛聲。此後由承遠、法照、少康諸大師續承法流,法化無窮。二、失傳(宋明)然而,約於五代戰亂之後,直至近代千餘年間,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著作,除《往生禮贊》被唐朝智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護之外,餘盡失傳。致使後來高僧大德自修凈土或弘揚凈土,因缺乏這一法脈教典的依據,只好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凈土。因而形成了雖然有人在弘揚凈土法門,卻沒有傳承凈土宗的特異歷史現象。諸宗共弘凈土,有其歷史上的積極意義:一、保證了凈土法門的存續及壯大。二、強化了凈土法門普攝群機的功能。三、最終形成諸宗匯歸凈土的大一統局面。一、凈土教理混雜。時下一般行人的凈土觀念,其實是宋明以來形成的以天台為主,並混雜諸宗觀念的凈土,與隋唐時期曇鸞、道綽、善導大師所開顯的純粹的凈土宗有著很大不同。二、彌陀本願隱而不彰,釋尊本懷郁而不暢。此種諸宗混雜的凈土觀,多談心性不二之理,對彌陀本願救度的宗旨闡發甚少,對普通人來說,不免談玄說妙,難起真實皈依。致使釋尊出世,以普救一切苦惱眾生,齊得往生、皆共成佛之本懷,郁而不暢。三、凡夫入報之路塞而不通。「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為善導大師思想的精髓,凈土宗教理的核心,但諸宗皆無此義,雖弘凈土,囿於自力觀念,不許凡夫直入報土。四、習久不察,正雜相倒。善導大師是凈土宗的創立者,善導大師的凈土教說方是純正的凈土,自是公允之論。但受一千多年來諸宗觀念的影響,時人一說到凈土,已經有了固定的觀念:往生必須諸善助行迴向,念佛必須達到清凈不亂,往生必存四土高低;聽到善導大師「專仗彌陀本願,專稱彌陀佛名,凡夫直入報土」之說,反而覺得詫異。不知宋明以來一千多年間,中國有的只是天台宗、華嚴宗乃至禪密諸宗混合的凈土法門,獨獨沒有純粹凈土宗的凈土法門。其原因就是凈土宗賴以開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導大師《 觀經四帖疏》等失而不傳。三、回歸(清末)一百年前,曇鸞大師《往生論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祖典從日本再度迴流本國,這是凈土宗史上具有標志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整個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標志著凈土宗將再度復興,億億萬萬眾生升起得救的希望,古老的佛教將在末法衰微的背景下,再度大放光彩,普照寰宇。但正如日復出,初露晨曦,大地依然黑沉沉,人們依然在夢鄉,只有少數早起的人才看到東方地平線上一絲曙光。由於普遍受到宋明以來諸宗混雜觀念的嚴重影響,善導大師祖典的回歸,並沒有在教界引起普遍的重視和熱烈的反響。除了民國時代的印光大師有所關注,力贊善導之高德,並印行流通《觀經四帖疏》《往生論注》之外,很少有人提倡弘揚。恰如早起的行路人,一聲輕輕的咳嗽,不足驚醒群屋下的夢中人;日光尚未大明,行人步履已過,夢中人縱然初醒,旋復入夢。所以隨著印光大師示寂,人們似乎也忘記了還有祖典回歸這麼一回事。這也難怪,對於一般的凈土行人來說,一千多年的夢實在是太深太沉了。四、復興(現代)然而太陽的升起,畢竟不會因此而停住腳步。在眾生的沉睡中,它越升越高,越來越發出耀眼的光輝,布滿大地,推開千家萬戶緊閉的門窗,驚醒沉夢者蒙朧的雙眼,催動人們來到戶外沐浴陽光。故有慧凈法師,使命所牽,願力所使,慧眼見真,悲心利物,高挑本願之旗幟,獨樹善導之法幢。知此時代,唯有將善導大師教法徹底顯彰,否則,眾生將永難安心,佛法恐一衰再衰。故數十年來,窮心竭力,一門深入於善導大師凈土思想,雖隨緣教化,著作等身,而以編述相關祖典為第一要務,尤其致力於《善導大師全集》編述之偉業,數年前已競其功,廣泛流通於海內外,見者莫不歡喜。如果有一本書,直接關切著現代千萬億眾生解脫的命運,這本書就是《善導大師全集》。如果有一本書,直接影響著凈土宗復興的命運,這本書就是《善導大師全集》。如果有一本書,直接關系著二千多年中國佛教的命運,能否開辟出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能否為眾生帶來永恆的希望、真實的利益?能否在益加濁染的時代,保持佛法持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這本書就是《善導大師全集》。如果有一本書,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命運,為之提供無盡的福祉、永恆的安慰;舒緩其發展的巨大壓力,消解其時代的種種污染,這本書就是《善導大師全集》。如果有一本書,能夠光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世界民族之林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永恆的安樂依止,這本書就是《善導大師全集》。還望有緣遇此寶典,隨緣提倡,輾轉印施,人人念佛,人人和善,人人快樂,人人幸福,人人往生,人人成佛。轉濁世為凈土,化災厲為吉祥。如《無量壽經》言: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善導大師全集》編述說明 數年前,筆者忝蒙師命,參與《善導大師全集》有關編校工作,受教良多,獲益匪淺。今於弘願寺印行流通《善導大師全集》之際(按:台灣版由凈土宗文教基金會、凈土宗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將有關編述用意作一說明,期望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部偉大的祖典。《善導大師全集》編述工作分為「編」和「述」兩大部分。編,主要是對善導大師原著及記述祖師行德的歷史文獻進行編排整理。述,是對善導大師教著之根本思想進行述義解釋。除了二篇序文,及「《觀經四帖疏》綱要」、「四部五卷概說」共四篇屬於述義部分之外,其餘皆是編的部分。這樣,有編有述,編述結合,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瞭解大師之崇高行德,把握大師之思想精髓。茲分點說明之:一、頁面古人因為受紙張、雕版、印刷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書頁往往滿版文字,句讀不明,很少分段,視覺上頗覺逼迫而不便閱讀。現代電腦排印技術,變化無窮,隨心所欲。若圖省事,墨守成規,將增讀者疲勞,有礙佛法流通;耗社會資源,損自己福報。故此次編印《善導大師全集》,充分利用電腦排印技術,花了大量的人力心血,內容展現上力求盡善盡美,形式效果上力求整潔、美觀、清爽、輕松。二、目錄因全集內容豐富,卷帙浩繁,編排時採取了兩級目錄制,即第一級為「總目錄」,示其總概;第二級為「細目錄」,詳其細節。三、編次善導大師現存教著共有五部,即《觀經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贊》一卷、《般舟贊》一卷,稱「五部九卷」,具體著述時間前後固不可考,茲據內容定其編次。《觀經四帖疏》為大師立教開宗之著,標志著凈土宗教理的成熟圓滿,為凈土宗根本依據的祖典,楷定古今,第一要故,置於五部之首。其餘四部皆此部之流韻,故隨後。又此部闡釋凈土一宗之教理,理論指導實踐,故置首;其餘四部開展凈土一宗之行儀,實踐依於理論,故隨後。餘四部中,《觀念法門》之表意、形式與《觀經疏》都最接近。形式上都屬於長行體。表意上,「觀」者,觀佛法門;「念」者,念佛法門。由「觀佛法門」導入「念佛法門」,是「觀念法門」題名給我們的直接啟示;而這正是善導大師依《觀經》建立凈土宗教理根本框架,楷定諸師誤解的大根大本之處。由同一「觀」字,可知兩部釋義關系之近密。故緊隨《觀經疏》之後。又此部雖然也屬於行儀,但其理論闡發特別是〈五種增上緣義〉一卷,對諸部行儀實踐有普遍的指導作用,故置四部行儀之首。剩下三部形式上都是偈頌體,聚為一類。其中《法事贊》是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屬讀誦正行,列五正行之首;又為重經故,故置三部之首。《往生禮贊》屬禮拜正行,五正行之次,亦是尋常行法,故次之。《般舟贊》主要屬贊嘆供養正行,五正行之末,以示法喜充溢,慚謝佛恩,依教奉行,專勤不怠,故殿後。更摘錄五部九卷之要點,編成〈五部九卷摘要〉、〈善導大師法語〉二篇。以上皆祖師原著,為全集之正卷,編訖。此下為附錄,附屬於正卷,服務於正卷,以述明祖典之精義,此為述;仰贊祖師之高德,此為編。各如其次。四、標點採用現代標點,不僅順乎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也能加深對相關法義的理解。有少數因句讀不同而意義不同之處,即詳審日本古版句讀及有關古德釋義,綜合上下文意及善導大師一貫思想之精神,而予確定。關於引號,除了通常引用句式之外,有必要特別點醒之處也加引號;如《觀經疏》每段分科皆有「正明……」,這「正明」之後的內容皆是大師對當段經文的科判,特別關鍵故,加以引號。如一一二頁第一行七、從「我今樂生彌陀」以下,正明夫人「別選所求」。「我今樂生彌陀」是引文性質,加引號;「別選所求」即是當段科判,寥寥數字顯明大師對當段經文意義的判定,特別重要故,也加引號,以期能引起讀者注意。 順便一說,經文全句是:「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大師引文並不連續為「我今樂生極樂」,而是跳躍式地從「我今樂生」直接到「彌陀」二字,也即是以正報「彌陀」代替依報「極樂」;這並非一時疏忽,而是別有深意。即:有意隱去國土之名,刻意突顯主佛之稱,以彰顯彌陀願力為極樂庄嚴之根本,韋提別選之內因;佛德自攝國土德,往生只在稱佛名。同時也說明韋提別選之國,乃是依報(極樂)同於正報(彌陀)、依正一體的涅槃報土,而非化土。這從隨後釋文「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等來看,尤為明顯。「彌陀願勝,因行果感,報成極樂。」一切歸根於彌陀願力,是大師一以貫之的思想。為表達此等深意,所以在引文時特別從當段經文中挑出「彌陀」二字。類似的句式,屢屢可見。或有以為是後人抄誤,或有以為系大師隨便著筆,或有以為乃所引經本有所不同……此皆不知大師身為彌陀化身,所說即是佛說,引文釋義,確然不移,絕非隨便平常,所謂「欲寫者一如經法,一字一句不可加減。」大師分文有兩種格式:一、「從……下至……以來」。二、「從……以下」。前一種格式,經文分段起始、終結都很明確,說明相關意義在當段已表達完整。第二種格式,不用「以來」而說「以下」,則經文分段終點不明,表明相關意義在當段表達尚未完全,而是一直貫穿到此後更遠的地方。如夫人從諸佛國土中特別選擇求生極樂,她的意願在當段經文中並沒有完全地表達出來,而是貫穿到下段經文:「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才算完整。所以大師就用「我今樂生彌陀以下」這樣的句式。這又有什麼特別的深義呢?如果夫人的意願在「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一句中已經表達完全,而不貫穿於「教我思惟正受」,就成了唯願無行,說說而已;可是夫人並非如此,她求的是必生不可,有願還必須有行,所以必然地生發到下段的「教我思惟正受(行)」。也就是說,夫人發願的時候就已經內含了行,不是空願,而是願行一體,願行具足;願行具足故,必得往生,非別時意。這便與〈玄義分〉「會通別時意」遙相呼應,而又毫無痕跡,譬如天衣無縫。「會通別時意」中願行具足,是具足於一句名號;此處夫人願行具足也是具足於一句名號,所以經文說「阿彌陀佛所」,祖師引文專門挑出「彌陀」二字。為什麼凡夫單以稱名,便願行具足,必得往生?結合〈玄義分〉「六字釋」及當段釋文,明顯可知:乃是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因、行、果、報」,結為名號,成為凡夫所有物之故。又夫人是凡夫的代表,她這樣發願,求生極樂,我們也這樣發願;她因彌陀願力而願行具足,我們也願行具足;她必得往生,我們也必得往生。看似簡單的引文,顯示出大師的釋義是多麼的深遠微妙,智慧是如何的廣大無邊,又是如何地慈悲至極啊!實在令人感動,佩服得五體投地。五、分段本全集的分段比較明細,頁面留空較多;一是通過分段使大師的思想盡量明細化,二是有較好的視覺效果。仍舉《觀經疏》為例。見一二五、一二六頁。大師分科、釋義,有其一貫次第及格式。先是分科。格式為「從……至……以來(以下),正明……」接下來總釋,即總略地解釋當段經文的主要意義。格式為「此明……」。接下來別釋,有二種一、「別引釋」。即分別地引用經文當中有關語匯,加以解釋。格式為「言……者……」。二、「分節釋」。不一一引用經文,而是將當科經文分成若干小節,分別加以解釋。格式為「即有其(若干),(一)……(二)……(三)……」。如一八○、一八一頁:仍然是分科、總釋、別釋。不過總釋用的是「斯乃……」的格式,這也是大師慣用的語式。比較起來,「此明」的格式,釋義比較淺明一些;而「斯乃」的格式,有更深層探究的意味。特別就一八○頁第九行:言「說是語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雖然引用的是當段經文冠頭「說是語者」四個字,但接著詳列七點,解釋的卻是全段經文。其中(一)是解釋「說是語者」一句,(二)是解釋「無量壽佛」一句,(三)是解釋「佇立空中」一句,乃至(七)是解釋「百千閻浮檀金,不得為比。」看上去引用的部分與所釋的部分完全不吻合,難道是哪裡出了差錯嗎?不是。大師這樣的引文、釋義,表明七節內容完成在同一時間,同在「說是語時」的當下。正當釋尊對阿難及韋提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之時,阿彌陀佛即時現在空中,放大光明,證明:一切凡夫人,只要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一切都在當下,釋尊佛語在當下,彌陀應現在當下,眾生往生在當下。故此引釋,亦為兼破「別時意」。這再一次地顯明,彌陀化身的大師釋義是如何的精妙深遠,我們拜讀大師的著作務必要有十二萬分的謙恭,特別看到迥異尋常之處,更要具十二萬分的審慎,而不要隨便看過,甚至粗心浮慢地懷疑:是不是大師的教著哪裡出了錯誤。通過這樣的分段,瞭解大師的釋義次第,對我們理解大師的思想會很有幫助。六、字體《觀經疏》採用經疏合刊,經文用大粗黑體。全集祖師釋文皆用宋體(台灣華康中明體),偈頌用楷體,重要法句加黑突出。這樣不僅排版清爽可觀,讀者對於重要法句也能一目瞭然,可以細細多思惟幾遍,不致隨眼一帶而過,抓不到要點。七、眉注祖師思想宏博浩瀚,五部九卷文淵義豐,初學者往往望洋興嘆,無處摸索。若能將祖典加以條理性的展示、要點性的提醒,提供一條可資依循的線索,實有莫大的幫助。這便是眉注的必要。為此,編者對祖師教典進行了全面疏理,共加眉注約三千條。眉注主要有兩大功能:一、顯示科判。二、提示要點。讀者若能善用這些眉注,拜讀大師著作時,便如同進入一座宏偉的城市,有各種指示路牌及重要場所標示一樣的便利。八、邊注任意翻開一頁,一看邊注,便可立知當前在何部、何章、何節、何段,前後次序井然,於研讀極為便利。九、摘要法語以上雖然作了標點、分段、字體、眉注、邊注等種種編排工作,但以五部九卷,浩若煙海,諸義交絡,真實與方便並呈,正業與助業通顯,不少人皆看前而遺後,看後又忘前,才執片段即失全體,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前後踟躇,左右茫然。所以,如能將全集中祖師最精要直截的法語單獨摘出,編輯成章,更為直觀明瞭。因此編有〈五部九卷摘要〉。祖師教著雖然宏豐,其所確立之凈土宗教理架構,一言以蔽之,即是「四二抉擇」:要弘二門、念觀二宗、正雜二行、正助二業;以「藉要門入弘願、由觀佛入念佛、舍雜行入正行、旁助業專正定」為其旨歸。「摘要」即是摘錄能夠極顯「弘願」、「念佛」的法語,按全集中五部九卷之編次,並各條法語在祖著中本來先後次序而編。這樣的摘錄,每部祖著中各有哪些重要法語,以及其前後位置都很明瞭,形同五部九卷之精華濃縮本,但各則法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相對幽隱難顯。故復將祖師相關法語按法義展開之次序,聚類編排,遂成〈善導大師法語〉。兩相比較,〈摘要〉更精簡,不重復;〈法語〉有系統,更廣泛,為顯義之需要,有所重復。十、述義如果只有編,而沒有述,即使編的再精細,一般的讀者還是很難直接從原著中把握祖師的思想核心,所以必須有所述義說明,以直接點出祖師思想之核心眼目,編述結合,才算圓滿。述義共四篇。〈全集編者序〉指明祖師思想之核心在於「本願稱名,凡夫入報。」〈觀經疏編序〉指出《觀經疏》之兩處眼目、兩處心要。這都是直截根本而常人難識、常眼易迷之處。〈觀經四帖疏綱要〉則是系統闡釋《觀經四帖疏》教理的論文。〈四部五卷概說〉概要說明其餘四部祖著之思想。二篇序文及一篇綱要為述義之主體,從略至廣,〈全集編者序〉義理最簡約,最核心;〈觀經疏編序〉居中;〈觀經疏綱要〉最廣。十一、圖表因為直觀、明瞭,釋義之功非文字所能比,一個好的圖表,往往令復雜的結構頓時清晰,幽深的教理一目瞭然。本全集共插列釋義圖表約四十幅。十二、祖師傳記、年表中日歷代善導大師傳記共二十八種。當代慧凈法師所述〈善導大師略傳〉,共三十七章,最為詳實。其立於廣闊的時代背景,及深厚的歷史淵源,依據事實,廣泛顯揚祖師盛德,最能激發後人崇仰歸命之情;因參考多種歷史文獻故,具有訂偽正訛之功。如舊傳大師自投柳樹而終,今由〈略傳〉知為誤引。大師年表,縱涉上下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空間,博及中日兩國各時代與佛教、凈土宗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可謂千年巨變,縮於一紙;萬千人事,盈於目前。令讀者不禁感嘆歷史的滄桑,而興起時代的使命。十三、索引最後,根據眉注,編列索引,約二千條。可知此《善導大師全集》之編述、排版、校對,為方便讀者,力求完善,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今值全集出版之際,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但最好的感謝,莫過於讀者拜讀這一部《善導大師全集》時的輕松法喜。要說此全集編述工作還有哪些有待改善之處,我想有少數眉注需要進一步完善,再可增加幾張主要的科判表。另考慮將來出簡體版之《善導大師全集》。 最後誠請讀者,若發現本全集有何錯誤之處,歡迎來信來函告知,以便再版時一並改正。《善導大師全集》怎樣研讀 善導大師為凈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善導大師的教著思想即是凈土宗教理的標准、權威,凈土宗行人的指南、生命。今由無量殊勝因緣,《善導大師全集》得以印行流通,普贈有緣,值此機會,想就「」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以供有心者參考。應該說,要想通達大師全集,一線貫穿,瞭然無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鑒於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一,為顧全所有讀者,本文將《善導大師全集》研讀課程,按從淺至深、由略至廣的次第,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皆可畢業,也可繼續前行;甚至每一階段當中的任何一步、任何時間點,也皆可停頓或繼續前行,皆由讀者自行決定。茲將《善導大師全集》研讀方法列表如下: 階段目標分步第一階段掌握一個核心——本願稱名,凡夫入報。1. 先讀〈全集編者序〉,三遍。 2. 通讀「五部九卷」,一遍。 3. 背誦〈五部九卷摘要〉。 4. 熟讀〈善導大師法語〉。 5. 重讀〈全集編者序〉,一遍。 6. 聽〈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講法光碟,一遍。第二階段貫穿一條主線——從「要弘分判」,到「要弘廢立」。 1. 先讀〈觀經四帖疏編序〉,三遍。 2. 熟記《觀經四帖疏》組織圖表。 3. 通讀《觀經四帖疏》,三遍。重溫編序及組織圖表,三遍。 4. 順逆各讀《觀經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5. 讀〈觀經四帖疏綱要〉,三遍。習題五道。 6. 重溫〈觀經四帖疏編序〉,一遍。 7. 分讀「四部五卷」及相關〈概說〉,二遍。 8. 通讀〈四部五卷概說〉,二遍。 9. 重溫〈摘要〉、〈法語〉、〈全集編者序〉。隨興閱讀祖師〈傳記〉、〈年表〉。 10. 再聽〈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光碟,一遍。第三階段由核心、主線,輻射到全面。1. 尋讀《觀經四帖疏》,四遍。 2. 重讀〈觀經四帖疏綱要〉,一遍。 3. 重溫〈觀經四帖疏編序〉。 4. 尋讀「四部五卷」,四遍;通讀〈概說〉,一遍。 5. 重溫〈摘要〉、〈法語〉及〈全集編者序〉。 6. 讀〈善導大師全集編序說明〉。 7. 依眉注,細讀《觀經四帖疏》,三遍。 8. 依眉注,細讀「四部五卷」,二遍。 9. 〈善導大師語錄〉、〈凈土宗之特色〉、〈凈土宗經論釋要文〉及相關〈導讀〉等,隨意讀之。 事先說明三點: 一、拜讀祖師教著必須與念佛同步,解行並進,學修相資。二、研讀大師全集必須專心致志,在此期間,除弘願寺流通的凈土宗系列叢書(繁體版叢書由台北凈土宗文教基金會印行),可根據需要以相資佐之外,其他宗派經論著作,包括有關凈土方面的言教,暫時統統放下,以免受到異學異見、別解別行的干擾,影響習讀效果。三、上述課程為弘願寺將來開班講解《觀經四帖疏》等善導大師著作時,對聽課學員之預備要求。一般讀者,自行參考加減。第一階段為初機讀者所設。重點是掌握〈全集編者序〉所明大師教法之核心。以通讀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觀經四帖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及〈摘要〉、〈法語〉,對大師原著有一個初步感性的瞭解,即為功課圓滿,而不論究竟讀懂多少。又分為若干步。第一步,先讀〈全集編者序〉三遍。此序由慧凈法師所撰,總十二頁,大分三節:一、從開始至第三頁第二行「年表等文」,說明全集主要內容組成及編述緣起。二、從「大師是」至第五頁第三行「推重如此」,簡略贊嘆大師之行德。三、從第五頁第四行「大師依據」至最終,說明大師所確立凈土宗教理之核心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此為序文之重點,指示全集「教眼」所在之處,特別關鍵,應當反復詳讀,至少三至五遍,以瞭然於心。所謂「教眼」,就是一本教著的眼目、孔道,必由這裏才能看明全著,必由這裏才能汲取教法之乳。在經則稱為「經眼」,在論則稱為「論眼」,各宗祖師的教著也都有其教眼。不獲此眼,總是茫然;一獲此眼,全體透達。這是一定、自然的道理。這讓我想起吃椰子的經驗。第一次捧著又大又實的椰子,簡直不知道從哪下手。椰子有一個很硬的腔殼,椰汁就貯在當中。如果笨手笨腳地用刀硬劈,往往一片狼籍,椰汁潑灑一地。其實只要順著椰子結蒂的地方,用刀切下去一小片,便會露出三隻天然的小孔,用吸管插進去,順勢一汲,清涼甘美的椰汁立即盈滿口中,源源不斷。但是如果沒有人指點,任誰也想不到那裏會有幾只天生的小孔。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諸祖師的教典,也正如這神奇的椰子一樣。文句精巧,收羅眾義,如同椰殼;法味充足,如同椰汁;自具教眼,源源流現,如同椰孔;不遇明人,難知難識,如喝椰汁需人指點。相信很多人,亦如筆者當初,拜讀祖師教著,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麼「教眼」,只不過一馬籠統地讀過去。如果只是在文字上通讀一兩篇,便自以為瞭解了祖典的內涵,這和捧著椰子左右把玩一陣,然後放下,便誇口說自己已經喝到了甘美的椰汁,又有什麼區別呢?也有人花了大力氣,摸索文句,條分縷析,能說能解,但如果不知教眼之所在,不順教眼看祖著,即使說來口沫橫飛,寫來字如山積,也是空費精神,一無所獲;如同花大力氣,砸碎椰子,椰汁遍地,未嘗一滴一樣的可惜。如同椰孔一樣,教眼是一部完美的教著本來自具的,後人是強安不得的。知道教眼的人自然知道,天然妙成,不假人為;不知道的人以為那隻是你個人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我還有我的高見。不知其所謂的高見,言而無義,乃至曲解祖意,恰如椰殼上畫出的孔是吸不到椰汁的。慧凈法師所寫的〈編者序〉便起到了指示教眼、提供吸管的功能。一般人,往往不會重視到此〈編者序〉,上來便興沖沖地要去研讀原著,他們的想法是:一、我要讀的是祖師原典,又不是要讀後人寫的東西。二、以我的智慧與能力,完全可以自己讀原著,不必受他人指手畫腳。三、序文皆是一般性的介紹,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四、若看別人對善導大師思想的闡釋,可能會影響我的獨立思考。這些不是出於驕慢心,就是因為淺薄無知的緣故,往往到頭來不是弄得一頭霧水,興致全消,就是執其只鱗片爪,以為全得。筆者也曾犯此毛病,故奉勸有緣諸君,最好能虛心靜氣,從研讀此〈全集編者序〉開始,便會有一個很好的線索。果有真知灼見,只會越磨越光,斷不致被他隱沒。還需說明,人很少能做到不先入為主的,故讀此序文及祖典,最好是將我們原先所學,徹底放空,以一種空盪盪、不評斷的心來讀,保持心平氣和,做到理性客觀,才不會被所知障所障,不

❼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都有那些

可能樓主所要的信息包含還不夠完全,但已經很多了、請閱覽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據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而立的。俱舍論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講的是宇宙萬法,有漏無漏的因果關系,最後一品,是說明有法無我的道理。他認為宇宙間的業力不滅,萬法實有,所謂『我』是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無我為宗。(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宇宙萬有,不僅我是虛妄的假相,一切諸法也是虛妄的。)就修習的階位來說,分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聲聞修四諦法中的道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修六度,經三大阿僧只,最後一百劫,還要植相好因,才能圓成佛果。

二、成實宗:

此宗以成實論為根據,修習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觀。觀五蘊中無我相,叫做我空觀;觀五蘊諸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名法空觀。因為我法皆空,則萬有俱寂。這是此宗修觀的理論。

此宗雖修我法二空觀,但只能斷煩惱障的見、思二惑,證空滅理,因為煩惱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煩惱,才生見惑,有了見惑,就不能證涅盤,因此稱之為障,此障未斷,是不能證二空真如的。

就修習的階位來說,立二十七賢聖,以攝行果,而其所談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還是屬於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屬小乘,但我國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這兩宗是小乘,因此就失傳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時因事而制,隨機散說的大眾生活規約,傳入我國以後,到了唐朝,經過道宣律師整理,定名為四分律,遂成為宗。

『屍羅』是梵語,譯華語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過非,故以戒稱之。當佛將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說:『佛入滅後,以誰為師?』佛言:『以戒為師。』可見戒在整個的佛法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我們學佛的弟子們,應該視戒如佛!否則,就辜負了我佛如來慈愍眾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關齋戒和菩薩戒。出家眾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據梵網經,則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稱為大乘菩薩戒。這都是成就四眾弟子防過止非,圓成佛道而定的,我們應當如法受持,才能達到學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為本,因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發慧。也就是說,只要持戒精嚴,則三業自然清凈,如此,必能離苦得樂,轉凡為聖。我國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為特殊,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不論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學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學人,只要嚴持戒律,即可圓成佛道,證無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雲:『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由此看來,戒!是多麼的重要啊!

四、華嚴宗:

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而立教,故稱華嚴宗。所持的理論是,法界無盡緣起,皆由一心而生萬有,但一切諸法,互為緣起,重重無盡,一(體)即萬法(用),萬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緣起之理而立三觀:

l.真空絕相觀:觀遍法界一切諸法,都不外乎因緣生,依他起,均無自性,而眾生的知見,都是屬於妄情遍計,如翳眼空華,因病而現,所以稱真空絕相觀。

2.理事無礙觀:因為作真空觀,則諸妄相滅而真性現,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變為體,隨緣為用,眾生因妄情遍計之業感而生萬法(事),但萬法皆以真如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觀,故名無礙。

3.周遍含容觀:既知萬法乃隨緣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體。所謂真如,是無形相的,不變異的理體,故稱真如,倘能依理作觀,即可返用皈體,理事圓融,人我無別,萬法如如,因此謂之周遍含容觀。這個道理,好比我們所飲用的茶湯以及各種飲料(喻萬法)一樣,都是用水和其他的雜物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隨緣成為各種飲料,但濕性未變,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觀的受用。

此宗行證的階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漸次修習,漸次斷證,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華嚴宗和凈土宗最有緣。因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最後普賢菩薩為他說十大願王,而導皈極樂,華嚴經最後指皈也是極樂世界。被尊為諸經之王的華嚴尚且贊嘆凈土,可見修凈土,也等於是修華嚴。但諸經皆為佛說,如是說修凈土不對,即是毀謗三寶。且善財、文殊、普賢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稱贊凈土,可見修凈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門。

五、天台宗

北齊慧文禪師讀大智度論『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時,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創一心三觀之法門,傳於弟子慧思,再傳智顗,行法華三昧時,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是名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華,判五時八教,以開智解。這就是天台宗的由來。

此宗所依的經典為法華,修行的方法是觀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之法的產生。所謂次第三觀,是以從假入空觀的二諦觀,和從空入假觀的平等觀為方便,而進入中道第一義諦觀為究竟。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說『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見一觀則三觀具足,故稱之為一心三觀。我們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觀即具足三觀,何必又分次第?因為次第三觀是一心三觀的方便;一心三觀是次第三觀的究竟。大乘心地觀經的觀心品雲:『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由此可見觀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說修那麼多的觀太麻煩,這是怪我們的根性太差,執著的習氣又太深厚,為了成就我們修習的方便起見,不得不如此。好比說,修空觀,破見思惑;修假觀,破塵沙惑;修中觀才能破無明惑。修觀的方法和治病一樣,病情復雜,治療的手續就不能簡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觀,也是可以的。

修觀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以外,還有止觀。所謂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但為了便於學人修習起見,又分為三止三觀。所謂三止,即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和息二邊分別止。至於三觀,即是空觀、假觀、中觀。但修止亦應兼觀,修觀亦應兼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見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這是修觀的妙處。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聖,必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由此看來,實在太不簡單,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論宗:

龍樹菩薩造中論和十門論,後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論,故合稱三論。鳩摩羅什譯此三論而加以宏揚,遂成為宗,在隋唐時很興盛,後來受到曹溪宗風的影響,因此就進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諸般若經中『無所得,緣起性空』的義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無俱破,直顯中道。雖然如此,但對如來所說的教言,也不否認,因此立真俗二諦,加以調和。所謂真諦,是指中道實相理體而言,俗諦則是指諸法緣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資為用,不可偏廢,才合乎中道的實義。

就修行的方法來說,是用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見。破毗曇實有的執見,斥成實偏空的情見;更以無所得,破有所得,而顯中道。

至於修行的階位,若就真諦來說,一切有情本來是佛,無迷無悟,湛然常寂。就俗諦來說,迷之與悟,截然不同,但眾生由迷至悟,須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一點折扣也不能打,看起來也是不及修凈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窮究宇宙萬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據唯識論而顯萬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識宗。所謂唯識,是說宇宙萬有,是因識別的關系,而產生其存在的價值,否則雖有亦等於無。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塊糖,你拿走金戒子,他無所謂,若是拿他的糖,一定會哭起來,這就是識別而產生執著的證明。故此宗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而立百法,以說明萬有的因果關系。

阿賴耶識有寄藏眾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種子的功能,所以也稱藏識或種子識。談到種子,可分為新熏和本有兩種:所謂本有,是說從無始以來,就具染凈諸法的種子,若遇外緣熏發,即成為現行,因此就有生死、苦樂、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諸相現前。至於新熏,是說原來什麼種子都沒有,而是以後因染凈二法熏習而有的。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實本有一經新熏,即得增長,甚至現為現行,現行又復熏習新種於阿賴耶識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廢。

至於藏識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東西?沒有辦法拿給你看,只好請問你,我們所讀的書,和已經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麼地方?如說在腦子里,是不對的,因為醫生用愛克司光透視,並沒有發現這些東西,既然如此,這些東西究竟在那裡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識里,因為這個東西其體無形,所以看不見,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諸法。如用現前的事物來說明,只好說像個人的安全資料,專門記載各個眾生無始以來的善惡行為,然後成為種子。但種子不能自生,當某一件事物的種子成熟時,須有第七識的執著,和第六識的分別,前五識的攀緣,才能成為現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樂等等的感受,這就是識心所招來的果報。然而識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也就是說,造惡業的是它,造善業的還是它。因此此宗轉八識成四智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把前五識取境的功能,轉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的計度分別心,為觀察眾生的根性,以便因機施教,使其入聖超凡,謂之妙觀察智。轉七識的執著人我差別為怨親平等,謂之平等性智。第八識原來好像垃圾桶一樣,以致明鏡無光,必須除去三毒的污垢,斷盡無明,則鏡光自顯,十方世界,影現其中,故名之為大圓鏡智(即佛智)。

唯識觀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細,分為五重:

l.遣虛存實觀:即是排除一切虛妄計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圓成實性的理體。

2.舍濫留純觀:舍棄一切雜濫的外境,護存純凈的內識。

3.攝末歸本觀:停止見分攀緣工作的機能,而皈順自證分的理體。

4.隱劣顯勝觀:隱藏心所的劣點,而顯心王的優點。

5.遣相證性觀:排遣萬有的差別事相,證入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項,稱為五重唯識觀。

總而言之,唯識之學,博大精深,難以窮究,而在佛法中卻又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不然怎會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呢?若就行的方面來說,不懂唯識倒無所謂,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為宇宙萬有,離了識的作用以外,就無法開口。故此宗是以研識為方便,以轉識為究竟。所以說學佛的人,不管學那一宗,對於唯識多少總要懂一點,在行持上是很有幫助的。

八、密宗:

佛陀為了度生的方便,所說的言教故有顯密之分。所謂顯教,是應身佛釋迦如來說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為文相易於了解,故稱顯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文理難知,故稱密教。顯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稱之為顯;密教如電報的密碼,非專業者不解,故稱密。

毗盧遮那佛,在摩醯首羅天的金剛法界宮,為金剛薩埵諸大菩薩說真言法,金剛薩埵錄出後,藏於南天竺的鐵塔中,後來有位龍猛菩薩,見金剛薩埵面授大法,後即將此法傳於弟子龍智,再傳於善無畏,及金剛智,以後他們和金剛智的弟子不空於唐玄宗時,來中國宏傳密法,後稱開元三大士,這是我國密教的由來。

此宗所根據的佛經,有大日經、金頂經、蘇悉帝經、瑜只經和略出念誦經等五部;在論典方面,有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經論所說的內容,是說我們的體相,和大日如來一樣,因無始來,一念不覺,而使身口意三業不凈,墮入六道,受生死輪回之苦,現在要想回復本來面目,而使三業清凈,必須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業清凈,以了脫生死之苦,即身成佛。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須努力。若論階位,只能和羅漢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終的目的還是成佛,而頗瓦法和凈土宗的念佛是相應的,因為他的目的也是極樂世界,但是修習的方法,卻不及念佛簡便了。

曾經有幾位朋友和我說,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見他們學密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得神通,藉以顯眾,爭取名聞,如此用心,殊堪憐愍!其實神通是修行的副產品,只要成了佛,則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麼都好嗎?何必專修?就以甘蔗板來說,是製糖的副產品,如果專用甘蔗來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說實在的,我不但沒有學密,對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當然就不夠資格說別人的長短,但是有人問及此事,又不得不把個人對各宗表示一點意見,作為初學的參考。

九、禪宗: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譯為靜慮。所謂靜即是定,慮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禪那。此法在我國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習的方法來說,可分為安般禪、五門禪、念佛禪和實相禪四種,此外還有一種祖師禪,因在經教之外,故稱教外別傳。此禪始於達摩,自其東渡來華,面壁少林寺時,即傳法於慧可,後立為宗。

關於宗門禪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在靈山,一在只園』,現在以只園為根據,相傳當年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完畢,百萬人天的聽眾還未離開時,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羅花向大眾說:『我雖然說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說著一字(究竟)。』當時大家聽了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因此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學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在這樣平凡的因緣之下,就產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

迦葉尊者受法後成為禪宗的初祖,傳至達摩即為二十八祖,他見中國有大乘氣象,於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帶來我國,成為我國禪宗的初祖。他來華是在廣東登陸的,梁武帝聞奏後,即迎至金陵,因語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時慧可大師因斷臂求法,即蒙印可,是為二祖。再傳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這是我國禪宗的黃金時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單傳,以後六祖就變單傳為多傳,改祖號為師,並且只傳法不傳衣缽,旨在息爭。自變多傳以後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記載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這兩位禪師最為傑出,因為得力於廣傳的關系,所以宗匠輩出,才有一花五葉的產生。

禪宗修習的方法是觀心,以明心為方便,見性為究竟。所謂明心見性,即是教下的轉識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原則下,也沒有一定的訓練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真面目。』後來黃檗禪師為了因機施教,所以改觀心為參話頭。不管方法怎麼變,但目的都是為了斷絕學人的思路,使其對境無心,而見自性,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否則,那就不是禪。至於話頭怎麼參,我是外行,不過我知道參話頭的目的,是使學人斷絕思路,而對境無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誰』,像猜謎似的,教你集精會神的參。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說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對的,假使是這么簡單,也就用不著參了。所謂參禪,要在『誰』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參才行。若在禪堂里,職事們會拿著香板到處查看,發現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為他們是過來人,他看別人參的情形,好像站在門里看室內的東西,一目瞭然,(別人是站在門外從牆壁上向里看,一無所見)。所以香板應該打在什麼地方,多輕多重,我認為都有一定的分量,決不是亂打的。曾經有位老法師和我談他參禪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燈,因天熱而發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禪堂,就向監查師父說明燃香事,請他以後香板打在別處,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處。當時聽了這段話,我認為不合理,後來一想,才知道是對的。燃燈發炎,是業障,怕打痛處是我執,偏打痛處,既能破執,又可消業,真是慈悲之至!

禪,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品,我國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禪,因此可分為凡夫禪、二乘禪、祖師禪、和如來禪四種。凡夫禪修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十六特勝和通明禪。二乘禪,修九想觀、八念觀和九次第定。祖師禪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這種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頓教法,只適合接引利根,對鈍根的沒有多大用處。如來禪,因其為經教文字所詮而得名,即是首楞嚴定。楞伽經雲:『雲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這種禪,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諸根普被,故稱為漸教。此外還有一種念佛禪(此法源於般舟三昧經),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凈土法門,而不知道也是屬於禪的一種,請看大集經雲:『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禪』,這總不是假的罷。

這里有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黃檗禪師改『觀心』為『參話頭』的原因,是見當時的修行人,根性漸劣,為了契理契機,不得不改。現在去聖的時間更是遙之又遙,而根性更劣,對於禪不要說參,恐怕連禪堂的規矩,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又得仰望當今的高僧大德,因時制宜,提倡念佛禪,正是時候了。如說念佛就是念佛禪,念佛禪還是念佛,何必多此一舉?因為一般人都喜歡禪,如果不加個禪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麼效果,這就和國產的商品一樣,假使上面沒有幾個英文字母,一定滯銷。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禪』,未知先覺者以為然否?

我是個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禪,以上所說的,是從看書和思惟所得來的一點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如果你對禪有興趣,不妨看看歷代祖師的公案語錄,然後還要請教住過叢林的老法師,比較可靠,閉門造車,是不行的。俗語說:『驢若跑得快,馬就不值錢。』且看古人參禪有成就的,沒有不是從禪堂里苦出來的。現在也有人自稱『纏屍』,因為他參的是禪外別傳的『名利纏』,仗佛威光,標奇惑眾,若是跟他參學,保證也會『開誤!』

現在一般人所說的禪,好像都是指祖師禪而言。此禪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達摩傳心印於慧可,是以楞伽為證;五祖授心印於惠能,是以金剛經而印契。這樣看來,不是就有些矛盾嗎?不然,因為不立文字,是不執文字的意思,並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來說,此禪是不避見聞覺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離這個(話頭)去參就行,到了某種程度,要考功夫,所問所答,都要契理契機,恰到好處,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現在會問的不多,會答的沒有,如果會背幾則公案,念得幾句機鋒,縱然能趺坐於床,窮年參究,那也許是『禪』,也許是『纏』!但是修凈土的,同樣的是不避見聞覺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離這個(念佛)的去念就行,至於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煩別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辦法:妄想減少了沒有?煩惱是否比以前輕?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順逆諸境是否鎮靜?生活是否儉朴?念佛是否精進?信心是否堅定?願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隨時檢討,有則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會還我凈明的。

十、凈土宗:

凈是清凈,土是國度,十方諸佛的國度都是清凈的,故稱凈土。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污濁不堪,所以稱為穢土,現在要談的凈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而言。這是為了統一我們的思想,使其專注一境,減少對外境分別,而漸漸的斷絕思路,堅定正念,將來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這就叫凈土法門。此法源於般舟三昧經,所依的經典是三經一論,因此修凈土的對於彌陀經、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特別重視。自聖教傳入我國,凈土之法,最初流傳的地區並不太廣,到了東晉時,慧遠大師應世,極力提倡,於是就在江西廬山創建蓮社,集眾念佛,後來均得往生,這樣才正式的成立了凈土宗。

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時,曾作國王,因聞佛說法的因緣,即舍王位出家,號法藏比丘。當時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億諸佛凈土的庄嚴妙相,於是就在佛前發了四十八個願,每願都說若不實現誓不成佛。然後又以諸佛凈土為藍本,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邊,約十萬億佛土那麼遠的一個地方,經過五大劫的時間,才建好一個國家,定名為極樂世界。佛興建這個世界的目的,是為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舍苦就樂的眾生,只要心誠願切,隨時稱念彌陀名號,到最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必定現前接引,如一念頃,即生彼國。

阿彌陀是梵語,譯為無量壽,或無量光。因為成了佛,就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故稱為無量壽和無量光。佛是覺者,好像我們對博學多能的讀書人稱博士一樣,精醫術的稱醫學博士,精工程的稱工程博士,那麼佛的壽命、光明都是無量的久遠和廣大,所以尊稱為阿彌陀佛!現在還在極樂世界說法度生,一直到永遠。所謂極樂世界,極是究竟的意思,樂是快樂。也就是說,究竟的快樂才是極樂。至於世界,在這里可作方位、處所和地方解,因為那個地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世界。』但我們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經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說:『你認為討老婆很快樂,她愛慕虛榮,或者好吃懶做,你會快樂嗎?你認為打麻將很快樂,若是別人碰走了你一張聽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場輸一場,你快樂嗎?年紀大了,生個男孩,覺得快樂,但是他常常生病,長大了又不用功讀書,專門偷雞摸狗,警察先生三天來通知要嚴加管教,五天來通知傳訊交保,這樣你會快樂嗎?……。』就算你的運氣好,妻賢子孝,自己也生財有道,老當益壯,但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鄰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燒光了,為了搶救財物,身受重傷。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快樂嗎?這些事固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但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不會有這些不幸的事情發生。你學秦始皇大膽假設,所以覺得世間上一切都是快樂的;我學釋迦佛小心求證,因此我認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這樣說掃你的興,如果認為我的看法不對,今後還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說起來,一般人對世間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興趣,我們的看法是綜合性的,所以會厭煩。閑話少說,我們還是談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須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才能達到目的。所謂『信』、要深信西方確實有佛號阿彌陀,以慈悲願力,接引眾生,彼世界的庄嚴,如經所說,決不會假。『願』、就是絕對願意去。『行』、必須依法去行,老實念佛,至死不變,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於念的方法,分為三種:

l.持名念佛:出聲或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2.觀想念佛:雙目注視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謂之觀想念佛。

3.實相念佛:諦觀諸法實相,本自如如,因此對於宇宙萬有,不起分別,名實相念佛。

以上三種念佛方法,觀想過於微細,不易著手,實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定),……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因此古今諸大善知識,都是勸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論出聲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時間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亂。因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果能切實行去,因緣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況,簡略的介紹了一點,你看修那一宗比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萬不可見異思遷,才有成就。禪凈修持的方法雖然不同(禪是離相的,凈是取相的),但最終目的是一樣。我既不明禪,又不知凈,雖然出了家,只能說是『聾子的耳朵,配相的』,但總希望別人比我強。現在你對各種修持方法,多少總有點認識,那就選擇適合你生活環境的法門,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騖遠,或是譏禪謗凈。這樣做,不但對修行沒有補益,且招莫大的罪過。同時懂佛法的人聽了,也會笑你是『瞎子相親,不明真相。』

❽ 為什麼誘導100多人自殺自己卻安享晚年的凈土二祖善導大師被贊為「盛德難以形容」

何謂修行人?為求來世,舍棄今生者是。了知一切如夢如幻,生死一如者是。

❾ 去霸州京南善導安養院坐1路到哪下車

如果去霸州津南山島安養院坐一路車的話。就在敬老院下車。這樣的話,走幾步路大概四五分鍾。就可以到達。

❿ 石家莊無極的善導安養院在哪個村

在無極縣市庄村村東500米路西。
如果你在藁城汽車站乘508路到馮村北口下車,步行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