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中國強大經濟實力背後強大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摘要 中國的改革開放,命運共同體都讓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㈡ 如何 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抽象的,不是籠統的,而是具體的,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具體而言,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組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我們黨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貢獻。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在政治領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近代的中國對於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有過長期爭論和激烈斗爭。中國共產黨拯救民族於危難之時,而且不管在什麼時候,都緊緊依靠人民。因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後就確定新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1954年正式建立以後,得到了不斷完善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不斷加強,人民代表大會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人民民主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得以體現。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這一制度選擇與制度設計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學說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產物。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也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民主、達成共識、凝聚力量的重要形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已經並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創舉,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實行這種制度,體現了我國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的原則。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與區域相結合,把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相結合,促進了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確立和發展,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基層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發展,全國各地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民主的實現形式日益豐富。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個以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它立足於中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志。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經濟領域,我國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同時,為有效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我國還不斷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都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制度支撐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與此相聯系的個人收入分配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收入分配製度的一大特點。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對生產要素的佔有狀況進行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的分配製度,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在文化領域,我們黨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根據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律,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一是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即「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三是面對社會轉型期多元社會價值觀的存在,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我們黨的一面精神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在社會領域,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理論,著力凸顯社會和諧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十六大以來,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推進社會建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教育、社會保障、醫葯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是全黨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然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各種嚴峻的挑戰會接踵而來,因此,我們在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要不斷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境的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作者系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㈢ 如何理解中國強大經濟實力背後強大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摘要 我的理解是中國的政治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定政策快速,政策的貫徹落實有保證,使得中國的經濟騰飛,獲得強大的經濟實力
㈣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包括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㈤ 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是( )和(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之治」的密碼所在。
察「中國之治」,不可不察其制度。只有深入到制度層面,才能更好把握「中國之治」的奧秘。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正是在這樣的偉大制度創造中書寫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是我們能夠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保持國家政治和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的堅強保障。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為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提供有力保證;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器」,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各種生產要素活力競相迸發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5)如何理解中國制度背後的制度密碼擴展閱讀:
「中國之治」的本質是「制度之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由此可見,制度是貫穿其中的主線,每一階段的目標都緊緊圍繞制度建設這一主題而展開。
㈥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制度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凡屬體系,必有結構。各種制度的銜接規則和聯系方式在本質上是個結構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不僅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要素,從13個方面作出許多新的制度安排,而且描繪了制度體系的圖譜,揭示了制度體系的內在結構。
結構對制度體系功能的發揮起著獨特的作用。從結構的角度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為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打開新的認識窗口,有助於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若干深層次的問題,有助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6)如何理解中國制度背後的制度密碼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如果說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各種制度是要素,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則是系統,各種制度與制度體系之間就是要素和系統的關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言,要素與系統之間不是機械相加或簡單堆積的關系,而是按照有序和協調原則構成的科學結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歷史演進,既充分考量了各種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又科學處理了各種制度之間的組合方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具備了科學嚴密的內在結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有機銜接、協調有序、結構嚴密,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結構決定功能。
㈦ 中國制度的看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機制體制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民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
㈧ 如何理解中國強大經濟實力背後強大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摘要 您好~這道問題問得很好,我需要一點時間編輯答案,還請您耐心等待一下。
㈨ 如何准確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階段與特點。如果從夏朝開始算起,中國的政治制度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四千年的政治制度既有前代政治的延續和承繼,也有新制度的不斷創新和更替,從而構成了豐富的政治制度史。整體把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第一個問題首先要分清政治制度的階段性問題。即使以中國古代社會而論,也不難看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是可以分成幾個階段的。從單元導讀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發展到崩潰,其間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這幾個歷史時期,其主要問題集中於書中第一課的內容之中。第二階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發展時期,這個階段的主要問題體現於書中第三、四、五課之中。兩個階段既有明顯的差異又有密切的聯系。單元導讀對這方面的介紹雖然指出了一些主要特點,實際上尚可繼續深入揭示,有一些特點的陳述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說,教材指出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是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度,實際上王位世襲制度和森嚴的等級是古代中國政治的特點而不僅僅是這個階段的特點,但教材強調的分封制與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度並沒有錯。筆者以為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應該是貴族政治,按照北大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將中國古時概括為方國時期—王國時期—帝國時期說法,夏商周時期當屬於方國時期向王國時期的轉化階段,而戰國時期則為王國向帝國時期的轉換階段,後一階段最大的變化是禮崩樂壞,貴族政治的瓦解。而貴族政治最主要的體現應該體現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禮樂制度上,這才是這個時期政治的最主要特點。至於第二階段的政治特點,筆者完全贊教材對這個階段政治特點的概述。但能否將兩個階段的政治特點做一個重新的概括,可能對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更好的幫助。至於這個特點為何,筆者學力有限,只好付之闕如,以待方家教正。
第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作用和影響。一般而言,從現在的理念來看,民主是優越於專制的,集權專制往往是不得人心的。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又有明顯的集權的特徵,再加上教材的編排在第一單元之後馬上就是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教學單元,而西方的政治制度的取捨又是高揚希臘的民主和羅馬的法律,因此筆者很擔心在教學中會不會在兩個單元學完之後師生得出中國的政治制度自古就比西方落後的錯誤觀念。實際上,就教材本身來說,就沒有全面介紹西方的政治比如希臘不僅有民主還有寡頭政治,這樣全面認識中國政治制度的作用和影響就成為教學的關鍵問題。客觀而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雖然大多是以集權的形式呈現,而西方羅馬希臘曾經有過法制和民主,但是我們並不能得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落後於西方的結論。眾所周知,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有限的民主,許多人是享受不到民主帶來的利益的。中國的集權也並非完全是皇帝的獨斷專行,錢穆先生就反對將中國明清以前的社會稱之為君主專制,皇帝的許多行為都是受到制度的制約的。另外集權往往在我們的書中於專制連用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我們可以反對專制,但是中央集權是否也要反對?中央集權是否就意味著專制主義?這些都可以討論。退一步說,即使是專制主義,是不是專制主義就肯定給歷史帶來災難都應該否定?這也很難說,筆者以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應該從歷史的客觀性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從現在的觀念去臆測古代政治制度,應該承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對中國文明的發展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否則我們很難理解一個有著落後政治制度的國家曾經有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並長期領先於世界!正如張傳璽先生所言:「人們都常常說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津津樂道的事例極多,但有一項更偉大的文明,而且已創造出、並行用了兩千餘年,卻為人們所忽視,這就是在中國所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度。此制度的創行和存在、發展、完善,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標志;也應當說,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當然,我們應該承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歷史合理性並不意味著古代政治制度十全十美,肯定中央集權也不表示我們不喜歡民主,恰恰相反只有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放在客觀歷史的角度才能將民主制度的建設放在更實事求是的位置上,才能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當今中國的國情和對民主制度的熱愛,將歷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放在實際的位置上。
㈩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探索出的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這是一條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一條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產生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發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之中,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政治協商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特點在於:一、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二、實行民主集中制,「一府兩院」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並對它負責;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元制度,不依賴任何其他制度而存在,其他各種制度均由這一制度派生,包括政黨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其他各種法律制度等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還可以表述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其中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和政治前提;人民當家做主(即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目的和基礎;依法治國是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體內容如下:
一、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首先要堅持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保證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行這種制度,體現了我國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五、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體現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保證了我國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且保證了我國政治發展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統一的思想基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動搖,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是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探索並建立起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把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區域自治、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結合起來,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制度。總之,這三項政治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制度框架,人民當家作主是這些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是要把這三項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
三是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揮參政黨作用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的執政黨,承擔著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的歷史重任。任何對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追求,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如果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政治發展就會失去核心力量和根本保障。同時,中國的民主黨派作為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親密友黨和社會主義參政黨,可以在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積極履行職能,充分發揮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四是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運用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兩種重要社會主義民主形式。選舉民主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大進步,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標志,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創造,它為人類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兩種民主形式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有利於擴大社會各界的有序政治參與,拓寬利益表達渠道,是我國政治發展有效的政治運行載體和民主實現形式,具有西方民主政治不可比擬的廣泛性、包容性和真實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把包括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在內的各種民主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人民的意願得到最充分地反映和表達,社會各方面的正當要求得到最大限度地落實和滿足。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一方面要尊重和體現我國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另一方面要正視和應對我國政治發展所處的特定環境。同時還需要把握好幾條重要原則。一是要始終立足於我國的基本國情,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實。二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三是要善於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使這條道路越走越活。四是要推進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設,使這條道路越走越穩。只有把這幾條原則把握好、堅持好,才能堅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對於中國特色社會政治制度一直得到極大的關注,對於胡錦濤總書記的七一講話中重點提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