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紅軍密碼為什麼國民黨破不了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紅軍密碼為什麼國民黨破不了

發布時間: 2022-09-10 19:12:55

A. 國民黨在第五次圍剿勝利後為什麼不把紅軍斬草除根

國民黨在第五次圍剿勝利後當然是想要斬草除根的,並不是主觀上放過了紅軍,只是策略上失誤,沒有預料到紅軍會去走長征的路,所以導致朱毛成功會師,就整體而言,國民黨第五次圍剿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是並沒有完全實現戰略目的,而在此之後發生了中日戰爭和西安事變,國共合作開始了

B.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情報從何而來

錢壯飛 功不可沒。個人感覺是第一功臣
「前三傑」是錢壯飛、李克農和胡底
長征是1934~1936年間
錢壯飛1925年經內弟介紹,他和夫人張振華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無線電訓練招考廣告,經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錢壯飛無意中進入的這個訓練班,屬於國民黨新建的特務組織。錢壯飛考入訓練班後很快顯示出才華過人,又與特務頭子徐恩曾是同鄉,徐表示要調他當機要秘書。他感到關系重大,馬上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李克農,向黨中央請示。周恩來得知後認為機會難得,提出要將國民黨的特務組織拿過來為我們服務,並決定讓李克農、胡底與錢壯飛組成特別黨小組,直接歸中央特科單線領導。隨後經錢壯飛介紹,李克農、胡底也進入了國民黨特務機關,並受到徐恩曾重視,成為上海、天津方面的重要負責人,從而在國民黨情報系統中打進了一個「鐵三角」。
錢壯飛於1929年打入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後,以自己的精明能幹及難得的廉潔贏得上司器重。不過,特務頭子徐恩曾雖然欣賞錢壯飛的才華,畢竟還有防範。他只讓錢壯飛處理文件和電報收發,密碼本卻隨身攜帶,機要電報也一直由自己親譯。一次陪徐恩曾到上海,乘這個色鬼進歌舞廳換衣服時,錢壯飛便把密碼本拿出來,由守在外面的同志迅速拍照後,再送回徐恩曾的兜內。此後,錢壯飛從報務員那裡接到電報後,對估計有價值的都由自己開封先譯,然後再原樣封好上送。同時,這份密碼也送到中央軍委和紅軍那裡。國民黨幾次大「圍剿」的計劃剛剛制定,尚未下發作戰部隊,其全部內容就已被破譯,並被送到軍委負責人周恩來及蘇區的毛澤東、朱德面前。
1931年4月24日,長期負責中共中央機關保衛工作的顧順章在武漢叛變,他被捕後要求把他送到南京,要將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機密全數供出,保證三天內將中共中央一網打盡。他還囑咐,不要讓徐恩曾身邊的人知道。當地特務機關向南京連發六封電報。此時正值星期六晚間,徐恩曾已去上海花花世界,錢壯飛用密碼本將其全部譯出,提前向黨中央發出警報。接到錢壯飛的情報,周恩來指揮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各機關立刻採取行動,中共中央、江蘇省委和共產國際遠東局的機關立即全部轉移。錢壯飛為保衛中共中央機關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考慮到自己不便馬上離開,錢壯飛讓女婿乘夜車趕去上海報警。星期天一早,李克農得到消息後,立刻通過陳賡找到周恩來。此後的兩天兩夜,中央幾十個秘密機關和幾百名工作人員緊急搬遷……星期一早晨上班後,錢壯飛平靜地將封好的六封電報交給了徐恩曾,結束值班後便乘車離開南京赴上海。錢壯飛出走後,徐恩曾害怕被追究,經疏通上司陳立夫和有關同僚,向蔣介石隱瞞了自己的秘書是共產黨以及密碼已經泄露之事。這樣,國民黨當局長期未更改密碼。直至紅軍長征時,對敵偵察仍主要依靠無線電偵聽。紅軍長征萬里一次也未中埋伏,並總能選擇敵合圍的薄弱部位跳出。一個小小的密碼本,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不容低估。

C. 只能抓住電台卻破譯不了密文,為什麼中共地下黨的密碼如此強悍

其實中共地下黨的密碼為什麼如此的強悍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它的管理。因為所謂的信息安全,除了有強大的技術之外,還得需要對人的管理,特別是在當時這種技術條件並不是特別大,也就是說大家的水平並不會相距太遠,那麼對於人的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

而且在細節處理方面也是比較的細致,因為密碼還你如果有一個地方出現漏洞了,其實都很容易會被別人去破解的。因為有很多事情都是有關聯的,如果說很多事情雖然看似沒有聯系但是大家都是使用一套密碼的話,就很容易被破譯人員破譯出來。

D. 紅軍在飛奪瀘定橋的時候,為什麼鐵鎖沒有被炸掉

一些人卻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對「飛奪瀘定橋」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質疑一:為何要留13根鐵索?紅軍能奪橋靠的是與川軍的「默契」?】

瀘定橋紀念館內的雕塑。 新華社圖

那麼我們就從戰術角度分析一下:

先說紅軍的行軍速度。紅4團從28日清晨到29日清晨奔襲120公里,「晝夜兼程二百四」是很可能的。紅軍官兵常年在山野地區穿插作戰,特別是紅1軍團素有急行軍傳統,所轄5團曾在長征中創造過奔襲160里(80公里)奪取鴨溪的戰例。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同樣創造過晝夜行軍240里(1947年秋清風店戰役)、14小時疾進145里(1950年冬從山區穿插三所里)的戰場奇跡。

至於紅軍22勇士攀爬鐵索橋「能否打槍」,這個問題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比較麻煩,但對於當年長期翻山越野、經驗豐富的紅軍官兵來說,在鐵索橋上用駁殼槍射擊、投擲手榴彈都不算難事。而且,奪取瀘定橋戰斗並非只靠橋上的22個人,岸邊,紅4團集中了所有輕重機槍、迫擊炮用於壓制敵方火力,掩護陣地長達百米。這一戰法在突破烏江、金沙江、安順場時都用過,實戰效果很好。

今年10月7日逝世的飛奪瀘定橋「英雄排長」、106歲將軍王茂全曾回憶,他當時作為機槍手用兇猛的火力掩護著戰友們飛速的爬過13根碗口粗細的鐵索,最終他和戰友冒著熊熊燃燒的大火,佔領了橋的對岸。

更重要的是,西岸紅軍在瀘定橋激戰時,紅軍右路軍已經奪取了大渡河東岸下游的據點。紅軍的兩路突進,很快給布防瀘定的敵軍造成了巨大戰場壓力,促使其戰意衰退,抵抗很快瓦解。可以說,紅軍圍繞奪取瀘定橋實施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堪稱根據嚴峻形勢實事求是、隨機應變打出的一套「組合拳」。無論搶奪安順場還是飛奪瀘定橋,紅軍都將機動作戰靈活、迅速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強攻掩護渡河的打法更是深諳「以局部優勢火力猛攻敵薄弱一點」之戰術精髓。

可惜的是,22名勇士的姓名大部分已無從查考,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戰史》中留有姓名的僅5人。

【質疑三: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斗,當時國民黨無數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

這一說法顯然缺少充分的史料調研。

在台灣「國史館」有一份西康軍閥劉文輝發給蔣介石的電報,稱:「瀘定橋李團與沿河之匪奮戰。」時間是1935年5月29日,恰是紅軍「飛奪瀘定橋」之日。此處「奮戰」一詞,無疑說明那些否定瀘定橋發生過戰斗的說法是錯誤的。

E. 紅軍長徵到陝北後國民黨為什麼不追擊了

紅軍長徵到陝北後國民黨不追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時紅軍分裂了,張國燾率領紅軍主力南下四川,客觀上轉移了國民黨軍主力的視線,為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合並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創造了機會。
2、紅軍當時在陝北已經脫離了國民黨統治的心腹地區,對蔣的威脅已經不大。紅軍身處多個地方實力的夾縫之中,處境十分艱險。此時已經無需費時費力的去圍剿了,周圍的晉軍、陝軍、馬家軍等地方軍閥部隊肯定不會容許紅軍在自己的地盤上存在的。
3、雖然第五次圍剿讓紅軍元氣大傷,但對陝北紅軍的圍剿一直都沒停下。主要兵力就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以及部分中央軍,但是戰打了一年多也不見消滅紅軍,主要原因當然是張楊沒有盡全力圍剿,都想抗日.
4、國民黨忙於解決兩廣事變,無暇西顧,當兩廣事變解決後,這才重視起來,於是蔣介石親自來西安督戰,給張學良提出要求:要麼執行命令,全力以赴;要麼退出陝西,由中央軍進剿。然後就有了西安事變。

F. 為什麼國軍打不過紅軍

十年內戰時期,最終紅軍是失敗了的,所以有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之前階段,主要是國軍把主要精力和兵力投放在擊敗各地軍閥上。其次,井岡山地區地形復雜,紅軍採取的方法又是游擊戰。國軍投入的兵力既無法形成有效包圍和封鎖,又不適應這種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游擊戰,所以難以取勝。其三,國軍沒有估計到紅軍已經有了這么大的兵力和廣泛的後備軍(群眾基礎好,全民皆兵)。
事實上,最終紅軍高層也過於得意自己的強大和國軍展開了正面作戰,而國軍卻認識到了紅軍的利害傾全力一戰。此消彼長,紅軍在井岡山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G. 紅軍飛奪瀘定橋,國民黨為什麼只去掉橋板不把橋給炸了呢

飛奪盧定橋 其實從軍事上講,一點點教育意義都沒有。

兩岸相距不過100多米,無論誰防禦,都是很困難的,100多米,用那時候的長身管步槍(7.62和7.92毫米),在這個距離上,能打穿1米後的土牆,能打穿幾十厘米厚的硬木板。躲在一層沙袋圍起來的臨時工事後面,簡直就等於是活把子,打過CS的都知道「穿牆」能打死人的。

攻橋的時候,紅軍集中了所有的優勢火力,又是機槍又是迫擊炮,攻擊部隊還帶有沖鋒槍,守軍在這個距離內,只要不是坐在坦克里,肯定被打的抬不起頭,更何況,守橋部隊也是地方的烏合之眾。

把瀘定橋 當作 奇跡 大吹大擂,我想,只不過是想借機 宣傳 紅軍 是天軍,無法被剿滅,而且可以改變歷史(石達開就被堵在瀘定橋了)。

蔣介石 要真認為一個瀘定橋能象擋住石達開一樣擋住紅軍,我就太瞧不起他了。一個冷兵器時代,一個是用現代武器的時代,100多米的河怎麼成的了「天險?」 說後來的長江 是天險,都很勉強,更別說 盧定橋 了。

有人說,防守的也有機槍大炮,怎麼紅軍就過橋了?這么想是不對的,防守的一方,在這個戰例中,採用的是死防守,蹲在100多米外的橋頭和街道中,成了活把子,進攻的一方,採用多點射擊,集中火力於一點,雙方的地利優勢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方是死位置,一方是多點火力壓制的。不一樣。

一句話,在槍炮身管兵器時代,國民黨部隊在瀘定橋 依託100多米的河流建設的防禦陣地,縱深太小,完全沒有防禦的意義,根本上就是肯定失敗的原因。除非在橋頭之後,建立了牢固的火力支撐點和縱深防禦陣地,才可能擋住紅軍的有限猛攻(紅軍裝備確實很差)。

要是時光倒流,只要有1個營的兵力+炮兵105毫米連(4門足夠)我一定可以守住 瀘定橋 。寸土不失。把幾萬紅軍全堵在 大渡河

H. 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為什麼會失敗

一、戰略認識的差距。老蔣認為,只要掌握北平、天津、上海、武漢、廣州幾個城市就等於掌握全國,只注意拉攏軍閥、財團、黑幫、地主,嚴重忽略工農,需要知道當時工農佔中國人口80%以上,國軍在城裡的力量強,但在農村地區基本空白。老毛則認為,必須團結一切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得到80%人口的支持,從長遠來看,就處於不敗之地。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是有道理的。
二、階級屬性的弱點。國民黨的資產階級帶有妥協性和軟弱性,貪財近利,貪圖享樂,而工農階級是激進的,不容易妥協的,長此以往,自然是國民黨失敗。
三、黨的建設。國民黨自成立之初,就殘留大量問題,官商一體,導致嚴重腐敗問題,封建殘余嚴重,導致思想落後,內部派系林立,導致經常互相扯後腿,調度不靈,互相爭功,陽奉陰違,導致指揮混亂,部署混亂,調度混亂等問題。吃空餉,虛報軍情,擅自販賣軍用物資,擾民嚴重等等,層出不窮。
四、組織性問題。很多人都習慣性忽略組織性的重要性。草原民族的游牧部落,長期忽視組織性的建設,只擅長游擊,來了就搶,搶了就跑,想盡辦法逃,更像強盜,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之後,賦予了他們堅定的信念,嚴明了軍紀,號令分明,千夫長死,百夫長上,戰斗至一兵一卒,組織性大大提升,戰鬥力也大大提升。元末的朱元璋農民起義軍,原本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不強,紀律渙散,逃兵很多,但提升了組織性,確定了驅除靼虜,恢復中原的奮斗目標,民族大義大大刺激將士的戰斗意志,而且明確軍銜,職權分明,整頓軍紀,就變成了正規軍,戰鬥力大大提升。國民黨在掌權後,革命信念就逐漸崩潰了,喪失掉信仰,軍紀也逐漸渙散,加上本身派系繁多,山頭林立,經常為些雞毛蒜皮小事鬧矛盾,導致經常調度不靈,影響部署,怠誤戰機,但仗著關系,反而免責,職權不明,亂插手亂指揮的事常有,上級一投降,手下也跟著投降,死一個團長,這個團就亂了。國民黨長期忽視黨內建設和組織性建設,是導致敗亡的根本原因。而共軍最初也有山頭林立,紀律渙散的問題,逃兵很多,戰鬥力低下。後來大力整頓,確立堅定信仰,唯有共同並且堅定的信仰,才能讓將士們奮勇作戰。確定多首長領導制,上層平時團長打仗,政委負責思想政治和生活,團長死後,還有政委接替指揮,營長死,連長接著指揮,連長死接著排長指揮,戰至一兵一卒。把黨支部下到連級,黨員比例越大,逃兵越少,紀律也越好。
五、後勤問題。雖說國民黨依託城市和工廠,還有美國供應物資,後勤方面比較強大,但是忽視了中國的實際國情。美式裝備是很先進,但彈葯消耗太快,國民黨自己無法生產配套的彈葯,彈葯只能依賴美國空運,而且維護麻煩,需要很高的保障水平,才能維持正常使用。當時的中國戰場,非常遼闊,但基建非常落後,基本都是土路,卻沒有加油站,沒有油料,那些飛機、坦克、卡車都沒法動,後來由於老蔣站錯對,得罪了新總統杜魯門,杜魯門暫停援助國民黨,沒有美軍飛機空運,國軍的補給效率自然下降一大截。國軍後勤體系很混亂,各部隊裝備和服裝也不統一,武器就有美械、英械、法械、德械、蘇械、日械的,武器彈葯口徑不一,因為規格不統一,無法有效的組織運輸和及時的送上前線,而且因為彈葯不通用,造成巨大混亂,嚴重影響戰鬥力發揮,這問題在抗戰時期就暴露相當嚴重了。還有軍官穿皮鞋,士兵只有一小部分穿布鞋,大部分士兵還是穿草鞋,草鞋硌腳不耐穿,也不保暖防寒,很多國軍士兵的腳經常割出血,凍傷,走路都走不了,導致戰鬥力嚴重下滑。而共黨有群眾基礎,以前基本靠自己製作草鞋,後來發動群眾給縫制布鞋,基本都換了布鞋,雖說比不上皮鞋,但比起草鞋已經好太多了。很多農民推著小推車給共軍送糧食,打仗靠繳獲的武器彈葯,還有自己的地下兵工廠,土製手雷、地雷、大炮,雖然落後,威力不足,但好歹能用,共軍習慣走山路,而且經常是快步跑,所謂的運動戰,也基本靠兩條腿跑出來的,反而比國軍還快一些。
六、指揮問題。戰略認識的差距,也導致軍事認識的不同,指揮水平也不同。國軍太執著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每佔一城,都必分兵把守,反而導致可用於一線的兵力越來越少,逐漸陷於被動挨打,而共軍的戰略則相反,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而是盡量保留有生力量,搞運動戰,搞局部兵力優勢,慢慢蠶食鯨吞國軍,掌握戰略主動權。而且由於國軍內部派系林立,軍閥都要保存實力,之間矛盾又多,互不支援,反而經常扯後腿,有指揮不暢,調度不靈的問題,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在解放戰爭中,更是暴露無遺,屢屢錯失戰機。一盤散沙,對抗一塊鐵板,最後自然是鐵板獲勝。國軍指揮體系似乎更為僵硬,很多事情都要層層上報,等上級批准,來回非常費時間,老蔣又非常喜歡亂插手前線指揮,經常強令前線必須按他的命令部署,卻不顧是否符合實際,而下面的人又不敢說啥,誰也不想當出頭鳥,負責任,導致一錯再錯,積重難返,最後必然失敗。
七、情報戰。自從戴笠死後,老蔣就等同斷了右臂,在情報戰就逐漸處於下風,而共黨有號稱紅色特工之王的李克農主持情報工作,對國民黨的情報,幾乎是了如指掌,共諜早把國民黨滲透得像個篩子了。不得不說,老蔣身邊很少有既可靠,又有能力,還非常忠心的人才,聽話的變成庸才,不聽話有本事的又不能用,最終結果往往就是無人可用。

八、人心向背是關鍵。本來抗戰結束後,老蔣的威望達到極致,國軍實力也是大增。但給蘇聯強迫簽訂了《雅爾塔協議》,承認外矇事實獨立,把日本占據晚清的庫頁島和鄰近島嶼都白送給蘇聯,大連港給強迫國際化,蘇聯擁有優先權,蘇聯無償使用旅順軍港,中東和南滿鐵路白送蘇聯一半經營權,還要保證蘇聯在滿洲的優越權,凡此種種不平等條約,跟晚清時期的屈辱無異,國民黨大失人心。老蔣任人唯親的毛病很成問題,任由宋子文把經濟搞得亂七八糟,小蔣上海打老虎失敗,導致人民徹底失望,國民黨受江浙財團控制太嚴重。而共產黨,自創立以來,反而是比較得人民同情的,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傾向共黨,共黨靠土改得人心,人人都能分到土地,就擁護這個黨,而且當時共軍還沒有正規化,還沒有建立稅收制度,把國軍趕跑了,他們不用交稅,還推翻地主土豪,分得土地,農民自然擁護共黨。自從國民黨掌權以後,就基本沒有過像樣的經濟改革和土地改革,反而地方官僚極其腐敗,官商黑勾結,各種巧立名目,大力搜刮民脂民膏,苛捐雜稅超多,人民負擔很重。國民黨專政太久了,很不願意放權,而對民主黨派人士大肆打壓,有異見者不是逮捕,就是暗殺,經過媒體曝光,自然更是大失人心。尤其是上海打老虎失敗後,民主黨派人士,包括國民黨左派,都對國民黨是徹底絕望,認為國民黨已經沒有希望,就全面倒向共產黨。地方軍向來受中央軍排擠,而且老蔣想盡辦法削弱他們實力,騙他們當炮灰,然後就接收他們地盤,早就引起很多地方軍閥不滿了,解放戰爭後期,在國民黨形勢不利的情況,大量的國軍是大批大批地倒戈。即使在中央軍內部,也有相當多人對國民黨不滿,本身老蔣喜歡玩弄權術,喜歡到處安插特務,即使對嫡系都不是很信任,猜疑心很重,喜歡亂插手前線指揮,逼走很多人。國軍第一名將孫立人,論軍事才幹,毫無疑問是非常厲害的,但老蔣很猜忌他,將他投閑置散,重用聽話但庸才的杜聿明,諷刺的是,孫立人始終忠心於他,而杜聿明卻投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