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潛伏中密碼的問題。
摩斯密碼嗎?我沒聽說過有這樣的網站
⑵ 間諜使用的密碼字典是怎麼設計的比如余則成的
用普通的字典或者其他書籍,用某種規則,比如4個數字代表某頁、某行、某個字。規則可以變,但一般書不變。 潛伏中余則成就是用的這種。這種密碼非常難以破解,除非知道用什麼書!!
⑶ 關於電報密碼
……電報收下來一般都是數碼例如一份報是1234 2234 3234…根據手裡的密碼本用來解密,而且這個密碼本是要每隔一定時間就要換一本的,這在事前收發雙方就已有約定,什麼時間換什麼本。
收下一份報,首先要根據另外一份密碼把報轉成真碼,比如1對應2,2對應3…3對應4
原報文處理成如下2345,3345, 4345…當然這只是打比方,然後再利用密碼本,根據密碼本上的解密方法,比如2345對應「我想」,3345對應「要吃」,4345對應「雞腿」…合起來就是我想要吃雞腿,你看這過程中沒了密碼本,特務即使拿下原報文1234也沒辦法
⑷ 《潛伏》里那個什麼研究所呼叫勘探隊【給余則成送指示】的電波怎麼回事,難道他的收音機保密局的不知道
在當時很多高波段的收音機都能收到很多呼叫,什麼勘探隊呼叫、什麼個地方的菜價、什麼商社呼叫、.....基本就是當時的一個廣告形式。你就把他的勘探隊呼叫當成是咱們九幾年的數字尋呼台,當時什麼台都有,每個台都有自己的代碼本,也許中間就有一個尋呼台就是專門給「余則成」用的,比如余則成的呼機上顯示978,只有對著代碼本才能譯出來,如果沒有代碼本從表面看是不會覺得有問題的。
這是當時最安全的單向聯絡的方式。
用電台的倒是雙向聯絡,但是很容易被監測到。
⑸ 偵察兵犯案使用哪些密碼
(1)由題意可得:「火炮」是用字母H加密、「導彈」是用字母D加密、「飛機」是用F字母加密,
加密的依據是該文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大寫;
(2)∵26×2+1=53,15×2+1=31,34×2+1=69,
∴數字是按照乘2加1規律來加密的;
(3)由(1),(2)可得:火炮35門,寫成密碼為:H71;
導彈20枚,寫成密碼為:D41;
飛機43架,寫成密碼為:F87.
⑹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摩斯密碼是什麼
我覺得說到這摩斯密碼,看諜戰劇的朋友還真不陌生。《風聲》、《聽風者》、《無間道》、《黎明之前》,哪個劇里沒有摩斯密碼還真顯得不夠專業。
如果掌握了這個表,那可以用任何形式傳遞信息。電影《風聲》中,日軍特務機關長武田為了揪出潛伏的地下黨「老鬼」,設計發出一段假電報,從而鎖定了接觸電報的五個人,「老鬼」就在他們其中。日軍和偽軍對顧曉夢、李寧玉、吳志國、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進行了審問,過程中經歷了心理戰和酷刑。地下黨員顧曉夢決定犧牲自己,在衣服上縫出摩斯密碼,將重要消息傳播出去。當李寧玉問:「情報比你的命還重要嗎?」顧曉夢沒有回答。後來,在縫補過的衣服上,李寧玉讀到了「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所以不僅可以敲打,也可以像《風聲》一樣,把密碼縫在旗袍里。
⑺ 潛伏裡面廣播密碼是真的嗎
潛伏裡面廣播密碼是真的。
首先約定好用那本書,然後約定數字如何排序,例如數列裡面哪個數字是代表頁碼、哪個數字是代表第幾行、第幾個字(或者數字需要復雜的加減乘除運算後才能知道這些),最後收聽廣播,把密碼對照翻譯過來就行
⑻ 潛伏裡面用的數字密碼是什麼
蝴蝶夢
⑼ 類似《潛伏》中使用密碼本的呼叫方式能夠破譯嗎
在許多電視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指揮員站在電台旁向發報人員口述發報內容,而發報人員熟練地敲著電鍵嘟嘟嘟。嘟嘟嘟向外發報,不說是這樣發報不是絕不可能的就算是可能那也就是在給敵人當卧底向敵人傳送情報,既然用的是某種碼在發報就必須有這種碼的密電碼才能來還原成文字,就是說當需要發出某個電報時先必須由機要人員用密碼把電報的文字內容變成數字,當收到電報後收報方同樣需用機要員用密電碼把發來的數字還原成文字,發,收報員也只能是發送接收數字根本不知道電報的內容,除了機要人員任何人應該都看不懂沒有解密的數字是什麼包括首長們也不知道。
⑽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高大上還是劇情需要
首先我們在摩斯密碼的認知上達成一個共識是,它並不是一個多麼復雜高端的操作,相反這是一種極其務實而有效的信息傳達方式。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在一個聚會上,想提醒一個朋友衣服拉鏈開了,但當眾告訴TA又可能會讓TA難堪,那麼正確的方式是,你打開手機給TA發一條微信。
但摩斯密碼的發明,其實最開始並不是為了秘密傳達消息,而是更務實的為了解決「如何更快速的傳達消息」。
它的發明人摩爾斯是一名美國畫家。1825年的2月他正在紐約出差,不料他太太病重,家人在2月7號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他,他三天後收到的時候,太太已經去世了。
當時已經19世紀了,信息竟然跑得還沒有一匹馬快。這種無力的悲痛促使他後來在「電磁信號可以實現超長距離傳輸」的特性中受到啟發,最終發明了電報和摩斯密碼。
摩斯密碼的發明過程也很有趣,最開始他的方案是,發送一個數字,用點擊和停頓來區別。
比如:「·· ···· ····」表示244,然後每個英語單詞都對應著一個數字。
為此,莫爾斯的助手阿爾弗雷德·韋爾還研發出了一種杠桿電鍵。也就是我們常常在二戰片裡面看到的用來發電碼的按鍵。這種杠桿電鍵就可以用來實現「開」和「關」的操作,也就是電脈沖的傳播。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但後來摩爾斯發現這種電報傳輸成本很高。也就是說,每一次「開」和「關」都是錢,而且電線還很昂貴。而現在這樣的編碼系統實在是效率太低了,因為十分復雜,所以電報員就需要每一次都進行查表,這無形中又提高了人力成本。
於是他們想到了直接對字母進行編碼的方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摩斯密碼:
點信號「·」:開關短時間閉合,聽起來更像是短音的「滴」;
長信號「-」:開關長時間閉合,聽起來更像是長音的「嗒」。
也就有了這張千秋萬代的摩斯密碼表。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摩爾斯的助手阿爾弗雷德·韋爾,就是之前發明了杠桿按鍵的那個人,他專門去了一趟當地的報社,查看了他們使用的鉛字盤,並且觀察了在報紙印刷中使用的字母的頻率,發現了12000個E,9000個T………200個Z。
於是在摩斯密碼中,日常在單詞中高頻出現的字母,編碼就會更簡潔。
後來摩爾斯發現,電信號在長距離的傳輸中是會衰減的,所以他又在基礎設施領域發明了中繼器來增強信號。
當編碼系統和長距離傳輸的問題都解決了之後,摩斯密碼理所當然的被應用在了戰時。
古時候戰時傳遞軍情,要麼靠狼煙,要麼靠快馬驛站。與這些手段比起來,摩斯密碼的優勢不光是更先進,同時也更靠譜也更容易被復制傳播。
有些人覺得摩斯密碼在很多戰爭、諜戰或者卧底電影中出現是裝逼,其實是因為他們不夠了解真實的世界。
《風聲》這部電影改編自麥家的小說,是一部典型的諜戰片。電影里核心劇情就是在一個被嚴密監視的空間里,如何將關鍵情報傳遞出去的故事。
於是,這份藏有關鍵信息的密碼,被分別藏在了香煙里,張涵予嘶吼的唱腔里,和周迅赴死前的衣縫針腳里。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這部劇的核心就在這個捉迷藏的過程,要知道在嚴密監視的密閉環境里,即便是眼神的接觸都有可能暴露秘密,而導致的後果可能是大批革命志士的犧牲。
在這個的劇情設置的推動下,當周迅最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將關鍵消息縫在了衣縫里送出去的時候,當張涵予在多年後告訴李冰冰「只有屍體才能離開那裡,所以她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當做傳遞情報的載體」時,你還會覺得這樣的劇情是為了裝逼嗎?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無間道》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港片的類型片里的一座高峰。拿今天討論的主題來說吧,這么多電影中有摩斯密碼的橋段,但說到最驚心動魄,還是得提到陳永仁給黃志成傳送情報的那場戲,前前後後有三分鍾,有人形容為「在無聲中爆裂,在靜默里噴張」一點都不過分。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在電影營造的那個氛圍里,在殘忍而狡詐的黑幫中,就連呼吸都是錯誤的,眼神的飄忽都會被識破身份。請大家回想下自己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梁朝偉輕微敲擊的手指,是不是在那幾分鍾里,讓你連大氣兒都不敢喘一口?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電影中梁朝偉就是用這只受傷的手,在窗框上敲擊的摩斯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