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於達芬奇密碼,看了一篇報道說達芬奇密碼是一篇預言性的小說,為什麼呀它預言什麼了謝謝了。
三大名作之一的《安吉里之戰》有望重見天日
全球地震頻仍,日本海嘯和核危機又起,讓所有的科幻電影中的恐怖鏡頭都相形見絀。這讓人不禁又想起了達·芬奇。一次又一次,他的作品好像都成功地預言一個他根本不可能了解的時代。他畫出了坦克、飛行器、挖掘機的結構圖,這些全都在20世紀成為現實。他的另外一些畫作,彷彿也在預言地球毀滅的那一天……
「達·芬奇密碼」真的存在?
專家稱《最後的晚餐》預言地球4006年毀於大洪水
最近,梵蒂岡對外披露,他們的研究人員在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發現了真正的「達·芬奇密碼」。預言地球將在4006年於一場大洪水中毀滅。
這項研究是由研究人員薩賓娜·斯福爾扎·加里特茲亞做出的。她曾經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研究過達·芬奇的手稿,目前正在梵蒂岡檔案室工作。加里特茲亞指出,這個密碼就掩藏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背後那扇半月形的窗戶上,那裡面隱藏著一個關於「數學和占星術」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用黃道12宮星座和拉丁文中代表一天24小時的24個字母做出的。加里特茲亞目前正在撰寫一份更加詳細的報告以說明自己破解「達·芬奇密碼」的詳細論證過程。但是她現在可以告訴世人達·芬奇做出的那個預言:4006年3月21日,將會有一場「全球大洪水」降臨人間,而同年的11月1日將是人類「最後的晚餐」,末日會在那天降臨。但達·芬奇認為這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也將是「人類的新開始」。
「可以肯定的是,『達·芬奇密碼』是真的存在的,但並不像那本暢銷書里描述的那樣。」加里特茲亞說。她指出,達·芬奇不但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涉獵極其廣泛的科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生活在「艱難時代」的虔誠信徒。而這正是他把人類滅亡的「密碼」隱藏起來的原因。
《安吉里之戰》預言人類將毀於暴力?
有些時候,達·芬奇真的很像先知諾查丹瑪斯。他的不少作品都好像預言了現在甚至更遠的未來。在他的筆記本里,也可以找到一些謎樣的話語,不知道到底是雙關語還是玩笑。比如:「世間將會出現這樣的生物,他們永無止息地互相攻殺,每一方都有巨大的損失和頻繁的死亡……神靈,你為什麼不打開那些進入你峽谷和山洞的深深裂縫吞沒他們,為什麼不向他們展示你溫情的那一面,而是像魔鬼那樣的冷酷與殘忍?」
關於這個預言,有學者解讀說,達·芬奇在暗示「人性中的殘忍」將會讓人類自取滅亡。而最能體現達·芬奇這一思想的是他神秘的作品《安吉里之戰》(Battle of Anghiari)。這是和《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一起並稱為達·芬奇三大名作的壁畫。在三幅名作中,它知名度最低,但也被專家認作達·芬奇最精彩的作品,是「傑作中的傑作」。
1494年,統治佛羅倫薩地區的梅第奇家族被驅逐,新任統治者邀請達·芬奇創作一幅謳歌偉大佛羅倫薩的壁畫《安吉里之戰》。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市政會議廳,也就是現在的五百人大廳中創作壁畫《安吉里之戰》,壁畫內容取材於15世紀佛羅倫薩和米蘭之間的戰爭,是達·芬奇最大的作品,也是他少有的關於軍事題材的美術作品。達·芬奇在壁畫中展示了戰爭中人與戰馬的軀體痛苦、恐怖的糾纏,透露出達·芬奇對人性暴力的看法。這幅金戈鐵馬戰爭場景,一直是人體結構和動態素描的範本,備受後人推崇。幾十年來,像拉斐爾這樣的藝術家們紛紛來此,臨摹學習。然而遺憾的是,在16世紀60年代,梅第奇家族恢復了對佛羅倫薩的統治,他們要重修議會大廳,並邀請當時著名藝術家喬治奧·瓦薩里在原來畫有《安吉里之戰》的地方重新創作一幅壁畫。在瓦薩里的壁畫《卡辛那之戰》完成之後,世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那幅據稱完全可以與《最後的晚餐》或是《蒙娜麗莎》媲美的畫作。大家普遍認為,瓦薩里在創作《安吉里之戰》時,將達·芬奇的作品損毀了——順便說一句,毀掉《安吉里之戰》並沒有讓平庸的《卡辛那之戰》多增添幾分光彩,事實上瓦薩里也許算是文采斐然的作家,但真的是非常平庸的畫匠,他的《卡辛那之戰》在眾芳競美的佛羅倫薩顯得如此平庸和索然無味。
雖然《安吉里之戰》消失了數個世紀之久,但達·芬奇遺留下來的一些相關草圖卻讓人們足以相信這是一幅充滿了戰爭「最野蠻瘋狂的表現」的作品。有的學者認為《安吉里之戰》當中透露出達·芬奇的另外一個預言:人類終將毀滅於自身的暴力。而這個主題恰恰與他曾經在自己的筆記本中作出的預言相吻合。
《安吉里之戰》藏在兩牆的夾縫之中?
人們希望能夠從《安吉里之戰》當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因此幾個世紀來一直沒有放棄追尋它的下落。1975年,義大利的藝術研究員莫瑞希奧·塞拉西尼在瓦薩里的《卡辛那之戰》中發現了神秘的信息——壁畫上的一面綠旗上寫著義大利文「Cer ca,Trova」,意思就是「尋找吧,你會找到」。
瓦薩里是不是在暗示有什麼東西藏在他的壁畫下面?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水平尚不足以讓人們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這么多年,塞拉西尼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從2000年開始,他藉助紅外線拍照、激光測繪等新技術搜尋這幅消失的壁畫,並且確信自己已經「發現」了它。他發現當年瓦薩里並沒有把他的壁畫直接覆蓋在達·芬奇的作品之上,而是重新砌了一面牆,畫上自己的作品。這讓他相信達·芬奇的壁畫一定就在兩面牆的夾縫之中。
但是,全面地復原達·芬奇的原作仍舊是個難題。因為佛羅倫薩xx不會准許塞拉西尼將瓦薩里的壁畫毀掉,去尋找一幅只是「也許」會存在的名作。
如何確定這幅壁畫的存在?最近,塞拉西尼的探索終於迎來轉機。他在一次科學會議上呼籲科學家們的幫助。有科學家向他建議,或許可以用發射中子束的方法「看」到達·芬奇這幅被掩藏的壁畫。
達·芬奇多採用有機材料和防水油性材料進行創作,這些材料中大量的含有氫原子。中子束可以與這些氫原子發生碰撞反彈,而不同顏料在和中子束發生碰撞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伽馬射線,記錄這些伽馬射線的信息,或許就可以捕捉到壁畫中的斑斕色彩,將其復原。
佛羅倫薩xx對於塞拉西尼提出的這一新方案表示出了興趣。而塞拉西尼現在要做的就是拿出確鑿的證據使得當局相信達·芬奇的這幅壁畫仍舊存在,那麼佛羅倫薩將會派專家移除瓦薩里的壁畫,讓達·芬奇的名作重見天日。
⑵ 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但丁密碼都有,有沒有米開朗琪羅密碼
這個真沒有,目前丹布朗這個系列只寫了四本書,分別是:《天使與魔鬼》《達芬奇密碼》《失落的秘符》《地獄(電影名但丁密碼)》
所以,就目前來說,是不存在米開朗琪羅密碼的,同樣的,也不存在拉斐爾密碼。
⑶ 蒙娜麗莎的十個未解之謎分別是什麼詳細點…
蒙娜麗莎的微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無論你站在那個角度看蒙娜麗莎這幅畫,你會發現她一直對你微笑。讓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這幅畫的十個未解之詭異之處。
第一處、像達芬奇
利用電腦通過對比發現,蒙娜麗莎和達芬奇的自畫像非常相似。眼神,嘴角的微笑,面部的神態都驚人的相似。
同時把蒙娜麗莎倒過來就是達芬奇,而且美國專家莉蓮·施瓦茨曾利用電腦,對比《蒙娜麗莎》(右)和達芬奇一幅自畫像(左),發現兩者很相似。眼神,微笑都一模一樣,或許這就是達芬奇的女版自畫像
第八處、眉毛
一般人都是有眉毛的,但是這副蒙娜麗莎卻是沒有眉毛。有人說,這是那個時候法國比較流行的妝容。也有人說,是為了達到黃金分割讓臉更加好看。
第九處、眼睛動
當你仔細看蒙娜麗莎的眼睛的時候,會發現她的眼睛會慢慢轉向前,看著你。一些專家認為,這個現象可能和視覺神經有關。
第十處、魔鬼
有一個油漆匠把蒙娜麗莎這幅畫偷走。在回家認真欣賞的時候,發現蒙娜麗莎背後有魔鬼,被嚇到暈過去。隔壁鄰居發現動靜,悄悄把這幅畫帶走。他在觀看這幅畫的時候,也看見蒙娜麗莎背後的魔鬼。後來,蒙娜麗莎這幅畫又被悄悄送回盧浮宮。
(3)拉斐爾的密碼是多少擴展閱讀:
蒙娜麗莎創作背景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畫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蒙娜·麗莎,這幅畫畫了4年。 那時,蒙娜麗莎的幼子剛剛夭折,她一直處於哀痛之中,悶悶不樂。
為了讓女主人高興起來,達芬奇在作畫時請來音樂家和喜劇演員,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 這幅畫完成後,端莊美麗的蒙娜麗莎臉上那神秘的微笑使無數人為之傾倒。 後即以「蒙娜麗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測的微笑.
文藝復興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歐洲源自對基督教統治下中世紀的批判,產生了世俗價值觀念。
人的觀念在達·芬奇等藝術家的觀念里居於核心的地位,《蒙娜麗莎》也展現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輝,肯定了人從自然狀態脫離而存在的意義。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蒙娜麗莎這幅名畫,又稱為「微笑」。畫中的蒙娜麗莎卻是確有其人。她是佛羅倫薩一位富有的女市民。達芬奇剛開始為她畫像時,她年僅二十四歲。
據說,在此前不久,蒙娜麗莎心愛的女兒剛剛夭折,因此她整天悶悶不樂。為了喚起模特兒發自內心的微笑,畫家一邊為她畫像,一邊請人在她身邊奏樂,如此這般千方百計引出了這位美人的一剎那的微笑,彷彿稍縱即逝。
你看:蒙娜麗莎嘴角微皺,眉宇舒展,臉部則顯示出了剛可察覺的微笑。這微笑似乎是從臉上掠過似的,既顯示了她內心的激動,又沒有失去安詳的表情,顯露了人物內心深處微妙的心理活動,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⑷ 蒙娜麗莎這幅畫中有多少秘密
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應用「情感識別軟體」分析出蒙娜麗莎的微笑包含的內容及比例:高興83%,厭惡9%,恐懼6%,憤怒2%。
蒙娜麗莎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
專家揭秘蒙娜麗莎隱藏四種動物
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次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人類學教授辛科爾·肯瑞爾認為蒙娜麗莎有這樣的微笑是因為她把飯吃飽了,因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輕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動作與人類在飽食一頓之後的反應完全相同。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其實蒙娜麗莎與達·芬奇的自畫像有很多共通之處,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結合體。
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價值之謎
《蒙娜麗莎》數百年來一直被譽為最名貴的肖像畫,60年代估計此畫價值已達1億美元。經過政府允許,從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後到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市展出,轟動了全美國,許多人專程從外地趕來,一睹為快。由於參觀的人太多,據說展覽會規定每個觀眾只能在《蒙娜麗莎》畫像前面停留3秒鍾。以後該畫又借到日本展覽,轟動的程度更勝於美國,據說每位觀眾只能看2秒鍾。
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英國《衛報》網站2011年1月9日報道: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卡拉·格洛里說,畫中蒙娜麗莎肩上方的背景大橋和一條道路屬於義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蒙娜麗莎》里的背景是虛構的。格洛里表示在畫作上發現的數字密碼支持她的推斷。她說:「畫中蜿蜒曲折的道路可以在義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找到,那座拱形大橋亦然。達·芬奇可以透過小鎮城堡的窗戶看到這座大橋。」
格洛里在研究《蒙娜麗莎》畫中人物真實身份期間得出上述結論。她認為,畫中女子有可能是比安卡·焦萬娜·斯福爾扎,15世紀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女兒。而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畫中女子真名為莉薩·焦孔多,是義大利佛羅倫薩一名商人的妻子。格洛里說:「博比奧當時在盧多維科治下,那裡的圖書館很有名,和其他許多藝術家及科學家一樣,達·芬奇有可能去過那兒。」中世紀時期的博比奧以其修道院而聞名,《蒙娜麗莎》畫作中的背景大橋就坐落在特雷比亞河上,後者曾被美國作家海明威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一些義大利研究人員聲稱,《蒙娜麗莎》背景中橋拱上寫著數字「72」。格洛里認為,這個數字代表著1472,因為這座大橋在1472年被大水沖毀,後又重建。但也有人反對這種說法。義大利研究人員西爾瓦諾·溫切蒂認為,這個數字另有含意。他說:「這里沒有丹·布朗密碼,只是傳遞一些信息,表達他的想法。數字7和2在卡巴拉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溫切蒂的小組還在研究其他可能成為達·芬奇模特的女子。但他表示:「我們認為比安卡·焦萬娜·斯福爾扎不太可能是畫中女子,因為她15歲就去世了,而畫中女子至少有22歲。」格洛里則表示,在完成畫作的那些年裡,達·芬奇可能故意把斯福爾扎的臉畫得更成熟,以在其父親垮台後掩蓋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2]
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義大利佛羅倫薩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道,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芬奇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蒙娜麗莎》原畫蔵於巴黎盧浮宮。但是幾百年來,收藏家們聲稱自己收藏的《蒙娜麗莎》畫作竟達60多幅。
失蹤之謎
因喬遷展廳要中斷展覽,30年來第一次將在盧浮宮展廳里「消失」
《蒙娜麗莎》一直在盧浮宮中默默向觀眾微笑。2001年4月4日她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
2001年4月4日,遊客們不會在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據盧浮宮的聲明,《蒙娜麗莎》將於那天喬遷展廳,「休假」一天,這將是這幅名畫30年來第一次在盧浮宮中斷展覽。
盧浮宮方面在聲明中說,時隔4年,《蒙娜麗莎》將於4月4日那天搬遷到重新裝修過的舊展廳中去。2000年時,因為舊的展廳年代久遠,保存條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問題,因而盧浮宮將《蒙娜麗莎》轉移到了臨時展廳之中。
根據館方的解釋,中斷展覽一天將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那天工程人員需要給搬遷後的《蒙娜麗莎》安裝照明設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設置更合理的參觀路徑。為了避免到時慕名而來的大批遊客失望,盧浮宮已經通知了全世界將近6000家旅行社,同時在自己的主頁上用10種文字做了說明。
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是盧浮宮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據統計,盧浮宮90%的參觀者都不會錯過這個「微笑」。博物館的紀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麗莎》紀念品超過33萬件,包括明信片、磁鐵和拼圖。
自1789年盧浮宮成立,《蒙娜麗莎》入住以來,除了幾次意外事件外,館方一直避免中斷此畫的展覽,按照該館一個工作人員的說法,「倫勃朗、提香和籍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閣數周,但《蒙娜麗莎》不可以」。甚至這幅名畫的監護人本人都只能在盧浮宮閉館的時候接近此畫,進行研究工作,對此畫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進行的。
《蒙娜麗莎》最後一次在盧浮宮參觀者的視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據專家估計,今後這樣的巡展將不太可能再發生,而升級後的展廳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每小時1500人的遊客流量,因此2001年4月4日將是很多年內《蒙娜麗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畫中人物)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也有人說她是因為愛上了達·芬奇憂郁而死。
遺骸之謎
蒙娜麗莎原型的遺骨被丟棄在垃圾場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11日報道,一位義大利學者日前驚爆,因為不知墓穴中死者的身份,早在30年前,有人從墓穴中挖出達·芬奇不朽名作《蒙娜麗莎》原型麗莎·蓋拉爾迪尼的遺骸,並當成垃圾傾倒在了佛羅倫薩市郊的一個垃圾場。
建停車場挖掉墓地
研究顯示,麗莎於1542年在佛羅倫薩去世,葬於當地一座名為「聖奧爾索拉」的女修道院的墓園里。經過幾百年的歲月,該修道院早已不復存在,後來這片場地上建起了一家煙草廠和一所大學的教學大樓,在上世紀80年代又成為義大利警察的宿舍區。
義大利藝術史專家朱塞佩·帕蘭蒂日前宣布,經過長達數十年對歷史檔案和資料的研究,他發現30年前開發商在那片地區修建地下停車場時,將當地的墓園連同地基一起挖走,而麗莎的遺骸混同著石塊被當成建築垃圾傾倒在了佛羅倫薩市郊的一個大型垃圾場,如今那裡已是一座高達30米的垃圾山。
開發商竟不知古跡
帕蘭蒂著有《蒙娜麗莎揭秘:達·芬奇模特的真實身份》一書,他接受采訪時表示:「可惜的是,麗莎的墓穴已被毀掉,當時人們不知道裡面埋的是什麼人,他們也沒有認識到保護古跡的重要性,他們只想給警察修宿舍。」
遺骸發現
據英國媒體2012年7月18日報道,義大利一支考古隊宣布,在佛羅倫薩的聖厄休拉修道院挖掘到「蒙娜麗
蒙娜麗莎遺骸發現(3張)
莎」的遺骸,並向人們揭開「蒙娜麗莎」本人的身世。原來,為達·芬奇不朽畫作《蒙娜麗莎》擔當模特的這名女士叫麗莎·格拉迪尼,曾經是佛羅倫薩絲綢富商弗朗西斯科的妻子。據史料記載,這名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做了修女,並在聖厄休拉修道院度過餘生。格拉迪尼死於1542年7月15日,享年63歲。她生前有兩個孩子,他們死後葬在格拉迪尼附近。
以考古學家希爾瓦諾·文塞蒂為首的義大利考古隊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對「蒙娜麗莎」遺骨的搜尋工作。當時,聖厄休拉修道院早已被廢棄,意政府准備將該地區改建成軍事駐地。考古隊員不得不爭分奪秒地搜尋,最終在修道院地下5英尺處發現一座地窖,並在其中找到一名女性的頭骨。然而,由於資金短缺,進一步的挖掘工作暫被擱淺,。令人驚喜的是,本周他們在這個地窖中找到一具完整的人類骨骼。
報道稱,考古隊員面臨的工作就是認證這具骨架和之前發現的女性頭骨是否匹配。如匹配成功,他們將進一步提取骨骼中的DNA,同格拉迪尼孩子的遺骨進行比對。英媒體稱,若能確認這具骸骨就是格拉迪尼本人,科學家將還原「蒙娜麗莎」本人的面貌,此舉有望解開困擾人們數百年的「蒙娜麗莎微笑之謎」。[3]
掘墓提取DNA
2013年8月,義大利城市佛羅倫薩的科學家打開一座古墓提取DNA,希望籍此解開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畫中人的身份之謎。
這座古墓內埋葬的是絲綢商人喬貢多之妻麗莎·蓋拉爾迪尼的家人。據信,她曾經為達芬奇作模特。科學家希望,此次提取的DNA能夠幫助鑒別之前從附近聖厄爾索拉修道院中發現的三位女性遺骨。
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原型的身份和她的微笑一樣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為了獲取DNA,科學家在教堂石地板上切割一個圓孔,地下是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朗切斯科·喬貢多的家族墓穴。
研究人員將把獲取的DNA與從修道院中發現的遺骨DNA加以對比。麗莎·蓋拉爾迪尼在1542年死於修道院內。研究人員希望,此次打開的古墓內遺骨中至少包括她的一位血親,比如,她的兒子皮耶羅。研究人員說,如果DNA匹配,「就等於找到了蒙娜麗莎。」此後,研究人員將可以通過頭骨塑造出麗莎·蓋拉爾迪尼的原貌,並與名畫《蒙娜麗莎》加以比較
⑸ 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左眼的密碼是什麼
索菲亞,他的第一任妻子
⑹ 求達芬奇密碼細致解析
解析達芬奇
一、「繪畫是一種科學」
「這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右手;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蒙娜麗莎》。「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最後的晚餐》。「這是畫家62歲時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就為後人留下了素描藝術史上的典範之作。」——《達芬奇自畫像》。
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
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准確,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設想。
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著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恆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為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為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
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並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寧願在探索中失敗」
他已經畫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但最後關頭卻因為一個低級錯誤毀於一旦。
他盼望著像鳥兒一樣扇動起飛翔的翅膀,但片刻間就摔碎了飛行的夢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騰空的銅馬雕像,但由於澆鑄方面的困難兩年後不得不將其改成步行的姿勢。
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巨人中的巨人」的達芬奇,在人類知識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時伴隨著他的,也有鮮為人知的辛酸、磨難與失敗。但是,他寧肯在探索中失敗,也不願無所用心,安然享樂生活。他一生都在實踐著這種人生哲學。
在繪制可以與《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時,他親手研製新型顏料和外層塗油。壁畫已經氣勢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牆上,但牆上的塗料卻遲遲不幹,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試驗自己配製的外層塗油,於是讓助手抬來兩個大火盆放在壁畫下烘烤,結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兩個火盆把八個月的辛勞毀於一旦。
在壁畫變成五顏六色的小溪淌下來後不久,他又滿不在乎地開始了飛行試驗。51歲的達芬奇就像一個狂熱的少年,把自製的巨鳥搬到山頂。年輕的學徒抓住巨鳥的木架向山下飛去,可沒多遠就跌落下來。這個飛行器是靠手臂與雙腿的肌肉來駕駛的,不過他忽略了人體自身所無法克服的重量問題:鳥類用於飛行的肌肉要佔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卻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對他飛行探索的失敗過於苛求,就等於在責備用風箏引來閃電的富蘭克林為什麼沒能發明電燈。當時,教會思想主宰著世人的一切觀念。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熱得像燒開的水。
他曾被任命為宮廷建築師,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騎士青銅雕像,設計中馬的前蹄要騰空躍起。他用蠟像模型試驗了無數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幾厘米厚的殘肢碎片。最困難的是,必須將重達10噸的金屬溶液快速注入鑄模中,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均勻的冷卻問題。當時的技術條件顯然無法支持這種設想。兩年的期限到了,他無法使馬站立起來,最後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勢。在他死後100年,西班牙人繼續嘗試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馬上騎士的紀念碑。
異想天開的靈感能讓他抓住別人抓不住的東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廢。也許是為了追逐永遠在飛的思想,他不得不時常停下手頭的工作。當時羊毛紡織業在義大利很發達,而紡織作坊里最容易磨損的是織布針。他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磨針的機器,經過反復比較,終於確定了最理想的一種。但是他隨即產生了織布機的設想,於是又沉浸在織布機和滾珠軸承機的發明設計中。遺憾的是,這些設計圖只是躺在了草稿紙上,最終沒有變成機器,而他又轉向了其它研究。
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人們發現。科學史學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道:「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的。」
曠世奇才達芬奇為後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財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見的才華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在幾個世紀之後看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三、「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他懷有神靈般漫無邊際的夢想,卻只擁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設想過千百個計劃,但只完成了少數幾個;他最大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線條、色彩組成的藝術為他帶來永恆的贊譽。
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灑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頁。他說:「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撓,阻撓我的只是時間不夠。」他想做工程師、軍事家、音樂家、數學家、哲學家、建築師,但世人認為他只是一名畫出了永恆微笑的畫家。
達芬奇曾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師的身份為米蘭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當時是最受歡迎的宮廷司儀官,負責組織宮廷節日慶典,獨自擔當了相當於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的總導演、主持人、編劇、作曲、服裝設計師和舞美設計師等多種角色。
從留給後人的十二幅繪畫作品和七千多頁手稿、設計圖可見,達芬奇對科學的興趣要比對繪畫大得多。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決不亞於他的藝術成就。
在天文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作出「太陽是不動的」結論,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說,並幻想過如何去利用太陽能。他認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
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提出了連通器設想,還發展了杠桿原理,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的關系。他關於物體慣性的描述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還否定了製造「永動機」的可能性。
達芬奇對解剖學和生理學十分著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為了讓藝術造型更加准確,後來卻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他在解剖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一套圖解,這種樣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著。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是設想採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繪制過嬰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圖。達芬奇研究過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有關動脈硬化的解剖圖。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領域,他設計了飛行機械、直升機、降落傘、機槍、坦克、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紡車、機床、沖床、自行車等等。他在數學和水利工程領域等方面也作出過重大貢獻。
達芬奇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堅信科學,常常流露出對宗教的懷疑和厭倦。他曾寫道:真理只有一個,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為師,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他認為認識起源於實踐,知識的獲得是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的實驗工作方法經伽利略從實踐上加以發展,後來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予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為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藝術史家曾評論說:只有一個達芬奇走在時代之前,他是包羅萬象、精湛無比的天才,永不滿足的孤獨的探險家;他的思索的觸角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有的竟然能夠和我們的時代會合。
後人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
之所以說是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是因為在其所處的年代,達芬奇的研究只能體停留在「想法」階段,沒辦法前進到「成果」階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現代人成功的實現了。
一、達芬奇「設計」降落傘 英一男子成功仿製
南非報章28日報道,一名英國男子使用按照15世紀發明家達芬奇設計草圖製造的降落傘,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證明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裝置運作良好。降落傘在空中緩慢飄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斷與降落傘的聯系,用現代降落傘完成著陸的動作。他表示,雖然使用15世紀發明家設計的降落裝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無法*作它來准確選擇著陸點。
達芬奇1485年設計的降落傘草圖,過去從未有人照此做出實物,因為專家懷疑它的可行性。降落傘由油布、繩索和6根1米長的木棍組成,重量達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達芬奇設計的橋
10月31日,在北歐的寒風細雨中,挪威王後和500多名各界來賓為一座造型獨特的大橋剪綵。直升機在人們頭頂盤旋,起重機緩緩掀起了足有4。8萬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長、8米高的木橋展現在大家面前,三個淺色的木拱如同三隻被射手用力向後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撐著橋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橋的設計者竟是500年前的達芬奇。也正因如此,橋被命名為「蒙娜麗莎」。
1502年,達芬奇為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為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於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於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確定為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里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
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銹鋼之外,完全採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將建橋的材料改為木料。
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築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範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為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
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
⑺ 達芬奇密碼盒
二○○三年三月前,丹·布朗( Dan Brown )是個籍籍無聞的教師,寫過三本不大暢銷、亦無甚好評的驚栗小說。
三月,他出版了《達芬奇密碼》( Da Vinci Code ),不但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而且還高倨榜首十八個星朝,連香港某幾家大小書店,亦曾一度出現斷市的情況,看來也該算是個小小的「奇跡」。 這本小說被不少人捧為不乏學術見地的作品,大概算是叫好又叫座罷。《萬象》雜志第五卷第九期上嚴鋒的文章《好看》,也對此書做了介紹。
故事發生在現今的巴黎。有一晚,羅浮宮博物館館長 Jacques Sauni è re 被人發現倒斃於博物館內,赤裸裸的屍體擺成「大」字,倒卧於畫在地上的一個圓圈的正中,從高處看,就像李安納度·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 Vitruvian Man );屍骸旁邊,有死者鮮血寫下的三行字:
13-3-2-21-1-1-8-5
O , Draconian Devil!
Oh , lame saint!
就此便展開了一個神秘莫測、既涉基督教史、又有經典藝術掌故、更有推理成分的偵探故事。它一方面情節緊湊,繪影繪聲;另方面則對人物刻畫平面,談不上任何文采,是一本不甘不看,可是絕對不堪重看的讀物,是名副其實的 pulp fiction (劉紹銘教授稱之為「濫情小說」,我則認為直譯的「紙漿文學」外,可以考慮「再造紙文學」,因為 pulp fiction 的內容通常缺乏創意,多數是經過「再造」的濫調陳腔,並不雋永,潮流一過,又可循環「再造」),憎而爭讀的暢銷書,自然出版不到半年,電影版權已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下。
二
《達芬奇密碼》作者把一般人略知一二的掌故野史和藝術上的驚世作品,以巧妙的方式串連超來,編成一部似有歷史痕跡和藝術氣氛的小說。書中主角 Robert Langdon 是一位哈佛的符號學( symbology )教授,因緣巧合,介入了 Sauni é re 館長的謀殺案調查;看到死者身旁那三行像啞謎般的血書,其中兩行英文字若稍稍搬動,竟然串出達芬奇及其最著名的《蒙娜麗莎》( Leonardo da Vinci 的 Mona Lisa )。從旁協助 Langdon 的法裔密碼專家 Sophie Neveu 進一步發現,另外那串看似沒有意義的數字,竟然是亂了次序的斐波那契數列( Fibonacci Sequence 1-1-2-3-5-6-13-21 ),那是中世紀義大利數學家 Leonardo Pisano 的其中一個發現,數列中的數字是前兩個數字的總和,而每對數字的比例則是 1 : 618 ,一個被西方文明長期視為隱伏於自然界的一個神奇比例,從草木、到雪花,甚至是一張漂亮的臉孔,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這個比例,經常被建築界及藝術大師們派上用場。
就憑那行數字和一幅名畫的線索, Langdon 與 Neveu 二人重看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微笑背後的秘密。 Langdon 認為畫中人半男不女的樣貌、背景左右並不對稱的水平線,正是藝術家的刻意安排,帶出自然界陰陽交雜的訊息,而這個訊息的背後,又另藏玄機—— Amon 是古埃及太陽神的名稱,代表男性, L'isa 則是女神 Iris 的埃及文名字,只要把 Amon 字母稍調度,兩個字加起來便是 Mona Lisa !其與斐波那契數列( Fibonacci Sequence )扯上關系,原來是個保險箱密碼……
如此這般,故事一層一層的掀開,描述曲折,引人入勝,刻意地把歷史和藝術上一些饒富趣味(卻不一定真確)的風談物議,發揮為離奇的戲劇化情節。那是《達芬奇密碼》在商業上得以成功的要素,可又正是讀者為作者感到尷尬的「要害」。為了豐富情節,作者明顯地引申了不少不入流、不可靠的資料,又或者是他為了遷就故事的發揮而事實扭曲得非常非常過份。
三
小說虛構內容,無可非議,但是當故事建構於通俗的掌故和人所共仰的藝術作品上,一些意識模糊的檻外人,便會在「似層層」的鋪陳中,把一些經過羅織編造、荒謬失實的傳奇,堂而皇之地當作「真相」,顛倒很多關乎歷史甚至生活信實的憑據。且以一個微末的小節為例:主角 Langdon 被描寫為哈佛的「 symbology 」教授,從小說角度看,哈佛有沒有一個「 symbology 」學系根本不是問題,是否真有「哈佛大學」的存在也無關宏旨;可是「 Symbology 」這門學問,心眼總是放在類似玫瑰象徵甚至、紅色蘊涵甚至意義等等的問題上,以學術的嚴肅性而言,就跟星相占卜不相伯仲;如果把主角寫成美國一家一流大學的教授,為的是要營造其學識廣博、充滿智慧的印象,派他為 symbology 教授則未免不倫不類,除非是想製造荒誕的效果,否則,作者就是考驗讀者的常識和接受力,來個哈佛的茅山派!
作者處處著力於形容 Langdon 的歷史及藝術修養,可是主角卻不斷在書中稱李安納度為「 Da Vinci 」,彷彿達芬奇就是那位畫家的姓氏,其實,就如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和拉斐爾( Raphael )般,後人一般都是稱其名而不呼其姓,更何況 Da Vinci 並不是 Leonardo 的姓氏,而是他生父 Ser Piero 的家鄉 Vinci , Da Vinci 是來自「芬奇」的意思。
研究義大利藝術的一位學者—— Bruce Boucher 在《紐約時報》撰寫文章指,《達芬奇密碼》出現很多錯誤的引導,譬如說 Langdon 在指導一班囚犯如何解讀《蒙娜麗莎》時,說到畫像帶有「含蓄的雌雄同株的訊息」( subtle message of androgyny ),並說這種看法被「經過電腦分析的達芬奇自畫像」證實;那是無稽之談,因為世上根本沒有一幅經被查證為李安納度肖像的畫作,而從歷史文獻證實,蒙娜麗莎的模特,根本就是一位女性。
「雌雄混合、男女同體」是貫徹整個故事的一個意念。主角在破案及尋寶過程中至為關鍵的聖杯( Holy Grail ),向來是指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祝聖的杯子,可是卻在這個故事中被指為代表「神聖女性」( Sacred feminine )的象徵。而這位神聖的女性,正是天主教教會固有勢力長期以來嚴加隱瞞的基督垂世的「真相」。小說借 Langdon 的話指出李安納度的《最後的晚餐》(石上蛋彩而不是如布朗所寫的溫壁畫)中,坐在耶穌右邊,跟耶穌上半身並成「 M 」字的,根本不是傳統公認的使徒約翰( John the Apostle )而是「耶穌的妻子」瑪莉·抹大拉( Mary Magdalene ), Langdon 說,因為畫中根本沒有聖杯,那說明「 Sangreal 」並非「 San 」(聖)、「 Greal 」(杯),而是「 Sang 」(血)、「 Real 」( Royal ),是瑪莉·抹大拉所代表的耶穌的血紉與承傳。
小說還提到一些涉及教會過去處死女巫的數字,極度誇張,目的似乎是要說服讀者相信天主教會一直以來是有這樣的一個驚天大秘密,而且為了隱瞞秘密而作出很多不擇手段的劣行。由於不少情節源自歷史的穿鑿附會,並且歪曲得跡近無道、無賴,作者布朗顯然是飽受那本他以虔敬態度提了多次的 Holy Blood , Holy Grail (一九八二)的影響,不知道那本書跟許多七八十年代激進女權分子和「教會隱瞞論者」的議論般,早經學術界推翻,並被視為令人哭笑不得、不知就裡的劣作。
小說反映作者對聖經、歷史及李安納度充滿一知半解的誤解,例如書中一個相當關鍵的謎團是要猜一個與原罪有關的「圓型」,作者竟把「禁果」寫成「蘋果」,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那是作者的輕率而非「創意」。
Boucher 對布朗此書錯陋充斥的批評,我是深有同感,假若是經 Umberto Eco 作更為嚴謹的處理及演繹,質素將會不可同日而語,可惜布朗並不特別尊重、珍惜自己這個不錯的概念,在「拋書包」(大事賣弄)之前,沒做足功課。最奇怪的是許多讀者竟視 Da Vinci Code 為一本具有可信性和做足考證的力作,使人啼笑皆非之餘,更讓人領略到「紙漿文學」原來可以如此「登峰造極」!以嚴肅的態度看它,會有自以為是如筆者般的人羅唆挑剔,倒不如以「口趙完松」(廣東話「口趙」解作「嘴嚼」或「啃」;「松」解作「放下」或「離開」)的心態欣賞,那倒是挺過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