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管理 » 向量的什麼位置插入和刪除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向量的什麼位置插入和刪除

發布時間: 2022-04-11 14:34:51

① 數據結構裡面的向量是什麼結構

向量數據亦稱「矢量數據」。電子計算機中表示地理空間數據的一種數據結構。它用一系列定義起始點和終止點的線段和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來反映地理對象的空間分布。

通過記錄線段端點的坐標,向量數據結構能更精確地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長度和面積。空間點實體在向量數據中表示為一對坐標;線實體表示為一串坐標;面實體也表示為一串坐標,並且首尾點重合。

線性表、棧、隊、串都屬於線性結構,而線性表根據不同的存儲結構又可分為順序表和鏈表。

(1)向量的什麼位置插入和刪除擴展閱讀

向量一般以數組實現,可能用定長數組實現,存放元素個數有限制,也可能用動態長度數組實現,一旦元素裝滿後會再次申請更大的空間並將原有數據拷貝過去,C++STL中的vector就是後一種。

向量的記法:印刷體記作黑體(粗體)的字母(如a、b、u、v),書寫時在字母頂上加一小箭頭「→」。如果給定向量的起點(A)和終點(B),可將向量記作AB(並於頂上加→)。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也能把向量以數對形式表示,例如xOy平面中(2,3)是一向量。

如何刪除向量中的指定元素

要先在找到那個元素的,然後再調用erase刪除。

erase()方法可以刪除vector中迭代器所指的一個元素或一段區間中所有元素。

③ 向一個長度為n的向量的第i

7. 線性表中結點的個數是 的,結點間的關系是 的.
有限?
線性?還是一對一?
8. 向一個長度為n的向量的第i個元素(1≤i≤n+1)之前插入一個元素時,需向後移動 個元素.
n - i + 1
9. 向一個長度為n的向量中刪除第i個元素(1≤i≤n)時,需向前移動 個元素.
n - i
10. 在順序表中訪問任意一結點的時間復雜度均為 ,因此,順序表也稱為 的數據結構.
O(1)
隨機訪問
11. 順序表中邏輯上相鄰的元素的物理位置 相鄰.單鏈表中邏輯上相鄰的元素的物理位置 相鄰.

不必
12. 在單鏈表中,除了首元結點外,任一結點的存儲位置由 指示.
前驅結點的後繼指針
13. 在n個結點的單鏈表中要刪除已知結點*p,需找到它的 ,其時間復雜度為 .
前驅結點
O(n)
14. 線性表、棧和隊列都是 結構,可以在線性表的 位置插入和刪除元素;對於棧只能在
插入和刪除元素;對於隊列只能在
插入和 刪除元素.
線性
任意
表頭(棧頂)
表尾(隊尾)
表頭(隊頭)
15. 在具有n個單元的循環隊列中,隊滿時共有
個元素.
浪費一個元素空間的,隊滿時n-1個,用標志法等的為n個
16. 稱為空串;
稱為空白串.
不包含字元的串
全部是空格的串
17. 設S=「A;/document/Mary.doc」,則strlen(s)= , 「/」的字元定位的位置為 .
20
定位從1開始就是3,從0開始就是2
18. 假設有二維數組A6×8,每個元素用相鄰的6個位元組存儲,存儲器按位元組編址.已知A的起始存儲位置(基地址)為1000,則數組A的體積(存儲量)為 ;末尾元素A57的第一個位元組地址為
6 x 6 x 8 = 288
1000 + 6 x (5 x 8 + 7) = 1282

④ 填空題4:隊列的插入操作在隊尾進行,而刪除操作在( )進行。

隊列的插入操作在隊尾進行,而刪除操作在對頭進行。每次在隊尾插入一個元素是,rear增1;每次在隊頭刪除一個元素時,front增1。隨著插入和刪除操作的進行,隊列元素的個數不斷變化,隊列所佔的存儲空間也在為隊列結構所分配的連續空間中移動。

當front=rear時,隊列中沒有任何元素,稱為空隊列。當rear增加到指向分配的連續空間之外時,隊列無法再插入新元素,但這時往往還有大量可用空間未被佔用,這些空間是已經出隊的隊列元素曾經佔用過得存儲單元。

順序隊列中的溢出現象:

(1) "下溢"現象:當隊列為空時,做出隊運算產生的溢出現象。「下溢」是正常現象,常用作程序控制轉移的條件。

(2)"真上溢"現象:當隊列滿時,做進棧運算產生空間溢出的現象。「真上溢」是一種出錯狀態,應設法避免。

(3)"假上溢"現象:由於入隊和出隊操作中,頭尾指針只增加不減小,致使被刪元素的空間永遠無法重新利用。當隊列中實際的元素個數遠遠小於向量空間的規模時,也可能由於尾指針已超越向量空間的上界而不能做入隊操作。該現象稱為"假上溢"現象。

⑤ c++裡面的向量一般用在什麼地方多一點兒

#include <vector>
是這個吧……

向量可以看做具有動態大小的數組,不像數組那樣比較固定。
其優點就是添加數據和刪除數據。 當然了,如果用數組也可以,但需要個人編程實現各種函數,向量的函數是封裝好的。
這也正是STL的優點,泛型編程,平常用數組的地方也可以用向量來實現的。

⑥ 數據結構 相關一些填空題 求解答 (專業人士進!)

1. 在具有n個單元的循環隊列中,隊滿時共有 ( n+1 ) 個元素。
2. 向棧中壓入元素的操作是先( 入 ),後( 出 )。註:隊列為先入先出
3. 從循環隊列中刪除一個元素時,其操作是 先( ),後( )。
4. 帶表頭結點的空循環雙向鏈表的長度等於( ) 。

5.. 向量、棧和隊列都是線性結構,可以在向量的( 後面 ) 位置插入和刪除元素
6.線性結構中元素之間存在( )關系,樹形結構中元素之間存在( )關系,圖形結構中元素之間存在( ) 關系。
7.數據的存儲結構可用四種基本的存儲方法表示,它們分別是( )
8.任何一個C程序都由( )和若干個被調用的其它函數組成。
9. 變數一經說明,就確定該變數的取值范圍及 ( 長度 )
10.科學計算程序包屬於( ), 診斷程序屬於( )。
11.一種用助憶符號來表示機器指令的操作符和操作數的語言是( )
12. 在順序表中插入或刪除一個元素,需要平均移動( )元素,具體移動的元素個數與 ( )有關。
13. 線性表中結點的集合是( )的,結點間的關是( )的。
14. 向一個長度為n的向量的第i個元素(1≤i≤n+1)之前插入一個元素時,需向後移動( )個元素。

15. 向一個長度為n的向量中刪除第i個元素(1≤i≤n)時,需向前移動( )個元素。

16. 在順序表中訪問任意一結點的時間復雜度均為( ),因此,順序表也稱為( )的數據結構。
17. 順序表中邏輯上相鄰的元素的物理位置( )相鄰。單鏈表中邏輯上相鄰的元素的物理位置 ( )相鄰。

19. 在單鏈表中,除了首元結點外,任一結點的存儲位置由( )指示。

20. 在n個結點的單鏈表中要刪除已知結點*p,需找到它的 ( ) ,其時間復雜度為( )。
21. 在數據的存放無規律而言的線性表中進行檢索的最佳方法是( ) 。
22. 線性有序表(a1,a2,a3,…,a256)是從小到大排列的,對一個給定的值k,用二分法檢索表中與k相等的元素,在查找不成功的情況下,最多需要檢索( )次。設有100個結點,用二分法查找時,最大比較次數是( ) 。
23. 假設在有序線性表a[20]上進行折半查找,則比較一次查找成功的結點數為1;比較兩次查找成功的結點數為( );比較四次查找成功的結點數為( );平均查找長度為( )。
24. 折半查找有序表(4,6,12,20,28,38,50,70,88,100),若查找表中元素20,它將依次與表中元素( ) 比較大小。
25. 在各種查找方法中,平均查找長度與結點個數n無關的查找方法是( ) 。
26. 散列法存儲的基本思想是由( )決定數據的存儲地址。
27. 有一個表長為m的散列表,初始狀態為空,現將n(n<m)個不同的關鍵碼插入到散列表中,解決沖突的方法是用線性探測法。如果這n個關鍵碼的散列地址都相同,則探測的總次數是( )。
28. 由3個結點所構成的二叉樹有( )種形態。

29. 一棵深度為6的滿二叉樹有( 62 )個分支結點和( 32 )個葉子。
2的5次方=32 就是說有32個葉子 分支節點刨除元下面結點的總和=62(2+4+8+16+32=62)

30. 一棵具有257個結點的完全二叉樹,它的深度為( 8 ).
演算法:257/2=128.5約等於129。然後129-1=128(去掉元為128) 因為是完全二叉樹,所以128正好是2的7次方 深度為7 加上元 深度為8

很久沒用了,有些暫時想不起來了。

⑦ 如何用C++的向量實現鏈表,以及鏈表的插入刪除功能

靜態鏈表結構類型如下:
struct SLinkList{ char data;int next;}slinklist[50];
假設SLinkList[50]={{0,2},{b,6},{a,1},{d,-1},{c,3}}//數組元素abcd,其中0下標的數據域置零,指針域相當於頭指針指向第一個元素,也就是說下標為2的數組元素就是第一個元素
,其中-1代表該節點為節點(這里是偽代碼,不能如此賦值)
void Del_x(SlinkList *L,int x)//假設數據元素唯一根據元素值刪除元素,由於數組名本身是數組的首地址,這里直接用結構體的指針類型,不需要**或者*&。
{
SlinkList pre.next=0,p.next=slinklist[0].next;
while(slinklist[p].data)
{
if(slinklist[p].data==x)
{
if(slinklist[p].next==-1){slinklist[pre].next==-1;return ;}
slinklist[pre].next=slinklist[p].next;return ;
}
pre.next=p.next;p.next=slinklist[p].next;
}
另外一種是根據邏輯順序刪除
此處省略

⑧ java Vector的用法——急

一般在需要將多個元素存在一個集合里的時候用,那個class應該是用來封裝你3種農作物10年的收成,實例化後存在Vector或array中

幫住文檔里的,看的懂的話就拿去吧,應該能滿足你了
java.util 類 Vector<E>
boolean add(E o)
將指定元素追加到此向量的末尾。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在此向量的指定位置插入指定的元素。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將指定 Collection 中的所有元素追加到此向量的末尾,按照指定集合的迭代器所返回的順序追加這些元素。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在指定位置將指定 Collection 中的所有元素插入到此向量中。
void addElement(E obj)
將指定的組件添加到此向量的末尾,將其大小增加 1。
int capacity()
返回此向量的當前容量。
void clear()
從此向量中移除所有元素。
Object clone()
返迴向量的一個副本。
boolean contains(Object elem)
測試指定的對象是否為此向量中的組件。
boolean containsAll(Collection<?> c)
如果此向量包含指定 Collection 中的所有元素,則返回 true。
void Into(Object[] anArray)
將此向量的組件復制到指定的數組中。
E elementAt(int index)
返回指定索引處的組件。
Enumeration<E> elements()
返回此向量的組件的枚舉。
void ensureCapacity(int minCapacity)
增加此向量的容量(如有必要),以確保其至少能夠保存最小容量參數指定的組件數。
boolean equals(Object o)
比較指定對象與此向量的相等性。
E firstElement()
返回此向量的第一個組件(位於索引 0 處的項)。
E get(int index)
返迴向量中指定位置的元素。
int hashCode()
返回此向量的哈希碼值。
int indexOf(Object elem)
搜索給定參數的第一個匹配項,使用 equals 方法測試相等性。
int indexOf(Object elem, int index)
搜索給定參數的第一個匹配項,從 index 處開始搜索,並使用 equals 方法測試其相等性。
void insertElementAt(E obj, int index)
將指定對象作為此向量中的組件插入到指定的 index 處。
boolean isEmpty()
測試此向量是否不包含組件。
E lastElement()
返回此向量的最後一個組件。
int lastIndexOf(Object elem)
返回指定的對象在此向量中最後一個匹配項的索引。
int lastIndexOf(Object elem, int index)
向後搜索指定的對象,從指定的索引處開始搜索,並返回一個索引。
E remove(int index)
移除此向量中指定位置的元素。
boolean remove(Object o)
移除此向量中指定元素的第一個匹配項,如果向量不包含該元素,則元素保持不變。
boolean removeAll(Collection<?> c)
從此向量中移除包含在指定 Collection 中的所有元素。
void removeAllElements()
從此向量中移除全部組件,並將其大小設置為零。
boolean removeElement(Object obj)
從此向量中移除變數的第一個(索引最小的)匹配項。
void removeElementAt(int index)
刪除指定索引處的組件。
protected void removeRange(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
從此 List 中移除其索引位於 fromIndex(包括)與 toIndex(不包括)之間的所有元素。
boolean retainAll(Collection<?> c)
在此向量中僅保留包含在指定 Collection 中的元素。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用指定的元素替換此向量中指定位置處的元素。
void setElementAt(E obj, int index)
將此向量指定 index 處的組件設置為指定的對象。
void setSize(int newSize)
設置此向量的大小。
int size()
返回此向量中的組件數。
List<E>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
返回此 List 的部分視圖,元素范圍為從 fromIndex(包括)到 toIndex(不包括)。
Object[] toArray()
返回一個數組,包含此向量中以正確順序存放的所有元素。
<T> T[]
toArray(T[] a)
返回一個數組,包含此向量中以正確順序存放的所有元素;返回數組的運行時類型為指定數組的類型。
String toString()
返回此向量的字元串表示形式,其中包含每個元素的 String 表示形式。
void trimToSize()
對此向量的容量進行微調,使其等於向量的當前大小。

⑨ 通過動態數組來實現向量元素的追加、插入、刪除、遍歷以及向量的釋放

簡易的選擇

⑩ 計算機基礎:隊列:刪除與插入:那個加,哪個減

棧(Stack)是僅限制在表的一端進行插入和刪除運算的線性表,稱插入、刪除這一端為棧頂,另一端稱為棧底。表中無元素時為空棧。棧的修改是按後進先出的原則進行的,我們又稱棧為LIFO表(LastInFirstOut)。通常棧有順序棧和鏈棧兩種存儲結構。棧的基本運算有六種:·構造空棧:InitStack(S)·判棧空:StackEmpty(S)·判棧滿:StackFull(S)·進棧:Push(S,x)·退棧:Pop(S)·取棧頂元素:StackTop(S)在順序棧中有"上溢"和"下溢"的現象。·"上溢"是棧頂指針指出棧的外面是出錯狀態。·"下溢"可以表示棧為空棧,因此用來作為控制轉移的條件。順序棧中的基本操作有六種:·構造空棧·判棧空·判棧滿·進棧·退棧·取棧頂元素鏈棧則沒有上溢的限制,因此進棧不要判棧滿。鏈棧不需要在頭部附加頭結點,只要有鏈表的頭指針就可以了。鏈棧中的基本操作有五種:·構造空棧·判棧空·進棧·退棧·取棧頂元素隊列(Queue)是一種運算受限的線性表,插入在表的一端進行,而刪除在表的另一端進行,允許刪除的一端稱為隊頭(front),允許插入的一端稱為隊尾(rear),隊列的操作原則是先進先出的,又稱作FIFO表(FirstInFirstOut)。隊列也有順序存儲和鏈式存儲兩種存儲結構。隊列的基本運算有六種:·置空隊:InitQueue(Q)·判隊空:QueueEmpty(Q)·判隊滿:QueueFull(Q)·入隊:EnQueue(Q,x)·出隊:DeQueue(Q)·取隊頭元素:QueueFront(Q)順序隊列的"假上溢"現象:由於頭尾指針不斷前移,超出向量空間。這時整個向量空間及隊列是空的卻產生了"上溢"現象。為了克服"假上溢"現象引入循環向量的概念,是把向量空間形成一個頭尾相接的環形,這時隊列稱循環隊列。判定循環隊列是空還是滿,方法有三種:·一種是另設一個布爾變數來判斷;·第二種是少用一個元素空間,入隊時先測試((rear+1)%m=front)?滿:空;·第三種就是用一個計數器記錄隊列中的元素的總數。隊列的鏈式存儲結構稱為鏈隊列,一個鏈隊列就是一個操作受限的單鏈表。為了便於在表尾進行插入(入隊)的操作,在表尾增加一個尾指針,一個鏈隊列就由一個頭指針和一個尾指針唯一地確定。鏈隊列不存在隊滿和上溢的問題。在鏈隊列的出隊演算法中,要注意當原隊中只有一個結點時,出隊後要同進修改頭尾指針並使隊列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