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文章從初中課本移除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的文章沒有被移除。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㈡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要從教科書中剔除
魯迅的許多文章是很好的,這不牽涉到媚俗和從眾,也與政治無關,讀幾篇,其快意和解氣;凌厲與恰到好處,都令人驚喜接著驚喜;贊許連著贊許。但是,文字的好壞與是否進教科書沒有必然聯系,因為教課書的容量太有限了,好文字太多了。而且編輯教科書的,就那麼些固定的人,他們有編輯教科書的權力,是因為在那個位置上。他們有那個資格,或哪些文字改進教科書,從來沒有經過學生的推舉。 魯迅文字退出教科書,起碼在以下幾個方面有理由。 選出的文字多年不變,而且時代意義不強。 比如,《一件小事》那樣的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已經泛濫到小學生造假作文里最常用的程度了。踩了別人腳要說對不起;撞傷別人要送醫院,跟魯迅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一樣的,花幾個課時去學習,是不折不扣的浪費課時。還有如拿來主義,改革開放學西方都三十多年了,那道理還用講嗎?這樣的文字讓位給其他,沒什麼不好。 魯迅的文字揭露了中國許多問題,但解讀不出解決辦法,另選文字也罷。 阿Q之所以被高度肯定其代表性,是因為歷經近百年這樣的農民依然存在,說一套做一套的假洋鬼子依然不允許他們革命,他們依然會莫名其妙地「被死亡」。孔乙己一樣的破落知識分子不僅沒有消失,就在文化中心北京的地下室里掙扎;還有閏土,誰的兒時夥伴不是一樣?社會現象被第一次准確描述時是令人驚奇和贊譽的,歷經彌久,便需要新的破解,僅僅停留在陳舊的揭露上,意義就不大了。 語文書不是政治書,而魯迅及其被選進教科書的文字幾乎都是中國的政治符號。 魯迅文章是不是該從教科書里出去的問題之所以引起特別關注,主要原因在於人們的思維脫離不了教科書的政治定位,一下子就想到了這位偉大旗手的樹立者和樹立原因,以及教科書濃厚的欽定意義。其實,只要稍一設想便知道,魯迅那幾篇教科書中的文字,連同中國的語文教科書,對學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僅靠教科書上的內容,這學生就差不多是半文盲了。當高爾基、小林多喜二、蕭伯納等在世界文學史上連三流都數不上的作家被我們的教科書奉為上賓時,魯迅最上乘的文章是否能進入中國教科書,就成了頗有疑問的問題。不比其他,就說魯迅的時代人,陳獨秀的《敬告青年》、胡適的《略談人生觀》、《非自由主義的新生活》、《容忍與自由》、《易普生主義》等等,哪篇不比當今課文中所選魯迅的文章對青年人更有意義?可因為作者們的政治立場過不了關,於是便被抹掉了。 魯迅的文字如果依然要入選,應當重新取捨,即踢出去再請進來。如果不選,也沒什麼;多選少選抑或不選,僅僅體現的是教科書編輯的看法而已,跟文章的好壞無關.
㈢ 為什麼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從課文中剔除
其實我是魯迅的超級粉絲一枚,但對現在將魯迅的一些文章從課文中剔除倒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不對的地方。
現在的這種做法,可以看作是對過去魯迅文章在語文課本中佔比過重的一種修正。
魯迅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標識,成為抨擊時弊的風向,成為中國古典的文人風骨和情懷。
因此從情感上來說,很多人對一些魯迅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覺得是一種時代退步。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在進步。
讀書,不一定非要從語文課本上去讀,作為學校將魯迅的部分文集作為課外的必讀書目推薦給學生,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和進步。
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讀到的魯迅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語文課本上看到的,而今天魯迅的文集作為必讀書目,推薦給中學生,我覺得就是一種進步,它們至少可以讓孩子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對魯迅的作品,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㈣ 為什麼要把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上刪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那些以敵為友,麻癖國人的漢奸走狗,賣國賊受賭外國勢力。企圖淡化中國被侵略歷史,刪去魯迅對敵鋼刀,說岳飛不是英雄。一些抗戰英雄教材也要刪去。其險惡用心就是鼓吹民族虛無主義。
㈤ 魯迅文章從小學課本移除的原因是什麼
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傷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趙瑜認為,魯迅是以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魯迅的種種好,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
(5)魯迅的文章為什麼從課本里刪除了擴展閱讀
刪掉的課文:
沈復的《童趣》
流沙河的《理想》
《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
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
梁衡的《夏感》
蒲松齡的《山市》
魯迅的《風箏》
郭沫若詩兩首(《天上的街市》、《靜夜》)
新增的文章:
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魏巍的《我的老師》
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
馬及時的《王幾何》
賈平凹的《風雨》
選自《禮記》的《雖有嘉餚》
紀昀的《河中石獸》
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
改動的文章:
《論語》十則改成了《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略有變化。
㈥ 為什麼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從課文中剔除呢
但是事實是,魯迅的文章其實只被剔除了一部分,在語文的初中教材中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等等文章。
在語文的高中教材中也還有《拿來主義》,《祝福》,《阿Q正傳》等等文章。
所以謠言止於智者,聽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還是要親自去查資料或者來悟空來問問大家。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魯迅這些年確實有被打壓的趨勢,而把魯迅文章從教科書中剔除一部分也只是這個趨勢導致的結果而已。那麼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這樣一個現象呢?
其實我們喜歡魯迅,研究魯迅,著重的是魯迅的精神,而非他究竟有幾篇文章進了教科書。
而且這幾篇文章也遠遠不能讓你真正的了解魯迅。
魯迅是個大家,就算看完他700萬字的魯迅全集,也不一定能了解到魯迅的深度。
從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開始,他就走上了自己的那條救國,喚醒世人的艱難道路。
那是因為在當今這個快餐文化泛濫,返古文化猖獗,功利性文學四溢的時代,太缺少先生這樣的作品了。
不敢想像,如果我們未來的孩子們都不學魯迅了,都不知道魯迅了。
到那個時候,那個世界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
那就留給後人評說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教科書不講魯迅了,那麼作為家長,還是應該把魯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講給後人聽的,因為有思辨,才會有進步。
㈦ 為什麼要把魯迅的文章從課本中去除
魯迅文章的骨頭太硬,現在的年輕人啃不動
㈧ 教科書中為什麼要刪去被封為經典的魯迅的文章
魯迅是近現代中國文學不可翻越的一座大山,所有中國文學者,可以說幾乎都拜讀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果說你覺得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那隻能說明你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換言之,就是說你太幼稚,對生活的理解不夠透徹,無論是狂人日記還是阿Q精神,無論是朝花夕拾還是熱風。
所以說魯迅的文章慢慢都都從課本中移除了,小孩子固然有點看不懂,但更多的原因是沒人好好講,沒人喜歡讓他們看。
盡管現在對魯迅的爭議很多,盡管魯迅依舊有很多「敵人」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文筆,但並不會影響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我們不能忘記魯迅,我們要「吶喊」。
㈨ 為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從小學初中教材上刪掉了
魯迅先生的文章從小學初中教材上刪掉的原因:
首先,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數是帶有批判性的,魯迅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噴子」,不過魯迅罵人是不帶臟話的的。
比如《孔乙己》,小說中的孔乙己窮困笑道,每天都被人戲虐,孔乙己卻安然的接受了這樣的生活,還不反抗,最終被地主階級的統治所吞噬。《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深刻地揭露了科舉制度對於知識分子的迫害,反映了對封建制度的不滿。
第二,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些難懂,高中生還好,但是小學生和初中生理解起來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有了難懂了。魯迅雖然是個文人,但是他以筆代戈,與敵人作斗爭,如果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很難讀懂魯迅先生文章的真正含義,他還把社會的黑暗面都寫了出來。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㈩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漸漸從課本里移除了
先說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魯迅的文章真的被從課本里刪除了嗎?其實這是一個很久以前就被辟謠的謠言。而看下面的回答,還頭頭是道一本正經的在那裡說魯迅被趕出中學教材的原因,真是可笑至極。
這些傳播謠言者。無非就是想通過魯迅的文章被從課教材里刪除,來批判我們如今的社會,這種人正是魯迅所深惡痛絕的,這是魯迅想批判的人。真是可笑,看是像維護魯迅的人,其實魯迅最痛恨的陰謀家,當真相揭露的時候,這些人就拿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希望每個人,都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要再傳播謠言了。
一小時讀書會會長/每天讀書3小時 微信公眾號 【成周夢蝶】 ID:czm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