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有哪些公司可成長為晶元巨頭
你好,根據我的預測:第一梯隊是海思、中芯國際等;第二梯隊是匯頂科技和兆容創新和紫光等;第三梯隊是樂鑫、恆玄科技和ASR等。
紫光展銳:這也是國字型大小的招牌,目前基本功特別好,招聘的人才也都是屬於國內行業大牛。不過雖然出身特別好,又有錢,目前正處發展階段,在技術領域方面做的不錯,但是仍然是存有空間,暫時處於第二梯隊,但是前景是光明的。
- 第三梯隊:
樂鑫:其實它就是個把非常的簡單的領域做到極致的一個典型公司。全球那麼多做wifi晶元的,樂鑫的wifi晶元是屬於價格最低的,文檔最全,代碼最整潔的。用這家公司做了產品後,發現在Wifi低端領域,已經沒有人能夠與樂鑫抗敵了。晶元領域就是如此,只要你把很小的一塊領域做到極致,就能擁有一席之地的。
恆玄科技:它是屬於耳機的晶元領域,而且是神一樣的存在公司,才成立短短幾年,居然已經把晶元做進入了主流的手機公司,比如華為,三星,oppo,vivo,小米。
ASR:這家公司的老闆原來是RDA的大老闆成立的,公司繼承了馬維爾的遺產和RDA的血脈,可以說是非常有戰鬥力的公司。不過,這家公司的動作有點慢,未來的情況屬於以上幾家中變數最大的一家公司。目前只能處在第三梯隊中有待觀察。
『貳』 「國金研究」電子2021年度策略(上)
國金證券研究所
創新技術與企業服務研究中心
樊志遠團隊
投資建議
預測2021年疫情影響因素減弱,疊加5G手機滲透率加快,全球智能手機有望增長10.4%至13.58億台,其中5G手機5.44億台,滲透率40%,5G射頻前端迎來快速增長期。被動元件有望在手機、智能 汽車 及IOT拉動下迎來量價齊升。攝像頭光學創新將持續升級,三攝、四攝快速滲透,後置激光雷達攝像頭有望迎來新應用,多品牌機型搭載潛望式攝像頭。除智能手機外,以TWS耳機、智能手錶、AR/VR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持續技術創新,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電動 汽車 快速發展,功率IGBT迎來發展良機。5G+AI,迎來智能安防大時代。
2021年投資方向
5G智能手機產業鏈: 2021年全球有望迎來5G換機大年,5G射頻前端迎來快速增長期,預測2025年全球射頻前端市場達到254億美元,2020-2025復合年均增長率11%,其中5G開關、Tuner、LNA及射頻模組大幅增長。被動元件經歷了2018年漲價周期、2019年去庫存周期,2020年疫情影響,2021年有望迎來量價齊升。蘋果iPhone有望迎來全球超10億存量用戶的換機熱潮,預測2021年銷量將達2.35億台。
智能可穿戴產業鏈: 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家庭 娛樂 等激發了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耳戴式的需求,預計2020年出貨量將以32%的速度大幅增長,2021年智能手機配件即可穿戴設備和TWS耳機的出貨量將分別超過2億台和3.5億台。蘋果Airpods Pro帶動了TWS耳機向降噪方向發展,產業鏈價值量積極提升。蘋果推出AirPods MAX,有望激發頭戴式耳機的需求, 預計2020-2022年蘋果AirPods出貨量將達到0.9、1.15、1.4億套。預測2020年AR/VR市場全球出貨量將超過400萬台,規模將達到120.7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全球市場規模在2020-2024的5年預測期內將達到54.0%的復合年增長率。
功率半導體-需求增長+漲價+國產替代: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功率半導體需求不佳,但是三季度之後,受到5G電源、智能手機、快充、工業、電動 汽車 及IOT設備等拉動,需求上升明顯,部分產品出現了缺貨漲價的情況。我們研判功率半導體 需求向好,預計2021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為396億美元,同比增長8.1%。新能源 汽車 快速發展,IGBT行業迎來發展良機,2020年,48V輕混 汽車 需要增加90美元功率半導體,電動 汽車 或者混動需要增加330美元功率半導體,預計 汽車 電動化用IGBT模塊2018年至2023年復合年增長率為23.5%。
攝像頭光學持續創新: 蘋果推出了後置激光雷達攝像頭,未來有望搭載潛望式攝像頭,三星、小米、OV也在積極推進潛望式,像素不斷提升,7P鏡頭放量。三攝、四攝滲透率加快,雖有疫情影響,2020年1-10月中國新增激活智能手機中三攝、四攝的滲透率分別為38.9%(2019年為25.5%)、36.9%(2019年為9.8%),提升明顯。預計2020~2022年智能手機攝像頭數量為48、56、63億顆,需求量同比增速分別為8%、16%、13%。
推薦組合:立訊精密、歌爾股份、欣旺達、卓勝微、斯達半導
風險提示
手機及可穿戴等電子產品銷量低於預期,5G手機滲透不達預期,新冠疫情影響。
一、智能手機:2021年銷量增長,5G快速滲透
1.1 預測2021年智能手機增長10.4%,iPhone有望增長17.5%
預測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下滑10.2%。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抑制了智能手機需求,上半年出貨量大幅下滑,一季度出貨量2.95億台,同比下滑13.49%,二季度出貨量2.84億台,同比下滑14.2%,三季度出貨量3.66億台,下滑5.7%,下滑幅度有所收窄,預測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12.3億台,同比下滑10.2%。
預測2021年智能手機增長10.4%。2021年全球疫情趨緩後,全球智能手機有望在5G換機拉動下需求恢復,預測2021年出貨量13.58億台,同比增長10.4%。
預測2021年iPhone銷量增長17.5%。 2020年,蘋果通過降價促銷,推出iPhone SE2機型及iPhone12全系列支持5G等措施,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是iPhone仍取得了不錯的銷量,預測今年iPhone銷量2.0億台,我們認為,蘋果iPhone全球有超過10億的存量用戶,2021年有望迎來換機大年,銷量有望達到2.35億台,同比增長17.5%。
1.2 全球5G手機2021年有望達到5.44億台,滲透率40%
預測2020、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機將分別達到2.78、5.44億台。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影響了智能手機的銷量,也影響了5G的進程,但是5G智能手機仍然呈現了快速滲透的勢頭,Canalys預測2020年全球5G智能手機將達到2.78億台,其中大中華區佔比62%,達到1.72億台,中國5G手機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全球,北美和歐洲中東非洲兩大地區緊隨其後。預測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機將達到5.44億台,滲透率達到40%。
2020年大中華區5G手機出貨量全球佔比62%。 5G智能手機快速滲透,Canalys預測2020年全球5G智能手機將達到2.78億台,其中大中華區佔比62%,達到1.72億台,中國5G手機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全球,北美和歐洲中東非洲兩大地區緊隨其後,分別佔比15%及11%。
400美元以下機型佔大中華區出貨量的近60%。 中國市場龐大的需求和快速製造的反應能力,迅速將5G智能手機的成本下降,其他國家或地區可以享受到更實惠的5G智能手機。預計到2021年,中國市場的5G智能手機出貨量中近60%的價格不到400美元,未來12個月中國的5G手機出貨占整體市場出貨的滲透率將達到83%。
中國5G手機滲透率快速提升。 根據國金證券研究創新中心監測數據,2020年,中國智能手機激活量5G滲透率逐步提升,2020年11月,單月激活量5G手機滲透率高達67%。
1.3 ASP提升帶動毛利率回升,公司業績快速增長
1.3.1 5G射頻前端晶元量價大幅提升。
射頻前端晶元是智能手機的核心,承載最主要的通信功能,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射頻功能不斷增加,射頻前端晶元呈現了量價齊升的良好發展態勢。根據 Yole統計,2G 制式智能手機中射頻前端晶元的價值為 0.9 美元,而其在 3G 制式智能手機中的價值大幅上升到 3.4 美元;4G 技術普及後,射頻前端晶元在支持區域性 4G 制式的智能手機中的價值已經達到 6.15 美元,在高端 4G 智能手機中價值達到 15.30 美元,是 2G 制式智能手機中射頻前端晶元價值的 17 倍;目前 5G手機射頻前端晶元的價值量是 4G 制式下的2~3倍。同時,隨著 5G 支持頻段數量的增加,所需的射頻前端晶元數量將大幅增長。因此,為了滿足 5G 應用下的需求,單部智能手機的射頻前端晶元的數量與價值將繼續上升。
1.3.2 5G時代射頻前端迎來快速增長。
5G滲透率提升增加射頻封測和SiP需求。5G手機相比4G手機支持頻段數量增加,同時考慮到5G手機將繼續兼容4G、3G 、2G標准,因此5G手機的射頻前端相比4G復雜程度將大大提高。yole預測,全球射頻前端市場將由2019年的152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253.98億美元,2020-2025復合年均增長率11%。
分立射頻開關2020-2025復合年均增長率11%。 5G手機需要新增大量的射頻開關,從4G手機的10個增加到5G的20-30個,2019年射頻開關市場規模約4.46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8.28億美元。
天線Tuners 2020-202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10%。天線設計挑戰增多,天線調諧用量增加。 ①4G時代由於全面屏的推廣,攝像頭增多等,使得天線凈空變小,天線設計難度增長效率變低,需要越來越多的調諧開關提升天線性能。②5G給天線設計帶來更多的挑戰,從4G開始到現在的5G,MIMO逐漸增加,頻段也越來越多,這就帶來天線的增加,在Sub-6Ghz的時候,需要8到10個天線,但到了毫米波時代,手機天線會增加到10到12根甚至更多,在天線數量增加的同時,留給天線的空間卻越來越小,需要類似孔徑調諧(Aperture Tuning)、阻抗調諧(Impedance Matching)和更小的天線解決方案和低損耗的調諧來解決。2019年天線Tuners 市場規模約5.69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0.11億美元。
分立低雜訊放大器2020-2025復合年均增長率11%。 LNA主要是用於接收信號時進行小信號放大,以便降低到收發器的線路上的SNR。3G/4G時,有部分LNA是集成在射頻收發裡面的,沒有單獨的LNA,因此LNA市場空間較小,由於5G Sub-6 GHz更嚴高的要求,主頻段通信被要求具有LNA,新增接收通路需要更多的LNA。2019年低雜訊放大器市場規模約3.98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7.84億美元。
5G模組化趨勢明顯,FEM模組及PA模組增長快速。 隨著射頻前端模塊技術的成熟以及市場的需求,場中主要的射頻前端都開始向模塊化方向發展,雙工器、天線開關等幾大模塊開始被集成到射頻前端中。伴隨著5G時代的來臨,即便是模組化程度最高的PAMiD也正在持續進行著整合。Qorvo認為,下一步有望將低雜訊放大器(LNA)集成到PAMiD中,是推動射頻前端模塊繼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主要原因在於隨著5G 商業化落地,智能手機中天線和射頻通路的數量將顯著增多,對射頻低雜訊放大器的數量需求會迅速增加,而手機PCB卻沒有更多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從PAMiD到L-PAMiD,射頻前端模塊可以實現更小尺寸(節省面積達35-40mm2),支持更多功能。 FEM模組202-0-2023年復合年均增長率13%。 2019年FEM市場規模約25.77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45.72億美元。 PA模組2020-2023年復合年均增長率11.0%。 2019年PA模組市場規模約53.76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89.31億美元。
毫米波AiP模組迎來發展機遇,2020-2025復合年均增長率53%。 2019年三星毫米波機型採用AiP模組,2020年蘋果毫米波版本也採用了AiP模組,未來隨著毫米波機型的增多,AiP將從2019年的0.6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14.3億美元。
1.3.3 射頻前端美日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卓勝微大有可為
在射頻前端領域,美國及日本企業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2019年,Broadcom位居第一,全球市佔率20%,其次是日本Murata,市佔率19%,前五家公司合計佔比87%。
中國在射頻前端領域起步較晚,發展較為薄弱,但是以卓勝微、唯捷創芯、無錫好達、慧智微、國民飛驤為代表的中國射頻前端企業正在快速發展。
卓勝微在開關、LNA、Tuner產品在三星、小米、OPPO、vivo份額迅速提升,同時5G產品也取得了突破,5G產品佔比逐漸提升,銷售收入及利潤大幅增長,2020年1-9月,公司實現營收19.7億元,同比增長100%,實現利潤7.18億元,同比增長122%。目前公司重點向模組市場進軍,重點推進DiFEM(分集接收模組,集成射頻開關和濾波器)、LFEM(分集接收模組,集成射頻開關、低雜訊放大器和濾波器)、LNA Bank(分集接收模組,集成多個射頻低雜訊放大器)、WiFiFEM(WiFi 前端模組,集成 WiFi PA、射頻開關、低雜訊放大器)等模組產品,目前進展情況較好,已在三星、小米、OPPO等客戶推廣應用,未來公司還將推出更多的模組化產品,具有較好的國產替代機會。
智能手機產業鏈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將迎來5G換機大年,看好核心受益公司: 立訊精密、領益智造、欣旺達、鵬鼎控股、藍思 科技 、卓勝微。
二、智能手機拍攝技術持續升級,2021年產業鏈有望快速增長
2.1 數量:攝像頭升級加速,三攝/四攝快速滲透
攝像頭是智能手機創新最大的細分模塊。 近幾年,終端廠商的創新方向主要是5G、攝像頭、屏幕三大領域。攝像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向,數量上從單攝、雙攝、三攝、四攝再到五攝,功能上從單一的像素提升發展成大光圈、超廣角、潛望式長焦、電影攝像頭、TOF等特色鏡頭的引入,攝像頭是智能手機行業最具投資前景的環節。
2020年三攝、四攝滲透率快速提升。 根據國金證券研究創新中心的數據,2019年國內新增激活的智能手機中,單攝、雙攝、三攝、四攝的滲透率分別為8.2%、56.5%、25.5%、9.8%;2020年1-10月國內新增激活的智能手機中,單攝、雙攝、三攝、四攝的滲透率分別為4.4%、19.8%、38.9%、36.9%。我們預計,全球多攝滲透率較國內會低,但是整體趨勢非常確定,三攝正在快速往中低端機型滲透,而四攝則正在成為高端機型的標配。
2019年中國啟動5G商用,此前市場普遍預期2020年5G換機潮將推動全球智能手機恢復增長,但由於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換機需求將推遲至2021年。得益於「遲到的」5G換機需求,預計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需求將恢復增長。我們預計2020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10.2%,2021年、2022年智能手機同增10.4%、3.8%。疊加三攝、四攝滲透率快速提升,預計2020~2022年智能手機攝像頭數量為48、56、63億顆,需求量同比增速分別為8%、16%、13%。
攝像頭數量多少是極限? 從目前時間點來看,三攝+TOF是未來智能手機後置攝像頭的主流方案;而四攝+TOF是旗艦機型後置攝像頭的標配方案,雙攝+TOF是前置攝像頭的標配方案。因此,未來單部手機的攝像頭平均數量會達到6-7顆。
2.2 規格升級一:2020年48/64M成為標配,推動7P鏡頭放量
像素升級仍是終端廠的主流賣點。像素對於普通消費者仍然是攝像頭最為直觀的性能。2019年11月,小米發布新機CC9系列,採用後置五攝(108M超高清鏡頭+20M像素超廣角攝像頭+12M像素人像鏡頭+5M像素超長焦鏡頭+微距鏡頭)以及前置單攝,手機攝像頭像素首次達到1億像素,同時配備8P鏡頭(尊享版)。
2020年,隨著64M像素在旗艦主攝的滲透,7P鏡頭的出貨量將會快速放量。蘋果今年發布的新機型iPhone 12 Pro Max首次使用了7P鏡頭,全景模式下像素最高能夠達到63M。
2020年40M以上像素佔比持續快速增長。 根據國金證券數據創新中心的數據,2020年1月國內智能手機主攝40M以上的機型激活量佔比為60.4%,2020年10月這一數據已經達到74.8%,增長快速。
2.3 規格升級二:潛望式攝像頭加速滲透
潛望式攝像頭是智能手機高倍「光學變焦」必經之路。 現在智能手機「光學變焦」主要還是依靠2-3個定焦鏡頭的配合,其中最為重要的長焦鏡頭。變焦倍數越高,長焦攝像頭的高度越高,智能手機的厚度不足以支持高倍長焦攝像頭的高度,而潛望式攝像頭是解決這個問題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組成上,潛望式攝像頭模組與常規攝像頭模組差異不多,均含有感光晶元、鏡頭組、紅外濾光片、音圈馬達, 潛望式攝像頭較常規攝像頭多一到兩個光線轉向元件。 光線轉向單元包括棱鏡外殼、棱鏡、棱鏡座、支承軸套、支承軸、支承卡座。
結構上,潛望式攝像頭則與常規攝像頭模組由比較明顯的差異,潛望式鏡頭鏡片與智能手機平面垂直放置,而常規攝像頭鏡頭鏡片則是與平面平行放置,因此潛望式攝像頭為鏡頭組提供更長的空間選擇。潛望式攝像頭在智能手機中結構的差異實現了更高的攝像頭模組高度。
潛望式還有兩大升級方向。 1)十倍以上光學變焦,此處需要用到玻塑混合鏡頭;2)大尺寸CMOS推動兩次轉向潛望式,此處需要用到兩顆玻璃轉向棱鏡。
多家手機廠今年旗艦機均有配備潛望式攝像頭。考慮目前潛望式攝像頭模組價格較高,僅高端機配備潛望式攝像頭,預計伴隨未來產品良率提升、成本降低,有望往中端機滲透。
2.4 規格升級三:TOF攝像頭爆發可期
3D攝像頭作為三維信息的採集入口,必將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相對於3D結構光,TOF具有結構簡單,理論成本低,遠距離精度高等優勢,且3D結構光的專利蘋果公司布局非常完善安卓手機廠商方案落後iPhone大約1-2年,因此安卓手機更加傾向於採用TOF方案,目前華為,OV都已經推出TOF機型。市場通常認為前置攝像頭宜採用短距離精度更高的結構光方案,而後置適合遠距離精度更高的TOF方案,但是綜合考慮成本、專利、以及TOF感測器精度的提升,TOF有希望在安卓市場往前置攝像頭滲透。
AR內容將成為TOF的有力推手,TOF市場爆發可期。 隨著5G的到來,AR/VR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推出爆款內容的一大方向。作為三維信息的入口,在眼鏡硬體推出之前,我們認為手機+TOF將是實現AR內容的硬體端,相對成本低且消費者更加容易接受。2020年蘋果iPad Pro、iPhone 12 Pro Max均已搭載TOF攝像頭。
CIS晶元: 韋爾股份、格科微;
光學鏡頭: 舜宇光學 科技 、 瑞聲 科技 、聯創電子; 棱鏡、濾光片: 藍特光學、水晶光電;
攝像頭模組: 舜宇光學 科技 、 丘鈦 科技 。
三、5G時代,可穿戴設備迎來發展新機遇
5G時代,電子設備承載的數據量成倍增加,智能手機一個數據入口已經無法滿足鋪天蓋地的信息量,因此近兩年來可穿戴設備逐漸成為智能手機分流信息的重要設備,主要設備包括無線耳機、智能手錶、手環和智能眼鏡等。
疫情激發可穿戴設備需求增長。 Canalys預測,2021年可穿戴設備和TWS耳機的出貨量將分別超過2億台和3.5億台。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加劇,遠程辦公、電話會議、在線教育、家庭 娛樂 等激發了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耳戴式設備的需求,Canalys預計2020年出貨量將以32%的速度大幅增長。
3.1 TWS繼續保持高增長,產業鏈積極受益
預測2020年全球TWS耳機2.3億副。 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統計數據,2016 年全球 TWS 耳機出貨量僅為 918萬副,2018 年則達到 4,600 萬副,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24%。預計 2020 年 TWS耳機出貨量將躍升至 2.3 億副,全球 TWS 耳機市場規模將達到 270 億美金,預測2021年全球TWS耳機出貨量將達到3.5億副,同比增長52%。
2019年Airpods占據TWS半壁江山。 2019年TWS藍牙耳機出貨量排名中,蘋果占據了絕對的主力,小米、三星、華為等手機廠商悉數上榜,從索尼、亞馬遜等智能硬體老牌強者手中奪走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主動降噪成熱門,TWS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演進
主動降噪TWS耳機大幅增長。 2019年蘋果推出帶Airpods Pro,帶動了TWS耳機主動降噪的熱潮,IDC報告指出,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市場出貨量為4,256萬台,同比增長 24%。其中真無線耳機佔比64%,同比增長49%。其中,帶主動降噪功能的真無線耳機佔比為30%,同比增長122%。報告認為,隨著各大廠在旗艦產品配備主動降噪功能,未來主動降噪佔比功能將快速提升。隨著技術發展和成本下降,越來越多中小廠商將開始用主動降噪方案。
TWS將兼具智能化與 健康 監測功能。 隨著TWS技術和智能化的發展,TWS智能耳機將在無線連接、語音交互、智能降噪、 健康 監測和聽力增強/保護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不只是智能手機的標配,甚至未來成為人體器官中不可缺失的部分。而降噪、聽力保護、智能翻譯、 健康 監測、骨傳導+骨聲紋、防丟等將是TWS耳機關鍵技術趨勢。
蘋果推出Airpods MAX,有望激發頭戴式耳機需求。 AirPods Max將AirPods的體驗帶到了具有高保真音效的包耳式設計中。該耳機結合了定製聲學設計、H1晶元和軟體以支持計算音頻,通過自適應均衡、主動降噪、通透模式和空間音頻為用戶帶來不一樣的聆聽體驗。為了抵消外部聲波,AirPods Max共用了6個外向式麥克風檢測環境雜訊,用兩個內向麥克風感知用戶正在聆聽的內容,從而實現主動降噪。另外,在打電話時,波束成形的麥克風可以將用戶的語音從背景雜訊中分離,以確保通話質量。我們認為Airpods MAX在智能化、降噪及音質方面具有較好的優勢,有望引領頭戴式耳機的發展,帶動整個行業的需求。
我們預計2020年Airpods二代及Pro銷量有望達到9000萬副,未來將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預測2021年銷量1.15億副,同比增長28%,2022年銷量1.4億副。預測AirPods MAX 2021年銷量有望達到150萬台,2024年有望達到500萬台。
TWS耳機ODM/EMS廠主要有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TWS耳機晶元龍頭 恆玄 科技 已成功登陸科創板,還有像 紫建電子 等TWS產業鏈優秀公司正在謀求上市。
3. 2 智能眼鏡漸行漸近,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達到120億美元
智能眼鏡分為VR、AR和MR眼鏡。 首先,簡單解釋一下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的區別。通俗來講,VR是把真實物體放入虛擬環境,AR是把虛擬物體放入真實環境,MR一般理解和AR類似,但是有很大的區別就是MR需要把真實環境通過攝像頭進行三維重建,再加入虛擬物體,進而可實現多人交互。從技術范疇來講,VR是一種極端的AR情景,是AR的真子集;從應用層面來講,VR更加偏向 娛樂 性,如VR 游戲 等,但是AR和MR可同時具備 娛樂 性和應用性, 因此AR和MR被認為在未來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預測2020年AR/VR同比增長43.8%。 全球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給增強與虛擬現實(AR/VR)帶了機遇和挑戰,IDC預測2020年AR/VR市場全球出貨量將超過400萬台,支出規模將達到120.7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全球總支出規模在2020-2024的5年預測期內將達到54.0%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呈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
中國AR/VR需求全球佔比55%。 預測2020年中國市場在AR/VR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支出總量占據了全球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約為55%),較疫情前顯著增加。而中國的總體市場規模將於2020年底達到66億美元左右,較2019年同比增長72.1%,在規模及漲幅方面均超越美國和日本,位列全球首位。預測中國市場的5年(2020-2024)CAGR也將保持在大約47.1%的水平。
消費者是第一大需求市場。 預測2020年消費者需求佔比52%、分銷與服務佔比17.6%、金融佔比15.1%、其他還有基礎設施、製造與資源及公共部門等。預測消費者支出規模在2020-2024的五年預測期內均大於其他行業。從增速角度來看,金融行業展現出了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五年(2020-2024)CAGR有望達到74.5%。
VR/AR 游戲 滲透率逐步提升,但佔比仍較低。 根據Steam 游戲 平台的數據,過去一年VR 游戲 玩家佔比Steam總玩家的比例從2019年11月的1%提升至2020年10月的1.76%,呈現穩步上升趨勢,而VR應用數量也從相應的3349款提升至4322款,無論是硬體還是應用端,VR 游戲 呈現穩步向上趨勢,但是整體來看,滲透率仍然較低。
Oculus2020年10月在Steam 游戲 平台佔比達到47.8%。 2020年10月份,在Stem平台,Oculus品牌市場佔比達到47.80%,上升趨勢明顯,其次是HTC,佔比25%,Valve佔比17%,呈現了較好的提升態勢。
Oculus發布Quest 2,獲得市場青睞。 Oculus Quest是2020年第三季度最暢銷的VR頭戴設備,隨著Quest 2的發布,銷量還將激增。該設備在第三季度售出了16.1萬台,但如果零售數字統計完,銷量會更高。需求的增加,價格的降低和節日禮物,都將使Quest 2的銷售量大大超過發布時的原始水平。此外,隨著Facebook現在不再使用Rift S,預計許多潛在的Oculus PC頭戴設備買家將轉向Quest2。該設備2021年銷量預計將達到300萬台。
蘋果積極布局AR/VR,未來有望推出爆款產品。 蘋果在積極布局AR/VR,並陸續公布了多項AR/VR專利,iPhone12 Pro及iPhone12 Pro MAX搭載了LiDAR激光雷達技術。LiDAR將允許iPhone12 Pro更快啟動AR應用,並迅速構建一個房間的映射以添加更多細節。蘋果在iOS 14中的很多AR更新都涉及利用liDAR將虛擬對象隱藏在真實對象後面(遮擋),以及將虛擬對象放置在更復雜的房間映射中,如桌子或椅子之上。
智能手錶也在快速發展,2019年全球銷量約6263萬台,拓璞產業預測至2022年將達到1.13億台。Apple Watch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總出貨量達到1180萬台,比2019年第三季度的680萬台增長了近75%。
5G時代,智能可穿戴設備迎來新一輪發展良機, 看好TWS、VR/AR、智能手錶產業鏈龍頭公司: 歌爾股份、立訊精密、恆玄 科技 、舜宇光學、紫建電子。
『叄』 恆玄科技:全球音頻晶元龍頭
2020年公司有90%的收入來源於音頻晶元,10%的收入來源於音箱晶元。音頻晶元又分為普通藍牙音頻晶元、智能藍牙音頻晶元和TYPE-C音頻晶元,三者對收入的貢獻分別是30%、50%和10%。其中普通藍牙音頻晶元和智能藍牙音頻晶元主要是用於TWS耳機,因此,TWS耳機貢獻了公司主要的收入。
公司是15年由趙國光、湯曉東和上海千碧富創立,16年Liang Zhang入股,Liang Zhang是湯曉東的丈夫,目前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是IDG資本旗下的Run Yuan Capital,19年小米和阿里戰略入股。董事長Liang Zhang和副董事長趙國光曾經在銳迪科工作,奠定了公司的技術基礎。公司在射頻和基帶方面的能力比較強,主動降噪也是公司第一個推出的。
未來公司增長的驅動要素是:
1)產品的結構升級,藍牙耳機替代Typc-c音頻晶元,智能藍牙耳機替代普通藍牙耳機,智能藍牙耳機晶元、普通藍牙耳機晶元和Type-c音頻晶元的單價分別是12.7元、4.6元和3.1元,高單價替代低單價可以提升公司的收入,此外,公司還研發出了Wifi藍牙晶元,未來也有望放量。
2)從客戶看,公司的藍牙耳機晶元主要賣給手機品牌和專業音頻品牌,二者的出貨佔比分別是2/3和1/3。蘋果手機是自產TWS晶元,手機客戶涵蓋了安卓系的小米、OV和華為,公司在國產手機的份額普遍在70-80%左右,提升的空間不大,主要是靠國產手機TWS配套率的提升;公司在三星中的份額只有25%,未來有提升空間。專業音頻品牌是指手機廠以外的TWS品牌,這塊的出貨量保持穩定。
3)進入新的領域。公司目前的收入來源於TWS耳機和音箱,未來手錶估計會快速放量。手錶的體系比較小,比較適合用SOC晶元。公司在藍牙耳機晶元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這可以證明公司的實力。因此,對公司在新興的手錶領域獲得成功可以抱更大的期望。
從估值看,由於業績的快速增長,公司22年的PE估值只有44倍。公司的競爭對手矩芯 科技 即將上市,公司主要是做高端的音頻晶元,矩芯的產品相對低端,公司的估值應該是要比矩芯高。如果和其他SOC晶元的公司相比,瑞芯微、國科微和晶晨的22年的PE估值都在50-70倍之間。公司的估值存在折價可能的原因是,公司在TWS耳機的增長空間相對有限,只能依靠行業的增長帶動公司收入增長。這也正是說明了公司的競爭力比較強,而競爭力強的公司總是可以不斷創造驚喜。
此外,估計很多投資者,一提起TWS耳機就會想到立訊與歌爾的TWS耳機沒有增長,但蘋果的TWS沒有增長,並不意味安卓系的TWS耳機沒有增長,蘋果的TWS發展比較早,同時蘋果的客戶購買力強,因此,蘋果的TWS耳機較早進入瓶頸期,而安卓系的TWS至少最近兩年還維持高增長。
『肆』 無錫恆玄微電子有限公司的版圖工程師水平怎麼樣
裡面有好幾個資深的,模擬射頻方面的經驗還是挺厲害的,我們已經量產的wifi晶元就是他們幫忙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