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人刪掉以前所以的微博和空間說說,代表什麼
看著自己那些曾經的言行,真的太可笑了,本想費了幾個小時逐個抹掉這些後不會再那麼幼稚,可沒想到你卻變得多愁善感,就像Ta人刪掉你好友後,系統不會告知你,因為怕你傷心;當你在刪除好友時,系統卻會提示你是否確定,因為怕你後悔。所以,當你確定某件事後,別後悔去做,回憶什麼的也會慢慢淡忘的。
⑵ 總是喜歡刪除以前的空間、朋友圈、微博記錄是為什麼
有可能是發錯了。我之間就遇到過,本來想說這話的,結果被理解成別的意思,表達不準確。或者是其中有打錯的字,這對於有些人來說,很難受。還有就是發完過後感覺當時矯情了,刪除之後,顯得自己更加堅強,不那麼敏感。
⑶ 為什麼有些人那麼喜歡刪微博或說說,心理學上怎樣解釋這個現象
1.認知失調
因為人的自我成長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同一事物作出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盡管處在不同的階段,但這種不一致還是會讓人產生一種內在的焦慮和緊張,。見到了沒有見到過的自己,你不要慌張,焦慮,這其實也是你而已。
一個人持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無疑是荒謬的。也就是我們通常回看當年發的說說和朋友圈時會感覺到:自己怎麼這么幼稚。所以這種內心的焦慮和緊張會促使我們刪除過去的朋友圈和微博。
但實際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過程,所以沒必要為過去的自己驚慌失措。誰還沒有點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2.標簽效應
你不會撕毀你過去的日記,但你會刪除過去的朋友圈。
這是因為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網路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都在社交網站上「經營」我們自己,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包括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就是——
讓別人看到我希望讓他們看到的一面。
這與標簽效應有關:即別人看到的你,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你對自己的定位(或者說給自己打上的標簽)。大多數人人刪除微博,朋友圈,就是在嘗試修改或是加深自己的某一特質來讓人看到,來營造一個自己需要的形象。而刪除某些內容,是因為這些內容和他們想傳達的自我形象不同。
3.適應性問題
你的好友會不停地變化,你在某一時間發布的一條信息在那個時點或許是合適的,但當一個了解你其他一面的好友加入進來以後,原先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壞了,為了在新的朋友圈裡保持新的平衡,你有可能對原先的某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在新的朋友圈中保持一致性。
所以,隨著好友的增多,你會發現你維護社交網路的精神壓力會持續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最後你只會發一些無關痛癢的內容的原因。
⑷ 刪微博朋友圈背後的心理探析
刪微博朋友圈背後的心理探析
你有刪微博朋友圈的習慣嗎?你知道這背後的心理探析嗎?刪微博朋友圈背後的心理探析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歡迎瀏覽。
每天網路上產生海量的社交信息,喧囂不止,但是也有一些信息在寂靜消失。那些被發布者主動刪除的微博和朋友圈是發布者的真實記錄和記憶碎片,為什麼有人會有秒刪行為,還有人一夜刪掉所有記錄?從心理到行為,源自社交恐懼、激情表達、印象管理、公關修復和自我否定等因素 。
一是社交恐懼症與私密空間的拉鋸。
部分存在社交恐懼症的人,不喜歡通過任何社交媒體與人交往,甚至討厭社交,懼怕微信語音、微信視頻電話等功能。
但是他們又不想與社會脫節,因此,偶爾會發一些記錄生活事跡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引發朋友的關注、評論與點贊,亦或者沒有引發任何的波瀾。社交場所提供了一種表演的場景,而發布者對鏡頭存在天生恐懼,會擔憂這些日常信息再次暴露自己,也讓別人更加地了解了自己,而這是他們不想要的,因此,便將發布的'信息再盡數刪除。
如知友“韓抖抖”表示,“我上一條朋友圈是2.24日發的,最新的朋友圈是3.21發的,其實這之間我也發了不少,但陸陸續續基本都被我刪了,我非常喜歡刪朋友圈,潛意識會默默控制朋友圈數量,類似強迫症。我的朋友圈更多是記錄日常生活狀態,不重復不啰嗦不矯情不雞湯,可我還是不滿意,既希望別人了解我的生活,但又怕別人過多了解我的生活。”
二是激情表達後的理性回歸。
人人都會情緒化,尤其是在情緒高峰時期,最喜歡胡思亂想,發一些與心情相關的動態,期待得到他人的關注與安慰。
而一旦過了心情保鮮期,再次回頭看的時候,便發現大多動態都是無病呻吟,當初的哪些小情緒、小感慨甚至會顯得矯情可笑。如知友“楊浩”表示,“我只保留最近發的一條朋友圈,因為覺得時間久了那些都是過去式了。不論是突然的小情緒或者感慨亦或是所見所聞,過去就過去了,記得活在當下。”微博網友@犀利話:“因為這一秒高傲冷漠的自己,討厭上一秒愚昧矯情的自己。”
也有人認為,處於情緒高峰時的朋友圈或微博動態,大多隻是在發泄某種情感,發泄完了相關的信息也就可以刪了。知友“四月”:“有時候只是想發泄一下,發泄完情緒過去就可以刪了。”
此外,喜歡刪除微博及朋友圈動態,還有一個原因,即信息過了時效期。如5月份轉發的活動鏈接或幫朋友客戶轉發的廣告、投票等,到了10月份,自然就過了時效性,此時清空相關信息,就像丟垃圾一樣,手機還省出不少內存呢。
三是印象管理和公關修復的必要手段。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社交環境里,人們會通過調整自己的言行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稱之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可以通過自我表現和自我行動兩種形式實現,自我表現即美化自我,增加個人魅力,自我行動則是投人所好,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基於印象管理刪微博、朋友圈經常發生於結識新朋友或進入新環境前後。一是想通過社交網路塑造一種不完全真實的形象來滿足新朋友的審美或交友標准,二是修剪自己不滿意的社交發布記錄建立全新的社交形象,比如成熟、高雅、低調等優質人格。微博網民@喜歡殺生丸的小花痴 稱:“為了我看起來成熟,把朋友圈裡的很多珍貴東西刪了。”
還有一種與形象有關的刪除動機源自公關修復。部分網民曾經發布或轉發的信息被證實為虛假信息、詐騙信息,可能或已經遭到大量圍攻謾罵,通常都會選擇刪除了之。尤其是公眾人物或意見領袖,網路影響力大,信息輻射面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眾怒,且網路輿論直接關系個人事業發展,對不利於個人公關形象的微博只能選擇刪除。
@孫楊 微博透露真人秀都靠演,之後迅速刪除微博;張靚穎結婚風波末尾,@張靚穎 發布暗諷網民博文之後秒刪;演員文章@文章同學 在微博發布多條微博炮轟宋喆,稱其逮誰咬誰,隨後不久刪除了所有相關微博。
四是否定過去和自我審視的社交儀式。
記錄是微博、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之一,記錄自己當下的小心思,記錄一年一度的旅遊假期,記錄與親愛的人走過的每條街道、說過的每句蜜語,吃過的每道美食。對很多人來說,微博、朋友圈像一個可以公開或半公開的日記本,裡面是回憶的碎片,是友情、愛情的鐵證。
然而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故人既已不再,那些惹人心傷的光影、只言片語又有何意義?因此,當一段較為重要的關系結束後,部分網民就會選擇刪除與之相關的微博和朋友圈。一是作為一種結束的儀式,象徵你我再無瓜葛,既沒有照片書信也沒有任何電子記錄;二是勉勵自己抬頭向前,莫要留戀過往。
很多情況下,刪除與某人相關的微博、朋友圈會被猜忌是關系的破裂。11月初,王楠老公@親見郭斌 將微博中有關王寶強的內容全部刪除,有網友稱,現在只要在其微博里評論王寶強的事,立馬被拉黑。對此,部分網友猜測“難道兩個人關系掰了?”
時過境遷的除了外界還有自我,人的成長在時間維度上可能是一夜之間,在方向性上可能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不少人回看幾年前甚至是幾個月前發的微博、朋友圈,不自覺會認為“too young too naive”,也可能認為曾經的自己價值觀偏誤,在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中,呈現出對一種自我否定的進步。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社交現象,知友“Lachesis”表示,“向某個時間點的自己告別——因為那時候說的話,很愚蠢。雖然刪圍脖並不能改變這種愚蠢,但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愚蠢。”但也有人對刪除的記憶表示惋惜,微博網民@海嘯soler-:“不管怎樣,不會再刪微博、朋友圈了,想尋記憶都沒機會了。QQ空間早已清空,本以為刪除了的是幼稚,才發現消失的是記憶。”
;⑸ 把自己發出不久的微博刪除,還會刪除評論,是種什麼心理
有可能是發錯了,有的人在辛辛苦苦編輯好文案和圖片以後,不小心忘記了屏蔽某些不想讓看的人,這樣發出去,就會刪除掉,屏蔽了不讓看的人,再重新發,這屬於手誤,並不是故意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心情不好,喜歡刪東西,我就屬於那種說心情不好就會刪一些以前自己的動態,但是上完之後就會很後悔。
⑹ 分手後刪除前任QQ、微信、微博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斬斷情絲的必要做法,既然沒有在一起的機會,何必留有一線希望,相互刪除是最好的分手。別相信「我不刪除他是為了讓他看到我比他過得更好」這種話,你能保證自己不找他,但不能保證他不撩你。只要真正愛過,當他再次撩你時,你不會沒有一點半點心動。所以分手後,一定要記得刪除前任微信,這是讓自己死了心斷了念,從此和這個人再無牽掛。
有不甘心的成分在,但不想陷入每天糾結的狀態中,怕自己忍不住又聯系對方。試探對方是否真的對她全無感情,是否真的毫不在乎。如果僅僅是為了試探,那刪不刪除真的無所謂,因為試探到最後,傷心難過的還是自己,還不如讓它靜靜的躺在你的朋友圈裡,沒有期待也便沒有了失望。倘若有一天,你又變得陽光明媚,你再回頭看當初的種種,就會發現,其實真的解脫是即使沒刪掉,也不會心裡癢癢的想著去聯系。
⑺ 總是喜歡刪除以前的空間、朋友圈、微博記錄是為什麼
因為自己是個控制不住情緒的人,當下有什麼負能量或者想要傾訴的事情都想一股腦發出來,完全不在意自己發的東西有多幼稚,會變成別人的笑柄。但是當這陣情緒過去以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自己當時多麼愚蠢,所以想清除這些記錄,不想回顧這些糟糕的回憶。
⑻ 女孩子刪除以往的微博。。。。是什麼意思
不想讓某些人看到 或是 刪掉一些記憶 或是沒事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