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電腦緩存和無緩存的區別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電腦緩存和無緩存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6-02 16:47:40

❶ 電腦里的緩存是什麼意思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緩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緩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2MB和8MB緩存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緩存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緩存雖然可以在硬碟進行讀寫工作狀態下,讓更多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以提高硬碟的訪問速度,但並不意味著緩存越大就越出眾。緩存的應用存在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即便緩存容量很大,而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演算法,那將導致應用中緩存數據的命中率偏低,無法有效發揮出大容量緩存的優勢。演算法是和緩存容量相輔相成,大容量的緩存需要更為有效率的演算法,否則性能會大大折扣,從技術角度上說,高容量緩存的演算法是直接影響到硬碟性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緩存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必然趨勢。

❷ ssd無緩存和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SSD上的緩存一般都是1或者2顆 DRAM 顆粒構成,起到數據交換緩沖作用,一款SSD產品是否有緩存這樣的設計,往往是廠商根據產品定位和用途做得決定!

一般一些入門級產品或者低速產品,在設計上就會考慮不帶緩存方案,而一些高速產品由於數據交換量大,就設計有緩存,以提高產品的讀寫效率!

如果是不同廠商產品,也未必能這樣做對比!

❸ 電腦的內存和緩存有區別嗎

「內存」猶如人體大腦的記憶系統,用於存放計算機的運行程序和處理的數據,無論是否打開電源啟動計算機,內存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數據信息存在,可以說它永遠也不會空閑著。當運行計算機程序時,程序將首先被讀入內存中,然後在特定的內存中開始執行,並且處理的結果也將保存在該內存中,也就是說內存總會和CPU之間頻繁地交換數據,沒有內存,CPU的工作將難以開展,計算機也無法啟動。
在計算機中,描述數據量的單位是「位元組(Byte,常用B表示)」,內存的大小都以MB(讀作「兆位元組」,簡稱「兆」)來表示。一台計算機要配置多大的內存才合適呢?這需要根據所要完成的工作來定的,或者說取決於運行的軟體,以及要處理的數據量。初學者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問題,「內存」好比是一個大倉庫,這個倉庫的容量不得小於所要貯藏的「貨物」量,也就是程序運行的基本需要,小了!「貨物」搬運不方便,會影響CPU的運算速度,甚至不能讓程序運行;太大了,又會造成大部分倉庫空著,白白浪費了資源。當運行的軟體一定時,內存的增加對系統運行速度的提高是有一個限度的,當內存達到某一數目後,再加大內存,運行的速度就幾乎不會再提高了。所以,內存的大小應該視需要而定,比如用於文字處理工作,那16 MB就差不多了,而若要用來處理圖形圖像,或者玩三維游戲,64MB都可能遠遠不夠,特別是在多任務環境下128MB可能都還少

「緩存」(cache),現代的電腦同時具有L1和L2 cache 。你可能在購買電腦的時候也聽到過要好的朋友這樣建議,「不要購買賽揚(Celeron)系列處理器,因為它的cache比較少」。

在電腦系統里,緩存在很多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並且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不同的硬體裡面。其中有內存緩存,硬碟和軟盤緩存,軟體磁碟緩存,還有頁面緩存等更多;虛擬內存也是另外一種不同表達形式的緩存。在這篇「神奇的硬體」文章裡面,我們將會探究緩存,你可以 從中明白它的工作原理,並且知道為什麼它在電腦系統中的地位是這么的重要。

一個簡單的例子

超高速緩存(Caching)是計算機裡面基於內存子系統的技術。使用緩存的主要目的是使價位低廉的電腦也可以保持高速運行;超高速緩存允許你的電腦在運行日常任務的時候能夠更加 流暢、快速

❹ 內存和緩存的區別和聯系

緩存是指臨時文件交換區,電腦把最常用的文件從存儲器里提出來臨時放在緩存里,就像把工具和材料搬上工作台一樣,這樣會比用時現去倉庫取更方便。因為緩存往往使用的是RAM(斷電即掉的非永久儲存),所以在忙完後還是會把文件送到硬碟等存儲器里永久存儲。電腦里最大的緩存就是內存條了,最快的是CPU上鑲的L1和L2緩存,顯卡的顯存是給GPU用的緩存,硬碟上也有16M或者32M的緩存。千萬不能把緩存理解成一個東西,它是一種處理方式的統稱!

❺ 電腦中的緩沖和緩存是什麼意思

1、緩沖器相當於一個寄存器,暫時保存數據。緩沖區是內存中存放數據的地方。在程序試圖將數據放到機器內存中的某一個位 置的時候,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就會發生緩沖區溢出。而人為的溢出則是有一定企圖的,攻擊者寫一個超過緩沖區長度的字元串,然後植入到緩沖區,而再向一個有 限空間的緩沖區中植入超長的字元串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過長的字元串覆蓋了相鄰的存儲單元,引起程序運行失敗,嚴重的可導致系統崩潰;另有一個結果就 是利用這種漏洞可以執行任意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統root特級許可權。大多造成緩沖區溢出的原因是程序中沒有仔細檢查用戶輸入參數而造成的。
2、緩沖區是程序運行的時候機器內存中的一個連續塊,它保存了給定類型的數據,隨著動態分配變數會出現問題。大多時為了不佔用太多的內存,一個有動態分配變數 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才決定給它們分配多少內存。這樣想下去的話,如果說要給程序在動態分配緩沖區放入超長的數據,它就會溢出了。一個緩沖區溢出程序使用這 個溢出的數據將匯編語言代碼放到機器的內存里,通常是產生root許可權的地方,這就不是什麼好現象了。僅僅就單個的緩沖區溢出惹眼,它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根 本所在。但如果溢出送到能夠以root許可權運行命令的區域,一旦運行這些命令,那可就等於把機器拱手相讓了。
3、緩存:它事實上相當於一個臨時倉庫。每次打開一個網頁,IE會自動創建一份該網頁文字和圖像的緩存文件(一個臨時副本)。當再次打開該頁時,IE會檢查網 站伺服器上該頁的變化。如果頁面變化了,IE從網路上重新下載新的網頁。如果該頁面沒有變化,IE就從內存或硬碟上使用緩存中的臨時復本來顯示它。 IE會在緩存中保留網頁到硬碟,直到各自的緩存占滿空間;IE則根據網頁的時間和空間來向下取捨。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快地裝載頁面。
4、緩存不僅可以用來加快網頁載入速度,而且當需要查看以前看過的網頁時,還可以無需驅動「小貓」,只需單擊IE上的「文件→離線工作」菜單命令,然後單擊工具欄上的「歷史」按鈕,即可方便地進行瀏覽。既然IE緩存有這個妙處,那自然應該共享它了。
5、除了直接復制緩存文件的方法外,還有大搬家—更改IE緩存的保存路徑法: 首先打開IE瀏覽器,單擊「工具→Internet選項」菜單命令,打開「Internet選項」對話框。在「常規」選項卡中單擊「Internet臨時 文件」部分的「設置」按鈕,打開「設置」對話框,單擊「移動文件夾」按鈕,在打開的「瀏覽文件夾」對話框里定位到另一個分區下的某個路徑,然後單擊「確定 」按鈕即可

❻ 電腦的緩存指的是什麼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是為了解決CPU速度和內存速度的速度差異問題。內存中被CPU訪問最頻繁的數據和指令被復制入CPU中的緩存,這樣CPU就可以不經常到象「蝸牛」一樣慢的內存中去取數據了,CPU只要到緩存中去取就行了,而緩存的速度要比內存快很多。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
1.因為緩存只是內存中少部分數據的復製品,所以CPU到緩存中尋找數據時,也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因為這些數據沒有從內存復制到緩存中去),這時CPU還是會到內存中去找數據,這樣系統的速度就慢下來了,不過CPU會把這些數據復制到緩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要再到內存中去取。
2.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被訪問得最頻繁的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剛才還不頻繁的數據,此時已經需要被頻繁的訪問,剛才還是最頻繁的數據,現在又不頻繁了,所以說緩存中的數據要經常按照一定的演算法來更換,這樣才能保證緩存中的數據是被訪問最頻繁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
[編輯本段]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編輯本段]
為了分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先了解一下RAM
。RAM和ROM相對的,RAM是掉電以後,其中的信息就消失那一種,ROM在掉電以後信息也不會消失那一種。
RAM又分兩種,一種是靜態RAM,SRAM;一種是動態RAM,DRAM。前者的存儲速度要比後者快得多,我們現在使用的內存一般都是動態RAM。
有的菜鳥就說了,為了增加系統的速度,把緩存擴大不就行了嗎,擴大的越大,緩存的數據越多,系統不就越快了嗎?緩存通常都是靜態RAM,速度是非常的快,
但是靜態RAM集成度低(存儲相同的數據,靜態RAM的體積是動態RAM的6倍),
價格高(同容量的靜態RAM是動態RAM的四倍),
由此可見,擴大靜態RAM作為緩存是一個非常愚蠢的行為,
但是為了提高系統的性能和速度,我們必須要擴大緩存,
這樣就有了一個折中的方法,不擴大原來的靜態RAM緩存,而是增加一些高速動態RAM做為緩存,
這些高速動態RAM速度要比常規動態RAM快,但比原來的靜態RAM緩存慢,
我們把原來的靜態ram緩存叫一級緩存,而把後來增加的動態RAM叫二級緩存。
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中的內容都是內存中訪問頻率高的數據的復製品(映射),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減少高速CPU對慢速內存的訪問。
通常CPU找數據或指令的順序是:先到一級緩存中找,找不到再到二級緩存中找,如果還找不到就只有到內存中找了。
緩存的技術發展
[編輯本段]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4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現在主流的CPU二級緩存都在2MB左右,其中英特爾公司07年相繼推出了台式機用的4MB、6MB二級緩存的高性能CPU,不過價格也是相對比較高的,對於對配置要求不是太高的朋友,一般的2MB二級緩存的雙核CPU基本也可以滿足日常上網需要了。

❼ 固態硬碟帶緩存和不帶緩存哪個好

之前機械硬碟在讀取的時候受到尋道延遲的影響,因此在讀取等待的過程中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因此才推出了硬碟緩存的機制來預先緩存數據,但是對於固態硬碟來說已經不存在尋道延遲的現象,固態硬碟的尋道時間接近0。因此固態硬碟的可以說是不需要硬碟緩存的。

硬碟的緩存晶元類似內存的晶元顆粒屬於高速緩存顆粒,不同於固態硬碟上面的永久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緩存晶元斷電後數據會清空,讀寫速度都要高於固態硬碟上的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因此,較大的容量的緩存在某些程序上還是能體現一定的效果的。

而且注意一點,寫入緩存的數據不一定會寫入到固態硬碟上,只有最終需要保存的數據才會寫入到硬碟的FLASH晶元上,這個由程序和系統控制。因此,具備較大緩存有助於減少固態硬碟上FLASH晶元的讀寫次數,延長了晶元的使用時間。

因此還是帶緩存晶元的固態硬碟好一點,固態硬碟的緩存容量通常比機械硬碟的緩存大很多,只有這樣才有用,現在很多固態硬碟的緩存都是256MB的,當然不一定越大越好,主要還是在軟體與驅動的優化控制上。

選擇固態硬碟的時候主要看主控晶元和快閃記憶體晶元的型號,然後到網上搜集評價信息。

如: 三星SSD 830 Series SATA III(MZ-7PC064D/CN) 2012-10-12 參考價格:¥499

以上文章僅為參考幫助說明,並不做全面的可適用性保證,相關支持請點擊右側的微博進行討論。

點擊搜索更多硬體問答: 中關村在線問答堂-硬體
更多的關於電腦和網路的問題請到 中關村在線-硬體論壇 交流分享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❽ 固態硬碟(SSD)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隨著SSD固態硬碟的普及,如今帶有緩存的SSD價格也逐漸被用戶接受,雖然我們知道沒有緩存的SSD在價格上會比有緩存的略貴一些,但是緩存究竟在SSD固態硬碟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並不是每個用戶都了解。其實「緩存」一詞單純從字面上理解可解釋為延緩存放,簡單的說「緩存」是為了平衡高速設備和低速設備之間的速度差異而存在的。作用是讓低速設備盡量的不拖高速設備的後退。這里之所以用「盡量」一詞,主要是各類產品中的緩存容量有限,演算法也不可能100%的准確命中,所以低速設備多多少少還是會拖高速設備的後腿,緩存的作用只能是「盡量」減少這種現象。例如CPU緩存;每當CPU從內存里讀數據時,會向內存控制器發出一個讀指令,要求內存控制器返回其要求的數據,可是因為內存響應速度相對於CPU是很慢的,所以在數據返回之前CPU只有無所事事的「等待」,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快的CPU也會被內存拖後腿,效率也不會提高。如圖所示,在主內存(RAM)和CPU之間,放一塊小容量的SRAM。當CPU申請RAM數據的時候,先在SRAM裡面尋找,如果找到了數據,就不用花費很多時間到RAM里去讀了(同步讀取)。如果SRAM里沒有數據,再到RAM去讀,當RAM返回數據的時候,不僅僅返回原來所需要的數據,同時「捎帶」返回所需數據「前後」的一些看似無關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放入SRAM中。下次CPU再次到SRAM里讀數據的時候,如果所需數據正好在SRAM里,就可以「命中」了。從原理上可以看出,命中率越高,CPU的效率就越高。而命中率又是被「捎帶」返回的數據所決定的,哪些數據被捎帶返回,這個就要依CPU內部的緩存演算法而定了。由此可見,由於緩存容量遠遠小於主內存容量,而緩存演算法也不可能100%的准確命中。緩存在機械硬碟中的作用:以上是以CPU緩存做例子。但是在電腦系統里,緩存並不僅僅是CPU獨有,因為高速設備與低速設備的矛盾並不僅僅體現在CPU和內存之間。現在假如說,我要把數據從內存寫入硬碟,由於硬碟相當緩慢,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此任務。那麼用戶體驗就是電腦非常慢。實際上,這里CPU不慢,內存不慢,只是硬碟太慢了。解決機械硬碟速度過慢的問題,就在其內部安置了一個小容量的內存,也就是硬碟的緩存,數據首先寫入到緩存里。那麼在操作系統層面,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了,用戶的感覺就是快速。隨後硬碟自己再從緩存寫入到碟片,這個過程無需用戶干預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其實硬碟的緩存並不全都用於緩存數據,還有其他用途,所以不見得緩存越大,性能就越好。而且還有個緩存演算法問題。如果演算法不優秀,命中率就不會高,這樣大容量緩存形同虛設。緩存在SSD固態硬碟中的作用:剛才為大家介紹了什麼是緩存,以及它在機械硬碟和內存中發揮的作用,其實緩存在SSD固態硬碟中發揮的作用也相差不遠。SSD上的緩存一般都是1或者2顆DRAM顆粒構成,起到數據交換緩沖作用。一款SSD產品是否有緩存這樣的設計,往往是廠商根據產品定位和用途做得決定,一般一些入門級產品或者低速產品,在設計上就會考慮不帶緩存方案,而一些高速產品由於數據交換量大,就設計有緩存,以提高產品的讀寫效率。通常帶有緩存的SSD在價格上或比不帶緩存的略高一些,雖然SSD帶緩存讀取小文件的速度會快些,但對SSD來說,快的太有限了。就反應速度來說,SSD的反應速度一般都在0.2毫秒以內,不比緩存慢。所以帶緩存對讀取速度的提升,幾乎可以忽略。其次帶不帶緩存並不影響SSD的壽命,決定SSD壽命的是NANDFLASH的寫入次數。其次,主控晶元的好壞才是是決定SSD性能和使用壽命的重要因素。文章總結:通過筆者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緩存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另外我們可以看出緩存在內存、機械硬碟和SSD固態硬碟身上發揮作用的強弱是不一樣的。緩存是為了平衡高速設備和低速設備之間的速度差異而存在的,其作用是讓低速設備盡量的不拖高速設備的後腳。緩存的主要功能在於是電腦有資料放到HDD時,因為HDD機械式運作比電腦慢很多,所以在HDD上放上緩存,暫時存儲資料以便電腦能夠繼續做其他事情,不會因為HDD的動作慢,而拖慢了電腦的效能。而SSD的速度大幅提升,已經能夠實時處理數據,緩存作為提升速度的作用就不大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依據緩存大小判斷SSD速度並不科學,固態硬碟速度快慢主要由主控晶元和快閃記憶體顆粒品質決定。

❾ 固態硬碟有緩存和沒緩存的區別在哪最近准備組裝一台電腦玩游戲用,裝不裝緩存檔有沒有什麼區別

有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❿ 緩存和內存有什麼區別

緩存和內存是計算機不同的組成部件。